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利用信息技術開發新課程
A.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有效的教學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1、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在小學識字教學中,識字是小學生逐步掌握書面語言,培養讀寫能力的前提條件,只重視識字的數量,而忽視以上所列兒童識字能力的培養,是一種相當錯誤的教學觀。兒童識字能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兒童能否熟練運用漢語拼音,准確讀出字音;能否運用字的各種結構規律,分析、記憶字型以及是否掌握多音字據詞定音的方法等方面。眾所周知,漢字本身較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紛繁復雜。而由於年齡的關系,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比較差,對事物關注的時間更為短暫,學習過程中的無意注意佔優勢,而有意注意佔劣勢。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一時無法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如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整節課教學生字,往往是教師教起來感到枯燥,學生學起來覺得無味。只有著眼於識字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用的技能、技巧,最後達到自主識字的目的。利用多媒體的直觀進行識字教學,分析結構,比較筆畫,用色彩、閃爍、字的放大、縮小等手段來化難為易,能使學生快速牢固的掌握。《課標》要求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認真觀察每一種筆畫,了解筆畫的特點並記住名稱,知道每個字的筆畫組成,為今後識記字形,特別是識記獨體字的字形打基礎。
多媒體識字過程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圖像,他們看著畫面,聽著教師的點撥,對字義就能意會,無需教師多講解。例如教「閃」,屏幕上出現扇門,一個人迅速從門里閃過。反復幾次後,屏幕打出「門+人=閃」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字的意思。而且知道它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意思。又如:教學「山」「田」「木」「目」這些象形字時先用課件出示這些字相應的具體圖片,再由具體圖片逐漸變化為方塊字,這樣做既有助於學生了解漢字據形知義的特點,掌握象形字的形、義、音,又有利於教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利用多媒體還可以把合體字分成部件,用不同顏色對比顯示。如:稍、情、棒、珠等合體字,部首是紅的、偏旁是黑色,這樣的色彩鮮明對比,會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感知偏旁部首的概念,學習利用部件識記合體字;還可以利用動畫,讓筆畫一筆一筆地飛入田字格,這樣學生記住了筆順筆畫,書寫起來更容易、更規范,漢字的學習變得更加簡單直接,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果。在學習部首相同的字時,可以用動畫換偏旁,變出新的漢字,把識字這種抽象思維的過程變得比較直觀易懂,降低了學習漢字的難度。學生的興趣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以往的閱讀大部分都是文本閱讀,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超文本閱讀已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學習之中。它可以運用圖形、圖像、聲音、視頻、三維動畫等多種媒體,給予人們直觀、立體的感受,而且可以促進學生的速讀、略讀水平的發展。如:在教學《春筍》一課時,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讓他們上網收集和「春筍」有關的詩歌、散文、故事、童話等等。在完成教學後,讓他們互相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互相閱讀,增強了學生的閱讀量。學生的只有將課內、外閱讀相結合,文本、超文本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真正領略讀書的樂趣,從而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寫作教學中顯示了其無比的優越性,它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有著神奇而獨特的作用。我們在教學中要靈活、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使我們的作文教學更精彩。
中年級學生,由於生活范圍狹小,不可能達到見多識廣的地步,再加上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所以寫作文時感到無話可說,所寫的作文乾枯無味,似乎在記流水賬。在教學中,只有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才能迅速提高學生習作水平,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經常讓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走出校門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是不現實的。多媒體集聲音、圖象、文字、動畫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具有圖象直觀、色彩鮮明、音響逼真、動靜結合的特點和優勢。將信息技術或豐富多彩的網路資源運用於作文教學中,有效的解決了學生「無米下炊」的難題。教師可在課前收集、整理與本節作文訓練主旨有關的文字、圖象、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將枯燥的材料、題目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庫」。
B. 如何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推進新課程
新課程改革的推行勢在必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利於推動數學教學中的新課程改革。《數學新課程標准》中提出: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並明確指出:「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信息技術對數學教學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作用,是要把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應用到數學教學的實踐之中,使信息技術成為與數學新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高度和諧的有機部分,對提高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交流和創新能力,培養協作意識,促進學生以新的思維方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他們的探索和實踐能力都會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這也是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有研究表明:人們感知客觀世界,從外界獲得信息,83%通過視覺,11%通過聽覺,1%通過味覺,1.5%通過觸覺,3.5%通過嗅覺。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協同觀察一種事物或現象,得到的觀察效果是比較完整、深刻、本質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直觀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有助於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最終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這就要求我們對事物首先要有感性的認識。
數學課程中的很多內容都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到的的,這就使得這方面的教學困難而枯燥,傳統的數學教學通過教師按照課本口頭講述,往往不能滿足學生在學習數學學知識過程中能力的發展,不能讓學生真正產生感性的認識,也就沒有產生理性認識的基礎。而信息技術的展示不僅能加速和改善理解,並可以提高信息接受者的興趣和注意力,大大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
一、信息技術的運用是推動數學教學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渠道
教師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過去稱教學手段)時,都是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時,將它們有機地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結合在一起。研究的重點仍是教學的改革:即利用現代信息手段,研究學生的思維活動特點,研究應對的教學方法和相應的教學理論,推動教學的改革。
