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建設思路與實踐
⑴ 論述:在未來幼兒園課程的開發與建設當中,你將基於什麼理念為幼兒創建課程
在未來幼兒園的課程開發和建設當中,我們應該基於服務的理念。培養的理念為幼兒創建課程。
⑵ 學前兒童科學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對幼兒園課程的開發有什麼啟示
課程審議是課程開發的一項重要活動。所謂課程審議是指課程開發的主體對具體教育實踐情境中的問題反復討論權衡,以獲得一致性的理解與解釋,最終作出恰當的、一致的課程變革的決定及相應的策略。課程審議也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它不是單一環節的活動,而是包含了多個環節的綜合過程。對課程審議過程的不同研究和實踐,形成了不同的課程審議模式。西方課程專家諾伊(Didier
Noye)提出了課程審議的六階段模式,即公眾共享、聚焦於一致的意見和不一致的意見、解釋立場、關注立場的轉變、協商共識、採用決議等。
在這些階段中,存在兩個基本的特性即同步性和社會性。所謂同步性是指在課程審議中,要在同一時間內考慮到同時存在的各種不同的事物,涉及到處理參與課程編制的人員的種種不同行事議程的問題。而社會性是指通過一定時間里的相互作用,課程審議小組會逐漸從分散的個體變為一個聯合的團體。隨著小組的不斷發展,小組成員會建立起一套他們本身特有的討論問題、表達意見以及認可不同觀點的方式,這一點在小組區分適當與不適當行為時尤為明顯。本文將討論六階段模式的內涵及其對幼兒園課程開發的啟發意義。
公眾共享
該階段主要是讓課程審議小組成員分享觀念、交流思想。課程審議的結果是期待小組成員能上下一心。然而,上下一心只能通過公眾共享這個環節來實現。因為,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觀念、經驗和需求,有時他們的觀念、經驗和需求是相互矛盾的,而課程審議就是要共享、交流和協調這些觀念、經驗和需求。為此,小組成員的共享意識非常重要,他們要善於與他人分享觀點、構想,而不是首先著眼於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念。該階段審議的核心是參與審議的人員分享與課程相關的基本觀念,諸如課程是什麼?什麼是學習者?什麼是最理想的學習環境?教師的作用是什麼?等等。這樣,課程審議者就能搞清一些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同時又了解了他人對這些問題的想法,也有可能使自己隱藏的問題顯現出來。在該審議階段的最後應記下審議小組在課程內容、學生、教師、學校以及人們將要面臨的挑戰等方面達成的共識。公眾共享的目的就在於達成共識及確認共同的核心信仰。
2.聚焦於一致的意見和不一致的意見
通過公眾共享,課程審議者在如何認識教師和學習者、教什麼、如何教等重要問題上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但必然還有一些分歧,甚至其中的部分分歧根本就無法消除。這時,重要的是要明確分歧究竟在哪裡?分歧並不只是負面的。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承認這些沖突觀點的存在,並從中找出其中的共同點,使大家不至於覺得自己被迫接受這些觀點。
3.解釋立場
看到分歧、承認分歧,並不能縮小或彌合分歧。為此,擁有分歧觀點的課程審議者必須對自己的觀點做出必要的解釋,這種解釋過程,正好表明了課程開發過程的復雜性。所有參與課程審議的人員都要收集、組織相關的資料,以試圖解釋種種不同的觀點。收集、組織資料的過程有巨大的實踐意義,它有利於課程審議人員在解釋立場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觀念與實踐資料的對接,使觀念具體化。另外,解釋立場不只是為了明了不同立場,還為了圍繞課程審議小組的共同目標,去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每個課程審議參與者要把自己看作是審議團體中的一員,應相互欣賞,而不把同伴看作競爭對手。
4.關注立場的轉變
當課程審議人員解釋了自己的觀點、了解了別人的立場和解釋後,有可能改變或重建自己的觀點。這樣,審議團體有關課程的觀念有可能出現新的升華。人們是通過辯論來達成共識的。辯論的結果不是決定勝負,而是形成一種更理想的課程及其實施方案。因此,審議人員通過討論、辯論,有可能改變各自的立場,並把自己立場的改變告訴他人。這種改變立場的情形的出現,意味著團體共同合作的加強。
5.協商共識
