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課程需要改進的地方
⑴ 請簡要論述我國新課改的創新之處
一、教師與學生關繫上的創新
過去,教師與學生是一種授予與被授予的關系.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味的把知識教授給學生,學生只是忙於把教師傳授的東西記到腦子裡面或者寫到筆記本里,師生之間缺乏一定的互動.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只是被動的把知識死記硬背,並沒有把它真正的消化,進而變成自己的東西,為自己所用.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當然這是早就反對的,但是如果不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那麼這種教育方式的實質仍然存在.
在這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它首先強調了教師是知識的研究者,而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你我」關系.其次強調教室不能作為教師一個人的表演舞台,不能作為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應該是師生之間交往和互動的舞台,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也就是說教學應該充滿著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最後強調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應該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而應該是平等的「你我」關系,雙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誠交往、共同學習和共同進步的體驗.所以,新課改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師生關系,作為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取得心靈上的溝通;作為學生不只是簡單的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要主動的進行知識的探索,在不斷的探索中激發自己的潛力和創造里,從而使自己不斷的發展.
二、評價對象、主體和評價方式的創新
過去,對學生的評價一般是重結果輕過程,也就是用學生的一次考試成績來作為對學生一段時間學習效果的評價標准.這樣評價的內容、方式和主體都是比較單一的,另外就是過分的強調了評價的選拔功能,也就是普遍存在的排名、升學的目的等等,而少了評價的導向、激勵功能,是為了學生的階段學習總結和進一步的學習.
現在,新課程改革強調了評價對象、主體和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樣化.這里所說的評價對象和主體不僅是指學生,還包括我們的教師,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評價,而且還要對教師進行評價.
1、對學生評價的創新.我們不能只針對學生的成績,把它作為唯一的評價目標,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動機的評價,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評價發現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關注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另外對學生評價的方法也應該綜合化, 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適時適當的糾正.最後就是教師應該對每一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進行評價,及時的肯定每一位學生的進步,讓他們體驗到成功,體驗到快樂,從而建立一種激勵學習機制,幫助學生進入到良性的學習氣氛循環中來.
2、對教師評價的創新.現代教育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認為:對教師的評價應該包括對教學前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技能和教學准備情況的評價.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的對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進行反思.同時,學校、同行、家長以及學生都應該參與到對教師的評價當中來,多角度、多立場地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建議,從而促進我們教師自身不斷的發展.充分的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 3、評價方式上的創新.新課程中的評價方式也體現了多樣化,它克服了傳統比較單一的評價方式——考試.隨著教育的發展,人們建立了多種評價模式,並且每一種評價模式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考慮到我們的課程評價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因為評價的對象和評價的條件各不相同,並且它還具有持續的發展性,在不停的變化之中,尤其這種變化還沒有固定規律可循.這些特性都導致了我們無論採用任何一種單一的評價模式都是不正確的,都是片面的.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並且具有動態性的.例如,我們可以把學生的總成績分成幾個模塊:考試成績、課堂表現情況、作業情況等,並且我們還可以具有發展性的對學生進行評價,因為好學生不一定一直都優秀,而差學生也不一定一直差下去.我們應該了解與掌握不同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情況,並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對進步的學生,我們應該積極的鼓勵與表揚他們,使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與成功,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對學習有退步的同學,我們需要及時與他們進行溝通,使他們了解落後的原因,糾正自己的錯誤,盡快的取得進步.
三、課程內容的創新
傳統的課程在內容上是各種各樣知識的傳授,要求也比較的單一,就是要求學習記住,並不需要他們理解更不需要去運用了,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以明顯的看出與學生自身素質提高有關的內容並不多,這就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違背了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新課程的內容從各個方面滿足了學生發展的需要,不僅有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有學生技能的掌握和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的內容,具體的來說,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全面提高基本素質.新課程的著眼點是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它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方面對學生都做出了要求,為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2、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一個民族要發展,要壯大,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萬萬辦不到的,所以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需要.
3、強調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教師以往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全然不顧,其實要想學生把知識真正的理解並變成自己的東西,的只有讓學生通過實踐來探索.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4、強調科學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思想寶庫中不可或缺的寶藏,但現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卻出現了以科學理性扼殺人文精神的現象,從而出現了人的異化、環境的惡化.因此,關注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環境意識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自身健康發展的需要.
