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意見
『壹』 新時期高中教育如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環⒄梗蝗瞬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通過對高中教育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的深刻分析,進一步明確了高中教育的性質:「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是對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這一定位,明確了普通高中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闡述。
第一、高中階段不但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時期,更是人格、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人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的教育者們在對高中教育進行反思的過程中發現,激烈而殘酷的升學競爭和各種復雜的原因,使得學校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巨大壓力,升學幾乎成了所有學校辦學的一種目的,也是唯一目的。在追逐高分、尖子生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健全人格和身心健康等各方面的發展與培養。在很大程度上一部分學生缺乏對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社會的責任感,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道德素質難以提高,學生都是帶著功利目的去學習,去和人交往。可見,過去的高中教育忽略了人的身心健康、健全人格、社會責任感等相關教育,這是不可取的,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是對民族、對國家不負責任的表現。所以,在新時期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對高中教育進行改革,使其正常健康發展。
第二、高中教育不光是要為大學輸送人才,更重要的是要為提高國民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直到現在,高中教育自覺不自覺地仍然是圍著高考指揮棒轉,高考考什麼,學校就教什麼。社會對一所學校的評價,就看高考升學率,看這個學校考了幾個北大、幾個清華、多少個重點、多少個本科等等。我們都知道,高考成績應該成為衡量學校的指標,但不是唯一的指標,也不應該是社會和國家辦學的唯一追求。高中階段的教育是與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相銜接的,在教育體系中處於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高中學習不是義務教育的自然延伸,是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之後更高一個層次的教育。可見,高中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學生處在人生十字路口非常關鍵的一個階段,在培養公民基本素質並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獨特的價值。我們既要為高校輸送人才,又要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使學生不單單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規劃未來的意識、認識社會的意識、創業的基本能力、承擔未來生活壓力的能力。
高中生的自主意識在初中生的基礎上明顯增強,除了關注自己的成績外,更加關注政治,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更重要的是更加關注國家命運,他們漸漸懂得了基本的法律常識、權利及義務等知識,能夠正確區分善與惡,能夠把自己融入到社會中、集體中,與社會聯系更加緊密,社會實踐能力逐步增強,初步具備了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他們開始思考自己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久而久之,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具有高中特點的認知風格和思維習慣。因此,高中教育應當面向未來,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謀利,不能只為簡單的提高成績而忽視了他們其它方面素質的提高。
高中教育對於提高整個國民素質承擔著重要任務,普通高中應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和充實國民素質,引導學生自覺地思考並規劃未來的人生。高中教育應為不同潛能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它的最重要的定位是為人的發展奠定基礎,要突出以人為本,而不僅僅是為大學輸送人才。高中教育要讓他們必須明確自己的獨特價值和歷史使命,這應該才是我們國家高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內容,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任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必不缺少的條件和基礎。
第三、新時期歷史條件下的高中教育要多樣化發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家對高中教育提出了具體的發展思路:「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落實課程方案,保證學生全面完成國家規定的文理等各門課程的學習。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逐步消除大班額現象。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全面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指導。」
「促進辦學體制多樣化,擴大優質資源。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探索綜合高中發展模式。採取多種方式,為在校生提供職業教育。」
由此可見,我們國家現階段對高中教育作出的明確要求適應社會發展潮流,各級學校要主動和國家政策相適應,協調發展,科學發展。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懷、民主與法制意識;培養學生認識自己,尊重他人,認識社會,尊重社會,尊重自然。
第四、新時期歷史條件下的高中課改要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專門人才、拔尖人才、技術骨幹、能工巧匠奠定基礎。
新時期以來,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在制訂教育培養目標,社會更加關注公民的責任、團隊協作能力、生存與適應社會的能力、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交流、信息素養、國際視野。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的確立,對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將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培養大批優秀人才,必須進行課程改革。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對課程設置和內容進行了調整和改革,改變單一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結構,建立基於學習領域的、充分體現多樣化和選擇性的課程結構,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創造條件,努力使課程成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和走向自立的平台。此次高中課程改革還適當增加了新的課程領域或門類,考慮到高中生的認知水平、職業准備和發展特點,把勞動技術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從綜合實踐活動中剝離出來,作為技術類課程列入基礎課程,著重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技術素質的培養對國民素質的提高至關重要,其核心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技術教育不是學習簡單的修理,而是要使公民具有技術意識、技術概念,了解最基本的技術常識。通用技術課程的設計,著力培養學生的技術思維方式,將學生的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信息素養包括技術能力、交流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遵守道德與法律規則,形成社會責任感等,這些素養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任何一個社會成員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
由此可見,新時期高中階段的教育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是知識素養和能力的結合,是自我與社會的結合,是個性與共性的結合,是多樣化和綜合素質的結合,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重要的是人的階段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結合。
[1] 宋兵波. 我國高中教育改革價值取向:綜合化全人教育[J]. 中國教育學刊. 2011(04)
『貳』 一個復讀生的2009安徽高考
完美可以!
