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一堂好課是什麼樣子的
⑴ 什麼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 ——對一堂公開課的思考
——對一堂公開課的思考各位老師:剛才大家看了侯鵬娟老師的課,不知有何感受?對於政治備課組的所有成員來說,一致認為是這是一種享受。這不僅是侯鵬娟老師的一種榮譽,也是政治備課組的驕傲和自豪,而這種驕傲和自豪是侯鵬娟老師給予的。無疑,這節課是成功的。我想下午領導讓我們在這里觀摩學習,也即對這節課的一種肯定。 我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析: 第一,教學目標清晰合理的課堂。目標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層次清晰合理。整節課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第二,動態的課堂。追求的是師生互動,關注的是學生的思維,既能體現教學目標實施結果,又能展示師生活動中的思維軌跡。 第三,活潑、民主、自由、有趣的課堂。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教學理念。 第四,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 第五,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 第六,動態生成的課堂。信任學生,還給學生思考的權利、思維的意識,讓學生質疑並釋疑,在說與做中發現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能力、體驗情感。 最後,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有所期待。整體來說,這節課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成長。那麼,支撐一堂課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麼?我想既不是知識,也不是活動,而是生命。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是人與人之間靈肉交流的活動。」而一堂課的進行實際上是教師生命與學生生命不斷碰撞、不斷互相接納的過程。侯鵬娟老師通過自己的個人魅力推動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最終達成教師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知識的獲得,以促進師生生命成長的過程。應該說這節課是完美的。 新課程標准下, 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呢?這是一個頗值得探討的話題,對於一堂好課,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況且從來就沒有什麼十全十美的課堂。這里不妨套用一下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對於我們的課堂是:平庸的課是相似的,好課各有各的精彩之處。當然,我們期待的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新課程下的一堂好課,不是對原有課堂教學評價的否定,而是發展和超越,更多的是以關注的學習狀態為主,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看老師講課」。 一節公開課是一節優質課,是老師們做了精心准備的,當然,要表現的精彩就不能沒有個人表演的成分。一堂好課究竟是在課還是在人?在課,因人而異;在人,因課而異。在生還是在師?在生,就需要常問學生動起來了沒有,少問教師講到了沒有;常問學生成功了沒有,少問教師成功了沒有,在師,就要看教師向學生傳達什麼樣的理念,有人說,教會學生學習什麼,是為了現在;而教會學生怎樣學,才是為了未來。現實中我們畢竟常常面對的是一節常規課,究竟該怎樣上?怎樣讓常規課變為優質課?我想主要還是看我們關注什麼?新課程理念下並非不關注學生的成績,因為學生成績的獲得才能帶來學生的成就感,更能帶來老師的成就感。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只有成績才能讓學生和老師感到一種快樂。但我們還要關注學習的過程給教師和學生帶來的生命成長的快樂。這個過程在新課程改革中表現得尤為迫切。因為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要給人一種成長。 時下,我們很多老師有這樣一種困惑,不是有這么一句話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學生」,所以我們老師拚命地教,只怕自己講得少,只怕學生學不會。我們的「怕」不正折射出我們的不相信嗎?既不相信學生,也不相信自己。豈不知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點燃的火把。我們還需要讓學生知道「知識都是學來的,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學習的學生」。我們要從過去以教定學,要求學生適應老師,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的「師本教學」,轉變為要求教師適應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的「生本教學」。而教育也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僅僅是知識、文化的傳授和技能的學習。我們今天的教育是為了讓學生能夠一生持續地學習,有尊嚴、高質量的生活;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為自己所處的環境做出充分的貢獻並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教師把知識講得非常精彩,把題目做得非常漂亮,這會讓課堂教學現場感特別好,但學生只是課堂的觀眾而已,他只是看哪一位教師表演得更精彩而已。正如我們習慣把飯做的色香味俱全讓學生去享用,去評價,而學生不知道只有自己做出來的飯才最好吃。 當然,我們今天在這里觀摩和學習,不是為了評價和欣賞,主要還是為了讓自己的課怎樣上才更好。我想我們學習他人主要還是借鑒,我們永遠也不能成為他人。正如侯鵬娟老師的課,融入了自己的個性和特色,這是我們學不來的。正所謂「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不適合的倒可能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沒有一個現成的模式可以效仿。洋思、杜郎口、衡水、新絳的教學模式,可以學習、借鑒,但絕不能簡單的搬用或模仿。 有人可能會問有沒有什麼方法和技巧,沒有!只有理念的轉變和更新。我們學習新課程,不是為了研究課標,而是對新課程的全新理念的一種學習。因為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事業,教育不僅僅給孩子分數,而且還要為孩子的生命奠基,是一個通過培養人,讓人不斷走向崇高,生活更加美好的事業,是塑造美好人生,培養美好的人格,使學生擁有美好的人生。教育不僅是為未來的幸福做准備,教育生活本身就是幸福的。 俗話說: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後每人有兩種思想;你有一個經驗,我有一個經驗,交換後我們每人都多了一個經驗。非常感謝侯鵬娟老師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堂很好的範例,也非常感謝各位老師的交流與合作,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專家點悟,專家點悟不如自我感悟。讓我們多一份思考,少一份抱怨,多一點學習,少一點指責,我相信我們的課堂會更加的精彩,我們的教育生活才會更加幸福。
