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課堂提問技能指導
① 新課改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性。
學習積極性的形成與學習動機激發有著內在聯系。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形成學習積極性的內在因素,它是在一定教學情境中利用一定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的過程。
在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培養認知內驅力,正面引導自我提高內驅力,合理利用附屬內驅力;結合教學內容有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逐步樹立為國家和民族振興而學習的目的;循循善誘地引導和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障礙,通過學習成功的體驗不斷提高學習以至於人生的境界,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持久學習動機的根本途徑;教師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
2.營造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氣氛是教師培養起來的,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維持學生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態度,雙方情感的協調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關系,需要以教師自身積極情感的建立為基礎,以此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做到:
(1)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強化,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說一些肯定和鼓勵的話。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學生的錯誤反應,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可以對學生說:「有進步,誰能再補充一下」等。
(2)上課期間,教師應該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個人的、積極的交流,針對他們的作業內容、完成方式等說一些支持的話,並認真傾聽和接受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教師布置任務以後,應該在教室里來回走動,察看每一位學生的作業情況,積極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要只注意個別學生。
3.教給學生認知技能,掌握思維方法,促進學生發展。
問題解決過程我們常常看到:盡管新的學習對象具有共同因素,學生已有的概括水平也較高,但學習者仍無法解決問題,對新的學習內容不能產生遷移,究其原因是缺乏解決問題的認知技能,即合法則的認知活動方式。
② 新課程形勢下如何提高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如果教學技專能高,就能夠更屬好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把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反之如果教師教學技能不高,則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利於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教學能力的大小可影響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乃至以後進一步學習深造甚至以後的工作。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奠基工程,相應地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多方面的技能。
③ 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提問的策略應注意什麼
「努力創設生來動活潑的學習情景」作自為教學建議的第二條已明確寫入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景中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通過積極的探究最終解決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得到發展。」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准》(實驗)「教學建議」中也多次提到,要「創設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可見,情景在教學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課堂教學中,問題總是伴隨一定的情景而產生,而知識的獲取也需要溶入情景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師通過創設一種有一定難度、有明確目標、需要學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景,使學生處於一種急切想要解決所面臨的疑難問題的心理困境中,由此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強烈的探究願望,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問題情景創設的有效與否,關繫到能否將學生的視力「聚焦」,能否將學生的思維「聚變」,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的興趣和後續學習的動力。
④ 新課程下,課堂教學行為有哪些方面的創新
第一,要關注三維目標的達成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3個方面的整合,是新課程根據現代人的培養目標以及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所提出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各學科教學評價中必須首先予以關注的知識與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學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內容深厚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技能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礎任何一門學科,其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與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同時,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智慧、教學風格和教學藝術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學科的教學都必須以人為木,不僅強調學科的價值,更要強調學科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斷致力於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起來,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第二,教師的教學行為更具主體性,行為更加具有個性化特徵。具體的行為表現主要有,對能體現個人風格、特點的體態語言的主動運用;主動變換與學生的交往方式,並且表現出交往方式的多樣、程度密切等特點。調查結果顯示,小學教師對體態語言的特有偏好,不僅僅是由於體態語言形象、直觀,便於小學生接受。同時,它還是小學教師自主意識增強的表現。就體態語言的特點而言,體態語的使用與人的個性特點密切相關,在表達過程中使用的多少,往往能出個體的主體性及其特徵。小學教師較多地使用體態語言,較頻繁地變換與學生的交往方式等,則應是教師在教學中,行為主體性特徵的表露,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獨特理解的一種真實的表達。而這種表達,是以個體的主體性得到解放為前提、以其個性的張揚為標志的。不僅如此,我們在地教師行為形成原因的調查中發現,小學教師認為「教育觀念」對他們的教學行為的形成影響最大。我們認為,在小學教師教學行為上表現出的這種變化,是與當前小學教學考試制度約束的減弱和新的教育理念暢行密切相關的,是教師主體笥得到解放的結果。
第三,小學教師更為關注學生的學習,特別是注意讓學生主動學習。小學教師與初中教師在具體的教學行為方式上,有明顯差異的方面不是很多。但是,小學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關注是細致與周到的,他們更為關注學生的學習反應,往往能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調整學生的注意力,並通過師生互動、媒體的交替變換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小學教師的這一行為特點,將對小學教師職前培養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第四,教育觀念影響教師教學行為的重要因素,在教師職前教育中,新的教育觀念的灌輸是必要的,這在我們原有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中是有不足的。其次,小學教師在教學行為方面的特徵是鮮明的,因而對其中特點突出,且教學意義明確的教學行為,可以進行特徵描述、行為選取,進而使之轉化為教師職前能力培養的內容。例如,對學生進行體態語言的運用訓練;對學生進行課堂組織、管理、評價等行為的模擬演練,特別是圍繞著諸如探索式、合作式學習的組織與指導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課程資源開發能力等能力培養的行為習得,將更為有實際意義。
第五、 教學是質變數變的過程,教學行為要關注學生行為的變化,還要關注學生心靈的改變。教學行為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提高教的水平,必須了解學的性質、學的過程。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駱伯巍說:「學習是由經驗引起的比較持久的行為變化及作業變易的過程。」我一直認為這是對的,並以之指導我的教學行為。但是現在通過學習哲學和新課程理念,並把哲學和新課程理念結合在一起之後,才發現這種說法是不妥當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由量變到質變,再由質變到量變的相互轉化過程。質量互變規律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中最普遍的規律之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十分關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科學和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心理素質、審美情趣。《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也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意識、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和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駱伯巍的學習定義中恰恰缺少人的精神世界。認同這一觀點的許多教師的教學行為都存在著缺陷:其一是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只求引起學生「行為變化」和「作業變易」,只求質的變化而沒有注意量的積累,只求達到教學目標而忽視學習過程的多樣性和創造性;其二是只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而不重心靈素養的陶冶,只看到學生外顯的可測的行為變化而沒有關注學生內隱的價值觀念、心理狀態和能力傾向上的改變,而心靈的改變勢必是緩慢的、漸進的。歸根到底,是違反了事物量變質變規律,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語文不但有很強的工具性,還有很強的人文性,語文教學不但要看教學的結果,更要看教學的過程,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外在行為,更要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
