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標准改革後教學的變化

新課程標准改革後教學的變化

發布時間: 2021-02-28 11:27:57

『壹』 十年課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哪些變化請舉例說明。

十年課程改革是新理念紮根於教育教學工作的十年,是廣大教師開拓創新的十年。面對新形勢、新課改,十年來,我們以數學《課程標准》試驗稿、《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以嚴謹、求是、務實地態度,立足本校實際,認認真真、扎扎實實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 一、教師素質得到整體提高 教師的知識觀、質量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轉到注重學生態度、情感、人格、能力的發展,由過分追求學科的嚴密性轉到注重數學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轉到注重學生實踐探索和交流的主動學習。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課改研究中一定強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動給老師們帶來了壓力,但也推動和促進了教師的成長。 二、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變化 教師在課堂上放下了教師的尊嚴,以平等、民主、和藹的態度引領學生開展學習,教室內從以往的「教」堂變成了「學」堂,教師在教學中以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互動、和諧、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逐步形成,學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養成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中,能從整體上考慮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體現三維目標的理解和運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也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使數學的學習過程更加豐富多彩,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同時,教師在數學中也關注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的整體表現,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發展的過程。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注重教與學方式方法的改變,探索多樣化的、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教師更加註重教學過程的設計,能通過情境的選擇與設計,探索過程的組織,為學生留有更多的參與和思考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也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索,注重師生互動與合作交流,以及關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忙起來,動起來。 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越來越多的教師試圖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探索和運用啟發式、探索式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探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合作與交流。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活潑,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課改中的數學教師為課程實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獲得必要的數學,在數學上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課改表明,孩子們身上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我們的願望逐步得到實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還學會了評價、質疑與反思;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新課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不斷發展的過程,要將課程改革的理念在實驗中真正得到落實並產生效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長期以來的傳統理念和教學造成的思維定勢,新舊思想的碰撞,會產生新的問題和新的困惑,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經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開創美好的未來,實現新課改的真正目的。回顧十年課改,我們在新課改的實施中不可能沒有疑問和困難,但只要我們長期、耐心地堅持下去,積極總結和反思在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多學習,多思考,多創新,那麼離成功的彼岸越來越近了,讓我們和新課改一起經歷風雨,一起成長。 我認為新修訂的數學課程標准最重要的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本理念方面: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現在這種理念有著更深的意義和更廣的內涵,有著更強的時代精神和要求,從而看出數學教育是一種公平的,優質的、均衡的、和諧的教育。 二、數學標准由原來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改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最主要的是訓練數學基本技能、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有意識的訓練數學基本技能和領悟數學基本思想。對我們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數學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和個人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數學基礎、數學准備和發展方向,使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素養,不同的人在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雙基」變「四基」,任重而道遠。這也是我們數學老師長久不衰的任務。 三、課程目標的變化: 重要的變化是提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這也是數學老師課堂實踐中要重點實施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數學老師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在設計課的結構的時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來精心備課,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設計問題的時候要先想到本節課的目標設計一些相關的題目。要讓孩子來發現問題,然後來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廣大的教師去解決。 1、教學目標中,學生的「雙基」轉變為「四基」,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更應該教會學生怎樣參與學習活動過程中,教會學生學會怎樣學習。 2、如何給學生減負,讓學生即能學好文化知識,又能有更多的時間參加體育活動和其他的活動。 3、讓學生學到的知識應能更多地應用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和社會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 知識的作用。 4、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快樂成長。 5、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消化所學知識。 我非常贊同史教授說的一句話:「知識分三種,一種是教了就會的,一種是教了也不會的,一種是不用教也會的」也就是說,數學課標實驗稿中新增添的一些內容,對教師來講可以說是全新的,我們的教師缺少這方面的知識准備和教學經驗;對於學生來說,一部分內容,不適合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用史教授的話說就是:「你講的內容,並不是說你不知道,你不懂,而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聽不懂,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所以我覺得數學課標實驗稿在內容的選擇上應該多考慮考慮。

『貳』 新課程改革從價值取向上看: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准,其價值取向出現了哪些變化( )

