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2-25 16:20:40

⑴ 小學語文學習的特點有哪些

1、實踐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而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
2、真實性。 指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主要關注言語的內容,關注言語所傳達的信息,也就是要有真實的信息輸入和輸出。
3、持續性。 指語言習得者要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經常性的大量的讀寫實踐活動。
4、反復性反復性特點是指在母語習得中對部分語言材料反復閱讀,反復玩味,以達到加深理解、強化記憶、積淀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等目的。
5、漸變性。漢語文表情達意意蘊豐富。語文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語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環往復地浸潤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語文素養的積累與提高均呈現螺旋上升的變化趨勢,這種變化不是直線上升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6、整體性。 系統科學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整體不等於各部分的簡單相加。皮特·科德在《應用語言學導論》中提出,由於語言具有系統的相互聯結關系,因而認為一個項目可以孤立地進行教或學的這種想法是不實際的。
7、文化性。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是我國數千年文化的積淀,它記載著我們的信念、人際關系、文化傳統。
8、思維性。語文是人學。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有思維的大腦,有交流思想感情的語言。
語文學習除了上述特點外,還具有藝術性、趣味性、艱巨性等特點。
對於語文學習的這些特點,在學習語文時必須有充分的認識,這樣才能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找到一條科學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習的效率。

⑵ 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小學教育是在培養小學教師五十多年的經驗基礎上,於200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新增設本科專專業。主要是具屬有中等師范及以上學歷的學生所學專業和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小學教師。其中,文史類面向文史類教師;理科類面向理科教師。

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小學教育專業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其綜合素質概括為一個核心、兩種水平、六種能力、十二項基本功。

(2)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擴展閱讀:

1、小學教育專業分類

小學教育專業分文科、理科還有英語三個方向。主要是具有中等師范學歷及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小學教師。其中,文史類面向文史類教師;理科類面向理科教師。

2、小學教育辦學特色

小學教育專業將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形成專業建設的多學科特色、人才素質的綜合培養特色、辦學模式的開放特色與專業發展的服務性特色。