(一)、數學教學新課程改革無論是對教師的「教法」還是學生的「學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課改,新在形式上,較過去的知識內容而言,有的不作要求,有的要求更高。新課改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較高,實驗探究內容多,帶有啟發性,讓學生合作交流,自主學習。過去上課的模式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回答,學生跟著學。而新課改強調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新課程標准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數學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新理念。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把系統的傳授知識作為重點,目的在於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大量的知識,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條理性。教師在教學中把知識范疇、重點、難點反復掂量估計,圍繞它來展開自己的教學過程,通常會忽略掉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的培養,如今社會的知識更新很快,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而且使學生具備終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如何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達到這一目的。新教材將探究性學習貫穿於全書的各個欄目中,把培養學生數學學素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把以前被動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的學習方式,這樣更能培養他們的能力。
從教法角度來看:體味新教材的意境,將情感教學融入課堂對新課程的理解和對數學的熱愛可以通過數學活動來表達而發散,通過在課堂中傳遞使學生產生共鳴,融入教師的情感之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助於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從而使他們產生美好的聯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增強其參與意識,實現其自身價值。把握教材的精髓,教法上應有的重大改革,令人耳目一新,可將學習者帶入一種學習情境。教學中,許多環節是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完成,體現出教師是學習行為的引導者、參與者,這是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的一種現實體現。
從學法角度來看:探究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好辦法。新課程同時倡導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皆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力性。教學中從教學實際出發,適時適當地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能力。學法上適應新課改要求,學法指導是關鍵。(1)增進角色意識,努力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2)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3)探究活動是學生實踐性學習行為。(4)學生的探究活動,配以相應的探究指導。
(二)信息技術對數學教學新課程改革推動的內涵與意義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作為對於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在許多方面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必將進入課堂,這一點對數學學尤為重要。從學科角度看,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是學科教學的一場深入革命。這場革命是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在學科課程教育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方式與方法,解決傳統手段很難,甚至無法提出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以達更高、更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從而推進教育教學的深層次改革。
簡而言之,信息技術有效的進入數學新課程教學的課堂,主要意義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使學生在學科教學中有效地學習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二是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使學生在學科教學中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以利於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
二、數學新課程教學過程中選用信息技術的原則
如何在數學教學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合理的選擇與運用信息技術?我認為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信息技術教學的效果,選擇能直觀形象的說明問題,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智力的課件、網路信息或根據章節內容的實際設計課件、選取信息,要注意把握下面三個方面:
1、實用性:在選擇、設計製作教學課件時,要考慮到學生,要把自己置身於學生中,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課件,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提出問題,揭示問題的實質,應考慮到學生能否接受,一切要從學生出發,課件除了一些必要的「潤色」加工外,應該做到朴實實用。
2、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這一過程中信息技術只是一個輔助手段,並不是一節課的全部,通過課件的展示達到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探究與思考,而不能用之代替教師的授課活動,因此不必面面俱到。
3、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應通過一系列由淺入深,相互關聯的問題,將知識點系統化、網路化,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4、還應注意,選擇、設計製作教學課件時,不能一味地去追求使用固定類型的教學媒體。如用多媒體課件來代替自己的板書,例題的講解,知識點的歸納等,顯然違背了使用信息技術的初衷,必將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事實上,信息技術更適合於運用在那些現有條件下無法觀察到的,難以理解的,抽象的或動態的內容中。
三、信息技術在不同類型課堂中的運用
(一)、討論型課堂教學類型
新的課程理念最核心的一點我認為就是體現「以人為本,全面發展」人本主義思想,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用靜止的觀念去看待我們的學生,要用動態的、發展的觀點去看待每一個學生,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來實施我們的教學。而人的發展包括持續不斷的學習知識的努力,以及對他人觀點理解和感知的能力。我們只有同別人商量之後,才能提出和完善自己獨到的見解,討論是最有利於人的發展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八年級數學的學習中,關於《勾股定理》的內容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但學生所知並不多,並不成體系,如果教師課前就布置同學們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查閱有關勾股定理的證明,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分成小組討論會非常激烈,通過對勾股定理的探討,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敢於懷疑的思維品質。從而很好的達到了數學新課標的核心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數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提高了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和數學能力的獲得,提高了信息處理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講授型課堂教學類型
講授型課堂教學模式對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在新課標大力提倡探究性學習的時候,很多人把講授型課堂教學看成是老師講、學生聽的一種所謂「填鴨式」、「滿堂灌」的一種學習模式。情況真是這樣的嗎?講授型課堂難道真的完全被完全取代了嗎?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情況並不是這樣的。有些時候必須進行講授,而且要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的、完完全全的講授。例如,在《二次函數》的學習中,內容更抽象,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為主的,邊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思考,而且加上教師的講授,有利於重難點的突破,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討空間,可以解決多年來數學學教師難以解決的教學實際,教師更加名副其實地成為「導師」,指導學生選擇和使用各種信息手段,指導學生處理信息,教師更多的時間不是進行重復性勞動而是創造性勞動。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清楚地將數與形直觀的展示給學生,電腦多媒體的虛擬現實使學生看到了這一過程,通過電腦的演示,使知識的表達更為豐滿完整,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多媒體還有利於將課堂教學重點及時總結,並附了鞏固練習,加強重點內容當場消化吸收,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探究性課堂教學類型