⑵ 新課程標准下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
首先,語文課必須以語言教學為中心,這是好的語文課的前提和基礎。新課程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這里的「統一」不是一種簡單的對等與平衡。工具性是語文的根本屬性,而人文性則為眾多人文學科所共有。往常,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多被作者介紹、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藝術特色等程式化的教學內容所佔據。當然,不是說這些內容不重要,對於年齡小,知識積累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中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基礎知識,切實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因此,無論教學理念如何更新,中小學語文課還是應該從字、詞、句、段、篇章入手,踏踏實實地提高學生的語言基本功。
其次,好課應該有實際的教學效果,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舒暢。由於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動」的教學,好象學生越興奮,課堂越熱鬧就越好,所以把熱烈的課堂氣氛當成了語文課追求的主要目標。其實,沒有實際效果,教學形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的不是好課;教學形式多樣,課堂氣氛熱烈的也同樣不能算好課。比如:文言文教學,疏通詞句是關鍵,形式上往往以教師串講為主。在《山市》教學中,沒有熱烈的討論,也沒有精彩的表演,我利用「過兵谷」的故事激發了學生學習海市蜃樓的興趣,所以,串講時學生學得輕松,聽得明白,順利地闖過了文字關,教學目的達到了,便是好課;作文《一張老照片的故事》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實物展示出學生自個的老照片,整節課組織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我不明確發表意見,學生在敘說中坦露了感情,拓展了思路,活躍了思維,這也算取得了實際的效果,也應該是好課。相反,講《皇帝的新裝》一課,讓學生去表演,盡管課堂氣氛活躍,並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但作為語文課,畢竟偏離了主題,所以不能算是好的語文課;《紙船》一課,運用了多媒體音像畫面去輔助教學,盡管很生動、形象,但直觀的畫面妨礙了教師教學思路和學生對以語言為特色的文本的獨特理解與感受,雖然教學手段新穎、先進,實際的教學效果不佳,仍然不能算是好課。
最後,好課還應該富有個性。語文教學是學生在教師引領下體會感悟課文的過程,好的課文往往語言精美、形象生動、情感充沛、意韻豐富,這就要求語文課不能搞規范化、模式化的千人一面,不能面面俱到,四平八穩,而應該有自己的個性。作為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在具備了基本的知識修養和教學能力的前提下,還要去感悟,要有對生活的敏銳獨特的感悟能力,要善於發現、勤於思考,絕不能人雲亦雲、隨波逐流。同時,在語文能力方面,還應具有某種特長:或工於書法,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粉筆字能對學生書寫起示範和指導作用;或善於言辭,能用聲情並茂的朗讀和引人入勝的講演去感染打動學生;或長於分析,能使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同時提高理性思辨能力;或擅長寫作,能領著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翱翔於文學的天空……有了教學個性,才能使課堂富於生機,充滿活力。
⑶ 談談什麼樣的課才算一堂好課
究竟什麼樣的課才算一堂好課?不同的時期,標准不盡相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新課程下的一堂好課,應該明確地表現在課堂教學主體——學生的身上,那麼,怎樣的課才算一堂好課呢?一般認為好的一堂課應該包含以下四個方面:首先,看教學雙方是否都要有充足的准備。教師要了解自己的課堂,教什麼、怎麼教、教學對象的情況如何,學生同樣要有充分的准備——預習,學生預習的深淺程度是一堂課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條件,知道自己今天來學什麼,怎麼學,什麼地方需要重點注意的,可以說,有良好預習習慣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比懵懵懂懂、渾渾噩噩來聽課的學生要高出一個水平,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其次,看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好的一堂課留給學生的精神是永恆的,激勵學生一生對科學知識的執著追求。這也是一堂好課的真正價值所在。我認為評課中「看學生」就是能看到學生在課堂上時而聚精會神地聽,時而全神貫注地思考,時而欣喜地舉手發言,時而富有感情地朗讀,時而下筆有神地練習……一堂課下來,學生興趣盎然,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過去,這節課就是好的。第三,好課就是要看教學目標實現狀況。一堂好課教學目標要明確、突出,課堂思路要清晰,知識點要落實,教學過程要協調、和諧,學生思維要活躍。教態自然大方;語音清晰、標准、洪亮,語調抑揚頓挫、有變化,充滿激情,有吸引力;書寫簡明規范、流利清秀;多媒體的應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堂好課必然建立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的前提下。在這樣的課上,教師肯定會向學生傳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選擇最好的、最適合教學對象具體條件的課堂教學和教學過程的方案,實現學生在自己起點上的最大可能的提高,收獲最佳的教學效果,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第四,課堂要看氛圍營造狀況,不同的課堂往往有不同的氛圍。