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師行為要求
Ⅰ 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是什麼
答:一、靈活的應變能力 教師在新一輪課改中必須具備靈活的應變能力。雖然學校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嚴密的組織、合理的教育教學計劃,在時間和精力上可以高效率地傳承文明,使一個自然人迅速過渡為一個社會人。但現行教育也很容易造就學生的機械思維方式和極度的依賴性,這不僅制約了學生個性發展,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壓制了學生的個性。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新課標下學校教育既要給學習主體傳授知識,更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和具有敢於創新的精神。特別是化學教學,教師應具有靈活的應變能力,教學更應讓學生貼近自然,多開展不同類型、豐富多彩的"學研"活動,在探究和驗證中解決問題,通過任務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實踐性學習等來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成為名符其實的"學"校,而不是"教"校。 二、全面的知識貯備 古人雲:"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中要成為一名善教者,就必須不斷接受繼續教育,全面貯備知識。否則,新課程標准就無法正常實施。對化學教師而言,光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已經不夠用了。主要體現在:其一,新課程標准使得教材內容更接近自然、更貼近生活,我們周圍形形色色的化學現象都進了教科書,教師如果不勤於精業,學生的許多奇思妙想就將成為教學的障礙。其二,學科滲透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化學幾乎滲透了所有的前沿學科。作為化學教師,絕不能"幾年充電,一生放電",必須不斷更新知識,了解前沿學科動態,掌握前沿學科的信息及研究成果,讓自己養成多角度觀察、多方位探究的習慣,具備解決實驗意外現象的能力,否則將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 三、"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教師的教學可以說是因人而異,這里的"異"也就是教師個性的體現。大多數教師僅僅是授課方式的不同,並沒有充分體現"豐富的個性"。在化學教學中,有許多無法定量定序的變項,化學教師個人的特點往往比某些規定的東西更實際、更重要,更容易讓學生理解知識。因此,個性化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具備強烈的創新意識,要有不滿足現狀的創造精神,敢於對教材進行重組;要求教師走進學生,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競爭、創造的課堂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新課標的基本要求,才能產生追求學習共性的"個性化"的共鳴,才能達到教學相長。例如:在"分子"、"原子"和"離子"的教學中,大膽地重組教材,把這一部分內容歸為"微觀物質"的教學,引導學生"任務分析--邏輯推理--實驗探究--結果分析--理解記憶",很好地完成了微觀物質的認識,突破了難點,提高了學生探索化學知識的樂趣。 四、正確的學生觀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系統工程,沒有學生的理解與參與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互動的關鍵在地相互的信任。因此,坦必須轉變錯誤的學生觀,使學生與老師產生親合力。尊重學生的個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習的責任感和探究習慣,還可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為適應社會打下基礎。例如在教學方法、教學行為、評價方式等方面,我們要克服分數至上、強制壓服、保持距離、灌輸馴服、平均發展等傳統觀念,構建"能力差異、平等交流、情感體驗、零距離相融"等新型的師生關系,樹立"學生是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是獨特和獨立的人"等正確的學生觀。這樣不僅不會降低老師的威信,而且更能體現教師的人格魅力,達到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知識的至高境界。 以上是自己通過新課標的學習和新教材的閱讀所受的幾點啟發,不一定成熟,更不一定 全面,希望能拋磚引玉,為新課改盡微薄之力。
Ⅱ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哪些要求
教師應具有健全的專業情意.對待職業的態度、情感、需要、創新精神、自主意識等都將影響回教師的答職業行為.專業情意健全的教師,往往善於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幫助學生;能夠民主管理、公正處事、平等待人、尊重學生人格,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做到胸懷坦盪、寬容守信,善於遵循教育規律,用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學生,對每個學生負責.