協商共識是要求參與審議的人員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該階段,要求審議參與者在新的立場上形成新的共識。尤其是對課程中的一些諸如「課程將是什麼?」「學習者應該學習哪些主題?」等核心問題形成新的共識。協商是課程審議的必要組成部分。人們用協商來說服別人或使自己相信,他們所採取的關於課程編制的行動是正確的。在分享、公開、解釋立場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爭論的力量,充足可信的資料更易使人作出與課程相關的正確決定。
6.採用決議
課程審議團體對課程的本質和目的達成共識。其標志是具體的課程主題、教學法、教學材料、學校環境、實施方法和評價手段的確定。
諾伊的這一理論對我國幼兒園課程開發的啟發意義在於:
1.課程建設要明確目的,要有基本的理念支撐。
為什麼要進行幼兒園課程開發?課程開發的出發點是什麼?這是直接關繫到課程開發成效的問題。有兩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同時也意味著兩種性質不同的課程開發活動。第一種情況是:如果真正是為了改善幼兒園課程,真正從本園的實際出發全面建構幼兒園課程,那麼,就必須從幼兒園課程的現狀出發,從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學習、領會和應用基本的教育觀念、課程的基本知識和課程開發的基本方法;將參與課程開發的所有人員形成的觀念呈現出來,讓他人了解和分享;真正形成以幼兒園為團隊的或以班級為團隊的較為協調的課程理念和開發策略。第二種情況是:如果幼兒園課程開發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或跟潮流,那麼就有可能忽視對系統的課程觀念和開發策略的把握,就有可能更多地關注經驗而不是基本的理論和觀念,難以形成對課程、教師、兒童及教學等問題的基本看法,也可能導致做了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這么做。
幼兒園課程開發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擁有一種適宜的課程,但前提是課程的開發者要擁有基本的課程理念。對大部分幼教工作者來說,課程理念不是有和無的問題,而是系統與否的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學習,深入思考教育實踐,有助於基本的課程觀念的形成。
2.課程建設要加強團隊的作用。
幼兒園課程不同於中小學課程,幼兒園的課程涉及幼兒的一日生活,無法完全預成,也無法完全文本化。有時,課程就在實施的過程之中。因此,在幼兒園,不能說那個人一定與課程無關,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要力量,保育員也是課程的實施者。不同性質的工作人員可以關注課程的不同方面,但在幼兒園不應出現部分工作人員對課程一無所知的現象,更應避免個別工作人員反課程的行為。為此,必須注重幼兒園團隊的力量,團隊組織的基礎在不同的幼兒園會有所不同,有的幼兒園以全園為基礎,有的則以班級為基礎。
在課程開發團隊的組織中,課程開發核心組是一種開發課程的有效方式,但不能過於依賴這種方式。僅依賴核心小組,有可能造成其他教職工游離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之外;也有可能造成不同教師之間情緒的對立,甚至對課程的不認同。因此,較合理的方式是教師從自己關注的問題出發,進入不同的課程開發小組,使幼兒園課程的開發依賴各具特點的多個小組,而不是一個核心小組。當然,更合理的方式是以班級為基礎,以構建適合本班實際的課程為出發點,即課程開發以班級教師為基礎,根據需要,有目的地借鑒全園乃至園外的力量,組成一個虛實並舉的課程開發團隊來開發課程。總之,幼兒園課程開發團隊的組織方式可以是
多層次、多樣化的。
3.課程建設要注重團隊人員認識的分享、解釋與溝通。
形成團隊只是課程開發的條件,課程開發的成效取決於團隊中每個成員的努力。幼兒園課程開發小組作為一個團隊,應該發揮每個人員的作用。尤其要相互傾聽各自的想法,學會觀念分享,善於說清自己的想法和了解別人的想法。諾伊的理論給我們的一個很大的啟發是強調解釋。這種解釋不是想當然的和隨心所欲的,要有根據,即要查找與自己觀點對應的證據,這種證據不只是我做了什麼,我的經驗是什麼,還包括什麼理論支持我。
這樣,就會使討論有現實的和理論的基礎,避免在各抒己見,熱烈陳述自己的觀點的同時,卻不能形成共同的觀點。另外,為了論證自己的想法,每個成員都必須不斷學習,並深入分析自己的實踐。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課程開發的過程就是教師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課程開發者對課程、對幼兒、對教師及對幼兒園各種活動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他們對不同觀點的協調不是用勝負的思維方式來處理,而是在論證理由的基礎上,各取所長;發自內心地放棄自己的觀點,也不是妥協,而是對自己觀念的一種發展和提升,是在與他人共同討論的基礎上不斷重新構建自己的思想。
