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綜合素質新課程教學觀

小學綜合素質新課程教學觀

發布時間: 2021-02-25 12:39:09

㈠ 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教師觀怎麼答題

首先,教師觀作為綜合素質材料分析題的考點,一道題就能有14分之多,可見其重要程度;其次,考生在備考時最需要做到的就是准確地在材料中找到教師觀的表現;最後就是在答題觀點羅列上,要注意技巧。否則即使答題內容相同,但回答順序顛倒,也會嚴重影響得分。因此,我們接下來就按照知識點——答題技巧來學習這部分內容。
(1)教師觀:
教師角色轉變:
1、學習與發展的促進者:
2、建設者與開發者:
3、反思的研究者:
4、社區型開放教師:
教師行為轉變:
1、師生關系:尊重、贊賞
考察方式:賞識教育
2、教學:幫助、引導
考察方式:啟發誘導
3、自我:反思
考察方式:反思教育教學問題
4、其他合作者:合作
考察方式:相互合作、協調教育影響
(2)答題步驟:
第一步:先讀題干(回答什麼——分析、評述、建議;有幾問;運用什麼知識——職業理念、職業道德)
第二步:分析材料(關鍵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根據材料篩選知識點)
第三步:組織答案
(3)答題技巧
第一,分析材料過程中,將原理寫在旁邊,與材料逐一匹配。
第二,組織答案過程中,緊密聯系材料——你的每一句分析都源於材料本身。
第三,先寫好答題提綱,確認理論與材料嚴格匹配,再落筆作答
第四,分條列點,標志詞明顯,字跡工整。
第五,將最有把握的內容寫在最前面。
以上就是關於教師觀的答題技巧,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㈡ 小學綜合素質教師的職業理念和教師觀是一回事嗎

小學綜合素質教師的職業理念和教師觀不是一回事,職業理念包含教師觀,教師觀只是教師職業理念的一觀。

教師職業理念可總結為三觀,分別為素質教育觀、學生觀和教師觀。

素質教育觀: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主旨的理念。素質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具有德智體美和求知的精神、並且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勞動。為國家培養四有公民奠定基礎。

學生觀:是指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擁有一顆學生心。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並且意識到學生發展的潛力。關心愛護全體學生。

教師觀:

(1)首先要樹立自己終身學習的意識:建立專業理想、拓展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成就專業自我。

(2)理解教師職業的責任與價值,具有從事教育工作的熱情與信心。

拓展資料

教育觀是指關於教育現象和問題的基本觀念體系。諸如對教育的本質、目的、功能、體制、內容、方法、教師和學生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受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生活水平等制約,並受意識形態、文化傳統及科學技術等影響,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在階級社會中,常帶有階級性。不同人的教育觀帶有個體認識差異的特點。各種教育觀通過教育論著、教育決策或教育實踐表現出來。

㈢ 新課改的教學觀

新課改的教學觀是教師資格證考試中的考試分析,主要涉及三類題型。一、以單選的形式進行考查;二、以辨析題的形式出現在教師資格考試中學卷中;三、以案例題的形式出現在綜合素質和科目二的試卷中。考查學生對其中的每一條具體理念的理解,以下主要圍繞新課改教學觀進行詳細陳述:

一、新課改的教學觀提倡教學從教育者中心轉向學習者中心

「教育者中心」是傳統應試教育背景下的一種理念,突出表現為教師忽視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興趣愛好,主導一切,主控課堂,一味的採用灌輸式的理念和作風,這種專制的教育方式嚴重打擊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抑制了學生獨立性的發展。

再此基礎上,我們強調應該倡導「學習者中心」,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意見想法及實際需要,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做到自覺自願,積極主動的學習。

二、新課改的教學觀提倡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把教師單純當做知識的傳授者是一種傳統的教育觀點,面對現在急速更新的知識體系和高速發展的社會,為了能夠讓學生真正提升能力和生存適應性,就必須要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知識只能讓學生著眼於現在,而教會學生學習能夠著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習慣,以此讓學生學會學習。

三、新課改的教學觀提倡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應試教育注重「唯分數論」,片面追求高升學率,教育中過多關注結果人忽視了過程。造成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急功近利,忽視對知識的深層理解,轉而關注應試策略;造成教師不關注學生的日常表現及發展過程,忽視了引導和幫助,更加忽略了過程對學生能力提升的積極影響。

