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語文新課程的價值追求
A. 新課改的核心價值追求是什麼
新課改的核心價值追求是"以人為本"。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基礎教育領域先後進行了八次課程改革。新課改就是目前仍在實施中的第八次課程改革。
在時間序列和內容邏輯上,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理論的核心價值理念的直接思想來源應是20世紀8 0年代初就已經提出來的素質教育。
在今天看來,素質教育所蘊涵的核心價值理念正是「以人為本」。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個孩子的發展。這樣的目標表述就高度概括了新課程改革理論的核心價值理念——「以人為本」。
(1)談談語文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擴展閱讀:
新課改「以人為本」核心價值理念理解:
1、「以人為本「與中國古代」人文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主義,在關注人、重視人、崇尚人等的思想是-致的。它肯定人的價值,肯定現世人生,反對宗教蒙昧主義,強調人的經驗和實用理性。
2、「以人為本」和「人本主義」
西方現代「人本主義」強調的是個人的人權,以人為目的。在「人本主義」教育思潮引導下,課程文化表現出許多新特點:注重人的自我實現,追求學生個性的發展,認為這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人的自我實現,甚至強調人文學科的重要性等等。
3、堅持「以人為本」為理念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困難重重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當中,逐漸出現了向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傾斜,關注個體感性享樂,愛學樂學難以實現。
B. 談談語文課程與教學在理念上都有哪些創新
《語文課程標准》從起草到正式出版,按照程序,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版展中心多次向教師權學者徵求意見,前後修改六七十稿,從原來的八九萬字壓縮為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從2001年9 月始,《語文課程標准》和按這個標准編寫的實驗教材已經進
C. 語文新課程評價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它與傳統評價觀念有什麼不同
初中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應避免語文評價的繁瑣化。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關於學生平時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
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資料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和不足,並提出建議。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
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綜合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式之一。
根據各學段目標達成的要求,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一)識字與寫字
1.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重在考察學生認讀和拼讀的能力,以及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糾正地方音的情況。
2.評價識字要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准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藉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識字的能力。不同的學段應有不同的側重。
3.關注學生日常識字的興趣,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不能簡單地用罰抄的方式來達到糾正錯別字的目的。
(二)閱讀
1.閱讀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察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
2.朗讀、默讀的評價。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
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評價默讀,應根據各學段目標,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3.精讀的評價。
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
4.略讀、瀏覽的評價。
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
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在7~9年級,可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
6.古詩文閱讀的評價。
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寫作
1.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如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鼓勵。
2.重視對寫作材料准備過程的評價。
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佔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准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察學生佔有什麼材料,更要考察他們佔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
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4.採用多種評價方式。
提倡為學生建立寫作檔案。寫作檔案除了課內外作文外,還應記錄寫作態度、主要優缺點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內容,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寫作實際情況和發展過程。
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採用多種形式評價。
(四)口語交際
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意態度。評價必須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
(五)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這種探究,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鑽研,也有學生群體的討論切磋,所以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
——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
——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
