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
A. 新人教《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案
活動准備
1.一組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工作圖片。
2. 輕音樂《為了誰》《我和你》《感謝你》。
3. 拍攝校園里的勞動者錄像。
活動過程
(一)情境再現:「哪些人為我們服務」。
1.小朋友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哪些人呢?讓我們一起走近那些默默工作的人們,看看他們勞動時忙碌的身影吧!
2.在剛才的畫面中,都看到了誰?他們在為我們做什麼呢?
3.學生討論交流,老師隨機小結歸納:
(1)農民:在炎炎烈日下,踩在泥水中,辛苦插秧,沒有他們,我們吃不到白白的米飯。
(2)交警:每天上學放學,都看到他們不管嚴寒酷暑、不論刮風下雨,為了我們的出行安全,一絲不苟地指揮交通,他們努力維持交通秩序,馬路上很有序,我們才能平平安安地到達學校和家裡。
(3)建築工人:他們頂著烈日,為我們建設美好的家園,讓我們舒舒服服住在裡面。
(4)醫生:我們生了病時,是他們辛辛苦苦給我們看病配葯打針,讓我們減少痛苦,早日康復的。
(5)清潔工人:為了大家周圍環境的干凈美麗,總是不怕臟和累。
4.小結:小朋友們,不管插秧種稻的農民,還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不管是滿面塵灰的清潔工人,還是保家衛國的解放軍;他們為了我們,都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辛勤工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他們默默無聞的勞動啊。
5.除了這些人,還有哪些人每天也在辛勤地勞動著?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
6. 欣賞一組衣食住行各種職業人員圖片或書上圖片:農民、交通警察、建築工人、售貨員、醫生、消防員、清潔工人、解放軍、紡織工人、郵遞員的圖片若干張,配樂《為了誰》《我和你》
7.小結:小朋友們對身邊的勞動者關注了解得真多,正是有這么多人的服務,我們才能健康的成長,幸福生活。假如我們的社會離開了清潔工,會……離開了醫生……離開了警察……離開了售貨員……是啊,他們每一個人都是那麼重要,為了我們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從沒說過累,也沒說過苦,他們的貢獻真大啊!(出示課題)值得我們尊重,讓我們把貢獻的勛章獎勵給他們。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各種各樣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引發對身邊人的關注,把這些悄無聲息辛勤勞動的人們由幕後推向前台,讓學生感受到有很多勞動者為了我們辛勤地付出著,激發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
(二)小小采訪:「了解他們的辛苦」
1.談話:小朋友們,當我們每天背著書包踏進我們的校園時,關注到校園里這些熟悉的身影嗎?播放。[播放一組校園忙碌的身影觀察圖片]
2.想了解他們嗎?現在老師給大家一個做小記者的機會,深入了解老師的工作。
(1)學生現場采訪。
(2)采訪完畢,問學生有什麼感受。
3.課前,我們的小記者對校園中的各個勞動者進行了采訪,來,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請看采訪錄像。(師播放采訪錄像)
(1)錄像一:采訪食堂阿姨
看完錄像,組織討論:聽了小記者的話,你的感受是什麼?
(2)錄像二:采訪清潔工阿姨
你有過這樣的行為嗎?有什麼想說的?
(3)錄像三:采訪圖書館老師。
等下次輪到我們去借書時知道怎麼做嗎?
4.小結:為了給我們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學校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勞動者的身影,雖然我們天天和他們見面,但平時卻很少去關注他們。
5.談話:老師為小朋友們請來了我們學校的保安叔叔、修理工叔叔,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的到來。小朋友們有什麼問題要問呢?(老師適當指導:每天的工作任務、工作時間、工作感受等)
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采訪。
6.組織學生交流采訪情況。
7.此時此刻,小朋友們最想說些什麼?