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做到以下幾點:1、不將現成兒結論灌輸給學生,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增強感知。2、關注學生的發展過程,能夠做到「容錯」,給學生積極引導。3、關注學生的日常表現,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四、新課改的教學觀提倡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不能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改革強調關注人: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真正貫徹「以人為本」的新課改理念。

以上即是對新課程教學觀的理解,各位考生要能夠結合自身經歷和生活實踐,從根本上把握每條內涵的深層理解,才能夠在面對各種題型時做到游刃有餘。

例題:

辨析題:新課改的學生觀倡導「學習者中心」,所以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信任,絕對的自由。

解析:題干中的表述是錯誤的。

新課改的教學觀主張從教育者中心轉向學習者中心,要求教師擯棄專製作風,創設民主寬松的氛圍,尊重學生的想法,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需要。相信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這並不是意味著完全放手,給學生絕對自由,學生尚處於發展過程中,未完全成熟,需要老師發揮好主導作用。因此,題干中的表述是錯誤的。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㈣ 【干貨】教資《小學綜合素質》重點歸納一

模塊一:職業理念


一、教育觀


理解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體學生


(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


(4)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5)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掌握在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途徑有:


(1)樹立素質教育理念,把握課改精神,實踐新課程(基礎教育新課程是


實施素質教育 的基本途徑)


(2)學校管理,課外活動和班主任工作


(3)舉行德智體美並進的教育活動


方法有:


(1)提高教師隊伍水平,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的作用(主導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素養)


(2)將教育目的落實到教學之中


(3)引導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


(5)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依據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評價教育現象根據要求和素質教育觀念進行分析


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為什麼要實施素質教育?


(1)實施素質教育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


(2)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國際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共同趨勢;


(3)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二、學生觀


我國所倡導的學生觀:以人為本和全面發展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


人的道德、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人的勞動力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學生觀的思想基礎就是以人為本,人的全面發展 本質是人的社會屬性和社會關系,社會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會素質和能力的全 面發展


理解“以人為本”的涵義,在教學活動中做到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


“以人為本”是一種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的 價值取向。教育中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


(1)學生是完整的,具有獨立意義的個體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學生需要尊重


(4)學生都有潛力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從身心健康發展,主體性發展,中學生社會文化發展三個方面 身心健康發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長,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會的實現主體性發展:建立正確的自我認識,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所需的自覺發展,主動發展。(主體性發展是中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 社會文化發展:主要涉及到德,智,體,美,勞動技術教育等


運用“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性別,民族,地域,經濟狀況,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視學生


教育中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以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起點,必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 中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要求:中學教育必須以中學的發展需要為本,必須以中學生的全面 發展需要為本,必須以全體中學生的發展需要為本“以人為本”也就是所有學生發展為本,必須堅持教育公正公平的原則 教育機會均等,要求公正的對待學生,不因何種原因,給予學生相同的教育機會


設計或選擇豐富多樣,適當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因材施教,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分階段教育:學生的才能有高有低,因而給予學生的教育機會要按照學生的才能高低 來進行分配;


因材施教:學生的個性潛能不同,因而給予不同個性發展潛能的學生提供有利於發展的教育機會。


師生關系: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


三、教師觀


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重點)


(1)必須學會學習,加強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為反思型教師


(3)培養和強化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4)重視交往與合作能力的培養


(5)要成為課程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


(1)為什麼要終身學習


①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終身學習


②教師自我實現必須終身學習


③提升教學水平須堅持終身學習


④提高教育創新精神須終身學習


⑤終身學習是教師的職業責任


⑥教材改革要求教師必須終身學習


(2)教師終身學習的可行性 教師學習的內容:


①學習能力學習


②專業知識學習


③教育理論學習


④信息技術學習


(3)教師終身學習的方法


①系統的終身學習


②校本學習


③成人教育


④媒體學習


(4)教師終身學習在教學中的作用


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②學校教育發展的需要


③傳播終身學習觀念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方式和手段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要求:


(1)培育學習能力,做學習型教師


(2)培養反思能力,做反思型教師


(3)培育創新精神,做創新型教師


(4)培養合作能力,做夥伴型教師;


(5)培育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師。


具備豐富的教育心理學知識,情深的專業學科知識素養,廣博的知識視野要獲得專業的終身發展就要終身學習,可通過正規,非正規,校本專業教育發展


方法有:專業知識學習,教育反思,教育研究


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抓常規教育,培養良好習慣;