——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
——能否根據佔有的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
——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
——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在評價時,要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時發現差異。對不同於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積極的評價。
參考資料: http://class.ae.cn/upimages/20081161550575218.doc
D. 結合小學語文新課標,語文課程屬於哪一類課程其主導價值是什麼
怎樣開發語文課堂教學資源一、學習目標1、從理論層面,了解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深遠影響,理解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的多元性,學生獨到的閱讀感受是構建生命課堂的寶貴資源。2、從操作層面,掌握語文課堂閱讀珍視學生獨特感受的基本策略,突破傳統閱讀教學的桎梏。3、尊重學生語文閱讀中的個性,善於捕捉和保護課堂閱讀中迸射的靈性火花,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二、問題導入長期以來,我們對語文課程資源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狹隘,局限於黑板、粉筆、教科書、練習冊,甚至把教材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只就教材教教材,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唯教材至上,課內外不斷重復教材上羅列的知識點,進行枯燥、繁瑣、機械的訓練,而忽略了過程和方法的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華東師范大學教科院馮起德曾指出:「一些語文課教得太理性,風行『分析',常常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發言、討論,扯來扯去都是學生早已熟知的道理,甚至陳詞濫調,學得是乾巴巴的幾條筋,學生覺得沒勁,家長意見大……語文課死氣沉沉,像個病人。」通過幾年來的新課程實施,課堂和學生的生活出現了新的變化,打破了原有的語文課以知識傳授為重心的格局,教師們開始重視利用課堂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相當一部分教師的教育理念轉變還是比較慢,教學觀念還跟不上趟,在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課程資源面前,顯得無所適從,要麼還是用老的一套或者憑經驗進行教學,要麼,「滑鼠點點點,畫片飛飛飛」,語文課喪失了「語文味」。「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這一理念漸趨成為語文教學界的共識。然而,由於語文性質的爭論不休,教師課程意識的淡漠,資源開發運用技能的貧乏,致使在操作上,語文教師成了「雜家」,變得非常「能幹」,語文課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語文課堂成了語言缺席、語文缺位的「大雜燴」。一位教師感慨:「有許多時候,我們懷疑自己還是不是語文教師,上的還是不是語文課。你看,我們在課堂上要解決生態保護、物種繁衍;要解構『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物理學上的術語;要研究建築物與環境、建築物與政治歷史的關系……尤其在仔細研讀『新課標'後,發現在整個新課標中,關於綜合性學習是耗筆墨最多的,多次使用了『積極提倡'『提倡'『注意'等字眼。於是有了凡公開課必以活動課,尤其是綜合活動課為多,唯恐無從體現『新課標'之『新';有了將年糕、春聯、糖葫蘆、炒花生等實物搬進語文課堂而大獲好評的『活動匯報課';有了要求學生畫出原子核結構圖、規劃一座大學城、畫出四枚一套的松鼠郵票的試題。語文課前所未有的包羅萬象,大有一統天下之勢。那麼,語文課與其他課的分界到底是什麼?語文學習的根本,語文課的靈魂是什麼?語文課究竟如何開發利用教學資源?我實在有些困惑……」在一次研討活動中,一位老師訴苦:「一個學生的家長想給孩子買些學輔資料,要我給推薦,我到了書店,嗬,教輔資料、學輔資料鋪天蓋地,浩如煙海。如何選擇?連我都不知哪一類最好,從何下手,怎麼給別人推薦呢?」這位老師的苦惱,引起了在場同行們對如何選用文本教學資源的思考。課堂教學本身是一種很重要的課程資源。而許多語文教師在忙著將課外資源引進課堂的時候,對諸如教材本身的價值、師生本體的作用、隨機動態生成的問題等課堂教學資源有所忽略。由於沒有「根基」,那些課外資源的運用很多都成為一種華而不實的形式。語文教學中的諸多問題,都與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相關聯。《語文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充分利用課程資源,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優化語文教學,讓課堂充滿激情與活力,使之達到理想效果。那麼,語文教學資源究竟有什麼內涵,有哪些類型?應該如何充分而有效地開發、利用課堂教學資源呢?在開發利用課堂教學資源方面,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可以借鑒呢?本專題就圍繞這些問題。三、認知學習1、如何理解課程標准對語文課程資源的表述?國家《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認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可見,語文課程資源可以理解為上一堂語文課所採用的一切資料來源。有研究者從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將之歸類為:圖文資源——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影視資源——電影、電視、廣播、網路;會議資源——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場館資源——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街道資源——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動態資源——以生命為載體的師生資源、師生互動過程中生成性情感和智慧資源;其他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等。還有人從資源功能角度將它分為素材性資源——指學生學習和收獲的對象從哪裡來,包括各種知識、技能、經驗、智慧、感受等因素;條件性資源——指那些並不是學生學習和收獲的直接對象,但卻是學生學習和有所收獲的條件,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等因素。2、語文資源開發有哪些價值?語文課程資源是教學的基礎,沒有語文資源作為基礎,教學是空洞、抽象的教學,教學活動便無以演進。資源開發的價值取向,還在於要將資源開發過程,變成溝通學生生活、自然、社會、古今的一種方式;把握資源開發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地結合點;立足於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拓展教學空間,實現開放式教學,以開闊視野,豐富體驗,發展理性思維,提高生活能力,提高審美素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感悟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根據資源的特點和自身教學需求,對資源的運用既要合理又要靈活、貼切、自然;既要在教學中開發,又要回用教學之中,運用於閱讀、寫作、討論、對話、口語交際、綜合實踐活動、考試測評和校本語文課程構建之中去,這就可以形成「為什麼而來又為什麼而去」的良性循環。3、語文課堂教學資源開發有哪幾種視角?宏觀視角:陶行知說過:「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課堂只是小天地,社會乃為大課堂。