①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 ② 由學科知識本位走向學生發展本位

③ 由側重知識層面走向關注整體素質 ④ 由統一、硬性規定走向開放、靈活的管理

『叄』 歷史新課程改革下,教學方法有何變化

長期以來,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往往重視教師如何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傳統的歷史教學,教師追求的是將歷史的前因後果、人物事件、歷史影響、歷史評價講得一清二楚,使學生不用自己去思考,只要將教師傳授的知識記住就行,記憶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方法,記憶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多少成了衡量學生學習的標准。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學與新課改的理念相距甚遠,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適應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教學。新課程對歷史學科的規定是:「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的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以及圖表等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要准確把握新課程標准,盡快學會實施方法,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本校實際情況相結合。

一、改變教育觀念,注重發揮學生潛力

傳統的歷史教學,教師重視的是對歷史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由於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只注重與考試有關的內容,以灌輸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激發出對歷史優秀人物的崇敬,從而受到歷史人物的優良品質的熏陶和感染,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指導下的師生關系不再是教師主動的教,學生被動的學,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學。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要尊崇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歷史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師生之間的互尊和互動,教師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主學習。通過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興趣,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所設置的情境不能與生活脫節,必須要與學生實際有緊密聯系,要讓學生從思考、討論中得到滿足和快樂。

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過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成功教學的重要保證。由於歷史課的課時少,教學任務重,而每個教師的任教班級又多,教師與學生在課堂外的交流溝通的時間就會很少,所以教師必須緊緊抓住課堂上的有限教學時間,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重視教學中師生積極情感的建立、交流和發展。

二、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轉變教學觀念外,還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以學生參與為主要形式。歷史課堂提供學生的是具體的材料,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些材料是活生生的,能從中提煉出有趣味的知識出來,就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比如在中國近代史中,有關辛亥革命問題,辛亥革命到底是勝利了還是失敗了,按照以往的教學,很多學生很難理解他勝利以及失敗的含義。所以在講到這節課的時候,通過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最後總結學生的觀點,在肯定他們觀點的同時,要讓他們理解辛亥革命成功是因為推翻了封建帝制,他的失敗是因為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還有參與,就達到學習的目的,掌握歷史知識。只有讓學生投身教學中,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對歷史材料的興趣,學生積極思考,就可以活躍他們的思維,勇於表達他們的觀點,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學生參與教學,學生才能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活動,讓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能夠主動學習,主動參與。

初中生的心理尚處於半成熟狀態,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慾。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應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心的導語導入新課,打動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教材內容,導語可以有多種形式:利用謎語、成語導入,或者利用名言詩詞導入,或者利用鄉土歷史導入等。

比如,在講到「太平天國運動」是,考慮到學生大多數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就可以現提出問題,在農村農民平時都做什麼?地是自己家的嗎?以前是不是也是這種情況?為什麼?這一系列的問題,扣住了學生的心弦,驅動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進入新課的講授,學生便很容易接受了。總之,從上課開始,就必須讓學生感到新奇,有懸念,有學頭,願意學,喜歡學。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的質疑、求知的慾望被激發起來了,作為教師當然就可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里暢游。

歷史本身是一門內容豐富、趣味性很強的學科。但學生對學習歷史沒有多大興趣,上課感到枯燥乏味,容易走神瞌睡,甚至對歷史課產生抵觸情緒,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喜歡的歷史史實在歷史課本中往往只是個大概,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因此我們教師切忌照本宣科。但值得我們嘗試的是,將歷史知識揉進故事情節之中,把史實故事化。

