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課程決策的個案研究
① 就是幼兒園課程的試題中的案例分析題,試述當前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中存在哪些問題
課程目標缺失;課程內容超載;課程內容脫離、遠離幼兒的生活;課程內容偏向本本
② 如何提高教師課程領導力的實踐研究 幼兒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重要專渠道。然而屬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新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
③ 幼兒個案記錄及教學策略
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導語:觀察是幼兒教師走進幼兒心靈的主要手段,寫好幼兒園觀察記錄是幼兒教師分析幼兒行為背後原因的一條通道,同時也是幼兒教師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徑。可是,如何觀察?如何分析和記錄?幼兒園觀察記錄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觀察?每一種觀察記錄需要從哪方面來記錄?……許多問題卻常常困擾著老師們。以下為您介紹「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一、觀察記錄的性質和意義就教師局部的行為而言,有些觀察顯然是不需要做記錄的――如果教師的觀察是為了眼下的判斷和即刻要採取的教學行動的話。而就教師全部的教學行為而言,從有意識的程度來排列,則是從無觀察的教學行為、以觀察為基礎但無記錄的教學行為,最後到以有記錄的觀察乃至以系統的長期觀察記錄為基礎的教學行為。所以,從這個序列上來看,要建立教學活動的規范和科學的充分依據,僅僅知道要觀察、觀察什麼和如何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合適的記錄工具的觀察,就像沒有反思和計劃的教學一樣,很難保證有切實的進步。(一)觀察記錄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記錄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於它是觀察的一個輔助環節,是觀察的一個因素或後期的延續。因此,常見的情況是,要觀察什麼,就要記什麼。當然,從記錄的過程中產生新的觀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但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記錄還有一個朝後看的目的,這就是,記錄是為了給教師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長提供反饋。從功能上來看,它作為觀察和反饋之間的中間環節而存在。教師的全部記錄文本可以保存在一個特別的地方,但是記錄內容本身是沒有任何獨立性的。如果一種行為和現象被記錄下來之後,這些記錄不在當時和以後得到利用、分析、整理,並從中獲得有關啟示,那麼之前的記錄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由於記錄本身的特點,是形成物質的、靜止的文件,不是稍縱即逝的場景和觀念,也不是某種用於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復利用,當然也就可以跳出單純的教學流程之外,被派作別的用途,比如用於研究,用來和家長交流或進行匯報,用於同事之間的討論,以及各種評價或評比活動。(二)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當我們說教育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的時候,並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發的情況。但是我們現在也已經知道,生成的靈活性,並不完全是計劃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計劃為基礎、為根據的,或者有時候是作為計劃的補充。同樣道理,當我們說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時,並不排除少數情況下臨時偶發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記錄,並且有些不成熟的計劃是很容易發生變化的。觀察記錄的計劃性在於它需要有一定時間安排和方式進程等方面的規劃,其中包括記錄的規模、頻率、時間段、總時間長度、輔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種機器設備)的設計與使用、保存與整理,等等。(三)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豐富意義的行為有規律的記錄和良好的記錄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能夠產生許多附帶的、有時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1.書面的記錄比大腦的記憶,在客觀性和真實性上更有保證,更不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2.書面的記錄可以進一步加深大腦的記憶。3.記錄是對現象進行重新整理、在意識中進行澄清和思考的過程。對於教師的記錄而言,這個思考的過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其一,可以增進和加深教師對於幼兒當前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的了解,把握他們的興趣、交往和人際關系情況、所面臨的問題和各種生長中的能力;其二,可以發現課程生成的來源,或者滲透某些教育教學內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規范和要求進行的記錄,本身內含著教師對於其教學行為的反思過程和對於師生互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的理解過程,幫助教師清理有關目的是否明確、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麼地方還需要改進、幼兒的反應是否合乎教育教學的預期、為何幼兒會有這樣的反應等等問題。4.記錄還可以幫助教師。思考一個目前沒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個問題:教育過程中的許多現象、教育環境中的許多材料缺乏合適的命名。這是因為具體的進行中的教育教學過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動性和場景性的,所以它要麼不需要概念,要麼由於實物和場景的幫助,不需要准確的或事先得到公認的概念、然而記錄則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脫離具體行動和場景的,而且是用規范化的書面語言來進行的活動,所以有關現象和實物的命名問題,就成為了現實的不方便,進而在反思中直接成為了教師把握的對象。5.記錄對於觀察行為的反作用:它規范、便利教師的觀察,使觀察成為教師的習慣,保證有效省時,它也使得教師在以後觀察的時候更有方向性。6.長期記錄的積累,可以產生多方面的效益:在總體上了解資源的使用情況,了解幼兒的興趣和在某些方面的發展水平,了解幼兒之間的個別差異;在局部上了解個別幼兒的現象背後的原因,了解其發展的歷程,了解某些材料發揮作用的規律、原理。7.持續的、有方向的記錄,可以檢驗教師的某些假設、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進行調整。8.它對於教研活動、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園信息之間的溝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9.它是教師個人的檔案庫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後進行自我反思和專業提升的歷史基礎。二、觀察記錄的分類和范疇(一)根據記錄的結構性(也對應著觀察的結構性)劃分:1.開放的日記式或軼事性記錄。該記錄方式在局部觀察、隨機觀察中經常使用,類似於日記或記敘文。這種記錄常常是一種個案研究,或是對某一個特定問題的思考;它追求「質」,而不保證「量」;它常常沒有預先的結構,不對情境作人為的分解,而是盡可能地從某一個角度,保持情境、對象的真實和完整。寫作要求:對於特定事件的記錄,無論以事後或現場的方式進行,都應當盡可能包括以下要素。(1)原始記錄特定事件的記錄並不完全排除觀察者的感受、評論和其它主觀的意見,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則必須要保留一個事件的原始記錄,而且該原始記錄應當盡可能是客觀的、具體的、直接引用的。記錄者在原始事件中不應當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應當對行為者的動機、目的、感受妄加揣測,而只應當追求可以直觀的完整性,即知覺到的過程與事件。(2)記錄者的觀點和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為目的,不以發現為滿足,而是為了實用,為了指導和教學;它不是在工作之外來研究工作,而是邊工作邊研究,將研究變成工作的一個流程、一個步驟,使研究附屬或內化到工作之中。這樣,教師一切的觀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離開她的理解和判斷。純研究的要求和純工作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問題,需要有一個調諧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處理。我們的基本原則是,首先要保證每一方的獨立性,明確各自的要求和條件,然後要以研究的過程與結果服從於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說,我們的目的是主觀性和價值追求,但是我們將客觀性和規律性放在出發點的位置。這是我們從事一切教育實踐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個普遍的准則。因此我們具體的處理原則和措施是: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記錄之後,觀察者的判斷、推理和感受才可以以某種形式「附加」在原始記錄之上,如加括弧、旁註,或者結尾的點評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區分地「滲透」、混合在其中。第二,一個已經完成的教育過程或現象的「質」的記錄文本,不能缺少記錄者的判斷、推論、反思、理解、印象、感受等主觀的成分,因為記錄者不是一個無關的研究者,而是對眼前的場景、現象負有責任的、對一些現象事件帶著實用的關心的內部成員。而上述主觀成分,是記錄者對此負責和關心的具體表現,也是完全合理的表現。第三,大量的觀察記錄不僅反映教師出於觀察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更要突出教師自己的行為本身。