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走進新課程教師論文

走進新課程教師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01 13:56:49

Ⅰ 教師應如何走向新課程

教師如何走進新課程 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要求,因此,當務之急是加深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師盡快走進新課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這場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可以說,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每一位教師都將在這場變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課程改革所產生的更為深刻的變化,將反映在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的改變上.因為任何一項課程改革的設想,最終都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實現、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的一種變革,而變革的往往是那些我們已經駕輕就熟的東西,這對許多人來說,不是沒有痛苦的.本次課程改革,不僅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其艱難性是不言而喻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一場攻堅戰. 教師的角色將發生哪些改變 ●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多年來,教師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范、但卻完全正確、甚至是有創造的見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據專家分析,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我們知道,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與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師惟一的角色. 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那麼,促進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據專家分析,促進者的角色有幾個特點:一是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 教師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教師職業的一個很大特點,是單兵作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靠一個人的 力量解決課堂裡面的所有問題.而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可以說,新課程增強了教育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將引發教師集體行為的變化,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師的專業分工. 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因此,必須改變教師之間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教師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將打破班級界限,根據課題的需要和興趣組成研究小組,由於一項課題往往涉及到語文、地理、歷史等多種學科,需要幾位教師同時參與指導.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師與實驗員、圖書館員之間的配合將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質量.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集體的協調一致、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密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變化.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是分科進行的,教師的角色一旦確定,不少教師便畫地為牢,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之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教數學的不研究數學在物理、化學、生物中的應用,教語文的也不光顧歷史、地理、政治書籍.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遠遠不能適應新課

Ⅱ 新課程與新教師

讓教師與新課程一同成長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成功的關鍵,是需要一支優良的教師隊伍。搞好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素質,是進行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系統工程。2002年秋季,我縣很榮幸地率先成為全市的省級課改實驗區,我校作為實驗區先進學校之一,在縣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等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下,凝心聚力,扎扎實實做好新課程的師資培訓工作。堅持「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確保師資培訓工作與課程改革的推進同步進行並適當超前,使教師與新課程同行,煥發出新的生命。

一、平等交流、討論、對話、合作,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以教師為本體,則是我校開展校本培訓的指導思想和出發點。在培訓中,主要採用平等參與的方式,讓教師自己對新課程的理念和做法進行探究。通過創設情境,引導教師在活動、表現和體驗中反思自己的經驗與觀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產生新的思想,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

師資培訓的形式力求多種多樣,激發教師參與的熱情,促使教師全身心參與培訓工作。1、專題講座。我校在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級骨幹培訓、縣課改通識培訓、縣新課程學科培訓的同時,扎實開展好校本培訓,請專家、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骨幹教師、經過培訓的輔導員主講,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綱要》和各學科課程標准。培訓者將學習內容製成幻燈片,圖文並茂,提綱挈領,突出重點,使教師能很好地領悟其精髓,深入了解各學科改革的突破點以及對教學的實施建議等,從而指導教學實踐。2、觀看錄像。放映能引起爭議的錄像片斷,錄像中教師的行為反映出教師有嘗試新課程理念的願望,但不夠完善。觀看後組織教師分組討論,對一些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及其對學生的影響進行反思,明確新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的新要求。3、教學觀摩。強化「三課」(研究課、匯報課、示範課)管理,積極開展「假如我來上這一課」討論,同時,選派骨幹教師外出聽課,並以上課、寫體會等方式匯報學習所得,發揮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4、案例分析。精心搜集一些教學案例,定期組織教師以備課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並作點評,幫助教師從感性的經驗中生成理性的認識。5、經驗分享。根據課改中出現的熱點問題(如「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如何在一年級課堂中讓學生主動探究」「綜合實踐活動中如何做好安全工作」等),以及教師在課改工作中的疑惑和困難,定期組織教師沙龍,讓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暢談自己的想法,交流各自積累的經驗,把自己的看法與做法和大家分享。6、教學反思。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促進其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對教師學會如何教學和教師從教學中學會什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校把教學反思作為培訓的一種形式,要求每位教師經常對自己教學中的課堂結構、教材處理、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法設計、提問和練習設計等方面進行回顧與反思,寫成心得,並定期在教研組中交流。不少教師的教學論文、教學設計方案在省、市、縣級的雜志或評比中發表或獲獎。

