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Ⅰ 結合我國教育實際談談中小學應該如何進行課程建設
我國中小學進行的課程建設,現在使用的課程都是非常好的適合當代小孩子小學生的需求。
Ⅱ 小學課程體系建設你還能否進一步完善
各區縣教育(教體)局,高新區、文昌湖區地事局,局屬各學校:
為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深入實施,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學校課程管理指南》和《淄博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有關要求,現就推進全市普通中小學課程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突出課程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的核心地位,引領學校加強課程領導力建設,立足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思想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加快推進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實現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豐富學校課程文化,營造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氛圍。
二、實施原則
(一)規范性原則。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足開齊課程,尤其不能忽視技術類、藝術類、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的開設,同時要科學合理地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
(二)差異性原則。各級各類學校要切實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異,結合地方特色、學校辦學特色和文化特色,充分考慮學生的成長歷程和個性化發展需求,集思廣益,為學生發展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學校課程。
(三)生本性原則。課程建設要圍繞學校培養目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本,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既有利於促進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又有利於促進學生興趣特長發展和個性潛能的發揮。
(四)生成性原則。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必須本著「在創新中求發展」、「在實踐中創特色」的精神,分階段確定課程建設目標,充分思考不同課程之間、同一課程不同模塊之間、同一模塊不同內容之間的整合問題,在實踐中逐步建構符合學校實際的課程體系。
三、總體目標
利用3至5年的時間,建立並完善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科學、高效、個性化、有特色的課程體系,逐步健全形成科學合理的課程開發、實施、管理和評價運行機制,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與課程文化氛圍,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搭建平台,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契機,為學校的特色發展奠定基礎。
四、課程建設
(一)課程架構
學校要按照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課程資源整合優化的基本思路,加大課程統整力度,將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中各學習領域的科目按照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探究型課程三大類課程進行整合優化,構建形成「三類一體」的課程體系,以滿足每一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選擇性學習需要。
每一類課程由培養目標相近的若干課程組成。圍繞每一類課程的教育目標和特定內容,要按照三維目標表述清晰化、課程內容設計科學化、課程實施要求具體化的要求進行設計,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基礎型課程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重點要做好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工作,要在研透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採用選擇、調適、歸類、整合等方式,對每個科目按一定主線重新組織學習內容;拓展型課程要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自我規劃和自主選擇能力為宗旨,重點做好綜合實踐類、社團類、競賽類、專題教育類校本課程的開發;探究型課程要以培養學生自主與創新精神、研究與實踐能力、合作與發展意識為目的,重點要做好課題研究類、實驗研究類、創造發明類、綜合研究類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結合地域文化、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學校特色和學生發展實際進行改編、整合或校本創生。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三類課程的內在聯系,在不影響課程整體性的前提下,逐步將三類課程有機融合。課程開發初期,可以「分」為主,圍繞三類課程的不同任務目標,採用適當方式,逐步建立能正常運作的三類課程體系(見附件1)。課程開發進行到一定程度以後,應以「合」為主,著力進行三類課程的重整研究,構建以基礎型課程為核心,拓展型和探究型課程為配套,課程內容橫向有聯系、縱向有提升、相互促進、渾然一體的課程體系,實現三類課程的無縫鏈接,克服因三類課程割裂而產生的種種弊端,充分發揮三類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見附件2)。
(二)課程實施