總之,通過新評價方法的實施,重建課堂教學文化,使課堂教學從教師權威走向師生平等,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學科走向學生,從單一走向多元,從預設走向生成,最終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讓生命涌動的課堂出現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
⑤ 如何用新課程理論指導課堂教學
一、如何評價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有的教師在新課改過程中出現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絕對化的傾向,探究變成了一種模式,變成了機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師把「自主、合作、探究」寫在黑板上,作為一種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節課照著去做。有些實驗探究課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基本上學生沒有思維活動……教師只培養了學生機械的動手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實驗設計能力沒有得到培養,看似熱鬧,實際上只是形式而沒有實效。這樣做實際上是把新課程的理念簡單化,是機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師缺少深刻的思考。
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但並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或者用探究學習的方式來進行。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動要動得有序,不是雜亂無章,課堂教學法要的不是熱鬧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當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索時,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時,要放手讓學生活動,但要避免學生興奮過度或活動過量,應當具體研究怎樣放,怎樣收;什麼時候放,什麼時候收。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從教學的需要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不能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
二、如何評價課堂氣氛
新課程強調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於是教師為了展示課堂的熱烈氣氛,顯示啟發式教學,便採用邊講邊問,把可供探索的問題分解成為較低認知水平的「填空式問題」,一節課竟能提問上百次。試問這樣不停地碎問、亂問,能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嗎?一問一答,學生好像忙得不亦樂乎,但實際上學生的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復;一些課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學生能准確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很少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是用提問的方式「灌」,直到讓學生認同教師事先設計好的答案。師生、學生沒有真正地互動起來。
新課程還強調建立新型的、和諧的、民主型的、開放的課堂氣氛。於是有些學生上課太自由化了,坐沒有坐相,站沒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說就說,想鬧就鬧……甚至有些教師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視而不見。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是現代課堂教學「以人為本」的學生觀的具體表現,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給予學生最多的應是鼓勵、尊重。但在強調師生之間這種新型的、和諧的、民主的關系同時不要忘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必要的紀律制度和規范的要求是學習的必備保證,學生課堂紀律的好壞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不容忽視的,這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是學生發展,以及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所不可缺少的。
三、如何評價學生
新課標強調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尊重學生、激勵學生、保護學生。於是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出現了「好」聲一片,只要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一概以「好」、「很好」、「掌聲鼓勵」……進行籠統地評價。這樣廉價的結果很容易使學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對學生的錯誤結論不加以糾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無論學生對問題回答得如何,都會得到教師的表揚,無論課堂上學生怎樣不守紀律,從不給批評。久而久之,學生變得很浮躁,他們還會在乎表揚嗎?他們還會對破壞紀律、影響到他人的學生感到羞愧嗎?一味表揚,正如一味處罰一樣並不可取。對學生而言,過多的誇獎並不會起到鼓勵的作用,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引導,反而會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
對有過錯或偶有過失的學生的評價,不應該太多地去動用什麼語言的腦筋。而是要言之有物,行而有效。盡可能由「評價無痕」做到「教育無痕」,從而形成學生的自我評價,做到學生評價的自主內化。
四、如何評價認知目標的完成
完成認知目標是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務,但認知性任務不是課堂教學法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師不應只關注知識的有效傳遞,而不考慮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傳統的評課標准,往往強調教學進程要安排合理,教學環節井井有條。許多觀摩課,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整個教學過程就像上緊了發條的鍾表一樣,什麼時間講授,什麼時間提問,給學生多少時間回答問題等都設計得「絲絲入扣」,結果往往是把一節好課上成了表演課,演員就是教師,或者說主角是教師,學生則是配角,是觀眾。教師對課堂上出現的意外情況常常採取迴避的處理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看不到教師的隨機應變,看不到對學生思維出現阻礙時的點撥。教學過程好似一杯淡而無味的水,觀後不是讓人拍案叫絕,為之喝彩,而是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無任何收益。
五、怎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
新課程理念下一堂好課的標准應該是看教師:是否創造了學生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是否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思維度,是否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是否統一了教學的規范性和創新性,是否落實了知識、情感、思維、技能等目標。
一堂好課不應是自始至終的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高科技現代教育技術的集中展示。一堂好課不是看它的熱鬧程度,而在於學生從中得到了什麼,它留給人們的應是思考、啟示和回味。
⑥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何讓課堂有效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普及推廣,探討如何開展英語課堂教學,如何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於促進中學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縣級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著手出發,結合新課程下的有效教學理念和看法,提出了新課程下縣級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怎樣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一、縣級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 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英語教學的新理念也滲透到縣級高中英語教學的課堂之中,縣級高中也邁向了新課改的大道,開始普及新課程。然而,縣級學校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也就面臨著大的調整與完善和創新的抉擇。新課改後令人可喜的有下面四個方面:(1)師資力量的提升:如今縣城高中英語教師的師資逐步擴大增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也大幅度提高,本科學歷教師增多;(2)教學手段的多樣化:除常規教學的黑板,錄音機外,較為普遍地使用了多媒體,它集圖片、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等於一體,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推廣和應用,營造了一個集音、像、畫於一體的教學氛圍。多媒體技術通過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增加課堂容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積極參與,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活潑;(3)授課模式的多樣性:打破了教師單一授課的模式,出現了任務型教學模式與研究探索型學習等多種模式;(4)重視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更為注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些和過去的英語教學相比,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但與此同時,在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影響下,學校的長遠發展與高考成績緊密相關,我們無法真正做到每節課都運用新課程的理念以及在教法上實現改變創新,從而沒有真正保證到每課都是有效的課堂教學。為什麼這樣講呢?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將大量的時間用在瑣碎的知識點的重復學習上,尤為突出的有以下幾個問題:(1)英語課上基本上是老師單純的傳授講解課,要麼是枯燥的語法課要麼是機械的練習課,教師過分注重對語言知識的講解,過分強調記憶的能力和機械的訓練,容易忽略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起到引導作用這一點,其實真正的主體應該是學生,這樣一來,學生不能獲得足夠的發言的機會,很多學生還是學的啞巴式英語,只會做題,不會交流。(2)教學中採取的多是教法單一,即老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這樣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即對信息的提取和信息的處理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使學生長期下來都無法培養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及交際能力。