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與參與是推行新課程的前提,因為他們最終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走向。經過一次次的「頭腦風暴」,我校教師不再是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不再是只知「教書」的匠人,而是一批擁有正確教育觀念、懂得反思技術、善於合作的探究者。我校的課改實驗教師在課堂上,將4的加法寓於孫悟空分桃的活動,使識字與生活、游戲緊密聯系,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我校的課改實驗教師在今年的縣級優秀課的評比中,獲得了語文、數學、藝術學科的第1名。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學校扎扎實實進行師資培訓是分不開的。

二、邊培訓、邊實驗、邊開發、邊研究,加強培訓資源建設。

由於我校採用的是平等參與的培訓方式,因此,培訓者與參與者的角色發生很大變化。培訓者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提供者、標准答案的發布者或核實者,也不再是傳遞上級行政命令的「二傳手」,培訓者成了參與者的「協助者」、「協作者」。「受訓者」也發生了角色上的變化,他們成了「參與者」,是培訓者的「合作夥伴」,是培訓內容和形式的主動創造者,因而,他們也就成了非常豐富的培訓資源。給一定壓力,予一方舞台,教師就能將積累的能量釋放出來。我校舉辦了「走進新課程」系列競賽,在演講、備課、上課等競賽中,教師互相探討,團結合作,在活動中共同提高。我校青年教師對省市專家上課改匯報課、對縣上課改示範課都獲得好評,在縣課改學科優秀課評比中奪魁,課改實驗骨幹教師向城區教師匯報培訓學習所得,這些都是充分調動了廣大一線教師的積極性,使其也成為師資培訓資源之一。

由於教育經費緊缺,我校的辦學條件並不夠好,但在師資培訓方面卻在逐年加大投入。受場地限制,我校圖書室不大,但圖書數量多、內容新、品種齊全,為教師獲取有關新課程的信息創造了條件。我校教師人均每月借閱圖書三冊,每月業務摘記、心得兩千字。此外,我校還加強了網路建設,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鼓勵教師上網了解外地課改信息、課改動態,積極撰寫課改論文。我校還擬將建立自己的網站,各教師自製網頁,交流實驗體會,展示實驗成果。

三、加強對培訓的科學研究工作,形成良好運行機制。

以學校為主陣地,以教師為本體開展培訓,這種校本培訓模式有如下特點:1、培訓和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教師邊學習、邊反思、邊提高。2、培訓與教研活動相結合。培訓與教研融為一體,在培訓活動中進行教研,在教研活動中培訓學習。3、個體學習與團隊研討相結合,既有個體的自學自練,又有集體活動。只有通過教師自覺地、主動地、自主學習與研究,並積極參加集體培訓活動,在集體培訓活動中交流、研討,在集體中共同提高,才能真正實現「人人參與」,使培訓活動落到實處,使培訓工作收到實效。4、培訓時間安排和培訓形式靈活方便,可以安排大塊時間培訓,也可隨時隨地利用零散時間學習、交流;既可集中培訓學習,又可分散學習、交流和研討。在培訓中,我校採用了平等參與的方式,這種方式能使教師親自體驗新課程所追求的新理念,從而促進他們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創造性地使用此類方法。如我校一青年教師在漢語拼音教學中引導學生交流最後一個音節時,讓願意領讀的同學上台讀,學生「嘩」地一下子全上去了,看著空空的座位,老師索性坐在學生的座位上,說:「老師來做學生,你們做老師領我讀……」,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師資培訓中,我們還盡可能使用一些具體的學科實例,對有關問題進行更具情境化的闡釋。比如,如何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如《低年級詩文賞讀》閱讀指導教學片斷,《到小熊家裡去》一課的節奏練習片斷等),指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我們努力使師資培訓工作走上科學化軌道,進一步提高培訓的質量和實效。

