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下數學的重要性
Ⅰ 如何進行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數學教學
當前,新課程改革已經在瓊中縣各小學轟轟烈烈的開展,教育局負責新課程改革的付永東副局長提出了許多關於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作為一名多年主管學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我認為要想全面提高學校數學教學質量,就必須了解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掌握新課程改革理念,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准的編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現就根據我校新課程改革的開展情況和以往本人的教學經歷談談我對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數學應如何進行教學的幾點體會:一.教師一定要把握新的數學課程教材特點,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新的數學課程教材主要特點是既要聯系社會生活,又要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還要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社會上處處有數學知識,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來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突出方法性、體驗性、綜合性和發展性,並結合學科主要知識,精心策劃練習和精心設計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同時要介紹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鞏固和拓展學科知識,轉變學習方式,有效促進學生學科學習效果的提升,逐步學會學習,努力實現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校大部分是農村學生,由於他們地處山村,因此特別要注意這些山村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況和知識發展水平,加強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練習、觀察、實驗、討論、製作、評議、調查、研究創作等學習活動,強化學科知識的應用,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也要關注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養成,努力實現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落實。 二、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把學習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如何在孩子們面前展示出一個五彩繽紛的數學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愛數學,主動地用數學。我認為關鍵是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讓數學知識生活化。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數學時,他們的心智活動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親切,有興趣。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學習的角色,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進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使學習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求。例如:我在網路教學視頻中看到有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比高矮》這部分內容時,這位老師是這樣導入的:課前教師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邊框上,上課時教師故作驚奇的說:咦,黑板擦怎麼跑那麼高,誰願意幫我把它拿下來?一個學生上講台來拿,可是該學生由於個子矮,夠不著,他就跳起來去拿,顯然費了很大的力但還是夠不著。老師微笑著說:還是讓我來拿吧。老師動手拿下了黑板擦。並問:同學們,剛才為什麼他很費力也拿不到,而我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學生紛紛發言:因為老師個子高,學生個子矮;說老師個子比他高,他比老師個子矮;老師你都長到黑板那兒了,所以一下子就夠著了。老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馬上叫剛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學生上來站在老師身邊,再次比高矮,並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教師總結:看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知道誰比較高,誰比較矮,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處理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比高矮。 我認為這位老師這樣的導入設計很新穎,體現了新理念、新教法,讓學生在一片歡笑聲中理解了比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體感受和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三.在數學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觀察、動手操作、大膽猜測、合作與交流等數學學習活動,而且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角色、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數學的探索性思維在教學中的最高點,它不依常規,尋求變化,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考慮問題,我認為在我們這種農村學生多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索性思維需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假如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興趣,那麼學生的整個心理活動就會處於主動的狀態,他們就會聚精會神地去學習並真正掌握數學概念、性質及基本規律。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因為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能讓學生從知識型轉化為智力型,讓學生學會全面地綜合地思考問題。比如小學高年級的應用題里的一題多解,它需要思維的廣泛性,所以教師必須多讓學生多動腦筋,多去想想,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思維能力的習慣。另外,適時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形成學生良好思維能力一種好的方法。所以,《數學課程標准》在總體目標中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學會用思維的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並將數學思考作為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四大目標之一,單獨列出了具體闡述。對每一位數學教師來說,如何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並學會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現象,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世界,又能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興趣。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有在教學中科學、合理、扎實有效地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將時時刻刻沖擊著我們的頭腦,沖擊著我們的課堂,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許多的思考。面對新課改我們都要經歷苦惱、反思、探索、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創造性的學習數學課程標准,創造性地駕馭教材,處理教材,不斷地自身調節,以達到目標。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每一位教師觀念的轉變、知識的更新、行動的研究並將這些體現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中,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話,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產生實質的變化。
Ⅱ 淺談新課程下怎樣進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