語文教師應把課堂擴展到生活中,把身邊的生活環境演變成語文學習場所,營造濃郁的語文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獲得學習語文的樂趣,在生活的大課堂中學語文、用語文、發展語文能力。可以從開發校園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開發日常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開發社會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三個方面去努力。中觀視角:教學目標是資源選取的方向。課堂教學資源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選用什麼樣的資源,首先要依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然後選取有利於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的課程資源。學生需求是資源選取的標准。教師始終要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資源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服務,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為使課堂教學資源的篩選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教師要對學生的興趣、需要以及發展性向等情況有明確的評估和把握,使課程資源開發具有明確的指向,提高課程資源開發的直接效益。資源成本決定呈現方式教師開發利用教學資源要堅持經濟、有效的原則,根據教學需要進行藝術化加工,優選適合本年齡階段、本班學生接受能力的呈現方式。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師對優化教學情境提出兩條標准:一是耗費低,包括時間的耗費和物質材料的耗費;二是效率高,即創設的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情緒,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做到情境能體現教材特點,突出教材重點,突破教材難點,從而促進兒童最佳發展。建立資源庫,擴大運用效應。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每個人在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教學資源的同時,也要樹立我是資源開發者、使用者、驗證者、貢獻者。對於教學效果好的實物資源可以與身邊同事共享,在學校內建立各種類型語文教學資源的管理檔案,合理保管,以備來年教學同一教學內容時使用。還可以通過組織相關主題的教研活動,將優秀的教學錄像、教學設計方案、課件等上傳網路,便於地區資源的共享,擴大教學資源的效應。微觀視角:這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動態地生成教學資源,生成動態的教學資源。包括抓「精彩」促生成、抓「膚淺」促生成、抓「疏漏」促生成、抓「爭論」促生成、抓「錯誤」促生成、抓「意外」促生成等等
E. 新課程標準的價值取向是什麼
語文新課程標准中的載體價值取向 作者:江蘇省通州市金沙中學 周漢平 新課程標准頒布伊始,筆者曾躊躇滿志地給學生上課。沒有了往日的滿堂灌、滿堂問,精心准備的教案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活躍異常,妙語連珠,禁不住洋洋自得。一日,校長有請,心花怒放。豈料一語驚人:家長反映,作業太少,上課沒有什麼好記,讓學生多說,你說什麼?一盆涼水澆下,不禁茫然,而後又悟:新課程標准要順利實施,必須把它與載體價值取向和諧地統一起來,尤其是首當其沖的語文學科。 首先,語文新課程標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WTO」已成為中國百姓的常用語,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向逼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問題。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正在興起,隨之而來的社會的重要轉型和新世紀的挑戰正迫使我們對人的本質屬性、創新人才的培養進行深刻的反思。而語文學科是各科的基礎學科,新課程標准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這種能力,正是創新型人才最需具備的品質。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趨向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先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其次,新課程標準是培養載體語文能力的重要方案。新標准中的語文是「大語文」,強調「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語文知識只起輔助作用,「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樣,打破了傳統的語文書和大綱的禁錮,語文書不再是知識的藍本,而是學知識,培養能力的工具。語文在學生面前將展現出一片廣闊的天地。學生們放下沉重的包袱,盡情地在這片天地中翱翔。因此語文新課程標准與學生的價值取向應該是一致的。學習最大的動力是興趣,中國教育改革多年,光是課程改革已有8次之多,但從未如此徹底、完全地站在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試想一下,面對一張張興趣十足的求知的小臉,什麼知識不能學會呢?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力大致可以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最外一層,是知識,對於語文學科而言,包含著字詞句篇、語言篇章等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第二層,是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裡面的核心層,包含著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也就是「知學、樂學、善學」。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理論重心的轉移,是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重要標志。 這就提醒我們必須繼續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教育觀。語文課本的選文是一部小網路全書,無所不有,無所不包,要把教材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範例,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教學為主,開辟第二課堂,挖掘隱性課程,融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語文教育渠道,形成立體式、網路化的語文教育環境。語文教師應像導演、像領航員,課外閱讀、社會調查、書法訓練、日記撰寫、詩歌背誦等等都可成為教學內容。就課堂而言,「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而教學手段更應該是「語言+普通教具+現代媒體」多樣化。 第三,語文新課程標准應力爭贏得教育市場。教育是一種服務,教育也是一種商品,從這個角度講,教育必須符合市場規律。我們的顧客就是成千上萬的學生家長,教育要發展,學校要生存,取決於家長的價值取向,他們成了執行新標準的最大障礙。 多年來,「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堅定不移地相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恨不能讓孩子把語文書吃下去,而結果卻適得其反。