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性質基本特徵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性質基本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2-28 14:11:07

1. 品社課課程教材的特點是什麼

特點是注重基礎性、體現普遍性,具有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

品德在當今社會可以說是一張名片,有品德之人方能成就大業,孔孟也提到禮義廉恥,也就是我們的品德修養,講求做人處世的道理和社會秩序的維持。
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推動《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稿)》和《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稿)》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貫徹實施,5月9日在閔行區實驗小學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與閔行區教育局聯合舉辦上海市《品德與社會》貫徹落實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研討活動,旨在聚焦課堂教學,推廣試驗經驗,對品德與社會貫徹落實兩綱情況進行階段性成果總結,吸引更多力量支持、參與品德與社會學科建設,扎實穩妥地全面推進上海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材改革。上海市科教黨委副書記翁鐵慧、閔行區副區長張辰,以及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組長鍾啟泉教授、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軒、副主任趙才欣、市教委德育處副處長鄒竑、特級教師於漪、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盧家楣教授等領導與專家出席。區教育局局長竺建偉、副局長王浩、教師進修學院院長徐國梁,以及各區縣小學教研室主任、教研員、校長、教師和該區小學德育教導250多人參加了研討活動。
「兩綱」教育:
多角度、多緯度詮釋了對社會的理解、重組和靈活運用,展示了落實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真實過程。然後市教研室《品德與社會》學科教研員關月梅老師作了《促進學科融合 扎實推進「兩綱」 》——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貫徹與落實「兩綱」的探索和實踐的工作總結。市教研室主任王厥軒主任和華東師范大學鍾啟泉教授也在會上發言。閔行區張辰副區長發表講話,她認為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教育人、塑造人;教育改革不單純是教師的問題,而是全社會的問題。「兩綱」教育的關鍵是為教育創造更寬松的環境,政府層面應該給與學校、教師更人文的環境。最後,上海市科教黨委副書記翁鐵慧從調研數據說起,強調了「兩綱」教育的重要性。翁書記認為「兩綱」教育的目的培養民族自豪感、培養健全的人格;「兩綱」教育要注重基礎性、體現普遍性;要從觀念、體系、融合、師資等抓起。

2.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性質是什麼它們屬於學校什麼類型的課程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 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 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 程。」正是由於課程的這一性質,使得終結性評價很難全面而准確地完成對學生 成長過程和思想變化歷程的准確評估。而過程性評價恰恰解決了這一難題,通過 關注學生思想上和學習上的變化過程,完成對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狀 況的評估。所謂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探究意識的形成,學生社會性發展 等等都需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有許多行為習慣是知易行難的。特別是習慣的形成 需要適宜的環境及一個漸進的過程的。我覺得這樣的目標,大家如何能用終結性 評價方式去尋求比較科學的結果。而過程性評價恰恰擁有這方面的優勢。 我主張:過程性評價是一個「融入價值教育的過程」,過程性評價與我們的 課程性質及目標是多麼匹配。在我們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進行過程性評價的時候, 我們是否注意過,其實評價的過程本身也包含價值教育。例如:為了更好的交流, 對學生進行的傾聽別人發言的評價,其中既包含了學習的技巧,也包含了尊重別 人的教育。這種例證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是不勝枚舉的。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 可以看到價值教育應該是學習者在其學習經歷中逐漸形成是非判斷的能力的過 程。學生通過這種把尊重別人發言的價值教育融入到了學習過程,從對別人的、 對自己的反復評價中獲得價值判斷的能力,在多次反復中形成對價值評判標準的 認識,進而掌握標准、理解標准、使用標准。過程性評價恰恰為學生這方面意識 的形成起到強化的作用,在我們教學學中的實踐意義也是非常顯著的。 過程性評價具有以下三個特徵,其一:過程性評價是一個對學習過程的價值 進行建構的過程;其二:過程性評價是在學習過程中完成的;其三:過程性評價 強調學習者適當的主體參與。 我們可以採用這些方法完成過成性評價: 交流展示法。 課堂競賽法。 軼事記錄法。 課堂觀察法。 這些評價方法適合於使用等級和評語的方式,以激勵為主。這樣我們就落實 了學生的發展這一根本目的。

3. 品德與生活課程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特點如下:

其一是凸顯教材主旨。依據教材內容,師生共同確立一個概念主題(名詞或語句),作為一節課的學習重點。這樣既不脫離教材,又避免了對教材的依賴,可以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與認知創新性。

其二是貼近生活實際。主旨、主題為師生教學確立了核心和切入點,但所謂的漫談並非天馬行空,而是在圍繞主旨、主題過程中自由展開。

其三是避免虛浮熱鬧。為了深化、內化思想品德主旨與主題,在課堂的某些節點,比如問題的轉換之際或激烈討論之後,教師應引導學生靜下來,閉上眼睛,如放電影一樣,回憶、沉澱剛才內容,並且冷靜地想一想,自己到底贊成什麼樣的觀點。

其四是激活學生情感。主題漫談式教學,因為脫離了具體知識的「桎梏」,給人以抒發的自由,較容易激活學生的情感。

其五是強調知行合一,付諸實踐性作業。思想品德課課改的方向,是擺脫紙上談兵式的說教與文詞默寫式的評定所帶來的弊端,強調知行合一,重點在行。在不斷的實踐中,強化內心、規范言行並最終養成良好習慣,成就社會人格。