新課程教學標準的實施,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新標准。初中數學定要將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提升學生素養作為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形成系統、科學的理論教學體系。本文對數學有效教學方法和措施進行陳述。一、樹立新的教學觀,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這也是新課程理念實施的目標之一。這些目標的提出,實際上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教師不但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還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習慣於「粉筆+黑板」,以書本為主,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情況,限制了學生能力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廣大教師要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模式。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在課堂上獲取知識,指導學生有效學習。在數學課堂上,應加強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暢所欲言。與此同時,教師要和學生多交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內心思想和感情動態,並給予幫助和引導,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二、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因此,在小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去學習探索。由於學生年齡特點的關系,他們的學習行為和習慣還處於剛剛形成的階段。另外,他們的自控能力不夠,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會給他們的學習帶來一些阻礙。因此,教師要加強對他們的教育,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使他們能夠明辨是非善惡,走在正確的發展軌道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把生活實際和教學內容有機聯系在一起,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比如,待學生掌握了圓的面積計算以後,鼓勵學生去嘗試計算出教室內鍾面的面積;學生掌握計算平均數後,可以讓他們把學習小組內同學的身高和體重求出一個平均數;學了計算長方體面積以後,可以讓學生計算自己卧室的面積。如果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他們會深深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並提高學習興趣,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強大動力。三、整合教學內容,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數學的價值不言而喻,需要每一個學生都認真學習數學知識,掌握基本技能,並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自主發現和獲取數學價值。學生的能力不同,在數學學習方面的發展也有所不同,因此他們在學習時會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解決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在設計教學活動或者問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調動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尤其是班級中的後進生,教師要多關心和關愛他們,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不能置之不理,要給予一些鼓勵和指導,讓他們重拾信心,並快速地融入到課堂探究合作中。與此同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把各種教學資源進行創新整合,提高其綜合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多元化的素材,使原本枯燥的課堂變得富有活力,把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比如,在教學統計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轉變和整合教學內容,「我們學校準備創建一幢高樓,校長想爭取一下我們同學們的意見,你們認為是創建體育館呢?還是創建科技館呢?」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就開始進入到了激烈的討論狀態,這樣的教學方法大大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吸收知識、選擇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已有的能力和知識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四、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新形勢下,我們要重視學生思維實踐能力的培養,要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究的機會。數學本身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還比較差,因此,數學學習對他們來說比較困難,如果教師還是按照陳舊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昏昏欲睡、枯燥無趣,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學習效果也不理想。在這樣的形式下,教師要改革和創新教學手段,努力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如在帶領學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清晰、直觀地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的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和割補後的長方形的寬和長之間的聯系,進而為以後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總而言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何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檢驗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准。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基礎知識水平、智力水平等因素都會影響著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為構建高效數學課堂奠
Ⅲ 對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的幾點感悟
新課改給每一個老師的教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結合初中數學教學的實際,我對如何搞好初中數學教學,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行了探索。
1、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我們天天在上課,也經常去聽其他老師上課,可是我們看到的是兩種不同的課堂教學場景:一是教師信心百倍,講得生動精彩,學生學得津津有味,老師與學生都處於和諧輕松的氛圍之中;二則是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學得死氣沉沉,毫無反應。所以,上好一節課,需要教師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做引導。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說過:「無論是對於科學工作者、技術人員,還是數學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數學知識是第二位的。」這種見解非常正確,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數學教育中培養各種人才所需的共性的東西,既不是數學知識,也不是解題能力,而是數學觀念--「數學地」思考、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因為一個人今後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哪怕他對現在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忘得一干二凈,或者不再會解中學的數學習題,只要他形成了一定的數學觀念,他就會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或多或少地運用數學的思想和觀點思考問題。數學觀念就會永遠支配著他的思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說,作為教師,不能只給學生講解數學知識,而應該注重他們數學思想的形成。