而對於自身行為的記錄,記錄者完全可以如實地反映自己當時的感受、動機,當然有時候也要用旁註或括弧的方式,但是在性質上就不再是對別人的心理過程的推論了。一個人在情境中現場意識到的意念、情緒,理應同別人的行為一樣,都屬於可以觀察到的、留有痕跡的,因而是對於自身具有同等客觀性的因素。(3)完整的過程和場景這主要指經過整理的、或是事後回憶的記錄,對於現場記錄則不可能作此要求。這不僅因為時間的緣故,主要是因為現場記錄要求最大的客觀性、直接性和豐富性,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沖突的。事件的記錄有兩個側重點,一個重在現象,一個重在人的行為。反映人的記錄,著重在揭示人的行為的背景、動機、目的、過程、結果、反饋以及其中的種種影響因素,如記錄一個幼兒的個案。反映現象及其規律的記錄,則著重在反映事情的來龍去脈,如記錄一件事情的討論和處理。由此可見,不論何種記錄,都要求是完整的,反映全過程的,交代背景、影響因素和後果的。它必須有某種連續性。所以,事件的記錄,常常不是孤立的某一次的行為及其記錄,而是或者在數量上有橫向比較的,或者在時間上有縱向積累的。因為單純按照一次時間來取樣,很難保證行為的完整性,不能反映個性,也不能反映規律。2.表格記錄:該記錄方式在整體觀察、結構觀察和實驗觀察中經常使用,它根據預先設計好的表格對場景中的內容進行反應和判斷。表格記錄根據觀察的目的、時間的跨度和長度,可以區分為以下三種:(1)常規性、長期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該表格常用於分方面記錄個案幼兒的發展情況、園務制度和班級規范等成文條款的執行情況、各個環節活動的整體概況、幼兒園各部門的一般活動情況等等,也就是日常進行的、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這種記錄應當進入幼兒園的管理,形成習慣性的制度,並滲透到教師的日常工作中去。(2)主題(問題)性、階段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教師為解決特定的問題,常常需要在採取具體的措施之前進行一定的調查和了解,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行動方案,檢驗計劃的效果並作出反饋。如果問題比較復雜,涉及各方面的因素較多,難以在短期內獲得最終的決,那麼根據有關的因素和方面設計表格,以進行階段性的、系統連續的記錄,就很有必要。(3)研究性、定期的、間斷進行的記錄表格。前兩種記錄在時間上都是被動的,即記錄的時刻取決於活動的內容,處於什麼環節、發生怎樣的內容,就進行怎樣的記錄,因而也是隨意的。而這里的第三種記錄在時間上則是主動的,因為什麼時候進行記錄、記錄多長時間,由觀察者根據他的研究目的而不是根據活動內容來確定,因而它也是不隨意的。前兩種觀察都是連續性觀察,而第三種觀察則是取樣觀察;前兩種觀察都針對一個整體性的情況,而第三種觀察則針對局部的發展或專門的行為。由此可見,一般需要使用固定表格的記錄,不論出於什麼目的、時間多長、是否連續,都不是一次兩次的行為,可以多次使用、具有一定時間跨度的,並且都具有比較嚴格的結構。顯然,質的記錄和量的記錄、結構的記錄和開放的記錄,是需要互相補充、也可以相互印證的。而且它們之間還存在著相互的轉化:①成熟的或規范化的軼事性或日記式記錄,如上所述,不可能是完全隨機的和任意的,而是有特定的要求,有一些固定的、必須包含的要素,因此它也應當是部分表格化的。只不過這里的表格不是填空式的和選擇式的小表格,而是簡答式和描述式的大表格。②質的行為記錄可以隨時為量的記錄補充新的項目,或作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備;③量的記錄所獲得的數據,可以隨時補充到對於質的記錄的整理中來。(二)根據觀察的時間劃分:1.現場記錄:現場記錄所獲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資料,相對而言容易保證局部和細節的真實性,缺點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它只能記錄行為(廣義)的片段,以及一些突出的或者有顯著意義的行為,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和連續的,尤其不容易注意到一些潛在的、次要的、或場景外部的因素和影響,因為觀察(有時候甚至是參與的觀察)和記錄同時進行,在時間和精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有專人進行輔助記錄,或者有錄音和錄像設備輔助記錄,那麼上述困難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這些輔助記錄在條件上和適用范圍上是受到很大限制的。專人的限制性顯而易見,而設備又缺乏靈活性、反應性和理解性。由於上述限制,我們就特別需要下文中的兩點作為補充。「現場」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有些情況下它並不完全是即時進行的。在時間取樣觀察中,觀察者通常以一定的時間單位來記錄若干可以量化的行為,如在半小時的觀察時間里,以5分鍾為單位來記錄某一行為出現的數量或者某些行為的發生情況。大量的侵犯行為研究和各種社會性的行為研究都採取這樣的方法。2.事後回憶記錄:這種方式用於開放的、質的記錄。採用事後回憶記錄通常與如下因素有關:觀察者採取深入的參與式觀察,要求完全捲入當前的事件中去,不能分心做觀察記錄,或者為了避免對對象產生不必要的干擾,不得不採取事後回憶的記錄方式;記錄一個連續而完整的事件;人對於環境的知覺是整體知覺,其間獲得的大量信息都是本人沒有意識到也不能意識到的,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現場沒有意識到,事後卻可能因為某種聯想或觸動而回憶起來,從而可以大大豐富記錄內容的背景和細節。3.現場和事後相結合:該方法通常用於質的記錄。在當前的社會科學中,在進行個案記錄或深入訪談的時侯,由於基本上不可能在現場記錄完整的事件或行為,但又要保證第一手的、真實的和一些瞬間的信息,所以研究者經常採取現場記錄和事後記錄相結合的方式。例如觀察者用速記的方式或者藉助錄音和錄像的手段記錄下若乾重要的片段,然後進行事後的整理,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記錄。這種情況對於教師的局部觀察或特定事件的觀察記錄――無論是旁觀的還是參與的――也同樣適用。該方法類似於社會科學現場研究中的「現場筆記」其要點如下:1.由於記憶信息的遺忘與時間成正相關,所以盡可能在觀察結束後立刻記錄,或補充現場記錄中遺漏的內容。2.以印刷體打字並存檔比手寫更為可取,便於閱讀和傳播。這一點對事後回憶記錄同樣適用。3.記錄應至少製作兩份,一份保存備查,另一份用於隨時可能的修改。這一點,對於寫和打字是同樣適用的,而它實際上也是教師處理一切個人檔案資料的一個基本原則。4.事後對現場記錄進行整理時通常要遵循如下步驟:(1)描述:以客觀、具體描述的方式整理現場草記,將片段的記錄或一張張的表格還原成連續的事件。在整理過程中,很有可能在質的記錄和量的記錄之間,產生互相的補充和印證。(2)回想:在整理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回憶起來在此之前的觀察和記錄中被忽略不計的細節或背景情況。即教師在這次觀察以前曾經看到某種現象,當時未予以充分注意,但是後來整理當前信息時,由於不再是簡單的知覺和判斷,而是涉及到理解和解釋,所以就容易喚起從前的相關信息――我們通常所講的原有經驗。這種前後經驗的相反相成的互相影響的機制,是我們理解建構主義的關鍵,也表明觀察及其記錄的連續性的重要性。(3)分析和推論:觀察者的分析意見和推論,包括事情的原因(動機)、現象的本質、問題的關鍵、意義、影響因素、各種相關關系等等,其中涉及到判斷、歸納和各種假設性的觀點。(4)印象和感覺:對事件的純粹個人性的印象和感覺,它比起前面的分析推論來,更帶有觀察者的主觀性和模糊性。(5)進一步的信息:即在前面觀察和記錄的基礎上,針對暴露出來的傾向和遺留的問題等,作進一步的思考,有待下一次的觀察。
④ 學前兒童常見行為題目的個案研究
幼兒園課題研究報告
| [<<] [>>]
--------------------------------------------------------------------------------
2-6歲學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
龍游縣實驗幼兒園課題組*
內容提要:幼兒的禮儀是幼兒園園風和幼兒精神風貌的縮影,禮儀行為養成教育對形成良好的園風、教風、學風能起積極的作用,並且禮儀蘊藏於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於幼兒平凡又普通生活的每時每刻,而且具有具體明了、簡明易懂、操之易行的操作性和實用性。
在兩年的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中,我們通過「探索型主題教學」活動、生活化的禮儀教育以及豐富多彩的禮儀實踐活動,將禮儀行為養成內容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之中,寓禮儀教育於健康、社會、語言、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游戲活動之中,變理性的說教活動為感性的趣味活動。幼兒通過實踐活動,禮儀行為得到規范,同伴之間團結友愛、禮讓友好、互相合作,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良好生活習慣,涌現出一批批「講文明、懂道理、守信譽、善交往」的新苗。
在課題實踐研究中,家長、老師也對照各自的禮儀行為內容與要求。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展示給幼兒面前,身先士卒做幼兒的表率,形成老師、幼兒、家長良好禮儀行為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關鍵詞:兒童 禮儀行為 養成 教育
一、課題的提出
禮儀,通俗的解釋就是待人接物的禮節禮貌及方式,是交往的規范,即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行為准則。一個人的禮儀行為不僅僅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與文化素質,有時甚至反映出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是關繫到國格、人格的大事。隨著我國WTO的加入,世界「地球村」格局的逐步形成,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公共交往的日益密切和頻繁,決定了學好禮儀知識,培養禮儀習慣是現代社會每個人必須培養的獲取成功的重要素質。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禮儀教育更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例:英國學前教育計劃學校委員會(Shools councyl pre-school Ecation Project)把「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作為評價學前教育的標准之一;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幼兒園教育要領》(1990年4月)中也把「人際關系」作為學前教育五大領域之一,強調和諧的人際關系的構建離不開禮儀教育。我國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0年)在社會領域中提出了教育幼兒「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等。因此禮儀教育是各國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課題組組長:陳玲 成員:金向明、藍晟、韓正英、鄭智慧、張根菊、葉瑛