安徽省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統一
招生考試改革方案
經教育部批准,從2006年秋季開始,安徽省進入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為了與普通高中新課程相配套,根據《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教育部關於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語文等十五個學科課程標准(實驗)的通知》(教基[2003]6號)、安徽省教育廳《關於印發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實施方案的通知》(教基[2006]02號)、《教育部關於普通高中新課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學[2008]4號)等文件要求,省教育廳研究制定了我省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改革方案。
一、指導思想
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結合安徽省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實際,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擇優選拔人才。
二、項目設置
安徽省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模式為「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
(一)統考科目
統考科目為「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
「3」指語文、數學和外語三個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其中數學分為文科數學和理科數學。
「文科綜合」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地理,是文科傾向考生的必考科目。「理科綜合」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是理科傾向考生的必考科目。
藝術、體育類考生可選擇文科傾向的科目組合,也可選擇理科傾向的科目組合,再加考相關術科。
(二)學業水平測試
學業水平測試設語文、數學、外語、人文與社會基礎、科學基礎和技術素養六個科目。應屆考生必須參加所有科目的測試。
語文、數學、外語測試范圍為該科目必修學分所規定的學習內容。
人文與社會基礎測試范圍為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必修學分所規定的學習內容。
科學基礎測試范圍為物理、化學、生物必修學分所規定的學習內容。
技術素養測試范圍為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必修學分所規定的學習內容。
(三)綜合素質評價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按公民道德素養、交流與合作、學習態度與能力、實踐與創新、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基礎性發展目標進行。評價以學生主要行為表現的實證材料為依據,按照各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評價標准,由學生本人、同班同學、任課教師共同完成。學生自評權重為20%,學生互評權重為40%,教師評價權重為40%。每個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評定結果以等級方式呈現,其中「公民道德素養」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其他五個基礎性發展目標均分為A、B、C、D四個等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分學年進行,每個基礎性發展目標的總評等級按高一佔30%、高二佔30%、高三佔40%的比例合成。評價結果以電子表格的形式進入考生檔案。
三、考試及成績呈現方式
(一)統考科目
科目 考試時間(分鍾) 分值
語文 150 150
數學 120 150
外語 120 150
文科綜合/理科綜合 150 300
總分值:750分。
(二)學業水平測試
學業水平測試安排在每年的六月份進行,開考全部科目。在校學生每科目參加一次測試。測試成績按全省所有考生成績分布劃分為A、B、C、D四個等級,其中排名為前25%(含25%)的為A等級,前25%~60%(含60%)的為B等級,前60%~95%(含95%)的為C等級,餘下的為D等級。成績為D等級的學生可參加補測,補測時間安排在次年的一月份進行,補測成績只分合格、不合格兩個等級。
四、命題工作
考試內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點。安徽省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繼續試行自主命題,考試內容將實現與高中新課程內容的緊密銜接。
(一)命題原則
命題堅持科學性、公平性和創新性的原則。
1.科學性。統考科目依據各學科課程標准和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的要求命題;學業水平測試依據各學科課程標准和測試綱要的要求命題。試題設計應與課程評價目標相一致,分別體現統考科目考試和學業水平測試的功能和特點。
2.公平性。命題要充分考慮全省各地教學條件的不同以及城鄉的差異,試題素材和解答要求應盡可能適應所有考生,避免出現需要特殊背景知識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題目。
3.創新性。試題設計盡量採用新情境、新材料,力求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注重考查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以及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試卷結構與內容
1.統考科目考查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與選修Ⅰ的內容,其中選修課程的總分值原則上不低於10%,均設為必做題。考查的具體內容由國家制定的新課程《考試大綱》和《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安徽卷)考試說明》予以確定。
2.學業水平測試考查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該科目必修學分所規定的學習內容,其中信息技術實行上機測試。
五、招生錄取
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特點高校的要求,分層次、分類別、按批次組織招生錄取工作。各高等院校依據考生志願,按統考科目成績、學業水平測試等級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擇優錄取。
(一)學校招生章程
各高等學校應按規定製定招生章程,經其主管部門審核後,在考生填報志願前向社會公布。學校可在招生章程中,提出對考生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的要求。有面試要求的高校,招生章程中應明確考核范圍和規則等。
(二)劃線和投檔原則
根據不同錄取批次學校招生計劃總數,按照一定比例,依據統考科目成績劃定各批次全省最低控制分數線。
依據各高等學校招生計劃數和考生志願,按照統考科目成績、學業水平測試等級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按一定比例投檔。藝術、體育類劃線和投檔原則另定。
(三)錄取原則
1.錄取工作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依據統考科目成績、學業水平測試等級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統一標准,擇優錄取。
2.應屆考生的學業水平測試每科都達到C級或合格以上、綜合素質評價每個基礎性發展目標都達到C級或合格以上,方可被普通文理科本科第二批次以上院校錄取;2008屆及以前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其學業水平測試成績要求參考原會考成績;社會考生仍參照原有錄取辦法,過渡期為3年,鼓勵社會考生在過渡期內參加學業水平測試。藝術、體育類及特殊類型招生的應屆考生必須參加學業水平測試,但錄取時不設置等級要求。
3.在同等條件下,高等學校可以優先錄取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達到A級(或優秀)數多的考生。
4.經批准實行自主招生試點的高校,可依據統考科目成績、學業水平測試等級、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和學校測試成績,自主錄取。
5.經批準的高等職業院校,可試行以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錄取主要依據的錄取模式,也可將考生的學業水平測試成績與學校組織的測試成績相結合作為錄取依據。
六、保障機制
各級政府、有關部門、高校和中學應加強配合,齊心協力,做好此方案的實施工作。
(一)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督促各普通高中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糾正單純以高考升學率評價學校的傾向,努力營造實施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良好氛圍。
(二)招生考試部門和各高校要適應高考改革的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加強報名、考試、評卷、錄取等各個環節的管理,確保各項工作的質量和安全,逐步完善高考招生制度。