2、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觀察數學圖形,自覺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積極地學習文化知識,讓學生「會學「」樂學」。多媒體教學的使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多媒體教學使教師在課堂上比較省力,它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節省了教師板書的時間。(2)多媒體教學使課堂容量進一步增加,使學生在同樣的時間里學到了更多的知識。(3)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的畫面使教學重點更加突出,教學難點有所簡化,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得心應手,節省了教師反復講解的時間,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說,多媒體的運用在數學教學中功不可沒。
3、確立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3.1關心學生
心理學表明:差生的各種心理障礙、心理失蘅原因是多樣的,對初中生來講,主要是學生學習差,老師就不關心、疏遠,長此以往,學習越來越差,所以關心差生是轉化差生的前提,要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教師不僅要關心和愛護差生,而且要信任和尊重他們,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積極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促進師生的感情交流。只有這樣,差生才能全身心的去學習,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3.2成立課外興趣小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培養差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我並沒有放鬆對優秀生的培養,我引導學生成立了一個由班級數學成績較好的同學組成的數學課外興趣小組,小組的活動在課堂內容掌握好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在小組內建立了激勵和競爭機制,對在各種競賽活動中取得較好成績的同學以及對差生的幫助方面作出成績的同學給予表揚和鼓勵,把數學學習成績進步較快的學生及時吸收成為課外小組成員,並大力的表揚,這樣,使優秀生的學習成績進一步提高,同時也做好了後進生的轉化工作,通過以上措施,使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得到加強,從而確立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4、加強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4.1培養學生的毅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克服的態度和毅力是不同的,實踐證明,在初中約有1/5的學生隨著知識拓寬和難度加深,而對數學產生了畏難情緒。教師除了對他們進行思想工作外,還應經常組織相關的學習經驗交流會,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的,樹立信心,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及時進行表揚,使他們樹立起學習的信心,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4.2培養學生嚴謹扎實的學風
在多年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有為數不少的學生由於粗心大意而影響學習成績的提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嚴要求每一個名學生,哪怕是一個錯誤的符號也不放過,對於經常出現粗心大意問題的學生,除了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外,還對他們給予具體的學習指導。
5、創新教學的運用
根據新課標對初中數學教育的要求,初中數學創新教育應該以基礎知識為本,以學生為主題,以發展創新能力為目標。因為初中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創新性教學過程也必須圍繞一定知識結構和既定的教學材料來展開,因為創新並不是憑空臆造,而是基於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的基礎上的在創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該摒棄過去那種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實效,不要追求形式,由傳統的以教師以中心的課堂教育,轉變為以一學生為主題的課堂教育方式,這也是新課標的要求和創新教育的基本原則。創新教學最終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創新教育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有個性,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具有敢想,敢說,敢做的創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利用數學思想進行創新思考的習慣。
總之,新課程改革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設計者、促進者。新課程改革是逐步累積的,畢竟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們每個教師撥開新課改這層神秘的迷霧,直接面對教育的真諦,積極投身於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
Ⅳ 為什麼要進行數學課程改革
你問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啊 社會在進步 科技在發展 什麼都要更新換代回 但是有些知識是不會變的答 知識給你們改改套路而已 先學什麼 在學什麼 有些不需要的 就刪掉 有些就給你們加上新的內容 就這么簡單 希望能幫到你
Ⅳ 數學課程改革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我國的數學教育有著自身的優勢,在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學生的基本功扎實,所學的知識系統,在國際數學競賽中屢屢取得好成績。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數學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世界各國在數學課程改革方面的做法,我國的數學課程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數學與人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日常生活中人們離不開數學,購物、估計和計算時間、確定位置等都與數學有關。可以說,數學在人們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數學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無論人們從事什麼職業,都不同程度地會用到數學的知識與技能,以及數學的思考方法。特別是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與發展,這種需要更是與日俱增。而且,數學是和語言一樣的一種工具,具有國際通用性。作為一個公民,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是必須的,數學已成為公民素養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有更多的領域需要數學的知識和技能。正因為這樣,世界各國為了普及教育發展的需要、為了提高公民的素質,紛紛提出「為所有人的數學,而不是為少數人的數學」,「大眾數學」成為全球數學教育的共同理念與追求。在中國,要想將「大眾數學」變成一種現實,就要從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入手。義務教育的根本特性在於其普及性與基礎性,在於使學生具備基本的公民素養。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因此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該放棄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而應該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終生學習的基礎,提供人人均等的學習機會,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
二、設計和實施最有價值的數學
面對浩如煙海的數學知識,我們應該為學生選擇什麼樣的數學?這一直是數學課程內容選擇中的一個難題。事實上,究竟什麼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什麼知識最有價值?這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根據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和數學學科、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應該設計和實施「最有價值」的數學——即具有基礎性、發展性、現實性的知識。
基礎性——數學作為一門學科有自己獨特的內容與目標,如計算,圖形的認識與推理,數據的收集、處理與分析等,這些是其他學科代替不了的。這些內容當然是數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數學教育同時也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完成提高學生一般能力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任務。