探究性學習是這次「課改」的核心,既是數學教學的基本理念,也是一次學習方式的變革,在數學學教學過程中尤其顯得重要和迫切。數學新課程特別強調數學活動,要使活動過程在課堂中得到很好的落實和實施,合作探究便是最好的實施策略。其實,數學探究實質上是教給學生處理信息時,學會使用類似數學學家進行分析解決問題,它強調的是內容和過程以及結論的形成。科學探究強調:知識的獲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識如何獲得的過程更為重要。因此,要精心設計好探究性學習課堂教學的關鍵在於:使學生經常處於一種解決實際數學學問題之中。
根據探究性教學的上述特點,信息技術與課堂探究性教學的相結合,有利於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突破探究難點,有利於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如何順利讓學生沿著數學家的足跡,順著數學家的思維進行探究呢?結合信息技術教學,利用形象生動的信息技術課件,為學生提供情景交融的探究情境和意境,則有助於數學課堂中探究性教學的順利開展和實施,引導學生融入其中,進入角色,在情趣盎然中展開對知識的探索。
另外,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認真貫徹探究的思路和理念,使課堂教學成為真正的「探」和「究」,切不可舊瓶裝新酒,形成「黑板上種莊稼」之類的「黑板演繹探究」的假探究。當然在實際課堂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學生實際及學校為探究提供的各種支持條件,恰當選用教學設計的某些階段,並作適當的安排,並非所有的數學活動都要完整的展示這些內容和步驟。因此,在初中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最少做一次完整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有這方面的體驗和體會就足夠了,並不要求都做。只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有這種理念,並在教學過程中具體體現,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把探究性教學貫徹到教學過程的始終」的真正內涵。
總之,只要我們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性,調動教學主體(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當中,我們就能夠發揮信息技術在提高教學效率與培養學生素質方面的優勢,使我們的教學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C.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
歷史的車輪已駛入了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網路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工具,它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是巨大而且深遠的,有人在對教育發展史進行了深入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教育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帶來教育方法和學習方式的革命性的變革。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近年來,我校一直在積極推動和促進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工作中的開發和應用,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對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學過程,高效益地造就出一大批適應社會需求的現代化人才進行探索。在我校,運用網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識不斷增強,在常規教學活動中廣泛使用網路技術,這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同時也為教學改革開辟了新的天地。網路運用於教育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化的學習已成為一種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網路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發展是廣大教師實踐的需要。
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新課改要在全新的理念指導下進行實踐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運用現代手段構建現代化的課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隊伍建設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的命脈。
一、利用網路資源優勢開展理論學習,樹立新觀念,指導新實踐。
當前新形勢下的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和幫助教師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因此,我們加大了信息技術資源的投入,進行了信息技術與學習活動的整合,擴充了學習資源。
從2000年以來,我校充分發揮"僑牌"作用,多次爭取華僑對學校信息技術教育設備的投入。華僑先後慷慨捐資100餘萬元,建起了具有前瞻性的、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和網路平台。我們充分利用現代化網路平台開展教師理論與業務學習,學校制定了教職工的教育理論學習計劃,建立了教師學習網頁,開辟了理論前沿、校長信息、教海探幽、科研培訓、校內示範、一試身手等欄目。"理論前沿"欄目匯集了新課程通識學習的理論文章供教師學習;"校長信息"欄目匯集了由校長推薦的學習信息;"一試身手"為互動欄目,即將你學習後的感受及疑問以論壇的形式進行交流……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有助於在教育實踐中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轉變,教育方法上應向學生為主體的轉變。教育觀念轉變教師才會有全新的教育實踐行為。
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課堂教學研究,以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高信息時代的來臨,使以計算機網路與多媒體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越來越密切,信息科技教育已成為學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廣泛應用成為促進教學改革
D. 淺談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
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改變了學生在教學過程版中認知權的方式,也改變了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 1.課堂傳統教學模式被改變信息技術的引入,使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中適時地利用多媒體傳遞信息,既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輕松、交互、動態、開放的教學環境,又能使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教師以往上課的方式,比如,過去對抽象的、難理解的內容,教師要花費很多時間去講解,而運用多媒體課件就能用形象具體化的手段,讓學生弄清楚。在自主探索學習和互動協作學習中,教師成為了設計者、組織者、導航者。教師也可以以學習夥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探索和協作學習的過程,指點學習路徑,點撥學習疑難,豐富學習交流,深化學習結論。信息技術的應用,把感知、理解、鞏固、運用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時間里,高效率、高質量地將大量信息傳遞給學生,徹底改變了以往學
E.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內容設計
信息技術是當今最活躍,發展最迅速,變化最快,影響最廣泛的科學技術。它也是的滲透力最強的科學技術。信息技術課程是基於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基礎的一門新的學科。在新課程改革下,將滲透到數學、語文等其他學科。信息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養途徑、人才的鑒別方法等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也對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學習理論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逐漸發展起來,並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這就要求老師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下設計教學時,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我認為在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要遵循本學科的學習特點。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對於學生來說不僅要懂得操作技能,還要懂得相關的理論。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信息技術教學設計遵循的原則有別於其它學科,其原則有:(1)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注重學習者能力的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的的培養;教師是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引導、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2)充分利用軟體及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3)學方法主要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為主,學生自主進行學習。(4)調「協作學習」。這種協作學習不僅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也包括教師之間協作。⑸強調學習過程和學習過程的評價。