(三)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學業水平測試與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管理,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和誠信機制,確保各個環節的公平、公正。
(四)各普通高中要進一步深化高中課程改革,切實提高課程實施能力,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按照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原則,努力探索建立新的評價體系,激勵和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地發展。
『叄』 新課改規定的普通高中的學習領域有哪些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新課改」的全稱,建國以後課改已有過好多次。上世紀末,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人們常常以為課程改革就是改換教材,這是不正確的。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新課改主要有六大「改變」:
1、課程目標方面,反對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比如學化學,過去只是明確地告訴你什麼加什麼會產生怎樣的反應,現在我們經常不告訴學生結果,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習、理解和記憶,體驗過程,培養能力,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2、課程結構方面,強調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突出的是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類的課程得到強化,同時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選擇性。
3、課程內容方面,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活」的知識。
4、課程實施方面,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會合作。
5、課程評價方面,以前的評價過於強調甄別與選拔,現在強調評價是為了改進教學、促進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基礎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沒及格,老師可以給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學習。
6、課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國家課程、教材一統天下,現在強調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充分調動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也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人們已經感受到了一些變化:各地用的課本是不完全一樣的;老師上課不是「緊扣教科書」了;學生的「問題」多起來了;「中考」改為「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了;高中錄取不是只看分數了。
『肆』 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高考方案理科綜合的物理、化學、生物佔多少分
你是哪個省的。新課標試卷的使用范圍是海南、寧夏 、遼寧、 黑龍江 、吉林、 河南 。物理110分,化學100分,生物90分。
『伍』 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施是哪一年
[初一作文]軍訓的日子 過了一個熱鬧的新年,當我再踏進校園那一刻,註定要與『無所事事』絕緣,實話說吧,我討厭在學校里日復一日的讀書,但我卻貪念與同學在一起的日子,她們總能把我從悲傷中拉出來,能讓我笑,與她們在一起,我總是...
『陸』 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怎麼翻譯
the revolution of new curriculum on regular senior high school.
希望幫到你
『柒』 關於陝西省新教改的實施 幫幫忙..
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三個面向」的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確定的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立足我省實際,積極穩妥地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努力構建特色鮮明、充滿活力、富有時代特徵的陝西普通高中新課程體系,全面提高我省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專門人才和創新人才奠定堅實基礎,為陝西實現跨越式發展和構建西部強省地位提供有力支持。
二、基本原則
(一)實事求是的原則。結合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實際,正確處理好課程改革目標與現實可行性之間的關系,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和態度,客觀、科學地對待和處理課程改革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在實踐中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
(二)因地制宜的原則。針對我省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方面存在的顯著差異,在全省同步進行改革的前提下,應區分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允許差異化的發展,各地、各校應根據各自不同情況,因地制宜的開展新課程實施工作。
(三)以校為本的原則。普通高中是新課程改革的主體,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尊重普通高中在課改工作中的自主權和首創精神,切實做到「以校為本」,充分發揮學校實施新課程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探索以學校為基地實施新課程的有效途徑和形式。
(四)科研引領的原則。新課程改革是一項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堅實的教育科研支撐。要切實加強教育教學研究,對實驗工作進行理論指導和專業引領,要採取有效措施,激發、調動和保護廣大教職工實驗新課程、探索新課程、研究新課程的熱情與積極性。
三、目標任務
(一)結合陝西實際,創造性地實施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普通高中各科課程標准(實驗)》,努力構建具有陝西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課程體系。
(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積極探索普通高中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新途徑,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有個性的發展,滿足陝西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需要。
(三)探索學校實施新課程的有效方式與途徑,提高新課程實施的水平,為國家新課程的實施、推廣、完善和發展提供實踐經驗,為普通高中新課程的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的修訂完善提供實證性意見和客觀依據。
(四)構建我省高中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有效機制,提高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高中學校建設與管理課程的能力,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逐步建立以校為本、聯校開發與共享課程資源的機制,營造課程實施的交流平台。
(五)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普通高中課堂教學改革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探索與高中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創建學校新的課程文化。
(六)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和新課程理念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和教學水平監控體系,建立學生學業考試成績與綜合素質評定相結合的評價制度,探索建立與高中新課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試改革方案。