5、重視學生個性的輔導.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徵之一,培養個性完滿發展的人是落實全面發展教育理論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新課程目標關注學生完滿個性的養成,注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如果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個性不成熟,那麼將來到社會上也很難適應周圍的環境,無法作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做出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來.改革後的新課程同傳統課程相比較,更加的全面,通過不同的方面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從不同的角度來提高學生的發展.新課程適應了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體現了迅速發展的社會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為我們的國家做出努力的未來建設者!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⑵ 本學期在課程教學工作中有哪些改進
時光如梭,匆匆忙忙一學期將要結束。回顧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可謂有條不紊,腳踏實地,在平凡中有創新,在忙碌中有收獲。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做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經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現將一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本學期,我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准確化,條理化,准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多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三、認真批改作業:布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為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致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松,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五.注重與學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師生情感的紐帶與橋梁。理解學生就是要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來感染學生,給他們一張笑臉、一顆誠心、一份真情。當學生取得好成績,獲得成功時,要給以祝賀和鼓勵,當學生遇到困難,遭受挫折時,要給以安慰和支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與他們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師的一片真誠與苦心。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為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授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通過這一學期的不斷努力,我班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有了提高。「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揚長避短,進一步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業務素質,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⑶ 對你而言,你認為本門課程應該改進的地方在哪裡
大專電大
⑷ 課程標准的創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語文課程標准》從起草到正式出版,按照程序,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多次向教師學者徵求意見,前後修改六七十稿,從原來的八九萬字壓縮為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從2001年9 月始,《語文課程標准》和按這個標准編寫的實驗教材已經進入三十多個實驗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實驗步入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個標准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實施建議」三個部分,課程的內容結合在「目標」中作了闡述。「前言」即是這個標準的基本理念部分。而基本理念又滲透於「課程目標」、「實施建議」之中。這個標准突破了學科中心,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融注於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切實體現了以育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觀。因此學習新課標,實施新課標,首要的是要明晰那些支撐整個課程標準的新的理念。 1、語文課程性質觀的創新 這一理念創新主要體現在對語文課程特徵的准確界定上。《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揭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界定融入了語文教育界經過長期探索而達成的一種共識,為語文課程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施作出了富有理性的定位。 關於語文課程的認識,人們長期爭論不休。多年來人們提出過基礎性、實踐性、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綜合性等等。換成另外的說法,又可以作如下概括:工具性說、工具性與思想性說、人文性說、工具性與人文性說。由這些提法和說法,可見語文課程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只是大家談及的各種性質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是有偏重的,也是有層次的。通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大家獲得了比較接近的認識:語文課程性質的核心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標准》就是在這一討論的基礎上,將人們的共識以較為理性的語言作了概括和揭示。