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小學德育課程
1. 日本課堂禮儀
本學期選修一門商務禮儀的課程,期末老師說明要寫一篇關於禮儀的論內文來作為成績考核的容標准.論文的范圍圍繞著禮儀.記得老師在課堂上曾經講過有關日本的禮儀.近期我又對日系的文化很感興趣,在網上查閱了下日本禮儀習俗,想在此介紹一下,
2. 目前國內外對於日本思想教育的研究
摘要:
同屬東亞國家和具有共同儒家文化淵源的中國、日本和韓國,在實施公民道德教育上既有諸多相似性又各具特色。綜觀日本和韓國實施公民道德教育所取得的突出成效,分析其相似性、借鑒其實踐經驗、明確其發展方式,以求經驗之共性並汲取其精華,對於增強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時代性、特色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
日本; 韓國; 公民道德教育; 相似性; 啟示
日本、韓國和中國同屬東亞國家,不僅地緣位置鄰近,而且同處於儒家文化圈,有著久遠的儒家文化淵源,尤其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存在著諸多相似性並各具特色。日本、韓國雖然與中國現存社會制度不同,但同樣重視公民道德教育,並在教育內容、實施手段、發展方式等方面頗具特色、成效顯著。面向新世紀,從我國實際出發,在深入分析和批判的基礎上,借鑒日本和韓國公民道德教育實踐共同驗證的相似性有效經驗,對於增強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時代性、特色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日本和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相似性分析
日本和韓國的公民道德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在東亞國家中相當突出,探究日本和韓國兩國公民道德教育的相似性,可以證明某些道德教育經驗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和有效性,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從我國實際出發,借鑒這些已被兩個國家實踐一同驗證的公民道德經驗,對於加強和改進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德育為首:公民道德教育地位突出
日本和韓國雖然戰後走上了科技興國的發展道路,但始終強調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並在全方位教育中逐步確立了包括公民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不僅把公民道德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基礎性內容,發揮其對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智力支持和社會維系作用,而且把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到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凸顯高度。早在1988年,日本文部省發表的教育白皮書就指出:「道德教育在培養心靈豐富的人的過程中,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全面展開,日本特別強調公民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如在學校教育中將公民道德教育由原來的次要位置提升到位列智育和體育之前的首位。不僅在學校里開設專門的德育課程,文部省在制定各學科目標時,還很注重使每門學科的目標都具有德育的意義,並且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道德判斷和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1〕韓國歷來重視道德教育,把公民道德教育視為國家存亡興衰成敗的根本,無時無刻不在強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早在建國之初,就在學校教育中開設了德育課,確立德育的立國興國首要地位,重視公民道德教育,把公民道德教育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一大指標,並置於教育的首位,發揮公民道德教育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作用。縱觀韓國所進行的七次教育改革,從中可以發現這些改革的重要特徵就是對道德教育的日益重視。如1992年公布的第六次課程改革,目標在於培養有主體精神、創造精神和有道德的韓國人,以主導2l世紀的信息化、開放化、國際化的社會發展。1997年第七次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為主導21世紀的信息化、全球化時代,必須培養具備自律精神和創造性的韓國人」。
2.國家主導:政府為公民道德教育保駕護航
在階級社會發展階段,任何國家無論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終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培養接班人和建設者。在日本和韓國雖然進行的是公民道德教育,但絕不僅僅是單純的道德教育,而是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同時開展,為了保障兩者的協調統一,政府在其中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同時將政治教育作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公民道德教育因而也體現出強烈的政治化色彩。在日本,政府全面干預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都由政府親自製定,公民道德教育「由政府統一管理、統一布置,形成一整套強有力的行政干預措施和政策。通過建立文部省的德育研究機構、地區教育機構、學校一整套管理體制,執行統一的民族價值觀。」〔2〕而且日本公民道德教育的政治色彩十分突出,公民道德教育一直都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公民道德教育的中心內容就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民主。韓國政府成立至今,已進行了七次課程改革,但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始終不變的。縱觀改革的全過程,從主導性上看,政府都發揮了導向性和決定性作用;從教育目的上看,都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從內容上看,都是維護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敵視共產主義。比如,在韓國大學的民族倫理課必須包括四個主題,即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理念和觀點、對共產主義的批判、南北統一的方向。〔3〕從這四個主題表述和實施就可以窺見其強烈的政治色彩及政府的作用。
3.培育國民精神:公民道德教育目標明確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民族的振興與發展,離不開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國民精神的培育。日本和韓國都是通過公民道德教育方式來塑造和培育國民精神。盡管國情不同、發展階段與水平不同、實施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與特色不同,但兩國培養公民堅忍不拔的意志、忠貞愛國的主導思想始終未變。日本政府非常重視國民精神的灌輸工作,並把它作為衡量公民道德教育實效的一項重要內容。韓國從1948年建國起就把國民精神的培養作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20世紀80年代,韓國頒布的《國民教育憲章》明確提出了公民道德教育的方向和目標,即對青少年學生及全體國民進行國民精神教育,弘揚民主精神,提高競爭意識和民族生存能力。〔4〕兩國一直以各種方式對學生及全體國民進行國民精神的教育,強調把國民精神教育寓於一切教育活動中,在實施學校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大學都有直接或間接反映國民精神教育內容的教材。日本和韓國在《道德》課、《國民倫理》課及社科教材中,要求直接反映國民精神教育內容,在《國語》課、文學等課程與教材中要求間接反映國民精神教育內容;在理科教材和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中,要求精神教育系統化,進而要求國民精神系統化。在日常生活中更是竭盡所能進行國民精神教育,目的是培養公民的國家責任意識。
