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意義和功能
⑴ 小學語文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小學語文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語言課程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從語文課程致力於學生語言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這個角度,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理解語文素養,語文素養這個概念是這次課程標准所提出的一個核心理念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從六十年代以後,我們語文課程當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就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這次課程改革提出了語文素養,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作為核心概念,轉變到我們現在將語文素養作為核心概念,它是有的演變的內在的原因的,也就是說,我們語文課程重在培養孩子的語文素養,強調語文素養的提高,從以下幾個維度來解釋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的內涵:1、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語文的興趣、習慣;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在這些方面,語文課程都有它的獨特的價值的功能。2、知識與技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樣的一些內容,在這個維度來看,和我們原來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這樣的一個年代是比較穩合的,所以大家更多的熟知這樣的一個維度,也就是說,從知識與技能的維度來看,我們更多的是從學生對語文基礎、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技能的培養來看的。3、過程與方法:語文學習策略;語文學習過程的體驗和反思。這是我們這次課程改革所強調的,也就是讓孩子能夠學會學習,自己能夠形成合作探究的這樣一種學習,同時我們還語言學習過程的體驗和反思,因為語文學習在這種對於文學作品的理解也好,很多文學作品反映的是對於社會、對人生、對自然的理解、感受和把握,因此,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教育、對孩子的一種培養,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強調語文學習過程的體驗和反思。
這是從第二個方面對於語文課程致力於學生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作了一個理解,第三方面也就是語言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我們應該強調,也就是說語文素養形成與發展的途徑,或者是我們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簡化頭緒、突出重點。(不追求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的自身序列)也就是說,在語言素養的發展與形成過程當中,我們應該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應該整體推進、全面發展,而我們在語文教育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過分的強調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忽視了其他的方面,認為應該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恰恰相反,因此我們在這里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應該整體推進,全面發展。
第二方面,整體推進、全面發展還強調的是聽、說、讀、寫整體推進、全面發展,我們在這方面,有的時候過分的強調了聽的訓練的體系、說的訓練的體系、讀的訓練體系、寫的訓練的體系,而忽視了聽、說、讀、寫之間的相互促進的作用,由於我們過分的強調了每個體系的自身的規律和自身的特點,因此在教材的編寫過程當中,或者是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就走了很多的彎路,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當中,我們還要在教材編寫和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應該簡化頭緒,突出重點,語文課不應該上得那麼復雜,也不應該上得那麼繁瑣,語文課應該讓孩子通過這種直接的和文本的,直接閱讀文本,通過這樣的最直接的一些活動,我們能夠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寫作的興趣,這是最重要的。現在有的時候,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訓是,我們的語文課搞的特別繁瑣,特別的復雜,因此學生淹沒在繁瑣的、復雜的、重復的、頭緒特別繁多的題海之中,而沒有時間真正去讀一點書,真正去寫一點東西,因此我們在這次課程改革當中,不追求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的自身的完整的序列,我們更多的是從學生語文實踐的角度,引導孩子能夠多讀好書,多讀書。
2、學生語文實踐活動。(面非灌輸、講解)
我們知道,老師的講解固然重要,但是,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要通過自身的語文實踐活動,才能夠形成與發展,而我們原來語文課堂上 ,卻恰恰出現的問題就在這方面,就是老師過多的占據了課堂的時間,剝奪了孩子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和權利,所以,整個語文課堂,老師戰勝了大量的時間去講解,但是這個講解的內容和講解的過程本身,沒能給孩子更多的語文實踐的機會和權利,因此,學生缺乏這種機會,他就不可能在各種各樣的實踐過程當中能夠形成素養,因此,我們在這次的課程改革當中強調語文實踐活動,主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根本途徑。
在教學中老師應該為學生學服務,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根據這種個性的差異和不同的需求,來制定相應的不同的對策。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讓孩子保持學習的激情。倡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其他人之間的合作。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學生個性化的認識和情感體驗。