二、 「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
中學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進行計算機應用軟體的教學時,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非常適宜。然而,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關鍵是「任務」的選擇與設計。這些年來在高中教學實踐中,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針對教材規定的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一些不同類型的「任務」,要求教師在總體目標的框架上,將總目標細分成若干個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
例如,在WORD文字處理課程,當講到《給文檔插入圖片和藝術字》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到網際網路信息檢索、計算機圖文編排、計算機文件存儲等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個製作好版板頁——「任務」。在設計這個綜合性的「任務」時,要考慮到應該包圖文混排的一些知識。以及設計版板時製作所涉及的知識、方法與技能。然後將這個任務分解為幾個較小的任務,指導學生分步驟去完成。
任務」分解、編排要注意分解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每個「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學生的知識點的含量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前後「任務」之間的連接等多方面的因素,一點點、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三、在教學設計時要體現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素質教育已經提倡了好多年,但是任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是經常摸不著頭緒,放不開手,找不到下手點。而且還要明白人信息技術課不等同於「計算機」課,要在平時的理論及操作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講課時要靈活的運用課本,例如:在講解C語言的求一個班級的每個學生的總分和平均分。在講解循環語句時學生就已經知道這道題的程序設計思想。在講數組時,我便讓學生自行解決此問題。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充實素質教育所需的活動。這符合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最大目標——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通過信息技術的學習,培養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播的能力。
四、老師要有教學評價設計
傳統教學的評價重結論,輕過程,只注重教學設計的結果。評價的形式和要求各學科都一樣。這樣不適合新課改精神。在新課改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有學生學習在促進者,協作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知識的研究者。既然是知識的研究者就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教學評價,教師在教學評價時,不能一律統一的方法,要強調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表達能力,知識靈活運用能務,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教學評價不僅是教師評價學生,學生也可以評價教師。這體現評價的相互性。這樣師生可以更好的互動,教學評價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課改需要。
五、教師要注重教學模式的設計
目前,在各個學校佔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主的舊的教學模式。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地位。這不利於學生的自身的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我們應積極、大膽地嘗試和探索多種教學模式。比如:探索式學習,教師設置一些適合由學生來解決的問題,協作式學習,讓學生協作完成某個給定學習目標的教學方,任務驅動式教學。
改革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新的契機。做這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滲透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好地服務於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F.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有效的課堂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出強調要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新課程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推進。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信息技術不再僅僅作為輔助教或學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線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
當前,在中小學各學科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已經進行了信息技術應用於學科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促進了各學科課程改革的深化,給教學帶來了諸多好處,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已成為教師的重要職責,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1、教學設計中具體怎樣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也就是怎樣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設計出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方案。
2、怎樣避免應用信息技術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3、怎樣組建教學資源庫,使教師從繁重的搜集素材、整理素材、甚至製作教學課件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程改革實踐中。
4、研究怎樣解決硬體設備和軟體資源匱乏的問題。
目前,我校已開通了校園網,建起了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教室和光碟播放室,同時計劃建立教師電子備課室。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多次培訓,教師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及基本知識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為我們所進行「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的有效應用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的教師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網路教學的優勢,在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變革和建構多媒體學科課堂教學結構,使教師通過自身的課堂教學研究,討論和相互觀摩評議,增強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和動機,掌握研究方法,促使教師由「教書型」向「研究型」轉變。
二、研究目標:
1、更新學科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樹立信息技術整合於課程的教育信息技術觀,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
2、在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指導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方式,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
3、指導教師搜集教育教學素材,開發教學軟體,組建教學資源庫,利用校園網,達到資源共享;學科教師具有自己能夠製作簡單課件的能力。
4、改善學校的硬體環境,創設出適合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嘗試在網路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
5、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的發展。
