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食育課程好不好
❶ 什麼是兒童食育
飲食教育,通過飲食來調理身體和心情。
❷ 什麼是兒童食育
「兒童食育」,全面的STEAM課程教育體系,是怎麼樣的呢?
眾所周知,「樂高」對於培養邏輯思維與創造力有非常大的幫助,它是一種充滿了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玩具,是孩子們表現動手能力與想像能力的教育模式。
但是,STEAM課程,不僅只有樂高,其課程也是STEAM課程的一部分,兒童食育的課程更是STEAM的創新教育課程的模式。在美國,STEAM教育的發源地,已經將食育的教育模式列入全面的STEAM教育學習課程。
什麼是STEAM?
1、注重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2、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體現在應試教育上的知識結果。
STEAM 的5大精神
1. 跨領域的學習,打破科目框架;
2. 通過動手做的學習,實踐以兒童(青少年)為中心的教育價值;
3. 生活運用,引發兒童(青少年)探索研究的好奇心;
4. 解決真實生活的問題,感覺自己的影響力;
5. 應用五感的學習:「知識不能只是用腦學」;
STEAM是不刻意讓孩子掌握做具體東西或解答具體題目,而是強調掌握一種思考方式。
具體來說,STEAM教育更提倡的是新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找到學習的熱情,自己動手完成他們感興趣的、並且和他們生活相關的項目,從過程中學習各種學科以及跨學科的知識。
STEAM教育模型:
發現問題 → 設計解決方法 → 利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知識解決問題 → 運用理性方法驗證解決效果。
兒童食育STEAM教育體系模型:
發現問題 :每次食育課程的食物的活動、烹制或製作,從食材的認知和主題的引導開始;
設計解決方法 :如何製作食物、如何成品裝盤、如何達成樣板的目標(後期可以自己定製或優化原有菜單和流程,達成獨創的效果)
利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知識解決問題 :用食物的營養和烹飪的知識,用物理和化學的原理解決,數字數學的稱量,邏輯的順序,團隊的協作,分析和判斷,對失敗的調整與修正等解決問題方式,達成最終目標;
運用理性方法驗證解決效果:完成製作成品,可以通過的藝術的裝盤和包裝,通過感官認知,通過分享驗證完成的效果和成果。
兒童食育超越了STEAM課程的教育本身有哪些地方:
1. 用生活元素感受的五感教育;
2. 認識自然生物生長的知識;
3. 認識食物的營養,遠離垃圾食品;
4. 增進人際關系, 學會分享;
5.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及身體全面發展;
6. 家庭式陪伴的教育並增進親子關系;
7. 生活中溫暖的食物為道具的游戲體驗比理論的學習知識技能更為直觀和有效;
8. 生活習慣的鍛煉和培養;
9. 學會尊重食物,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不浪費食物,尊敬食物;
10. 團隊合作與競爭意識培養(同時培養受挫感);
11. 餐桌禮儀文化導入及養成自己吃飯的好習慣;
12. 認知中國傳統文化;
13. 認識世界的文化;
14. 與學科的自然融入和巧妙結合(小學課本:語、數、外、自然科學)
更多內容結合網路搜索:兒童食育STEAM課程
美國人發明的STEAM教育,世界多個國家又發展了STEAM教育,這幾年,美國又將兒童食育列入全面的STEAM課程體系。
兒童食育,通過S、T、E、M,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的融合,完成了對A的准備,通過原材料進行創作,藝術與科學很好融合,更能提升創新創造力。
STEAM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熱誠並且能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找到自己前進的航道,向大人的想像力發起挑戰,為中國輸送主動學習的下一代,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兒童食育STEAM,讓食育的教育過程,鍛煉孩子社交能力,責任感,生存能力,審美能力,決策能力等,他們在學習的同時,還可以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熱情的值得回憶的童年生活。
❸ 幼兒園課程模式的利弊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高潮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 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表明,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在課程建構的理論方面,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為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根據。但由於課程建構過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和參與建構課程的人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實踐經驗的差異,使得課程建構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的目標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師望而生畏。如將「分科課程」 改曰「七大領域」,將「自然」說成「生命科學」,將「圖形分類」說成「集合」,就連教師和家長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學」這樣宏大的概念,也寫進了教師參考書。課程的內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學科內容平鋪均設,沒能將幼兒「關鍵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內容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幼兒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消化了。內容的選材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現象較為嚴重。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多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出現,雖然在理論方面強調了「以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但在課程建構中體現的仍不明顯。課程評價在一些課程建構中雖然得到了注意,但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對幼兒的學習結果和幼兒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質量等指標的評價。