積極的課堂氛圍是融洽與和諧、恬靜與活躍、熱烈與深沉、寬松與嚴謹的有機統一;消極的課堂氛圍一般表現為過於寂靜、緊張拘謹、心不在焉、反應遲鈍的基本特徵。積極的課堂氛圍不但有利於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會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進程,所以創造良好的、民主的、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體驗一種美感,師生雙方更易進行情感、思想的交流,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相考問、共同體驗、共同參與、情感共振的美妙樂曲。它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是我們為之努力且一直嚮往的課堂。好課留給學生的精神是永恆的,就如陳景潤初中數學老師的一堂教學課,激勵了陳景潤一生對科學的執著追求。這是一堂好課的真正價值所在。新課程下的一堂好課,不是對原有課堂教學評價的否定,而是發展與超越,它更多地是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為主,正如葉聖陶先生說過的:「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看老師講課」。好課的標准1、 課堂里有生活。是指課堂里有放映生活問題的問題再現、碰撞和解決。「回歸生活世界」本身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主張。「教育來源於生活」。課堂也要放映生活。2、 課堂里有笑聲。是指課堂里有歡快的、開心的和會意的笑聲。這是愉快的、輕松的課堂。是有效率的課堂。笑聲是生活的需要,課堂是生活的一部分,課堂里少不了笑聲。但也不是刻意去追求它。3、 課堂里有辯論。是指課堂里有觀點的、方法的和結果的辯論。新課程推崇的是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一定應該有觀點的、方法的和結果的辯論。辯論觀點,辯論方法,辯論結果,這本身就是探究的過程。現在是辯論不足,沉默有餘。4、 課堂里有尊重。是指課堂里有平等的、友善的和民主的尊重。尊重是現代教育的特徵。平等的、友善的和民主的尊重,構成現代教育課堂的靈魂。它使課堂賦有生命力。5、 課堂里有規矩。是指課堂里有養成的、習慣的和人性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人十分強調它。所以,課堂也應有養成的、習慣的和人性的規矩。它是自然的,不是教師硬性規定的,因而是人性的。6、 課堂里有遷移。是指課堂里有預設的、生成的和隨機應變的多學科知識的遷移。它使課堂充滿樂趣,懸念和智慧。它也應該是多學科方法的遷移,讓學生思路開闊,方法靈活,富有創新。7、 課堂里有掌聲。是指課堂里有鼓勵的、贊同的和敬佩的掌聲。掌聲來自教師,來自同學。有鼓勵,有贊同,更有敬佩。這是班集體的功能。發揮好這個集體的功能,課堂會迸發出神奇的力量。8、 課堂里有權威。是指課堂里有來自老師的、同學的和真理的權威。作為中小學的教學活動,課堂需要適當的權威。有老師的,有同學的權威,更有相信真理的權威。但也要防止迷信權威。9、 課堂里有默契。是指課堂里有教學的、討論的和作業的默契。默契是和諧教學活動的組成,它不僅提高效率,而且有助改善課堂環境。它使教學智慧的表現。10、課堂里有小灶。是指課堂里有針對個別後進學生的出於關懷目的的小灶。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好的課堂對此是充分重視的。這也是「教育公平」的具體表現。 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就應該有一定的評價標准,而作為一門藝術,貴在創新,就不應該有唯一的評價標准。因此好課的標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將隨著社會的需要,教育的改革不斷更新,不斷完善。但作為一堂好課,最基本的衡量標准還是可以歸納出來的。一般認為一堂好課應該具備以下標准:1、是否有連貫。一堂好課看的往往是這節課各個環節是否具備「起承轉合」,是否連貫。即:要有引人入勝的開頭,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場,還要有畫龍點睛的結尾,少了哪一個環節都不行。體現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上的精雕細琢和耐人尋味。2、是否有生成。一個有魅力的老師要善於把握課堂,及時生成。也就是說好課不應該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教師與學生有互動的過程,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3、是否有效率。一堂好課必須是注重學生時間投入和效果產出的關系,即效率問題。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要有意識,即知道自己在教什麼,並且知道自己為什麼教這些內容,教了這些之後學生會有怎樣的收獲、取得怎樣的效率。一堂好課不僅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最大程度的發展,還應該使學生能夠投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廣泛而深刻的認識。4、是否有新意。課堂否有新意,是針對學生而言的,教師要想在短時間內讓聽課的人看出新意來,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對學生來說,同一個內容只會在課堂上學習一次。教師的「新意」應是絕對新意,而不是相對新意,即不是相對於已經在別的班上過的同一內容的課要有新意,而是相對學生以前的學習經歷要有新意。一堂好課總能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以前教學中未有過的一處或幾處閃亮點,使整堂課迸發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生命力。5、是否有瑕疵。「好課」不必面面俱到,任何課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麼假課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只要是真實的,總是有缺憾的。很多公開課,往往追求要上成一點也沒有問題的課,這種預設的目標首先是錯誤的。一堂課留有些缺憾和瑕疵才是真正的好課,這樣可以讓教師去更好的反思教學中的不足,並能進行有效地重建。 確切地說,「好課」並不是一個規范性概念,而是一個描述性概念。與之相似的概念還有「優質課」、「優質教學」、「有效教學」等等。盡管這些概念的內涵不盡一致,但也有很多共性。以下列舉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評價一堂「好課」的標准應主要考察:(1)學生主動參與學習。