⑶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語文課程標准》在給語文學科定性時,除了繼續突出語文的交際工具性質之外,更強調語文的人文性質,語文的內涵進一步拓展了,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過去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質轉向重視語文的雙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質。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僅一個「工具性」或「人文性」是無法概括語文這一復雜學科的本質屬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處於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之中。說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絕對不是排斥它的科學精神;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的問題。
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是指: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推行,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⑷ 如何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語文是屬於人文科學的學科,它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的學科不同.自然科學:要求科學化、客觀性、確定性.人文學科更多的是:情感性、主觀性、不確定性.自然科學的學科可以由原理、公式、定理、法則等組成.這些原理、公式、定理、法則等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些學科可以先講清原理公式,再圍繞公式做一些練習加以鞏固.並且這些練習的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語文則不同,我們將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可以發現: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許多語文材料本身就是多義的,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很強的啟發性.當然人們對於語文材料應該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但是人們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在很多情況下,有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體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千位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個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我們的語文教育曾一度極力追求科學化,追求客觀性、確定性,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向自然科學靠攏,搞標准化,過度地進行理性分析.這不僅降低了語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傷害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興趣和創新意識.因此,語文課程應:(1)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通過優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語文對人的影響是深廣的,有時是隱性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短時期不容易看出來.而且,常常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因而不能指望立竿見影,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像理科學習那樣,圍繞知識點、能力點做大量的練習,難以讓學生領悟語文豐富的人文內涵.(2)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人們精神領域起作用,而且對人們精神領域特別是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俗話說,「開卷有益」,但實際是開卷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即使都是有益的作品,他們的含金量可能也有差異.因此,為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多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須重視對於語文教學內容的認真選擇.(3)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的多元反應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貴的.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也是對真理的尊重.這是語文特點決定的.不要變成「一千位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在課堂中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閱讀是學生個性化體驗的過程.《愚公移山》:堅定不移;破壞環境,還不如搬到山外去,既輕松又保護了環境.《小貓釣魚》向別人學習的時候要動腦筋,不要生搬硬套別人的做法.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1)中小學語文課程目標指向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語感等.(2)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靠傳授閱讀的知識來培養閱讀能力,不如讓學生多讀書;學生記住了一整套完整的寫作知識,而沒有寫作的實踐,也難以形成寫作的能力;學生背誦了許多語法規則,而沒有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語感,還是說不好話.這些都是很明白的道理.這樣的知識沒有實踐的環節是難以轉化為能力的.實踐能力只能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只能在說話中學會說話,在讀書中學會讀書,在寫作中學會寫作,而不能片面強調「知識為先導」.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生還處於感性的時期,應該讓學生多接觸感性材料,參加感性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實踐能力,把握語文規律,學那麼多理性知識沒有什麼必要,也沒有多少益處.3、語文學習應重視感性把握、整體把握.(1)語文是母語,不是外語.孩子有母語學習的環境,孩子入學前已有很長時間的母語習得體驗.他們學習母語主要是靠感性把握,而不是依靠語法知識.語法有時解釋不了我們復雜的語言現象.靠語法知識不能很好地學習語言.且是先有語言,再有語法規律.語法規律是根據語言總結出來的.(2)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外語:單詞與單詞之間有空格,這就是邏輯關系的體現.漢語則沒有.漢語也沒有多少性、數、格的區別.漢語句子組合的重要語法手段是語序和虛詞,如果一個句子的語序發生變化,句子的意思也發生變化,如「我開門出去」「我出去開門」意思不同,「屢戰屢敗」與「屢敗屢戰」所傳達的情感信息不同.句法對詞語意義的控制力不大,有時,詞的組合就像玩積木和玩魔方,靈活性很強,變數很多,彈性很大.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說,中國的語言是「人治」的語言,歐美的語言是「法治」的語言.在具體場合人們依據語境和語言結構內部的相互襯托來獲取詞的確定意義.這種語言更宜於在模糊中求准確.因而心領神會成了確定語法關系、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

⑸ 為什麼說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第一部分「課標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范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展開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 、文學課 、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 、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布「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專家 、全國中語會會長 、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獲,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治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1978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布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的,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頂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呢教學引上了死胡同」,這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入了一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者葉蜚聲 、徐通鏘 )。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編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

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宏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的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是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呢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漠視 、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 、寫 、聽 、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
新的「語文課標」,即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性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點,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精神的新的時代觀點,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

⑹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一、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

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三、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統一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6)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

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⑺ 小學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

一、善復於吸收——做學制習型教師
新課程標准提倡學科綜合,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每位老師都會體會到知識的睏乏。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新課改要求我們終身學習,做學習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並完善教育教學行為。
二、長於研究——做反思型教師
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一個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實踐的過程。上完課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今天這節課,學生收獲了沒有,老師收獲了沒有,課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特棒,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實用就行。如果教師能做到長此以往、堅持不懈,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個性的教育教學風格,每節課都會有新意,有亮點。
三、勇於奉獻——做敬業教師
敬業精神是對教師最重要的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教育工作當作職業來看,更要把它當作事業從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去奉獻著自己的愛心、真心、熱心,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這才不愧為人師。

⑻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是什麼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⑼ 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

1、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人類獨有的區別於世間一切生命的交往工具;但又不僅僅是工具和載體,其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泛指一切與人類切身利益有關的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等。這種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提法更准確、更寬廣,更深刻。言語技能的獲得,創新思維的超越,文化內涵的豐富,使語文課程更貼近整體素質的培養與熏陶。

(9)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擴展閱讀: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有一定的審美性與實用性。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一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運用書面語和口語的能力;一是記憶和理解語言和文化的知識,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化學。任何語種都屬於語文的范疇,文藝文和實用文都是語文中的文章體裁,不僅僅是指文學的東西才是語文。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

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鍾。「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

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一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