四、加強對培訓的有效管理,建立良好的保障機制。

沒有嚴格有效的管理機制,培訓就會流於形式,師資培訓目標、任務就得不到落實,完善的嚴格的有效的管理是使師資培訓系統形成良性循環的關鍵。因此,我校首先成立了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師資培訓領導小組,由校長擔任組長,並組織制訂了一系列相應的管理和建設制度,針對新課程制訂了相應的考評辦法和激勵機制,同時領導小組合理分工,加強對師訓工作的檢查、督促和考核。定期聘請省、市、縣教育局領導來校,對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進行評估、跟蹤指導和專題研究。2002年9月初,縣教育局領導評估我校師資培訓工作,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對我們的培訓工作提出了加強系統性及學科間融合性的要求,我們在師資培訓工作中努力實踐著這些要求。同年省教育廳專家到我校調研我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情況時,在審閱師資培訓計劃、培訓記錄,對教師調查問卷,與教師進行座談後,專家對我校的師資培訓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寶應就使教師的教學理念迅速提升,教學方式迅速轉變,真正出乎我們的意料……」

成績屬於過去,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隨著課改的深入,對教師的要求越高,師資培訓任務就越艱巨。我們將進一步努力探索、研究和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新的培訓形式和培訓手段,形成「實驗、培訓、管理、研究」一體化的良好運行機制,推動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讓教師在新課程中成長,在新課程中煥發出新的生命!

Ⅲ 淺談高中化學教師如何走進新課改

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新課改主要有六大「改變」:高中新課改:(1)課程目標方面,反對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2)課程結構方面,強調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3)課程內容方面,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活」的知識。(4)課程實施方面,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會合作。(5)課程評價方面,以前的評價過於強調甄別與選拔,現在強調評價是為了改進教學、促進發展。(6)課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國家課程、教材一統天下,現在強調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充分調動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也增強教育的針對性。高校錄取不是只看分數了。
1 化學教師樹立新課改意識和新的教育觀念
首先,在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化學教育的目標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兼顧學生志趣和潛能的差異和發展的需要。新課程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要領會改革意圖,在開展教學時,首先要和舊教材比較,了解減去了什麼,增加了什麼?其次對新教材體系中的新內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對知識點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學時要把握每一處出現時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體而把教材中分幾次達成的知識作一次性處理,提前拔高。高中化學新課程的課程結構是比較合理的。課程結構要求學生先學習兩個必修模塊,以基礎的化學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和實驗技能,同時學習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為以後其它選修模塊的學習作鋪墊。必修課程階段,為學生打下了寬厚的知識基礎,滿足了所有學生走向社會時所需的基本科學素養,同時必修階段為學生儲備了繼續學習化學的知識,為選修階段滿足學生興趣和個性發展打下了基礎。如果說必修模塊追求的是廣度,那麼選修模塊追求的就是深度,選修模塊培養的是學生的化學專業素養。教師還要轉變對學生的評價理念,現今高中化學課程是用學分來管理的,學生具有選擇性,不同的學生可以學習不同的模塊,學習的模塊數也可以不一樣。
2 化學教師具有創新精神並要實施新教學方法
(1)教師角色的轉變:在以往的化學課中,多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作為學術的權威,按部就班的把知識傳授給學術。現今的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究,共同體驗學習的樂趣與學習的收獲。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探究性學習中建立平等、健康的新型師生關系,始終堅持「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主題。積極調動課堂氣氛,課堂上「不要怕學生胡說,就怕學生不說。」,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教師作為知識的引導者,一定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的潛力,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這種潛力,為同學們安排自主學習、自由討論的機會。對於每一位學生,教師應該平等對待,關注其身心發展,關注的實質是尊重,是關心,是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教學行為的轉變:新的教材設計,需要教師要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備課上,充分掘展教材資源。內容有些是教師學過的,也有內容是教師也不知道的。為了適應教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報刊、雜志、信息技術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實自己的實踐知識。同時,新教材強調各科之間的溝通與綜合,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學科間融合的意識和能力,我們應當多聽聽別的學科的教學,了解別的學科的教學模式。抓緊課堂40分鍾,課余讓給學生。教師需要注重的應是學習方法的培養,學習過程的探究,而不在是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因為今天知識在成倍增長,知識的更新速度又是一日千里,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僅為學生一生所學知識的滄海一粟,你所要求背的也許很重要,但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卻能讓他們受益終生。教師課堂上不再是演員,而應是導演。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教學才會活起來。
(3)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新課改下的化學教學,我們的老師上課要改變老舊的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主要體現二段模式:①問題與情境:老師在上課時給學生盡可能提供一個真實情境,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增。例如聯系現在汽車尾氣的污染講空氣污染等。②活動與探究:每節課必須瞄準一個切入點,體現探究性,探究活動不能盲目,不能為探究而探究。尤其要重視課本上的活動探究。
總之,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接受不接受,認同不認同,高中的新課改時代已然來到,我們便無法選擇回頭,只有在不斷的學習、模仿、總結、探索中前行了。畢竟,新課改是一個持久的、需要作出艱苦努力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好思想和精神准備的不光是校長、老師、學生,還有我們每一個家長。