4.突出儒家倫理:充分發揮儒家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日本和韓國歷來是一個善於學習、善於吸收和創新的民族。對於起源於中國的儒家文化,兩國不僅都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而且能從本國國情出發汲取精華並為自己所用,促進儒家文化在本國的更新和發展,通過充分挖掘儒家文化資源來優化本國的公民道德教育。日本社會大力宣傳和利用儒家文化中的有益內容,並努力實現與本國國情需要相結合,從而把來自中國的儒家文化轉化為具有日本特色的儒家思想,如面對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文化,日本就發展出「忠」的思想。「忠」在日本的涵義是為資本主義制度盡忠,忠誠於大和民族,以此對公民進行忠誠於國家的政治教育,培養公民的民族意識,並把「忠」作為價值判斷的根本標准。同樣,自從儒家文化傳入韓國起一直到現在,儒家文化的倫理思想在韓國的公民道德教育中始終佔有重要指導地位,韓國政府堅持把儒家的倫理思想作為推進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素材,通過灌輸儒家倫理思想來培育國民精神。儒家倫理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中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學校里要系統講授儒家的倫理道德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形式潛移默化地進行儒家思想的熏陶,從而使儒家倫理對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當然,韓國也不是原封不動地移植,而是根據本民族的特點,對儒家倫理思想進行了符合自身需要的詮釋,使之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如儒家思想中的「忠」被詮釋為效忠大韓民國,「孝」詮釋為父母子女間的親情之愛,這既繼承了儒家的「忠孝一體化」觀念,但又不同於傳統的儒家思想中的「忠」、「孝」,又更具有韓國的民族特色。
5.兼容並蓄:東西方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
日本和韓國雖然地處東亞儒家文化圈,但深受西方社會思想的影響。面對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兩國既沒有一味地固守本國傳統文化,敵視西方文化,也不是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文化,拋棄本國固有傳統文化,而是能夠結合本國國情,對東西方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利用並創造性地發展來進行公民道德教育,既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又吸收了外來的優秀文化,使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在兩國的公民道德教育中共同疊加,發揮促進作用。在日本的公民道德教育中,能夠結合日本的國情,將西方文化中有利於日本社會發展的內容與儒家文化中優秀的思想進行結合,使本國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鮮明的特色。如日本的公民道德教育中的個性教育就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教育,既提倡西方文化中的個性,又注重儒家思想中的集體利益,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要以集體價值的實現為前提。這樣的一種教育思想,更適合並有利於日本社會的發展。韓國在面對東方傳統文化資源受到西方現代文化資源的挑戰時,為防止西方價值觀對本國傳統道德觀的過度沖擊和侵蝕,在立足東方傳統文化基礎上,廣泛吸納西方文明,融合了東西方文化資源中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積極因素,建立起了以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相結合的道德體系,形成了獨具韓國民族特色的公民道德教育模式。韓國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堅持儒家文化在塑造國民品性中的基礎作用,用民族精神培養有國籍的人,用傳統禮儀培養有風度的韓國人,用西方的追求民主、崇尚科學、尊重個性和追求物質財富價值觀培養世界公民。〔5〕
6.追求實效:建立系統化的公民道德教育體系
長期以來,日本和韓國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堅持目標明確、定位高度、整合資源、方式多樣、成效顯著的要求,逐步形成了比較系統化的公民道德教育體系。在實施過程中,能夠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發展規律,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調動和協調多種手段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形成了目標一致、輻射全社會、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網路,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日本運用行政和法律的力量推動公民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與法制保障相結合,重視學校、家庭、社會對公民道德教育的廣泛參與,注重在各種教育中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滲透,日本現行的《學習指導要領》總則中明確指出:「學校的道德教育以通過學校全部教育活動為根本。因此,不僅要在道德課中進行教育,而且各學科及課外活動都必須按各自特點進行恰當的指導」。在韓國,同樣強調公民道德教育方式的多樣性,學校在遵循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設置公民道德教育課程,有系統的教育目標和循序漸進的教育內容,在教育內容的安排上注重階段性、順序性、連貫性,而且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公民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實踐,把公民道德教育寓於一切教育活動中,利用一切時機、一切場合進行道德教育,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二、日本和韓國公民道德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探究日本和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相似性,結合我國國情,從中獲得以下幾點啟示。
1.明確方向: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方向至關重要,方向是旗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明確方向。只有方向正確了,才能圍繞這個方向,制定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開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現預期教育目標,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偏離了正確的方向,無論確定什麼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採取什麼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不會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通過對日本和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相似性進行研究,從中我們會發現一點,就是兩國公民道德教育都始終堅持資本主義這個大的政治方向,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中都包含著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和對共產主義批判的內容。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高校是社會主義高校,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在性質上,必須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即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共產主義方向。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近期目標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此為方向。〔6〕並在這個正確方向的指引下,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2.強化領導:增強國家政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決定性推動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政權維護自身存在和發展表現在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具體展開,因而國家政權對思想政治教育起著決定性的推動作用。縱觀日本和韓國的公民道德教育,我們從中發現,兩國公民道德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國家政權從中所發揮的決定性推動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黨始終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並將思想政治教育置於教育的首位。