發展性——數學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認知、思維和一般能力的發展。即除了基礎知識和技能外,還包括作為解決問題的數學、作為交流的數學、作為推理的數學和數學的聯系等那些不只是對學生學習數學有用而且對於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做任何事情都有價值的內容。
現實性——學習數學就意味著能夠做數學:熟練地運用數學的語言去解決問題、探索論據並尋求證明,而最重要的活動則應該是從給定的具體情境中,識別或提出一個數學概念,從觀察到的實例中進行概括,再通過歸納、類比,在直覺的基礎上形成猜想,這是數學的思維方式。因此,數學教學的內容應該是與現實密切聯系的數學,能夠在實際中得到應用的數學,即「現實的數學」。如果過於強調數學的抽象形式,忽視生動具體的模型,過於強調數學內在的邏輯關系,割裂它與外部現實的密切聯系,那麼這種數學就是病態的數學,就只會使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探求慾望。
三、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數學課程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學習數學的過程應當成為積極的、愉快的和富於想像的過程,教學中讓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習數學的過程再不是令學生望而生畏的過程,這應當成為數學課程的目標。基礎教育階段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是實現義務教育培養目標的需要。以往的數學課程過分重視數學學科自身體系的完整和學生對基礎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這樣充其量只完成了數學教育的一部分任務。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首先是對人的教育,那種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養成的數學教育,甚至以損害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為代價的數學教育,絕對不是成功的數學教育。反過來,注重學生情感態度的養成,又會極大地促進學生對數學內容本身的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與數學知識的獲得,應該是相互促進的。
四、提供現實而有吸引力的學習背景
學生學習數學是學生生活常識的系統化,離不開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對學生來說,數學知識並不是「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種「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現象和經驗的總結與升華,每—個學生都從他們的現實數學世界出發,與教材內容發生相互作用,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的具體情況,營造一種現實而有吸引力的學習背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讓學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在教師的幫助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資料,獲得體驗,從而學會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數學教學應注重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是學生自己的活動過程,學生用自己的活動建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學習不是單純的知識的接受,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活動。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模式,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實驗等活動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具有現實背景的活動中去研究、去探索,從而培養學生探索與創新的精神,運用數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交流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現實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數學課題的學習活動要成為數學學習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六、數學學習評價目標的多元化與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傳統教育的評價觀是靜態的、功利性的,把學生的全面發展局限於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把完整的教育評價體系簡化為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把豐富的評價方法簡化為單一的紙筆測驗。這種評價是面向「昨天」的,只是從學生已經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多少方面去尋找差異、分等排序,強調的是評價的鑒定、選拔功能。這種評價作為一種導向,嚴重影響了教師的教學,影響了學生的發展。
在今後的數學課程改革中,應該注重發展性的評價觀。評價的目的在於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在評價目標方面,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也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數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在評價方法上,將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和社會有關人員評價結合起來,採用書面考試、口試、作業分析、課堂觀察、課後訪談、大型作業、建立成長記錄袋、分析小論文和活動報告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
七、充分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課程中的作用
信息社會的標志是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革命,這場革命影響著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計算機對數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包括計算機技術在內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無疑將極大地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現狀。學校的數學教學條件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數學教學開始進入信息化的時代。
近年來,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紛紛將信息技術應用於中小學數學教育,十分重視計算機輔助教學以及利用計算機進行數學實驗的研究與實施。但是,我國不少數學教育工作者總是存在一些擔心,深怕一旦計算器或計算機應用於數學教學就會削弱學生的運算能力。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計算器和計算機是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有力工具。 Cockcroft 報告指出:「有足夠的證據表明,計算器的使用對基本的計算能力沒有產生任何負面的影響,兒童從早期起學習使用簡單的計算器是明智的。」我們應該努力提高計算機技術應用於數學教學過程的水平,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增加我國數學課堂中的技術含量,改善學生的學習。
Ⅵ 如何增強新課程下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含義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質就是教師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和加速學生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同時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知識結構,為學生終身的數學實踐活動奠定基礎.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符合教育教學規律,通過這些教學活動,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及興趣,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和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運用,給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穩固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在新課程標准規定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數學教學任務.