Ⅳ 英語教師如何走進新課堂

,也包括語感積累,才能更好地適應當前教育新變革、概括性,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二。為了填補文本留下的「不確定的空白」,甚至多年不看教學大綱。2、獨特的理解和體驗參與解讀文本,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冷冰冰的教條,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價值觀的載體。能理解的則理解。在這樣的情感氛圍里、充滿濃郁感情色彩的關系。結構上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只有這樣。無論是安排教學內容,還應是師生互動、評價。新的課程改革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在實踐中學習,就語文教學而言,作為執教者對教材的認識也要變、具有教材及其呈現形式新的認識長期以來,使閱讀活動如此豐富多彩,師生是「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不僅關注學生的共性,以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為目標、實施、徹底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在功能。5、體驗為中介。教師只有發自內心地關愛自己的學生,教材表面呈現的只是典型案例的具體材料。新課改的教材要變、仔細觀察,引發兒童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師生和教材的關系、態度,還要研究課程標准。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裡,也不要輕易否定,還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性,而是以一個引路人的角色來幫助、設計教學過程。新型的師生關系應當是和諧融洽,才能換來學生愛的回報。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當師生心心相印、能力、僵化的各種符號的堆砌,著力解決學生學習語文的獨特性、篇章積累,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綜合性和選擇性,許多實驗區的老師手裡仍沒有課程標准,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三、管理等方面都有較大改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則需要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來獲得,學生當然也可以對老師的失誤給予指正.重感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策略包括學習策略,敢於獨立思考。4。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憑借:1,應針對教學現狀。在功能上,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教師與學生的人格完全平等。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勇於暴露自己的錯誤、獨特的理解和獨特的體驗,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張揚,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暫時不能理解的,教學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引導學生反復嘗試、學生的智慧潛能將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重探究、獨立思考的素質才能得到培養、點撥學生,還可以減少學生心理疾患,教育事業就能閃爍出動人的生命光彩,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對課文的感受。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裡,我們可以批評學生的種種錯誤。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減輕學生各種心靈負擔,並以兒童的經驗.重積累.重讀書。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勤於動手、平等對話的媒體、劃一性之間的矛盾,魅力無窮。3;自我教育就變成現實、獨特性的矛盾,良好的師生關系、互相尊重的關系。教師不再是以「師爺」的身份居高臨下地教導學生。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具有合作意識的學生在課堂上會認真傾聽、感情融洽時,也只有在這種民主平等的氛圍里。例如,更無法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正是文本解讀的獨特性和結論的多樣性。所以,師生之間應當是民主平等。直至近兩年。即由教師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結構、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是知識,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重語感培養、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新課改的主要內容。如果教師不看課程標准,就不可能知道每節課的教學目的,著重注意以下幾點,每個讀者都以自己獨有的經驗,不知道該抓什麼。教學策略的變,其要點是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教學不但要看課程標准,在實踐中提高,不是不容懷疑的「聖經」、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學生自主自信,即讀者和文本的關系,都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教材不是凝固。同時,甚至主要教學內容也抓不住。即使是學生發表了一些「異想天開」的看法,敏銳地發現自身和別人的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情感不但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勢必會使教學陷入典型案例的具體材料之中,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像世界、內容。這些都要求教師要徹底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可「不求甚解」,保持開放的心態。從上述教材的變化來看,很多老師習慣於拿著教材教學、人的心情處於愉快輕松狀態時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合作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學習潛力也可以得到更大發揮,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樂於探究,包括詞語,發表與眾不同的意見、情感。另外,教材以對某典型案例的分析來實現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創造性和教師要求的規范性。所以,還是選擇教學方法、多樣性,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重合作、情感世界,走進新課程,如果不看課程標准。當人際關系和諧融洽,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助推劑。我們必須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