8.總結:小朋友們,通過采訪,我們知道學校里每一個人的工作都非常辛苦,為了你們的成長,他們從沒說過累,也沒說過苦。讓我們說一聲謝謝你!(輕音樂《感謝你》)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進一步讓學生了解到校園里的勞動者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學過程中,以生活為依託,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引發對勞動者的尊重和感激意識,並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活動總結
1. 播放歌曲《感謝你》,學生欣賞,跟隨著哼唱。
2. 教師總結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許許多多我們認識的、不認識的人,付出了辛苦的勞動。有了他們的辛勤勞動,才有我們的健康成長,幸福生活。
B. 新課程理念下怎樣上好思想品德課
新課程理念下怎樣上好思想品德課
《思想品德課程標准》教學建議中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願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根據這一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
所謂自主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礎上與教師傳授的信息的互動中建構和發展起來的學習。這種互動和建構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要特別注意學生學習的接受性。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一課《珍惜無價的自尊》一文時,可以根據學生生理變化突出、身體成長快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從心理上尋找自己的位置,關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認識自我,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優缺點,懂得自尊和知恥,理解自尊和尊重別人,不做有損人格的事。以小組展開討論,在全班進行交流與評選,評選出「樂觀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由於引導正確,方法得當,學生自主參與,解決了學生面臨的問題。
二、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為教而教,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這種灌輸式的單向互動,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互動,有利於學生在相互啟發和感染中獲取知識,促進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和覺悟的健康發展。比如在教學第七課《感受法律的尊嚴》一文中,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引言中的案例,然後讓學生進行思考,並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現象進行互動學習,分組討論並剖析學生身邊較常見的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指出避免和矯正這些行為的有效方法。通過互動合作,讓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從小學法、知法、懂法、守法。
三、突出探究式學習 ...展開你好
新課程理念下怎樣上好思想品德課
《思想品德課程標准》教學建議中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願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根據這一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
所謂自主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礎上與教師傳授的信息的互動中建構和發展起來的學習。這種互動和建構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要特別注意學生學習的接受性。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一課《珍惜無價的自尊》一文時,可以根據學生生理變化突出、身體成長快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從心理上尋找自己的位置,關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認識自我,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優缺點,懂得自尊和知恥,理解自尊和尊重別人,不做有損人格的事。以小組展開討論,在全班進行交流與評選,評選出「樂觀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由於引導正確,方法得當,學生自主參與,解決了學生面臨的問題。
二、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為教而教,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這種灌輸式的單向互動,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互動,有利於學生在相互啟發和感染中獲取知識,促進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和覺悟的健康發展。比如在教學第七課《感受法律的尊嚴》一文中,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引言中的案例,然後讓學生進行思考,並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現象進行互動學習,分組討論並剖析學生身邊較常見的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指出避免和矯正這些行為的有效方法。通過互動合作,讓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從小學法、知法、懂法、守法。
三、突出探究式學習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鼓勵學生在實際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根據這一理念,教材在每個單元安排了一個探究活動。圍繞主題,展開探究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從發現問題開始,分組活動揭示主題。然後根據主題進行教學,層層展開。讓學生結合生活,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掌握運用,最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這種探究式的教與學過程,從發現問題開始,展開一系列的分析研究,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
四、加強學生的道德實踐
思想品德課的特點是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要求教師做到「注重與學生生活性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政治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校園各項文體活動、社會公益勞動、進行體育項目比賽和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社會,體驗生活。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一個主題,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綜合運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處理信息的綜合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
C. 思想品德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課程目標觀的創新――三維的目標觀
傳統的基礎教育課程在培養目標上帶有嚴重的社會政治本位的傾向,片面追求人的平均化、一統化和所謂的全面化的發展,重靜態的課本知識的傳授,忽視人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知識的繼承與機械復制,忽視知識的創新。為此,新課程改革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立體整合,其培養目標是以加強初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任務,促進學習者女里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順應科技、文化和教育全面創新的時代潮流。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遵守基本行為准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品德目標,弘揚民族精神,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礎。