二、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改正、指導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方法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探究•合作」為特徵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2.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1)重視創設探索情境,使探索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學時,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營造自然、和諧、民主的探索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問題情境的探索之中,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問題和規律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產生激勵、推動自己學習數學的內驅力,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學習的全過程.
(2)改進教學方法,探索培養模式.新一輪課程改革絕不是僅僅換一套教材,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材培養模式的改變,是一場涉及到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以及日常學校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著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方式也由被動接受式轉向探究性學習、自主合作學習.要求每一個教師,堅持學生是學習、探究的主體,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動腦思考及動手練習的時間,要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全員參入、全程參入.要改變培養模式,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 (3)改進教學評價.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調整教師的教學.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成績,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以及在課堂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學習目標採取多種形式的評價,除了常規的測驗、考試等筆試外,應把評價過程動態化,使之貫穿於課堂、日常、活動過程.要經常了解學生對自己授課情況的反饋意見,提倡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及時反饋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法,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成績.
(4)引導反思探索過程,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反思.新課程標准指出:讓學生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通過對解決問題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可以這樣說,沒有學生的自我反思,就難以促進學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續發展.在探索過程中或探索結束後,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反思,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當解決一個數學問題似乎大功告成時,可以引導學生對全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如結果可信嗎?計算有無錯誤?推理是否嚴密?方法能否改進?從這些不同的側面,多角度地思考體會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學生在不斷的反思中,加強數學知識和能力的相互溝通,提高進行數學活動的能力.
3.恰當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數學課堂內容、數學教學、數學學習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在教學中,應重視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課堂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同時,應盡可能使用科學型計算器、計算機及軟體、互聯網,以及各種數學教育平台,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教師應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藉助信息技術學習有關數學內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總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數學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者和教學實踐者探討的一個永恆的課題.我們只有更進一步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勇於實踐,大膽創新,與時俱進,才能探索出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Ⅶ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引導學生學好數學
新的課程小學數學教材主要特點:聯系社會生活,又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社會上處處有數學知識,數學就在身邊。所以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應該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問題發現、探究與解決,這個過程是學生以問題為主線進行數學的學習,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在互動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的良好數學素質。
一、引導學生「問」
「問」是「探」之開端和主線,為了讓學生能「問」,教師應該創設適合學生實際和認知水平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從中找到必要的數學信息,去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問題情景是「做」數學的起點、開端和主線。能否創設對學生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情景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有兩位老師,有兩種不同的理念,便有了兩種不同的「做」法。方法一:教師為學生提供硬紙板做成的大小不同的圓片,要求先測量圓的直徑,再一一在直尺上滾動一周,並記錄其周長,然後引導學生去發現圓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方法二:教師先通過多媒體創設情景,然後提供材料,多種材料製作的圓片和紙片上的圓形,讓學生去探索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顯然,方法一是讓學生在老師的指令下去驗證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是重結論的「記」數學活動。而方法二則是在一定情景之下,從問題意識為線索的「做」數學活動。這里問題情景的創設在於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認知沖突:「圓形的應用無處不在,而用硬紙做的用滾動或細繩的方法可以測量,但軟布做的圓不能這樣測量,怎麼辦?」問題的解決和方法、知識的局限性的矛盾不斷得到激活,誘發學生的探求慾望和熱情,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通過相互啟發,探索,可以用折疊的方法。但對畫在紙上的圓這種方法又受到了挑戰。學生自然會轉入給周密的探索之中。這樣整個活動的過程就是學生質疑問難的過程,體現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引導學生「玩」
少年兒童的天性就是好「玩」,新課程的數學也要一改過去那古板的面孔,讓學生好好的「玩」!