(2)重情感教育,培養健全人格


(3) 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4)多聯系實際,培養動手能力


(5)多樣化教學, 強化主動學習


(6)重因材施教,強化學困幫扶


如何提高教學成績:


(1)講方法:處理好師生關系;


(2)講落實:監控好教學環節;


(3)講思路:培養好學習習慣;


(4)講科學:發展好教研能力。


理解教師職業的責任與價值,具有從事教育工作的熱情和決心


(1)教師職業的責任


教師的根本職責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


①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者


②民主師生關系的建立者


③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


④ 教育信息的開發應用者


⑤學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2)教師職業的價值


對教師個人:可以滿足教師作為個體自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對他人:對國家,社會,集體和人類都有著巨大的貢獻,為社會和進步提供精神財富, 培養全面發展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或者


①教師是文化傳遞者


②教師是文明促進者


③教師是智慧開啟者


④教 師是道德塑造者


以上就是關於教資《小學綜合素質》重點歸納的分享,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教師資格證考試技巧、備考攻略等相關內容,歡迎大家及時關注本平台哦!

㈤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有什麼樣的教學觀

來源: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 高凌飈 [字體:大 中 小 ]

教學觀是指教師對教學的本質和過程的基本看法[1] 。研究表明,教師的教學觀一經形成,就會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框架,影響到他們對教學過程的具體事物和現象的看法以及在教學中的決策和實際表現,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2] 。教學觀念對教學活動起著指導和統帥作用[3] ,正因如此,轉變教師的教學觀成為國家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新課程能夠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建構主義的理論告訴我們,觀念轉變是自我建構的結果,是頭腦中原有的觀念與外來信息相互作用的結果。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首先應了解教師頭腦中原有的教學觀,才能通過適當的引導,使教師在對原有教學觀念重新認識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新的教學觀念。目前,從理論上闡述介紹新課程的教學觀的文章很多,對教師實際上持有的教學觀的研究卻幾乎沒有,特別是國家新課程實驗區開展新課程試驗已經有一年多了,經過新課程培訓後國家實驗區的教師們實際上持有什麼樣的教學觀? 他們的教學觀念與新課程所提倡的教學理念是否一致? 對轉變教師的教學觀有何借鑒和啟示? 這些問題的研究對於深入開展教師培訓、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師教學觀念而言,極為必要和迫切。
一、 教學觀的一般類型和新課程的理念導向
由於對教學觀的研究可以為教師教育和教學指導工作提供許多有意義的信息,國際上從20世紀80 年代開始對教師實際持有的教學觀進行了大規模研究。結果表明,教師的教學觀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兩種典型取向和五個基本類型[4] 。教學觀的五個基本類型為:傳遞信息;傳遞知識的結構;師生相互作用;幫助學生理解;促進學生的概念轉變。前兩種教學觀的共同點是強調教師和教學內容,屬於以教師(或教學內容) 為中心的教學取向(orientation to teaching) 。後兩種教學觀的共同點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過程,屬於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取向。第三種教學觀介乎兩類取向之間。
在國內,對教師的教學觀進行系統的研究始於1995 年[5] ,通過質的分析研究和問卷調查,發現可以將我國教師的教學觀概括為五種類型,並進一步歸結為兩種取向,和西方教師的教學觀既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也存在許多差異。根據高凌飈的研究[6] ,我國教師所持的教學觀的一般類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傳授知識的教學觀。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傳授知識,是把知識從外在於學生的源泉(教師或教科書) 搬運到學生身上。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中心,學生只是被動的接收者。教學過程的出發點是外在於學生的教科書或教學大綱,是一個從教學內容出發,經教師到學生的單向過程,教學效果表現為知識量的積累。
2. 應付考試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一種幫助學生獲取某種資格或合格證書的手段,因此把焦點放在學生的成績特別是考試成績上。教學成為一種訓練學生去適應考試要求的過程。教師是訓練者,學生是訓練對象。考試就像一根指揮棒,決定了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決定了教學的內容以至於教學的方法。