只有體驗才能將活生生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挖掘出來。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老師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課文,把情感為,才能打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老師要加強學生的主體情感體驗,使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真正體驗學習的愉悅情感。「你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情感讀出來嗎?」「能用你的身姿表現出來嗎?」「能用你的動作表現出來嗎?」從根本上講,小學語言閱讀教學是學生主體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開。學生不應該是課文的旁觀者,而應該與課文融為一體。
⑵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下小學語文教學肩負著什麼重任
搜一下: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下小學語文教學肩負著什麼重任
⑶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是什麼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領會要點,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主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5.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6.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四)口語實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
6.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學段(7~9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
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
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
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
4.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5.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6.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7.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8.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9.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10.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1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12.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語言上的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14.能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15.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三)寫作
1.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2.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3.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4.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
5.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
8.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藉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9.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10.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0萬字,其他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鍾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
(四)口語交際
1.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2.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說話觀點和意圖。
3.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4.注意表情和語氣,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5.在交流過程中,能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6.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准確、突出要點。
7.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
8.課堂內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能聽出討論的焦點,並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 4.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註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實施建議(略)
⑷ 新課標對當下語文教學帶來哪些好處
一、語文教學中提問及反饋的作用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語文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教師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他們已不再是傳遞知識的教書匠,在教育教學、人際交往、課程構建中扮演著多重角色.特別是教學角色,要由學生學習的灌輸者和知識傳遞者向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者轉變.兩者都是在強調教師的教學要注重誘導,注重啟發式.課堂提問及反饋作為小學語文啟發式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有效課堂教學的核心.課堂,作為師生「交往」的場所之一,課堂提問和反饋就是師生溝通的橋梁,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是教師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實施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課堂提問及反饋是師生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是師生的合作與探討,是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課堂的提問與反饋是通過師生間的「對話」來實現的,對話的主體是平等的,彼此間是合作的,氣氛是放鬆和諧的,心態是敞開、接納與共享的.課堂提問貫穿了整個課堂,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具有特別的意義和作用. 反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教師在提問的語言、角度、提問的時機、問後評價和提問主體方面存在很多不令人滿意之處.二、現實語文課堂教學提問及反饋中存在的現象1.問題瑣碎、隨意性大、啟發性不強,失去提問應有的價值和作用.有些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課堂,處處設問,問題多而瑣碎,隨意性大,目的性不強,教師通過提問與反饋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作用不能充分得到體現.一位青年教師教學《秋天的圖畫》一文,課堂伊始,教師在語言導入後,引導學生看文中插圖,提出問題:誰告訴我們秋天來了?怎麼告訴我們的?然後板書課題「秋天的圖畫」.接著教師范讀全文,提出問題思考:這是怎樣的圖畫?是一幅怎樣的景色?圖畫中有怎樣的顏色?這一教學片斷,教師提出了好幾個問題,但每一個提問要引導學生思考什麼,關注什麼,是否符合學生的特點,教師似乎並不清楚,因而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混亂的狀態,課堂實效明顯降低.此外,教師提問語言的不簡練、不準確,缺少語言魅力,也使提問失去生動性和啟發性.「廣種薄收」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位一年級教師執教《月亮的心願》一課,整個課堂提問,問題多而瑣碎,且語言表達不準確:像什麼叫悄悄?自言自語什麼意思?什麼叫商量?由誰決定是好天氣?心願是什麼?喜歡郊遊嗎?小女孩會想些什麼?你是小女孩會想些什麼?你是月亮會想些什麼?艷陽天是什麼天?諸如這樣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充斥課堂,學生在盲目的應付中沒有得到思維的訓練和語文能力的提高.2.提問適度性不強,片面追求活躍的課堂氛圍,使「滿堂講」 變成「滿堂問」.有些教師的提問不是從學生的學出發進行精心設計,而關注的重點是自己的教如何順利完成,表面看課堂有問有答,熱熱鬧鬧,似乎是一種對話的民主課堂,但從本質上分析,教師的提問缺少層次感,激發學生深度思考和個性化理解的問題少之又少.一位年輕教師執教《夏夜多美》一課,教師的整個課堂沒有圍繞「夏夜怎樣美、為什麼美」展開,而是通過教師一連串的設問,串聯課文內容,教師提出了一些列問題,如小螞蟻為什麼哭呀?睡蓮姑姑怎麼說的?小螞蟻怎麼說的?看到這你們想說些什麼?你覺得怎樣?蜻蜓怎麼做的?小螢火蟲是怎麼做的?在回家的路上,星星看見了什麼?這時小螞蟻會說些什麼?課堂在教師的一問一答中進行,「滿堂問」代替了「滿堂講」,但是學生的語文素養卻沒有得到多少提高,課堂效率低下.這樣做忽視了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長此下去,必將使學生喪失語文學習的興趣,失去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喜愛之情.3.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缺少及時反饋或反饋不到位.課堂上有些教師對課堂提問引發的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缺少及時有效的反饋.一種表現是沒有反饋,無論學習的好與劣,教師不能做出及時的反饋評價,漠然處之.例如:一位教師教學《小松鼠找花生》一課,最後小松鼠沒有找到花生,自言自語地說:「是誰把花生被摘走了呢?」教師設問:「花生是被人摘走了嗎?你怎麼知道的?」學生回答不是被人摘走的.其中三個學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個說自己看過花生,另一個說自己種過花生,第三個學生說買過花生.而教師由於缺少預設,不知怎樣反饋評價學生的回答,沒有很好的利用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獲得清晰的答案,不能激發學生對自然界的探索慾望.另一種情況是反饋不到位,對學生的思考發言僅僅以「好」、「不錯」回答,究竟好在哪裡,是學習方法值得推廣,還是個性化理解具有深刻性、獨創性,不能做出准確評價反饋,不能推動學生思維的深入發展,從而進一步激發出更強烈的學習興趣.例如:蘭宇老師執教《生命生命》一課,學生匯報交流時出現了精彩的理 一個學生說:「我從掙扎和極力鼓動這兩個詞中,我體會到了飛蛾嚮往自由,不希望現在就在文中作者手中失去自己的生命.」 教師沒有捕捉到學生理解的深刻性,生命的最高境界是獲得自由這一獨特的理解,而是按照自己的預設,反饋評價:「對,他多麼想通過自己的掙扎、極力鼓動雙翅活下去呀.好,誰再來說說你的體會.」由於教師的反饋不到位,使學生喪失了一次與生命深度對話的機會.尤其是學生學習結果與教師設想完全不一致時,教師或冷言批評,或不置可否的現象依然存在.他們急於完成自己的教學設計過程,不能把生成的課程資源加以運用和升華,使反饋評價的激勵作用嚴重缺失.4.學生提問走形式. 學生主動發現問題進行提問是衡量其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標准之一,而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師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意識還很薄弱.