『肆』 談談新課標改革後,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重點發生了哪些實質性的變化

2012新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解讀語文教學:要有新策略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且,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因此,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比如,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口語交際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教師要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實踐: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以往,不少地方的語文教學,把內容分解成上百個知識點、能力點,圍繞知識點、能力點設計大量練習題,讓學生反復機械地做練習,造成了語文課程的繁、難、深、多,而實際收效甚微。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語文課程標准從三方面進行突破。一是強調實踐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二是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三是突出整體性。語文課程標准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整合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尤其提倡多讀書,少做題。如何學好語文,有專家認為,學好語文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東西,一是擴大學生的儲存量,二是發展學生思維加工能力。學生語文水平不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閱讀太少。為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此次語文課程標准把多讀多寫提到重要位置,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要求通過朗讀、誦讀、背誦等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整體感知、感悟、積累和熏陶,培養良好的語感,豐富語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蘊。為加強閱讀,語文課程標准還明確規定了背誦篇數和課外閱讀量。
增加閱讀推薦篇目,這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閱讀推薦篇目小學、初中、高中通盤考慮,互相銜接,推薦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強調重視朗讀,要求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感悟、積累,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同時,課程標准對閱讀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標,並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
在語文教育的大討論中,作文教學中的問題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此次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系,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要求說真話、說實話、說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鼓勵想像和幻想,鼓勵有創意的表達。小學淡化文體,鼓勵不受拘束地表達,少寫命題作文,提倡多寫觀察日記、生活筆記、書信和隨感。重在激發學生練筆的興趣,在具體要求上,不再從中心、條理等方面提過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養學生初步的、實用的書面表達能力。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要改變語文教學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活動的弊端,就必須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為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語文課程標准首次提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廣泛利用課堂教學資源和校外學習資源,特別強調家庭也是值得重視的語文課程資源。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
此次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語文學習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對語文教育規律的把握突出體現在重視積累和對文章的總體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學生背誦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強對誦讀、積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瑣的分析和機械重復的練習。這些要求都切中時弊,體現了全新的語文教育觀。
教學評價:定性多於定量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評價方面有了顯著突破,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過去,語文學習的評價主要集中在聽、說、讀、寫能力及基礎知識的掌握,評價注重近期的顯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標是剛性的、偏於理性的,評價方法單一,強調定量分析,大多是筆試題、客觀題。此次課程改革,強調要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把語文教育長遠的隱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慮。
比如,對識字與寫字的評價,要求從音、形、義的結合上,全面評價學生的識字能力,重視評價學生識字和寫字的興趣與習慣。對閱讀的評價,要求閱讀評價要綜合考查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查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在口語交際方面,重視考查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感態度,評價必須在具體的交際環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對於寫作的評價,重視對寫作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如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鼓勵。同時重視對寫作材料准備過程的評價,不僅要考查學生佔有什麼材料,更要考查他們佔有各種材料的方法。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綜合性學習的評價著重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由於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語文評價不能完全採用量化和行為化的手段,而應加強形成性評價,即平時教學過程中的隨機評價,主要用於診斷、發現和解決問題,而對於某一階段教學活動的結果評價,應重在評估學習成效。評價方式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除採用傳統的書面測驗和作業外,應針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階段性特點,根據各學段的目標,採用多種評價方式 。

『伍』 新修訂的課標更突出體現哪些方面變化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去落實

新修訂的課標突出了以下的變化:第一,德育為先。修訂版新課標更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強調其與教材內容的緊密結合。第二,能力為重。眾所周知,在2001年以前的教學大綱的主體內容是知識點,而從2001年開始,新課程標准開始用行為動詞表達學習目標,體現了對於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的倡導,這一點也為修訂版新課標所繼承並強化。但在修訂之後,新課標對部分內容進行了重新梳理和精簡,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安排上更多地考慮到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操作上更容易「落地」。第三,與時俱進。新課標教材在過去10年的使用過程中不斷針對教學當中的新問題進行修訂,而這些變化也在修訂版新課標中體現了出來,在內容設置上更注重聯系當下的社會現實。第四,減輕學習負擔。修訂版新課標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教學實際,對之前的知識點進行了適當的簡化。第五,更強調教材內容在縱向和橫向上的聯系。教材內容的縱向聯系主要指小學和初中、初中和高中的教學銜接問題,橫向聯系則關繫到各學科教材之間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對此,修訂版新課標也有所強調。本人就「德育為先」這一方面的變化談談對我今後從事數學教學的啟示: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重要的論述為我們教師新課改大形勢的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在今後的教學工作必須切實地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地更新育人觀念,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一,「德育為先」要求落實「以人為本」的新課程觀。「以人為本」,在教學中就是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勵學生質疑創新,發展創造性思維,提高創造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讓所有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質疑、釋疑、解疑的過程中,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二,結合數學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依據數學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數學教材上的插圖和一些數目材料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三,通過揭示數學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數學中蘊含著大量的美的因素,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數學美,啟發學生的審美意識,喚醒他們對數學的熱愛。例如,數學中圖形的旋轉,平移,及對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美的享受,以此激發學生追求數學美的意願,提高對數學美的鑒賞能力,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四,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作風。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數學教師首先要有嚴謹、負責的態度。嚴格要求,從小事抓起。數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言必有據、一絲不苟、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科學態度。注意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專心聽講是學生理解知識的重要前提,上課時應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積極探索,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認真書寫作業的習慣,作業時必須嚴格訓練學生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書寫整潔規范,圖畫符合要求,審題認真全面,計算耐心仔細,並能自覺養成檢查驗算的習慣,培養學生敢於正視困難,戰勝困難的學習精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挑戰困難的精神。