「玩」數學就是學生在積極情感體驗下以特質或物質化活動方式去感知事物。有了問題意識的玩,「玩」就有了方向。如果說「問」是學習的起點和主線,那麼「玩」就是探尋主線的活動方式。「玩」數學不僅是學生的認知過程,而且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活動和情感交流的餓過程。情感活動屬於動力系統,它能促使主體積極主動的參與。「玩」數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學習主體處於愉悅的、積極的心理狀態下,主動自覺的去「做」。它和被動的「記」數學相比,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要學」是基於學生對學習的內在需要,而「要我學」則是基於外在的誘因和強制。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需要主要是表現在對學習的興趣。興趣有直接和間接之分。直接興趣直接指向活動本身,間接興趣指向活動的結果。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活動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榆快的體驗,才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願意學、越愛學。
「玩」必須是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之下的「玩」。在這種情景之下的「玩」,才能使數學學習的課堂,變成數學研究和人與人合作交流的場所,才能提高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必要的適應、合作與交流的素質。
三、引導學生「悟」
「悟」是數學以及其他任何學習的重要階段。 「悟」一般是在感覺和知覺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領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質發展的一種最重要的形式,如果「玩」是動手、動眼的外在的動,則「悟」是動腦動心的內在的動。玩可以為「悟」提供外部信息,而「悟」則可以使「玩」得以升華。如果只是「玩」,則只是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玩」和「悟」互動的過程才是「做」數學的最佳途徑。
「悟」不僅是一個過程,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結果。當學生有所「悟」的時候,才是真的有所收獲。而「悟」不能由別人說出、或代替,而必須是在主觀努力之下的自身的一種體驗和頓悟。教師只能通過合理的情景創設,合理的原形啟發,引導他們自己去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和方法的形成過程,而不是簡單的告訴。也不是簡單的暗示或引誘。要採取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來「悟」。
四、引導學生「用」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要鼓勵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可見,數學應用是數學教學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標,也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會顯示其價值,展示其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數學,才能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在現實生活中采擷教學實例,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建立「用數學」的意識,培養「用數學」的能力,體驗「用數學」的樂趣。還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建立「用數學」的意識。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讓學生參與一定的含有數學問題的實踐活動,在提高「用數學」的能力的同時,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具有生活實際背景的數學實踐活動,通過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既能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又能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
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有效的課堂教學,除了把握教材特點、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加強學法指導以外,還要把教材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效地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發揮其能動作用,恰到好處的去引導,充分發揮各自的角色的主觀能動作用,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Ⅷ 對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是從課程內容結構、課程目標到教育理念都與傳統高中數學課程很大的不同,對我國高中數學教學將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對教師的數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課標的實施中要實現數學課程改革的目標,一線的老師是起作關鍵的作用。在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老師要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精髓,對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從理念、內容到實施,都要有深刻的理解與領悟。在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學中,在新課程教學理念逐漸的深入人心的氛圍之中,作為一線的老師在教學實施中困惑也隨之產生。
一、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學實施存在的問題
1、教材的問題。教材是按照教學大綱編寫的,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北師大版新教材存在著以下問題:
(1)知識的順序編排不合理。近年來,中學數學教材作了一些刪減,並調整了一些內容的順序。例:未學解不等式,就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造成學函數的定義域、值域,集合的運算等等問題難以解決。
