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行為的轉變
❶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和行為需要發生變化:
(l)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全面版發展轉變;
(2)由權「大一統」教育向「讓每一個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轉變;
(3)由「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
(4)由「重結果」向「重結果更重過程」轉變;
(5)由「知識權威」向「平等和諧」轉變;
(6)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❷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與行為與傳統教師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談談你對這些變化的
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的轉變:
1: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以學生的為中心。一改傳統的學生圍繞老師轉的課堂氛圍,變為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有利於發覺學生本身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
2:教學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注重過程遵循了學生學習知識時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揭示的是知識的發展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有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鍛煉思維。
3:由重模式轉變為重個性。提倡個性教學,促進教師教學的創新,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
二:教師自身的轉變
1:由課堂主宰者變為與學生平等融洽相處的角色。教師的平等角色有利於與學生更好的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引導者,更能成為學生的交流對象,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2:由學生的指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需要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給予學生動力,取代了指導者給予的壓力。
3:由學習過程中的提問者變為引導學生的提問者。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所以教師應從傳統的提問者轉變為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人,而學生提出的問題又是對教師知識的挑戰,教學相長的良好循環可以促進學生教師共同進步。
4:由信息源的角色轉變為信息平台。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促進雙方共同學習。
總之,新課改要求老師做到愛學生,平等對待學生,並且不斷汲取新知識,不斷創新。只有做到這些才是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優秀教師。
❸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與學生行為發生了哪些變化
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重和價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種學生:
①尊重智力發育遲緩的學生;
②尊重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
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
④尊重有過錯的學生;
⑤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
⑥尊重和自己意見一致的學生。
尊重學生同時意味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①不體罰學生;②不辱罵學生;③不大聲訓斥學生;④不冷落學生;⑤不羞辱、嘲笑學生;⑥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
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①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②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③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④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2.在對待教學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教怎樣促進學呢?教的職責在於幫助:①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②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③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④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⑤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⑥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⑦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傾向。
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教學前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量高效地進行;教學後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教學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❹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師角色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課程實施中,教師擔負著課程開發、課程建設等責任,所以說,內教師是課程實施的容主體。對教師地位的這種認識是不能動搖的。在把國家的課程標准落實到我們的教學中去,把國家這次課程改革的理念落實到我們的實踐中去,教師有一個課程建設的權利,也有這樣一個義務。這是從語文課程實施的角度,從推進語文課程建設這個角度理解教師的地位。但是,教師具體教學的層面,在學生學習的層面,應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技能,不是靠外在的力量,不是給他們安裝一套設備,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
❺ 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和地位有何變化
一、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新課程與舊課程相比,有一系列的理念創新,具體表現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等幾方面。
(一) 課程目標觀創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強調:「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尤其要促進學習者努力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順應科技、文化和教育全面創新的時代潮流。長期以來,在基礎教育課程的培養目標上,遺留著嚴重的社會政治本位、知識本位和學科本位的傾向,片面追求人的平均化、一統化和所謂全面化的發展。重靜態的課本知識而輕主動的實踐能力,重知識的傳承而輕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致使從課程流水線上整合出來的往往是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教育產品」,而不是有著鮮活生命力的 「人」。有鑒於此,新課程加強道德和人文教育,做到知識、學科、能力三位一體的和諧統一。
(二) 課程內容觀創新。
作為達成課程目標之載體的課程內容,長期以來都是使用全國統一的教科書和教案,還有統一的教學進度。這樣,一方面束縛了教師選擇、重組和優化教學內容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只能充當「教書匠」者;另一方面,更是封鎖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課程空間,使之消極被動接受。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鮮明主張「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提出了一個「加強」和一個「關注」,即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這里體現了課程內容的發展性、現實性和生活化,使新課程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有效地改變學生學習生活與現實世界相脫節的狀況,極在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 課程結構觀創新。
學科本位主義的負面影響導致基礎教育課程結構非常單一,即重必修課程、輕選修課程,重學科課程、輕活動課程,重分科課程、輕綜合課程,相當程度上剝奪了學習主體對課程的自主選擇權,壓抑其課程學習的熱情、興趣和個性活力。為了糾正課程結構上這種普遍的單一性和狹隘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要求課程設置必須「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這是本次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又是新課程結構別於現行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徵。其具體內容是:
1、均衡性。是指課程之間保持一種相對的平衡,從而實現課程的整體優化。在承認每門課程的獨特性、局限性的同時,解決課程之間在教學任務上的輕重緩急,引領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2、綜合性。加強學科的綜合性,提倡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根據學生年齡特徵設置綜合課程;增設綜合實踐活動。以此徹底改變過去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3、選擇性。它是針對地方、學校與學生的差異而提出的。它要求學校課程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於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於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選擇性適應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四) 課程資源觀創新。