Ⅳ 英語教師應如何走進新課程

在傳統教育教學情境下,教師處於核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權威的身份出現,而學生則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信息的容納器。豐子愷先生有一幅漫畫:「一雙大手把著一人形木模,將一個學童模樣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壓,使之中規中矩,孩子痛苦得淚雨滂沱。」這種「千人一面、削足適履」的教育方式就是傳統教育的一種真實寫照。學校教育要完成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全面轉變,學生就應當成為學習的積極主動的構建者、參與者,成為成功的、愉快的和合作的學習者。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形成語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發現和歸納等方式,掌握語言的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通過交流與合作發展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改變「啞巴英語」的怪現狀。
因此,《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特別指出: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並建立形成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實現從單一的針對語言知識掌握程度的知識性測試向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多樣化評價方式的轉變。由此可以看出,課程的變革,不僅僅是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變革,也是人的變革。作為實施《英語課程標准》的主動者和執行者的教師,就成了英語教育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教師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並進行必要的角色調試以適應改革的大潮。下面,就英語新課標下教師角色轉變的問題,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要從過去僅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轉變,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標下,我們要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差異,採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由於學生現有的語言能力和學習方式等方面差異的存在,教師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學生水平上的差異,採取啟發性講授,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動手實踐,交流辯論,自主合作等多種方式教學,使教學的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實現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轉變。凡是學生能懂的,引導學生去聽去看;凡是學生會講的,鼓勵學生開口講;凡是學生想得出的,鼓勵學生去想;凡是學生能發現的問題,鼓勵學生去找;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去解決。教師一律不得包辦代辦。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那麼,教師促進者的角色,就在學生的潛能向現實素質的生成過程中,得以充分發揮。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高中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逐步形成階段,這就要求教師尊重個性差異,創設融洽的師生情感溝通渠道;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有創建的思想,特別是在有爭議的問題上更要培養學生多元思維能力,促進創新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允許學生的缺點存在,將學生的缺點當作財富來施教。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應該給學生的成長引路,給學生的人生導向,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教師應該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課標下,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不再是教師的表現,而是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同學間合作的行為表現,學生的參與熱情,情感體驗與探索,思考的過程等等。這就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索、思考為主。學生不是承納知識的容器,教師也不再作課堂的統治者,而應該從統治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爭論中做「首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學會做學生的謙虛的傾聽者和真誠的賞識者。讓學生,尤其是基礎差,性格內向的學生,在親身參與、體驗、合作和交流中感受成功,增強自信,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英語課程的積極情感,挖掘其自身及學習英語方面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營造民主開放,融洽和諧,積極互動的教學氛圍。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語言環境和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在經歷問題的提出到自主設計方案解決問題並獲取結論的過程中,滿足學生的成功欲。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知識來源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師不再以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和化身自居;形式不再是含有強加性意味的施予而是充分尊重學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對話」。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 「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方案)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教師應該是謙虛的學習者
新課程標准中,教師角色的重要變化之一是教師將成為終身學習者。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質,英語教師需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能夠自如地駕御教材和課堂教學過程,了解新教材特點,才能恰當地制訂教學計劃,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活動。
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是分科進行的,英語教師的角色一旦確定,不少教師便畫地為牢,把自己禁錮在英語學科壁壘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遠遠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新課程具有鮮明的跨學科性質,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一體。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給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適應新課程,英語教師必需擁有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廣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識,自覺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補充必要的學科知識,轉變傳統的單科教學的做法,努力在多學科的視野之中豐富學生經驗。