(七)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制度,形成與新課程實施相適應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促進全省普通高中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高全省普通高中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八)以課程改革為動力,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推動全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內涵發展,使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相適應。
四、組織與領導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涉及面廣、影響面大、社會關注度高。因此,必須加強對新課程實驗工作的組織與領導。
(一)充實陝西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導小組,由省政府主管副省長為組長,省政府主管秘書長及教育廳、財政廳、發改委、人事廳負責人任副組長,教育廳辦公室、人事處、資金處、發展處、督導室、基教處、高教處、師資處、體衛藝處、德育處和省考試管理中心、省教科所、電教館、教育裝備中心、教材中心等處室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和領導全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各項保障措施,全面部署實施課程改革工作。
全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中的重大改革報請省人民政府同意。
(二)建立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辦公會議制度,由省教育廳主要負責人或分管負責人定期召集。廳基教處、辦公室、人事處、規劃處、資金處、高教處、職成處、師資處、督導辦、體衛藝處、德育處、省考試管理中心、省教科所、省電教館和省裝備中心等處室和單位負責人為辦公會議成員。辦公會議研究制訂各項政策和保障措施,就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三)成立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專家指導組。指導組成員主要由省內有關高師院校、教科研單位的專家和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代表組成,在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導小組領導下,進行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的理論研究,為行政決策提供咨詢,為全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的教師培訓等工作提供指導和專業支持。專家指導組辦公室設在省教科所,具體處理日常工作。
(四)各市、縣(市、區)都要建立在當地政府統籌領導下,參照省課程改革領導小組成員的構成單位,充實和完善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領導機構和專家支持組織,明確職責,積極穩妥地推進高中新課程的實施。
(五)省、市、縣三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導小組要加強對普通高中學校新課程實施工作的指導;要充分調動學校和師生自主參與新課程實驗、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的積極性;要充分發揮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學校的作用,並組織好對高中新課程實施工作的過程評估,及時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及時反饋情況,總結經驗,獎勵先進,通過改革使每一所學校逐步建立起與高中新課程相適應的學校管理制度。
五、實施重點
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加強新課程實驗的研究
1. 成立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項目研究組,組織力量對普通高中課程實驗中的各項工作開展專題研究,為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決策提供服務;以教育科研促課程改革,及時將研究成果應用到高中新課程實驗中;加強對高中學校課程改革的理論指導和專業引領,努力解決全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
2. 建立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校制度,重點在制度建設、課程開設、課程管理、評價改革、校本教研、師資建設、設備配置、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為全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提供成功經驗。
(二)組織新課程實驗的教師培訓
1. 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指導組統一組織全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培訓,堅持「全員培訓」和「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採取「統一規劃,集中培訓,分段實施,研訓一體」的措施,在教育廳對全省普通高中校長、各地市教育局長、教研室主任進行通識培訓的基礎上,各地市要組織好對學科教師、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研員的學科課程標准培訓和學科教材培訓。
2. 充分發揮國家、省級培訓的作用,積極開展市級、縣級培訓和校本培訓,並注意做好「四個結合」,即通識培訓與學科培訓相結合、理念更新與課例分析相結合、專家講座與名師示範教學相結合、集中培訓與校本培訓相結合。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培訓,使受培訓者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深刻領會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精神實質,逐步按照新課程理念進行學校管理和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3. 優化整合各類培訓機構的資源和力量,高等院校、教研部門、科研部門要密切合作,各司其職,共同做好培訓、咨詢、指導等工作。培訓者要先接受培訓,要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把握高中新課程的精神實質,研究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和解決思路,真正成為新課程實施的先行者,並在指導和服務於基層學校的過程中成長為新課程的專家。課改實施後,省教育廳將組織普通高中新課程講師團赴各地講課和指導培訓。
4. 堅持「邊改革、邊培訓、邊總結、邊提高」,將新課程的師資培訓工作始終貫穿於新課程實驗的全過程。培訓要求新、求實,努力更新培訓觀念,探索新的培訓模式和手段,要充分發揮案例研究和課例觀摩課在課改培訓中的積極作用,不斷增強課改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5. 加快網路資源建設,充分發揮網路手段在高中課改培訓中的積極作用。省電教館和教科所要進一步完善陝西教育網和教研網站建設,加快資源建設步伐;要指導市縣相關部門做好教師利用網路資源學習、掌握高中課改知識的具體規劃和實施辦法。普通高中學校要加強和完善計算機、多媒體、網路等設施設備建設,引導並鼓勵教師利用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獲取各種高中課改資源。
(三)加強新課程實驗的實施、建設與管理
1. 各普通高中都要成立學校課程指導委員會,統籌負責學校新課程的實施、管理與評估。學校課程指導委員會下設各學科課程小組,各學科課程小組提出本學科的開課方案(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開設的學科、模塊、時間、任課教師,課程說明,以及選修課注意事項等),報學校課程指導委員會審定後實施。學校課程指導委員會在此基礎上編制學生選課指導手冊,指導和幫助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科學、合理地選課。
2. 嚴格按照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規定的學習領域、科目和模塊的要求實施課程,學校在按計劃開設好所有必修模塊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制定開設選修課程的年度計劃,積極創造條件,逐步開好各類選修課程。各普通高中要按課程方案的要求開齊必修課程。省級標准化高中和新課改樣本學校要在選修課程開設方面為其他普通高中充分發揮示範、帶動和幫扶作用。
3. 積極創造條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開設好通用技術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切實加強通用技術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實施、考核、評價及學生校外活動的管理,在保證課程開設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保障活動課程的安全有效,防止活動課程學科化、課堂化的傾向,積極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新模式和新途徑。
4. 加強對實驗教材選用的指導與管理,統籌安排新課程實驗教材在全省的使用。編制《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選用指導意見》,提高學校實施課程、建設課程和管理課程的能力。積極引進、開發並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充分挖掘包括網路資源在內的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建立校際資源交流與共享機制,發揮課程資源的最大效能。