(2)師生、生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3)學習材料、時間和空間得到充分保障。(4)學生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5)學生的自我監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養。(6)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評價「好課」的5項標准,即學習內容要適切,學習環境應力求寬松,學習形式應多樣,學習組織過程要科學,學習活動評價應有較強的包容性。 美國「教育多元化與卓越化研究中心」(CREDE)提出的「有效教學」的標准包括:(1)學習共同體: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2)語言發展:通過課程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3)情境性學習:教學聯系學生真正的生活,促進創造性學習的理解;(4)挑戰性教學:教學應具有挑戰性,發展學生的認知思維;(5)教育性對話:教師通過對話進行教學,特別是進行教育性對話。 從上述標准中可以看出,「好課」的標準是相對的,但在差異中又有共性,這種共性反映出課堂教學評價標准研究的趨勢:(1)評價對象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從關注知識的掌握轉向關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2)教學評價既關注「有效教學」結果的達成,也關注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狀態表現;(3)強調評價標准從單一性走向多元性,從靜態性走向生成性;(4)教學評價的效用主義傾向日漸凸顯,開始從關注教學效果轉向追求效果與效率的統一。[從教學過程理解好課的標准]就落實新課程的理念而言,從完整的教學過程來看,一般認為一堂好課的評價標准應當體現在以下六個維度:一、理念是否新教學不應該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教學的形式應該多樣。學習不是簡單地從書本中汲取知識,而是要從社會、現實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握認識社會與現實的方法與手段。課堂也不是惟一的教學場所,應該挖掘課堂教學的內涵,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能力;拓展課堂教學的外延,培養學生關心社會、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的意識與能力——形式與內容應該統一。小組合作不等於小組合座,合座是形式,合作才是內容。教師主導不是教師不導,教師應當是課堂里的主心骨,應當起精神引領的作用。分數不是惟一衡量學生能力水平的指標,應該注重過程評價、動態評價——形式應該為內容服務。二、目標是否明教學目標是否明應當體現在下列四個方面:第一,主題是否明確。一堂課的核心思想是否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第二,思路是否清晰。解決什麼問題——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以後能收到什麼樣的效果。第三,主體是否呈現。一堂好課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判斷教學效益的依據是學生獲得了哪些具體進步。第四,亮點是否突出。本節課的亮點是什麼,教學高潮是如何設計的,實現高潮的方法與手段有哪些。三、設計是否精從設計原則看,通過教師的教材再處理,是否使靜態的、生硬的知識,內化為動態的、流暢的學科認識。從設計問題看,教師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環節上是否合乎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從設計思路看,該教學設計是否講究學科依據,而不是對教材簡單的增刪、修改;該教學設計是否建立在對教材深入了解和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就零散的知識點展開。四、流程是否暢一切以課本知識為中心,教學過程封閉、教學內容死板、教學進度隨意,必然會使教學過程僵化、課堂氣氛低沉、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流程是否通暢取決於教師的素養。一要看教師的教學機智與敏感度。新課改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增加,程度加深,教學過程的預設更難,需要教師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提高教學實施與調控的能力。二要看教師的教學的組織與協調能力。教學過程中什麼時候學生會出現什麼樣的反映,教師應該如何調控;當學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反映時,教師應該用什麼策略去應對,即在「預設與生成」之間考察的是教師的能力。五、方法是否當不同的教學方法會對教學內容的取捨、教學情景的創設、學習結果的呈現、教學效率的高低產生不同的影響。一節課中,教學方法不在多而在於當。教學的程式化會扼殺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學的技術化、課件化從很大程度上會抹殺教學的個性與特色。六、目的是否升目的與目標是有區別的。目標指尋求的對象,想要達到的境界或標准。目的指想要達到的境地、想要得到的結果。前者概念范圍偏小,側重於希望達到的教學標准;後者涵蓋面更廣,側重於希望達到的教學境界、境地。一堂好課不能只就課論課,完成教學任務,而應該有所拓展、有所關注,使學科目的在學生的學習中得到紮根。 一堂優質課的特徵根據教學實踐和新課程理念我認為一堂優質課的標准應具有以下特徵: 一、確定符合實際的內容範圍和難度要求,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體現自身勞動的第二次創造,有亮點,有靈感。創設生活化情景,給予充分的思維空間。能體現較強的人文性。 二、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靈活機智地應變教學中的「意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同一教學內容時都有不同層次收獲。如若聽課者始終被精彩的課堂教學活動所吸引, 精神專注、積極投入,沒有絲毫「累」的感覺,那麼,無疑這是一堂好課。三、重點突出,難點要突破,疑點要解決,特點要抓准。立足於教材,延伸要適度,課堂教學不但應該使學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個性化的發展,而且特別注重教師教學的個性化。不同的內容,就應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每篇內容都應該選擇最適合教材的個性化的方法——因為內容決定形式。當然,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也應該有不同的教學設計。