(3)關於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問題:課件可以使抽象的內容更為具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容量,可以不使課堂教學的節奏過於緩慢,甚至很大程度上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更有吸引力。使用多媒體能帶來如此多的好處不得不使我們容易藉助它來進行教學,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呈現豐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可以在講解語言語法知識時不用費力費時地整黑板的板書。但是,在其優越性的下面,我們忘卻了它僅僅是一種教學輔助的工具。所以,我們容易在課件的製作上去追求技術含量和美觀,從而運用些圖片或是動畫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課件的內容卻沒有真正實現幫助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的目標。很多老師還不能夠很好地把握好教學的穩度,有時幾張圖片一張接著一張地播放過去,卻不注重幻燈片的內容要結合語言進行教學。結果,學生只能機械地記憶,連思考的時間也沒有,更不用談及獲取語言運用能力及技能的培養的機會。 因此,要實現新課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縣級所有一線英語教師就需要注意以上所談及的較為普遍的幾個問題。 二、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實就是用好的教學方法和好的教學手段去進行一切教學活動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新改革的環境下,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與運用,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是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標准。過去大家都只重視考試成績,卻不太重視學習的過程,忽視學生學習權利和學習感受,漠視學生間的差距差異,導致學生沒有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這樣最終的話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與發展,這些稱不上是新課程意義的有效教學。現在倡導的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並不是簡單的課程傳遞過程,而是一個課程的創新與開發的過程。新課程有效教學提倡教師運用好教材、不局限於教材,積極開發並有效利用課程資源。普通高中新教材注重問題的探究性與問題的開放性,培養學生形成探究性學習的思維和創新的能力。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知道的少到知道的多,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學生對於學習由不喜歡到喜歡,由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最主要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樂意主動學習。 怎樣做到有效教學?教師可以從現有經驗—認真思考—開展活動—開拓創新四個方面去摸索去探究。新課程有效教學包含的教學理念有:(1)有效教學重視開發利用課程的資源。(2)有效教學講究師生間的良性互動與學生參與的程度。(3)有效教學重視學生的發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4)有效教學關注教學的成效和策略,成效即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5)有效教學注重自我評價與反思,教師應在課後進行教學反思。 三、新課程背景下縣級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之我見 基於上述的理念和看法,我在想作為一名縣級中學英語教師,該如何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效呢?下面就談談本人對英語課堂教學中提高有效性策略的理解及我的一些做法。 首先,整體把握好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特點,明確新教材的要求,轉變教學的模式,從而才能適應新教材的發展。新課程理念的確立是新課程發展的根本。今年是我教授新教材的第五年了,此套新教材共10本書(必修5本,選修5本),每本書有5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幾個模塊且主題明確。我認為新教材的優點有很多:內容新穎,體裁多樣化;學科間相互滲透,貼近生活,很大程度上擴充大家的知識面,提高大家的鑒賞力;課程編排上科學合理,圖文並茂,幫助學生進行預測與思考;詞彙表達豐富,練習設置有梯度,有利於培養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不僅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注重了對學生文化意識,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等各方面的培養。有了這套好的教材的同時,我們老師更應該科學合理靈活地加以使用,老師只是要扮演引導者和帶領者的角色。我們縣級一線老師要盡快轉變我們過去的傳統教學行為和方法,順應新課改的潮流,真正利用好教材來貫徹新課程的理念。 其次,課前要對課本和學生進行宏觀把握,把握單元的內容與結構及學生的整體情況、個體情況,講究策略的前提下去科學客觀地整合教材,思考如何來提高學生興趣怎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具體的包括以下幾方面工作: 1.注重課前准備。課前准備主要是指老師在課堂教學前要制定教學方案(教案)時所要做的工作。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學方案所要解決的問題。老師在准備教學時,必須解決下列這些問題: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材料的處理與准備、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主要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方案的形成等。教學目標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之前所設想的行動和要達到的目的與期望。教學目標是貫穿教學過程中的主幹線,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調整控製作用。教學目標具有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明確教學重點的作用。課堂教學前,在教學目標第一任務確立後首先要宏觀把握書本,對新單元內容進行必要的增舍重組,盡可能地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范圍,給學生補充一些相關的知識或啟發學生思考、講述教學外的相關知識。 2.宏觀把握學生,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接受能力進行綜合的權衡,採取科學的,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3.宏觀上採用相應的檢測手段,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提供相應的補救措施。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自經歷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直接經驗和參與性活動理解知識,體驗課程。在設計教學任務的時候,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點為出發點,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學中還可以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自主解決問題。總之,要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有意識地挖掘英語課中的各種興趣點,以確保切實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再者,課前准備工作做好後,課上如何將准備的工作與實際學生反應相結合,就要看老師怎樣去實施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抓住課上的每一個細節,巧妙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習方式的變革、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和。主動調控,靈活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採用多樣化學習方式。教學方法是形成最佳課堂氣氛的重要保證。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和實際條件,個人的教學風格和特長,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不要單純的運用一種教學方法,要善於結合其它教法作為輔助,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上每一分鍾的作用。我們可以創造情境來導入從而進行教學:通過圖片或者視頻或是小故事或者是相關內容的一些介紹來作為引子,把學生帶入到話題之中;如果要更進一步地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的話,我們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採取討論或者是辯論的形式去去切入主題話題。最佳的學習英語的方式就是在具體的教學情景中,讓學生親身感知語言,並在感知的過程中親自去領會語言的真諦。 最後,老師要善於進行教育教學行為的反思,意識自身的優點與不足,盡管課前有精心准備,但在課堂實踐後必定能發現改進的地方,這樣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幫助自己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更為重要地是有助於學生的發展。 四、教學案例分析 本人就近期所教的必修三第二單元的『Healthy Eating』中的所展開的一課為例來介紹下我的做法。這堂課是一堂寫作課,也結合說和讀兩個方面,說主要體現在回答問題與辯論,讀就是讀reading task這部分。課上,首先,我用warming up中所學的知識作為導入:「There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has to eat, and we』d better eat three kinds of food each day, Can you tell me what are they?」「They』re energy-giving food, body-building food and protective food.」「 But they』re still some kinds of food we』re not to eat often, just like this kind…..」 (此時我就展示漢堡,雞翅,薯條的圖片),之後問學生Where can we eat them?學生就回答麥當勞呀肯德基呀等等。進一步問Why don』t we always eat these foods?大部分學生回答縣城距離市區還有一段距離,相對不是很近。然後提出設想:Suppose our government want to build a McDonald in our town ,what do they think about? 在這個環節上我就注意去把握課堂上學生的每一個變化和反應,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看法觀點,但基本有兩大派,根據具體情況,我將全班學生分為兩個部分,讓他們快速閱讀課後閱讀這篇文章,一部分讀「FOR」另一部分讀「AGAINST」並讓他們找出支持和反對的觀點。麥當勞是一家快餐連鎖店,自然而然地就談及了FAST FOOD,快餐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既然本單元主題是講健康飲食,那當然要談及快餐了。所以我就安排學生進行辯論:正方講快餐的優點,反方講快餐的缺點或是不足,在辯論的同時,我把他們雙方的觀點記在黑板上,最後我就跟學生們一起將他們所提到的優點缺點總結概括了一下,從而形成了以下幾個要點:①快餐方便,節約時間;②既可以在快餐店裡吃也可以帶回家吃;③店裡環境干凈,舒服;④服務周到,食品質量有保證;⑤但從營養角度講,卻不夠營養。此時學生要進入的下一個環節就是根據這些要點進行寫作,可以適當添加些細節。課堂寫完後,當場點評學生的作文。我認為這節課所採取的教法和做法都能夠將新課程的思想和理念貫穿到課堂教學中,通過這節課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鍛煉。 不可否認這個教學過程也是一個注重了師生間的交往與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也是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探索的一個過程,其中注重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只有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才能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五、結論 新課程下的課堂要達到其有效性就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與運用,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它不是簡單的課程傳遞過程,而是一個課程的創新與開發的過程。我們要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各方面權衡和課本單元內容的整體把握,課前精心准備,恰當地整合處理教材結構;課上關注學生個體的表現,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後反思每節課的成功與不足之處。除了文中提及的幾個方面,還有更多的地方還待我們不斷地去體會、反思和改善。