各學校要積極實踐國家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加快課程校本化工作。針對不同課程,要根據課程目標制定不同的課程實施方案。要嚴格執行國家三級課程總課時數的要求,開齊開足基礎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大類課程。要探索科學、合理、高效的課程計劃安排形式,結合各類課程的不同特點,採用班級教學、小組互助、個別學習、校外課堂、分層分類走班教學、反轉課堂等多樣化的時間、地點或者課堂形式完成課程實施。課程實施前要制定課程教學目標,有詳盡的授課計劃與教案;教學過程中教學策略得當、教學手段豐富,能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和實踐體驗,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素質的提高;教學完成後要有反思和總結,以促進課程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在課程實施中,要注重課程目標的完整性,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注重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個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注重教材挖掘,開發與利用好教材資源和課外課程資源,要重視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使教學內容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要善於捕捉課堂生成性資源,形成「學科育人、德育育人、藝術育人與環境育人」的課程環境,為學校多元的課程體系增添色彩。
(三)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要重點關注課程整體設計的科學性、教師的課程執行力和學生的能力發展。學校要建立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評價制度。要按照初始論證、中期評價和綜合評價的程序進行課程評價。課程實施初,由學校相關處室對課程的教學目標及大綱進行論證;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校要通過建立相應的聽評課制度、公開課評價制度、作業評價制度、教案檢查制度、學生問卷和座談會制度等加強對課程實施的質量監控,並適時進行中期評價,提出改進建議;最後,通過收集學生意見、教學質量分析等方式,進行綜合評價,得出終結性評價結果。學校課程綜合評價完成後,應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對學校三類一體的課程體系建設成果進行全面評估,並根據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修訂和完善。
五、保障機制
(一)加強課程領導力建設
學校要著力加強課程領導力建設,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引領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學校領導和教師要樹立課程意識,准確把握課程理念,形成課程願景,提升教育思想境界和學科思想水平,堅定地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努力實現國家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努力讓課程適合每一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提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科學制定課程建設方案
學校要嚴格遵從課程建設實施原則,結合學校實際,整體設計,系統論證,按照課程背景、課程目標、課程架構、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基本框架,制定科學、合理、系統、全面、可操作性強的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方案,明確建設年度計劃和推進措施,逐步進行課程開發,確保課程體系建設如期完成。
(三)加強課程專家隊伍培養
學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調動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將學校課程建設的過程與教師的專業發展有機地整合起來,通過專業引領、案例研究和同伴互助等途徑,提升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能力、對教材的二次開發能力、校本創生能力和課程實施能力,引領教師加強學科思想建設,強化課程意識,建設培養一支敬業愛生、能為學生發展提供個性化指導且具有課程開發、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評價能力的優秀教師隊伍。要注重發現和培養課程專家對象,並為其提供培訓、經費等各方面的支持。市教育局將開展百名優秀課程專家遴選活動,逐步建立和培養一支優秀的市級課程建設專家隊伍。
(四)建立和完善評價和獎懲機制
市教育局相關科室負責全市中小學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管理與評價。基礎教育科負責課程體系建設的宏觀管理,教研室、電教館和教育服務中心負責相關課程建設的指導、評價和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市教育局將制定優秀課程專家、優秀校本課程和課程體系建設示範學校評選制度,鼓勵和引導學校積極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課程體系建設氛圍。各區縣教育局也要制定相應的監督激勵機制,監督和指導本區縣中小學積極開展課程體系建設。
Ⅲ 如何開展實施小學學科課程建設的策略研究
本課題於2008年11月以《構建新課程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體系的研究》為題向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申報,同時被確立為晉江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第二批)立項課題(晉教綜[2008]15號文件)。同年11月15日召開課題組工作會議,確立研究方案,形成研究格局,探究課題研究思路,明確研究方向,精心制訂研究計劃,同時提出各年級的研究子課題,明確課題組成員職責,整個研究步驟井然有序,課題研究有序有效推進。[鑒於2009年8月學校人事變動,課題組重新分工調整。]2009年9月7日課題組重新分工,形成新的課題研究機構,同時報送上級審批。研究過程中我們得到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精心指導,得到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在全體教研組成員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如今課題研究已開展將近兩年,研究方向有效推進,研究策略初步凸顯,教師業務水平明顯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有效提高。