Ⅲ 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的行為轉變提出了要求,你認為教師應該充當怎樣的角色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新課程要求的首要條件,教師的行為角色是由教師對世界的看版法所決定的,權由此,什麼樣的教師會帶著什麼樣的教師觀近入課堂。「轉變」對任何生物生命體都是一個復雜的心裡過程,(提出一種政治要求或紅頭文件來改變現狀是表面的)也就像我們提出十幾年的素質教育一樣,實際情況怎樣?人所共知。「這樣是對的,那樣是錯的」說教已經阻礙了中國的教育。教師的角色就是傳播信息、文化,從信息、文化里獲得知識。什麼這個主體那個主體的所謂教學方法,只是做給聽課人看的。真正的好教師就是「滿堂灌」,把學生可能體驗過的經驗,歸納在游戲、故事興趣當中一氣呵成,你想不記都難。這就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是根本,因為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情每天都試圖改變著自己。怎樣做,各有各得模式,統一復制所謂先進的方法,只是死路一條。要求因人而異,以學生喜歡為標准。
Ⅳ 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將發生哪些變化
尊重學生同時意味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①不體罰學生;②不辱罵學生;③不大聲訓斥學生;④不冷落學生;⑤不羞辱、嘲笑學生;⑥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
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①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②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③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④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2.在對待教學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教怎樣促進學呢?教的職責在於幫助:①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②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③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④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⑤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⑥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⑦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傾向。
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教學前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量高效地進行;教學後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教學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工作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面對學生外,還要與周圍其他教師發生聯系,要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與配合。課程的綜合化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要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地培養學生。每個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還要主動關心和積極配合其他教師的教學,從而使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融合、相互促進。教師之間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團結互助,這不僅具有教學的意義,而且還具有教育的功能。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必須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首先,要尊重學生家長,虛心傾聽學生家長的教育意見;其次,要與學生家長保持經常的、密切的聯系;再次,要在教育要求與方法上與家長保持一致。
二.教師面臨的挑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程體系在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以及管理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它給中學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諸多發展的機遇。可以說,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使我國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做出自己的回答。新課程給教師帶來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已有課程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的管理者,是課程的執行者;在新課程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是課程的研製、開發者。
2.構建新型教學樣式
在已有課程里,占支配地位的教學樣式,其特徵是教師教授、學生接受的"單項傳授"關系和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新課程要求建立師生互動的教學關系、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構建起新型的教學方式。新的教學樣式,是以學生
的主動學習為核心,包括發現學習、掌握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及活動學習等。教師必須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學方式。
3.提高綜合課程教學的素養
在過去的課程中,主要是分科教學,教師大多是靠個人力量解決課堂教學的所有問題。新課程的綜合化、平衡性和選擇性的特點,需要教師具有綜合性的專業知識修養,能夠開展合作教學,具有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
4.建立現代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
新課程的建設和推展過程,要求教師建立一系列現代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實現"六個"轉變:從重教師的教到重學生的學,從重知識傳授到重能力培養,從重認識到重情感,從重結果到重過程,從重教法到重學法,從重繼承到重創造。
5.養成新的教學技能
過去,課程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統一標准,教師過分依賴教科書,影響了創造力的發揮。新課程賦權給教師,使教師可以支配的因素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創造力被解放了。隨著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開發的空間加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採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勢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決定教學組織形式。為此,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開發能力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而對教科書的依賴將越來越低,進行課程資源開發的程度將越來越高。
6.提高教育教學探究創造的素養
在新課程的建設過程中,從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到課程資源的開發等,是前所未有的創造過程,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通過科學探究,發揮自己聰明才智,創造性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共同創建起新的課程體系。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教育教學探究創造的素養,投身到新課程改革之中,為新課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新課程改革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學內容的飛速翻新,教學方法的日益進步,教學手段的逐步現代化以及終身教育觀念的逐步深化,要求教師不斷地重新學習,接受在職教育,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專家水平。
Ⅳ 新課程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有哪些新要求
教的職責在於幫助:①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②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③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④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⑤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⑥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⑦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傾向。
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Ⅵ 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和行為需要發生哪些變化
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和行為需要發生變化:
(l)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全面發版展轉權變;
(2)由「大一統」教育向「讓每一個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轉變;
(3)由「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
(4)由「重結果」向「重結果更重過程」轉變;
(5)由「知識權威」向「平等和諧」轉變;
(6)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Ⅶ 新課程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有什麼要求
新課改對新型教師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專業道德水平到教學理念,從知識結構的重組到教師角色定位,從教學行為轉變到追求教學藝術的臻美,全方位詮釋新課程下新型教師的具體要求:
1、知識的學習者;
2、知識的探索者;
3、學習資源的開發者;
4、學生會成長的對話者;
5、學生成長的促進者;
6、學生會成長的引導著;
7、學習共同體的合作者;
8、學習型組織的推動者;
9、美的感受著;
10、美的體現著;
11、美的創造者;
12、學習過程的激勵著;
13、教學的專家;
14、教育的研究者;
15、反思型的實踐者;
16、個性教學風格的鑄造者。
這十六個要求是教師自我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實踐「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具體要求。
沒有教師的發展,就談不上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堅決不做「教書匠」!