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發揮國家政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決定性推動作用,在教育制度、教育體制、教育內容等諸多方面,設立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機構,精選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從小學到大學開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關課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這是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優勢。在當代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階段,面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路化的時代背景,針對兩種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抗與激烈競爭的現實,防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的和平演變與資產階級文化滲透,我們更要有清醒的頭腦和高度的責任感,全面認識國家政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決定性推動作用,不僅不能削弱,而且應當增強,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與水平,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特色性和實效性,從而堅守住思想政治教育這塊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
3.古為今用:發揮傳統優秀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時代價值
日本和韓國重視儒家文化思想在本國公民道德教育中的重大作用,以及儒家文化思想在促進兩國公民道德教育所取得的顯著成效,使我們不得不對產生於我國的儒家文化思想刮目相看,反思我們長期以來對儒家文化思想的態度和做法。我國是一個舉世公認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並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與文化積淀,形成了以儒家文化思想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念。儒家文化思想盡管有糟粕部分,但包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何正確對待以儒家文化思想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念與現時代之間的關系,如何發揮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當代價值,我們應站在歷史與現實的高度對其進行重新審視,汲取「文革」否定一切的教訓,避免過去曾經出現過的極端做法。事實上,對於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既不能毫無批判的繼承,也不能毫無繼承的簡單摒棄,要取其優秀文化思想精華,棄其腐朽文化思想糟粕,並結合當今時代發展的新特點,不斷充實改革創新的時代內容,減少人們對它的陌生感,縮短人們對它的距離感,使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展,發揮儒家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對公民道德教育的促進作用,古為今用,充分展現其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代價值。
4.中西融合:綜合利用東西方文化資源充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面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路化的飛速發展,文化交流和融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迫切性和現實可能性。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把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使自己處於一個純粹封閉的環境。與日本和韓國一樣,我國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上同樣面臨東方與東方文化、東西方文化的不斷融合與碰撞,這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多元文化可以給我們打開一個更廣闊的視野,提供更多的交流、學習機會;另一方面,每一種文化都既有自己的精華所在,同時也有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碰撞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既不失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能夠將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吸納過來為我所用,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較好地解決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在批判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外來文化資源與本國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創新,綜合利用東西方的文化資源來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更加豐富和完善。
5.借鑒經驗:博採東西方國家思想政治教育之長為我所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並非為我國獨有,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階段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必然現象,是由階級特別是統治階級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的。從日本和韓國長期以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與現狀看,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口頭標榜文化多元化、意識形態多元化、價值觀念多元化,但實質上不僅都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也都十分關注和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名稱和方式不同罷了。既然如此,世界各國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都會積累一定的經驗和特色。盡管各國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制度不同,特別是東西方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教育方式也存在著明顯的差別,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是具有道德教育規律的共性的,從而具備可以相互借鑒的依據。面對我國特別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應正確對待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另一方面,應結合我國國情,博採眾長,汲取有益,為我所用。事實上,只有彼此了解、互相交流、不斷借鑒,才可以取長補短,更好地為本國思想政治教育服務,思想政治教育也才會更加生機勃勃、卓有成效。
參考文獻
〔1〕 羅 騁.日本學校道德教育途徑的特點和啟示〔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5(2):28.
〔2〕 張鐵勇.發達國家公民道德教育的幾點經驗與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2):50-52.
〔3〕 侯麗君,張 慶.吸取國外經驗,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77-80.
〔4〕 吳文侃.中小學公民素質教育國際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73-198.
〔5〕 王曉麗.二戰後韓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30-33.
〔6〕 李 穎. 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標——淺析方向原則〔J〕.現代經濟信息,2008(8):73-74.