在研究中,我們以「落實課改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目的,走「求實、求精、求新」的科研之路,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有效;使教師教得自信、教得輕松、教得有效。以科研求發展,以質量樹品牌,有效調動數學教師投身教育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營造良好的課題研究氛圍,開創我校數學教學研究新局面。
一、加強課題研究管理,圍繞「嚴」字下功夫。
1、建立求真務實的課題研究集體。課題開題初,成立以校長為課題組組長,教研組長、數學骨幹教師為成員的課題研究集體。各成員職責明確,分工到位,充滿很強的科研能力和信心。研究中課題組長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不僅擔任學科教學工作,還能積極參與各項研究活動,深入課堂聽課、評課,同時還為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協調各方面的工作,保證教研經費的投入。
2、制定切實可行的課題研究制度。為更好地規范學校的課題研究工作,2010年3月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和時代要求,制定了《課題學習制度》、《瑤瓊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管理制度》、《瑤瓊小學教育科研課題考核、獎勵制度》等,制度的建立不僅使課題研究工作逐步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還刺激了全體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激情,為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課題研究的落實提供了管理的依據和保障。
二、強化課題研究培訓,圍繞「需」字抓落實。
針對教師的工作實際和課題研究的需要,我們緊緊圍繞「需」字做文章,想課題教師所想,做課題教師所需。
1、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學校投入大量資金,重新配置電子備課室電腦,充分利用班級多媒體,發揮遠程教育的巨大優勢,讓老師下載課件、教學設計、教育心得等,與全國各地的教師討論一課甚至一題的教法,讓最新的思想佔領陣地,最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走進課堂。同時選派陳珊珊、張小林、曾健勇等老師參加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
2、加強課題研究新理念的培訓。對教育教學理念的學習和培訓,學校在充分挖掘校內資源的基礎上,還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法。學校充分發揮校內的網路資源和「本土專家」資源,採取網上學習、骨幹教師講座、上示範課、課標知識學習等方式,學習有效性理論及課改環境下的課堂教學。2009年11月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姚永寧副校長到校作課題檢查指導;2009年12月磁灶鎮教委辦張貽發、陳清傳兩位教研員到校指導課題工作。建立外出學習「二次培訓」制度,凡是參加鎮級或以上的研討活動回校必須作主旨發言,時間段主要設置在每周一教師論壇或每周三教研時空。近兩年來,學校共選派課題組成員外出聽課、學習、培訓達50人次。
3、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學校充分利用「本土專家」進行輔導講座,兩年來骨幹教師主持和主講的培訓活動近10次,有張阿育校長主講的「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數學教學思想」等;吳春燕老師主講的「怎樣參加『UC』網路教研」;組織觀看著名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主講的《課堂因差錯而精彩》專題講座光碟。
三、豐富課題研究活動,圍繞「精」字促發展。
1、積極承辦各級各類教學研究活動。磁灶鎮開放日教學研討活動;磁灶鎮數學說課比賽;輔導區數學研討活動等。
2、努力參加各級各類數學教學比賽。學校盡其所能為教師創造條件,幫助、支持老師參加各級組織的各種比賽和交流,為他們創造展示自我的舞台。課題實驗教師吳春燕《善用評價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文榮獲晉江市基礎教育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張阿育《關注課堂生態構建和諧生態數學課堂》一文入選晉江市青陽片論文匯編;張阿育《讓數學課堂盪漾生活氣息》一文入選晉江市教育局論文匯編;吳春燕《小學數學低年級計算的有效策略》一文入選鎮級論文匯編;吳春燕老師參加磁灶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優觀摩活動榮獲一等獎。
3、積極開展校際教研聯誼活動。積極與張林中心小學開展校際研討活動:朱玉玲老師執教《買玩具》、曾健勇老師執教《組合圖形的面積》等。
4、扎實開展校內課題研究活動。研究中我們先後開展了「教育技術競賽」、「同備同上一節課」、「教學開放日」等活動。
四、規范課題研究流程,圍繞「實」字作文章。
課題研究工作是一項長期、嚴謹、科學的工作,它需要不斷的努力和開拓。在課題研究中,我們要求課題研究教師要抓好三點:熱點論壇——各位老師均舉行「怎樣構建有序、有趣、有效課堂」的論壇;難點探究——開展「學困生」轉化策略細化探究活動;亮點展示——每學期期末舉行優質教案、優秀學習心語展示活動。做好四項: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親歷數學化的過程;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捕捉巧用教學資源——預設與生成;落實三維目標——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達成五度:1、注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2、增強情境創設的有效性;3、強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4、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5、關注學習情感的有效性。完成六種:即讀一本教育教學理論並完成讀後感;寫一份優質教案;上一節優質研討課;寫一篇質量較高的論文,案例或教育敘事;組織和參與開展一次有意義的教研活動;參與一節研討課。按照「整體規劃、專題研究、分項實施、滾動發展、逐步深入」的策略,不斷完成課題研究工作。
Ⅳ 如何構建課程體系
但是面對數十個學院開出的好幾百門課,如何構建出一個適合自己發展要求合理均衡且精力和體力又能及的課程體系真是一門系統工程學啊!根據我原來的想法,首先是應該確定自己將來的職業定位,由職業定位就能得出學習的方向和側重,自然相應的課程結構就能定下來,在相同的課程設置下盡可能的選擇大師或者知名教授的課,但是這個構想在第一個環節就遇到了矛盾,我的職業定位需要在我了解了自己的特長和基本的行業情況之後才能確定,而我在沒有了解各個行業涉及的具體知識體系和進入門檻之前是確定不了自己的職業定位的,這就陷入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邏輯循環!