(2)知識的刪減不科學。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現代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新教材不同與舊教材,最突出的部分是增加了「研究性課題」的學習。但是也存在著一定漏洞的問題。如:立體幾何常用幾何體的性質刪減後,學生對幾何體的交線在底面的交點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這是老教材沒有的事。
(3)與其它學科的協調沒有做好。我國設置高中數學課程的出發點,是為廣大的高中學生提供進一步的數學基礎,使之能適應現代化生活,為進一步學習做好准備。由於受西方數學等因素的影響,高中數學偏重於思維訓練價值,而忽視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也出現了與其他學科脫節,不協調等現象。例如:人教版高一下學期生物必修2中要用到概率計算問題,而數學卻把概率放到了高二上學期必修3當中。高一第一學期物理要學力學,會用到三角函數向量等知識,但數學卻把這部分內容放在必修4才學,造成學科之間知識脫節。
(4)教材內容與習題搭配有不合理之處。如人教版高一下學期生物必修2課本第28頁的B組題,第49頁的7題(個人所得稅問題)等難度過大。
(5)函數應用問題設置過難。我認為高中數學內容不應該只強調知識、內容等更要注重方法和過程,這樣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價值觀。如高一上學期必修1課本第108頁的例2,解答繁長,計算量大,達不到使學生對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的體驗。
(6)很難做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由於學校條件的限制,學生不能使用計算機作函數的圖象。由於大多數學生沒有計算器,函數應用的教學中學生不能體會演算法的思想,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2、初高中知識內容的銜接存在脫節現象。初中所學知識是高中知識的基礎,高中知識則是初中知識的擴展和延伸。如果初中知識和高中知識存在著知識的脫節的話,學習高中知識就會有一定的困難。根據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學,我發現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存在著初高中知識內容的銜接存在脫節現象。主要表現在:
(1)部分應用知識要求降低。如:乘法公式只有兩個(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沒有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多項式相乘方面僅指一次式相乘,會影響到今後二項式定理及其相關內容的教學;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組分解法新課標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經常用到這兩種方法;反證法:課標只要求通過實例,體會反證法的含義,要求不高;但在高中遇到「至多」「最多」「至少」「唯一」等字詞的證明題,需要用反證法。例如選修1-1《常用邏輯用語》一章經常出現。
(2)知識銜接方面。例如: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無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會影響到今後學數列有關計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決問題);根式的運算明顯淡化,如不加強根式運算,以後求圓錐曲線標准方程會受到影響。初中沒有「軌跡」概念,高中講解析幾何時會講到,學生對有關求軌跡問題很困惑,有無從下手之感;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在初中新課標不要求。在高中教直線與圓錐曲線綜合應用時常常要用到,在涉及到函數圖象交點問題也常用到,這無疑是一個障礙;平行線線段成比例定理初中沒有,這樣在立體幾何的教學中,空間的線面平行等問題受到影響;空間直線、平面的位置關系初中沒有。因此,高中學立體幾何時會受影響。
(3)知識刪減問題。在新課標中,圓的垂徑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線定理被刪去了,在高中必修2的解析幾何中常常會用到;相切在作圖中的應用初中不作要求,在高中有相切問題;正多邊形的有關計算。
3、關於「小組學習」的困惑。《數學新課程標准》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合作交流的學習主要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它能充分體現教學民主,能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
從我教學實踐中感悟到: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看似簡單易學,但稍有不慎就會使課堂氣氛得不到較好的調控,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很多時候「合作」都只是流於形式,盲目跟從,學生沒有得到真正發展。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常常是好學生機會更多,扮演著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信息,致使困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在小組活動中好學生發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匯報的現象多;小組活動中出現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現象,……等等這些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4、課時嚴重不足。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啟動以後,教師普遍認為存在著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教材越編越厚,習題越配越難,尤其是B、C組練習題。內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學如同追趕……。在教學中,經常出現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完不成的現象,更談不上留有鞏固練習的時間。要用9周36課時(每周4課時)完成數學必修一個模塊的教學任務,真是難上加難。每個學期要學完兩大本書,相當於過去學習一年的內容。
以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1為例,初中的二次函數、指數冪的運演算法則、對數概念及其運算等內容已經壓到高中,和傳統的高中數學內容相比,高中數學必修1還增加了函數與方程、函數建模及其應用等內容,造成了速度快、學得淺、負擔重、質量差的現象。如:「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規定2課時,「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規定1課時等等,如此編排引起了課時的嚴重不足,如果勉強按規定時間講完,肯定不利於學生掌握,形成似懂非懂,「夾生飯」造成差生越來越多。
