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思路
⑴ 急~~~求泉州南安市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
信息與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張恩權
一.教學設計思想:「信息與信息技術」是初一新生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第一課,這一課的重點是信息概念的形成。如何讓學生把握信息的本質特徵是掌握概念的關鍵。因為信息這個名稱雖然平常大家都經常聽到,如信息社會、信息時代、信息爆炸等等,但到底什麼是信息,學生就講不清了,而且信息這個概念非常抽象,對於初一學生來講有一定的困難。必須讓學生從感性上去認識,再由信息過渡到信息技術,讓學生了解到信息技術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學生學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的決心。因此,這節課我一開始就設問:「我們這門課叫什麼名稱?」,突出信息技術課中的「信息」和「信息技術」這兩個關鍵詞。然後從學生感興趣的一幅圖片、一段錄像入手,讓他們說出從中看到、感受到的東西,引出信息的概念,「一切存在都有信息,信息是客觀事物運動狀態及方式的表徵」。接下來給出兩個生活中的應用題,讓同學們討論怎樣去獲取有用的信息去解決問題。從而感受到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重要性。由此引出「信息技術」這個概念。「信息技術是指能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利用等功能的技術」。最後讓學生完成作業「信息技術與中學生學習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二.教學對象分析:初一新生來自十中周圍多個小學,一般都從小學三年或四年級起學過信息技術課,因為小學教學條件的差異,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三.教學目標:1、了解什麼是信息,信息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什麼是信息技術。
3、通過「信息」和「信息技術」概念的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應有意識地獲取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信息的概念和信息技術的作用
五.教學難點:信息概念的本質特徵
六.使用教材:《信息技術》初中版第一冊
七.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網路教學平台。
八.課型:新課
九.教學模式:網路教學,小組討論、研究式學習方式。
十.教學評價:能夠了解到信息的含義,在討論話題中能和同學進行討論、積極思考並提出自己的想法。完成作業時能夠從多種途徑(如上網、課本等)去了解信息技術的概念,並與自己的學習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說出信息技術對自己的作用。
十一.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課題 提問學生:「今天是我們的第一節課,大家知不知道我們這門課叫什麼?」 學生回答:「電腦課」、「計算機課」,少數同學能夠說出「信息技術課」。
教師設疑:為什麼以前叫電腦課,現在改為信息技術課,什麼是信息、什麼是信息技術?引入新課。
講解新課
信息的概念 提問:你從網頁中這些圖片和錄像中,能了解什麼東西?(網頁有幾幅從報紙中掃描得到新聞照片和一段錄像。如農民喜獲冬瓜豐收的照片,三峽第二發電組順利啟動的新聞錄像)。 學生登錄網路教學平台軟體「天空教室」,瀏覽教師提供的圖片和錄像。進行討論,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回答出不同的答案。
出示照片相應的說明文字,大家看了這些文字,是不是對照片的內容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 進行討論
歸納:剛才大家從圖片、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的東西就是我們從這些媒體中得到的信息。事實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接觸信息。提出信息的概念。
提問:你們在生活周圍中曾獲得過哪些信息? 學生討論並回答問題:從電視、報紙、廣播、互聯網、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回答。
歸納:信息是客觀存在的,人類就生活信息的海洋之中,無時無刻地在接受信息,但有些信息對我們來講是有用的,有些是無用的,要學會怎樣去獲取有用的信息。
進行討論活動 完成下面的題目:(2選1)
1.如果你要買一台電腦,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准備通過哪些途徑去獲取這些信息。
學生在論壇里相應話題下面發表自己的見解。有電腦市場、電腦書籍、電腦專家、教師、朋友、互聯網等等。
2.假如現在是2008年,你准備去北京觀看奧運會,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去獲取這些信息。
回答有報紙、旅遊社、地圖產、互聯網、朋友、電視台、打電話了解等等。
講解新課
信息技術的概念 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總結。提出問題:怎樣更好地去獲取和利用有用的信息?。 進行討論
登錄佛山氣象台的網站,說明氣象信息的獲取、加工和利用過程,引入信息技術概念 瀏覽教師提供的有關氣象預報知識的網頁。
布置作業 信息與信息技術和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關系? 要求學生通過討論或上網查找資料,下節課在網路平台上上交自己的作業。
課堂小結 在信息時代,誰感知到、認識到並擁有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誰就擁有成功的機會。如果你想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具備收集、整理、傳遞、發布、應用信息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學好這門課――信息技術,這也就我們這門課由電腦課改為信息技術課的主要原因。
十二.教學分析與反思:初一第一節課講信息與信息技術概念,如果直接從概念講解入手,學生往往覺得比較枯燥,很難接受。這是我以往講這節課碰到的問題,現在採用引導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氛圍,讓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從身邊的例子談起,讓學生從自己的感性認識中去了解信息這個概念,效果比較好。在討論活動中,學生反應熱烈,在論壇中發表了很多意見。課後大部分同學在完成作業時都比較認真,雖然講得不全面,但培養了學生獲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初步建立了信息意識。但由於信息和信息技術涉及到的內容太廣泛了,對於初一學生來講,不能講得太深,否則會使學生一頭霧水,例如信息的定義方面,信息有很多種定義,不能要求初一學生在這方面有太深的認識,可以在以後的學習中再去加深理解。我覺得,必須根據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去上課,把握好信息的概念和信息技術的作用這兩個知識點,這樣才能講好這一節課。
怎樣
⑵ 如何設計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環節的設計意圖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就能順利進行,課堂氣氛就會變得生動活潑,和諧輕松,那麼這堂課已經成功了一半.