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強調「積極開發並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從而喚醒了廣大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做到充分利用除了校內課程資源以外的社會資源、自然資源、信息資源等等。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突破傳統的「教科書本位」思想,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樹立良好的課程資源觀,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從而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智慧。
(五) 課程評價觀創新。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向與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對教師和學生評價的兩個向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調整,其特點表現如下: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總之,評價是動態的和發展的,評價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橫向之間的區分或篩選,更是教學雙方各自在縱向上的提升。
二、傳統教師角色及其辨析。
長期以來,教師被稱贊為「無私奉獻的蠟燭」、「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傳統的教師角色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具體分析見下表。
傳統教師角色
肯定方面
不足之處
「蠟燭」角色(聖人模式)
奉獻與給予
視教師為徹底的奉獻者;忽視教師自身繼續學習與成長。
「園丁」角色(農業模式)
重視學生成長歷程,注意學生個性差異,強調教師作用的發揮。
園丁「間苗」,存在淘汰制;園丁「修剪」,存在強制性,園丁的「境界」決定著「產品」的質量。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角色(工業模式)
強調職業的重要性;關注人心靈的發展。
暗示持固定統一的標准,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整齊劃一,批量生產,機械,缺乏個性。
「一桶水」角色(應試模式)
強調教師知識、能力的足夠儲務;學科知識的有效傳遞(倒、灌)
灌輸式教學;傳遞內容單一;忽略教學的創造性
從上表可以看出,時代的發展對教師有著不同的要求。現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提倡下,教師不只是「蠟燭」而是「長明燈」,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隨時隨地地散發光和熱;教師不只是「園丁」更應是「園林藝術家」,讓每一朵鮮花都能茁壯成長;教師不只是「一桶水」而應是「水井」,能把各種知識源源不斷地送出來;教師不只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是「人類靈魂的創造者」,創造的不是產品,而是有獨特個性的活生生的「人」。
三、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角色轉化。(舊年黃埔區考了這點)
新課程新理念提出來的新要求: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而更是「被教師、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體驗課程);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也不只是轉化課程內容以達成學生學習的過程,而要由傳統的知識性教學轉向現代的發展性教學、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具有個性特徵的人,尊重學生本位、學生主體、學生個性;教師,不再是課本知識的可憐解釋者,而是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不再「以本為本」,視教材為「聖經」,而是回歸生活、回歸兒童。新課程的實質性啟動,無疑會引發教師角色的一系列歷史性轉換。因此,教師必須從觀念、素質和方法各個層面作出戰略性調適,真正保持與新世紀新課程的同步成長。那新課程下的教師角色,究竟該如何轉化呢?
(一)作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倫理者的角色
新課程改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辭海》(1999年版,第266頁)提出:「價值觀是關於價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的系統觀點。起著行為取向、評價標准、評價原則和尺度的作用。表現為經濟價值觀、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職業價值觀、生活價值觀、人生價值觀等。受到主體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社會地位、教育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是具體的、歷史的。」在新課程目標下的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教師必須重新審視並加強政治思想的教育,提高民主法律意識和崇高的道德觀念、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師權威和無視法律的行為。反之,教師忽視政治思想和法律意識就談不上德育教育和人格素質的提升,導致體罰學生的現象,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愛國之心,無視國家法律,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低下。結果是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更嚴重的會導致學生的犯罪率上升。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這就要求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高度的政治覺悟的人、民主的法律意識強的人和具有崇高的倫理道德觀念的人。
(二)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也是教師角色轉化的核心特徵。內涵包括兩個方面:
1、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1)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
(2)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不存在。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樣化的。教師不再單純傳授知識,更應該指導學習知識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2、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師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使之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三)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教育的研究者。
從傳統的教學來看,教學與研究是分離的、脫節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誤區。它有兩個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研究的課題及成果並不一定為教學實際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死守舊經驗,照搬老方法,就沒有深化、提高的可能。因此,教師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教師可以研究「教材」——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研究「教學」——不斷改變教學方式;研究「評價」——探索「發展性評價」的操作要領等。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可以讓教師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也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保證,也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四)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教師應是課程結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個政策改變以往教學與課程彼此分離,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的尷尬局面。教師作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因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不斷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和完善;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開發出具有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教材。
(五)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隨著社會發展,學校漸漸地不再只是社區中的一座「象牙塔」而與社區生活毫無聯系,而是越來越廣泛地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引導和參與社區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區也向學校開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相應地,教師的角色也要求變革。教育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於學校、課堂了。教師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從僅僅是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區型」教師。教師角色是開放型的,教師要特別注重利用社區資源來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六)、從學習方式的變革關系看,教師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導者。
新課程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指導學生直到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指導和幫助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時,要參與學生的各個環節的學習活動中去,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准確地了解學情,及時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或調整教學計劃,從而實現向學習方式的轉變。在這過程中,教師不是統治者或權威者,而是作為學生的指導者、交流者和合作者,這體現了新課程體系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另外,新課程目標還要求教師必須與其他教師、與家長以及行政管理機構保持良好的交流和合作關系。因為,教師無法單獨對學生進行知識、方法、過程、情感、價值等多方面的系統指導,必須與同事或家長或行政管理機構合作,通過集體討論研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通過集體交流與合作,實現知識和經驗互補和信息資源共享。