如何將課程建構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這一問題,仍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決的難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目標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保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把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及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側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現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超過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及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穿插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須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如果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學生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如果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目前比較流行的「活動課程」、「生活課程」、和「游戲生成課程,課程生成游戲」、「一日生活即課程」等觀點,都強調了幼兒教育要就近取材,貼近生活。筆者認為,這些思想及課程的設置,較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易使幼兒接受和產生興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須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
❹ 食育課程意義
食育
所謂「食育」,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並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像力和人格培養上。在實踐中,這種頗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兒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兒教育機構中得以迅速推廣。
在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劉廣偉撰寫的《食學(第二版)》中,「食育」分為食業者教育和食者教育兩個方面。[1]
中文名
食育
適用領域
兒童
應用學科
教育
起源地
日本
快速
導航
日本訂立標准詳細介紹體現方面中國狀況專家呼籲
起源及發展
「食育」一詞,最早於1896年由日本著名的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養生法》中提出。石冢左玄說:「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
《食學(第二版)》(劉廣偉著、線裝書局2020年版[2])中,「食育」被分為食業者教育和食者教育兩個方面。[1]
日本訂立標准
2005年日本頒布了「食育基本法」,將其作為一項國民運動,以家庭,學校,保育所,地域等為單位,在日本全國范圍進行普及推廣,通過對食物營養、食品安全的認識,以及食文化的傳承、與環境的調和,對食物的感恩之心等,來達到「通過食育,培養國民終生健康的身心和豐富的人性」這一目的。
在日本政府每年為食育運動制定的「目標值」中,第一項是提高國民對於「食育」的關心度;而第二項所強調的就是「早餐」了。根據日本內閣府所發布的「食育推進」調查數據顯示:目前關注「食育」的日本國民為70%,2010年要求達到90%;不吃早餐的孩子現為4%,到2010年要求減低為「0」;不吃早餐的20歲和30歲前後的成年男子,目前分別為30%和23%,2010年要求減低到15%。
工作「腦力」取決於早餐,不吃早餐等於放棄工作----日本的營養學家們這樣警告日本國民說
❺ 如何看待中國的食育教育
目前國內的食育教抄育相對還比較匱乏,可能與目前中國兒童的教育壓力比較大的原因有關。家長在關注兒童學業的同時,無法同時兼顧更多的知識內容。因此食育需要從政府、學校、家庭入手,做更多的普及和推廣。食育應該是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基礎。好侍食品(中國)專項基金開展的「好食之旅」系列活動設計的食育課程兼具了德智體美勞的多元化滲透式教育,和傳統的教學相比,食育課堂上的動手操作能給孩子們帶來最直觀的感受。通過食育教育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和健康的飲食習慣,增加孩子們的營養健康知識和辨識食物是否健康和安全的技能,為提高學生未來的健康生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❻ 幼兒園如何進行食育
放在具體情境中 如,每天吃飯前,對要吃事物就行講解 包括形狀 顏色 營養物質 對身體的好處 口感 做法。。。。。。。 還能引發孩子食慾 單拿一節課講也行 但效果不如情境教育好 上課時 用真的食物 或者逼真的教具 圖畫最次 真的食物既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使孩子印象深刻 效果好啊~~~ 條件允許的話 ...可以在院子里種菜 收獲 然後吃掉 哈哈 這樣讓孩子親子動起手來 印象就更深了 哈哈
❼ 幼兒園明師課堂的課程有哪些缺點
缺點一,線上教學,幼兒的注意力不集中,效果不理想。缺點二,師生互動少,難以激發幼兒的興趣。缺點三,教師示範性不強,幼兒難以模仿。缺點四,環境受限,幼兒難以進行充分活動。
❽ 幼兒園食育課程
兒童食育STEAM課程,一切活動和學習,都在真實的場景,更直接,更生動,更容易理解和內掌握。
在學科方面容: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語文:聽,讀,說,寫,認,知識,理解,交流,溝通,表達,總結,應變等,加以繪本的形式,更能增加理解和認知;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數學:數字,稱量,刻度,溫度,時間,幾何,邏輯,順序,空間,長短,等分,增減,控制,平衡,加減,體積,面積等;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英語:場景的英語,生活中的英語,基本的英語單詞來自生活,通過視覺和繪本,更容易記憶和運用;
❾ 幼兒園有培養好習慣的課程嗎
有,儒靈童有系統的好習慣課程
❿ 兒童食育親子活動是怎麼樣的
在很多歐美發達國家,通過食育過程中的動手烹飪,來教導小朋友下廚,因為廚藝需要花心思構想採用甚麼食材、調料,整個烹飪過程讓小朋友不知不覺發揮創造力,並訓練他們的組織能力。而烹飪很需要專注力,可培養小孩子做事專注和有耐性。同時,在煮食時有可能出現未預料到的變數,可讓小朋友學習如何應付和解決,培養應變能力等等。
食育可以通過對各種食材,食物,調料的最直接認知和營養價值教育;
食育可以通過繪畫和手工的形式表現;
食育可以通過繪本故事的形式表現;
兒童食育在學科方面: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語文:聽,讀,說,寫,認,知識,理解,交流,溝通,表達,總結,應變等,加以繪本的形式,更能增加理解和認知;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數學:數字,稱量,刻度,溫度,時間,幾何,邏輯,順序,空間,長短,等分,增減,控制,平衡,加減,體積,面積等;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英語:場景的英語,生活中的英語,基本的英語單詞來自生活,通過視覺和繪本,更容易記憶和運用;
兒童食育就是科學:生物知識,自然科學,物理變化,化學原理,結合繪本,更有說服力和理解力;
兒童食育可以是藝術:大自然的繪畫,蔬菜水果的創意手工,烹飪成果的創意裝盤,成品的藝術包裝等;
兒童食育更是健康:認識食物營養,認知健康食品,烹飪和製作食物,養成不挑食習慣,學習獨立生活和基本自理能力,遠離包裝食品和垃圾食品,親近大自然,享受天然食物的營養和樂趣;
兒童食育更是STEAM教育課程,一切活動和學習,都在真實的場景,更直接,更生動,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網路搜索兒童食育STEAM也可以看到很多介紹!
幼升小是爸爸媽媽們在孩子幼兒園時代最關注的:
兒童食育可以鍛煉孩子進入小學的能力:自理能力,學習習慣,理解能力,認字的能力,聽和講的能力,知識力,專注力,做事情不拖拉,受挫力,文化修養,文明禮貌等。
附加值:營養均衡的飲食,健康生活習慣,充沛精力面對小學的學習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