《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交際」,一個「人類文化」,兩個「重要」,表明了在課程性質上的傾向性——語文課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質。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它具有「實用」和「中介」的含義。「工具性」的基本內涵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科學主義思潮相通,這一思潮是以追求實用的唯功利主義科學觀為基礎的。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當年提出「工具性」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今天來看,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但是片面強調「工具性」,的確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消極影響,於是語文教育界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號。放眼世界范圍的教育領域,20世紀的大半個世紀里,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的論爭始終沒有停止過。國外教育領域的兩大思潮之爭和我國語文教育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爭,是社會及教育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產生的現象。「工具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指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於凸顯這兩個方面的功能。我們應該能夠認識到,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也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在語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始終牢牢把握這兩個方面的任務。 這里需要提及的還有另一個新概念,即「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准》在闡述語文課程的功能時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正是由於《語文課程標准》對語文課程性質全方位的、內蘊豐富的揭示和定位,進而才形成了囊括工具性知識、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個性風採的課程新概念「語文素養」。這個新概念,標志著語文課程的一種新的理想境界。正是作為素質教育時代之象徵的「語文素養」,才構成了學生個體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堅實基礎,同時也可以夯實他們學好其他課程的大文化根基。如此,新課程標准因其注重學生個體可持續和諧發展使語文課程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突出了它在個體從自然存在向社會存在的轉化過程中所具有的奠基作用。 2、語文課程目標觀的創新 這一理論創新集中體現了語文課程在價值取向上的現代意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於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由此,《語文課程標准》所設計的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這一目標,獲得現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准》還應該包含這樣的目標: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打下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在上述的闡述中已經提及「語文素養」。這里基本的語文素養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設計來展開。這其中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 什麼是語文素養?為什麼要提出「語文素養」這一概念?多年來大家已經習慣於「語文能力」的說法,這里屏棄「語文能力」,而提「語文素養」,意在什麼? 我們看一看相關的工具書關於「能力」和「素養」的區別: 「能力」,指人能勝任、完成某項工作的自身條件(包括心理和生理條件),其重在「功用性」;「素養」,指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包括修習培養)而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知識、技能、品德、思想的高度,其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由上述的解釋和區別看:「素養」高於「能力」,「素養」豐富於「能力」。 長期以來,就語文教學來說,我們都習慣於解釋「語文能力」為讀寫聽說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所提的「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等。「語文能力」已包含其中。這里提及的種種目標內容在以前的語文教育中也必然涉及到,但不能都歸在「語文能力」的范圍之內,語文課程需要有一個名稱能夠涵蓋這樣一些教育教學目標。正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只有用「語文素養」這一名稱,才能把上述內容都納入語文課程的目標體系。如此改動,不僅僅是在名稱和使用概念上做文章,其目的在於進一步開發語文教育在實用之外的功能,重視在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增強底蘊、提高修養的功夫。 《語文課程標准》正是基於以「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樣的對語文課程的功能、地位、總目標的認識,基於對語文課程特點(人文性、實踐性、漢字與漢語的自身規律)的深刻反思,首次正式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甚至明確要求「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這種提法措辭委婉而觀點鮮明,其標志著語文課程目標由知識中心向以學生能力發展為中心的轉變,也表明在素質教育深入人心的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功能的顯著升華。《語文課程標准》從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和不同側面提出了語文課程的目標體系,即盡可能充分地發展學生個體的能力體系。其中包括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其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語言能力是指以語言積累為基礎、語感培養為指向的實踐性能力,分別表現為注重情感體驗、豐富精神世界、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耐心專注地傾聽、文明得體的表達和溝通、富有感染性和說服力的口語交際能力,感情真摯、條理明確、追求獨特感受、有創意的寫作能力,以及全球化時代所必備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思維能力則是與語言能力互為表裡、同步發展的,由於課程評價趨向注重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和發展性,故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型語言能力之發展,必然內在地刺激著個體思維能力之成長,並進而開發出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因此能夠說,從偏重各種語言知識的灌輸和貯存,到注重發展個體的各項能力,《語文課程標准》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語文教育新理念。