3. 發展能力的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學習的能力不可能通過傳遞交給學生,必須從學生內部發展起來。教師只不過是一個領路人,一個輔導員,一個幫助學生組織學習的人。教學過程被看成是促進學生理解和鼓勵學生改變頭腦中原有的觀念的過程,教學內容必須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教學的效果表現為學生對世界對問題的看法的轉變。
4. 端正態度的教學觀。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要求教師在治學態度方面應當成為學生的榜樣,通過師生間的互動、通過潛移默化促使學生轉化,成為熱愛學習、有獨立精神和積極進取的態度的人。因此教學的內容並不限於學科的知識或結構方法,還包括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態度。
5. 教書育人的教學觀。與端正態度的教學觀相似,這種教學觀也強調教師的模範作用,強調通過友好的正面的作用來促進學生的成長,不過這時注重的是學生的品行表現,希望課堂的教學過程不但給學生帶來知識,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還使他們學會怎樣為人處世,在思想和品德方面得到提高。教師既是學生的朋友,又是他們的行為表率。教學的內容不局限於教材,包括任何蘊含良好品德和價值取向的材料,如小說、故事等。不過最主要的「教材」是教師的表率作用。
上述「傳授知識」和「應付考試」的教學觀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即通過一個基本上是單向的教學過程,從外部將一定量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給學生,以滿足外界對學生的要求。因此可以進一步歸結為高一層次的教學觀念或思想取向,稱之為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這種教學取向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者或受訓對象。教學的內容和過程都是由外部因素控制的單向過程,以教學內容(大綱或教科書) 為出發點,再到教師、學生。用一種量的觀點,或者是知識的量的積累,或者是考試成績,來衡量教學的效果。
「發展能力」、「端正態度」和「教書育人」這三種教學觀有著共同的核心思想,即通過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三者的互動促進學生的發展。它們的不同只在於涉及到不同的方面的發展,或者是學生的認知能力,或者是學習態度,或者是操行品德。可以把這三種教學觀歸結為一種高階的觀念或取向,稱之為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這種教學取向把學生放在主動的地位,教師只起引導、輔助或者榜樣的作用。教學過程不再是單向的,而包含了多種形式的活動,以及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的多向互動。教學內容不被教學大綱、教科書或考試要求所限制,自然、社會、日常生活的問題,歷史故事,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技能等等,以至透過教師行為所體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都被包括在教學內容的范疇內。
新課程提出要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是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7] 。由此可見,新課程提倡的是「發展能力」、「端正態度」和「教書育人」的教學觀,希望教師採取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這是新課程的理念導向。
二、 新課程國家實驗區教師教學觀的現狀調查
新課程的理念導向和我國教師的現實情況有多大的差距? 為實施新課程而對教師進行的培訓是否促進了教師教學觀的轉變? 成效多大? 為弄清這些問題,華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高凌飈教授領導的項目組運用《教師教學觀問卷(TCT) 》[8]對包括深圳市南山區、長沙市開福區、山東高密市、河北鹿泉市、廈門市、大連市、南寧市、海口市、廣西柳州市、貴陽市和青島市等在內的11 個國家級新課程實驗區的中、小學教師共1 005人進行了問卷調查,此項研究的調查結果是本文闡述新課程國家實驗區教師教學觀現狀的基本依據。
表1 給出了11個國家新課程實驗區部分教師教學觀的調查結果。表中所列的數值為各實驗區教師對某種教學觀的回應的平均值,取值范圍為1 - 5 ,數值大表明認同程大,5 表示完全認同,1 表示完全不認同,3 表示持中立態度。如,實驗區I 和A 的教師對單向灌輸式教學取向的回應的平均值分別是2154 和2189 ,說明他們對單向灌輸式教學取向的態度都居於中立和不認同之間,但實驗區I 的教師對單向灌輸式教學取向比實驗區A 的教師更不認同;當然這種差異在統計意義上是否具有顯著性,必須通過統計檢驗加以驗證。
由表1 可以看出,從總體上看,11 個實驗區的教師對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或者說對傳授知識和應付考試的教學觀,持中立但略偏向於不認同的態度;對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或者說發展能力、端正態度和教書育人的教學觀,持一種認同的態度。表1 的數據還進一步表明,只有部分學科採用新課程的實驗區教師,如F、G、H、J 等,相對來說更傾向於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全面採用新課程的實驗區,如I、A 等,相對來說更傾向於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
由於人們在回答問卷的時候會偏向於採用正面的回答,比較某一組被試的檢測值與平均常模的差別比單純看原始檢測值有意義。表2 給出了各實驗區教師教學觀的檢測與本次調查總體平均值的差值。
表1 11個國家新課程實驗區部分教師的教學觀