為此,課程開發小組中的每個人員不能只有陳述的機會,還應該有論證和辯論的機會,當然,最終還要盡可能地歸納共同的觀念、內容和策略,並一起商討和形成新的觀念、內容和策略。
⑶ 《幼兒健康教育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心得體會
這次培訓中,幾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給我們介紹了一些當好幼師的要點和方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談到行為習慣方面,老師談到,一個良好的習慣要從小學起,而作為一名老師,首先應該端正自己的行為習慣,幼兒園孩子的習慣大多是以老師為榜樣,老師的言行舉止,個人修養,儀表態度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在談到對困難如何克服的問題上,老師提出了要加強教師之間團結合作的方法,要與班主任、家長溝通與合作,共同管理好孩子,使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她還舉例子,遇到不講理的家長時,遇到頑皮的孩子時應該怎樣應對,這些話語對我的幫助很大。這使我懂得了我們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包容的心去平等對待孩子,尊重和評價他們。
經過這三天的培訓,我覺得我突然間收獲了很多很多,這些經驗型老師們的講話使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信心與動力。
剛剛踏入這個幼教行業的我們,對生活、責任和所處的角色有些陌生,我們的心理變化以及學生樣,在園的老師們都仔細地觀察著,今天,領導和老師們都時刻關注、關心著我們這些新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時不時地鼓勵我們,指導我們,把我們看成自己家的孩子一樣,讓我們這些迷途已久的孩子,終於找到了自己溫馨的家園。有這樣一位和藹可親的領導和我們的老師們,我覺得我更加要努力工作。
這次培訓,在思想、行動和實踐工作上給了我切實的指導與鼓勵。我將以本次培訓的精神作為指導,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為學校做貢獻,實現自身價值。我相信在今後實際工作中能夠不懈追求、不斷努力,積累經驗、戰勝不足,早日勝任教師工作。在我心目中始終堅定一個信念——對家長有誠意,對孩子有愛心,盡心盡力做好每件事,盡最大努力解決好每個問題,爭做孩子們喜愛的老師作為我今後教師工作的出發點。
⑷ 你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要與教自然、教社會,與實踐聯系的理念
幼兒園是兒童的抄啟蒙教育襲,因此,幼兒園的課程要更多地讓讓兒童學會發現世界,了解世界。因此呃人的老師要加強對於自然方面的認識方法,也要告訴我兒童認識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方法,這就是我們要,把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的方法,告訴兒童。然而,光是說還是不夠的,兒童的認知水平還有限,所以更好地學習是實踐,因此,幼兒園應該組織兒童一起參加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習是讓兒童有一個親身的體驗。 這樣可以讓兒童更快的學會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本領。
⑸ 幼兒園課程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
本課程的建設與推進是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熱點,目前很多幼兒園都立足本園實際構建園本課程,以便在課程建設中體現自我特色。但是,園本課程的建設是一個持續、動態、逐步完善的過程,在崇尚個性化的課程建設中,我們是否把原來的,或者以往不好的地方做得更好作為追求個性的前提呢?也許,基礎打得更扎實,才能更好的逐步探索出適合本園的課程。
⑹ 根據幼兒園工作實際,介紹所在幼兒園課程和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的情況