『陸』 新課程改革前後課程結構的變化

課程結構上的變化
《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實驗)》在課程結構上的最大變化是引用了「學習領域」和「模塊」兩個概念。那麼,這兩個概念與傳統的「科目」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呢?它們有什麼聯系,又有什麼區別?
解讀:學習領域的設置能更好地反映現代科學的綜合化趨勢。由於每個學習領域都代表對學生不同素養的要求,所以新課程要求學生每一學年在所有學習領域都得獲得一定學分,這可防止學生過早偏科,避免學習科目過多,學生負擔過重,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學習某一個領域的課程時,允許有不同水平的選擇,這可使一般學生打好基礎,優秀學生脫穎而出。
新課程結構中的科目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目或學科,其在一個統一的新的三層結構體系中處於中間位置,是構成學習領域的基本單元。新課程的科目是在學習領域之下設置的,構成科目的模塊不同於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同一科目下的各模塊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不像傳統科目中各單元知識之間有嚴密的邏輯關系。
設置這種模式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解讀:新課程在對各門具體課程之間的比重進行調整的基礎上,與以往課程多是由學科課程構成不同,高中新課程從學習領域、科目和模塊三個層次整體關注課程結構的變革,突出了選擇性和多樣性,力圖構建既體現基礎性又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課程結構。
學習領域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和發展需要,以及學科群的發展趨勢而規劃的學習范圍。學習領域的設計借鑒了國外高中課程設置的成功經驗,體現了課程的綜合性,以及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辯證關系,從更宏觀的層面為課程結構的改善提供了保證。學習領域設計合理了,科目設置才可能合理。
科目在普通高中新課程中是學習領域的構成單位,性質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構成一個學習領域;科目結構主要是科目之間的聯系,在其之下,是科目內的結構,即通常所說的「學科結構」。眾所周知,學科結構問題通常被當成是一個教材結構問題,而教材結構問題又往往被當作是教材內容的增減問題,教材或科目在形式上到底應以什麼方式存在,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但它卻關繫到學科的價值走向,是普通高中課程結構改革必須予以關注的。新課程在這一點上作了一次極具創造性的探索,即在科目之下設模塊。如果說設置學習領域更多是給教師和學生以價值引領的話,那麼,將科目分解為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若干模塊則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調整上的重大舉措。
為什麼要設置模塊?如何理解模塊所體現的價值?
解讀:在普通高中新課程中,模塊是構成科目的基本單元,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塊組成。模塊的設置可以解決原有高中課程結構中缺乏多樣性、選擇性等問題。模塊是基於明確的教育目標,圍繞某一特定主題,通過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而設計的相對完整、獨立的學習單元。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了學科內容的邏輯聯系。為了有利於學生靈活選擇課程,實現有效學習,這次新課程改革將通常學生要持續2年~3年才能學完的科目內容分解組合為若干相對完整的模塊,每一模塊都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了具體要求與建議。在新課程的模塊化設計下,不同的模塊有著不同的主題,模塊與模塊之間相對獨立,在每一組模塊系列中,學生可以選擇從任何一個模塊開始學習,甚至可以在模塊之間進行跳躍選擇。模塊的這種靈活性特徵增強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選擇性。
設置模塊的教育價值在於:第一,模塊的設置有利於解決學校科目設置相對穩定與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的矛盾,並便於適時調整課程內容,保證課程內容的時代性。第二,課程的模塊化設計增強了課程的可選擇性,增加了課程內容的靈活性。第三,模塊的設置可以滿足學生自主選擇性,有利於形成有個性的課程學習計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第四,模塊的設置有利於學校靈活安排課程,促進學校課程特色的生成。
新課程增設了哪些新的課程門類?增設這些課程的意義在哪裡?
解讀:在普通高中課程實質性結構改革方面,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對學生藝術素養和技術素養的重視。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個人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技術在促進文化融合和人們的理解與溝通方面也顯得日益重要。技術教育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融入技術世界,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培養其創新精神,而且可以增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其實踐能力和信息交流與表達的能力。
技術課程是本次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亮點所在。通用技術課程的開設,體現了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發展趨勢。信息技術課程在現行課程計劃中就有,而通用技術課程則是本次課程改革中新增加的。根據國家課程方案,通用技術課程設有9個模塊,其中必修模塊2個,分為技術與設計Ⅰ和技術與設計Ⅱ,每個模塊2個學分,共4個學分。選修模塊7個,分別為電子控制技術、建築及其設計、簡易機器人製作、現代農業技術、家政與生活技術、服裝及其設計、汽車駕駛與保養。
新課程將「藝術」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習領域,並努力倡導綜合化的藝術課程,將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與傳統的音樂、美術課一起納入學校課程,這無疑從結構上彌補了以往高中課程不重視藝術教育的一大缺陷。