⑦ 新課程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要想上好一堂課,就必須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要想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首當其沖就是要制訂一個恰當的教學目標。可是,現在有些教師制訂教學目標時,養成了「教學目標是個筐,什麼東西都直接往裡裝」的習慣,殊不知,這樣做教學目標就變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拿《包身工》這篇文章來說,《包身工》是夏衍的一部報告文學,教學時我們要達到以下幾個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包身工的含義、鑒賞文章豐富的語言內涵、理解報告文學的特徵、掌握點面結合的寫作技巧等。
針對本次比賽李老師講的這堂課,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能看出課前他做了充分准備,制訂教學目標時,考慮得也相當充分。他課堂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了解包身工制度,了解報告文學的特徵,了解時代背景,了解文章中社會背景的作用,感知文章內容,學習點面結合的寫作技巧,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理解文章中的句子。可以說,他的這個教學目標涉及面較廣。試想,一堂課40分鍾,而要講的知識點如此之多,就算是把這些內容讀一遍也要花十幾分鍾呀。若是老師口若懸河地講著,學生這邊腦子里剛進點東西理解,那邊知識點又蜂擁而至,他們如何應對,唯一能做的就是機械地配合,根本就達不到讓學生學到東西的目的。所以,一堂課,並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選好一個角度,把問題講清楚,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參透。其實,我認為,《包身工》這篇文章有以下幾個重點:(1)背景材料的描寫及其作用。(2)幾個人物描寫的作用。(3)語言鑒賞及寫作技巧。故而,在第一課時,只要抓住當堂課的一個要點講就可以了。有些年輕教師上公開課時,總是怕漏了這漏了那,擔心教學內容涵蓋面不全,會讓人誤解為能力不強,為了顯示自己對文章掌握得通透,對教學游刃有餘,明明是三個課時才能講完的內容,他卻硬生生地擠壓成一節課講完,所講內容都是蜻蜓點水,沒有一個問題講透。
美國課程學家泰勒曾說:「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動而發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於他自己做了什麼,而不是教師教了什麼。」每上完一堂課,我們應當靜心反思,學生學到了什麼?其實,教師的教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學,歸根結底是要落實到學生的學。因此,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至關重要。我認為,一次良好的教學,學生應當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而不是只有部分學習好的學生參與、課堂部分環節參與、部分時間參與和形式性的無效參與。李老師在講《包身工》這篇課文的時候,創意很新穎,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導入和結束課程。上課伊始,李老師就以「你感到幸福嗎」為導入,全部學生大聲地回答道:「不幸福!」在課堂結束的時候,老師又以「你感到幸福嗎」為結束語,全部學生又整齊地大聲地喊道:「幸福!」看似熱鬧的課堂,不覺得有點滑稽可笑嗎?難道一個班上70多名學生都是一個母親所生,有著同樣的情感領悟及生活體驗?著實讓人難以接受。雖是新穎的形式卻讓人感受不到愉悅,同樣的默契令人無語,看似熱鬧的課堂卻顯得極為做作。李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想努力營造充滿歡聲笑語、自然和諧的課堂氛圍,可當你一味地去追求形式、營造氣氛,殊不知已經失去了課堂的純真本性――真實與自然。
要想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還應提高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學生只要願意主動思考,不論答案如何,教師都要給予中肯的評價,而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就算學生的答案完全背離原意,我們也應該說:「你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的,如果你仔細考慮,也會回答得很好的。」或是這樣說:「你的回答很有創意,值得探討,或許你換個角度,會領略到不一樣的意境。」我想,如果學生遇到的都是這么通情達理的老師,他們肯定都會爭先恐後地搶答問題,而如果學生遇到的都是鍾情於「否定」的老師,那麼,他的課堂必定是毫無生機,哪怕你是「狂風」,也「吹不起半點漣漪」,從而又形成了老師唾沫橫飛,學生埋頭苦記的老景象,返回了灌輸式的傳統式教學,還何談教學,何談課改,何談教育?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布魯納也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現在很多高等學校的教室里都安裝了投影機。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已經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可見,必要的輔助手段對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是有的老師在藉助多媒體上公開課時,並沒有遵循多媒體教學的規律,而是「為多媒體而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缺乏實用性,且對多媒體的認識存在誤區,常以花哨為標准。應知道,多媒體是輔助手段而不是教學花瓶,多媒體的作用應是畫龍點睛,而不是多此一舉。由此我建議,教學課件務必簡單實用。
以上是我個人淺薄的看法,如有不當請同行指正。其實,我也是屬於文章中「年輕老師」中的一個,寫這篇文章也是為了鞭策自己,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會研讀更多的理論書籍,然後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寫出更多的心得體會。
⑧ 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你是如何貫徹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有什麼效果
新的設計初中語文教學說
一個新課程教學設計的價值取向是什麼?其核心思想是什麼?
二,新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新的核心課程教學設計理念如何體現?其基本原理是什麼?
三,新課程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把重點放在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一個新的核心課程教學設計的教學設計理念
1.1任課教師提前規劃的行為,是一種教師教育和課程標准,如確定教學目標和學生目標的基礎上,教學效果的預測,規劃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學生行為和教師行為,形成教學過程的整體構思。從內容上看,教學設計與傳統的准備似乎是一件事,但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現代行為科學,系統科學,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分支,教學設計為理論基礎,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程序和理論,強調學習需要的學生從一開始的分析,確定學生的行為,分析學生的課堂學習任務的起點,預計學生的學習行為,選擇可行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方面的預期變化發生,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有效的教學系統。
1.2對教學設計起著關鍵的作用,在指導教學設計值,特別是設計師的課堂知識的本質特徵。
很長一段時間,教學一直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以通過這方面的知識或理解的過程中處理信息的任務,學習過程被認為是頭腦中再現倉庫存儲信息。傳統的課堂往往過於注重知識傳授,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過於強調書本知識,過於強調接受學習,記硬背,機械訓練。往往是基於這樣的教學教材,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上,呈現出強勁的封閉。在這種應試教育課堂的概念和傳統的教學設計的影響下,往往有嚴重的缺點:
首先,沉重的課本,青年學生。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課本作為學生學習的唯一對象,考試也主要是測試學生的課本知識的掌握,權威教科書所扮演的角色,教學變成一個教。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是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教科書教給學生知識體系。
二,重結論,輕過程。太關心的結論,卻忽略了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的過程。試圖走捷徑,學生灌輸現成的結論,但被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 [2]
1.3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到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的弊端,作為一種理論來指導新課程應如何促進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的課程改革六項具體目標,包括前四的課程定位,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並提出具體要求:
「太多的重點放在傳授知識改變路線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校本課程結構,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個九道設置的類別和比例的經驗教訓,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全面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內容「難,復雜,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和經驗的基礎上,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BR p>改變過分強調課程實施接受學習,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3]
從上述規定我們可以看到,新的課程應該是不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課堂的本質特徵:首先,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關注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但作為學生的個人生活全面改善;其次,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的指導下自主學習,互動和合作,樂於探究積極構建過程中。