⑶ 如何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
為幫助廣大教師實施好新教材的教學我們將從日常教學中經常接觸的教學設計、教案設計和說課設計三個方面出發,探討信息技術教育新教材的實施點滴。一、教學設計1、教學設計的概念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設計教學問題的過程,它包括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及方案、評價和修改教學設計直至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等幾個方面。教學設計要求從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出發,綜合考慮教師、學生、教材、媒體、評價等諸多方面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強調運用「整體---局部---整體」的思維方式,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使各教學要素相輔相成,提高和確保教學系統整體的最優效應。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是指微觀教學設計,包括單元教學設計、課時教學設計和微觀教學設計。其中課時教學設計是以某堂課的教學為設計對象,而此處的微觀教學設計則指以某個教學環節為設計對象。2、教學設計的操作步驟教學設計一般包括以下步驟:(1)、學習需求分析:從教材的角度出發,課程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2)、教學內容分析:課時教學目標是什麼?進行學習任務分析,要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必備、輔助的知識技能,要教哪些內容。(3)教學對象分析: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學習起點水平與學習特點。(4)、確定教學目標:根據課時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制定明確、詳細的教學目標。(5)、教學策略設計:主要解決「如何教、如何學」,要同時考慮目標、內容學生、時間、教學條件等要素,從爭取整體教學效益的角度正確選擇教學策略。如程度教學策略、發現式教學策略、認知教學策略、掌握學習策略、和諧教學策略等。(6)、教學媒體設計:根據學習目標、教學策略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適時使用恰當的教學媒體,在運用媒體上,主張恰如其分,和諧、統一,不要為使用媒體而用媒體,避免與整體教學過程的脫節。(7)、教學過程反饋、調控設計: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動態活動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預計學生將作出的反應,設計好另外的教學方法、問題和練習,一旦出現非常情況,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教學要求、教學策略和方法。(8)教學評價設計: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的評價,總結性評價是指在知識教學完成後的總體評價。 3、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設計 針對信息技術學科新大綱、新教材與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要求教師要從其學科特點出發,根據其教學規律進行教學設計。(1)、從課程特徵角度出發設置教學目標的原則隨著計算機技術及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變化,計算機的工具性越來越突出,對於中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教育是國家對公民開展的信息素養基礎教育,其任務是向學生傳授計算機文化的基礎知識,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所以教學一定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正確確立教學目標,注重教學的基礎性,反對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培訓化」。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角度出發並結合新大綱的要求,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目標分為認知領域目標、技能領域目標和情感領域目標三個方面,其目標的確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術學科的功用性。(2)、從課型的特點出發進行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課往往是認知和技能相結合,不同的課型側重點有所不同,從教材編寫來看,有理論課、操作技能課、綜合實踐三類。理論課主要讓學生了解計算機、機器人的作用,計算機和機器人的基本知識,對這類課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領域讓學生破除對計算機的神秘感,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興趣,教師可運用插圖、形象的比喻、進行直觀教學,教師可精心設計學生的教學活動,如分組討論、網路查詢等形式。在程序設計學習時,情感領域要注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對操作技能課讓學生掌握使用計算機工具的正確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操作技能,教師要注重規律性知識的講授,讓學生形成自學能力。技能訓練主要根據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映理論進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訓練組合也許是最初使用連續強化安排,然後固定間隔強化安排,最後是變化比例強化安排,隨著訓練期的推移,比例可進行變化,最終形成技能。如小學生的指法練習,教師在學生掌握正確的使用後,可在每課前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反復訓練。對綜合實踐課要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培養,讓學生在作品、成果中獲取成功感。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在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設計給教師預留了很大的空間,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內涵,如小學課本《龍宮尋寶》一課,某教師的導入環節設計如下:編制了一副孫悟空在龍宮舞動金箍棒的動畫軟體,在同學們津津有味欣賞的時候,教者伴隨講到:你們看孫悟空一會變大,一會變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轉,多麼神奇呀?這樣設計直接點中本節課的主題---扭曲與拉伸。如某教師在基礎練習環節將課後的練習題《小雞》和《春天》兩副作品引入到課程作為復制、粘貼的基礎練習,這不僅擴充教材訓練知識的不足,而且將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教學中要重視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設計,教學重點要重在將知識的「透」上,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消化,難點則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設計上。