顧問:商祝泉、勞小春、余建平 執筆:藍晟
在長期工作中,我們發現許多幼兒在具有聰明活潑、知識開闊等優勢的同時,也有著獨斷、霸道、無禮、自私等缺點。學前兒童時期是一個人個性、品德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所形成的習慣是非常牢固的,往往影響人的一生而成為個人行為准則的組成部分,正如歌德所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鏡子」。由此可見,禮儀教育是時代的需要,是培養二十一世紀接班人的需要,它有利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利於提高民族素質。幼兒的禮儀是幼兒園園風和幼兒精神風貌的縮影,禮儀行為養成教育對形成良好的園風、教風、學風能起積極的作用。並且,禮儀蘊藏於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於幼兒平凡又普通生活的每時每刻,而且具有具體明了、簡明易懂、操之易行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因此,可以這樣認為,禮儀教育作為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本工程,在學前兒童中進行禮儀行為養成教育是切實可行和極為重要的。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開展了2-6歲學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
二、課題研究依據
(一)理論依據
1、心理學理論
學前心理揭示從出生到入學前(0—6歲)兒童心理的發展是身心不斷發展成熟的過程,處於不同年齡段的嬰幼兒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禮儀教育只有遵循學前兒童身心發育的規律,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才能形成養成教育科學的梯度序列。
社會心理學揭示了人們社會行為的心理機制,養成教育著眼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必須吸收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來探索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內部機理。
2、學前課程理論
學前課程理論揭示了課程編制的基本原理,有利於研究者處理好課程編制中的各種問題,選擇及組織課程要素,使其內容有高度的一致性。
3、《綱要》及浙江省《幼兒園課程》
學前教育著重抓好禮儀啟蒙教育和禮儀行為養成教育,通過解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浙江省《幼兒園課程》,可以清楚地羅列出學前兒童的禮儀目標和內容,形成一個由低到高的梯度序列的完整體系。
(二)實踐依據
1、我國從古至今的傳統教育中有著豐富的禮儀教育經驗,對於這些內容,我們應當批判性地借鑒那些至今仍適用的歷史遺產。
2、我園教師在日常的禮儀教育過程中有不少新的創造,這些新思路、新方法是本課題著重要加以總結發展的內容,因此,要十分注意發現新觀點和新做法,探索新理論和新經驗。
三、研究目標與原則
(一)研究目標
1、在總結第一線教師禮儀行為養成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分年級編制「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總目標、實施計劃和具體內容」,制訂各年齡階段「幼兒星級禮儀行為標兵」評選條件,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教育體系,開展分年級試驗性實踐,在此基礎上不斷修訂和完善,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幼兒園園本禮儀教材 ——「2-6歲學前兒童禮儀教材」,以充實園本課程。
2、通過本課題研究,使幼兒、家長、教師的禮儀得到顯著改觀,形成一個人人懂道理、守規則、講文明的良好精神風貌。
3、禮儀行為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三方面組成,通過各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使其互相滲透、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從而達到「要我做」變「我要做」。
(二)研究原則
1、整體性原則
幼兒園課程需要把各種教育因素有機結合起來,使它們相互支持,相互強化,只有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才能轉化為幼兒完整的、系統的學習經驗,以達到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因此,要注重把集體教育活動與生活活動、自由游戲等各種活動中的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結合起來;注重把幼兒園的教育與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挖掘結合起來;不僅考慮「顯性」的教育影響,而且充分考慮幼兒可能獲得的「隱性」經驗等等。
2、生活化原則
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點,既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也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使幼兒園教育生活化;在課程的組織上,寓教於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兒園的生活「教育化」。
3、缺失優先原則
應把學前兒童現實發展中不足的,但又是理想發展所必須的方面突出出來,並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中給予特別的關注,以保障孩子們基本的學習權和發展權。
4、正面教育,鼓勵引導的原則
在對學前兒童的禮儀行為養成教育中,要做到「以人為本」,理解兒童,尊重兒童,熱愛兒童,對他們身上所存在的不成熟,不完美甚至不良行為習慣,要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循循善誘,熱情耐心地加以糾正,使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5、言傳與身教相結合原則
不僅要向學前兒童講明什麼應該做,如何做才對,而且教師、父母的言談、舉止、行為方式也要作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因為這種成人的示範效應,對兒童的成長有著特殊的意義。
四、課題研究階段
(一)第一階段研究:
從2001年9月2001年10月止,時間2個月,這一階段主要完成以下4項任務:
1、組織教師學習各種理論,做好筆記。
2、進行廣泛調查與摸底。
3、確定發展目標,尋找教材。
4、成立禮儀教育中心指導組。
5、邀請顧問組的專家對課題進行指導,並廣泛吸收我省其他地方幼兒園的一些經驗。
(二)第二階段
從2001年10月—2003年9月止,時間2年,全面進行學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具體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實踐研究階段
2001年10月——2002年9月
(1)創建環境,營造氛圍。
(2)集體教學,明辨事理。
(3)日常滲透,習慣養成。
(4)榜樣示範,熏陶感染。
(5)業務研討,共同提高。
2、中期檢驗修正階段
2002年10月——2002年11月
(1)邀請顧問組專家對課題研究情況加以指導。
(2)組織教師對課題實施情況進行討論,檢驗與修改教材草稿。
3、再實踐階段
2002年12月—2003年6月
修改後的教材在實踐中驗證,各教研組分別負責本年齡段的研究工作通過進一步營造氛圍,使集體教育和日常滲透相結合,習慣養成和榜樣示範相結合,同時積極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形成家園雙向交流網路,密切地與幼兒日常禮儀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實際相結合。每月「禮儀教育中心指導組」召開各級教師參加的例會,進行業務研討以促進教師共同提高,並且定期檢查提出意見和建議,使課題研究不斷趨於完善。
(三)第三階段
2003年7月—2003年11月
在全面深入研究之後,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編印教材,形成成果。其步驟為:
(1)分年級編印學前兒童禮儀教材:《2—6歲學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教育主題活動集》與《2—6歲學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個案集》。
(2)指導組審核教材。
(3)撰寫結題研究報告。
五、課題的操作策略
(一)注重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
為了使課題研究能有效地開展,在課題研究前期,我們首先運用特性等級評定法,對幼兒禮儀行為的現狀進行了調查,以便掌握第一手資料。我們向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共18個班級的幼兒發放調查表491份,調查表的具體內容由各班班主任負責填寫,要求老師對表格五大項中的54條內容(具體內容見附件一)如實地反映,並著重申明此項調查不作為幼兒及班級評定的依據,其數據僅供課題研究所用。調查結果顯示,有16.9%的幼兒缺乏文明禮儀、18.2%的幼兒不能與同伴之間進行友好交往、17.1%的幼兒對自己的舉止不能控制,特別嚴重的是有32.2%的幼兒對自己所生活的環境不知珍惜愛護,而且家長的禮儀行為現狀也不盡如人意(調查統計結果見附件二)。
這些調查數據為我們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們修正研究目標、制訂研究措施提供了事實依據。
(二)創建環境,營造氛圍
環境育人是現代幼兒教育的一大特點。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言:「兒童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積極主動建構的。」 《幼兒園工作規程》也把「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列為重要的教育原則。