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學生積極構建課堂教學中,學生必須克服重量輕的材料,重量輕進程結束的轉變,從注重老師的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缺點學校,在一個字,教給學習。
決心要學會教,,採取學生組織以學校為中心的課堂。我們應著眼於學生的學習,來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為了打破材料的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或滿堂問,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而不是簡單地為了掌握一些知識,能力點為教學目的,但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人格和個性,越來越多的人的整體素養提高學生的關注。教師以學生為他們的個人生活與平等,建立一個新的概念,學生與學生和教師的課堂教學經驗,成為生命過程,從而激發活力的課堂教學。評估成功的一個教訓,先看看教師是否尊重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
決心學習教,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的話,到「學習設計教學。」加涅把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和事件,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進行教學,其目的是為學習過程提供支持,」一般來說,教學外,包含了一組學生,企業內部流程設計學習活動,以支持。「他甚至強調說:」為了避免過多的說問題,最好的辦法可能是要記住:上一節課的交流是促進學習,偏離這一目標成為純八卦。 「 [4]
1.4為了真正落實以學教新課程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應注意:
1.4.1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活動作為真正的起點。
課堂活動開始的出發點是什麼?許多教師都習慣於從教科書中開展教學活動,確定起點的邏輯系統,但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基本的教學活動,以尋找一個起點。雖然新的課程設計教科書的邏輯體系是不容忽視的,但不是在心臟的教學,而不是教師如何教教材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教學活動作為一個整體,起點。學生應該放在教學的出發點和中心位置,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預測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學過程中精心的策劃,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的角度媒體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善於換位思考,把自己置於學生思維的位置,規劃課堂。
1.4.2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的設計應著眼於學生的自學開始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要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
◆明確和具體的學習目標或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成功概率的估計動機=×估計成功的價值,而經驗的結果將再次體驗成功的慾望。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認知與情意必須同時抓學生的表現,包括對學生的教學要求的差異成功的機會,也有差異,實施教學,使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
◆創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關系。真誠地關心每一個學生,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得到重視和及時,合理,公平地評價學生的問題,答案,以及其他行為。
◆允許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學會對自己是什麼,以及如何學習有一定的酌情權。 [5]
1.4.3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機會參與。
低效的課堂上經常有「超過四小」的現象,即統一學習更多的個人自主學習少;接受學習,探究式學習;老師表示學生表達少;快速學習表達少得多學習緩慢的表達。新的課程設計,以增加學習的機會,在自己的學生參加,並努力改變這種局面。 [6]
◆在課堂上水平結構的變化。更改一個統一的整體課堂學習模式,全班統一學習和個人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方式轉變學生與學生,生活,多向互動的組織來實現。
◆合理分配有限的課堂時間。第一教學後,充分保證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避免長期被動聆聽學生,讓學生做更多的研究和實踐,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上的區時間。
◆引導學生思路,展示思維過程,拓展思維空間。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展示思維過程和機會澄清的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提高心理活動的強度,應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思維障礙遺漏和錯誤理解思維策略。
◆專注於課堂學習和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和溝通,讓學生養成獨立生活中良好的生活習慣的研究。
二,新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新的初中學校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的設計應結合語言教學學科特點,體現新課程教學習教學設計理念。語文課程標准語文學科的性質,團結和人性化的一個「工具」,它的基本概念,正確的教語言學的基本規則,並在其精心製作的一個新的論述,「積聚」,「情緒, 「實踐」三個概念發生了好幾次,新課程強調和重視。初中語文教學的新課程和教學設計應遵循的法律語言學,注重積累,注重感知,注重實踐。
2.1重點建設
課程標准強調: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良好的語感。 「專注於語言的積累是非常突出的一個要求是課程標准語文教學經驗的語言教學課程標准,我們的傳統的繼承。
2.1.1積累了非常廣泛的語言,方式有三種: BR p>◆語言積累,語言積累應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積累語言材料,如掌握基本的文字元號,如積累了大量詞彙積累語言材料是語言的發展。
二是積累語言模型,如記精彩的古代和現代的話語,文本和等。語言模型通常含有豐富的詞彙,深刻的思想,良好的情緒或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法的成功故事。累積的語言模型,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訓練,是促進語言發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法律語言的積累,或積累意義上的短語。在漫長的模仿學習和語言實踐,通過反復曝光,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直覺,形成犀利的語言的感性接觸到法律語言的敏感性。因為中國學習「的特殊功能主要是不知道的積累,但「感覺」的積累是不可能突飛猛進,但只有微妙的。「[7]
◆文化積淀一定的文化知識,包括了解,喜歡閱讀一些優秀的文化作品,感悟優秀文化精神,有一定的文化品味。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語言也體現在各種各樣的文化,語言學習不僅是掌握語言,但也是一個文化的學習和感染兩種語言的積累。學習和文化內涵,也促進語言發展的一種手段。語言學習到一定程度時,文化的積淀就會成為一個關鍵因素,提高語文素養。
◆生活體驗。語言學習和生活非常密切的聯系,語言學習需要一定的生活閱歷,了解一些生活常識,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一種高尚的人生理想,並積累了豐富而深刻的生活經驗,生活經驗語言學習的唯一依據,只有持續發展。[8]
2.1.2注重語言的積累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
◆要積累的傳統的課堂教學語言,在課堂上充分重視,以確保時間。
◆積累在於毅力,培養學生的意識和習慣的積累,才能真正實現積累的數量提高語文素養的飛躍。如辦卡作為一個學習程序閱讀和學習筆記,使學生逐步養成了一個習慣;
◆強調文本語言材料的積累。初級解決方案小學識字任務,進一步加強教學,尤其是作為一個初中語文詞彙發展的基礎上,應該是一項優先任務教學,使學生在初中可以積累一定數量的扎實書面詞彙,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
◆強調讀書,朗朗書聲回到教室。應該讓學生學會享受閱讀,認真背誦,使我的心靈,「文心蘭」相諧振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研究結果表明,朗讀時,大腦思維最活躍的人體器官的活動,而不是默默時活躍。允許學生閱讀長期堅持,驗收規范的語言,優美的語言感染熏陶,有利於形成一個良好的感語中的。
◆注意背誦背誦作文累積的精華語言,提高語言綜合素養的積累寫作範式非常有幫助。要加強背誦指導,讓學生在課外和朗誦詩歌,古典散文盡可能在課外完成和背誦。
◆讓學生廣泛閱讀,大量的閱讀,這是一個關鍵語言的積累。課程標准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閱讀,擴大讀取表面,增加閱讀量的興趣。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它還提供了義務教育在校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0萬字。」廣泛閱讀「過程中,把實施課程:第一,在閱讀和閱讀習慣,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二是實施良好的教科書在課堂上設置的「經典閱讀」的興趣,堅持「閱讀課」,三是探討的話題閱讀作業,引導學生進入閱讀在過去的全面研究。
2.2情緒專注於
的課程標准指出:「語言學習與沉重的情緒體驗和感知特性。 「要注意語言抗炎作用的影響,......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個獨特的經驗。 「應該讓學生積極的思維和情感體驗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以解決學生的獨特的經驗,體會和理解。 「語言教學應著眼於市場情緒的積累,使用。 「相比與以前的大綱,課程標准更加註重豐富的文化語言課程,強調語言的感染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的要求,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看法。
2.2.1所謂的「感知」,實際上可以分為「情」和「啟蒙」兩個心理過程。「感覺」或「摸」,「摸」,這個過程中的細節和當地文字作為對象。但這個過程是過渡性的,觸發性,心理讀者瞬間流經「看到」的發展方向。所謂的「啟示」,即,外側向內側,周圍的角落。這種所謂的「表」,「微」,也就是文字細節和地方,這里所說的「禮」和「a」的含義是作為一個整體的文本。情緒是從細節上的文字和局部知覺的整體意義的面向文本的理解,掌握復雜心理過程。
傳統的閱讀觀念,閱讀是一個過程,接收和反映文本;情緒讀數的看法是,閱讀是一個意思施工過程中的閱讀視野,文本意義的感知。來源有兩個,1是文本本身,另一個是讀者的之前的知識和經驗。由此看來,閱讀理解,其實文本的各部分之間,文本和讀者之間的體驗積極建設進程的意思。[9]
2.2.2所以,情緒讀數的概念,語言教學和啟發的意義是什麼?什麼語言教學中應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
>◆的先讀教情緒情緒,由啟蒙運動感,第一感啟蒙,因此,語言教學,閱讀文本,讓學生工作的一些「感覺」教學應該是學生接觸語言的起點,