說明:表中字母分別代表11個新課程國家試驗區"
表2 各實驗區教師教學觀檢測值以及過去調查結果與實驗區總平均值對比

說明:表中數值為各實驗區的檢測值與全體平均值之差,或者是過去調查值與本次檢測平均值之差;加*號者說明差異顯著(P<101)"
表2 中各相應教學觀下的數值為某實驗區被試教師在該項目上的檢測值與總體平均值之差,負值表示該項檢測值低於總平均值,正值表示該項檢測值高於總平均值。如傳授知識觀下第二個數值- .22 *表明B 區教師在傳授式教學觀方面的檢測值比總平均值低了0.22 。如果以測試的平均值作為常模,B 實驗區的教師對傳授式教學觀的態度明顯是負面的。加*的數值表示經過T 檢驗表明該差值在統計上是顯著的,這更加進一步證明了由於實驗區對新課程的實施程度不同,教師教學觀亦有不同。
為了比較實驗區教師教學觀念與幾年以前的教師的教學觀,表2 還給出了1995 年對廣東省的物理教師以及1999 年對南海市的小學語文和數學教師所做的檢測結果與這一次11 個實驗區的檢測平均值的差。從表2 可以看出,和1995 年廣東省物理教師的情況相比較,實驗區教師明顯地傾向於認同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而不認同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與1999 年廣東省南海市小學語文和數學教師的情況相比,實驗區的教師明顯地傾向於不認同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而在互動培育式教學取向上的差異在統計上不顯著。這說明經過多年來關於素質教育的宣傳,特別是經過新課程實驗前的培訓,教師的教學觀確實是朝著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方向改變。為了進一步檢驗教師教學觀的改變是否穩定,對深圳市南山區教師在剛接受完通識培訓時的教學觀與經過一學期的實踐後的教學觀進行了比較,表3 給出兩次檢驗的差值(T 檢驗結果) 。
表3 深圳市南山區教師教學觀前後兩次調查的對比

說明 :表中差值為第二次測試的平均值減去第一次測試平均值所得的差,加3 號的表明該差值具有統計顯著性( P < 101)。
從表3 可以看出,深圳市南山區教師在新課程的培訓經過一個學期之後,對單向灌輸式教學取向的態度,主要是傳授知識的教學觀的態度從原來的不甚認同變為傾向於中立,這是傳統教學觀的明顯回潮。這一事實說明改變教師的教學觀是不容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分析以上對國家實驗區教師教學觀調查結果,可以發現試驗區教師教學觀現狀具有以下特點:
1.新課程國家試驗區教師相對而言更傾向於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2. 新課程實施程度不同,教師對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的傾向程度亦有不同,全面採用新課程的試驗區教師比部分學科採用新課程的試驗區教師在教學觀上更傾向於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3. 教學觀的改變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表現為對傳統教學觀的回潮。
三、 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教師教學觀的反思和啟示
新課程國家實驗區教師教學觀現狀說明新課程的實施,特別是對教師所做的培訓工作,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向更為學生中心、更重視學生發展、更加重視教學過程中的互動這樣的方向轉變,有利於教師形成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這種轉變符合素質教育方針的要求,同時也是符合新課程所提倡的教學觀的。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在新課程國家實驗區對於轉變教師教學觀所採取的培訓措施是有效的,是值得借鑒的;但同時通過對國家試驗區現狀的探索,在開展轉變教師教學觀的工作時我們尚須對以下幾個問題作進一步的認識和思考。
1. 轉變教師的教學觀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需要相應環境支持。從調查的情況看,盡管實驗區的教師變得比以前更加認同互動培育式的教學理念,但是,教師們始終不放棄傳授知識和應付考試這兩種帶有單向灌輸式取向的教學觀。這種情況反映了教師們在價值取向上的矛盾,一方面承認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是合理的,一方面又認為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有其實用的或功利的價值,因而不肯放棄。理論上的合理觀念與現實持有的觀念、口頭上宣稱的觀念行動中實踐的觀念存在不一致,這種價值取向上的矛盾在我國教育界普遍存在。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看來還得改變目前的環境和教育氛圍,改變過分的功利主義、把短期的功利當成「現實」觀念,創造一個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氛圍。
2. 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深圳市南山區的情況表明,在培訓的熱情過去之後,舊的教學思想又逐漸開始回潮。從與其他實驗區教師的座談中我們發現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因為沒有對比調查,不能給出確實的數據。這種回潮現象說明:第一,理念的轉變需要經驗的支持。如果不能在實際教學中給教師予以支持,使教師不僅在理念上,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懂得應當怎樣做,怎樣組織學生進行發生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就不能保證新的教學觀念真正紮下根來。這樣一來,教師很容易回到熟悉的老路上。第二,正如上面所說,教學觀念的轉變需要環境的支持,需要有一個有利於改革的氛圍。作為新課程的實驗教材要真正重視學生的發展而不是仍然過分重視學科知識的傳授,各項對學校、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評價要真正有利於互動培育式的教學而不利於單向灌輸式的教學,等等。在這些方面還要做大量、長期、艱苦的工作,不然的話,新課程不可能成功地加以實施,不可能取得預定的效果。
3. 教師教學觀是反思、評價課程實施的重要指標。在新課程實驗的開始,各實驗區教師在教學觀上存在差異是很自然的。即使幾年以後,差別還是存在的。重要的不是各地之間的差別,而是各地自己與自己比的變化。如果經過幾年的新課程之後,教師們反而更傾向於認同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則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新課程本身或者實施上的問題。因此,通過檢測、分析教師教學觀使新課程實施中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及時反饋,是新課程預期成效取得的有力保障之一