6、調整學校的教學管理機制,創設出適應於課改背景下的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管理模式。
三、研究內容:
根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內容如下:
1、開展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的研究。組織教師嘗試運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方式,創設出適合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嘗試在網路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
2、對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研究。對參與本項目研究的技術人員和學科教師分別進行技術培訓,指導技術人員搜集教育教學素材,開發教學軟體,利用校園網,達到資源共享;使學科教師具有自己能夠製作簡單課件的能力。
3、對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在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雙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的發展。
4、對學校的教學管理機制的研究。在行政部門的協調下,改善學校的硬體環境,加大教育教學軟體配備的力度,創設出適應於課改背景下的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管理模式。
5、對信息技術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及避免措施論證研究。
為了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課題重點研究如何將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有效應用,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構建符合本校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與評價方案。具體內容包括:信息技術在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品德和社會(生活)、藝術等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四、研究過程、方法與原則:
(一)、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時間從2009年1月開始到2011年6月結束,周期為兩年半。階段工作計劃大體如下:
1、准備階段( 2009年1月——2009年 8 月)
⑴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組建課題研究網路,明確人員分工職責。
⑵ 學習教育部有關「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資料,開展理論學習與交流。
⑶ 以講座、觀摩等形式分層次、分類別對骨幹教師和參與本項目的其他教師進行培訓。
⑷ 對參加本項目研究的學校及教師按照研究內容的幾個方面進行調查,掌握進行項目研究之前的數據。
⑸ 制定《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2009 年 9 月——2010年12月)
⑴ 開展研討與交流活動。組織教師學習教育部有關「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資料,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以項目的思路和要求指導教學。
⑵ 組織培訓活動。對參與本項目研究的技術人員和學科教師分別進行技術培訓,指導技術教師進行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搜集、整理,為學科教師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技術支持和資源保證;利用我校校園網路,達到資源共享;使學科教師具有自己能夠製作簡單課件的能力。
⑶ 參加課題的成員組成一個博客群,便於實時記錄教學心得和成員間交流經驗。
⑷ 由學校協調,對參加本項目研究的以適當的硬體設備和軟體資源支持,調整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保證項目研究的順利進行。
⑸ 採取調查、測評等手段對項目過程及時跟蹤、監控和有效指導。
⑹ 圍繞本項目目標,在各方面開展專題研究。
3 、總結階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
⑴ 收集、整理、分析有關數據和資料,對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和信息素養進行系統科學的評價,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教育教學能力進行系統評價。
⑵ 撰寫研究論文和《課題研究總結報告》。
⑶ 整理教育資源庫。
⑷ 對項目進行終結性測評,寫出本項目的驗證分析報告。
⑸ 總結匯編研究資料,進行成果鑒定,推廣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內容不同,將採用調查研究和行動研究等方法。
(三)、研究原則
1、研究與理論學習相結合的原則
在項目進行的不同階段進行調查研究,隨時掌握項目研究動態,同時掌握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國際發展趨勢和國內現狀分析,學習國家課程改革的理論及教育部有關「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資料,把握新時期教育的原則和規律,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
2、「點」與「面」相結合的原則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在原有參加項目研究的班級數量、學科數量和年級的基礎上,不斷擴大研究面,吸納更多的學科和更多的年級參與本項目的研究,實現由「點」到「面」,由「點」到「線」的規模發展,在研究過程中採取先對典型學科的經驗教訓進行剖析,然後再大面積研討與操作相結合的原則。採取「邊研製」、邊「推廣」、邊「修改」的方法。
3、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的研究原則
把在實踐中創設的教學模式、教育軟體、教育資源庫經過研討,再回到實踐中進行多次檢驗的原則。
4、實踐與協調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在研究工作中,調查與實踐必須是真實客觀而又符合客觀規律的,具有科學性。項目研究的管理也應是科學的,需要各部門團結合作,分工明確。
五、組織與領導
這項課題在中心校教務處的直接領導下,由信息技術專任教師的協助,學校各科教研組長直接參加,並具體組織實施,使這項工作得到有效的開展提供保障。
G.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學科課程資源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過程中,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還存在很多誤區,只有走出誤區,精當運用信息技術,才能有機整合。
一、存在的誤區
1、缺乏對學習
者特徵的分析,盲目搬用課件
分析學習者特徵是指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准備情況及其特點的活動,它為後續教學設計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所謂學習准備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指學習者開展新的學習時,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原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合性。如果缺乏對學習者特徵的分析,盲目搬用課件,恐怕會造成學生學習的不適合性。因為我們運用的課件大多是面向城市孩子,認知水平比較高的學生設計的,課堂容量大,教學密度大,往往令學生眼花繚亂,最終成為過眼雲煙,失去運用價值,要想使多媒體課件真正發揮實效,首先應該認真分析自己學生的特徵,想一想自己所佔有的教學資源有多少應該用,應該怎樣用,如何去設計,如何去組織,如何去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對學生特徵的分析,是多媒體教學設計的前提。
2、教學過程以課件為中心,偏離教學主體。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核心特徵應是輔助,即輔助教師教、輔助學生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處於主導地位,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中所有的活動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可我們部分教師自己還不能夠獨立製作課件,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就無法根據學生實際去調控課堂,只能以課件為中心去授課,偏離教學主體。這樣的教學容易導致學生學而不實,教而不深的結局,反而影響實際教學。
3、信息量過大,滯留時間短,不利於記憶。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大大節省了教師大量板書、畫圖的時間,這是大家公認的。但對於我們大部分經驗不足的教師來說,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課件,教師只要輕擊滑鼠,就可以順利完成操作。我們都知道,對於學生接受信息來說,需要一定的時間,過快的更換屏幕內容,學生來不及理解和記憶,這樣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所以我們在進行設計時,對現成教學資源要合理取捨,解決好信息量過大的問題,同時屏幕切換不能太快,應以學生確實能夠理解、記憶為准,需要強調的可反復展示。