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感知的文字,讓學生揣摩情感的文字 - 觸摸語言,情感經驗感官體驗的文本是一個學生,一個學生的獨立閱讀。 ,感情的形象。為了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時間,學生目不轉睛,潛心閱讀的文本,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記錄他們最初的真正的閱讀體驗。要加強對問題的認識,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提出問題,並根據學生的閱讀經驗,調整教學思路。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老師布置學生准備時間「熟悉的文字,「開始一點點的考試預備學校開始解釋的情況下,文本,或組織學生到周邊預定在課堂上討論的問題不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感知文本。其實有很多學生在排演中,並沒有真的很難成為熟悉的文字,在這種情況下急於開展教學活動,不會閱讀「起點」,卻忽略了閱讀和閱讀過程中的必要的經驗,效率自然很低。
◆注重整體感知課文語言教學探索意義的作品,分析,不僅要在文本的具體內容結合的感受和經驗,擴大,也從總體上把握意義的文字作為目標。
在新課程的語文課堂,有一個流行的做法:「選擇您最喜愛的段落讀。」這種方法似乎反映了從表面上看到的選項,讓學生學習尊重,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價值的表現,而忽略了其本質是整體感知文本,掃地,任意肢解文本,相反的感知必須尊重法律,因為每個人是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的教訓,當地始終是存在於整個的人,作品文本閱讀情緒的完整性,注意文本結構效應。閱讀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文本的整體把握,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
◆文本解讀,把握「度」。胡感,感啟蒙的的文字情緒和當地離境的細節,但它看起來的文字作為一個整體的意義。含義的文字作為一個整體雖然是一個「度」,這給文字的同時,制約著當地的當任何的約束和自由發揮,當它是模糊和毫無意義的過度闡釋的文本超出文本的整體意義的解釋。語文教學感性和理性,正確的解釋過度傾向之間的關系,妥善處理情緒的重要性意義。閱讀重要的作用,情緒的理解和探索的基礎教學。
2.3
實踐為導向的課程標准指出:「語言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應著眼於實用的語言技能,培養這種能力也應該練習語言的主要途徑。 「應該讓學生更直接地接觸語言材料,在大量的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語言規律。 「力求反映在實際的教學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的機會。 「總之,語言是學習,而不是教會的,語言教學應著眼於語言實踐
2.3.1語言實踐,概括地說,是使用的語言,那就是在各種場合,大腦,舌頭,眼球運動,移動的耳朵,手,和其他行為通過口語和寫作,完成特定的任務。語言教學實踐在閱讀,寫作,教學,教學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活動應體現。
>
2.3.2注重語言實踐,語言教學應注意:
◆學生自主學習為出發點來設計課堂。例如,閱讀教學,如果課文內容,讓學生了解相關結論控制的目的,許多教師不自覺地以解釋的主要教學方法,教給學生的相關結論。教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集中學習,注重學生作為一個日益全面的人類發展,這個過程需要的教學閱讀學生在老師的獨立閱讀實踐過程的指導下進行,然後,在教學設計,學生的閱讀為主線,以自然學生自己的經驗作為教學開始讀學生獨立閱讀和思考問題,而確定教學理念的基礎,引導學生學習閱讀練習閱讀,學會閱讀法律作為教學重點。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巧妙創設情境,所以接近現實生活中的語言學習,激發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動機,教室里聽,說,讀,寫活動貼近百姓口語和寫作活動,使學生運用他們的知識,語言技能的形成。
◆實踐化進程。多見於語文教學的重點在總結的過程中,亮的缺點:缺乏分析參與在閱讀速度太快,咀嚼不充分得出結論為時過早討論缺乏差異消失得太快,享受合理的解釋缺乏太快,缺乏整合的閱讀結束得太快了。[10]實踐為導向的教學中應注意體驗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和見解。
◆綜合性學習活動,以加強語言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新的亮點。語言課程,全面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應注意的重心,自覺地指揮學生大量的讀取和寫入,使用的語言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向,而不是從語言,語言演變成唯一的活動是不是一個殼。
再拿建設的重點,側重於感知,練習語言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將永遠是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的基礎上,會少艷麗,會有更多的語言本身更多的努力,它將使一個更簡單而有效的教學。
⑨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需要補充哪些新的教學技能
一、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變化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僅從知識傳授者的角度來看,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將發生新的變化。
(一)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傳統教學中知識傳授重視對「經」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學生既不是一個待灌的瓶,也不是無血無肉的物,而是一個活生生、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不僅是學習掌握知識,還有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同時又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可以說,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
(二)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要讓學生全面發展,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的每個方面都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一刀切、齊步走、統一規格、統一要求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
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同的兩粒砂粒;綠葉如雲,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雙葉片;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育方法。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學生的差異。
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
我校的分層次教育也是針對不同的學生……
(三)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最終結果,使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使學生長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學生的潛能發展和身心發展。
新課程提倡,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准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為主。
(四)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所為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思維過程。
所為重過程就是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重視過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揭示知識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增才幹。
學生的學習往往經歷「感知——概括——應用」這樣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次飛躍。第一次由「感知到概括」,也就是說學生的認識活動要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概括,從而得出知識的結論。第二次飛躍由「概括到應用」,這是把知識結論應用於實際過程。顯然學生只有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實現了這兩次飛躍,教學目標才能實現。
(五)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
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過程。由於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種主要信息交流方式:
1、以講授法為主的單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師施,學生受。
2、以談話法為主的雙向交流方式,教師問,學生答。
3、以討論法為主的三項交流方式,師生之間相互問答。
4、以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探討,做實驗。
最優化的教學過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過的最佳過程。很顯然,後兩種教學方法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種方式最佳,這種方法把學生個體的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信息交流,與師生間信息反饋交流及時普遍地聯系起來,形成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信息交流風格。
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通過協作學習,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還能加強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
(六)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受教師擺布,受教師灌輸,師生關系顯然不平等。
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個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識、性格(包括行為)的過程。
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後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能稱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三維目標:態度、情感、價值觀)。傳統的教學只看重認知過程,卻忽略了情感過程,丟棄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這是造成學生厭學和課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又要尊重教師的勞動。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七)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教學方法的大忌是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現代教學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是要勇於創新、積累,總結提高,樹立特色意識,形成個性化教學。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不明確這個問題,就不能准確分析和判斷今天教師的課是否有個性風格,是否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於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