⑸ 如何講好創新課
創新沒有固定模式。為了學生發展,我們就應當大膽改造我們課堂,發揮教師的智慧,打破陳規,突破框框,產生出新的或有意義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教育希望每節課都是創新課,因此,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每堂課都應當精心設計創新支點,每堂課中都要立足於培育學生創新素質。具體到創新課比賽來說,我認為:一、教師功力是課堂教學的力量創新教育是以繼承為基礎,以發展為目的,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因此,放棄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一味求新求奇,顯然是對創新課的誤讀和歪曲。 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是師生。在創新課比賽中,您也許會發現,最後比拼的還是教師個人功力。這是因為,參賽教師十分重視,都進行了精心准備,有些老師的課還是集體備課並進行了試講,在課堂教學設計和進行內容的把握上都不會有較大出入,而教師個人功力是自己的真功夫,「教得曲唱不得」,尤其是在課堂細節和生成問題的處理上會明顯的顯現出來,所以,有人說:課堂教學比賽比到最後是個人功力的角逐,這是有道理的。 什麼是教師的功力呢?它至少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師的日常基本功。教師的基本功隨著時代的發展應有新的內涵,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粉筆字、普通話」外,多媒體等電子教學用具和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教師的教態、目光、聲調及肢體語言等自身素質也應屬於基本功的內容。二是教師的學識水平。學識應包括「知識」和「能力」兩層含義,對本學科及相關學科專業知識的掌握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課堂教學水平提高的基礎。在這次創新課比賽中,我們發現部分青年教師教學設計新穎、教學觀念先進,但對教材的運用和挖掘方面明顯不足,讓人產生華而不實的感覺,這實際上就是自我知識內涵不足的表現,所以,我還是再三建議:青年教師要少浮躁多讀書,只有首先把自己武裝起來,才能靈活駕馭教材,指導學生發展。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多方面的,我這里只強調一點課堂調控能力。在這次比賽中,我發現不少教師或對學生(小學)爭先恐後的舉手發言猶豫不決,或對學生(初中)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束手無策,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教學預設不足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教學經驗和機智不夠造成的,如果採取輪流發言、小組代表發言、指定發言等方式可以適當降低課堂「過熱」現象,而降低問題難度、聯系生活實際和結合學生興趣又可以使課堂「增溫」,所以,課堂調控能力是教師日常反思的體現。三是教師個人教學風格和特長。教學風格和特長是教師個人所獨有的不同於其他人之處,這些因素不是課堂比賽前備課能「備」出的。教師利用自身的特長去創新,是一種揚長避短的聰明比賽方式。比如本次比賽中,有兩位教師解讀了《鄉愁》這首詩,一位被我評價為「這首詩是為她特有的朗讀而譜寫的,是該首詩歌朗讀的絕唱」,另一位顯然讀這種「憂郁」情調的文體不適合。如果這位老師認識到讀不適合「我」的特點,那麼就應該選擇發揮學生的水平,讓學生或用錄音來范讀,然後根據自己的特長,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能。教師和學生本身都是課程資源,善於挖掘的利用是教師功力的另一方面。教師的特長和獨特見解,是教師的自身素質。因此要上好一堂課,教師必須要「知己」。 二、教學激情課堂教學的神韻無論怎樣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我始終認為:課堂教學沒有激情是讓人無法忍受的,我也從未看到一節平淡的似白開水的課能夠獲得好的比賽成績。贊可夫說:「智力活動是在情緒高漲的氣氛里進行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高昂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知識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什麼是課堂教學激情呢?我認為:教學激情首先是教師全身心地投入。教師全身心地沉浸於教材內容之中,全身心地融入和學生的交流之中,實現了「倆耳不聞窗外事」的忘我程度,就會達到課堂教學的情感高峰,就會吸引全體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精力。任何心不在焉的神情和言行,都會分散或降低學生的注意力,削弱課堂教學的效果。其次,教學激情是教師飽滿的情緒。人們常說,睏倦的情緒傳染人,高昂的情緒感染人。教師從跨進教室那一刻起,其精神狀態就影響著教室的氣氛,並為此節課確定了情感基調。教師在課堂上感情抑揚起伏,學生情感就會隨之而波動,或奔騰似江水,或抒緩如清流,從而體驗到師生共同暢游知識海洋的愉悅。一節沒有感情激盪、沒有體驗幸福的課,必然是沒有情緒、沒有收獲。第三,教學激情必須有學生的課堂共鳴。沒有激發起學生激情,無論教師多麼有激情,課堂都是無效甚至是可笑的。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就不能出現教師在台上盡情表演,學生在台下的睜眼觀看,創新課堂拒絕出現聽眾,教師應盡力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和諧互動的大舞台。山東省創新教育課題組齊健教授認為:課堂應當是一個「情感場」,它應當有利於學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種和諧愉悅的氛圍中不斷得以發展與完善——這一方面需要教師最大限度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科課程內容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師本身必須要全副身心的融入其中,以情動情,以自己的激情去點燃學生的激情——也就是要努力營造一個「情感的課堂」,一個激情的課堂。為了調動學生情感,教師應當把握「激」情藝術,善於運用活潑、生動、富於啟發性的語言,藉助多媒體演示、朗誦配樂、角色表演等,充分調動起學生飽滿的學習情緒。 三、善於創新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我們不提倡教師為創新而創新,創新應是每位教師的一種精神、一種思想,應體現在教師的言談舉止和日常行為中。