4、課件代替試驗,削弱學生的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多媒體課件能夠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但學生的試驗能力的形成,只能通過實際訓練才能獲得。另外,多媒體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呈現多種動植物形態、結構、生長、生態等方面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但只有讓學生親自接觸大自然,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聞一聞,嘗一嘗,才能得到更完整的知識。所以說不是所有試驗都用課件代替完成。
二、精當運用
1、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運用信息技術。
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助於反映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助於促進學生進行思維聯想,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重組與改造,易幫助學生知識的同化和順應。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有助於理解教學內容的視頻資料、動畫、圖文等。比如在執教《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船有觸礁危險嗎》時,截取了《泰坦尼克號》中輪船和冰山相撞後場景的視頻資料,創設這一情景,意在讓學生意識到船有觸礁的危險性,從而進入學習狀態。
2、遠離學生實際而又必須讓學生掌握的知識,需要運用信息技術。
如學習《全球變暖與環保》一課,學生對環保知識只具初步認識,對於全球為什麼變暖,它給人類帶來多大的災難,人類如何控制,這一切都遠離學生實際。教學中,教師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通過網路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去獲取知識。學生從乾旱到瘟疫,從農作物到動植物方面列舉了全球變暖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從溫室效應到廢氣排放,從亂砍亂伐到資源利用,說明了全球變暖的原因。如此之大的信息傳遞量只有運用信息技術才能實現。
3、邏輯思維性強、較為抽象的知識,學生難以想像、難以建立起概念的要運用信息技術。
如在進行《海底世界》教學時,針對學生無法親身經歷、親自感知,難以想像海底世界景色如何奇異、物產如何豐富的現狀,教師可將在互聯網上搜集的圖文並茂、集數字、影響於一身的大量海底相關資料,製成網頁發布在校園網上,使文中「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教學內容立體的、多維的呈現在學生面前。這種虛擬的「模擬」技術縮短了知識與問題之間的差距,幫助學生建立了海底「景色之奇異、物產之豐富」的概念。
4、拓展教材內容、開拓學生視野,需要運用信息技術。
如在進行《美麗的西雙版納》一課教學時,教師可從互聯網上搜集有關西雙版納的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拓展延伸,使學生對西雙版納、對少數民族有進一步了解,從而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我們一定要明確,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中,信息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要在輔助上下功夫。只有根據所實現的教學目標精當運用信息技術,才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H. 如何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
信息技術革命引發了社會一系列的變革,催生了教育的信息化促進的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但是我縣的教育信息化因多種原因嚴重滯後。然而,在以唐局長為核心的新一屆教育局領導班子的正確領導下,正以嶄新的改革創新精神開創我縣教育新局面,高度重視我縣教育的信息化,又恰逢「班班通」工程在我縣的全面鋪開,標志著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價值在我縣真正實現。在此背景下,針對我縣實際,如何讓「班班通」能「有效用」,如何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教服務,開展本次調研。
調研方法:實地走訪、問卷調查、電話采訪等形式
基本情況:
現狀:
(1)硬體設備嚴重潰泛
我縣基礎教育網路建設歷程中有兩項工程,分別是「校校通」工程、「農遠工程」。「2005年農村遠程教育工程中,許多學校配置了衛星接收系統,但是,電腦配置十分低下、安裝調試十分復雜且不穩定、資源十分有限、使用十分復雜等因素,其效果不佳。
2007年校校通工程中,全縣現有15所農村初中,有13所配備了一間多媒體教室,其中高坪初中和龍坪初中因沒有專用教室沒有配置。
全縣69所完小中只有9所鄉鎮直小學和實驗小學有一個多媒體教室。68所(個)村小或教學點沒有條件用上多媒體。
只有鄉鎮直學校和城區學校通過有線寬頻上網,其他鄉下學校都只能通過無線上網,主要用於傳送上級部門的文件和數據。無線上網網速慢、費用高,學校的財力根本不允許其服務於課堂教學。
值得一提的是,大堰中學和官店民族中學、三里初中三所學校領導思想觀念先進,擠出資金另外添置了一套多媒體教學設備,即這三所學校有兩間多媒體教室。但就學校無論班級數的多少,有一二間多媒體教室,依然是「遠水近渴」。
(2)教師技術水平普遍落後:
全縣學校35歲以上教師佔87.2%,教師年齡普遍偏高,大部分教師的成長過程沒有經歷過對電腦的專業學習,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固守於老一套的粉筆加黑板的方式,對計算機這樣的先進技術還存在著某種恐懼感。
基於上述原因,試想一個教學內容,多年來都是用粉筆加黑板模式完成,任課教師去請別人製作課件、去找教務處批准使用多媒體教室、去找管理員准備,非常麻煩,而且其他同事還認為這樣上課是在「作秀」。因而信息技術運用於課堂教學僅是稍年輕點的教師在公開課、表演課上的點綴。
欣喜:
(1)局領導高度重視。今年暑期的教師培訓,李爭局長、李克主任創新培訓模式和內容,借用建始一中的網路教室,開展了一期課件製作培訓,我擔任班主任,培訓過程中看到許多教師看上去還年輕,但電腦基礎還停留在啟蒙階段,他們對培訓的熱情十分高漲,可惜培訓時間只有兩天,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2)今年秋季「班班通」工程在我縣全面鋪開,現在正在安裝調試階段,標志著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價值能夠在我縣真正實現,軟硬體設施為全面實現我縣教育的信息化邁出堅實的一步。
(3)也是今年秋天,我縣新招聘了200餘名優秀大學畢業生進入教師隊伍,他們具備較好的信息技術素質,而且分布在全縣的每一個角落,將成為推進我縣教育信息化的生力軍。
(4)建始縣民族實驗中學2007年開始使用班班通,有一套完美的使用和管理經驗,值得借鑒推廣。
建議與對策
針對上述調研情況,如何真正讓「班班通」能「有效用」,如何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教服務,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即宏觀方面上級主管部門的加強管理和創造條件讓老師們能用、會用;從微觀上即教師個人加強學習、提高認識、走出誤區,用活用精。
一、宏觀方面,上級主管部門加強管理、創造條件,讓老師們 「能用、會用、想用」 信息技術於課堂教學
(一)加強領導、轉變觀念,是確保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關鍵
加強領導,廣泛宣傳,形成氛圍,讓全體教育工作者真正認識到,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撐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條件來認識,把信息技術作為信息時代每個人生活、工作、生存的基本素質來認識,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與學的基本能力來抓落實。
校長是學校的最高領導者、決策者和指揮者,對外代表學校,對內主持學校的日常工作,始終處於行政管理、教育教學、後勤服務的核心地位、決策地位和主導地位,因而校長的觀念和意識更是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服務於課堂教學的決定因素。
(二)加強硬體建設,是利用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的根本
(1)教師辦公室需裝備必要的軟硬體設施
有效將信息技術服務於課堂教學的主宰者是教師,學校要形成教師「學習、研究、運用」信息技術服務於課堂教學的氛圍,教師進行電子備課、互相交流及資源共享等工作都需要教師在辦公室完成。所以除了在教室安裝「班班通」外,還要在教師辦公室安裝足夠數量的電腦和網路。
(2)鼓勵教師在家中安裝必要的軟硬體設施。
由於教師勞動的特點,教師的備課等活動不僅局限於學校,在家中有更充足的時間和寬松的環境進行學習和備課,因而教師家庭必備上網設備。建議學校和主管部門從資金和制度上鼓勵教師家庭配置網路、數碼相機等硬體設施,(如與電信部門協調上網費、邊遠學校教師家庭裝備電腦給與少量的獎金等)。(把電腦和電視都放到客廳,讓我白天在學校完成教學任務,晚上與家人一起,家人看電視我上網,安靜祥和,輕松高效的完成電子備課、試卷命制、查找資料、上網學習,既完成了工作任務,又提高了自己素養。我就是這么做的,讓我真正享受到了無窮的成功的快樂)
(三)加強管理,建立合理教師評價機制,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的保證
規范管理是加快教育信息化發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於課堂教學的根本保證。
為保證軟、硬體高效服務於課堂,⑴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規范設備財產、技術維護的管理,提高設備的完好率和使用壽命;(2)規范信息技術應用的量化管理,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益;(3)制定一些相關激勵政策來鼓勵教師不斷學習,促進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4)完善教師電子備課管理辦法,教師使用電子備課,讓教師從繁重的書寫教案的無效勞動中解脫出來;(5)建議儀供站與教研室經常聯合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形成教學研究的氛圍,在教研活動中用「以幫帶教」的手段來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四)加強師資培訓是提高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的核心
(1)怎麼培訓?
