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課程以綜合為主
1. 如何解釋分析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
一、均衡性原則:新課程在結構上所倡導和實現的均衡性試圖改變以往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低下、知識體系相互隔離、所學知識原理現實生活的狀況,引導學生在掌握課程內容的同時,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能夠積極開展探究活動,能夠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均衡發展。
二、綜合性原則:課程綜合化是新的課程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主要通過三種途徑完成:
1、開發並設置學科性的綜合課程,如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藝術、歷史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等,這些課程實現了對特定學習領域內容和教育價值的統整。
2、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該課程由國家制定開發指導綱要並規定課時比例,其具體內容由學校自行開發。
3、在分科課程中實現課程內容的統整,即以綜合的方式處理並實施分科課程的內容。
三、選擇性原則:
1、地方和學校依據其現實的教育狀況,積極創造條件,有選擇地實施國家課程,如地方或學校可選擇藝術、歷史與社會、科學等綜合課程,也可選擇音樂、美術、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分科課程。
2、在普通高中階段增設選修課程,選修課程占總課時量的三分之一。
3、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有選擇地學習一定的課程;同時,學生還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選擇不同的主題活動。
註:課程體系結構是育人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託,它規定了培養目標實施的規劃方案。課程體系主要由特定的課程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活動方式所組成,其中課程觀起著主宰作用。
(1)小學階段課程以綜合為主擴展閱讀:
課程結構的相關說明:
1、課程結構要適應地區間經濟文化的差異。我國幅員遼闊,從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看,可分為沿海發達地區、中原地區、西部欠發達地區三大區域,各區域的經濟發展需要有著不同文化知識結構的人才,因此應當允許各地根據本地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選擇相應的課程,以適應這種區域經濟和社會差異。
2、課程結構要適應不同學校的特點。每一所學校的主體性集中體現在通過選擇並設置能夠創造和形成本校文化特色的課程上。
不論國家課程還是地方課程,在課程門類及其關系方面都應適應每一所學校的學校文化特殊性,學校有必要也有能力根據本學校的教育宗旨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選擇和再開發,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
3、課程結構要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內在價值是促進每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衡量課程改革成敗的基本標志是看它是否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此,課程結構必須具有選擇性,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
2. 簡述我國小學階段的課程內容所呈現的特徵有哪些
小學階段的課程基本性質,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和可接受性。
(1)普及性。小學階段教育是義務教育,是國家為每個適齡兒童提供的基礎教育,應提供均等的就學機會,因此,小學課程應保障學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質量要符合國家基本標准。
(2)基礎性。小學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後的發展和從事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展性的。
(3)發展性。小、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要給學生全面、豐富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應有利於學生自主、多樣、持續的發展。
(4)可接受性。小學教育的課程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
(2)小學階段課程以綜合為主擴展閱讀: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
新課程改革整體設置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設置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歷史。
初中階段設置以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為主。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以及性教育。
3. 小學階段以什麼課程為主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
4. 新課改是以課程為主還是以課堂為主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分為兩個階段實施;2000--2005年,完成新課程體系的設計、實驗和調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新課程體系。
二、課程結構的改革
新的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應是體現課程的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
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體現綜合性,逐步實現從學科走向領域,從分科走向綜合。
課程結構的設計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體現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合理設定學科或領域的門類及其課時比例,實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
課程結構要適應地區差異,不同學校的特點尤其是學生的個別差異,體現選擇性。
九年一貫整體設置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構建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在綜合科學技術和自然、社會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對教育內容進行更新,構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綜合課程,減少課程門類,擴大自學、實踐的時間與空間。
改革和重建分科課程,加強教育內容的綜合性、軟化學科邊緣,加強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增進各學科之間在知識技能和方法上的聯系。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課程與社會、科技、學生發展的聯系,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為必修課,其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和其它社會實踐活動,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為主。一、二年級擬設思想品德、綜合實踐活動、語文、數學、體育與健康、藝術6門課;小學三至六年級擬設思想品德、綜合實踐活動、語文、數學、社會、科學、體育與健康、藝術8門課。
三、國家課程標准的制定
制訂義務教育階階標準的原則: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准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是國家依法為每個適齡少年兒童提供的基礎的教育,其課程應面向每一個學生,其標准應是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達到的。要進一步增強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課程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不能被任意擴大,拔高。課程應具有發展性,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學習。要適應兒童發展的不同需要,為學生自主、多樣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有利於學生全面、持續地發展。
四、教學過程和評價的改革
教學過程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不斷發展和教師的不斷提高。根據素質教育的思想優化教學過程,是實現課程目標、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選擇課程資源、組織教學活動等方面,都應以實施素質教育為已任。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了解和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及其發展和可能性,因材施教,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教師要學習、探索和積極運用多種教學組織方式和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師德素養和專業水平。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習應是發展學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徑。完整的學習過程應使學生在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都能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學會針對不同學習內容,運用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教材對於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要具有拓展性,應有利於引導學生探索、發現、質疑,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依據課程標准,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充分利用校內外多樣的課程資源。
加強師生相互交流和溝通是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課程評價的改革從以下三方面來談。
1、學生發展評價──建立旨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發展性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通過建立新的評價指標和改革評價方法,發現、發展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潛能;評價應充分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關注個別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 ,建立自信,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
2、教師發展評價──建立旨在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改進,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同時有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教師的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改進教學行為的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3、課程發展評價──建立旨在不斷促進課程發展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將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方案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
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考試是學業評價的一種形式,應遵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按照不同考試的目的和性質,確定考試方法和考試結果的處理,考試的內容要依據課程標准,杜絕設置偏題、怪題和難題的現象。教師應保護學生的隱私權,不排名公布考試成績,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考試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
教育行政部門要減少不必要的統考,建立初中升高中的命題和考試管理制度。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實行小學畢業生免試就近升學的辦法。鼓勵各地中小學自行組織畢業考試。高中畢業會考改革的統籌決策權交給省級教育行政部門。
5. 新課程小學階段以什麼為主
陪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
6. 12、新課改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在小學階段( ) a. 以綜合課程為主 b. 以分科課程為主 c . 分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開設技術類課程.
7. 小學階段以什麼課程為主.小學六年級
當然是語文、數學、英語了。
8. 小學初中高中階段以什麼課程為主
小學學好語文,數學,英語就好。
初中主課有數學,語文,英語,其他還有物專理,化學屬,生物,歷史,地理,政治等,算是入門吧。這些高中都會再深入學習,所以也要打好基礎。
高中現在好像已經不分科了吧,所以這些貌似都要學習,如果偏文就好好學除數學語文英語外的史地政,如果偏理就好好學語數外之外的理化生課程,但要保證考上大學的話也不能太偏科。
望採納~
9. 你好,我想問一下,「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階段課程結構以綜合課程為主」為什麼是錯的啊
我的理解是,應該是搭配不當,是不是應該去掉結構二字,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階段課程以綜合課程為主。
10. 新課改主張小學課程以什麼為主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
新課程改革整體設置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設置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歷史。
初中階段設置以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為主。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 (或、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以及性教育。
(10)小學階段課程以綜合為主擴展閱讀:
新課程改革要求規定:
1、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2、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
3、在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實行小學畢業生免試就近升學的辦法。鼓勵各地中小學自行組織畢業考試。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試管理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