孩子成長需要和諧的環境,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要為幼兒創設寬松、愉快的環境,這是開展2-6歲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加強了校園的文化環境建設,為小朋友們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活動的環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幼兒園門口披掛了7米長的書寫有「開展禮儀星級活動,爭取文明小公民」的大紅橫幅;門廳兩側牆壁上六塊2.3平方米的宣傳欄內分別書有「致家長的一封信」、「各年齡段幼兒星級禮儀行為標兵評選條件」、「家長禮儀行為標兵評選條件」、「家長行為道德規范」、「學前兒童行為道德規范」、「教職工禮儀行為養成要求」;大廳正中則掛著「全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其兩側是「星級禮儀行為標兵表彰欄」、「小小督查兵名單」等。
讓環境感染人,讓環境教育人,使環境在兒童禮儀養成教育中起到積極的作用,使我們的幼兒、教職工置身於濃厚的禮儀教育氛圍中。
(三)科學指導,及時檢查,促成良好習慣的養成
1、做好班級禮儀指導
為了使各班幼兒禮儀行為養成教育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來,我們組織課題組成員召開會議,通過討論確立班級禮儀內容,再由課題組成員組織各年級組的班主任明確幼兒禮儀現階段的目標以及具體實施辦法,由各班班主任對照「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具體內容」進行逐條落實,著重對進餐禮儀、課堂禮儀、活動室禮儀進行教育指導,並且每周都將本班幼兒的禮儀表現作出記錄(見附件三:班級禮儀記錄表)。根據班級幼兒禮儀行為所表現出的不良禮儀行為,進行科學地指導。
例如,有的幼兒在做完游戲後,沒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櫃的習慣,我們就有意識組織幼兒進行收拾玩具的練習,並多次重復訓練,使幼兒養成不用提醒游戲後就能自覺、及時地將玩具放回原處的好習慣。
2、隨時檢查,及時改進
在各班班主任指導、記錄、檢查的基礎上,我們還對照「幼兒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具體內容,對各班級禮儀進行檢查,並認真如實地填寫「2—6歲學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檢查記錄表」(見附件四),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和建議。
例如,在檢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隨手丟棄廢紙屑的現象比較常見,馬上採取相應的措施,讓「禮儀小標兵」做好表率,同時開展「人人撿一把,潔凈無比」的活動,利用早操後的五分鍾,人人參與此活動,經過兩個星期的強化訓練,操場上的垃圾不見了,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是整潔寬敞的校園,幼兒由衷地說:「沒想到我們的幼兒園會如此的干凈!」「整潔的幼兒園變得更美麗了!」
3、注重個案分析,總結教育經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個別化教育是相對於一致化教育而言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針對每個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教育。其主要特徵是:教育對象的個別性和教育方法、形式的差異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個案分析進行個別幼兒禮儀行為養成的教育,允許幼兒在禮儀行為養成中表現出的反復性以及不穩定性,當幼兒違反了規則,教師給予每個幼兒的引導、幫助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僅給予語言提示性幫助;有的則讓大家討論誰對誰錯;有的需要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目的是讓每個幼兒都能摒棄原有的不良禮儀行為,讓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良好禮儀行為養成給自己所帶來的快樂。我們根據幼兒所表現出來的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從措施實施過程中,再次觀察其效果,然後從此個案中,歸納出相應的教育經驗和方法,實施個別化教育正是為了更好地落實面向全體。在整個課題實踐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共收集了540份 「2—6歲學前禮儀行為養成教育個案觀察記錄表」(見附件五),這些記錄表真實地反映了學前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實施過程。
下面是韓正英老師教育幼兒從小愛勞動「禮儀行為養成教育個案觀察記錄表」中的有關內容:
●現象:新學期開學了,孩子們又回到幼兒園,開始了集體生活。我照舊請小朋友做值日生,當我請到祝君怡時,想不到她對我說:「韓老師,我不想做值日生,做值日生會弄臟我的新衣服。」聽了她的話,我決定暫不請她,先尋找原因,再對症下葯。
●措施:在自由活動時,我把祝君怡叫到身邊向她詢問:不願做值日生的原因?原來不是她不願做,而是她媽媽特別交待過,不要把衣服弄臟,不要去倒垃圾,不要去擦桌子……這樣衣服就不會臟了。找到原因後,我決定先做通家長思想,於是,到了離園時,我特意把她媽媽請到午睡室和她交談,原來她媽媽特別愛清潔,祝君怡在家時,什麼事也不幹,一切都由媽媽包攬了。當我了解了這一切後,一方面與家長談心,讓家長意識到培養孩子愛勞動、愛集體的重要性,請家長配合幼兒園教育,在家多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另一方面,通過故事《蘭蘭愛勞動》、詩歌《值日生》及談話等形式對其進行積極引導,對值日工作出色的幼兒予以表揚,使祝君怡從中受到教育。
●效果:經過兩天的努力,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祝君怡想做值日生了,每當安排值日生時,她的小手總是舉得高高的,幹活時,也是最認真的。
●備註:孩子出現問題可能是幼兒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是家庭的原因,而教育孩子是幼兒園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家長工作,只有家園同步,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1、開展各類評比活動
(1)開展幼兒「星級禮儀行為標兵的評比」活動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我們制訂了各年齡階段的幼兒「星級禮儀行為標兵」評選條件(見附件七),分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四個年齡階段。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具體的標准,如小小班、小班幼兒的「星級禮儀行為標准」評選條件有10條,凡符合其中3個條件的幼兒為「一星級禮儀行為標兵」,符合5個條件的幼兒為「二星級禮儀行為標兵」,符合7個條件的幼兒為「三星級禮儀行為標兵」,所有條件都符合的幼兒為「四星級禮儀行為標兵」(中、大班幼兒「星級禮儀行為標兵」評選條件見附件)。每月在月底由班級老師把符合條件的「星級標兵」名單上報教科室,我們再組織所有的「星級標兵」參加掛牌儀式,當一塊塊星級小紅牌戴在小朋友的手臂上時,那種自豪感寫在孩子們稚嫩的臉上,盪漾在孩子們的心田,深深地激勵著自己,並感染著其他幼兒奮發向上。對良好禮儀行為習慣的贊許,可以使成功的幼兒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兒看有形象、學有榜樣。一學期全園共發放「一星級」禮儀行為標兵牌462個,「二星級」禮儀行為標兵牌192個,「三星級」禮儀行為標兵牌83個,「四星級」禮儀行為標兵牌36個。
(2)開展文明班評比活動
每月我們將對18個班級進行評比,對文明班的評比有具體的要求,實行一票否決制,凡是班級衛生當月扣分或幼兒出現安全問題,一律不得進入文明班的評比,被評上「文明班」的班級,在全體教職工會議上由園長室授予「文明班」的循環三角旌旗,學期結束也給予相應的精神和物質獎勵。
(3)開展教師「禮儀之星」評比活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因此,我們堅持把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組織教師開展「立高尚師德,樹教育新風」、「敬業、愛生、奉獻」等主題活動。教師每月對照「教職工禮儀行為養成要求」(見附件八)進行自報,月底根據教師自報情況,由課題組成員對其進行評價,核實後公示三天,無異議的給予通報表揚。星數越多,所需的要求也就越高,如評「三星級」的老師要與當月班級的衛生、安全掛鉤,凡班級衛生、安全扣分的就沒有資格申報。學期結束,對「禮儀之星」給予相應的獎勵。
(4)開展「家長禮儀行為標兵」評比活動
家庭是幼兒主要的生活環境,父母是幼兒接觸最多的人,所以家長的禮儀行為在幼兒禮儀行為養成教育中起著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開展「家長禮儀行為標兵」的評比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們發倡儀書(見附件九),讓家長了解開展「家長禮儀行為標兵」活動的意義,明確「家長禮儀行為標兵評選條件」的具體內容(見附件十),使家長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其次,每月的26—28日將「家長行為禮儀標兵」的名單在班級家園聯系欄中進行公布,接受本班成員的監督。最後,凡被評上「三星級」以上的「家長禮儀行為標兵」將在園內進行通報表彰,由園長室授予榮譽證書。
2、開展「行禮儀,說文明話」的活動
每天都有6名中大班的小朋友身穿大紅禮儀服裝,胸前斜披禮儀綵帶,頭戴禮儀帽,在園門口迎侯家長和小朋友,一聲聲「叔叔好!」「阿姨好!」「小朋友好!」,深深地感染著孩子,也凈化著家長,使得小朋友成為課題實踐研究的「小小宣傳員」、「小小監督員」,一批批「講文明、懂道理、守信譽、善交往的新苗在實踐中涌現。
3、開展「小手牽大手」告別不文明行為簽名活動
我園把課題推向社會,與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目標相結合,6月份組織「小手牽大手,創建文明一起走」的活動(見附件十一),1500多名家長、小朋友和老師與縣領導在大紅的橫幅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呂玉茹副縣長到會並致詞,縣教育局書記姜鐵作了熱情洋溢講話,園長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向不文明行為告別,幼兒代表用稚嫩的聲音向家長和老師宣誓,家長和老師字正腔圓地朗誦「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從領導到群眾,從幼兒到家長,都用各自不同的形式向不文明行為告別。更為壯觀的是小朋友把2000個五彩氣球放飛天空,這不僅是向不文明告別,而且也是把自己美好的心願放飛藍天,讓氣球為我們作證:良好禮儀行為將深埋我們心中,明天的棟梁之才一定會有良好的做人品德。同時,還將簽有1500多個名字的大紅橫幅展示給幼兒園大門口,使得更多全社會的人都投入到告別不文明行為簽名的行列中來,整個活動內容健康,組織有序,氣氛活躍,給每個人都留下了難以忘懷的一天。
4、開展「我為社區獻力量」活動