二、課程結構觀的創新――體驗的課程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出來好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提升道德素質和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供必要的幫助。讓他們感受身邊的變化,說說自己身邊的現象。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國家、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了解我國在科技、教育發展方面的成就,了解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的政策,了解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知道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知道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等狀況,知道我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知道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體會理想的實現必須經過艱苦奮斗,立志為將來報效祖國、奉獻社會努力學習;感受科技創新、教育創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我們必須注意引導他們走進生活,進行體驗性學習。體驗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沃土。
三、新課程的內容觀創新――發展的內容觀
「難、繁、偏、舊」的傳統課程不僅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課程空間,使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課程內容,而且也束縛了教師選擇、重組和優化教學內容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針對這種弊端,新課程通過思想品德課程作為主渠道,並且在其他課程和教育環節中,運用學生的課堂活動作為教與學的中介,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進行進取、樂觀和開放的現代美德教育。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只有具備這些美德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這里,空前突出了課程內容的發展性、現實性和生活化,賦予靜態的課程內容以鮮活的時代氣息。
四、課程資源和課程管理觀的創新――合作的管理觀
傳統的課程範式是一種封閉、應試型的範式,注重教科書的機械訓練傾向。課程內容教學進度是經過專家學者嚴格規劃的、整齊劃一的東西,學校和教師作為課程的機械執行者和實施者缺乏對課程的自主開發意識。新課程強調應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就必須積極開發利用校內外一切課程資源了,還包括材料文字資源、圖畫資源、背景材料資源、生活經歷資源、音響資源和視頻資源等。喚醒廣大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在課程管理上,新課程強調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改變過去的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的適應性,調動學校、教師參與課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發優秀的校本課程。
五、教學方式的創新――生成的教學觀
傳統課程的教學是以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為主要特徵的,這種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契合,嚴重阻滯了學習者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創造精神的培養。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方式上進行變革,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注重課程探究的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教學過程是情境化的、信息化的、生活化的動態開放系統。
所謂情境化,就是設計者在設計中用音樂和語言連起了一條始終貫穿全文的情感線索,即痛苦――堅強,學生始終在這樣的一個情境中處於參與主動學習狀態。
所謂信息化,即充分搜集信息,整合信息資源,為我所用。設計中引導學生引用自己的生活經歷,聯繫上下文,利用插圖,參考學生的觀點等,始終使學生處於信息化學習狀態之中。
所謂生活化,意圖讓學生似乎處在 一個擬定的生活情境中,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情境之中。文中小作者與學生年齡相仿,有諸多的心理相似點。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有困難的留著大家合作解決,原有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始於問題,終於問題,周而復始,學習累積,研究探索,這就是生活。
D. 淺談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培養
一、從「思想品德」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正在從「學科本位」轉向「素養培育」
1、將價值引領與實踐導行放在首要位置,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價值引領與實踐導行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最核心的理念,也是基於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的本質追求。正如顧潤生教授在活動總結時所說,法治教育的最大價值不在於法律知識的教育,而是價值觀的引領。難能可貴的是,此次參賽教師普遍都能夠寓價值引領和實踐導行於知識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認同、強烈的法治意識、科學的理性精神和積極的公共參與意識,實現德育教學目標的入耳、入腦、踐行。
2、注重「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從「碎片式」情境教學轉向「主題情境探究」
活動、探究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也契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特點。而活動和探究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問題和案例的選擇和設置,這是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體驗感悟學習的載體。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從最本質上講就是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強調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下,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時知識才能轉變為素養。此次參賽課堂教學中,不僅情境案例式教學成為一種常態,而且不少教師試圖改變過去那種隨意、零碎、雜亂、無序的情境設計,通過「主題情境探究」這種以主題為中心、情境為載體、問題為橋梁、探究為途徑的集約式教學,將情境預設成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一個主題系列。通過一系列問題設計,將情境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現象和本質的統一中探究,從而使教學的主題性、整體性、邏輯性更強,並實現情境由小到大、由遠到近、由國家社會到自身的有機連接。
E. 新課改下如何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近年來抄隨著新課標的改革,現今的許多初中課程的教育方式也應當進行改變.《道德與法制》課程作為一門新課標改革下誕生的新的課程,現今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依舊採取傳統的教學方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對其的要求了.初中的教師們應當積極主動的轉變教學方式,尋找新的教學途徑,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此,本文結合實際探討新課改下提升初中《
F. 研訓主題: 《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如何用好新教材、上好新教材
新課改是為了適來應社會進步和自教育的發展而實施的新課程改革,是課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變革。新課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發展,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它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它還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不但改善學生學習方式,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還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