對自己說:絕不做「重復勞動」的教書匠!
向成為「智慧的教育家」邁進!
Ⅷ 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要發生哪些變化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重和價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種學生:
①尊重智力發育遲緩的學生;
②尊重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
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
④尊重有過錯的學生;
⑤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
⑥尊重和自己意見一致的學生。
尊重學生同時意味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①不體罰學生;②不辱罵學生;③不大聲訓斥學生;④不冷落學生;⑤不羞辱、嘲笑學生;⑥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
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①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②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③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④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2.在對待教學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教怎樣促進學呢?教的職責在於幫助:①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②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③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④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⑤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⑥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⑦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傾向。
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教學前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量高效地進行;教學後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教學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工作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面對學生外,還要與周圍其他教師發生聯系,要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與配合。課程的綜合化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要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地培養學生。每個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還要主動關心和積極配合其他教師的教學,從而使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融合、相互促進。教師之間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團結互助,這不僅具有教學的意義,而且還具有教育的功能。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必須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首先,要尊重學生家長,虛心傾聽學生家長的教育意見;其次,要與學生家長保持經常的、密切的聯系;再次,要在教育要求與方法上與家長保持一致。
二.教師面臨的挑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程體系在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以及管理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它給中學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諸多發展的機遇。可以說,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使我國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做出自己的回答。新課程給教師帶來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已有課程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的管理者,是課程的執行者;在新課程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是課程的研製、開發者。
2.構建新型教學樣式
在已有課程里,占支配地位的教學樣式,其特徵是教師教授、學生接受的"單項傳授"關系和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新課程要求建立師生互動的教學關系、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構建起新型的教學方式。新的教學樣式,是以學生
的主動學習為核心,包括發現學習、掌握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及活動學習等。教師必須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學方式。
3.提高綜合課程教學的素養
在過去的課程中,主要是分科教學,教師大多是靠個人力量解決課堂教學的所有問題。新課程的綜合化、平衡性和選擇性的特點,需要教師具有綜合性的專業知識修養,能夠開展合作教學,具有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
4.建立現代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
新課程的建設和推展過程,要求教師建立一系列現代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實現"六個"轉變:從重教師的教到重學生的學,從重知識傳授到重能力培養,從重認識到重情感,從重結果到重過程,從重教法到重學法,從重繼承到重創造。
5.養成新的教學技能
過去,課程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統一標准,教師過分依賴教科書,影響了創造力的發揮。新課程賦權給教師,使教師可以支配的因素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創造力被解放了。隨著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開發的空間加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採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勢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決定教學組織形式。為此,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開發能力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而對教科書的依賴將越來越低,進行課程資源開發的程度將越來越高。
6.提高教育教學探究創造的素養
在新課程的建設過程中,從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到課程資源的開發等,是前所未有的創造過程,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通過科學探究,發揮自己聰明才智,創造性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共同創建起新的課程體系。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教育教學探究創造的素養,投身到新課程改革之中,為新課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新課程改革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學內容的飛速翻新,教學方法的日益進步,教學手段的逐步現代化以及終身教育觀念的逐步深化,要求教師不斷地重新學習,接受在職教育,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專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