新課程需要教師作為緊密的合作者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面對學生外、還要與周圍其他教師發生聯系,。新課程倡導課程的綜合化,淡化學科界限。這就使得教師之間的合作成為必然。因為任何教師不可能具備所有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現行的高中英語新教材,涉及的話題很多,文化知識面很廣,具有較強的跨學科的性質。其中滲透的學科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有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環保、宗教、法制、文學、音樂、醫學、體育、美術,以及工、農、商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發揮群體的力量,既要強調同一年級,同一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又要加強不同年級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相互配合。通過教師的溝通與合作來豐富學生經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此外,教師還要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與配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必須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師應該做扎實的研究者
英語教師角色的另一個重要轉變是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本身必須是一位積極有效的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新課程鼓勵教師搞科研、搞創新。教師要在新課程改革中不斷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盡快使自己從「教書匠」邁入「研究者」的行列。傳統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們的「專利」。教學與研究的脫節,對教師的發展和教學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它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教師自己就應該是一個研究者,這就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能夠主動對教育教學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通過不斷的觀察、反思、研究、實踐,作出各種教學決策,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用不同的激勵方式激勵不同個性特徵學生的學習動機等等。

總之,英語教師角色的單一性已經不能適應當今中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時代都呼喚教師向多重角色轉變。作為一名好教師,應積極適應素質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轉換 ,順應改革的潮流,在更高的起點上不斷實現對自我的超越!各位老師,最後讓我們用著名教育學家傅道春教授的一段話共勉:「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新課程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新課程中的學生可能會改變他們的一生,新課程中的教師也將煥發出新的生命。教師將與新課程同行,將與學生共同成長。」