創新課如果沒有創新就失去了生命,創新是一種改進,是一種完善,是一種優化,是一種發展。從創新教育的理念來看,課堂教學創新應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因學定教。就是依據學生身心特徵、內在需要和學生基礎水平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學。「以學定教」 要求教師,一是具有創新教育的課程理念,教學觀念決定行為方式;二是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洞察學生學習的動向,找到學生學習的最佳時機和理想切入點;三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具有把學生表現與創新教育理念進行快速結合的教學機智。因此,教師不能憑空想像設計教案,應注重了解學情,敏捷捕捉教學信息,靈活地開發課堂,生成資源,創設開放的、動態的、發展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 第二、生活重建。齊健教授認為:課堂應當是一個「生活場」,而生活是離不開活動的,活動的主角又是學生,因此,在我們的課堂里,就必須要改變過去那種沉悶、呆滯的局面,要讓學生這個主體真正「動」起來。——當然,這個「動」,主要是指學生內心世界的「動」,思維的「動」,情感的「動」。換言之,也就是要努力創設一個「生活化的課堂」,一個「活動化的課堂」。重建課堂生活,需要關注學生基本的生活形式和生活空間,要通過發現式、創新式的認知,展開智力技能和認知態度學習與體驗;課堂教學取材於實際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從而認清自身與知識的價值,可以獲得學習的動力。重建課堂生活,還需要拓展課堂教學的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要根據實際需要打破傳統課堂「秧田式」「教堂式」的空間布局,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的思維、想像和創造的空間,通過體驗現實生活,感悟和追求可能生活,來賦予課堂教學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 第三,多維互動。教師要提供多因素、多形式、全方位的活動,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以及學生與教學中介(教材、教法、媒體等)互動,以調動起每一位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去主動地建構新知,從而培養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一要善於創設學生質疑的情境,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提供觀察和實踐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實踐探究的慾望;二要為學生創設自主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啟發,相互借鑒,共同提高;三要積極嘗試「先學後教」的教學程序,把學生的學作為教學的首要環節,教學重心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以及提高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第四,活動建構。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的智慧來源於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把一些教學內容變為活動的形式,就會牽動學生的心靈,形成強大的引力,給課堂教學注入清新鮮活的空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活動實際上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認識成果的一種動態發展過程。「教師式學生」「學生式教師」都會自然地存在於課堂情景中。教師不能僅僅把自己當作教材的施教者,而是要注意到課堂中有許多新的教學資源,並充分利用這些資源。 第五,動態生成。動態生成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隨機開發和適時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因此我們應當從關注生命的高度,用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由於教師和每個學生的解讀方式不同,獲得的體驗和感悟也不同。因而,課堂教學不應視教材為聖經,應把課堂教學活動所依託的教材看作是師生對話的「話題」,一個引子,或者一個案例。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智慧來重組、優化、豐富教材,可以將相關的教材引入課堂,使現有的「課本」與課外的材料相互補充。學生的差異和教學的開放,使課堂呈現出多變性和復雜性。教學活動的發展有時和教學預設相吻合,而更多時候則與預設有差異。當教學不再按照預設展開,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教學預設,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教學富有靈性,彰顯智慧。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對教學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學生和有效地開發課程資源,預設才能富有成效。同時,也只有在實施預設時不拘泥於預設並能智慧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生成才會更加精彩。
⑹ 你認為團課培訓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作為一名學生幹部,我們更要有比別人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明確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方向,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只有體會到這一點,你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學生幹部。因為通過培訓課程我獲益良多;如領導講的我們為什麼要當學生幹部、怎樣當好學生幹部和當前學生幹部存在的問題等等讓我明確了團干工作的方向。通過相互的交流和溝通,我們兄弟學部之間的感情更加的濃厚。
⑺ 您認為老師們的在線授課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你認為老師們在線上授課,還有需要哪些改進的方式?需要有一互的環節,如果如果是授課互動教學所獲
⑻ 在學習科學知識動手創造上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1.不太善於思考
2.不善於創新
3.看書少
4.太急於模仿
5.不愛動手操作
6.做實驗不積極
我已經盡力了、、
把我評為最佳答案唄、、
⑼ 學生看過來!一個創新課程,作業要求是提一個創意,比如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需要改進的地方,怎麼樣改變一下
比如怎樣可以節省時間,比如反正說好聽的,大神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