一方面根本忽略學生的提問能力培養,不能在教學環節中有效培養和訓練;一方面雖然安排學生提問環節,但提問流於形式,為提問而提問,在什麼時候引導學生提問,怎樣進行提問,提出的問題如何進行利用,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等缺少精心的設計和思考,使得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目標處於空中樓閣狀態.例如:一位教師執教《掌聲》一課,首先讓學生讀一讀文中描寫英子掌聲前後變化的句子,然後根據這些變化質疑提問,學生很自然的提出為什麼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可是教師並沒有讓學生細讀文本,自己從中找到答案,形成獨特的理解和感悟,而是藉助學生的質疑轉入自己精心設計的教學流程之中:掌聲響了幾次?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想起的?用直線畫出描寫英子表情動作的詞語.這樣的學生提問顯然流於形式,而不是從學生出發,順學而導.三、語文教學中提問與反饋的問題分析 1.問題數量偏多,目的不明確.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要求作為教師要深入研讀學生之心、研讀教者之心、研讀作者之心、研讀編者之心,使「四者」能夠「心心」相通.這樣才能目標明確,高屋建瓴地進行課堂設計,從內容理解上、表達方式上、學法指導上、心靈錘煉上等不同角度進行有效提問,減少目標不明問題多的「少慢差費」現象,提高課堂實效.例如:一位教師執教《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 ,在品讀台灣青年小錢在地震後靜靜地躺在床上等待醫生來抽取骨髓一部分內容時,教師開始提出問題,台灣青年小錢有怎樣的表現?這表現令你感動嗎?但在反饋交流時又陷入了教師的串問、追問之中:台灣青年心中會想些什麼?他擔心誰,更擔心誰?他知道什麼?知道這些意味著什麼?他真的平靜嗎?他想到了什麼?你感受到台灣青年是個怎樣的人?一連串的問題,使學生喪失了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重新陷入滿堂問的低效課堂中,提問的目的性明顯缺失. 2.問題類型上過於傾向選擇低水平或無效的淺表層面的提問. 閱讀教學中的文本是用來傳達信息的,也是用來表情達意的.很多時候,文本中的一個標點,都蘊藏著豐富的文本信息,也是作者豐富情感的別樣表達.學生讀到這些地方,往往會因為理解的局限,形成閱讀的暫時停滯,從而影響閱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教學時,教師應該抓住這些作者傳情達意的敏感處,抓住作者表達意猶未盡之處,設計卓有成效的提問,彰顯文本內涵,豐富學生的語言體驗,提高學生的語感.在具體的一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引領學生讀懂課文「說了什麼」,「怎麼說的」,還要引領學生領悟「為什麼這樣說」,這樣學生才能對語言文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例如:一位教師執教《酸的和甜的》一課,教師的提問集中在:「狐狸為什麼說葡萄是酸的?小白兔為什麼也說葡萄是酸的?小猴子是怎麼說、怎麼做的?」這些內容理解層面的問題,學生從文本中直接就能獲得答案,而作者的語言表達形式、思維訓練、情感態度方面的提問卻很少,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只停留在記憶和理解的表層. 3.問題的可操作性上偏離學生實際. 有些提問由於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理解水平,使得他們不知如何思考,課堂實效性大打折扣.一些遠離學生生活的文本內容,如外國文學作品、中國古詩詞、神話傳說等,如果不進行深入解讀,精心設計,提出的問題往往使學生不知所雲,無從下手.一位青年教師執教古詩《憶江南》,在理解「舊曾諳」後,教師提問:白居易熟悉怎樣的風景?然後出示ppt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接著提問,詩句中寫了江南的什麼景物?看注釋,說說這句是什麼意思?由於教師的問題只停留在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層面,而沒有展開想像日出、江花、江水的畫面,加之這一問題可操作性偏離學生實際,使得學生的理解竟出了這樣的結果:日出時江上的浪花比火還紅,春天的江水比藍草還要藍.學生的理解只是機械的表面意思,詩詞中的畫面美、意境美、情感美根本沒有體會出來. 4.問題等待時間上出現偏差. 教師提問缺少思考期待,不能給學生以相應的時間進行閱讀思考,從而形成獨特的閱讀理解.教師往往提出問題後,希望學生很快就能說出問題的答案,忽視了問題期待. 5.在問題的對象上出現期待差異. 教師的提問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好學生在課堂上「來來往往」,中等學生「有時來往」,學困生「不來不往」的現象仍普遍存在.當一個問題拋出後,教師總喜歡和好學生交流反饋,而學困生的理解反饋被忽視,有時偶爾提問他們,當不能得到滿意的回答時,教師不是循循啟發,而是急於獲得正確的答案,將學困生放置一邊,又與好學生來往起來.課堂成了好學生的天下,分層設問、因材施教不能在課堂很好體現. 6.在問題的答案上教師往往預設,缺乏生成.課堂中教師對問題的答案有所預設,但對生成的資源往往預設不足,尤其是跟預設不一致的精彩生成出現後不能有效利用.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一條彩虹」 這個詞語,教師提問,誰能說說彩虹的知識?一個學生說彩虹有很多顏色.另一個學生說彩虹樣子像橋.此時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沒有任何評價反饋,既不能從觀察的角度給予肯定,也不能從說完整話、想像力豐富給予表揚,而是繼續問什麼時候出現彩虹?一個學生說下雨時,另一個學生說出太陽時,教師也沒有及時利用學生的生成,啟發學生進行探究,得出正確的答案,並給予觀察也是重要的學習的方法指導,這時老師的反饋是:雨後出太陽時有彩虹.課堂失去了一次精彩的生成利用,學生失去了一次有效地語言和思維的訓練.7.學生提問缺少方法指導. 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也曾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然而,在當前的課堂上,學生提不出問題或提不出高質量的問題的現象卻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或許很多,但指導不得法,確是重要的一面.存在著提問階段單一、提問角度單調、提問方面單項的問題.
⑸ 小學語文新課程理念具體指什麼
語文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補充: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個性品質、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繼承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並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生活的變化,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