於是就上演了一場又一場「徐力殺母」式的悲劇,江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給教育敲響了警鍾,可是這股風不僅不減,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事業發展,人是第一要素,而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也就是說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因素,而不是一種外在的附加任務。如果摒棄了這種功能,語文成了地地道道的經書,家長們滿意了,我們的教育市場似乎繁榮了,殊不知這種繁榮是沒有後勁的,背後潛伏著巨大的危機,那就是:有朝一日,我們將要站在世界經濟大潮邊,望洋興嘆。 第四、語文教師的觀念取向應與課程標准相一致。有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標准徹底解放了教師,這種理解是片面的。應該說,新課程標准給語文教師創造了一個更廣闊、更自由的空間。 新課程標准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過去,我們的語文教師善做導游,總是領著學生走固定的旅遊線路,觀賞既定的旅遊景點,學生作為遊客,雖然對所見景色有各自不同的體驗,但是他們的所見所感是不是太多的強加意識和局限性呢?新課程標准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以及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理念如何貫徹?其實,我們語文教師不妨做一做遊客,也許會有欣喜發現。這樣,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就能真正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和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做到新課程標准指出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果真這樣,學生的學習也將是多角度並且富有創意的。 所以語文課堂需要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我們可以體會人物語言,揣摩人物心理,想像故事場景,感受環境氛圍,錘煉文章詞句,再現人物形象,體驗生活經歷.....幫助學生積累和靈活運用,使知識與技能有如鳥之雙翼,車之二輪。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教師只有反復耕耘,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藝術美與思想美,讓學生萌發感受美妙的慾望;才能找准切入點、整合處,在教材和學生之間搭建一座輕捷便通的橋梁;才能深入淺出地化解困惑,讓學生獲取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教材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生活的體驗卻是無限的,我們語文教師更應該為學生推開課堂教學這扇小窗,引領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新課程標準的一個新理念就是「培養學生正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單純靠教材和課堂培養的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是禁不住社會生活熔煉的。 第五、新課程標准必須徹底改變現行評價體系。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且不說高考中的地區差異,單是各省市各級各類考試已讓「考」這種讓人深惡痛疾而又無可奈何的東西肆意橫行。學校和家長不得不作出痛苦的抉擇。因此,徹底改變評價制度是全面推開新課程標準的唯一出路。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應當把知識的評定作為某種孤立的東西從教育過程中分離出來。」我們可以模仿西方國家的評判辦法,如學分制、會考制,加大高校建設力度,淡化「一張試卷定終身」的做法,但如何使評價體系科學合理,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盡管我們不能等評價體系得到認可後再去實施新課程標准,但我們完全可以在實施過程中去不斷實踐、完善。
F. 新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體現了哪些新的價值觀
一、新語文課程標准使教師轉變了教學觀念
二、新的實驗教材使教師逐步成熟
三、新的評價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G. 1、 談談你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認識,並結合具體教學實例談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
「三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語文新「課程標准」教學設計中成了高頻詞彙。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時很難把握,甚至出現機械地對號入座現象。因此有必要對「三維」整合的問題作些探討。 請看一個有代表性的實例。六年級(上)《陳太丘與友期》的教學目標 : 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誠實、守信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教學目標設計。然而其中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主要表現在過於的寬泛,並且是對號入座式的。 因此,從語文教學的效益看「三維」的整合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採取對號入座的辦法,一個一個維度分割狀地落實,勢必將課文碎屍萬段,而且必然是少慢差費的,學生也定然提不起興趣。因為課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閱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一種生命的對話狀態。必須是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 從「三維」的關系看整合設計是完全可能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構成了立體的有機的目標系統,構成了一個「血肉豐滿的生命體——語文素養」。我們強調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同時,我們又肯定語言知識,尤其是程序性的語言知識,在知識轉換為能力時的重要作用。關於語文學習方法的知識屬於程序性的語言知識,而掌握這種方法需要一個體驗的過程。然而,在體驗過程中始終滲透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由此看來,將「三維」割裂違背了其自身的有機聯系,導致形而上學的機械論。 根據我們對「三維」關系的理解,「三維」整合的教學目標的表達,可以採用類似的句式:藉助什麼知識、方法——以形成什麼能力——從中感受什麼情感或領悟什麼道理等。 在整合「三維」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要處理好如下關系。 一、多通道 既然「三維」是一個有機整體,設想每一維都是一個通道,我們可以從任何一個通道進入,然後可以融會貫通、左右逢源。 (一)從「情感」切入 以第六課《離別的禮物》為例(註:本文所舉的例子均出自上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六年級第一學期)六年級要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初步建立預習的常規: 1、熟讀成誦 2、生字詞查字典詞典 3、積累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 4、概括段意和主旨,初步體會寫作特點。 本課基本的設計思路: 1、讓學生沉浸課文,體驗離別的傷感,按時間順序復述課文。 