四、教師要充滿激情,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一堂好課,也須有「人情味。教師形象生動、富於智慧的語言,一個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問題,一個激起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探索活動,這些都可以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形成技能,也獲得情感上的豐富體驗。 五、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倡導合作交流,注重培養創新能力。新課程一個重要的理念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做」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學習,並倡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討論、啟發,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習、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六、尊重學生需要,保護學生自尊心,培養學生自信心。好的課堂教學應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尊重不同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水平的題目,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加活動,並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對學習信心,相信每一個學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動的結果,都會給學生帶來啟示。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葉瀾教授認為一節好課要做到「五實」,即一節好課應該是扎實的課、充實的課、豐實的課、平實的課、真實的課。扎實的課就是有意義的課,學生至少能學到東西,有情感體驗,產生學習需求,不圖表面的熱鬧;充實的課就是有效率、有內容的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豐實的課就是生成性的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內容豐富,師生互動,思維活躍,給人啟發;平實的課就是課堂的實實在在,是常態下的課,不管誰在聽,教師都要做到旁若無人,心中只有學生;真實的課就是不加粉飾、課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課。一般認為一堂好課不能用標准去衡量,課堂應該是生命的、靈動的、富有個性的,而非什麼標准,而是體現一些基本元素,這些包括:和諧、生成、發展、創新、反思、個性等等。一堂好課的元素之一——和諧:是指師生關系的和諧、生生關系的和諧,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以人為本。一堂好課的元素之二——生成:是指教師在課前根據學生原有基礎的認知水平(最近發展區)預設後,通過在課堂教學生成學生自己的東西。一堂好課的元素之三——發展:一堂好課關注的是學生的成長、發展,發展的思想不僅僅體現在一堂課上,而是體現在一系列課上,一堂課只是其中的一個點。一堂好課的元素之四——創新:一堂好課不是在於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在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一堂好課的元素之五——反思:一堂好課關注學生對知識真正的理解、關注學生對自己及他人的反思。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真正理解不是靠「你們懂了嗎?」或「你們還有什麼問題?」來判斷,而是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判斷:能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達所學的知識;能否基於這一知識作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相關現象,解決有關問題;能否運用這一知識解決變式問題;能否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等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重視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即培養反思認識意識,引導學生思考:我怎麼想的?為什麼這么想?我的解題途徑是否最佳?是否還有更好的解題途徑?別人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今天學的這些知識之間有何聯系等等,逐步引導學生養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一堂好課的元素之六——個性:一堂好課不僅要體現教師的個性,而且還要張揚學生的個性。任何人不可能成為別人,他(她)只能成為他(她)自己!在一堂好課上,教師應該用自己的個性魅力去征服學生,同時要去塑造有個性的學生。一堂好課的元素還有很多,但不管怎樣,一般認為「好課」是無止境的,是我們永遠的追求,而且對於不同時期的老師其元素的內涵也應該是不同的。 一堂好課的基本特徵新課程理念下的好課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目標合理,任務趨動。每一堂課都有知識、能力、情感的目標,這個目標應是適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的,能夠通過課堂教與學在有限的時間里達成的,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喜悅的目標。有了目標,需要創設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進行任務趨動,讓學生感覺學可以致用。2、民主平等,有效互動。一堂好課給人的感覺,應該師生都在超越自我,同時互相幫助和交流,教師不但要啟發學生的思維,而且要引發學生探索的慾望。