每學期期末,我們組織全園「四星級禮儀小標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小標兵們來到社區小花園,把一些不協和的廢紙、包裝袋等雜物清掃干凈。對燈柱上、石椅上的城市「牛皮癬」(廣告紙)進行清除,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嘖嘖稱贊。過路的人都翹起大拇指說:「這樣的活動組織得很有意義,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而且也鞭策著我們要身先士卒作好表率。」
5、開展「探索型主題教學」活動
「探索型主題教學」活動是幼兒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自主觀察、探索周圍現象和事物,教師適時、適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導的一種系列活動。通過「探索型主題教學」活動,將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之中,寓禮儀教育於健康、社會、語言、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游戲活動之中,變理性的說教活動為感性的趣味活動。
根據各年齡階段幼兒生理、心理特點,我們設計了18個主題,其中小小班有「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學著自己做」、「有禮貌的好寶寶」、「我愛玩具」4個主題,小班有「我愛幼兒園」、「親親熱熱一家人」、「我會玩玩具」、「我們講衛生」、「潔凈的家園」5個主題,中班有「我愛你們」、「同伴同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會這樣做」、「我們來環保」5個主題,大班有「學會合作」、「學會交往」、「學會謙讓」、「學會做人」4個主題,每個主題都有若干個詳實的具體活動案例。我們在整個「2-6歲學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教育」課題研究中共設計了18個主題、252個活動案例。(見附件十三)
現在,選取中班幼兒禮儀行為養成教育中的一個探索型主題教學活動案例展示如下:
我們來環保
●設計理念
全球資源日益減少,環境保護也日顯緊迫,成為地球人共同的責任和義務。為了讓孩子從小就有作為地球人的環保意識,熱愛並保護我們的環境,對我們的地球環境有初步的印象,我設計了關於環保主題的一系列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培養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在我們的生活周圍,時時處處都有關於環保教育的題材,要想我們的孩子能成為環保小衛士,我們老師必須用慧眼去引導每個孩子環保從我做起,從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主題活動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生成,不斷完善。
●主題網路
●教材體系
表一 探索型主題活動教材體系一覽表
●活動案例:
活動一
認識環保標志(科學)
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常見的環保標志,知道它所表達的意思。
2、通過幾種參與活動,把環保意識轉化成環保行為。
3、在看看、聽聽、畫畫、講講中發展觀察力和分析能力。
活動准備:
1、多媒體課件(人體呼吸器官圖、灰兔市的整治)
2、圖片兩幅(白兔市和灰免市)、各種標志各一、獎牌1枚、正方形紙、蠟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評比衛生城市(出示白兔市和灰兔市的圖片)。
2、認識各種標志。
(1)認識垃圾入箱標志。
(2)認識禁鳴喇叭標志。
(3)認識禁煙標志。
3、整治灰兔市。
(1)討論治理的辦法。
(2)幼兒製作環保標志。
(3)送標志(演示課件)
4、小結
活動二
快樂碰碰響(環保智力活動)
活動目標:
1、遷移生活經驗、激發熱愛、探索大自然和保護環境的情感。
2、體驗競賽活動的快樂,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及思維能力。
3、通過多種形式的競賽題,豐富環保知識,形成環保意識。
活動准備:
1、材料的准備:
(1)快樂碰碰響一隻:用彩色皺紋紙把題目紙封在八個格子箱里。
(2)小鈴、鈴鼓、鈸、玩具架子鼓各一隻,貼紙小紅花若干,海洋隊、藍天隊、大地隊、高山隊的卡通手形狀的牌子各一塊,寫有選手號碼的紙及籃子,「優秀綠色小衛士」的授帶五條;
(3)准備多種形式的環保題目若干:兩塊題板,兩段錄象(水污染和地球環境的破環);頭飾:花蝴蝶、蜻蜓、青蛙、蛇、鷹
2、知識准備:
參觀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廠。
觀看關於地球環境遭到破壞的專題錄像片。
進行環保小衛士的繪畫比賽。
環境保護日的社區宣傳,愛護母親河的環保活動,綠色小天使的撿垃圾活動,學習關於環保的兒歌,歌曲等。
活動過程:
1、通過談話引出課題。
介紹《快樂碰碰響》的四隊隊員海洋隊、藍天隊、大地隊、高山隊分別入場。
2、以多種形式圍繞環保問題進行《快樂碰碰響》活動。
(1)第一輪比賽是單人必答題。
(2)第二輪比賽是小組必答題。
(3)第三輪比賽,我們以樂器為號進行搶答,增強集體榮譽感。「一、二、三,快樂碰碰響,碰呀碰呀碰,嗨!」
3、游戲評獎「優秀綠色小衛士」。
4、小結,結束。
●點評:在五大領域的教學中增加了環保的內容,設計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利用參觀、表演、故事、兒歌、談話、討論等形式宣傳有關知識,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在幼兒區角活動中滲透環保教育。設立了廢品回收站,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學會分類收集各類物品,組織家長和幼兒共同收集廢
⑤ 幼兒園教師課題研究講座總結發言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下午好!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共慶我們自己的節日--第27個教師節,藉此機會,請允許我代表全體青年教師,向一直以來給予我們無私幫助和關懷的校領導、老教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祝全校教職員工節日快樂,幸福安康!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有幸代表優秀教師在這里發言,心裡既激動,又緊張。激動的是,能被評為優秀班主任、成為優秀教師中的一員,這是學校領導和同事給予的認可和鼓勵,緊張的是,自己距離「優秀」的標准實在是有一定的差距,這份榮譽權當做是一種鞭策和鼓舞,用以激勵自己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中,更加虛心地學習,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不辜負校領導和各位同志的期望。
有人說,人生之中會面對很多的選擇,而擇業和擇偶卻是眾多選擇中最關鍵的。要麼選擇喜歡的,要麼喜歡選擇的,我想,不管怎樣,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這一行,就應該把它當做一項事業,正如大詩人泰戈爾所說: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珍貴的,但讓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總是謙虛的垂著它的綠蔭。教育正是葉的事業,正是一項奉獻愛心的事業--愛校、愛家、愛學生,愛國、愛黨、愛鐵能。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的人生態度是當好老師的前提。從教之中,或許你會有年輕氣盛的躁動,或許你會有不眠不休的焦慮,或許你會品嘗到屢遭挫折的痛楚,但與此同時,你也或許會有峰迴路轉的驚喜,或許會有淺嘗甘霖的欣喜,或許擁有萬千子弟對你一生一世的信任和愛戴,因為,只要老師能給學生一個微笑,學生必然會回報老師一個溫暖的春天。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為鐵能公司培養出人品好、技術硬、身體棒的學生,是我們每個遼北技師學院人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和責任。我們的身上承載著礦區萬千家庭的希望和夢想,稍不用心,就可能耽擱一個人一生的前程,沖擊一個家庭的幸福,甚至影響未來鐵能公司又好又快發展。因此,做為教師是光榮的、教書是嚴肅的、講台是神聖的,絕不能稍有懈怠。為了更好地培育企業和社會需要的技能型應用人才,讓更多的畢業生成為生產技術崗位的骨幹,讓更多的畢業生榮登公司以上技能比武的領獎台,讓更多的畢業生成為各個方面領軍、核心,讓更多的畢業生成為各級崗位優秀領導者,我們就要以學生的成人、成才為己任,努力修養心性,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修養,努力鍛煉本領,鍛煉提高作為職業院校合格教師的職業能力。教學上,就要不惜投入教育情感,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式,增加教學藝術性,讓更多的學生擁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育人中,就要奉獻愛心、增強責任心,立足化育人心,行為養成。堅持用正確的思想引領人,用道德的力量教育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做到愛而不寵,嚴而不厲;嚴中有愛,嚴中有章,嚴而有度,用良心和智慧去塑造人的心靈,讓更多的學生成為有道德的人。個人成長上,就要不斷學習,不倦不怠,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和學識修養;就要夯牢基礎,在教學基本功和教學能力提高上狠下功夫,增強教學和育人本領;就要勤修多練,向學院要求的「雙師型」邁進;就要積極實踐,到現場鍛煉、跟蹤調研、技術攻關,努力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力求在工作中,涌動向上的激情,增強本領,迸發創新火花,提高水平,為學生成功、人生幸福不斷地完善自我,鍛煉本領,就要在照亮學生的同時努力照亮自己。
各位領導、老師,教育需要奉獻,不懂奉獻的教師絕不會是一位好老師;教育需要能力,不注意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的老師也絕不是好老師;教育需要愛心,缺乏愛心的人當不了老師;教育需要高尚,唯有教師人格的高尚,才可能使學生心靈純潔。選擇了教育事業就選擇了奉獻,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高尚,就應該遠離低俗,我想,這應該就是「為師者」生命的真諦。在現實情況下,特別是學院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們更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保持一份清醒,保持一份沉靜,保持一份寂寞,保持一份清高,揚師德、樹師風、鑄師魂。惟其如此,我們才不愧於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才能無愧於教師這個光榮而神聖的稱謂!
最後,再次衷心祝願各位領導和全體老師萬事順心、永遠開心!祝願我們學校越辦學好!
謝謝大家!