〔責任編輯:張俊華〕
3. 日本是怎麼重視德育管理的
日本是來當代發達國家中最重視德源育管理的國家。日本用充足的人力物力進行道德教育,二次大戰以來形成了系統化的全國德育體系,對日本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日本學校實行統一的德育管理體制,從目標制定、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到實驗學校的選定等一系列工作,均由文部省統一安排、審定。這種管理體制保證了德育的一致性和國家意志,使學校德育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也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了消除這種危害,日本從1990年開始,進行了第五次德育改革,重新頒布了中小學德育指揮綱要,強調德育應有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個性,鼓勵教師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德育教學豐富多彩,活潑有趣。另一方面,日本還十分注重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的德育管理。1988年2月,文部省在「加強道德教育全國大會」上要求校長發揮組織和領導作用,讓家庭、學校和社區各自承擔切實可行的教育任務。在日本,德育已成為朝野上下的自覺行動:家有家規,校有校章,公司有公司德行,各行各業都重視德育。可以說,日本的德育是全民德育,日本的德育管理是全民德育管理。
4. 好象日本的應試教育也很嚴重,可是為什麼日本有人得諾貝爾獎中國就沒有呢
明治時期(1868—1912),日本教育制度在促使日本迅速吸收西方的思想觀念、科學技術、迎接嚴峻的挑戰方面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十年裡,日本教育對於日本的復興和經濟迅速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盡管過去的成績非常顯著,為了繼續保證日本在21世紀的經濟繁榮,日本的教育改革也是勢在必行。
歷史
自從中文書寫方式以及佛教在6世紀傳播進入日本後,日本就有了基本的閱讀和書寫技能的教育。 公元701年,日本的一個法典規定了在首都以及其他省份為貴族子弟建立學校的命令。從鐮倉時期(1185—1333)起,越來越多的武士階級的子女受到了正式的教育,但是直到江戶時期(1600—1868), 這個250年的和平時期, 教育才在貴族和普通人家當中廣泛的普及。
江戶時代的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儒教觀念的基礎上。儒教觀念強調通過死記硬背來學習知識,強調學習中國的經典作品。 這個時期興起了兩種學校。 第一種是領地學校(hanko),到這個時期的後期,在200個左右的領地建立了這類學校,主要向武士階層的孩子提供教育。第二種學校既招收普通人家子弟上學,也招收武士階層的子弟上學,學習主要集中在德育、閱讀、寫作和算術;這種通常由一個老師或者一對夫妻教師開辦的學校,在江戶時期接近尾聲的時候,這類學校已經有成千上萬。
1868年德川幕府倒台的時候,日本的識字率據估計在40%左右,這個水平與當時的西方國家相比較而言,是相當不錯的。如果沒有這種教育的基礎,後來實施快速的現代化是不可能的。
明治的領導人雷厲風行,迅速地建立了一套新的教育制度,並且這個教育制度成為整個追趕西方、促進民族統一運動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國家建立了由小學、中學和大學組成的三級教育制度;在這當中,小學教育對男孩和女孩都是強迫的 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佔領當局的指導下,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於1947年頒布實行。後面一個法律規定了沿用至今的制度:六年初等教育,三年初中和三年高中教育,加上兩年或者四年的大學教育。初等教育和初中教育是強迫的。另外還有幼兒園(1歲到3歲的兒童)、五年制的技術學院以及針對初中畢業生的特別培訓學校、針對殘疾人的特殊學校、以及研究生院。
學校和課程
校歷:多數的小學初中和高中,每年的4月1日為學年的開始。每個學年又分成三個學期:四月到七月,九月到十二月,一月到三月。 一些學校實行兩個學期的制度。 學校也逐漸地執行每周五天的制度,但是從1998年開始,每個月學生需要在兩個或者三個周六的上午去上課。平均說來,日本的學生比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孩子花多得多的時間在學習上。原因在於暑假較短,課後作業繁重以及課外活動占據大量的時間。
學前教育:進入小學之前的教育是在幼兒園和日托中心提供。公共的私立日托中心接受1到5歲的兒童。他們為3到5歲兒童提供的課程同幼兒園相似。1996年,幼兒園(公立的佔了42%)吸收了29%、57%和63%的三歲、四歲和五歲的兒童。五歲兒童在幼兒園和日托中心加起來的入學率達到了95%。 幼兒園里的教學方法千差萬別,有的強調游戲、幾乎不提供任何正式授課、並且環境混亂;而有的高度規范、為孩子能夠通過私立小學入學考試打基礎。
小學:六年的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1996年,99%的小學校都是公立的男女同校的學校。 日本的小學課程由教育部規定,全國統一。同一個年級的所有學生都學習同樣課程。學生不會因為能力不同而被分開到不同班。課程如下:日本語,社會學習,算術,科學,生命環境學習,音樂,藝術和工藝,體育和家政。另外還開設課外活動和每周一次的德育課。讀和寫大概是小學教育最重要的課程;另外,除了日本語的五十音圖之外,還要求學生們在六年級的時候能夠記住大約1006個漢字。