(3)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性質基本特徵擴展閱讀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首先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認識到社會所倡導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與人類社會真、善、美相統一的終極價值目標的指向是相吻合的,並能真正理解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價值。

這是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它對於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理論素質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由於思想道德修養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要想學好它,掌握它,並用於指導人生,就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思想品德是意識行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是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道德。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目標,學校德育是中小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徑。

4. 小學階段課程性質的特點有哪些

小學階段的課程基本性質,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和可接受性。 (1)普及性。小學階段專教屬育是義務教育,是國家為每個適齡兒童提供的基礎教育,應提供均等的就學機會,因此,小學課程應保障學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質量要符合國家基本標准。(2)基礎性。小學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後的發展和從事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展性的。 (3)發展性。小、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要給學生全面、豐富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應有利於學生自主、多樣、持續的發展。 (4)可接受性。小學教育的課程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

5. 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准

新 課 程 標 准 解 讀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段話首先給課程定位,它開設的學段是中高年級,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之上,並與6-9年級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科相銜接。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分兩部分,一是總目標,二是分目標。
《品德與社會》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它表明了課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標有三個方面:1、情感、態度、價值觀 2、能力 3、知識
從以上的分目標看出,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標准相比,兩課的共同點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首位,強調了德育的功能。
三、課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現在課程設置是把道德存在於人的整個生活中,把品德課與生活課的綜合,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這樣做就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社會生活)而改善、提升社會的道德,培養、發展個體的品德,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社會道德和個體品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重視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這也是兩門課程標准共同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只有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才能做到有實效性、有針對性。另外要注意,課程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的「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它要高於生活,所設置的內容要從兒童生活中提取。
3、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為課程基礎,尊重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不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但是,尊重兒童也決不是對兒童聽之任之。而是需要通過正確引導而達到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准確理解、對自我的合理把握。為此,課程所追求的不僅是針對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確的方向性。
4、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當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具有完整生命表現的人,面對他們參與的生活世界,他們的表現既有認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種因素也總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時發生、同時作用於生活。當一個兒童遭遇到生活中某個事件、某個人時,他不僅在感知認知:這是一件什麼事?這是一個什麼人?同時也會產生這是件好事還是壞事、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隨之而萌發響應的情意、態度,然後是一定的行為。
5、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課程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也不排斥接受性學習,兩種學習方式應當相互滲透,面對不同的教學主題做出合理選擇。
五、實施建議
按照課時安排,《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每周兩課時,已經不是基礎教育階段所謂的「副科」了。並且隨著課改的深入和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會越來越高。要上好這門課程,應該要樹立以下新的觀念:
1、教材觀。新的教材觀應該是:教科書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更重要的功能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範例。教材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是開放的,給教學留下空間,使教師能夠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2、教師觀。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我是你的一個旅伴,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教師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指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發展,身心健康地成長。
3、學生觀。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有作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從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個人的發展,構建起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修煉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學觀。教與學的新觀念是:首先要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強調知識的灌輸。要善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態度和能力。其次,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如何與人相處。教學不是偏重單純的學術能力的提高,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整體性發展。第三,教學要有開放性和活動性。知識的來源並不限於課本,學生周圍的人,學生身邊的事物都是學習的資源。要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好各種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總之,新的教學觀念,新就新在,不是為了教而教,是為了學而教,是以學為中心的教。
小學品德新課堂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內容包括:確立教學課題、進行學情分析、教材課題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要點分析、教學准備、教學過程主要環節、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主要環節
教學過程是新課堂教學教學設計最核心的內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前後步驟或順序的各個主要活動環節構成的。也稱教學程序。一般情況分為導入、新授、總結、拓展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分別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動內容。從總體上說,新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必須要體現出以下幾點一要教學過程活動化。(即體現師生互動交往,把過去那種講解提問式教學,靈活的設計為學生的多種活動。)二要學習方式多樣化。(即既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重視他們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三要過程設計粗線條化。(這里所說的粗線條,不是指環節語言籠統、簡單,而是環節語言要抓關鍵、抓重點,嚴格遵循新課堂教學課例提倡或強調的 「大環節要清,小環節要精」。 )
每個課例的教學過程主要環節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兒童為主體,以各種活動為媒介,充分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另一方面將兒童現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不同事件進行綜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充分體現出品德課程的綜合性。

6.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性質包括什麼事件什麼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回為核心、促答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綜合性 本課程設計體現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品德和規則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的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去理解、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並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
實踐性 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開放性 本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課程評價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態度,不以單一指標評價學生的發展,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

7. 小學階段課程性質的特點是什麼

1.普及性

義務教育是國家為每個適齡兒童提供的基礎教育,應提供均等的就學機會,小學階段教育是義務教育,課程應適應兒童發展的不同需要,針對全國絕大多數學生,保障學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質量要符合國家基本標准。

2.基礎性

小學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後的發展和從事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因而它的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展性的。課程門類要齊全,不能重此輕彼,各門課程的課時比重要恰當。隨著時代的發展,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在不斷地變化,同時,在課程內容中應注意不斷地把新知識變成基礎性知識,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3.發展性

小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要給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應有利於學生自主、多樣、持續的發展。
http://www.crsks.com/html/article/19_2009010515380226080.shtml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