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務處落實新課程改革
Ⅰ 關於新課程改革~
對「三維目標」的理解
課程標准提出的三維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和能力目標。
「總目標」的6-10條是對課程中知識和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通過深入鑽研課程標准,特別是課程標准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與教學大綱作比較,便可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如,閱讀教學,教學大綱要求「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程標准則要求「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此外,還提出了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以及強調積累與語感的培養、閱讀方法的運用、個性發展等,這些都是教學大綱所沒有的。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知識和能力」這一維度也應有新的理解,應具備的語文能力不能僅僅局限於過去的相對狹隘的聽說讀寫能力。比如課程標准提出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課程標准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總目標」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運用語文」。「過程」,重在「親歷」。「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都要讓學生親歷過程,在過程中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伴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如影隨形,而不能游離其外。中外教學史說明,獨立於具體的知識技能之外的學習「方法」是很難產生遷移的。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要努力改變過去重知識傳授和被動接受的傾向。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語文的人文性,強調的是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內涵比起教學大綱「思想性」目標要豐富得多。「總目標」1-4條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涵蓋傳統的思想教育的精華,以及生命意識、現代意識、多元文化、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
4.理清三維之間關系。
在新課程中,三維目標是主要矛盾,知識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這三個維度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同時它又是其他兩個維度發展的依託。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假如把語文素養比做一座大廈,由三維目標構成,知識與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是上層建築,基座穩固了,語文教學的根基才不會產生動搖,「上層建築」也才能發展得越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重要的一維,沒有它,將使語文教學回到課改前的狀態,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沒有「過程和方法」的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將難以落實。在兼顧其它二維的情況下,知識和能力的堅實牢固,是語文新課程追求的目標。
5.整合三維目標。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處處為我們整合三維目標提供了典範。如,第一學段「口語交際」第6條規定:「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自信心」「積極」「感興趣」是情感、態度的要求,「表達」「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參加」「發表」就體現過程,如何討論和怎樣發表意見則體現學習方法地要求。在擬訂三維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借鑒新課標對三維目標的整合方法。
Ⅱ 如何實現由傳統教學向新課程改革轉變
當前,課程改革已經由「摸著石頭過河的淺水區」進入到了「沒有石頭可摸的深水區」。要順利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就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向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轉變,更重要的是要把課程改革鎖定在能夠有利於學生終身發展之上,有利於學生在學校獲得今後走向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學會辦事的能力以及獨立生存的能力上。
有句話說得好:有經驗的校長抓課堂,缺乏經驗的校長抓門房。對於基層學校來說,關鍵是要把課程改革轉化為可操作的制度,落實於學校教育教學常規管理之中。對於教學一線的教師來說,主要是在每一節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落實於教學的各個環節。因此,筆者認為,在推進課程改革縱深發展過程中,必須實現三個轉變。
Ⅲ 如何適應新的課程改革問題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 知識觀、學生觀以及評價觀的變革呼籲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的任務不再局限於「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啟智、陶情、冶性、錘志、健體」。在新課程推廣之際,教師對自身角色的重新審視與定位已成為當務之急。
我們現在面臨的首要問題則是改變教學觀念,要把教育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學決策與教學行為中。新課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撐,需要教師具有與之相應的思維方式。
首先,我們要把課堂的主動權讓給學生,放手讓學生「學」。新課程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參與式學習,教師要盡可能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群體中去,讓學生敢問、敢說、敢辯、敢寫,使他們在無拘束無壓力的課堂上自由地學習。在課堂上,教師精講少講,騰出1/3到1/2的時間,讓每個學生主動學習,思考,操作和討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大組討論、學生執教等幾種教學組織形式。此外還根據具體的實際需要選擇和組合運用多種形式,從而擴大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有主動活動的空間,釋放每個學生的活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充分發揮出教學效益。
其次,精心設計提問,激發學生思維。課程改革有兩個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術因素和人的因素。課程設計是課程改革的「技術因素」,教師是課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實現「技術因素」與「人的因素」的統一,新課程實施工作才能順利進行。在新課程中,教師作為「人的因素」,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而且是課程的建設者、調試者,是課程實施中問題的協商者、解決者。因此,新課程對教師在課程決策、開發、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同時,教師的課程地位和對課程的作用也將獲得新的提升。上課時,教師先提出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想想如何解決,以任務激發學知識的主動性。