(七)、從課程管理關系看,教師是參與者、決策者和管理者。
新課程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現狀,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為了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了實現個性化教學,新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把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社會需要和學生發展、國家統一的教育目的和學校教育的辦學特色辨證地結合起來,這是對課程管理理論的一大發展。它不但為地方課程、學校課程預留了自由課時空間,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從課程標准到教材都貫徹了民主性、開放性精神。可以說,新課程體系實現了由「制度課程」到「民主課程」的轉化。課程的不確定性和民主性要求教師必須要參與課程管理和決策過程,依據自身的經驗、情感、價值等多方面的因素,對不統一的教學對象進行個別化教育,對不確定的教學內容加大綜合性,讓教材留有較大的餘地。它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因此,在新課程目標下的教師應發揮主人翁的作用,積極參與到課程的管理中去,對課程的開發,組織和管理獻計獻策,充分體現教師的參與者、決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這也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新的要求。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所期待的教師角色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整合。教師在新理念的倡導下,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教師應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轉變為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者。雖然這些角色的轉化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但這也正是一個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教師的必備素質。在新世紀發軔的這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職色的一系列轉化,促成其包括教育觀念、教學能力和方法在內的素質結構之優化,進而歷史性地推進中國教育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❻ 新課程下教師的教學行為有哪些改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重和價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種學生:
①尊重智力發育遲緩的學生;
②尊重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
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
④尊重有過錯的學生;
⑤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
⑥尊重和自己意見一致的學生。
尊重學生同時意味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①不體罰學生;②不辱罵學生;③不大聲訓斥學生;④不冷落學生;⑤不羞辱、嘲笑學生;⑥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
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①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②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③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④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2.在對待教學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教怎樣促進學呢?教的職責在於幫助:①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②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③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④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⑤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⑥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⑦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傾向。
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教學前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量高效地進行;教學後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教學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工作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面對學生外,還要與周圍其他教師發生聯系,要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與配合。課程的綜合化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要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地培養學生。每個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還要主動關心和積極配合其他教師的教學,從而使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融合、相互促進。教師之間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團結互助,這不僅具有教學的意義,而且還具有教育的功能。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必須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首先,要尊重學生家長,虛心傾聽學生家長的教育意見;其次,要與學生家長保持經常的、密切的聯系;再次,要在教育要求與方法上與家長保持一致。
二.教師面臨的挑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程體系在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以及管理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它給中學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諸多發展的機遇。可以說,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使我國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做出自己的回答。新課程給教師帶來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已有課程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的管理者,是課程的執行者;在新課程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是課程的研製、開發者。
2.構建新型教學樣式
在已有課程里,占支配地位的教學樣式,其特徵是教師教授、學生接受的"單項傳授"關系和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新課程要求建立師生互動的教學關系、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構建起新型的教學方式。新的教學樣式,是以學生
的主動學習為核心,包括發現學習、掌握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及活動學習等。教師必須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學方式。
3.提高綜合課程教學的素養
在過去的課程中,主要是分科教學,教師大多是靠個人力量解決課堂教學的所有問題。新課程的綜合化、平衡性和選擇性的特點,需要教師具有綜合性的專業知識修養,能夠開展合作教學,具有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
4.建立現代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
新課程的建設和推展過程,要求教師建立一系列現代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實現"六個"轉變:從重教師的教到重學生的學,從重知識傳授到重能力培養,從重認識到重情感,從重結果到重過程,從重教法到重學法,從重繼承到重創造。
5.養成新的教學技能
過去,課程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統一標准,教師過分依賴教科書,影響了創造力的發揮。新課程賦權給教師,使教師可以支配的因素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創造力被解放了。隨著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開發的空間加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採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勢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決定教學組織形式。為此,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開發能力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而對教科書的依賴將越來越低,進行課程資源開發的程度將越來越高。
6.提高教育教學探究創造的素養
在新課程的建設過程中,從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到課程資源的開發等,是前所未有的創造過程,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通過科學探究,發揮自己聰明才智,創造性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共同創建起新的課程體系。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教育教學探究創造的素養,投身到新課程改革之中,為新課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新課程改革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學內容的飛速翻新,教學方法的日益進步,教學手段的逐步現代化以及終身教育觀念的逐步深化,要求教師不斷地重新學習,接受在職教育,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專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