初中:三年初中教育是強迫教育。1996年,94%的初中學生是在公立的男女同校的學校學習。 初中學校的課程由教育省具體規定,但是教師課堂教授的課題有一定的自主權。學校不會把學生按照能力加以分開。初中的標准課程包括以下這些必修的課程:日本語,健康和體育,工藝和家政。另外,還開設有外語、課外活動,每周一次的道德課作為選修課,外語幾乎都是英語
高中:高中入學就並非強制。1996年,公立高中占據全部高中學校的76%,96%的初中畢業生進入高中。高中的錄取基於入學考試成績,升入某些受喜歡的學校的入學競爭非常激烈。 最受歡迎的高中是那些畢業生能夠直接進入好的大學的。 多數學生學習一般學術課程,學校也提供專門的職業課程。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主要是:日本語、地理和歷史、公德、數學、科學、健康和體育、藝術、外語、以及家庭經濟學。
大學:1996年,46%的高中畢業生繼續到兩年制的學院或者四年制的大學裡面深造。 三年制的學院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女子。74%的大學和84%的三年制學院都是私立的。1996年,9%的四年制大學畢業生繼續到研究生院深造。
因為大學的名聲對於畢業生就業前景有著重大影響,進入頂尖學校的競爭異常激烈,常讓人難以想像。高中畢業後沒有進入理想的大學的學生有時後選擇做一年的ronin(本來意思是沒有主人的武士),以便再次嘗試。對於有的學生來講,四年的大學生活乃是一段愜意的間歇期間,高中時候必須苦學,畢業後在公司里不得不苦幹。大學期間沒有廣泛的學習,公司並不認為是什麼大問題,因為日本公司認為反正要對招收的新職員進行訓練和塑造。 然而,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大學和研究生階段的學校,學生和教師都缺乏科學和工程方面的創造性研究,這個缺點使得日本在開拓性的新技術領域處於不利的地位。
日本教育存在的問題
"考試地獄"
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競爭激烈,被人們稱為考試地獄(juken jigoku)。這是日本學校和社會的范圍廣泛的一系列問題的癥候,同時也是這些問題的根源。入學競爭本身是由於日本大公司的錄用政策和政府的官僚主義造成的,大公司和政府都傾向於從為數很少的幾個大學招聘畢業生作為填充新的管理職位。這種做法導致人們認為,考上這些大學乃是人生成功的保障。因為這些學校的招生政策,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在極大多數的情況下,錄取完全是根據多項選擇題考試來決定。
許多小學和初高中的學生,為了考上理想中的學校,不得不在晚上參加私立的輔導學校或者填鴨學校學習。這樣沉重的課業負擔簡直讓學生根本沒有娛樂和發展個人興趣的時間,並且許多人認為這對於人格發展和創造性的培養有著消極的影響。 競爭下的壓力,一般認為是初高中裡面頻繁發生的欺侮和暴力以及學校過敏的原因。
教科書
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教科書要麼是教育省指定,要麼就是由教育省直接編寫。
學校過敏
小學和初中裡面,因為情緒的原因輟學的孩子的數目每年在增加。1996年,初中的類似案子是62,228例。人們認為,這個問題在很多方面是與學校欺侮和入學考試壓力有關聯。
欺侮和暴力
在全日本的初中和高中發生的與欺侮相關的自殺事件以及學生暴力和謀殺事件的逐漸暴光,使得公眾提高了對於這些問題的認識。有的人將這些事件歸因於學校和家庭的過度縱容,有的人則把原因歸結為僵化和過於嚴格的教育體制以及過分的考試壓力。
教育改革的挑戰
日本教育體制強調合作行為、團體紀律和循規蹈矩。這個制度為製造擁有技能的產業勞動大軍貢獻不少,日本因此成為20世紀的全球經濟強國。這個體制的成功進一步反映在,絕大多數的日本人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他們把教育當作通往富裕的必由之路。
然而,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日本的教育過於強調順從和死記硬背。一些人感覺到,這種偏差使得學生很難培養出來具有創造性和獨特的人才。對於日本的教育者來講,挑戰在於引進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個性而又不丟掉集體意識和對別人的尊重 – 這是整個社會得以順利運行的必然要求。
1997年,教育省宣布了一項范圍廣泛的教育改革計劃。除了解決上面提到的那些問題之外,這個計劃還包括以下內容:促進孩子的感情發展,根據五天學習制重新考慮課程設置,創設統一的初中和高中,高中階段強調動手學習活動的能力,通過學生交流和更好的英語教育促進國際化,加強環境、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教育,在教育中使用多媒體,對於大學入學年齡限制的例外規定,以及加強學校和產業機構的合作等。
5. 日本的教育方式和中國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
1、日本小學和初中教育強調的是素質教育。上課的時間從上午8:30到下午:30。我認識一名日本華人,他的愛人就是日本的小學老師,她給我介紹說:日本的小學從一年紀到六年紀,都是以素質教育為主,如在大火、地震中如何有效地逃生,以及學習日常生活的一般技能。
鋼琴、繪畫、舞蹈等課程日本都是在學校學習,家長不需要請家庭老師。德育課程的內容類似於中國現在提倡的「八榮八恥」,教師從最細微處著手,要求學生保護環境,互相幫助,互相團結。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啟發式,也講德育的經典故事,有時候小朋友是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思想道德水準。
2、學生中午必須在學校享受政府提供高質量營養中餐,下午2:30下課,回家的路上一般是半個小時。到家後,家庭作業語文和數學各一張紙,大概40分鍾的時間可以完成,其餘的時間是由學生自我支配,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玩個痛快!