課程內容的變化
怎樣理解新課程內容要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這句話?
解讀:新課程內容的確定強調了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原則,不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而是從高中學生發展的需要出發,結合社會和學科發展的實際,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知識,把培養高中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健全人格作為基本的課程目標,並以此為標准選擇和重建高中課程內容,從而提出選擇和重建高中課程內容要體現其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原則,以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
時代性意味著高中課程的內容應體現時代精神,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文化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基礎性意味著高中課程內容應在體現時代精神的同時,選擇那些超越不同歷史時期而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知識;應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時,選擇那些跨越不同地域、民族與文化的共同知識與價值觀;應致力於為每一個高中生的終身學習及畢生發展奠定知識、能力和態度的基礎;強調高中課程的內容應「進一步提升所有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更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不同基礎」。選擇性強調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各學科分類別、分層次設計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的學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求,每一科目內所提供的選修內容應豐富多彩,富有內在吸引力。
新課程為什麼特別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
解讀: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生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超越狹隘的教學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也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還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程資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首次引入學分制
引入學分制的意義是什麼?
解讀:普通高中客觀上要求採用新的課程管理制度――學分管理,通過給予學生一定的學分來記錄學生在相應課程領域的學習情況,以及所達到的發展程度。學分制是按照培養目標的要求,規定了學生在高中三年學習期間各門課程要獲得的學分和學生應獲得的總學分,以學生取得最低必要學分為畢業標準的彈性課程管理制度。它既是一種彈性化管理制度,又是一種量化的管理手段。這種新的課程管理模式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改變學校的辦學理念;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個人業務專長,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高;有利於滿足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
此前,有媒體對學生總學分達到144個方可畢業解讀為,學生只要修夠144個學分就可以畢業,就是說,如果學生在高二年級修夠了144個學分那他就可以提前畢業,這樣理解正確嗎?怎樣正確理解學生修夠144個學分方可畢業這句話?
解讀:「學生只要修夠144個學分就可以畢業」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應該是學生三年修夠144個學分以上即達到普通高中畢業的學分要求。
《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指導意見(試行)》中明確規定,普通高中學生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均要獲得一定的學分、三年內總學分達到144個以上,並參加甘肅省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合格,且在高中三年內綜合素質評定合格以上,省教育廳才予以頒發甘肅省普通高中畢業證書。
這說明學生獲得普通高中畢業證書,必須在高中學習三年,且要同時具備達到三個條件。修夠144個學分以上只是達到畢業資格的一個條件。
根據選修Ⅰ和選修Ⅱ的學分說明,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選修Ⅰ雖然是選修課,其實還是國家課程,而選修Ⅱ才是學校自主開設的校本課程?
解讀:是的。必修和選修Ⅰ都是國家課程,由國家制訂統一的課程標准,並使用按照課程標准編寫的教材,只是必修課程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要學習,而選修課程Ⅰ學校可以按照國家課程標准要求創造條件開設供學生選擇,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選修Ⅱ沒有具體的國家課程標准和教材,只有學分要求。選修Ⅱ是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實踐和辦學特色,自主開發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是專題或活動類的課程,一般不提倡編寫校本教材。
每一所普通高級中學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辦學風格和校風、學風、教風,都有自己獨特的學校文化。因此,開發校本課程均有可能性。各學校要根據《甘肅省普通高中學校課程開發與實施指導意見》的要求,積極創造條件,發掘本校的課程資源,豐富學校課程內涵,以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辦學模式和風格。