⑥ 個案分析與反思:教師怎樣處理幼兒之間的沖突
案例描述: 一天在自由活動時間,突然李媛哭著走過來說:「老師,嘉嘉掐我的手啦!他還搶我的小椅子!」出於對安全的敏感,我急忙放下手中的工作,連忙觀察李媛左手背上的「傷勢」。果然,手背上已經出現了一塊手指甲掐紅的傷塊。我的視線立刻開始尋找嘉嘉的身影。此時的嘉嘉正雙手按著椅子,一副「霸者」的姿態。見我的視線正在盯著他,嘉嘉自覺地向我身邊走過來,握住李媛的小手一邊吹一邊說:「我都給她吹了,老師。」那緊張的樣子讓我是又好氣又好笑。我連忙拉著嘉嘉的手說:「即使你幫她吹了,你也做錯了,你看李媛的手都被你掐紅了,你們倆還是好朋友呢!趕快和好朋友道歉。」嘉嘉紅著眼圈轉過身來和李媛說了「對不起」。看著李媛的手沒什麼大問題,我便讓他們回位子坐好!我又開始忙起了工作。本想事情到此為止了,可當小朋友都搬著椅子回位坐的時候,他們倆又為了一把小椅子而爭搶了起來。「李媛,別搶了!哪個椅子不一樣啊!」看到此情景,我連忙喊道。可李媛一點沒有鬆手的意思,反而哭得更厲害。沒辦法,我又開始招呼嘉嘉「嘉嘉,你過來,老師給你拿個新椅子!你快過來!」聽著我的話,嘉嘉不情願的向我身邊走過來,此時他的眼圈已經開始有些紅潤,表情也開始有些不自然。「嘉嘉,你不是男子漢嗎?這點事兒算什麼?」我拉著他的小手,鼓勵他「老師相信你是最棒的!我們再拿個新椅子好吧?」我把嘉嘉摟在懷里,試著鼓勵這顆「受傷」的心!聽了我的話,川川紅著眼圈搬起小椅子回位子坐了。 事到如此,我慶幸自己沒有發脾氣,而且觀察到了孩子的情緒變化,很好的安慰和鼓勵了嘉嘉,自我感覺處理得挺滿意。可當離園時,在與嘉嘉的媽媽交流起這件事情時,嘉嘉不經意間流露出的一句話,讓我不禁心頭一顫。「今天,我有點生氣。」「為什麼生氣?」媽媽問。嘉嘉不好意思地趴到媽媽身後小聲地說「我不願意把椅子給李媛。」「嘉嘉不是男子漢嗎?你應該讓著小女孩對不對?再說老師批評你也是愛你的,哪能掐小朋友呢?……。」 教育反思: 聽了嘉嘉和媽媽的一席話,一方面非常感謝家長朋友的理解和正面教育!另一方面,我也開始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中!為什麼我煞費苦心地調解和安慰還會傷害到嘉嘉的心?為什麼嘉嘉到離園時也不願意接受老師處理的結果?究竟在幼兒間發生沖突時,教師應該如何介入?怎樣介入才能公平、平等的照顧到每位幼兒的情緒情感?怎樣才能保護好每個幼小的心靈不受到傷害?……,慢慢地我才覺悟到自己在處理沖突過程中教育觀念、教育角色定位和教育行為上存在的問題!經過認真反思,我覺得教師在處理幼兒間的沖突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基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師生之間,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體驗到幼兒園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當幼兒之間出現沖突時,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則是幫助幼兒解決沖突的基礎。如何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首先,教師應該轉變角色。《綱要》曾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學習新綱要理念的同時,教師應該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當面對幼兒間的沖突時,教師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評判者的角色出現來客觀的給予他們對與錯的評判,而是應該以引導者、鼓勵者的角色出現,幫助幼兒自主去解決他們之間的沖突。其次,教師應該嘗試「蹲下來」與幼兒交朋友。其實,「蹲下來」不只是身體上簡單的一個動作,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身體蹲下來的同時,思想觀念同樣要「蹲下來」,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狀態,與幼兒保持平等自然、融洽和諧的關系,形成同伴、朋友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幼兒感受到老師是在和自己一起玩,一起成長的朋友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約束者和管理者。最後,教師要和幼兒一起經營已經建立的良好師生關系。平等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用心和孩子一起在教育教學以及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去營造,一旦建立則需要教師和孩子一起用心經營,使之對幼兒的長遠發展起到積極的影響。 二、鼓勵幼兒自主解決是手段 當幼兒間發生沖突時,教師不能站在成人的立場上,給予他們一個評判的結果,而是應該站在公平正義的立場上,全面了解事情發生的全過程後,鼓勵他們自主解決沖突。例如:在嘉嘉和李媛在發生第二次爭搶椅子的時候,教師就不應該從同情弱者(哭)的角度出發,主觀地判定了椅子的歸屬,替孩子解決了沖突的後果,而是應該在幫助他們理清事情發生經過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想辦法解決兩個人搶一把椅子的沖突和後果,讓他們想想現在應該怎樣辦?怎樣做才是對的?。只有讓他們自己嘗試去解決,他們才容易愉快地接受沖突的後果。那麼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引導鼓勵幼兒自主解決沖突呢? 首先,要引導幼兒學會如何與人交往。觀察生活中經常與人發生沖突的幼兒一般性格要強而倔強,他們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和同伴發生爭吵,分析其原因就是不會與人交往,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不懂得謙讓。面對有類似問題的孩子,作為教師的我們有責任教給他們應該怎樣做?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周圍的小夥伴會喜歡?給幼兒一個正確的行為指導,讓他們學著與他人友好相處。其次,要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也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觀點和想法。當幼兒之間發生沖突時,教師應該在引導幼兒理清事實的基礎上,讓他們自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最好不要過多的干涉或者評判,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引導即可。這不僅可以提高幼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他們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自行化解了心中的不愉快。第三,增進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和諧關系。幼兒之間的沖突往往是因為一些芝麻大的小事,他們不會因為一時的沖突而成為冷麵相對的仇人,然而在沖突發生之後,教師應該引導幼兒正確地看待自己的行為,不管對錯,都要和發生沖突的好朋友互相道歉,並友好的擁抱或者握手,以增進同伴間的情感交流,促進和諧關系的建立。 三、適時地引導教育是目的 發生沖突的幼兒畢竟是少數,如何減少幼兒間不必要的矛盾沖突,讓他們友好和諧的相處是我們教育的目的。那麼在平日的工作中我們應該怎樣做呢?一方面教師可以在合理解決幼兒間沖突的基礎上,以點帶面對其他幼兒展開討論、交流、教育,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多種形式教給幼兒正確的與人相處的方式方法,讓幼兒從中獲得終身受益的教育影響。如:當幼兒間為爭搶椅子而發生爭吵時,首先,教師在正確處理沖突以後,可以以故事或者情景表演的方式,將發生沖突的真實情況描述下來(最好不要以幼兒真實的姓名去講述,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引導幼兒討論交流「他們做得對嗎?」「哪做的不對?為什麼?」「如果你是他們,你會怎樣做?」,讓幼兒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明確什麼樣行為是對的?什麼樣的行為是大家不歡迎的?讓幼兒獲得正面的教育信息。 教育無小事,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充滿著教育的因素,教師如何抓住這些教育的契機,對幼兒實施積極、有意義、有長遠價值的教育,需要每一位教師用自己的慧眼、用自身的教育理念、用和諧的師生關系去發現、去影響、去把握。
⑦ 幼兒園個案分析
中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一踏進教室就有幼兒向我告狀,說東西不見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幫幼兒整理書包的時候,無意中發現貝貝的書包里有許多東西。仔細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丟失的東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裡,貝貝是個乖巧、懂事又內向的孩子。這件事發生在貝貝的身上,我覺得很驚訝。拿別人的東西屬於一種偏差行為,如果不經教育,很可能影響到幼兒日後的發展。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呢?
