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對新課程中美術教師的角色認識

對新課程中美術教師的角色認識

發布時間: 2021-03-04 11:16:57

A. 美術教學在學校教育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一、教師成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
1、走下講台,重塑師生關系
班級授課制從西方傳入中國已一百多年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都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表現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重視對知識的傳授,主觀上重視教學的結果,在教學方法上重視講授法、談話法,師生交流的方式是單向的,缺乏師生互動的交流過程。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必將引發教師角色的變化,改變教師知識傳授者的儼然形象,充當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將和學生一道打破課堂的寧靜,經常走下講台、走出教室,利用學生生活中的美術教學資源,與學生共同觀察、討論、感受和體驗。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信息及時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諧的、互動共生的師生關系。
2、轉換主體,促進個性發展
"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美術課程應該是最不強調"一致性"的課程。從美術教育本體的角度來看,他更關注人的精神、個性、感受,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創造等方面的東西。其教育的公平性使我們必須格外注意"面對全體"的觀念-這個觀念的最終體現是:(1)讓所有的學生學的更好、但是有區別的美術;(2)讓每個學生都能用心去體悟和感受並主動參與美術欣賞過程。這也是美術課程新標準的重點特點。就此而言,我們的美術欣賞課程應該更多地OPEN起來: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在新課標下教師應轉變立足點,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美術不能容忍說教,審美不能依靠灌輸,學習中學生的個性差異來源於美術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興趣、愛好、感情、習慣、能力、氣質、素質等多方面的不同。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無論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還是學識和經驗上都存在差異尤其是在美術欣賞中表現得更加突出。"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性,這是社會充滿活力和豐富多彩的原因。教師的任務是給學生提供線索,使感受力弱的學生看到看不見的東西,發現作品的價值,由此找到對作品進行評判的獨特感受。美術欣賞中必須尊重它,呵護它,應成為學生個性在整個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庇護所。"教師要尊重學生 在學習的個性差異開展教學,促進個性發展。
3、轉變標准,激勵評價貫穿始終
在美術欣賞課中學生普遍存在從眾心理和崇尚教師權威的心理,容易出現"鸚鵡學舌"式的語言,難於真正實現語言的功能表現、表達自己。課堂上的教師稍加點撥是有益處的,如果把成人的見解,把美術家的見解托盤而出,教師的解答成了學生不容置疑的永久記,那將是很危險的。學生將失去"自我"、"獨特的感受"、與眾不同的"藝術的眼光"。沒有理由認為教師的感受就是真正的、高級的、審美的、不可及的。學生在內在動力的驅使下,情不自禁的、瞬間產生的感受和語言,才是最有價值的,才是自我的,教師要幫助每一個學生找到自己的感覺,允許他們意見不一,允許他們表達自己並時刻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學生一個較高級或一兩句簡單的鼓勵語"太好了"、"再大膽"、"再想想",諸如此類的語言必然會增加學生的信心。同時,課堂上的激勵的辦法很多,如分組式競賽、探討型的賞析、積分式評價等等。同時注意讓學生接觸多元文化,領略古典藝術的優雅,現代藝術的荒誕非洲原始藝術的猙獰,中國古代藝術的雄渾,使他們獲取更多的視覺信息。學生尋找到表現自己的圓心,是認識升華的過程,加深視覺感受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探究的過程。
美術新課程標准中有一個基本思想:"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應努力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徵,保證每個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美術學習,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引自《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實驗稿)》第6頁)在我們的美術欣賞課程中,首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美術欣賞活動中來,然後教師要積極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想方設法促進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有所進步。
1、轉變立足點,培養探究式學習
"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這番話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學習的重要價值;美國人本主義教育家羅傑斯也曾說:"教師必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傳統的只注重"教"的教師。"美術教師首先應該做一個積極、善意的旁觀者,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總讓在他的身邊,或輕輕點撥讓學生茅塞頓,或真誠鼓勵使學生充滿自信。
以前我上美術欣賞課的過程一般是導人新課、講授新課、學生活動、課堂小結幾個環節。設計了周密的教學步驟,圍繞教材安排提問,引領著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學生處於接受知識的狀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機會較少,在課堂中充當配角,教學效果是教師預設的。
後來我嘗試改變教學方法。課前先布置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找一找生活中的建築形式。上課時改變了學生的座位編排,由單獨排座變成小組合作的形式。教師從講台上走下來,改變講台上的控制者形象,和學生共同探討問題:"怎樣理解現代建築?""你喜歡哪些建築設計作品,為什麼?""結合實際生活中所見它的特點。"教師採用分組公開記分的方式,鼓勵學生小組討論,積極探索,大膽表現。有的向大家展示自己在網上查到的現代建築的經費作品;有的具體舉例說明了現代建築設計功能性與藝術性的巧妙結合;還有學生說了自己的設計構想等等。雖然在討論的過程中也有錯誤的答案或偏激的爭論,但是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的學生從實際生活所見娓娓道來,有的從個人的理解評論其他同學的觀點,並已經初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在課堂中始終追隨學生的思路,參與其中並給予提示,及時支持或肯定學生戰勝自我,參與討論。我的鼓勵態度給了學生正面的導向,教學的結果是同學們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對標志概念有了自己的認識,完成作業積極並有自己的創意,他們甚至帶著討論的問題打算在課外去尋找答案。課堂發展處於自然生發的狀態。
通過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教學方式對比我發現,教師的行為改變,可造成相異的教學效果,其內涵卻是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的不同。現在的學生往往喜歡主動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如果教師還是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身份出現,把知識講透,學生被動接受,也許從短期效果來看,學生學會了,但從發現的角度看,學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習慣。雖然美術新課程有了新的標准、新的教材,但至關重要的是新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會深深影響到教學內容,過程到頭來會比內容更起作用。這中間美術教師非常關鍵。美術教師對調整自己教學行為自覺與否,直接關繫到美術新課程能否真正有效實施。
2、設置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原動力"在個性傾向性的諸因素中,動機和興趣是最活躍、最現實和最直接的成份,是直接推動美術學習的內部動力。
學習興趣是指在美術學習中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心理傾向。它是美術學習中最大的情緒力量。興趣是動機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動機中最活躍的成份。興趣與動機具有同樣的動力功能。實踐證明,興趣是促進智力發展和個性形成的重要途徑。興趣可以觸發人的好奇心並引起關注,從而去探索;興趣培養了人的探求真理的慾望即求知慾;興趣激發了人的情感,使其愉快積極地達到忘我境界;興趣促進了人的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以及毅力和理想等各方面的素質發展。有的學生認為:"興趣在種族進化,個體發展,人格塑造和人格關系中非常重要,它的意義無論怎樣評估都不會過高"。