3、日本學生從三歲開始要求進入幼兒園,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是要交費的。但是繳費的多少?實行的是彈性收費標准,也就是說學費是由父母收入多少決定,父母收入高交費就高;收入少交費就少,如果父母沒有工作,享受的是低保待遇,幼兒園的教育費用是由國家支付的。
4、日本從小學到高中階段實行的是義務教育。所有的學生地位一律平等,沒有貴賤之分。
6. 日本教育和中國有哪些不同
1、日本小學和初中教育強調的是素質教育。上課的時間從上午:30到下午2:30。日本的小學從一年紀到六年紀,都是以素質教育為主,如在大火、地震中如何有效地逃生,以及學習日常生活的一般技能。
鋼琴、繪畫、舞蹈等課程日本都是在學校學習,家長不需要請家庭老師。德育課程的內容類似於中國現在提倡的「八榮八恥」,教師從最細微處著手,要求學生保護環境,互相幫助,互相團結。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啟發式,也講德育的經典故事,有時候小朋友是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思想道德水準。
2、學生中午必須在學校享受政府提供高質量營養中餐,下午2:30下課,回家的路上一般是半個小時。到家後,家庭作業語文和數學各一張紙,大概40分鍾的時間可以完成,其餘的時間是由學生自我支配,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玩個痛快!
3、日本學生從三歲開始要求進入幼兒園,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是要交費的。但是繳費的多少?實行的是彈性收費標准,也就是說學費是由父母收入多少決定,父母收入高交費就高;收入少交費就少,如果父母沒有工作,享受的是低保待遇,幼兒園的教育費用是由國家支付的。
4、日本從小學到高中階段實行的是義務教育。所有的學生地位一律平等,沒有貴賤之分。
首先,日本所有的學生統一穿政府發放的校服。更奇特是在每件校服的左胸刺綉上學生的名字,如「三田、左左木、小栗慧子」等。衣服上綉上名字的好處是對學生有較強的約束力,如學生在校,或者在社會上違反校規,一看就知道是哪個學校的學生。在我國我聽過一個笑話:在職業高中,幾個學生違反校規,校長去管,學生粗魯地用土話辱罵校長後,轉身就跑,但校長始終查不出這些學生是幾年級,是哪個班的。
其次,日本從小學到高中穿戴打扮一致,男生全部是板栗頭(也就是小平頭),看上去格外的精神,女生一律短發,給人朝氣蓬勃的感覺。任何人不能穿奇裝異服。從小學到初中,中午由國家提供午餐料理,食物有:半個雞蛋、一塊肉餅、兩塊海魚、一碟生菜(日本的許多蔬菜都是生吃,就連包菜也是生吃,但我實在是吃不慣)、一碟醬,半碗醬湯,一碗米飯(日本的大米比泰國的還要好吃,顆粒飽滿、松軟可口,一嚼滿口生津,絕對是綠色產品)一塊MHA補腦深海魚油。
最後,從小學到高中,日本的學生上學、放學都是徒步,或者乘公交車,從來沒有看過家長用車接送孩子,在各個學校的門口,看不見家長的身影。
7. 瑞典和日本的義務教育與中國有什麼不同
1、日本小學和初中教育強調的是素質教育。上課的時間從上午8:30到下午2:30。日本的小學從一年紀到六年紀,都是以素質教育為主,如在大火、地震中如何有效地逃生,以及學習日常生活的一般技能。
鋼琴、繪畫、舞蹈等課程日本都是在學校學習,家長不需要請家庭老師。德育課程的內容類似於中國現在提倡的「八榮八恥」,教師從最細微處著手,要求學生保護環境,互相幫助,互相團結。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啟發式,也講德育的經典故事,有時候小朋友是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思想道德水準。
2、學生中午必須在學校享受政府提供高質量營養中餐,下午2:30下課,回家的路上一般是半個小時。到家後,家庭作業語文和數學各一張紙,大概40分鍾的時間可以完成,其餘的時間是由學生自我支配,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玩個痛快!