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點,由於信息技術教材在編寫上不是盡善盡美,需要教者適當將某些知識淡化與提升,如將一些知識變成自學閱讀,一些留為課後閱讀等,要做到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讓學生學透,同時要給學生預留充足的發展空間。練習部分的設計要重在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同時要重視過渡語、小結和板書的設計,克服語言的隨意性。在板書部分,我想雖然有了計算機展示工具,但板書的作用在於當教學結束時,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起到總結、點撥的作用,不應輕易拋棄,板書設計要講究平衡、美觀。由於信息技術學科目前的許多知識具有很強的工具性,所以教師要重視主題化的設計和教學評價的設計,在設計中要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題性和發展性環節的設計。除此之外,應注重教學模式、教法和學法的設計以及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基本要求的貫徹落實。 二、教案設計教案是教師上課的依據,是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計劃,經過充分考慮准備和慎重考慮所寫出的關於課堂教學的一切具體措施的方案。不僅是教師備課水平的標志,也決定了一堂課的好壞。1、 編寫教案的准備工作教師編寫教案前,首先要通讀教材,對照教學大綱和教學參考書,系統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來龍去脈,了解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對全局性關鍵性的一環,如果是新教師應對課後習題反復練習。在熟悉教材後,根據大綱要求設計好教學目標,對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明確,便於實施、檢測,對目前信息技術的課程,落腳點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視知識性和學科思想的滲透。根據確立的教學目標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分析組織教材,准確地確定教材中的難點和重點,對有些知識可以不講或略講。在確立教學重點和難點之後,要研究用什麼方法來突出重點,什麼手段來突破難點,要分析教材為什麼這樣安排,其意圖何在。在上述內容確立之後,應根據教學內容確立合適的授課地點,對於以知識性為主的教學應選擇教室教學,避免在機房上課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上機部分主要在於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選擇合適的教具,要注重示範性教具的選擇,某些課程可充分利用計算機系統的特點(如課件、同步教學系統等),充分展示其示範性,重點在於選好工具軟體,如職專DOS的FAT表教師根據教材選取了「諾頓」工具軟體作為教學工具使教學內容簡單化,並增加了教學導向性。2、編寫教案應考慮的問題:要復習哪些為新知識打基礎的舊知識;採用什麼形式導入新課,其形式是否新穎,關繫到是否啟發學生思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模式、教法和學法;時間分配;選取什麼例題,練習部分如何設計,如何進行;用什麼方法檢查和鞏固教學效果;什麼時候採用什麼教具效果最好;各環節如何過渡;課堂小結如何實施;是否布置作業,布置什麼樣的作業;要根據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可以不布置作業或以思考題的形式為宜。在設計時要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學習環境,構建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2、 教案的基本內容課時教學設計教案的基本內容應包括:授課教材、班級、時間、課題、教學目標、課型、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手段、教法、教具、授課地點、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其中教學過程應包括教學的各個環節及其銜接,教學提綱、教學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師生活動和時間分配的內容。教學環節一般可以包括:復習提問(設計問題及正確答案);導入新課(具體導入手段);講授新課(教授過程、學生怎樣做;哪些由學生回答,哪些由學生練習;重點如何講述、難點如何處理,哪些容易出錯,須防止、提醒,上機指導如何實現;如何設計練習和小結)。3、 編寫步驟:(1)、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制定要具體、明確,便於檢查和執行。要從學生的素質和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可能達到的教學目的。(2)、確立合適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是關鍵性的知識,解決這部分知識,其他問題將迎刃而解;而難點是相對的,是學生容易誤解和混淆的知識,對同一節課不同的學生其難點可以不同。(3)、設計課型、准備教具、設計教學手段與教法(4)、設計教學全過程、時間分配、師生雙邊活動和教具的使用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課堂提問、書寫例題時應看教案,防止題目錯誤,浪費教學時間;在講完一個段落後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個環節和重要內容,如果布置作業,應看教案。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可以適當調整更改教案,如出現由於對學生水平掌握不準出現教學設計過高、過低情況;出現突發事件,教案可適當更改,但不易更改過大。 三、說課設計說課這一形式目前已推廣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此項教學形式對於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教育理論水平造就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說課這一形式目前在許多教學活動中已經作為評課的一項指標,有些地區也因此延伸出「說片」、「說課件」等多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形式,那麼什麼是說課,怎樣說課,計算機學科在說課時應注意哪些方面,就這些與大家共同探討。(一)、說課的基本理論1、什麼是說課 說課就是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授課教師向評委或同行系統地闡述自己的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然後由聽者評論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屬於教師教學研究的范疇,它可以幫助教師認識備課的規律,提高備課的能力。教師說課要求用簡潔、准確的語言敘述備課中的思維過程,主要使用書面語言,並且主要是在於說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學理論指導實踐,說課的實施對象是教師,所以每一具體內容的設計上,不僅要說出做什麼,怎麼做,而且還要說出為什麼這樣做。既要把一個具體的課題進行全面系統的講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論性。