供參考: 幼兒園的課程改革一直是幼教改革中的熱門話題和核心課題。在課改的熱潮中,存在著以下認識上的偏差: ①拿來主義。一些幼兒園為了趕時髦,不假思索地全盤照搬,而忽視地域性、本土性; ②盲從心理。人雲亦雲,導致課程頻繁更換,教師無所適從; ③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有的幼兒園在轉瞬間就有了所謂的「園本課程」。然而真正的「園本課程」應有其獨立的理論體系,在目標、領域等方面都要考慮到教育的均衡性。 要想走出這些誤區,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首先要具有清醒的頭腦,把握課改的方向和脈搏。一套質量上乘的幼兒園課程,是課程專家和有經驗的教師共同合作制定而成的。因此,對於管理者來說,他的工作是引領教師如何創造性地運用這些已初具推廣價值的文本課程,學會選擇和補充有品質的教育資源,通過課程園本化的過程,使課程和教育活動能在最大程度上適合自己的教育對象,做到「以不變應萬變」。下面,以我園的實踐為例來說說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制定過程。 一、課程審議前 課程審議,這是我園一貫堅持的課程管理方針。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整合理念的引領下,我園啟用由南京師范大學出版、周兢老師編著的新教材《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雖然新教材靈活度較大,但在使用時存在著地域、周邊環境等差別。所以,我們在開展教育活動前,採取先集體備課再回到個體反思的研討方式,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其具體操作方法是在每個主題實施前,由教研組長負責組織,以年級組為合作單位分組進行課程審議。 雖說課程審議在我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實際參與者少,經常是教研組長或一二位骨幹教師唱主角,而多數教師只是以旁聽者的身份參與,缺乏個人思考和見解。二是課程審議浮於表面,教師關注的是教學進度安排,注重的是課案操作性強與否,而缺乏對課程資源深層次的審議與梳理。這就阻礙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以及園本化課程的建構。為此,我們以「課程審議表」為主線(課程審議表附後),對集體備課制度作了一些改革。 為了避免課程審議中只有幾個人發言的情況,我們要求每位教師在審議前預習教材,發現問題,尋找問題,並及時做好記錄,供課程審議時一起交流探討。在此,我們擬通過「我的問題」、「我的資源」、「環境預案」(見附表)三方面的填寫來敦促教師做好審議前的准備。以此針對課案中存在的焦點問題及困惑問題展開討論,交流思想和經驗,同時,把以往教學實踐中好的經驗與做法充實進來,匯集團體智慧。有了課程審議前的准備這一環節,教師在課程審議中自然「有話可談」,避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課程審議中 (一)程序安排 1.回顧總結上一主題,做好主題與主題間的銜接溝通。作為審議的開始環節,主要是圍繞最近實施過的主題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如,各班比較成功的特色活動、班級環境亮點以及具體教學情境中的疑難困惑問題,等等。 2.分析當前主題背景,結合「課程審議表」所收集的問題展開研討,尋求同伴援助,有目的地對一些活動進行修改。實施中,我們發現有些主題內容比較空洞,應予舍棄,或將幾個活動加以合並;有些主題可在原來基礎上進行擴充,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如根據現階段幼兒對「神州六號」的關注,我們在「可愛的祖國」這一主題中增加了「關注神六」系列活動;有些主題可自行設計,以往實踐過的、操作性強的主題活動可穿插進來,如根據教師實踐的結果,中班穿插了主題活動「變化的世界」,大班穿插了主題活動「有用的報紙」,從而把具有本園特色的教育資源充實進來,做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3.收集整理教育資源,由教研組長協調分配,做好前期准備。由於我們使用的課程文本的配套圖片、音像資料很少,雖然留給教師創造的空間,但也給教師們本已繁重的教學工作又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為了使課程順利開展,我們改變以往個別指派的分配式管理模式,在課程組長的統一調配下,各班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主動領取任務,共享教育資源。 