3、日本學生從三歲開始要求進入幼兒園,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是要交費的。但是繳費的多少?實行的是彈性收費標准,也就是說學費是由父母收入多少決定,父母收入高交費就高;收入少交費就少,如果父母沒有工作,享受的是低保待遇,幼兒園的教育費用是由國家支付的。
4、日本從小學到高中階段實行的是義務教育。所有的學生地位一律平等,沒有貴賤之分。
首先,日本所有的學生統一穿政府發放的校服。更奇特是在每件校服的左胸刺綉上學生的名字,如「三田、左左木、小栗慧子」等。衣服上綉上名字的好處是對學生有較強的約束力,如學生在校,或者在社會上違反校規,一看就知道是哪個學校的學生。在我國我聽過一個笑話:在職業高中,幾個學生違反校規,校長去管,學生粗魯地用土話辱罵校長後,轉身就跑,但校長始終查不出這些學生是幾年級,是哪個班的。
其次,日本從小學到高中穿戴打扮一致,男生全部是板栗頭(也就是小平頭),看上去格外的精神,女生一律短發,給人朝氣蓬勃的感覺。任何人不能穿奇裝異服。從小學到初中,中午由國家提供午餐料理,食物有:半個雞蛋、一塊肉餅、兩塊海魚、一碟生菜(日本的許多蔬菜都是生吃,就連包菜也是生吃,但我實在是吃不慣)、一碟醬,半碗醬湯,一碗米飯(日本的大米比泰國的還要好吃,顆粒飽滿、松軟可口,一嚼滿口生津,絕對是綠色產品)一塊MHA補腦深海魚油。
最後,從小學到高中,日本的學生上學、放學都是徒步,或者乘公交車,從來沒有看過家長用車接送孩子,在各個學校的門口,看不見家長的身影。
8. 日本學校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櫻花國度里的學校生活(附照片)
——上海教育代表團訪日感受及思考
作者:錢勤發 日期:2006.02.16 版次:A2-11
櫻花國度里的學校生活 ——上海教育代表團訪日感受及思考
本報記者 錢勤發
上月22日至27日,記者隨上海教育代表團訪問了日本關西地區的大阪、神戶、京都。在這些被稱為日本近代教育發源地的地方,我們走進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學校和神戶市立葺合高級中學。
從校舍、設施到課程設置、教育方法,凡所見所聞都似曾相識,但又不盡相同;再深入交流,細細觀察,我們代表團中的一些高級教師和校長們深為感慨。在此,記者忠實地記錄下他們的感受和思考。
1 清水寺里所見所思
有著上千年歷史的京都是日本的一座文化名城,那裡有17處世界文化遺產,清水寺便是其中之一。
當我們迎著冬日的寒氣來到清水寺時,有不少穿著校服的日本中學生正在休學旅行。校服是藏青色的,男學生長袖長褲,女學生清一色裙裝,配著短襪旅遊鞋。那天室外氣溫0℃左右,看著這些女學生的裙裝,不由讓我們倒抽一口冷氣。不一會,清水寺上空飄起了雪花,那晶瑩的涼涼的雪花打在女學生的裙裝上,可她們若無其事,步履依舊輕盈,笑容依舊燦爛。
這時,我們代表團中的上海市仙霞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陳培賢老師心有所思,想攔下一位女學生了解些情況。當他伸手去拉一位女生時,陪同我們出行的一位翻譯立馬勸阻道:不行。他說,在日本絕不允許隨意攔人,如要與學生對話,必須先要徵得對方同意。
陳培賢老師將手縮回的那一刻,馬上醒悟這不是在上海,而是在日本。不一樣,確實不一樣。這位有著30多年教齡的老教師觀照中日學生的差異,想得很多。他說,在冬天,在飄雪的日子,學校組織學生休學旅行,穿著這么單薄,要是萬一受涼感冒了怎麼辦?這在上海所有學校簡直難以想像,哪個校長負得起這個責任?家長要是吵上門來,你不但得賠償所有損失,還得受教育局通報批評。
陳培賢老師說,探究日本校園師生之間的關系很有意思。比如,我們到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學校參觀訪問時,一進校門,每個人都得脫下皮鞋換上拖鞋,這是學校的規矩,從校長、老師到學生一概如此。這不是換不換鞋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學生能做到令行禁止嗎?在日本,學生可以攜帶手機進校門,但不得在校園內使用手機,老師用不著千叮萬囑,不會有一個學生違反這一規定。陳老師說,他們學校也曾經作出規定,不準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誰知,馬上受到社會輿論質疑,說學校封殺學生用手機,至今仍可在網上查閱到上百條反對意見,弄得學校無所適從。學生在上課時用手機發簡訊,老師管還是不管?陳老師感嘆道:令行禁止,對中國學生來說太難太難。
2 專設師生談話空間
說到日本師生之間的關系,上海實驗學校教務主任陳罡老師也感慨良多。我們在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學校參觀時,見到每一樓層的走道上,專門有一個空間置有長條桌子和凳子,這是供老師與學生談話或是輔導學業的地方。陳罡老師說,日本學校不但利用所有空間,而且非常尊重學生,他們絕不會將學生叫到教師辦公室談話,讓學生在眾多老師面前丟臉或是泄露隱私,更不會大聲訓斥。陳老師留意到這么一個細節:有一個學生欲將樓梯扶手當滑滑梯玩耍,正巧被老師見到,老師沒有板起面孔訓斥,而是和藹可親,同他講清道理,講清後果,這個後果要你學生自己來負,說得這個學生頻頻點頭,收斂起玩興。陳老師說,兩相比較,我們與日本的管理理念不一樣,我們的老師就是向學生講清了道理講清了後果,但真有什麼後果發生,學生不承擔任何責任,板子必定打到老師身上。
我們在神戶市立葺合高級中學參觀訪問時,逢著課間休息那一刻,只見校長和學生們有說有笑,十分親切。校長沒有一點架子,更不是面孔鐵板讓學生見了害怕,而是師生和諧,暖人心扉。當我們的一些校長與葺合中學的校長交流時,他說,老師最重要的是愛學生。談到如何考核教師的優劣時,這位校長不知如何作答。他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類問題。日本的教師屬於國家公務員編制,不管能力大小,都十分珍惜崗位,每個教師盡心盡職,除了職務高低之外,沒有優劣之分。而且校長無權考核教師,教師的崗位都是教育局安排的。在日本不存在教師下崗的問題。
3 全套廚具搬進教室
上海工商外國語學院的校長助理鞠文煒老師對日本學校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感觸很深。我們在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學校和神戶市立葺合高級中學參觀訪問時,都感受了學校設立的烹調室。這烹調室里所有廚具應有盡有,就像把廚房間搬進了教室,從高一到高三年級的學生每周都得下「廚房」學習烹調。不管男學生女學生都得認真上好這堂課。他們不是從書本到書本的空對空,而是在老師指導下,從洗、切到燒,無所不學,當天的午餐就是他們自己動手的「傑作」。