2、說課的組成說課就是要教師口頭表達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即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後由聽者評說的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活動,說課包括四個方面: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設計,有上機操作時應做適當的上機操作。3、說課的特點(1)、深刻性:說課時應將具體課題寫成說課講稿,通過語言媒介展示出來,更深地剖析了課題。(2)、研究性:說課是面向廣大同行,由同行評,因此可以通過「評」取長補短,相互受益,是一個很好的集體教研活動,更注重於集體教研,是提高備課質量,教師業務水平的一條最佳方法。(3)、演練性:說課是教師備好課,先經同行評研,然後再反饋加工、創新直至滿意才給予學生上課,是在備課與上課之間重要的一環,實則是對象不同的教學活動,是備課的引申與發展,是對備課的檢查補充。(4)、理論性:說課不僅要求教師說出「怎樣做」,而且更要說出「為什麼做」的探究式研究。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深入鑽研大綱和教材,更要學習教育理論和學科教學精神與要求,並熟練地運用這些理論研究和探討說課的內涵和形式。4、說課的意義(1)、宏觀提高廣大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說課是一項教研活動,在說課的過程中,必須說出科學依據,要想說好課,必須自覺地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教育理論。因此,可以通過這種形式、機制,使廣大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教法、學法與教學程序,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水平,能促進課學教學三個體現,體現教材的重點、難點、特點,體現教材的思路,教課思路和學生學習的思路和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為原則。(3)、是最有效的備課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長補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說課有助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備課是教師已經對教材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學的處理,便易忽略教材內容為什麼這樣安排,教學時為什麼這樣處理,只有通過說課,才能被發現。通過說課可以鍛煉教師執行貫徹教學大綱、駕馭教材的能力,由於在對教學內容分析上,要說明教學目的的制定依據,重點,難點的分析,知識點之間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師對大綱理解,同進在有效的時間內,可以展現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同時將提高教師教學方式的運用和教學手段的設計能力,哪些內容講,哪些內容練,哪能此內容讀,怎能樣突破難點,用什麼手段訓練重點,怎能樣引導、啟發、怎樣培養思維品質,都通過說課來完成。(二)、怎樣說課說課一般要求教師說出自己對教材的分析處理。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說教材:交待課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單元及整個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與前面知識的聯系及新知識的影響;教學目標認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學的重點、難點及其理論設計依據。說教法:為實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和學生實際採用的教學方法及訓練手段及其依據。說學法:讓學生如何學,教給什麼樣的學習方法。說教學地點的選取(教室/機房),選用的教學工具。除此之外,應說明教學對象及課型特點(理論課、實踐課、綜合練習課)說教學過程:說教學過程部分總的要求是知識正確,線路清晰,相應的操作準確。首先說明教學線路,對每個環節要講明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同時強調設計意圖。對軟體演示和作品點撥等使用軟體的場合一定要配以相應的軟體操作。要充分考慮各環節的過渡語、小結語及導入環節的設計,在導入環節的設計上要自然、巧妙,立足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重點要講透、難點要突破,要注有檢驗環節的設計。以上我們從信息技術的教學設計、教案設計、說課設計三個方面談了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特點與要求,這些是教師上好信息技術課的關鍵與基本,是教師必須掌握的教學基本功。四、教師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學基本功外,作為教師應注重目前信息技術學科的幾個突出問題。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編寫的,任務驅動是一種符合信息技術教育層次性和實用性特點的教學方法,它為我們提供一條由淺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學思路,同時從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學的開展,適用於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關於任務驅動教學,教師應做到「有題—有線-有程—有果」,所謂有題是指課堂教學應提出主題,如課程整合、美麗的家鄉、保護環境、愛好和平等主題;所謂有線是指教學線路,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識點和技能點,注重創設情景,在情景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用意識和參與意識,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學生的分析、思考、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果是指學生不僅能夠主動完成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成就感,從而使學生在分析、思考、應用創新解決學習、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2、新教材是以實踐能力和信息素養作為培養目標,教師要挖掘教材的內涵、延伸教材,注重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依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選用適當的教法,營造教學情景,實施教學。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教師能動地運用教學過程的規律,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3、教師應認真開展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成敗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學設計至關重要。在開展教學設計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教學目標要依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條件確定,要明確、恰當,教學環節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難點與重點的確立要依據課型和學生實際確立,要求恰當、准確,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過程。