這個問題目前為止還沒有解決,周圍的同學也都是懵懵懂懂,這既是一個很簡單的生活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層次非常高的哲學問題,很少有人認真的問過自己這樣幾個問題:我是誰?我來到這兒要做什麼?我為什麼要這么做?更少有人能認真回答這些問題,依我現在的級別還很難准確的回答這幾個問題,但是我想到了從另一個側面來解決這個問題。
洋務運動的時候有一種提法叫:「中體西用」,其實上面的問題是解決「體」的問題,用MBA的話來說就是解決戰略性的問題,方向問題。但是直接入手解決的話估計要從哲學系和歷史學系的本科開始補課了,既然我的視界還站不到那樣的高度,只有從「用」的角度入手來由下而上的解決這個問題了,我一直認為有很強的人文社會學科的大學才算是真正的大學,因為如果忽略的基本層面的東西,那麼應用學科再強也只能歸為「技」,而「技」的層次永遠要低一些!為什麼?因為任何能夠有規律可循並且可以通過練習掌握的東西永遠要比需要通過感悟或者領悟獲得的東西要簡單。你不得不承認這一點!所以,明白了這一點就很容易構建我的課程體系了,首先要有形而上的課程來提升眼界和思想水平,那麼就要有哲學院,歷史學院,國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等等的課程,但是:讀死書、死讀書、百無一用是書生,僅有形而上是不適合在地球生存的,所以,技能型的課程就構成了選課體系的主題,技能型的課程說白了就是專業課程了,專業課又可以分成基礎的專業課,和非基礎的專業課,無疑語言是第一重要的基礎專業課,而且還有一些資格認證需要拿到,其次就是以後的職業需要的專業課程,既然不能精確的確定,那麼總可以先都了解了解吧,所話說貨比三家,這選職業就像選老婆,是男人一輩子最關鍵的幾個環節之一或者是最關鍵的環節,所以不怕貨比貨就怕不識貨,況且這樣看來整個的課程架構也就這一點不能確定,總體來說常量是大於變數的,還是很穩定的嘛!
所以我的具體的選課架構就非常簡單明了:
選國關學院金正昆老師的國際關系史研究,解決提升形而上的思想眼界問題。
選財政金融學院沈偉基老師的貨幣銀行和經濟學院吳漢江老師的西方經濟學補基礎性的經濟知識。
商學院開的必修課就正兒八經的來解決管理、財務、HR、營銷等等方面的專業基礎。
最後還有非常重要的英語,就要多靠自己啦!
Ⅳ 課程體系建設應把握的幾個原則
課程體系涵蓋的范圍比較廣,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課程體系。下面以公共管理課程體系為例,分析應把握的原則:
1、確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核心課程,體現專業性質。核心課程體現公共事業管理的特點和規律。一般來講是根據教育部在專業目錄中規定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主幹課程和主要課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據此開設,可確保人才培養規格的穩定,確保「應用型本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基本理論素養的形成。
2、以「市場需求」來確立公共事業管理的特色課程。公共事業管理的涵蓋面十分廣泛, 如果缺乏專業培養方向,會使學生所學知識空泛而不精專,缺乏就業競爭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源日益「市場化」,作為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其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的實力。對於專業來說,對於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來說,市場是最終的決定力量,取決於行業和產業的要求,取決於公共企業和事業組織具體崗位的具體需要。這就需要以「市場需求」來確立公共事業管理的特色課程。以此,應用型高校來塑造專業的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方面。但是,這並不是簡單的就市場論市場,而是意味著對市場趨勢和專業發展關系的更為前瞻性的把握。因此,不再需要一味強調學校設備和師資的條件。
3、重視管理實踐訓練,以「能力本位」作為課程結構的主要價值取向。公共事業管理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本科畢業的學生要在公共事業領域內從事各種具體的管理工作, 管理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因此,在課程結構設置上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給學生充分的實踐學習的機會。所有課程最終都著眼於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體現發展學生實踐能力的價值取向。就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型本科」教育來說,能否有效對學生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的培養是其內在要求的根本體現。當然,培養的能力是什麼,依賴於該行業對相關人才所需能力的調查和分析。
4、工作過程導向的能力訓練教學模式設計。所謂「工作過程」,是指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並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工作程序一般由工作人員、工具、產品和工作行動四個要素所構成。生產復雜的產品可能需要經過多個「工作過程」, 這多個「工作過程」則構成了生產該產品的「工作過程系統」。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工作過程導向的能力訓練教學模式是根據公共事業管理活動的「工作過程系統」確定學習任務後,以學生為中心而設計的一種課程教學模式。它強調以學生直接經驗的形成來掌握的、融合於各項實踐行動中的最新知識、技能和技巧。學生首先對所學專業內容和工作的環境等有感性的認識,獲得與公共事業管理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相關的知識,然後再開始學習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知識。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始終都與具體的公共事業管理職業實踐相對應。技術和專業理論應該成為公共企業、事業、社會和工作者個人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