(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與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建設
1. 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重點,積極探索新課程的教學改革,切實推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知識的意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的組織管理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2. 建立並完善學生選課指導制度,促進基於模塊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適應新課程需要的教學組織形式,逐步建立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普通高中教學管理制度。
3. 建立學生學分管理制度。學校要根據課程方案的學分要求形成學年學分分配表。堅持客觀、公正、透明的原則,嚴格學分認定的標准、程序,規范操作過程,嚴禁學分認定中的營私舞弊、弄虛作假行為。
4.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學校根據新課程實施的需要,進行教師、場地、設備等學校現有人力和物力資源的重組和優化,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效益,探索建立適應模塊化教學特點、行政班與教學班相結合的新型教學組織和管理機制。
5. 加強學校教研組織的建設與重組,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課程發展的專業咨詢、指導和進修體系。組織並引導教師及時解決新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真正使新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
(五)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
1. 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場地和設施設備,引進、開發與利用好報刊、雜志、電子音像教材、多媒體課件、網路課程等多樣性課程資源。因地制宜開發課程資源,努力與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利用和爭取學校所在地的工廠、社區、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為新課程實施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支撐。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成人教育的融合與滲透。農村學校要結合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實際,積極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
2. 合理利用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課程資源,努力形成學校的課程資源體系。建立省、市、縣、校四級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資源網,形成課程資源共享機制。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開發課程資源,逐步實現學校與社會教育資源的接軌與共享。
3. 學校要在自主建設技術課程教室、購置技術課程教學設備的同時,積極與當地的職業技術院校、工業技術企業、農業技術企業聯合辦學,利用他們的師資和技術設備資源,落實通用技術等選修課程的教學與實踐活動。
(六)推進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
1. 探索高中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建立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引導學校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構建並形成發展性的評價制度。探索符合模塊課程特點的多樣化的考試方式,形成校內學分認定的規則和程序。
2. 建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制度,全面、科學、准確地評價教師教學工作,將教師教學工作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統一起來。通過評價,促進教師提高實施、開發、創新課程的能力,發揮評價對實施新課程的促進作用,努力營造實施新課程的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
3. 建立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學校自我評估與外部評估相結合的普通高中學校評估機制。引導學校圍繞辦學理念和發展規劃、學校組織與管理、教師隊伍建設與學生發展、學校環境與辦學條件以及學校與社區等方面進行經常化、制度化的評價。使普通高中評估成為保障新課程改革順利進行和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4. 組織力量開展對新課程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制度和考試制度改革的研究,制定《陝西省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改革方案》。
六、選修課開設要求
考慮到全省各級各類普通高中學校在辦學基礎和辦學條件方面存在的較大差異,我們對選修課開設提出三類不同要求。
(一)選修課開設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學校要求)
1. 高一年級學生班額在64人以下;
2. 能夠開設各學科課程標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課和40%的選修Ⅰ模塊,能滿足學生3年中獲得116個必修學分和在選修Ⅰ中獲得22個學分;
3. 學校開設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能滿足學生在選修Ⅱ中獲得6個學分;
4. 參與新課程的教師要全部參加新課程培訓並取得合格證書,能夠承擔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必修課程和選修模塊的教學工作;
5. 學校條件性資源能保證新課程開設的需要,並能夠重視教學過程中素材性資源的開發和生成;
6. 學校建立教師全員參與的校本教學研究制度,活動能夠正常開展;
7. 學校建立並全面實施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學生綜合評價制度;
8. 學校有整潔的環境、穩定的秩序和良好的校風與改革氛圍。
(二)省級標准化高中需要達到的要求
1. 能夠開設各學科課程標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課和60%的選修Ⅰ模塊;
2. 能夠開好本省地方課程和若干門類校本課程;
3. 學校具有學生跨班級選課學習的條件;
4. 學生3年中獲得的選修學分高於28個學分(其中在選修Ⅰ中獲得的學分高於22個學分,在選修Ⅱ中獲得的學分高於6個學分);
5. 教師教學方式能服務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選擇性學習,學生學習新課程的自覺性和選擇性明顯提高;
6. 素材性資源受到重視和有效的開發利用,學校數字化課程資源能對教師教學提供有效幫助;
7. 學校校本教學研究制度取得成效,教師普遍重視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三)省級示範高中需要達到的要求
1. 能夠開設各學科課程標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課和選修課;
2. 能夠基本按照學生選課要求開設高質量的選修課程,並形成學校的特色課程或優勢研究性學習項目;
3. 學校具有學生跨班級選課學習的條件,學生選課最低於開班人數可少到30人,並能允許部分優秀學生跨年級選課;
4. 學生3年中獲得的選修學分高於36個學分(其中在選修Ⅰ中獲得的學分高於28個學分,在選修Ⅱ中獲得的學分高於8個學分);
5. 教師能正確選擇和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組織課程教學,學生普遍學會自主學習和有選擇性的學習;
6. 新課程所需要的條件性資源完備,素材性資源受到普遍重視和生成利用,學校擁有能不斷更新和服務便捷的數字化課程資源;
7. 學校校本教學研究制度成效顯著,教師合作探究蔚然成風,反思教學已成為教師的職業習慣。
以上三類要求是我省對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選修課開設的條件劃分。全省各普通高中學校要根據本校實際,對照三類要求作好改革規劃和具體的工作計劃,努力形成自己的課程特色,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
七、保障措施
為保證全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工作的順利實施,需要各方面在政策支持、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制度建設、師資培訓、專業指導、輿論宣傳等方面做好准備並提供有力保障。