突出重點就要講透---練透,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難點要講究採用怎樣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課按教材要求為新授課,如學生在小學階段基本上已經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那麼我們可以將重點放在知識綜合應用和能力培養上。教學結構要在考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結構設計從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兩個角度,要做到層次分明、各種教學活動搭配合理、組織緊籌、環環相扣、逐步深入,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對一些知識進行「提升、淡化」處理,切忌「平鋪直敘」。設計中要注重知識滲透、能力培養、創新、應用意識的培養,對導語、過渡語、小結、板書設計、習題常被看作「小環節「的地方不要輕視,切忌「隨意性」,要認真考慮對待。教師要從學科特點、課型特點出發進行設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軟體資源、多媒體同步教學系統等)在學科方面應注重突出信息素養培養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特點;在課型上要針對不同課型進行設計,如習題課應在練習的設計上體現目的性、階梯性、多樣性和實踐性。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規律,設計好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和要求,選取相應的教法,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並由此出發,兼顧新知識的特點,幫助學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識。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一堂成功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總之,評價一堂課關鍵在於「教」和「學」兩方面,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學設
⑷ 小學信息技術課題研究的方法和過程是怎樣的
一、研究成果概況
(一)、《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法的研究》從2009年11月立項開始,至2010年11月結題,2010年11月以後主要是後期推廣與總結階段。現如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本成果具有以下特點:
1、本成果以盡可能的達到高質量的實施新課程,全面提高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教學效率的目的。
2、本成果總結出了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方法和模式,這些導入方法和導入模式,將會豐富已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並將促進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3、本成果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導入提供範例和理論研究基礎。
4、本成果以達到在平時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順利地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為目的。
(二)有關概念界定。
1、信息技術:是應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信息進行獲取、處理和應用的技術,它覆蓋了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感測,而成為一門綜合技術。就小學階段而言,主要是指小學生運用計算機的技術。
2、課堂導入方法:課堂教學的導入也叫開講,是教師在新課或教學內容開始前,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行為。導入的成功與否關繫到後面的教學時學生的學習狀態,關繫到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重點解決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導入方法單調的問題。課堂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環節。開始時的「幾分鍾」導入設計得好,會給一堂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新授課、練習課和復習課,而這三種課型在教師上課的過程中都會用到課堂導入這一環節,然而,課堂導入方法有很多種,用哪一種導入方法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呢?長期以來,教師上課所用的課堂導入方法較之以前有了較明顯的改進,但仍缺少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法的一個系統的認識和整理,課堂導入方法亂、效果不突出、效率不高仍是現階段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一個較為重要的課題。在這種背景情況下,有必要對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方法進行一次系統的整理與分析,為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提供範例和理論研究基礎。
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引出學習任務,創設有利於探索的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的不同細節中,設計進一步探索問題的建議和暗示,以激發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然而,部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往往只是機械化的提出了學習任務,或者課堂導入的方法單調重復,學生對教師的導入已經沒有了新鮮感,從而導致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沒有了興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計導入,以新穎有趣的導入觸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探索心理,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與過程
(一)主要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通過對學生、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和教師的一些學習興趣以及常用的學習、教學方法,以便及時的獲得第一手資料。
2、經驗總結法:組織實驗班級進行實驗教學,通過對實驗班的目標達成度以及針對不同的課堂導入方法的不同效果進行分析比對,來選擇更優的課堂導入方法。
3、行動研究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運用行動研究,直至研究取得預期效果。