為了更客觀地分析貝貝的行為,我首先對她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觀察發現,貝貝「拿」的東西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小朋友帶到幼兒園的玩具;另一類是幼兒園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這些東西有一個共同特點——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這些東西都可以捏在手心裡或放在口袋裡。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較特別的,貝貝沒有玩夠或者沒有機會玩的。貝貝拿東西的時間通常是在自由活動以及活動與活動轉換的時候,因為這些時候幼兒都分散在教室、卧室、餐廳、盥洗室等各個地方,教師的注意力相對也比較分散。
我和全班幼兒一起商量什麼時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時間,大家一致認為每天早餐以後是游戲的最好時間。我們就把這個時間作為玩具固定的分享時間。那在哪裡玩比較好呢?孩子們認為就在活動室的中間區域比較合適。於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區域。接著,我又騰出一個玩具櫃,專門供幼兒擺放自己的玩具。這樣,幼兒所有的東西都有了自己的「家」。我還和幼兒約定,既然玩具帶到了幼兒園里,就要願意與每個人分享,但同時提醒幼兒玩之前要徵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為了保護貝貝的自尊心,盡可能地把不良反應減到最低,每個星期五,我都要幼兒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戲,用游戲代替調查幫小朋友找到丟失的東西。幼兒回家前都要整理書包。我用一個廢紙箱,讓幼兒在整理書包的時候把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出來放進箱子里。等幼兒整理完書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紙箱,是幼兒園里的東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東西就還給主人,沒有用的廢棄物則扔進垃圾桶。
我覺得,拿走一個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個隨意放置的玩具更容易被發現,而且當教室里的各類物品被隨便放置時,沒有人明確知道教室里有什麼東西。於是我在每一件玩具和櫥櫃上都貼上標簽和標記,讓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擺放的位置,這樣,教室里所有的東西都顯得很重要,而且容易發現缺少了什麼。
看到貝貝在玩別人的玩具時,我會對他說:「你玩一會兒小朋友的玩具,馬上就還給他了,對嗎?」在我的提示下,貝貝會把玩好的東西還給別人。看到貝貝在整理玩具的時候,我會馬上表揚他、鼓勵他:「謝謝你幫助老師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肯定和表揚強化了貝貝的正確行為。
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類似行為時,家長可能採取一些過激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和貝貝的爸爸媽媽作了交流,和他們一起尋找合適的方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班級里再也沒有幼兒說東西不見的情況了。
結合對貝貝行為的觀察及年齡特點的分析,我認為:貝貝的行為屬於一種偏差行為。所謂偏差行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中社會成員不同程度地偏離或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范的行為,也被稱為越軌行為、離軌行為或差異行為等。貝貝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同伴時常告狀。可見,貝貝的行為偏離、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范」,即幼兒之間正常交往的規則。其次,三四歲的幼兒常常分不清想像和現實,對於他人和自我的區別也不是非常明確。貝貝對那些小東西很感興趣,所以就拿走了。綜合起來,導致貝貝偏差行為的原因可能有:貝貝對「所有權」概念理解模糊,對集體交往時的規則不太明確,自製力教弱。
由於這一行為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應對策略上,我堅持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原則,以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從細節出發,不過分關注貝貝,盡可能以集體的形式解決個體的問題。
⑧ 幼兒園男性教師生活幸福感的個案研究
職業感受是從業者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觀感覺和體驗。增強教師積極的職業體驗,是幼兒園園長和各級幼教管理人員應該放在心上的一件大事。
職業感受是從業者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觀感覺和體驗。它反映著從業者職業生活的狀況。就教師而言,他們的職業感受對他們所從事職業的認同感、工作態度和職業行為都有直接的影響,因而對幼兒園和幼兒教育的管理者來說,了解教師的職業感受及其形成的原因,努力增強其積極正向的感受,降低其消極體驗,顯得至關重要。
一、幼兒教師的職業感受現狀教師的職業感受可以從職業幸福感和職業倦怠感兩個角度來考查。
前者是指教師在所從事的工作中,需要獲得滿足、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發揮自己的潛能並伴隨著力量增長所獲得的持續快樂體驗;後者是指教師因不能有效緩解由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工作壓力,或深感付出與回報不對等而表現出的對從事職業的消極態度和行為。它們分別從正、負兩個角度反映人的職業感受。
(一)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感
國外的大量研究資料表明職業倦怠感最容易發生在助人行業的從業者身上。教師職業作為一種典型的助人行業,自然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現象。教師的職業倦怠不僅危害個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人際關系,更會影響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發展,使學生成為「最終的犧牲者」。因此,近年來,國際范圍內,人們在重視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時,也十分關注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在我國,「職業倦怠」一詞近兩年才開始出現在研究者的筆端,但在職場中這一現象已非罕見。不時出現的教師失范行為,職業倦怠往往是主要原因之一。
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生理心理方面。這方面的表現最為明顯。
88.5%的被調查者感覺自己經常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86.7%的人總在擔心出事故;65%的人反映自己常感煩躁,常希望能一個人安安靜靜呆一會兒。
2.個人生活方面。
63.8%的被調查者認為工作占據了自己很多原本應該享有的閑暇時間;47.3%的人感到自己在家裡的脾氣開始變壞;55.9%的人常常為一點小事對孩子和家人發火。
3.工作方面。
65.6%的被調查者反映自己上班時常常盼望著下班,以便找地方放鬆一下,以緩解工作帶來的緊張情緒;71.0%的人表示下班後根本不願再提工作上的事;48.4%的受試表示不時有離職的念頭;26.9%的受試後悔當初選擇了幼兒教師這一職業;部分人甚至表示,只要能找到一份待遇還可以的工作就想改行。總之,調查結果表明,北京市幼兒教師的職業態度和從業體驗值得我們高度關注。職業倦怠已經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而疲憊感和對事故的擔憂,更是成為困擾絕大多數幼兒教師(85%以上,包括「基本無倦怠」的教師)的突出問題。可能有人對這類研究不認同,懷疑問卷題目起到了誘導教師發泄不良情緒的作用。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通過收集教師在網上自由發表的意見,從中了解其工作感受的研究。由於網上發帖使人有一種心理安全感,能夠說出平時不敢說或不便說的困惑和煩惱,故可以認為它能夠反映教師的真實想法和感受。上海學前教育網06論壇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11月1日上所發的有效帖子616份,發現其中有426份涉及工作負擔過重的問題,佔69.2%;直接傾訴自己身心疲憊的有304份,佔49.4%。
(二)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一般顯示:50.0%的教師工作中只能偶爾體驗到幸福。從正反兩方面進行的三個研究都表明,幼兒教師的從業體驗已不容樂觀。二、影響幼兒教師職業感受的因素束從敏的研究顯示,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體驗主要來自:領導的支持與肯定(67.8%)、幼兒的天真無暇(53.3%)、家長的支持和肯定(45.6%)、工作中常能獲得成功」2.2%)。而職業幸福感失落的主要原因依次為:家長的不理解(65.6%)、工作沒有安全感和穩定感(47.8%)、工作機械繁瑣(41.1%)。梁慧娟的研究表明:在影響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幾類因素中,組織管理因素最為重要,其次是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個人因素再次。
組織管理因素是指個體所在組織和管理方面的特徵,包括職業角色定位、工作量、知情權與決策參與權、待遇與專業發展機會、組織為工作人員提供的社會性支持等。從職業倦怠研究興起之初,個體所在組織的特徵和管理特徵就一直倍受關注。因為研究者發現,導致從業人員職業倦怠之首要因素一一壓力,往往直接來源於組織和管理。梁慧娟的研究也顯示:與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和個人因素相比,組織管理因素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最大。
1.知情權與決策參與權。
眾多研究都發現,知情權與決策參與權會影響教師的職業態度和感受。國外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與學校有關的各項因素中,是否給予教師參與決策的機會與其職業倦怠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梁慧娟的研究也發現,教師擁有「知情權」和「決策參與權」可以明顯防止或減輕職業倦怠,因為它給教師一種「主人翁」的感受。
2.專業發展機會。
專業發展機會與教師的職業態度有密切的關系。Farbe(1991)指出,教師在學校獲得的專業發展少,是導致其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梁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在組織因素中,專業發展機會對職業倦怠的直接影響最大。教師享有的專業發展機會越多,其職業倦怠感相應就越低。道理很簡單:一方面,它使教師感到自己在所在專業領域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也使教師感到組織和管理者的期望和重視,而這一點,恰恰是影響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第一位因素。
3.工作量。
國外大量研究表明,工作任務繁重,完成任務的時間太緊,班額過大,文案工作過多,任務超出教師的能力和范圍等,都會給教師造成過大的工作壓力,形成「角色超載」現象。
角色超載可能引發兩種反應:
①質量下降或根本不完成工作。
這常常導致教師的焦慮和低自尊。
②盡力去滿足「角色」的要求。
但可能會造成教師缺乏休息時間,身心疲憊,出現家庭問題(無暇關注家人所致)。無論哪種反映,都會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梁慧娟的研究也發現同樣情況。而在張玉敏對網帖的分析中,這一點看得更為清晰。