教師教學的創造性,首先體現在對教科書的處理上。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該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教師並不是教科書和參考書的「留聲機」,而是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藝術的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
由於新課程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也改變了課堂中舊的師生關系,教師由權威者變為參與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獲取者。教師對學生成長所擔負的責任,更多的體現是促進,因此教師必須補充「促進學生發展」的技能。
二、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具備的教師技能
(一)人際活動技能
教師傳統的基本功如口語、寫字、板書、繪畫等是我國基礎教育的財富,不可丟棄。但這些基本功大多是在「知識傳授」時所使用的。當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時,教師需要「促進發展」的基本功,教師新的技能也將應運而生,其中教師的人際活動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包括傾聽、交流、溝通、合作等。
1、教學中的傾聽技能
傾聽:非常認真地,全身心地聽對方的意見和感受。聽過傾聽,教師可以領悟學生生命的存在。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情感,傾聽學生的思想,傾聽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區別,傾聽學生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作為傳授者的教師,是個習慣了的「說話者」。他代替了許多應該是學生的活動,由此喪失了許多傾聽的技能,而作為促進者的教師,也要提倡「沉默是金」,教師的沉默,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餘地。
教師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傳播者、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只是體系的呈現者為主。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其角色行為應該體現在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真正為學生創設一種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真正地為學生創設一個展示自我,適於探究的空間,為學生提供舞台,要從「說話的強者」變為積極的「傾聽者」。
作為成長中的學生,每時每刻都可能遇到困難和問題。學生的心扉被打開,他們會隨時把自己的慾望、需求、情感、思想、焦慮、不滿等向老師傾訴,希望獲得老師的支持和幫助。作為教師則必須從學生有意無意的表達中聽出其內涵。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理解學生。
好的教師應當是機敏的傾聽者。教師在傾聽學生講述時不應只是保持沉默,還要從學生的發言中聽出其確切的言下之意,要努力理解發言者見解中的關鍵點,並做出正確判斷。同時還要與發言者進行目光、形體的交流,必要時還要用提問或確認的方式,進一步理清思路。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不允許有旁觀者的,它本身要求參與。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既要注意傾聽,又要以夥伴的態度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在活動中感悟學生的需要,在活動中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生成自我。
傳統的師生關系式接受關系,教師是中心、是表演者。學生是觀眾、是聽眾,因而教師沒有傾聽意識和習慣,雖然目前不斷強調,但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不當的傾聽。
不健全的傾聽:教師的傾聽只是為了滿足自我需要,因而只關注符合自己需要的聲音。
虛假的傾聽:教師只是表面上的聽,並沒有對學生的需要、創造性的火花給予應有的關注。
錯聽:把學生的真意扭曲或丟失,取而代之的是主觀臆斷。
不耐心的聽:學生的表達沒有結束,便組織繼續表達。
2、教學中的溝通技能
新課堂是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為基礎的。沒有溝通,就不能體現課堂中的多元體性,這是新課堂改革的基本理念。溝通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形式,教學中的溝通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教學的本質就是一系列的溝通。
在教學中,教師是否能真正理解學生的立場和看法,在對話中形成共識,則需要教師學會並運用好溝通的技能與技巧。因為在新的課堂中,師生之間要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考的碰撞,合作的探討,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和個性的全面發展,教師應以參與者、促進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而要實現這一切,是離不開課堂中的全方位溝通的。
在傳統的教學關系中,學生處於被動狀態,學生的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學生漸漸失去自我,不能提出問題,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有選擇地學習,在學習中離不開教師,不會討論協作。在新課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平等的條件下,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合作,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回自我,樹立信心,確立自我,使學生獲得適應新的學習方式的心理狀態,進而才能真正使其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師生間的對話是互動的。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取得了學生的信息後,要給予回應。教師要把自己的理解、態度、意向和想法傳遞給學生,是師生之間溝通的主要組成部分。
3、教師回應的主要方式
(1)認可:表示已經聽到,希望繼續說下去。
(2)重復:重組、總結。
(3)自我暴露:一種恰當的方式進行插話,對學生所談內容,就自己的經歷或經驗做出回應。其作用一是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二是可以起到「去權威」的作用。
(4)鼓勵對方。
4、教學中的合作技能
合作不是一種順從,而是一種相互認同,相互接納。
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的合作,如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教師之間、校際之間、學校與社會等。
(1)合作的特徵
整合性:合作是教師與學生個人之間的整合。
協作性:合作的過程有溝通與交流。
互動性:最後要達成共識。
(2)合作的基本要素
合作首先要有一種合作意識,心態應該是開放的,持寬容的態度,彼此信任。
合作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三個和尚沒水吃」)
積極承擔完成共同任務的責任。
有好的合作方式以及學生全心的投入。
在學生之間,要分工、交流、互動、尊重事實,最後形成共識。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特長,互相幫助和啟發,形成榮譽共享的意識。
(3)教師間的合作的形成
互動式合作:教師間以溝通對方為主要方式進行合作,如交流看法、溝通情況、討論協商、集體備課、共享教學資源等。(表現為個人之間、自由鬆散式)
研究式合作:教師間以學習、研究為目的進行的合作,如教材的討論學習,針對某個問題展開的合作性研究、聽評課等。(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
互助式合作:教師間為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而進行的合作。如班級教師組、綜合課程、集體教育學生等。(實現教學目標)
(4)教師之間合作應該注意的問題
不要忘記他人的感覺:友好、接受、支持。
合作者之間要有相互依賴的感:在確立合作目標、資料共享、互換角色、相互交談時,要認真吸取他人的意見,有禮貌地表達自己的異議。
要有責任感:積極參加活動,虛心向別人學習,開自己的課堂。
合作要有計劃性,保持長久。
(二)學習指導技能
1、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原因:
(1)以往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少自主、合作摸索的學習。
教師在教學中往往以講授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很少讓學習通過自主實踐,如查閱資料、討論、製作、實驗、調查等方式進行自主選擇地學習。限制了學生的參與願望,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還使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對學生產生過重的心理負擔或逆反心理,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2)學習目標主要定位在知識掌握這一層面上,沒有真正實現學生內在素質的提升。
以往我們對教學目標的理解,比較狹隘,使得「教」與「學」均停留在獲取知識這一層面上,學生雖然通過了考試甚至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整體素質提高不大,「高分低能」已成為基礎教育的「當然」評價。
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並不是學生一方面的事情。在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學」歷來與教師的「教」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師如何「教」直接影響學生如何「學」。因此,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必須要求教師「教」的方式的轉變。
2、教師指導行為的變化
(1)積極地旁觀
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2)心理上的支持
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用各種恰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
(3)方式上的引導
在新課程中,教師少講或不講,並不意味著教師無事可做。教師必須參與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不斷發現新的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習慣的養成
教師在培養學生與他人友好相處,合作的同時,也要注重教育學生守紀。教會學生自律並不會妨礙他們創造性的發揮,只會促進他們的學習。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指導,關鍵在於促使其主動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之終身受益。
3、教師應具備的學習指導技能
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既有理念上的,也有實際操作能力上的。就理念而言,教師要不斷學習,理解新課程中所倡導的理論、方法的精神實質。把握好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如自主性學習與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之間的關系、研究性學習與探索性學習的關系。新的學習方式與以往的學習方式的關系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就實踐能力而言,教師要結合教學實踐,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科學地設計、認真地操作,及時地總結。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就要在學生的學習上做科學有效的指導,首先教師要豐富自己。
(1)創設問題情境