(一)提供政策保障。為保障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努力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主要領導同志的理解與支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保障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有關的教師編制、經費投入、教學管理、督導評估、招生考試、條件裝備等配套政策制定好、落實好。省教育廳將定期交流各市有關信息,研究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和政策,共享資源和信息,推動各市課程改革工作的協調發展。
(二)落實課程改革專項經費。省教育廳將每年安排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專項經費,用於高中新課程組織、培訓、項目研究、課程資源的引進與開發、實驗推進以及檢查督導等各項工作。各市、縣(區)和普通高中學校也要根據當地實際,相應設立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專項經費,確保上述各項工作措施的有效實施。
(三)合理編制班級和配備教師。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按照學生實際人數和新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指導和督促學校合理編班,從2007年秋季招收的新生開始,把每班的學生人數限定在64人以內;同時爭取各級人事、編制部門的支持,按照學校實際班數和學生數,落實教師編制,為學校配備相應的教師。學校要有計劃地從工科院校、高師院校以及職業技術學院遴選優秀畢業生,通過教育科學和高中新課程培訓,充實高中技術課教師隊伍,以滿足技術課教學的需要。
(四)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按照新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和《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裝備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和《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信息化建設工作指導意見》的要求,指導和支持普通高中加強校舍、圖書、體育場館、器材設施、實驗儀器、電教設備及各種軟體資源等方面的建設工作,不斷優化學校教育資源,努力使每所普通高中都能具備實施新課程方案所需的基本條件。
(五)重視師資培訓。要把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培訓工作作為今後一個時期我省高中校長培訓和教師繼續教育的重點。從新課程改革和廣大學校、教師實施新課程的實際需要出發,科學合理地確定教師培訓標准,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規劃,在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和培訓資源開發以及培訓評估和經費保障等方面探索創新,不斷加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提高培訓質量。
(六)加強課程改革的專業研究和指導。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實現教研重心下移,市一級要逐步建立起面向全體普通高中學校的教研網路,發揮業務指導作用,加強教研工作的協作與對口支援,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教育質量較高地區以及樣本學校的示範作用。加強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項目的研究工作,針對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開展研究,對課程改革實踐進行指導。高中學校要主動加強與各級教研機構和高等師范院校的聯系,積極開展校本教研,形成自己的專業咨詢和專家指導隊伍。省教育廳將積極利用陝西教育網和省教科所教研網站,收集新課程實驗的有關信息,介紹改革動態,咨詢答疑,建立暢通的課程改革實驗信息溝通渠道。
(七)強化評估與督導。要建立對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評估監控機制和專項督導制度,省教育廳制訂《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工作評估標准及評估方案》,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好對本地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專項調研和階段評估。將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工作納入對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考核和對普通高中辦學水平評估,監控各地新課程實驗的進展情況,及時解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及時反饋情況,總結經驗,獎勵先進,鞭策後進,確保每一所學校新課程實驗都能積極、穩妥、有序地進行。
(八)加強輿論宣傳。課改宣傳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向學生及其家長和全社會廣泛深入地宣傳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目的、任務和意義。爭取社區、家長的積極配合,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課程實驗的新機制,形成領導重視,群眾理解,全社會對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廣泛理解與支持的環境,努力營造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良好社會氛圍,確保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各項目標的實現。
八、實施步驟
(一)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
1. 啟動、組織各種形式的研修活動
舉辦由市、縣教育局長、基教科(股)長、普通高中校長、教學副校長、教導主任,並邀請縣(區)主管教育的副縣(區)長參加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研修班」,通過領導報告、通識培訓、學校實施新課程改革操作層面的培訓以及專家解說新課程標准等形式,使受培訓者充分認識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深入領會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的精神實質。各有關處室和部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啟動以下方案或意見的研究制定工作。
(1)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施工作方案
(2)陝西省普通高中實施新課程高考改革方案
(3)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裝備建設工作指導意見
(4)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信息化建設工作指導意見
(5)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學分管理指導意見
(6)陝西省普通高中校本課程建設指導意見
(7)陝西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與管理指導意見
(8)陝西省普通高中選課指導方案
(9)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校本評價指導意見
(10)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
(11)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選用指導意見
(12)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教學指導意見
2. 確立樣本校聯系制度,每個市根據各地實際,分別在城市、農村、企事業辦學校等,確立2—5所各種類型的樣本學校,樣本學校可分別就選修課程開設、課程資源開發、校本教研、學分管理、選課指導制度等各個方面有側重地進行研究、學習和模擬實施,在改革中形成教育行政部門和專家能夠在學校層面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工作機制。
3. 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學校要制定本學校實施新課程的准備工作方案。各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對轄區內所有普通高中學校應對新課程改革的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對2006年以前不能達到新課程實驗條件要求的學校,要通過布局調整進行資源整合。通過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使高中教育的布局更加合理,滿足普通高中新課程對學校建設和辦學規模的要求。
(二)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