說到全員計算機培訓,在這里我引用著名教育記者,高效課堂首倡者李炳亭先生在第七屆中國名校長峰會上的一段講話:「讓學習發生在學習身上,就是課改。形象地說,如果一個不認識字的老太太想學麻將,需要語文老師補拼音,而且補習繁體字,數學老師教一加一,校長還要開設財會課,請專家講座麻將技法20講?如果這樣做,一搞就是四年,本科,沒學完,老太死了。簡單的辦法,只需要一個下午,給老太太找三個老頭嘛,陪著她打,其實學習原本很簡單,簡單到讓打麻將發生在老太太身上」。這里講的是高效課堂學習,這個道理也可以應用到高效教師培訓上來,創新培訓模式。
「首先是讓老師想學」,講三點理由:
①依託「班班通」建設的新奇感並認識「班班通」這一現代教學工具的高效性、實用性,認識互聯網的娛樂功能和學習功能,激起老師的學習熱情;
②時代的腳步在不斷向前邁進,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於2012年8月13日共同發布了新版「24孝」行動標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學會上網」、「每周給父母打電話」……由此看出教師「學會上網」是當前的教育工作的需要,是贍養父母的需要、也是未來年老退休打發餘生的需要,同是也說明學習電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年齡偏大不能成為不學習電腦的理由。
③教學點上的老師,更應該學習信息技術, 「班班通」是借互聯網均衡教育資源的形式,通過互聯網的學習功能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學養,提升自己的品味,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才能活出自己的尊嚴。
讓老師怎樣高效學
①在學校教師中營造互學、互幫、互比的學習氛圍,開展多形式的校本培訓學習交流,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②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骨幹教師的作用搞好教師培訓,以點帶面力求全體教師能認識並掌握這一新型教學工具,是提高培訓效率的最佳途徑;
③電腦既是學習的目的,更是學習的手段。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資源、針對性地向老師推薦和下載學習材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④電腦培訓,是一個需較長時間的學習摸索、練習鞏固,形成技能的過程,通過短期培訓絕對是不能達到效果。我認為可以通過給受訓教師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提供學習資料,給出足夠長的自學時間,然後通過考試達標的形式,達到培訓目的。利用這種方式,對教學點及其他師資緊張的學校,才有可操作性。
⑤通過展示課、研討課、送課下鄉等形式,讓老師們開闊眼界、模仿學習,達到培訓目的。
我參加過多種形式的培訓,假期培訓都是在氣候極端的寒暑假進行,給受訓教師帶來諸多不便,且假期培訓內容都是空洞的說教,無法激起教師的學習興趣。前面幾位作報告的老師在報告中也提到展示課、研討課、送課下鄉等活動是針對教師急需解決的和教師感興趣的問題而進行,是提高教師素養的最有效形式,其效果永遠大於假期的教師集中培訓。但是過多的這種教學研究活動的差旅經費又困擾著學校,讓學校領導處於兩難的境地。所以我建議能否把假期培訓的專用資金也靈活處理,拔出一部分給教研室用於平時的教研活動,減少暑期的集中培訓。
(2)培訓什麼?