㈥ 綜合素質的教育觀是什麼

職業理念在綜合素質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在考試中大家需要全題型備考,今天就帶大家一起梳理一下職業理念部分的一個復習的思路,職業理念的知識包含,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三個子模塊。
今天就主要帶大家梳理一下教育觀部分的內容,教育觀中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也就是素質教育和教學觀。首先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包括: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素質教育這部分內容在考試中還是有一定出現頻率的,需要進行識記,尤其作為簡答題、論述題備考。
其次是教學觀。教學應該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體現出以學生作為主體,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教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更是要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倡導發展性評價,重視學習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重視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能力,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這里我們說關注人,主要是關注人的兩個方面,包括關注人的情感和關注人的道德,也就是一方面關注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健全人格,一方面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㈦ 小學綜合素質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觀和素質教育的教育觀有區別嗎

非常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

在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綜合素質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觀和素質教育的教育觀其實沒有太大區別,因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目的在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綜合運用多種數學教學模式,並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實施探究性教學方法。以便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參考經驗。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這和新課程的價值觀是一致的!

㈧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2)創設智力操作活動內。

(3)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容並加強訓練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1)知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

(2)知道學生了解學科特徵,掌握學科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1)結論和過程的關系:教學相長。

(2)提倡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意義。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1)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

(2)關注人的教學理念的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8)小學綜合素質新課程教學觀擴展閱讀:

基本要求

1、課堂上教師、學生的活動交替安排,形成有機的整體。

2、課堂練習要當堂完成,須背記的內容要當堂熟練背記。

3、課外作業量要適度。

4、教師要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推介不同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探求並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教師要督促學生充分利用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並檢查學習效果。

㈨ 綜合素質知識點-教育觀問題怎麼答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抄,職業理念這部分內容一直作為考試的重點,尤其是教育觀這部分內容,教師資格考試有三種題型,包括單選題、案例分析題和作文,該知識點主要以單選題和案例分析題兩種形式出現。

單選題主要考察對於教育觀的理解,通常以案例反選的形式出現,有時也會考查其地位和作用;

案例分析題主要以教育教學實例為題干,在理解教育觀內涵的基礎上對題干進行分析和作答,提問方式常為「請從教育觀的角度,評析老師的行為」。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不僅要明確知識的含義,同時也要了解案例題中如何分析答題要點。

教育觀是人們對教育所持有的看法,他既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又受人們對教育素質不同觀點的影響,具體的說就是人們對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屬性和相互關系的認識,還有人們對教育與其他事物相互關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對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觀主要包括素質教育內涵和新課改的教學觀兩部分。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教育觀主要包括素質教育內涵和新課改的教學觀兩部分。

想了解更多關於教師資格證信息你可以公職考試查看。

㈩ 教學觀是小學綜合素質裡面的嗎

不是,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只是《綜合素質》的內容,而且只是其中一單元。你要走的路很遠很遠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