1. 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省內有關新聞媒體,特別是《陝西教育》、《陝西教育科學研究》、《中教論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動態》和《陝西教育網》等教育刊物與網站,向學校、教師、家長以及社會各界廣泛、深入宣傳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內容、措施及外省的改革動態。市、縣教育部門要積極向各級政府領導宣傳新課程改革,深刻認識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目標任務、課程結構的設計以及課程制度建設等重要問題,同時向高中學校和社會廣泛宣傳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社會認知程度。
2. 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對我省普通高中學校實施新課程改革觀念轉變、認識程度、硬體設施以及選修課程的開設能力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的調研,為指導各學校積極應對新課程及制定有關政策提供參考情況。
3. 省教育廳組織部分市、縣教育行政人員、教研人員和高中校長考察先期試驗省區的實驗情況,對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借鑒外省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
4. 省教育廳完善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各項政策。
5. 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督查力度,指導各普通高中學校嚴格按照省教育廳提出的選修課開設要求,合理規劃、認真實施,努力創造條件滿足新課程實驗的條件要求。各項准備工作必須在2007年8月就緒。
6. 各市要組織全市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動員大會暨通識培訓會;各校要組織教師認真學習《陝西省高中新課程實驗實施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准及其解讀,特別是要利用寒假組織開展高中新課程首期全員通識培訓工作。在此基礎上,各地、各校要制訂出切實可行的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實施方案。
『捌』 如何做好新課改下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學
新課改下,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無形中使社會、家長及教師關注一個很熱點的問題,如何有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倡導學生自覺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注重師生、生生間交流合作,以學生為主體進行開展學習活動的方式。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體悟學習,從而真正做到學有所獲。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方法,特別適用於課程改革下生物課程的學習,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突破點。《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准》指出:高中生物課程要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備較強的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學必須扎扎實實地將新課程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
『玖』 請問,現在陝西省高中歷史課本是哪個出版社出版的共幾冊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歷史學科教學實施指導意見(試行)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以下簡稱《歷史課程標准》)精神,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歷史學科教學工作,推進我省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實施,結合我省實際,特提出陝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歷史學科教學實施指導意見。
一、 認真學習、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內涵,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歷史課程標准》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成果。它在義務教育段歷史新課程的基礎上,根據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質、任務以及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構建了適合高中學生學習的歷史課程體系。在課程目標上,改變了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了新的高中歷史課程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全面發展;在課程結構上,改變了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的現狀,以「模塊」加「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的課程結構;在課程內容上,精選學生終身學習需要的基礎內容,增強了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學術發展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在課程實施中,強調學生探究式學習方式的養成,關注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促使歷史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知識結構;在課程評價上,努力探索新的評價機制,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各地要廣泛組織教研人員和廣大教師認真學習、深入研討《歷史課程標准》,進一步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准確把握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全面落實高中歷史課程的目標,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科學歷史觀、正確價值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規范開設必修課,靈活設置選修課,努力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高中歷史新課程體系
依據《歷史課程標准》精神,高中歷史課程由必修課和選修課構成。必修課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III) 三個學習模塊,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必修課每個模塊為36學時,2學分,共108學時,6學分。必修模塊可安排在高一和高二年級三個學期六個學段內完成,按照歷史(I)、歷史(II)、歷史(III)的順序先後開設。
選修課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內容,旨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從我省普通高中歷史教師綜合能力、歷史教學水平及條件設施等實際出發,選修模塊學習內容統一規定為:「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等三個模塊。每個模塊為36學時,2學分。選修模塊可從高二年級第一學期開始逐步開設,主要安排在高二年級第二學期和高三年級第一學期進行。
各地及學校要嚴格按照課程計劃,合理有序地安排歷史課程,在按計劃開設好必修課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逐步開設好選修課,從而高質量地完成歷史課程教學任務,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高中歷史新課程體系。
三、有效實施課堂教學,不斷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和水平
課堂教學是實現歷史課程目標的主渠道。要積極探索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切實推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努力促進歷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一是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全面落實歷史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努力促進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機融合。