1、打字
中文打字是學習電腦和使用電腦最基礎的技能。不會打字或打字的速度慢了都覺得運用電腦是件痛苦的事,無法滿足課堂教學需要。所以培訓打字是讓信息技術有效運用於教學的最重要的技能。(磨刀不誤砍柴工)
2、系統的備份與恢復
許多老師,特別是年齡偏大的老師對電腦有恐懼感,主要是因為怕自己或因為技術原因誤操作將電腦這一「高科技」產品弄壞。讓老師會使用「一鍵還原」等操作,知道「電腦弄壞了也不要緊」,從而會大大減少其對電腦的懼感,也能真正意義上提高電腦的使用效率。
3、懂得幾種安裝、卸載軟體的方法。
4、學會使用qq。騰訊qq能十分方便的進行文字、語音、視頻對話功能,十分方便的傳送文件、課件、發送文件功能,更有遠程協助功能,這一功能是新接觸計算計的人十分有用的一個功能,能讓不在身邊的「電腦師傅」控制你的電腦,為你安裝、卸載或演示操作等。
5、學會使用qq影音等播放軟體
我對幾款常視頻播放軟體進行對比使用,qq影音是最適合課堂教學的。①支持的文件格式多,②能十分方便的控制全屏與退出全屏;③能十分方便的控制播放與暫停;④能十分方便的調整音量的大小;⑤還能十分簡單的對原來的視頻進行截取、合並、配音等;⑥能十分方便的將播放進度調整到任何需要的時間。
6、學會網路搜索和下載
網路是一本巨大的網路群書,有豐富的教學學課件、學習文字和視頻,要運用網路的學習資源,就必須學會網路資源的搜索與下載。
7、學會powerpoint課件製作與使用,懂得製作簡單課件,懂得如何修改網上下載的課件,懂得讓自己的課件在其他機器上准確運行
8、學會word 及學科專業軟體。如數學的幾何畫板、化學的化學金排、物理金排等,能大提高教師的備課效率。
(五)建設資源庫,是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的保障
⑴建設教學資源庫,提高教師備課效率。自建與購買並重,有針對性的徵集、開發適合教與學的網路資源,是使信息技術有效服務於課堂的有力保障。教師通過該系統豐富的同步資源和拓展資源,結合實際教學需求,利用ppt等常用教學軟體,對備課系統中已經下載的資源進行修改、整合、製作個性化的資源,提高了備課效率,搭建一個校本資源、均衡資源共享平台。
⑵對口支援、聯片資源共享,提高教師備課效率。完小對口支援點小、鄉鎮直學校對口支援薄弱學校。
二、微觀上,教師加強學習,提高個人信息素養,
「活用、精用」信息技術於課堂教學
(1)正確定位「信息技術服務於課堂教學」的含義。
「現代信息技術」含義廣泛,不僅僅是通常所說的多媒體教學。運用計算機命制試卷、編寫導學案、運用計算機分析和診斷學生成績及成長狀況、運用網路資源教師學習提高個人素養、運用網路資源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運用網路實現教學形式和內容的開放、利用網路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都是「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於課堂教學」 的形式。
(2)充分認識多媒體教學的優越功能,「用好」班班通
①利用多媒體形象性和直觀性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愛學。
②利用多媒體的動態模擬功能,突破教材重難點,使學生易學。
多媒體能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利用多媒體的動態模擬,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直觀,化枯燥為有趣。那些邏輯思維性強、較為抽象的知識、學生難以想像、難以建立起概念的知識,運用多媒體是比較容易突破的。
③利用多媒體信息量大的優勢,能擴大教學容量,拓展教材內容、開拓學生視野,使學生會學。
④利用多媒體能將聲、光、色、形等信息同時作用於學生的多種感官,容易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持久記憶,使學生樂學。
(3)走出多媒體教學的誤區,「用精」班班通。
①誤區之一:計算機「代替」教師的「教」。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核心特徵應是輔助,「有效教學的精彩靠教師而非機器」,課堂中所有的活動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但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未根據學情去設計課件,導致教師不能駕馭課堂,從上課開始時的「歡迎光臨」到下課時的「再見」都是課件預設的程序進行,限制了課堂的「生成性」,偏離教學主體,教師成了「播放員」。還有一些教師從導入到講課,從練習到作業,從復習到評價,都由電腦包攬。教學由原來的「人灌」變成了「機灌」,傳統的「填鴨式」演變為現代高科技的「填鴨式」。
②誤區之二:課件替代傳統的板書
課件替代傳統的板書,會影響學生思維的深化和知識體系的構建。板書的內容往往是對教學內容的加工和提煉,具有與實物不同的直觀作用,具有長時間地向學生傳遞信息的作用,具有不能用轉瞬即逝的課件替代的效果。另外,板書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能記錄課堂突發的現象或結論,這是課件無法替代的功能。
③誤區之三:盲目擴大信息量,忽視學生吸收效果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大大節省了教師板書、畫圖時間,增大了一節課的信息容量。但是,稍不注意會過快的更換屏幕內容,就造成學生因滯留時間短,來不及理解和記憶,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④誤區之四:課件製作片面追求課堂「熱鬧」的效果,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弱化了知識點的落實。
有的老師喜歡把課件做得很「花俏」,每一頁幻燈片都有不同的背景,作為背景的圖片又過於復雜,色彩太濃烈,使得重點內容無法突現。幻燈片之間的過渡過於強調過渡效果,什麼百葉窗式、盤式、盒狀式、梳理式、插入式等等,這些都容易使學生眼花繚亂,結果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個別老師還在每一個過渡中使用各種不同的聲音,如爆炸聲、抽氣聲、針打聲、噴氣機的聲等等、每一個變化都引來學生的驚嘆聲。過渡追求這種效果的結果,是反而把原來應該突出的重點弱化了,剩下的是圖、形、聲、色、像的狂轟爛炸,最後反而讓學生厭倦了這種「花俏」的表演
總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教育已成為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班班通」工程在我縣的全面鋪開,標志著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價值能夠在我縣真正實現。在以唐局長為核心的局領導的正確領導下,高瞻遠矚,激發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激情和學習需求,最終將全面提升基礎教育教學質量,開創我縣基礎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