『柒』 新課程改革除了改了教材,還改了什麼

2002年以後的
新課程改革
,除
了改
教材,最重要的是修訂了
新課程標准
,明確了教育教學的新理念和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修訂了教育教學的
評價指標體系

『捌』 十年課程改革,您對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哪些變化請舉例說明。

為了適應21世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教育部啟動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過新課程培訓,我們逐步走入了新課程。 十年課改,我在教學中,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念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也改變我的教學理念,使我認識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要更新舊觀念,樹立新意識,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數學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更必須轉變數學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發揮學生課堂教學主體作用。主要方式有:一是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二是創設問題情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三是創設交流環境,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四是改進教與學方式,變滿堂灌為自主學習;五是教師走近學生,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為此,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知識的思維過程,增強問題意識,鼓勵大膽質疑,有效搞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實施新課程標准教學行之有效的科學教學方法。在運用新課改理念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感到,數學課變了,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機。每次走進課堂,看到學生們如花的笑臉,聽著他們發出的由衷的掌聲,我的心是甜的,是課程改革的春風帶來了數學課堂教學的春天。在這十年中,我欣喜感受到,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各級教研部門、廣大教師及社會各方面給課程改革給予了關注和支持,使數學新課程實施扎實有效,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對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在推行數學課程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為:1、課程標準的變化:之前的教學大綱,現在是課程標准,改變了課程內容的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終生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注重基礎性、體現時代性、反應選擇性、強調邏輯性、可操作性,落實三維目標,調成教學設計,有利於學生的學習,關注探究性學習,課程功能的發揮,給師生一定的選擇空間。2、課程教學更加註重過程的變化。「把過程作為目標」是十年來課程教學理念的一個極大轉變。教師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逐漸認識到,過程不只是手段,過程本身就是目標。過程對於學生獲得知識,對於形成解決問題的意識,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學習方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教師已由單純注重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轉到更注重學生的想法及其來源的過程,在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中,重要的是清晰地呈現他們思維的過程,直面思維本身,真正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3、課程功能發生了變化。改變了以往重知識落實,輕能力培養,輕過程的教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4、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的變化。這是在課改十年後,在教學實施當中,最引起老師們重視和關注的一個環節,就是更加註重學生的發展。以前老師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本沒有動手操作、動腦分析的機會。現在我們引入了大量的科學探究,學生就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究,在探究過程當中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得出自己的結論。盡管有的結論還是比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而且在學習過程當中能夠在動手、動腦以及和同學們交流、分析,可以享受學習的快樂。其意義並不在於他們探究的內容,探究的方式有多復雜、多深奧,而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動手、動腦的習慣,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總的來看,在這十年課程改革當中,在學習方式上老師們更加註重了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的實踐和探索。主要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上的轉變。5、課程教學注重對學生即時和全面評價的變化。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們普遍認為對學生的評價應全面,尤其要重視對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創新意識、動手實踐能力、科學精神等方面綜合素質的評價,不僅要有對學習結果的評價,更要注重過程性的即時評價,在對學生個性潛能,以及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方式的評價方面,也有了更多更深的認識。6、加強課改培訓的學習,提高教師素質的變化。十年課改實施以來,我校以不同的形式組織教師學習新課程教育教學理論,指導、支持和鼓勵教師撰寫新課改中的教學心得體會,並且利用多種渠道向教師介紹新的教改動態,不斷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積極開展課改校本教學活動和校本課題研究,認真實踐新課改中的教學理念和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育行為,要求每一位老師都必須寫課後反思、典型教育教學個案和教學心得,並將教學經驗總結、提升,積極參加市、區級以上的教育科研成果評選工作,每學期開設一堂研討課的教案設計和參加課改學習培訓記錄以及班級學生成長檔案,課改實驗工作小結或體會等內容。使教師以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通過加強對教師先進教育理論的學習,更新了新的教學理念,老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得到穩步上升和很大的改觀,老師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也逐年得到提高。 課程改革十年後確實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首先從課程標准開始減負。接下來又從教材減負,從教學減負,其核心的一個減負是教學評價的減負。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十年課程改革,學校重視、專家重視,我們的老師每日都在進步,注重了理論學習,教學教研的學習。重視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我們老師收獲很大,十年課改讓我進步,進行課改真好。

『玖』 十年課程改革,我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哪些變化

中學體育新課程改革對廣大體育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們要適應體育版新課程改革,就必須誠心接受,權熱情投入,敢於探索,不斷實踐。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適應體育新課程課改,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的轉變,是適應體育新課改的根本前提。體育新課程改革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還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對體育新課程改革,體育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結合自己的工作展開新課程改革的探索與研究。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