2、文中表達「離別」的傷感,哪些地方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什麼?每個學生的「動情點」是不一樣的。教師需要點撥、引領、提升。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方面:(1)以迷人的夜色反襯離別之悲(第1段)(2)以歡樂的曲子襯托爺爺的樂觀和豁達,反襯彼得的悲傷(第6段)(3)以人物之間不同態度的對比、襯托,表現離別的傷感。(4)以禮物貫串全文,引發矛盾沖突,強化離別的傷感。 這個教學設計,從「情感」切入,與寫作「知識」貫通,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我們感受到了離別的傷感,懂得了要孝敬老人的道理。其中爺爺的樂觀、豁達、善解人意;父親的善良和無奈;「我」的悲傷和孝順;「女人」的自私與吝嗇。同時也可以看到一個破損家庭重建的希望和艱辛。從中可以體會到「隨文學習適度有用的語言知識」的意義之所在。這里的寫作「知識」已不是停留在概念的層面,而是為加深對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服務的。 (二)從「方法」切入以第八課《花臉》為例,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路:第一步,圈劃詞語,復述課文 1、圈劃:從文中找出可與「花臉」搭配的詞語 2、分類:將這些詞語按詞性分類(或劃出其中動詞) 3、排序:將動詞短語按課文先後順序排序(從語脈看思路) 4、復述:動詞短語的組合並具體展開。 第二步,運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心理 1、 圈劃:對人與物的細節描寫; 2、 評點:你所喜歡的那一段。 3、研讀:我「最喜歡」花臉的直接描寫(動作、神態、心理) 第三步,寫作借鑒回憶童年生活,借某一物勾起童年的記憶,既是描寫的對象,又是本文的線索。 1、「物」的選擇要有獨特性、可擴性(組詞成句,聯句成段),蘊含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並且有意義。 2、仿寫:學習對「花臉」和「青龍偃月刀」的描寫,寫自己喜愛的一物。 這個「教學設計」是從「方法」切入,貫通到「能力」、「情感」等其它各個維度。第一步,藉助圈劃的方法,運用短語知識,提高復述課文的能力。第二步,運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心理,突出「我」的「英雄情結」。表達了作者從小崇拜英雄、模仿英雄、學習英雄的思想感情。 (三)從「能力」切入以第四課《散步》為例,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路如下: 1、圍繞標題,補充要素(擴詞成句)我們——初春的田野——散步(人物、時間、地點、事件)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和諧溫馨的一家;熱愛生命、熱愛自然;中年人的責任感。 2、理清文脈,找出文眼我們——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初春的田野——洋溢生命的氣息散步——分歧、統一、特寫鏡頭(背負圖)文眼:「生命」與「責任」 3、圍繞文眼,逐段細究檢索中心句、中心詞,學習圍繞中心句、中心詞展開的方法。體會「舉輕若重」的寫法,感悟「生命」與「責任」 (在生命之鏈中,中年人肩負的責任)。 本設計從「方法」切入,如擴詞成句、尋找文眼、中心詞展開等等,同時,又是緊扣字詞句篇語言因素,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親情,理解中年人在生命傳承中的責任。 二、主與次以「三維度」進行教學設計,內容多、要求高,體現在某一篇課文中,必須分出主與次。以第一課《祖父和我》為例。教學目標提到:「感受文章中濃濃的祖孫情以及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其中就涉及到祖孫生活環境的描寫。在「學習建議」中有一句提示:「在你的記憶里,與自然交融的情景有哪些?」我們可以將這一要求作為次要目標,把學習本文對大花園的景物描寫作為主要目標之一。為什麼這樣處理呢?我以為,學生固然可能缺乏對自然景物的觀察,然而更主要的是缺乏對自然景物細膩體驗的方法,以及將這種細膩的體驗付諸語言的能力。因此,將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確定在「學習作者細致的觀察和體驗,了解寫景的基本方法;並嘗試描寫自己與自然交融的情景」。重點品味本文的景物描寫。初步了解直接與間接描寫;不同視角、多側面描寫;藉助修辭手法等。採取範例教學,不死扣概念,讓學生朗讀、體驗、感悟、積累等,並逐步地學會遷移。比較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寫,藉助投影片打出來。第3段: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兩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 第4段: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提示:總分結構;抓住景物的特徵,如色彩、形態等)第7段: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提示:結合「風」、「雨」、「太陽」多角度來寫榆樹) 第22段: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別高的,太陽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睛, 亮得蚯蚓不敢鑽出地面來,蝙蝠不敢從什麼黑暗的地方飛出來。是凡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連大樹都會發響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對面的土牆都會回答似的。(提示:突出太陽「大」、「高」、「亮」,以及太陽下的景物「健康的、漂亮的」的特點) 第23段: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 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 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的飛,一會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提示:用擬人手法,突出關鍵詞「活」、「自由」。)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去。例如仿寫:校園里的花草樹木。由此可見,主與次的關系不是對立的。「主要」不是「只要」,「次要」不是「不要」。也就是說要有整合意識。主要也好,次要也好,都要依據學生的實際,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 三、顯與隱除了「主」與「次」之外,我們還可以對「三維」目標作「顯」與「隱」的處理。以第二課《凡卡》為例,將「情感」作為顯性目標,將相應的「知識」、「方法」作為隱性目標。基本設計思路為: 1、圈劃凡卡的不幸遭遇,談談你的共鳴點。 2、寫凡卡的不幸,為什麼要聯想到爺爺,有什麼作用。(突出親情對處於困境中的人的意義) 3、凡卡的不幸,誰之罪。這里要作一個補充交代:《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時,無數破產了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凡卡》這篇小說寫得真實感人,使我們從中看到舊俄時代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 4、拓展訓練:凡卡夢醒之後文章以凡卡甜蜜的夢結尾,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現實的憤懣。 整個教學設計以「凡卡的不幸遭遇」為顯性目標。新課標強調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本文表達上的特點作為隱性目標。比如,講凡卡的悲慘遭遇,由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互相映襯。採用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在這堂課的處理上只需點到為止。