再者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我們要注意做到:(1)既重視科學精神,又充滿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還要關注每一個孩子,尊重學生人格,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2)既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又突出創新精神的鼓勵,學生要好質疑問難,喜歡探究問題,好問「為什麼」,能言善辯,不管對、錯,都要真實地吐出心裡話,「不吐不快」,形成運用不同策略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3)既重視德、智、體、美諸育的整合,又強調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再次是教學模式觀發生轉變。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學模式要發生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論是注入式,還是啟發式,都是以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記憶、理解知識為目的,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研究性學習,是學生主動從事的學習活動,是自尋研究方向、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的,可以說教學模式是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師,請教師解答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因此,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就要轉變教學模式觀,主動地、大膽地激勵學生積極思維,敢於質疑,主動探究。在拓展性練習中,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樣性,有時答案也有多種。一題多解,旨在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最後是教學評價觀的轉變。要獲得親身參與和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要培養科學素養,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掌握科學方法;要學會與同學分享與合作,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公德心。就要根據教學目標的改變轉變過去的評價方式,從評價教學結果轉到既評價學習過程和方法,又評價結果;從評價記憶、理解知識轉到評價知識技能的應用,從評價個人鑽研轉到評價交流和合作;從關注少數尖子生轉到關注全員參與。全面評價全體學生參加學習活動的過程,在學習中採用的方法,學習中的態度、情感,以及與人交流和合作的情況,親自動手實踐的能力,運用知識解決疑難的能力。這樣,評價就發生了全新的變化。
教師的自身素質也應隨之不斷變化。第一,具備德高為范的政治素質。教師必須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必須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須處處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好作風、好道德、好思想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第二,具備學高為師的業務素質。教師既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了解相關學科的一般知識,做到一專多能。只有這樣,教師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才能站得高,看得遠,高屋建瓴,游刃有餘。要走出「應試教育」 的窠臼,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就要轉變教育觀念,摒棄傳統陳舊的教法,探索教學規律,掌握、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第三,具備熱愛學生的心理素質。愛學生是教師必備的心理素質。教師愛學生就要對學生尊重,理解,信任,與他們建立起平等、民主、親切的關系。第四,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教師要能夠依據地緣特性、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學生的個性差異和需求,建構校本課程;教師應該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走出教材、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充分利用校外課程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學習與探索。
Ⅳ 新課程改革的內容是什麼,該怎麼做
新課程改革要改變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參版與、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革。
新課程改革下,學校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蘇派課改中心提出了一個觀點,課改不是目標,課改的目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同教育生態的學校應該採取不同的課改重點。
Ⅳ 論述題:面對新一輪達到新課程改革,你是如何理解的
作為一名教師應履行義務教育法的條約 首先 師愛,是教師之靈魂。這種愛要求是一種崇高的愛,即「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俗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師就是那一個「愛別人孩子」的神。一個沒有愛心的教師,也就不能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但是,這種愛又不能完全等同於父母的愛:我們不能孩子抱在懷里,而是要把學生裝在心裡,對他們傾注著全部的心血,關注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生病時噓寒問暖,困惑時解疑答惑,頹喪時鼓舞激勵,迷茫時指點方向……
我們要用自己的愛心去喚醒學生,教會學生去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社會;我們要用我們的言行感召學生,影響學生去愛學習,愛勞動,愛助人,愛創新。這樣,我們的價值就能得以盡可能大的體現,我們也就可以無悔自己的選擇了。
第二 責任,是教師之本職。「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承擔起教育的責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師必須牢牢地樹立起責任意識。教師工作是平凡的,是由每天點點滴滴的「平凡」的事情組成。然而,「一個孩子的失敗,對一個教師來說,只是幾十分之一的失敗,但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失敗。」所以,教師應該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性感。
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的基本任務。站在講台上看著下面幾十雙渴望的眼睛時,教師要有把他們教育成才的責任感。為了傳授知識,我們有責任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經常閱讀專業書籍,積極參加研修活動,不斷改進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及時進行歸納總結,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以適應新課程教學的需要。如果沒有強烈的責任感,不僅會誤人子弟,而且也過不了自己良心這一關,這就是教師的責任。
所以 作為教師,為人師表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要有崇高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就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要有負責任的意識。有了強烈的責任感與事業心,我們才會敬業、樂業,也才能一輩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Ⅵ 修改病句【簡單】 能否把新課程標准落實到實處,對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把新課程標准落實到實處,對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把 能否 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