4、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資料,學習其他優秀教師關於本課題研究的一些相關的資料,通過他們來及時的修改自己的課題實驗方案,並在此基礎上深化自已研究的課題,爭取能有更新的教學方法與理念的推出。
(二)主要研究過程。
1、調查學生學習狀況,做調查表進行統計分析,有針對性的進行課題研究。
我認為,要想做好課題,及時對課題實驗班的學生了解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幸運的是,在這次課題研究中,我所用到的實驗班級都是我自己所任教的班級,相對其他教師,我更了解我自己的學生。
⑸ 如何設計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結構
1.注重任務驅動,處理好任務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各模塊的內容是緊密聯系的,不同的應用軟體之間、不同的操作技能之間、不同的知識點之間都存在著許多共性的規則與方法,具有一定的知識系統。我們倡導不盲目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但不等於說可以完全忽視系統性。
2. 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線,注重培養綜合實踐能力。
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在不同學習階段安排綜合開放性的任務。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面對的是用來學習、動手操作和進行構思與創造的學習環境,可以綜合運用學到的各學科知識來實現自己的創意,展示獨特個性。能力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 的過程。
3.靈活滲透一定的學習方式。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以「主題——選題——專題」的方式展開研究,即隨著學習的深入,相關信息的不斷積累,要把研究的范圍進一步明確,使研究的針對性越來越明朗。
4.靈活編排設計,便於學生自學。
教材文圖並茂,彩版印刷,編排靈活,基本步驟明確清楚,便於學生自學,有利於讓學生養成認真讀書的習慣。
5.單元學習評價,提供了教學評價參考
教材每單元後,編寫了「我的收獲」,讓學生回顧本單元所學知識,學會了什麼、掌握了什麼、完成了什麼和做到了什麼,有利於學生知識的鞏固和遷移,也給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⑹ 怎樣實現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的
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是: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初中階段的教學目標是:
(1)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生活和社會的影響。
(2)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規范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自覺抵制不良信息。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
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包括: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呈現與交流的基本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流暢地發表觀點、發表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高中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具體體現在: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是:
模塊一 信息技術初步
(1)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計算機、雷達、電視、電話等。
(2)了解計算機各個部件的作用,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3)認識多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一些應用。
(4)認識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漢字輸入。
(2)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
(3)學會對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 用計算機畫畫
(1)繪圖工具的使用。
(2)圖形的製作。
(3)圖形的著色。
(4)圖形的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
模塊四 用計算機作文
(1)文字處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編輯、排版和保存。
模塊五 網路的簡單應用
(1)學會用瀏覽器收集材料。
(2)學會使用電子郵件。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作品的簡單介紹。
(2)多媒體作品的編輯。
(3)多媒體作品的展示。
初中階段的教學內容是: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信息與信息社會。
(2)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漢字輸入。
(2)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編輯、修改。
(2)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數據的表格處理。
(4)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網路的基本概念。
(2)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介紹。
(2)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計算機安全。
(5)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階段的課程內容是: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包括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學生要求完成必修模塊加任一個選修模塊的學習。
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
(1)信息獲取。
(2)信息加工與表達。
(3)信息資源管理。
(4)信息技術與信息社會。
選修模塊1:演算法與程序設計
(1)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2)程序設計語言初步
(3)演算法與問題解決例舉
選修模塊2:多媒體技術應用
(1)多媒體技術與社會生活
(2)多媒體信息採集與加工
(3)多媒體信息表達與交流
選修模塊3:網路技術應用
(1)網際網路應用
(2)網路技術基礎
(3)網站設計與評價
選修模塊4:數據管理技術
(1)數據管理基本知識
(2)資料庫建立、使用與維護
(3)資料庫應用系統
選修模塊5:人工智慧初步
(1)知識及其表達
(2)推理與專家系統
(3)人工智慧語言與問題求解
⑺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標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有: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