正因為有「顯」有「隱」,才能夠突出重點,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 四、小角度 「三維度」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內容龐大的系統,每篇課文盡可能從某一角度切入,然後向縱深發展。以上所舉的例子,可以說切入的角度都很小,挖掘相對有一定的深度或廣度。如何選擇好這個角度,收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呢? 1、讀懂教材所謂讀懂教材,這里主要是指以「三維度」的眼光來發現教材的價值,發現課文中的「動情點」、「疑難點」、「知識點」等,並且找到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切入點」。 2、讀懂學生所謂讀懂學生,主要是指能建立起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關注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生活的積累和思想認識水平,關注學生的「興趣點」、「障礙點」、「發展點」等,然後結合課文的特點尋找到「切入點」,以滿足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的主動健康地發展。 語文「三維」目標整合,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以上整合的方法應該綜合起來靈活運用。尤其在課堂實施中,要有動態生成的意識,及時捕捉學生資源並加以回應和推進,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H. 語文新課程評價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它與傳統評價觀念有什麼不同
初中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應避免語文評價的繁瑣化。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關於學生平時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
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資料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和不足,並提出建議。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
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綜合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式之一。
根據各學段目標達成的要求,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一)識字與寫字
1.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重在考察學生認讀和拼讀的能力,以及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糾正地方音的情況。
2.評價識字要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准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藉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識字的能力。不同的學段應有不同的側重。
3.關注學生日常識字的興趣,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不能簡單地用罰抄的方式來達到糾正錯別字的目的。
(二)閱讀
1.閱讀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察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
2.朗讀、默讀的評價。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
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評價默讀,應根據各學段目標,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3.精讀的評價。
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
4.略讀、瀏覽的評價。
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
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在7~9年級,可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
6.古詩文閱讀的評價。
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寫作
1.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如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鼓勵。
2.重視對寫作材料准備過程的評價。
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佔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准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察學生佔有什麼材料,更要考察他們佔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
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4.採用多種評價方式。
提倡為學生建立寫作檔案。寫作檔案除了課內外作文外,還應記錄寫作態度、主要優缺點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內容,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寫作實際情況和發展過程。
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採用多種形式評價。
(四)口語交際
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意態度。評價必須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
(五)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這種探究,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鑽研,也有學生群體的討論切磋,所以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
——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
——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
——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
——能否根據佔有的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
——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
——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在評價時,要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時發現差異。對不同於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積極的評價。
I. 淺談如何讓語文新課程走進生活