二是要更新教學觀念,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有效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要通過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舉行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與遺跡等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傳統學習方式,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提高自主學習、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是要依據課程標准,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使學習模塊中的每個主題更加鮮明,結構和層次更加清晰,更有利於師生的探究學習和成長。在具體的專題教學中,首先應明確闡釋專題的概念及內涵。其次要講清專題的發展演變歷程以及對當今社會的影響。最後使學生獲得某些歷史啟示,情感態度價值觀受到熏陶。
四是要在教學設計中善於從學生實際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發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力求在知識呈現方式、內容選擇、問題設置、教學活動建議、課型選擇、參與社會實踐和鼓勵學生動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建立歷史教學評價體系,加強對歷史課程的質量監控
歷史教學評價對歷史課程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要建立歷史教學評價體系,重視過程與發展,實現課程評價重點和功能的轉變,促進歷史新課程教學順利實施。
一是依據「全面、多元、發展」的評價理念,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全面客觀評價。要調動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通過學習檔案、歷史習作、歷史製作、歷史調查、考試等形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要將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以A(優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個等級形式呈現。
二是建立歷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要按照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氛圍、學生參與程度、教學效能等基本要素,採用課堂觀察法、訪談法、測驗法、問卷調查法等,建立歷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既關注教師的教,又關注學生的學,實現「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雙重目標。
三是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反思,建立有利於教師專業成長的評價體系。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教師評價制度。
四是加強高中歷史模塊學分認定工作。高中歷史模塊學習時間為36學時,修完模塊,達到規定要求即得2學分。模塊學分的認定應由綜合素質評價、學業成績(單元測試、模塊考試)兩部分構成。綜合素質評價包括學習檔案、歷史習作、歷史製作、調查報告及師生和家長的評語等,主要以材料的形式構成,可占模塊學業成績評定的25%;單元教學評價可以採取考試形式,也可以採用非考試的評價量表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定,可占模塊學業成績評定的15%;模塊教學評價一般採用考試方式,測試的內容應盡可能全面地反映本模塊歷史的主體知識,體現歷史學科「三維」目標要求,可占模塊學業成績評定的60%。模塊學業成績的最後評定以等級形式出現,可分為A(優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個等級,達到C等級以上的可獲得本模塊的學分。
五、建立和完善歷史課程保障機制,確保歷史新課程教學工作順利實施
為確保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工作順利實施,需要在師資培訓、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歷史教學研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切實加強教師培訓,努力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師資培訓工作是歷史新課程教學工作成敗的關鍵。要切實做好歷史新課程教學師資培訓的規劃工作,確保歷史新課程實施與師資培訓同步進行並適當超前。要堅持 「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將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有關內容納入高中歷史教師繼續教育核心內容。要採取崗前培訓、校本培訓、專業研修、專題講座等方式,對廣大歷史教師進行通識培訓、學科培訓、校本課程開發培訓等,使教師深刻領會課程改革的背景及新課程理念,准確把握高中歷史新課程相關專業知識,不斷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是積極開發利用歷史課程資源。在有效利用課程標准和教科書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校內課程資源,通過學校圖書館等各類教學設施中的歷史教育資源、收集網上資源、製作歷史課件、展示歷史資料、製作多媒體教學軟體、開發歷史網頁和進行遠程學習等,精選蘊含學生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及時體現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要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作用,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發展的具體需要,發掘和運用社區及兄弟學校的課程資源,建立經驗交流和合作研討機制,實現資源共享。要注意有效整合校內外歷史課程資源,力求發揮各種歷史課程資源的優勢,為歷史新課程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建立並完善與新課程實施相適應的歷史教學研究機制。要健全全省歷史學科教研網路,加強各級教研機構歷史教研員的配備。教研人員要深入教學一線,注意研究歷史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全局性問題,及時發現並總結、提煉和傳播教師在課程改革中形成的成功經驗和智慧,重視研究和解決歷史新課程推進中遇到的實際教學問題,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專題研究,為學校實施歷史新課程提供有效的專業支持。要充分發揮學校教科室、教研組的作用,積極開展歷史新課程校本教學研究。要加強區域之間、校際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促進教師教學研究能力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推動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深入發展。
『拾』 求普通高中新課改後青海省信息技術學科教育現狀2009
1.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共投入20147.93萬元,建成教學光碟播放點2889個,衛星教學收視點2781個,計算機教室967個,農牧區中小學基本實現了現代遠程教育三種模式的覆蓋。
2.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已經建立。利用全省電教系統人員的技術優勢,組建了覆蓋全省中小學的省、州(市)、縣、校四級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及時為學校解決技術難題、排除設備故障,有力地保證了信息技術設備設施的完好運轉。
3.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普遍提高。「十五」期間,對全省45周歲以下專任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全員培訓,共培訓37846人,占應培訓教師的93.12%。到2006年,對全省48793人次的中小學教師進行了信息技術教育理論與技能培訓。並適時轉入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全員培訓工作,已完成4837名教師培訓任務。
4.教育資源建設取得突出成效。建成省級基礎教育資源庫,教育教學資源和VOD點播資源總量達3T,免費向全省農村中小學提供。組織編譯了小學語文、數學、科學教學包、《漢字宮》教學片、現代遠程教育示範課和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模擬實驗等藏漢雙語教學資源,總量達50.4G。
5.教學實驗研究初見成效。以國家級和省級實驗區、實驗縣、實驗校為基地,課題實驗為龍頭,遠程教育項目為骨幹,進行信息技術效益發揮的實踐與研究。100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遍布城鄉牧區學校,課題實驗總結出一些新型教學方法,促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6.遠程教育資源走出校園,為黨員遠程教育和 「三農」服務。會同組織部門開展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建立健全遠程教育村校站點共管、共用工作機制,確保「村校聯建、資源共享」工作的持續開展,推動了農村加快脫貧奔小康的步伐,促進了農民的觀念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