4.環境預案設計。各班在審視的基礎上根據主題的核心內容與要求,進行環境預案的設計,通過豐富的主題環境讓幼兒充分體驗和感受。兩位搭班教師共同商議、分工合作,輪流擔任環境的主要設計者。通過填寫環境預案,教師對整個主題環境作全局考慮,明確每個活動中需要積累的作品及資源,以做到計劃在前、實施在後。 (二)形式安排 在課程審議的形式上,我們採用的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搭班教師間的班內審議、班際審議、園際審議等等。就目前看,班際審議是最廣泛的一種形式,除了上述所說的年級組之間的審議外,還有根據教師特長開展的某一教學領域的組內審議、基於課題研究的研究組內審議等。在審議中,我們更多地藉助年級組之間的群體力量,即互動式的現場觀摩開展反思研討活動,既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又達到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目的。如大班年級組進行課程審議時,我們組織小班、中班教研組進行現場觀摩;中班教研組開展活動時,組織小班、大班教研組進行觀摩。如果在審議中碰到有困惑、有爭議的問題,在本組內教師又無法達成共識的時候,我們便尋求同伴的援助,請組外觀摩教師參與進來,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通過循環式的交流互動,教師不斷變換著角色,時而是組織者,時而是聆聽者,時而是合作者,也加強了不同年齡階段課程之間的銜接。以下是一則關於中班課程審議—主題活動「商店」中的案例片段。 問題聚焦:活動「逛超市」中,在班容量比較大的情況下,如何讓幼兒體驗用10元錢到超市進行購物? 過程實錄: 教師A:外出參觀涉及的安全因素較多,可採用游戲的方式,預先在活動室內布置場景,每樣商品上標好價格,然後用製作的貨幣進行購物。 教師B:游戲的形式固然很好,但有時游戲無法代替現實的生活,例如,商品上的商標、條形碼的認識必須到實地參觀後才有所認知。 教師A:可採用分組的形式,把班內幼兒分成兩大組,這樣可以相應減少人數。 教師B:採用分組的形式很好,雖說對教師而言工作量是增加了,但很好解決了人數問題,不過前面提到了安全問題,例如乘車、上電梯等,該如何解決?況且考慮了安全問題,教師能兼顧教育的內容嗎?例如活動中的講解、幼兒的記錄等。 組外援助:關於安全問題,教師可尋求家長援助,事先聯系幾位熱心家長,最好是有一定文化層次的,讓家長了解本次活動的教育目的及教育程序,便於活動中的管理和指導;關於指導問題,一方面讓家長參與進來,另一方面為避免活動中指導的不足,教師可把活動的全過程拍攝下來,回來後再和幼兒一起進行回憶講述,並讓幼兒做有關記錄。 上述案例可見,隨著討論的深入,教師的經驗由點滴、零碎逐漸趨向成熟、系統,並最終達成共識。在這樣的研討活動中,大家以開放的心態取長補短,以共同的目標全力以赴,一種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支持的研究氛圍正在我園日漸形成。 三、課程審議後 通過集體審議的群體反思後,教師最終還需回到個體反思。教師在課程審議後要對審議中所獲得的經驗、問題進行認真回顧和梳理,填寫好課程審議表的「解決策略」一欄(見附表),進一步明晰問題,通過同伴援助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並最終形成個人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從各自的經驗和視角出發把握教材,對教材進行深人研究。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並從教學目標到教學環節進行深人修改,明確增減的理由,從而做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備課管理上,我們根據不同層面的教師提出不同的要
⑺ 如何有效的開展園本課程的建設
幼兒園課程計劃抄是指幼兒園根據課程目標、課程理念等對本園課程進行選擇、策劃、重組和創新。任何一種課程的建立都有其背後的理念支撐,所以在制定課程計劃時,要分析幼兒園現有的課程計劃,指出其存在的優點與不足,發現具有本園特色的課程資源,在全體教師參與完成的課程計劃的基礎上業務園長帶領各年級組長成立課程審議小組,交互審議課程計劃,一致修訂新的課程計劃。如:在使用華師大的《建構式課程》作為幼兒園藍本課程的過程中,我們教師經常會思考選擇什麼主題活動適合本園幼兒開展活動,此時教師就是在建構園本課程。有時教師也會反思主題中一些不合適的教學內容並進行篩選、調整,重新預設新的教學活動組織教學。這些建構都是在有計劃、有目的的過程中實施的園本課程建設,也是最為基礎的課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