二、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學實施存在的問題成因
我校在實施高中數學過程中雖然老師進行了崗前培訓,學校也反復的組織大家學習,老師們也意識到新課改的重要性和史命感。但課程改革推行到今天,遭遇到了種種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也有著其必然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編排問題。由於大多數教材編委基本上是大學教授,他們長時間脫離了一線教學,在編排課本時忽略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問題,以及對各科知識的交叉等方面了解不是很深,同時內容上大多注重大中城市學生的素質發展,沒有考慮到邊遠山區孩子的實際受教育情況。綜合以上幾點原因,造成了高中新教材存在著部分瑕眥。
2、學生自身問題。首先大部分高一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不完善,對新知識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就會使新知識難於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無法理解新知識的實質性含義,自然而然形成了知識認知結構不完善;其次學生的思維能力達不到教學內容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學生只重視機械模仿練習,不重視探索、概括、推理、質疑、反思和總結,表現在解決一些模型化、形式化的問題,如應用題、定理證明、代數推理等能力題型,就缺乏符號化、數學化的能力,找不到解題的目標和策略。
3、教師自身問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部分教師沒有靈活的處理教材,又對教材理解不透,甚至出現了照本宣科的現象,這樣容易造成學生接受知識方面的困難。如面對初中知識「十字相乘法」講解問題,很多老師採取迴避的態度,實際上可以採用數字游戲教學方法。
三、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分必修與選修兩大類,必修有5個模塊,這些內容是每一個高中生都要學習的,無論是畢業後進入社會還是進入大學深造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主要注重打好數學基礎,掌握基本能力。但內容的抽象性、理論性強,在能力要求方面遠高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水平,這些都對老師們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提出了前所末有的挑戰,雖然筆者學淺,但在一年的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一點心得,給大家幾點建議
1、依據課標要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具。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是國家對高中學生在數學領域的基本素質的要求,教材則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它是依據課標而編寫的。在教學中,應以課標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數學教材中存在許多問題,教師應認真理解課標,對教材中不符合課標要求的題目要大膽地刪減;對課標要求的重點內容要作適量的補充;對教材中不符合學生實際的題目要作適當的改編。此外,還應全面了解必修與選修內容的聯系,要把握教材的「度」,不應採取一步到位法,如函數性質的教學,要多次接觸,螺旋上升,實行分層教學。
2、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動。採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對新課程,教師應改變舊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建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在高中數學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傾聽學生的回答並適度評價,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時間與空間,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教師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領會數學思想方法,構建知識,訓練技能,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
同時,對於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的聽課理解、模仿記憶、練習作業等,仍然是當前高中數學學習的主要形式。可以對傳統的學習方式適當改造,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思考,探索規律。這樣既解決了課時不足問題又解決了教材編排存在的漏洞問題。
3、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教學。
多媒體教學相對於傳統教學手段而言,直觀新穎,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潛能,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教學中,把抽象的數學概念作形象化處理,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尤為重要。如: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應用「例題解不等式(ⅹ-1)(ⅹ-2)(ⅹ-3)>0用數學軟體或圖形計算機作出函數y=(ⅹ-1)(ⅹ-2)(ⅹ-3)的圖像,並追蹤圖像上的點的坐標,可以近似直觀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如果沒有採用這種解題方法,必須經過三步復雜的解題步驟才能完成,而且圖像相當復雜。
「書越來越難教」,這是普遍基層老師的感慨。如何在新課標下運用新的理念,解決新課標下高中教學存在的問題,真正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還需我們不斷努力地摸索出新的教學方式,改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我們只有邊實踐邊反思邊改進,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方法。新課程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應該把握住這次機會,和學生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