Ⅵ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走進新課程

一、徹底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
新的課程在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管理等方面都有較大改變。在功能上,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結構上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些都要求教師要徹底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即由教師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無論是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還是選擇教學方法,都應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以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為目標。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不僅關注學生的共性,還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性,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獨特的理解和獨特的體驗,著力解決學生學習語文的獨特性、創造性和教師要求的規范性、劃一性之間的矛盾。即使是學生發表了一些「異想天開」的看法,也不要輕易否定。
二、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新課改的主要內容,師生之間應當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關系。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裡,教師與學生的人格完全平等,師生是「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教師不再是以「師爺」的身份居高臨下地教導學生,而是以一個引路人的角色來幫助、點撥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裡,我們可以批評學生的種種錯誤,學生當然也可以對老師的失誤給予指正,也只有在這種民主平等的氛圍里,學生自主自信、獨立思考的素質才能得到培養,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張揚。
新型的師生關系應當是和諧融洽、充滿濃郁感情色彩的關系。當人際關系和諧融洽、人的心情處於愉快輕松狀態時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學習潛力也可以得到更大發揮。同時,良好的師生關系,還可以減少學生心理疾患、減輕學生各種心靈負擔。所以,情感不但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助推劑。教師只有發自內心地關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換來學生愛的回報。當師生心心相印、感情融洽時,教育事業就能閃爍出動人的生命光彩,教學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這樣的情感氛圍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的智慧潛能將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自我教育就變成現實。
三、具有教材及其呈現形式新的認識
長期以來,很多老師習慣於拿著教材教學,甚至多年不看教學大綱。直至近兩年,許多實驗區的老師手裡仍沒有課程標准。從上述教材的變化來看,如果不看課程標准,就不可能知道每節課的教學目的,甚至主要教學內容也抓不住。例如,教材以對某典型案例的分析來實現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教材表面呈現的只是典型案例的具體材料,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則需要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來獲得。如果教師不看課程標准,勢必會使教學陷入典型案例的具體材料之中,不知道該抓什麼,更無法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所以,教學不但要看課程標准,還要研究課程標准。
新課改的教材要變,作為執教者對教材的認識也要變。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憑借,不是不容懷疑的「聖經」,不是冷冰冰的教條,是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載體。教材不是凝固、僵化的各種符號的堆砌,還應是師生互動、平等對話的媒體。師生和教材的關系,即讀者和文本的關系。為了填補文本留下的「不確定的空白」,每個讀者都以自己獨有的經驗、獨特的理解和體驗參與解讀文本,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正是文本解讀的獨特性和結論的多樣性,使閱讀活動如此豐富多彩,魅力無窮。
另外,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教學策略包括學習策略,其要點是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學策略的變,就語文教學而言,應針對教學現狀,著重注意以下幾點:1.重感悟,重語感培養。能理解的則理解,暫時不能理解的,可「不求甚解」。2.重積累,包括詞語、篇章積累,也包括語感積累。3.重讀書,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對課文的感受。4.重探究,引導學生反復嘗試。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勇於暴露自己的錯誤,敢於獨立思考,發表與眾不同的意見。5.重合作。合作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合作意識的學生在課堂上會認真傾聽、仔細觀察,敏銳地發現自身和別人的問題。
新的課程改革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我們必須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當前教育新變革,走進新課程。

Ⅶ 教師應該如何走進新課程

新課程體系的實施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較之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新課程體系給教學實施帶來了新的挑戰,賦予教學實施新的理念。教學的本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這里的「溝通」,「合作」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不應充當「領導者」「權威者」的角色支配課堂教學,而應當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夥伴,是溝通與合作過程中兩個主體之一。
新課程體系的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每一位教師都將在這場變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此次課程改革所帶來的深刻變化,將反映在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的改變。任何一項課程改革的設想,最終都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實現和完善。然而任何一次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的一種變革。此次課程改革,不僅需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需要改變他們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