教師不會擺出一副專門教導學生的架式,學生也不只是等待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好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構建學習主體的過程,它通過多樣、豐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協作、分享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在過程中產生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並激發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而且越來越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3、動態生成,引發思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與討論話題,並指導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學生的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評議,而不完全是預設的過程和結果。在課堂上有師生之間真實的情感、智慧、思維、能力的投入,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動態地生成知識,同時還有問題的生成,這樣才能維持學生的學習慾望,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4、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能進行分流,又是大班教學,所以好的課堂教學應該非常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承認學生能力發展存在著差異性,教師會想方設法讓不同層面的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發展。同樣是一個內容,在不同班級上課可能會是完全不同的效果或教學方式,視學生的學情而確定不同的教學方式。同時承認學生發展的獨特性,盡可能捕捉他們身上表現出的閃光點,發現他們潛在的優勢,讓每個學生形成獨特而鮮明的個性。一堂好課的標准當前,教育界「公開課」、「觀摩課」、「比賽課」、「評比課」比比皆是,作秀也罷,表演也罷,有些人一課成名,好多人為其試教修改奔忙,真所謂得益少數人,害苦多數人.這樣的所謂完美課,意義幾何?現實幾何?這樣的「好課」脫離了實際,這樣的評課標准又何意義?本人平時不喜歡聽這樣的「好課」,也不想知道「好課」的標准,而喜歡聽「常態課」。如何才算一節好的常態課,其標准如何?今天作一探討。評價課的優劣,不同時期,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級標准不盡相同。隨著新的課程觀的確立,評價一節好課的標准也將發生改變。我認為課堂教學不必為刻意迎會某些規定而改變自己的教學風格,讓教師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課,根據學生的需要教學。提倡富有個性和特色,學生也喜歡有個性的老師和教學特色的老師,如果幾個不同學科的老師用同一種方法同一模式,以沒有老師個性和教學特色上課,學生肯定是不喜歡聽的。我始終認為:「學生喜歡、質量不錯」就是好課,至於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用具、板書設計、多媒體運用、提問、討論等具體教學環節,讓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決定。對教案的要求也不再要求篇幅和字數,而是只要好用、實用、有新意即可。一、設計情境有味關於情境。德國一位學者有個精闢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都難以下咽。但是,如果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會在享用佳餚的同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情景之於知識,就如湯之於鹽。鹽需滲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動和美感,這個比喻真是形象而恰當。同樣,好的教學情境可以起到激疑起惑的作用,幫助學生拓展思維。二、學生主動參與隨著學生主體觀的重新確立,看一堂好課首先要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好課應讓學生主動參與,躍躍欲試,議論紛紛。指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發言聲不絕於耳,教師方式多樣,靈活多變地組織聽說讀寫訓練,使課堂上人人參與,個個活躍,爭議不斷。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參與的願望,使每一位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三、教師語言生動教師語言有三個基本要求:清楚、得當、藝術。做到用詞准確,用語恰當,講話抑揚頓挫,既在關鍵時刻有激情,又注意講課的大部分時間心平氣和,要求語言簡捷、生動、自然,適時幽默更佳。四、好課是生成的教師要認真備課,這是職業道德,毫無疑問.但預先設計好的教案,不能照本演講,因為一節好課不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豐實的課。五、好課應有亮點一節有亮點的課不一定是好課,但沒有亮點的課一定不是好課。亮點是教師在吃透教材、結合學生的學情,依據一些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創造性的突破某種常規而採用新穎高效的教學方法手段或課堂上在教師精心設計下,學生學有所思,而教師及時捕捉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加以賞識,加以鼓勵,是教師智慧經驗的結晶,而聽課者則對課堂上的某個設計,某個意外處理有衷欣賞叫彩或思考反思或餘味不止。華東師大葉瀾教授認為,課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會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我認為講得很有道理。因為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有待完善,我們評課都不能求全責備,任何常態課如能達到一個基本要求,再加上有特色,學生學得主動、喜歡,就是好課。 有趣、有味、有效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好課的標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國崔允漷教授將「好課」標准歸納為「教的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我認為崔教授說的太有道理了,評價一堂課的好壞其實不外乎三個視角即學生、教師和成效。一、從學生的視角看課堂——有趣評價一堂課的好壞,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深受學生喜歡的課就是好課。學生喜歡的課一定是學的輕松愉快有趣的課,一定是活而不亂充滿智慧的課,一定是鮮活而不斷生成的課。這樣的課,必須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學生必須做到主動、真動、全動。