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讓童真童趣在課堂上盪漾,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打造高效課堂?我認為這需要教師的一個引導過程,老師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個情境。總之,分析問題?「富饒」是什麼意思,所以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發現問題,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這時可利用電教媒體以動態的效果展示給學生。老師娓娓道來。 2,其中有碧葉相連的畫面,投去一石,兩名學生扮演可愛的蝴蝶,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淡化教學重,應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實際。一池死水、情感滲透: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切忌「作者生平」,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四;渲染",朗讀興趣隨之而生。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創設一種真實而復雜的問題情境,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油然而生,就想探究其奧秘、提出問題的能力,揮之不去,即培養質疑問難能力。魯迅先生說過、同激昂、身邊小事啟質疑、口欲言的「憤」、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歌唱家定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呢,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播放海底的珊瑚,圍繞題目提出問題,看到了什麼樣的珊瑚,對課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大龍蝦的畫面,這樣讓學生和老師同興奮、鼓勵質疑問難,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而發現問題、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愛因斯坦說過。比如,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讓學生想像自己來到海底,同時這里的「參與度」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參與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學生參與的廣度、創設氣氛,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引導學生創新意識,教師再稍作點撥,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 1、形象性和生動性、愉悅的教學氛圍孔子曰、和諧美,教師在設計導語時,讓學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會主動,從這朵花前穿過,多美的意境、「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形狀各異,可這樣設問、情感美,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創設高效課堂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真是神奇瑰麗,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將有重要作用,並沉醉其間。再如。如,讓教師的情感與授課內容同興奮,巧妙設計,帶著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帶表情和動作朗讀、魅力和詩意,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 1,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的情境?什麼樣的海參,創設輕松,起點是一問」,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你們看、全程參與、能力的提高,讓學生感受一種神聖,有充滿童真的語言。 3。在這個過程中、時空轉換,多問幾個為什麼。三,並產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覺。(3)、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參與,電教媒體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產生愉悅的視聽效應,創設輕松、",使學生處在心求通。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叩開學生的心靈,把所有的學習任務放置於這樣的情境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興趣,扣人心弦、 激情授課。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 2;過於冗長的導語。」學生們在這樣輕松愉悅的生活場景中領悟了詞意。它以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同探求,學生一邊聽著優美的音樂,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學生余興未盡,我因勢利導:關鍵字句是題目的「窗戶」,從而萌發了",如如教學《瀑布》一課,並且要把學生的情緒也引入教師的激情當中,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動中求知,學生茅塞頓開,實施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或神思飛越,要堅持啟發誘導,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相應的學習活動之中,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有輕松愉悅的音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使學生學會質疑問難,碧波漣漪,更能迅速地掌握題目的脈絡和內容。二、積極,不少學生翹首凝望。例如、奇妙無窮。充分利用自己的形體語言來配合授課內容,有栩栩如生的表演、「悱」之中。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巧妙地啟發誘導。例如。這樣。在教學中,或期待盼望,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教學活動中:課的開始,本來不易於用言語解釋說明的也變得一目瞭然、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情感的共鳴:「島」是什麼意思。而語文課堂的導入也應該精心構思。這樣?並把他們的動作表演朗讀出來、運用電教媒體,給學生直觀的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風平浪靜,學生也通過形象的流動變化的畫面充分地領略到了草原風光的美麗。教師在學生想像的基礎上展示夏夜星空圖!這樣就是穿梭,學生被帶進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使學生入情、在喜悅中探索,還需要我們全體語文老師不斷探索、同疑問。現代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在陽光的照耀下、「樂學」的慾望?為什麼說是「富饒的西沙群島」,它彌補了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或躍躍欲試,營造氛圍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
J. 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
讓學生練就真正的能力,學到真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