4.角色定位。
很多研究指出,職業角色混亂及角色沖突是導致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所謂職業角色混亂,是指從業者不清楚自己的責任、權利、目標、地位和應盡的義務。這種現象往往是因其所在組織未能對其職責做出明確的規定,或者未能按規定操作而造成的。而角色沖突常常發生在從業者感到組織所提出的要求前後不一、相互矛盾或不恰當的時候。
薩頓(Sutton,1984)指出,以下情況最容易導致教師的角色沖突:
①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但卻不允許教師使用最好的教育方法和課程資源;
②要求教師負責班級的工作,但卻不給他們相應的權力;
③經常要求教師做本職工作以外的事。
不少教師對自己的職業定位產生了極大的疑慮:「我們現在到底在忙碌些什麼呢,可能更多的是筆頭工作,得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得完成上級部門的許多的任務。可是這些形式上的、繁重的工作到底對孩子有多少幫助呢?」甚至不少教師發出「幼兒園到底是為了什麼?」「幼兒教師到底是干什麼的?」這樣的疑問。這起碼反映了目前幼兒教師角色的定位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混亂,而這種混亂又與一定的社會因素一一社會變化帶來的新要求與高期望相關。可以說,所有有關職業倦怠的研究都看到了社會變化對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研究者一致認為,近幾十年來,社會變遷及其所導致的教育改革不斷對教職業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使教師不斷面臨新的挑戰。這固然為他們提供了專業發展的機會,但同時,這些要求和期望也給教師造成愈來愈大的壓力(MarkA.Smylie,1999)。而「職業倦怠」恰恰就是從業者因不能有效緩解過大的工作壓力而導致的對所從事職業的消極態度和行為。
5.社會性支持。
許多研究發現,社會支持的缺乏與其職業倦怠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高相關。Eier(1985)指出,與從事其他職業的人相比,教師很少有時間與家人、朋友進行輕松的交談;即便在同一個學校里,教師之間的教學互助和合作行為也少得可憐(Goodlad,1984)。以至於有人說,教師職業實際上往往是一項「孤獨的職業」。教師職業的孤獨還表現在往往缺乏公眾的認可與尊重。國外不少研究發現,公眾對於教師職業普遍缺乏正確的認識。Farber(1991)指出,那些從未當過教師的人根本無法理解教師職業,他們對教師職業的看法通常是:當個教師很容易;教師有暑假;教師付出很少卻得到很多……「學生、家長、管理者和社會都沒有把教師當作專業人員來給予他們必要的尊重」;「教師失敗時常常遭到責罵,取得成功時卻得不到任何的獎勵」。社會性支持的缺乏,也導致教師的職業倦怠。三位研究生的調查都直接或間接地證明了這一點。
6.待遇。
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待遇較低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研究者(Farber,1991)指出,盡管教師的待遇在近年來不斷得到提高,但與其他職業相比仍然偏低;而教師也普遍認為自己勞動所得的報酬與家長期望和社會賦予教師職業的崇高使命不相稱,這使教師感到不平衡。從梁的研究結果來看,待遇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感,這里的待遇,固然指「工資與福利」,也包括社會聲譽等精神方面的「報酬」。三、對管理者的建議幼兒園教師是幼教事業的耕耘者,是各項工作的主力。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理解他們,幫助他們,不僅是管理者的職責,是管理者一貫所倡導的「人文關懷」精神的具體體現,而且,最終也是幫助管理者自己。三份研究報告都表明,組織管理是影響教師職業體驗和形成教師職業態度的重要因素。同時,報告也揭示了當前幼兒園組織管理中最突出的問題——專制、外行、形式化管理以及工作中的形式主義、不切實際、不講實效。正是管理中的這些問題,導致和加劇了教師的消極職業體驗。正如張玉敏在論文中談到的:教師們有關身體疲勞的話題,基本是與工作量結合在一起談的;而工作量又往往和工作沒有價值,看不到成效結合在一起的——為應付各種「檢查」、「驗收」和「科研」,加大了工作量,引發身體疲勞;勞而無效、勞而無功的感覺又引發了心理疲勞。身心影響相互浸染,相互加劇,又無力解脫,更反向加強了教師的消極感受,使之成為倦怠的一群。筆者認為,上述研究發現特別值得我們幼兒教育的各級管理者深思。走出形式主義、少搞「政績工程」,對於中國的管理者,包括幼兒教育的管理者來說,可能是件很難的事,因為它們都是中國的「面子文化」的產物。一說到文化,我們都有一種無奈感,因為它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改造它自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但有些事顯然又是現在就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到的——當然,前提是願意做。
1.保障教師的知情權和決策參與權,建立園內的民主生活機制。
幼兒園應建立起民主生活的制度和機制,保障教師對園內重要事情的知情權和決策參與權,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集體氛圍,讓他們體驗到更多的被重視和被尊重的感覺,增強其「主人翁」意識,調動其工作的內動力和積極性。這樣,幼兒園的整體凝聚力將會不斷增強,教師隊伍的士氣也會始終保持在高昂的狀態,工作效率也必將得到很大的提高。
2.合理安排幼兒教師的工作量,明確其工作職責和任務。
任務明確不僅有利於避免教師職業角色的混亂,避免其職業倦怠,還有助於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因此,幼兒園應合理安排教師的工作,職責清晰、分工明確、講求實效,在充分考慮教師的職責范疇、能力和符合勞動法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工作任務和工作量,為教師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一一保育教育好兒童創造良好的環境。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作為一位管理者一定要清楚幼兒園最基本、最根本的任務是什麼,不要讓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事攪亂了自己的陣腳。對於一些臨時或緊急的任務,也應與教師進行必要的溝通,爭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做好與其他任務的協調工作。如果一個幼兒園經常需要教師加班加點,園長就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管理是否存在不科學的地方;如果一個地區的幼兒園經常需要突擊、需要園長和教師沒日沒夜地工作,這個地區的幼教管理人員也需要檢討一下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太過形式主義。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管理人員要做「換位思考」,如果有可能,實際換位體驗一下可能更為有效。當前,教師們普遍感到不滿的,不單純是工作量的增加,更是「勞而無效」,比如,一些不必要的文案工作,如抄寫教案。如果一位教師經過認真的思考,決定選擇某一設計好的活動方案作為自己的「教案」。此時,與其讓他逐字逐句地把這個方案抄寫下來,不如復印下來,省下時間去寫選擇這個方案的考慮、對自己班實施該方案可能出現的情況的估計、需要調整的地方等,或者記錄下方案實施情況並對其進行反思。這樣的改變或許並沒有減少工作的量,但如果教師感到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有益,也就不會感到厭倦了。
3.努力實現幼兒園班級「師幼比例」的合理化。
大量研究證明,「師生比例」與教育質量存在著極其密切的相關,比例不當使教師無法照顧到班上的每一個孩子,由此給幼兒安全帶來了相當大的隱患,也給教師造成了心理壓力。因此,幼教行政部門應狠抓有關政策的貫徹落實,務必要從制度和管理上首先保證師幼比例的合理化。不少幼兒園的工作人員與幼兒的比例從整體來看是符合國家規定的,但園內人員安排不科學,「脫產人員」(不在班級第一線的人,如「中層幹部」、「教輔人員」、「教研人員」等)過多,卻直接導致負責保育教育工作的一線人員與兒童的比例過高。不少國家的有關法規,明確使用「兒童活動時,教師與兒童的比例不得超過1比若干」(常見的是1比13左右)這樣的表述方式。這樣的表述,體現了以兒童為中心的辦園思想,從制度上杜絕了幼兒園人浮於事的情況,保障了兒童、也保障了教師的基本權利。今後,我國有關文件中關於「師幼比例」的闡述,也應該採用這樣的表述方式。
4.給幼兒教師合理的「回報」,爭取社會支持。
「回報不足」是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所謂「合理回報」,不僅包括合理的酬金,也涉及尊重、權利和支持等內在回報方式。三位碩士的研究都發現,對於幼兒教師來說,「回報」的重要方面在於對其能力和自身發展的肯定,在於給他們以專業發展的機會,在於使其獲得勝任感和成功感。因此,在保證工資待遇水平與教師付出相當的情況下,注意以各種內在的方式(如肯定、贊許、提供進修機會等)對幼兒教師進行回報,能更有效幫助教師避免職業倦怠。同時,幼兒園要加強與家長和社會的聯系,一方面爭取社會對幼教、對教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幫助教師走出孤獨,走進更廣闊的世界,開闊視野,獲得更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
5.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校園意外傷害。
梁的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幼兒教師(也包括園長)對幼兒安全問題已經到了「談虎色變」的地步。校園傷害及其隨後的消極影響已經讓老師們戰戰兢兢,工作時不敢放手(甚至正常的體育活動也不敢開展),下班後心弦也無法放鬆。保護孩子們的生命安全當然是直接和孩子們接觸的教師們的第一職責,但幼兒園管理者首先要有安全意識,防患於未然,為兒童的健康成長、為教師的工作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如房屋、器械要專人負責,定期檢查;人員的配備一定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不能因為省錢、照顧關系等原因聘用不合適的人。有些幼兒園考慮安全問題不是從兒童出發,而是從財物出發,為了防止財物被盜,無論幾層樓一律用鐵網網住。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一旦有火災、地震、歹徒闖入等突發事件,救援人員根本無法工作!最近,各種幼兒園意外傷害的事常有發生:有精神病的幼兒園門衛砍死砍傷多名幼兒和教師!歹徒闖進幼兒園以孩子作人質向社會討價!房屋、圍牆倒塌砸死砸傷兒童!食物中毒、交通事故……一件件觸目驚心!這些意外事件難道完全都是意外嗎?都是不可防範的嗎?如果不聘有精神病的人在園工作、如果門衛認真負責地守好大門、如果管理人員及時發現並改造危房圍牆、如果采購不拿回扣、廚師責任心強、如果接送孩子的車不超載而且老師把孩子交到家長手中、如果審批部門各司其職嚴格把好新開辦幼兒園的准人關、如果幼兒園師生比合理……這一切或許就不會發生,起碼不會像今天這樣頻頻發生!當然,即使上面的如果都做到了,也難保一件意外傷害都不發生。因此,幼兒園管理人員要有憂患意識,一方面要積極防範,把各種傷害事件堵在門外;另一方面要為萬一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好善後准備,為每個人園的孩子購買意外傷害保險、聘請法律顧問等都是幼兒園保護自己、減輕意外傷害可能造成的損害的有力措施。
職業感受是從業者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觀感覺和體驗。增強教師積極的職業體驗,是幼兒園園長和各級幼教管理人員應該放在心上的一件大事。
⑨ 請結合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原則來分析案例中該教師的行為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版市有條件的權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具體的視情況而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