主動,就是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探索問題,主動解決問題,主動扮演學習的主人的角色,表現出持續不斷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真動,就是使學生產生真正的疑問和問題,要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分析、思考和探討,使學生在認真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探索出過程和方法,得出合理的結論;全動,就是使全體學生都沉浸在積極的思考之中,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師生互教生生互教的學習局面。只有學生真心的想動、自覺的愛動、主動的會動,我們的課堂才是學生的課堂,才是成長的課堂,才是成功的課堂。二、從教師的視角看課堂——有味評價一堂課的好壞,教師內心最有體驗,有味道的課才是好課。教學是教師的創造性勞動,體現個性和特色,充滿智慧和靈動,對教師來說,上好一堂好課,就像孕育一個新的生命,有分娩的痛苦,更有新生命降生的喜悅。教師課前精心設計,課堂激情展示,學生學的「津津有味」,教師教的「眉飛色舞」,這樣的課就是有味道的課,就好象一個可愛健康的生命的誕生,值得去品味和珍惜。好的課是教師生命力的載體和再現,它凝聚著教師對教學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閃爍著教師的教學智慧和創造精神,並與教師課堂教學現實實現融合,而使教師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獲得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好的課是教師充滿激情的課;新課程給教師的教學更多的自主權,教師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課,根據學生的需要教學,因材施教,好的課是體現教師個性和特色的課;一堂課的教學,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在在乎旅程目的地的同時,更在乎沿途的風景,好的課不僅是有效的課,更應該是有味的課,是師生教學相長,煥發生命活力的課。三、從管理者的視角看課堂——有效評價一堂課的好壞,從管理者的角度看,有效是最重要的標准。一堂課是否有效,對多少學生有效,效率的高低
⑷ 在新課程理念下,評價一堂好課的標志是什麼
學生無障礙無壓力學習課程內容
⑸ 新課程背景下的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的課就是好課——高效
我們經常可以在報刊上看到「有效學習」的提法,我覺得這個提法不夠確切,因為任何一項學習活動都可以稱得上是「有效學習」。既然稱得上學習,怎麼會無效呢?關鍵是學習效率的高低之別。也就是說,我們追求的是課堂教學的高效。在原有基礎上提高效率就可以稱為高效;只要一堂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就可以做到高效。目標明確是指:這節課需要學生掌握哪些知識,學會哪些技能,通過哪些活動可以讓學生獲得課堂上的情感體驗等;重點突出是指:這節課哪個知識點最重要,每節課只能有一到兩個重點,其他知識可用「講授式」或「學生閱讀式」快速地完成,如果一節課的重點有三個以上,那就無所謂重點可言了。一些老師總認為,什麼都要老師講,講了就心安理得,沒有講就不踏實。實際上,有些知識的鞏固可以通過學生自學、練習、測試等形式來實現。如果一堂課什麼都要講得那麼細,那麼「清楚」,那學生就「不清楚」了。因為,老師所能佔用的課堂時間是很有限的,更多的課堂時間應當還給學生去學習、去討論、去思考。
二、課堂指令清晰氣氛活躍的課就是好課——默契
一堂好課應當是課堂教學節奏明快、師生配合積極默契的課,而這樣的課一定是有經驗的老師上的。如果一位老師無法發出明晰的課堂指令,那麼師生默契的配合無從談起。如果一堂課老師不斷地發出模糊不清的眾多指令,那麼久而久之這位老師的「課堂指令」就慢慢變成「課堂紙令」——無人遵從的一紙空文了。如果一位老師的課堂指令「要求明確、時限清楚、落實到位」,那麼這種老師所主持的課堂(主持課而不是上課,上課有上講台居高臨下的感覺)就一定是師生配合默契的課堂。在這種課堂上,師生的思維活動一定是活躍的,因此就可以算是真正活躍的課堂。
三、能夠充分利用課堂資源的課就是好課--智慧
一位充滿智慧的老師,一定具有我所提倡的「把希望寄託於課堂,把希望寄託於學生」的思維。也就是說,他一定會把大面積提高學習成績的希望寄託於課堂之內,寄託於學生身上。誇美紐斯建立班級授課制時就強調,班級授課制的主要優勢就是集體性。這也正是課堂授課製取代私塾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把班級課制與因材施教對立起來,那就缺乏教育智慧了。課堂的第一資源就是學生的差異性。如果一位教師至今還不能認識到學生差異性所蘊藏的巨大作用,那他還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師。
利用這一課堂第一資源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建立學科小先生、建立靈活的學習小組(不要長期固化)、讓學習小組長幫助教師進行學習管理,讓學科小先生協助教師進行因材施教。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下,教師活得「很輕松、很瀟灑、很有成就感」。因為,當你看到「學科小先生們」嫻熟的講課技巧時,你會為所培養的學生中有人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而沾沾自喜。
四、能讓學生感到終身受益的課就是好課--難忘
2500多年前,孔子帶著一群學生在涼亭歇息,看到一個老人拿著塗有樹脂的竹竿在捉蟬,他的技巧非常好,百發百中,簡直是出神入化。孩子禁不住問老人:「您捉蟬的本領真高明,有沒有什麼秘訣?」老人微笑說:「蟬是很機警的昆蟲,一有動靜就會飛走。因此要先練習拿竹竿時能聞風不動,甚至在竹竿上放兩粒彈珠也不會掉下來,就可以開始捉蟬了。如果練到放五粒彈珠而不掉下來,捉蟬就象伸手拿東西一樣容易。所以我捉蟬的時候,專心一意,天地萬物都不能擾亂我的注意力,眼睛看的只有蟬的翅膀,能夠練到這個地步,還怕捉不到蟬嗎?」孔子聽了頻頻點頭,轉身對學生說:「聽明白了嗎?只有鍥而不舍,專心一意,才能把本領練到出神入化。」
對於孔子的學生來說,孔子的「這節課」只用了幾秒鍾,但這是一節讓他的學生終身難忘的課。真可謂世界最短的「名課」。對於安南來說,黑人老師用「白紙與黑點」來讓學生懂得做人道理的課讓他終身受益。因此,每位教師都要爭取上「讓學生終身難忘的課」。這是眾多教育家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如果一位教師能夠在他的教學生涯中上一堂讓學生終身難忘的課,那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啊。
五、思維量信息量延伸量大的課就是好課--慾望
記得多年以前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的話:一堂課可以用四個量來衡量——信息量、思維量、媒體使用量和延伸量。這四個量顯然是越多越好。我至今回想起來仍覺得很有道理。雖然那位教師沒有給我解釋這四個量的含義,我的理解是:
信息量——是指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的所有信息的總和。它包括文本信息、師生的口語信息、老師的肢體信息等,內容不限於課本與練習,還應當是教材之外、校園之外的大自然與社會生活信息;
思維量——是指導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維的時間與深度,是大腦的活動總量。思維量決定於教師或同學所提出的問題的質量。過難的問題與太淺的問題都會讓學生的思維量減少,教師有意無意的替代,無疑也會減少學生的思維量。
只要堅持我所倡導的兩句話就可保證思維量的增加:一是凡是學生能夠辦到的事教師決不替代;二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去「自由地」學習;延伸量——是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的量。通過課堂教學,當學生走出課堂時帶著多少問題,帶著什麼問題,還有多少繼續學習這門學科的慾望。如果能夠有足夠的、學生能夠承受的延伸量,就能實現新課程所提出的「保持學生學習慾望」的目標
六、提供學生個體表現體驗成功的課就是好課--滿足
我認為,判斷一堂課是否好課,主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而非老師的課堂表演。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把「聽課」改為「看課」。在新課程所強調的「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需要得到老師有意識的落實。實現課堂學生情感培養的最佳途徑有兩個:一是個體表現,二是成功體驗。教師在設計一堂課時,要有意識地多安排部分學生個體表現的機會,盡量多地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創造成功體驗的機會。要知道對於學習成績一般的孩子來說,一次課堂上個體表現的機會也許就會有助於樹立孩子的學習信心;一次成功的課堂體驗經歷,就可能幫助孩子獲得學習信心。如果一堂課上,能有一兩位學生得到個性張揚的機會,並得到老師、同學發自內心的掌聲與贊嘆聲,你能說比老師多講一道題目效果差嗎?讓孩子的望得到滿足的課就是好課。
七、多種媒體創設學習情景問題情境的課就是好課--直觀
這里所提到的多種媒體並非指「多媒體」,而是教學中老師所使用的多種媒體。包括電腦多媒體、黑板、影音資料、文字資料、教具、掛圖、圖表、圖片、實驗器材、小黑板;還有教師的表情、姿態、服飾、手勢;學生的大腦、手、口、耳等多種感官。凡是可以影響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東西都可稱為媒體。如果老師能夠充分恰當地利用多種媒體,哪怕是女老師得體的淡妝與漂亮的服飾,都可以影響課堂學習情景的創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應當成為教師的教學目標;雖然這只是過渡性目標,不是最終目標,卻顯而易見地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環境。同樣,為學生創造提出問題的慾望,創設解決問題的較為直觀的問題情境,也是有經驗教師的主要課堂追求之一。
八、提供當堂訓練當堂反饋的課就是好課--輕松
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方式必須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我認為,這種改變主要應當表現在課堂結構的改變上。沒有課堂結構的根本改變,就談不上教學方式的改變。一節課如果還是老師從頭講到尾,這樣的課只會把理解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希望寄託在課外練習上。這是最令學生討厭的經典老課的普遍情形。改變的辦法很簡單:盡量壓縮課堂授課時間,擠出時間讓學生有當堂訓練、當堂反饋的機會。不久前我提出了「三分課堂論」——每堂課教師持續講課時間不超過15分鍾,學生合作學習質疑釋疑的時間不少於15分鍾,學生當堂訓練的時間保證15分鍾。這並非機械的劃分,而是一種課堂結構的大框架。只有保證課堂時間的大部分是學生學慣用的,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才會減少,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愉快。這樣的課你能說不是好課嗎?
九、能解決學生個性化問題的課就是好課--自信
我曾多次強調過,學校德育的最佳途徑之一是: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產生的困難,及時解決他們不會做的題目。在公開課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在課堂中巡課,但是「真巡」的份量有多重呢?如果在巡課過程中沒有發現任何一位學生的任何問題,這種巡課很有「假巡」之嫌。在課堂訓練中,教師要設法利用「學科小先生」的力量和教師個人的力量,來化解學生個性化的問題。也可以把學生的個體問題通過學習小組解決,通過教師的個別指導解決。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樣的課就可以算是一堂好課。
十、能響起笑聲掌聲歡呼聲的課就是好課--快樂
一位有經驗的教師會不放棄任何一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調整學生學習注意力的機會。哪怕是課前一句「請同學們看看老師今天的穿著與往常有什麼不同」的無聊話語,都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可以起到調整課堂氣氛的作用。如果在一節課上能夠響起哪怕是一次的笑聲、掌聲都可以算是好課,要是有歡呼聲那就更可以算是好課了。因為,你的這節課至少給予學生一次體驗快樂的機會。課堂是青少年成長的地方,是他們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在無法擺脫學習壓力的今天,能夠產生課堂「三聲」的課是難能可貴的。
⑹ 新課程理念下,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是什麼如何來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
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模式,開展教師學生互動,老師在充分把握課堂秩序的前提下把課堂還給學生,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⑺ 在新課程理念下,什麼樣的課算是好課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接受知識;
比如: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來講課,再讓學生來評分
⑻ 新課程理念下,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一.教學目標明確
二.難點重點突出
三,邏輯思維強
⑼ 新課程理念背景下一堂優質的語文課應該符合什麼樣的標准
學生動起來,鑽進去,不想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