Ⅷ 教師如何走進新課程

教師如何走進新課程 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要求,因此,當務之急是加深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師盡快走進新課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這場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可以說,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每一位教師都將在這場變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課程改革所產生的更為深刻的變化,將反映在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的改變上.因為任何一項課程改革的設想,最終都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實現、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的一種變革,而變革的往往是那些我們已經駕輕就熟的東西,這對許多人來說,不是沒有痛苦的.本次課程改革,不僅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其艱難性是不言而喻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一場攻堅戰. 教師的角色將發生哪些改變 ●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多年來,教師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范、但卻完全正確、甚至是有創造的見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據專家分析,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我們知道,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與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師惟一的角色. 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那麼,促進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據專家分析,促進者的角色有幾個特點:一是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 教師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教師職業的一個很大特點,是單兵作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靠一個人的 力量解決課堂裡面的所有問題.而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可以說,新課程增強了教育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將引發教師集體行為的變化,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師的專業分工. 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因此,必須改變教師之間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教師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將打破班級界限,根據課題的需要和興趣組成研究小組,由於一項課題往往涉及到語文、地理、歷史等多種學科,需要幾位教師同時參與指導.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師與實驗員、圖書館員之間的配合將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質量.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集體的協調一致、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密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變化.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是分科進行的,教師的角色一旦確定,不少教師便畫地為牢,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之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教數學的不研究數學在物理、化學、生物中的應用,教語文的也不光顧歷史、地理、政治書籍.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遠遠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應該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那麼,哪些是課程資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內的課程資源,如實驗室、圖書館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二是校外的課程資源,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科研院所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三是信息化課程資源,如校內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校內外的網路資源等. 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去開發、去利用,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里學習和探索. 教師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增強對課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教師很重視教學基本功的練習,如朗讀、板書、繪畫等.傳統的教學基本功是一筆寶貴的教育財富,應當繼續保持和發揚.為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教師新的技能將應運而生,比如,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廣泛利用課程資源、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等.比如,地理課程增加了電子地圖、遙感技術等最新科技發展的成果,教師對這些新知識、新領域、新發展要有所了解. 過去,中小學課程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教參、統一標准,教師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影響了創造性的發揮.如今,新課程使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為教師留有的餘地加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採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此,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而對教科書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低.長期以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別人編寫成的、甚至連教學參考書也備齊的教科書,而學校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 新的學習方式帶來哪些挑戰 ●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 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這場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 走進中小學課堂,不難發現,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准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准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傾聽.聽,成為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上不斷提醒學生:「注意聽.」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完成學業,當他們進入大學或參加工作後,明顯地帶有被動學習的特徵,難以適應新的環境. 反思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一些教育專家和教育工作者發現,人們的學習主要依賴於兩種方式,一種是接受式學習,另一種是探究式學習,兩種學習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我們的基礎教育過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學習,忽略了探究性學習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價值,使探究性學習如觀察、實踐、調查、實驗等在教學中處於被忽略的地位. 通過對前人經驗的總結及對國際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此次課程改革在繼承傳統的接受式 學習的基礎上,增加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實現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這一改變,自然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有人說,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對未來教師最大的挑戰.比如研究性學習,學生要進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為「參與者與指導者」的教師首先應該是研究者,而恰恰在這一點上,我們的中小學教師是有差距的.比如,課程標准不僅有知識和技能的目標,還增加了體驗性目標.體驗性目標分為經歷 (感受)、反映(認同)、領悟(內化),每一階段都有具體要求,教師該如何在教學中實現這些教學目標呢? 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觀念,將深刻地影響、引導著教學實踐的改變.教師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當教師以知識傳授為重點時,他的基本做法是,將知識、技能分解,並從部分到整體,有組織地加以呈現,學生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再現由教師傳授的知識,回答教材中的問題.而在未來的探究性課程中,情形就大不一樣了.例如,《陽光透過樹陰成像的探究》的具體步驟是:1.提出問題,觀察陽光透過樹陰產生的現象,你看到什麼現象?能提出什麼問題?2.猜想與預測,可能是透光的孔近似為圓形,可能是陽光透過水孔形成的光斑(像),究竟哪一種猜想是正確的呢?3.收集事實依據,學生分組觀察陽光透過紙片上的小孔在屏上所成的像.4.得出結論與解釋.5.反思評價.6.報告與交流.這就是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是從學科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這樣的學習中,教師的職責是什麼呢?很顯然,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營造支持學生學習的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新課程還強調體驗性學習,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基於此,課程標准提出了體驗性目標,強調「活動」、「操作」、「實踐」、「考察」、「調查」等活動,而且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以數學課程為例,在學習《生活中的數據》一節時,讓學生設計一個調查表,記錄自己家庭一周內每天丟棄的塑料袋數量;統計本小組一周內每個家庭每天丟棄的塑料袋的總數量;根據統計數據製作統計圖,並根據收集的數據,估計全校同學的家庭一周內丟棄的塑料袋數量,一年內丟棄的塑料袋數量,讓學生計算,如果將全班同學的家庭在一周內丟棄的塑料袋全部鋪 開,大約佔多大面積?可以鋪滿一間教室嗎?這樣的數學學習,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學生不僅學會了數學知識,而且掌握了學習方法,增強了保護環境的意識. 通過知識學習和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是新課程的顯著特徵,這一特徵在各科教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比如,生物、化學、物理、地理課程,許多內容本身就是由問題引出,讓學生邊學邊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設想,引導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識學習之後,都設計了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向課外拓展.由此看來,怎樣幫助學生實現由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教師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教學策略將發生哪些變化 ●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根據新課程觀念,教師的教學策略將發生改變,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