鞠老師說,日本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在令我們自嘆弗如。想想吧,我們的高中生乃至大學生,有多少人能「買、汏、燒」?家務能力與日本學生無法相比。
日本的學校生活明朗快活、充滿活力,他們培養學生親自考慮、親自學習、親自努力、親自選擇的能力,對學生從不灌輸。鞠老師對比自己學校的教育模式,覺得葺合高級中學的課程設置很值得借鑒。他們的學校只設國際科和普通科,第一年共同學習相同科目,第二年第三年便分門別類為文科系、理科系、英語系。國際科尤為注重國際問題研究,既學漢語、英語、西班牙語,又學國際關系。他們倡導學習中的國際氛圍。
鞠老師尤其欣賞葺合高級中學的課外活動。他們的課外活動分為體育和文化,類別有30多個,從球類到劍術、柔道;從演劇、合唱到花道、茶道;從照相到吹奏樂……真是廣泛至極。鞠老師說,像日本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定然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
4 微笑鞠躬刻入心扉
上海市第一中學的副校長周偉平是位女性,她細細觀察日本學生後感嘆不已。周老師在學校里教授德育課,她說,我們要求學生遵守交通規范和主動與人打招呼,這對日本學生來說實在屬於低層次的德育標准。在日本無論老小,視交通規則為法律,不會有人穿紅燈。就是沒有紅綠燈的路口,人人都走斑馬線,司機見了行人均靜靜等候,待沒有行人後才啟動車輛。
周偉平老師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日本學生彬彬有禮,見了客人都面帶微笑,深深一鞠躬,令人倍覺溫馨。周老師說,習慣成自然,日本學生禮貌待人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這個習慣是社會大環境養成的,也可稱為「隱性教育」,社會的榜樣、長輩的榜樣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教育,相比之下,我們這個禮儀之邦的學生禮儀遠遠不及日本學生。周老師說了這么個故事:前些年,有人對中日兩國學生的素質進行了一次測試,日方與中方學生分兩個團隊共赴內蒙古舉辦一個夏令營,結果中方學生大聲喧嘩、前吃後空;而日方學生壓低嗓門說話,對帶去的干糧算著吃;比較下來,中方學生缺乏團隊精神,更不及日本學生吃苦耐勞,尤其對於生存的計劃性,中方學生與日方學生相去甚遠。
周老師還觀察到日本人非常重視節約能源,教師的辦公室不開空調,就是我們到了,他們也只打開一台燃油取暖器招待客人。周老師說,日本這么富裕非但不揮霍,且還具有前瞻性,可見公民素質之高。
是的,無論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學校,還是神戶市立葺合高級中學,校舍遠遠不及上海一些重點中學這般豪華。然而,他們內涵的深邃、教育的質量、師生的素質卻值得我們借鑒。
日本學生學習烹調 鞠文煒 攝
日本教育部門官員介紹情況 陳罡 攝
日本的家教,稱為課余輔導班 陳培賢 攝
http://lwlqmy.blog.sohu.com/1008921.html
9. 什麼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准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它是一定社會或集團的道德要求轉化為人們內在品質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多數國家的學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中國學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學生一定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目標是:使學生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基本路線,確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想信念,具有為人民服務、奉獻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科學的思想方法;自覺地遵紀守法,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熱愛專業,勤奮學習,勇於創造,大膽實踐,具有良好的職業習慣和安全意識、質量意識、效率意識、環境意識。
(9)日本的小學德育課程擴展閱讀:
德育內容
1、民族精神教育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育和弘揚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偉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的教育;創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教育;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知識教育;立足崗位、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教育。
3、道德品質、文明行為教育
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教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交往禮儀以及職業禮儀的教育與訓練;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教育;保護環境的教育。
4、遵紀守法教育
法律基礎知識教育;職業紀律和崗位規范教育;自覺遵守學校紀律和規章制度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教育;心理咨詢、輔導和援助。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內容外,中等職業學校還要隨著經濟、政治形勢發展進行形勢任務和時事政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