教學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相應的五個教學步驟:①創設問題情境;②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③觀察並佔有資料;④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⑤檢驗或驗證。
這里所說的問題不是教師所說的問題,也不是教材中所規定的問題,更不是為提問題而提問題。
教師要努力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研究方向,讓學生決定研究的問題,使他們根據自己的情趣、願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2)建立材料「超市」
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設想,選擇不同的材料,把主動選擇、支配材料的權利交給學生。
而不是用「典型」材料把學生一步一步逼向「目標」。用「典型」材料,學生的認識方向肯定正確,經歷肯定順利,結論肯定「規范」。實際上完全是教師設計好的「圈套」,不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是一種假性的「自主探究」。
(3)活化學習中的教科書
教科書是教學的素材,是幫助學生學習的材料。教科書提供的內容、思路、方法、結論是基本的,一般性的,不一定是最佳的。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正確、靈活、創造性的使用教科書,活化教科書,努力使自己的課源於教科書,高於教科書,為學生自己學習拓展途徑。
(4)建立研討的「網站」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所觀察到的現象是豐富的,其中往往有非本質的現象,甚至有的是錯誤的,所獲得對事物的認識也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水平上。因此,讓學生把觀察的現象或對某個事物的認識用語言表達出來,不僅會引出許多有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更重要的可以引導學生從事物的相關聯、運動的變化中認識事物,自主探究的意義才能充分體現。
(5)延伸科學的「課堂」
教學活動受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及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的參與程度、深入程度都不夠。有的放矢的延伸課堂,讓學生在課外帶著明確的目的探究學習,同時教師進行合理的內容組織,必要的方法指導和技術幫助,並建立有效的反饋途徑,使課堂教學活動成為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開放式教學。
(三)課堂組織管理技能
新課堂管理——為個性的張揚創造條件
1、課堂上要多一些允許
(1)允許學生把想說的話說出來。
(2)理解「上課打哈欠的學生」。
(3)允許學生說「老師,對不起,我沒想好」。
(4)讓每位學生都成為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教師在教授學生書本知識的同時,應該隨時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採取靈活機動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在動態中形成。
2、新課堂管理的涵義
課堂管理的涵義不應僅僅是應付混亂,維持秩序以及教師對學生錯誤行為的管教,更主要的是,營造並形成良好的教室氣氛。課堂管理不是對學生的消極控制,而應是師生的共同行為,師生之間彼此的尊重、相互接納、安全輕松的學習。
3、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也是一種社會情感氣氛,主要指班集體的情緒狀態,它影響著群體的集體精神,群體的價值以及每一個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的行為可以決定課堂氣氛,而這種氣氛又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整體的教學效果。
(1)支持型課堂氣氛的特徵
自信與信賴
寬容與主動
自發型與多樣化
無需擔心集體壓力與他人的眼光,有創造的去思考,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2)防衛型課堂氣氛的特徵
恐懼與不信任
控制與服從
策略與操作
班集體處於戒備狀態,擔心受到批評與指責,傾向於無意外的常規活動。
4、教師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必須要
(1)理解感受
理解學生所表達的內心感受,包括正面與負面的、快樂的與不快樂的、滿意的與不滿意的。
(2)贊賞式鼓勵
要經常使用「做得好」、「不錯」、「試試看」、「說下去」、「再考慮一下」,使課堂氣氛緩和或產生歡樂的語言。
(3)接納意見
接納來自學生的建議、意見,把學生的思想整理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4)善於發問
向學生發問,有意引導學生,能貫徹一條啟發性的線索,從而引發學生的自發、參與的行為。
5、教師應具備的課堂管理技能
(1)教師要有調控課堂氣氛的技能
教師對心理調整不僅僅是學習注意力的調整,還需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興趣、合作態度、創新意識、自主意識等等給予調整和支持。良好的課堂氛圍調控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教學心態和幽默的語言、合理的組織與靈活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2)教學活動的組織技能
在教學活動中,除了教師講、學生聽的組織形式外,要注重探究、研討、調查、實驗等多種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並要根據這些方式的特點組織教學活動。
(3)合理使用評價、獎懲、提問等管理方法的能力
教師要從新的理念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的自主性,特別是要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要有利於班級整體的學習。
(4)處理課堂偶發事件的能力
要有豁達的心態,要清醒的認識到,在信息時代,學生某方向長於教師是非常正確的,要善於引導、善於應變。以支持呵護的態度對待,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學設計的技能
1、新課程中教學設計的變化
體現在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關繫上,教學內容要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以往的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教學目標是圍繞知識的獲得而確定的,新課程則注重學生素質的提高,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因而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素質的提高為標準的。
(1)教學設計要為學生自主學習實現知識的建構而服務
以往教師採用的是教師引出問題,歸納討論,學生模仿練習,鞏固記憶。
學生在學習中處於接受地位,而新課程要求要圍繞學生的主動學習而開展,教師的主要活動在於創設問題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去總結,歸納,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是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幫助學生完成教學目標。
(2)要把握好主要教學變數的設計
以往教學設計一般只圍繞教師的教學來進行。只要教師教的活動設計好,教學的准備工作就基本完成了。但在新課程中,影響教學的因素明顯增多了,不僅要設計教師更要設計學生,要對教學內容的拓展做出預想,為教學過程的受阻做好必要的准備。
2、教學設計原則
(1)把握指導教學設計的教學思想——一切圍繞著學生
(2)把握課程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學生素質的提高
(3)把握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要側重於學生的參與,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各個環節要有得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獲得技巧,使他們在主動探索、發現中構建自己的知識,形成素質。
(4)把握課程教學過程的中的各個環節
一是教師教的方法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實驗法、作業法等。在以教師為主的教學中,教學設計往往關注教師教法的設計,學生學法常被忽略。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把學法設計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教法」應適應「學法」。同時還要考慮教學內容的性質。教學目標、學生特點、教師自身的條件和教學的空間環境等因素。
(五)教學的評價技能
1、教學中的學習評價——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
學生學習評價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用來確定學生的學業情況,表達教師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育目標。同時,還能反映出課程方案的優勢和缺陷,為教師的教學反饋提供必要的信息。它還影響著教育者確立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影響著教學的方向。
2、倡導運用多層次、多角度、多形成的評價策略,准確描述學生的發展歷程。
學生的學習評價應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價值取向的,其基本要求是評價的全面性和真實性。只通過單一的評價是不能滿足這一要求的。
(1)分層次評價:就是依據學生成長的變化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地分層評價,如學生學習表現性評價、認知水平評價、學習品質評價、實踐能力評價等。
(2)多角度評價:要從反映學生學習、成長的方方面面因素出發,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評價,學習的自主性評價,學生的情緒狀態評價,學習的過程評價,學習的結果評價等。
(3)多形式評價:指評價可以量化的,也可以是質性的,或者綜合的。如測驗、考試、觀摩和記錄、學生的自我評定等。
3、教師應具有的評價技能
(1)把握確定評價目標的三要素:理念、對象、手段
目的的確定受制於確定者的教育觀念。不同理念指導下的評價目的是不同的。同樣是考試,可以定位在篩選和選拔人才,還是定位在激勵強化學生的學習熱情上。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評價目標也是不同的。同時還要考慮評價的可行性。我們目前對學生評價主要是激勵而非「宣判」。
(2)把握評價方案設計的三個方面
評價內容:測試教學內容,收集學生作品,觀察學生表現。
評價方法:測試法、觀察法。
評價的操作策略與方法:評價要求公正、准確。在設計評價的操作時,一定要有科學可行的策略和有效的方法。
如:測試——試題難易是否得當。
觀察——測試法、觀察法。
(3)把握評價操作原則
計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是進行評價操作的重要准則。
對學生的評價一定要按計劃實施,這是客觀的需要,但在操作中要因地、因人、因時,有一定的靈活性。
對評價者做好必要的說明和方法指導。
許多評價方式是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來完成的。教師需要與合作者進行必要的溝通。
(4)恰當利用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的利用是評價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有其特殊的作用。教師對這種作用的利用與挖掘的意義更為重大。教師在利用評價結果時要注意:
總體上要與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一致,即為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在具體的評價結果使用上與評價的目的相一致。
評價結果的利用可以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來使用,恰當的使用,效果異常明顯。評價結果的利用要注意策略,使用是不可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⑩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課堂提問如何有效提問
注重學生全體,而且你的提問要能引發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