B. 淺談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許多音樂教師在課堂上極力地表現自己非常專業的演唱或演奏水平,炫耀自己豐富的音樂知識,從來沒有考慮過學生有沒有真正學到新的知識。例如:經常有一些教師在教學中能積極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與討論,但總是將學生的思維納入自己鋪設的軌道。這就好比演員在導演事先安排的場景中進入預先設定的角色,這樣必然會束縛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從表面上看,學生參與較多,但流於形式;課堂氣氛似乎很活躍,但內心體驗不足。最後結果是:激發不起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學生的想像力和思維受到束縛,這與音樂全面培養人才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的宗旨是不相符的。 一、領會新課標理念,轉變音樂教學觀 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制約著人們的教育行為,影響著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任何教育行為的實施,都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基礎上。 一般來講,音樂課堂教學由於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而不會給學生增加負擔,如此按照常理來說,學生應該是很享受音樂課的。然而「100%的學生喜歡音樂,卻有80%的學生不喜歡音樂課」。由此可見,學生在音樂課上並未領略到音樂帶給他們的歡樂,而且學習音樂的熱情受阻,導致厭學。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課內容單一,滯後於時代發展;教法死板,與音樂藝術的本質背道而馳。我們更多地注重音樂技能、技法的傳授與訓練,而忽視了音樂藝術的審美特性;更多地關注教師個人的情感體驗,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及音樂情感……使得我們的音樂課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種意義上等於抹殺了學生的個體感受和創造慾望。 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首先是一種基本素質的教育。它通過教授音樂這門聽覺藝術,來反映人們的思想、情感以及社會生活,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愛好,具有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和初步的鑒賞、創造能力,教會學生認識生活、感受生活並在一定意義上創造生活,從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個性的發展,以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一)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了一種「人本思想」。教師必須在觀念上把學生當作有思想、有靈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識的機器。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效果,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把教學時間放到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上來,在活動中了解、影響、激勵、鼓舞學生,營造一種接納、支持和寬容的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成功喜悅。 (二)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觀。即是轉變傳統教育中「師道尊嚴」、「唯師是從」的師生觀,構建教學雙方主體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和諧與合作的新型師生觀。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懂得尊重學生,真正做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古已有之的「教學相長」的一個優良傳統。 (三)要樹立理性的教師權威觀。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教育,一直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把教師神化為精神領袖,具有絕對的權威。在新課程實踐過程中,隨著師生之間的交流頻繁和民主平等師生觀的建立,教師的權威地位勢必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與挑戰,教師應學會樹立理性的教師權威觀,這種權威來自於教師謙虛進取的精神特質、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創新的人格魅力。 二、教學實踐中明確教師角色的定位 結合我國的實際,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過程中師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不是純粹地師講生聽,也不是簡單地師導生演,更不是舊式的師尊生卑,而是互學、互動、合作、平等的關系。 (一) 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變「指揮棒」為「引路石」 在課堂上,我藉助了各種道具,如錄音機、電子琴、多媒體等,不僅讓學生更為直觀、清晰地了解所欣賞的音樂知識,還及時領會了和這些音樂有關的人文知識,如所學民族人民的性格特徵、地理環境等,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所欣賞音樂作品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記住它。在這個環節中,我始終以引導為主,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主動地學習。教師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者,學生不再是教師思想、情感的復製品;課程也不再是單一的教材內容。相反,教師能夠從學生出發、從學生學習音樂的角度出發,研究解決學生要學什麼、怎樣學等一系列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積極地參與進來,愉快地學習。這樣,教師和學生就都成了課程的創造者與開發者,使聽、賞、析、唱得以有效運用,使得教師引導者這一角色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二) 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變「居高臨下」為「平等相交」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美育,音樂教育的魅力在於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點是通過藝術活動來激發人的興趣,打動人的情感,讓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容易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而把教師自身的思想情感強加給學生。結果呢,學生們在那種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演練下,漸漸喪失了人類與生俱來的那種源於心靈深處的音樂感受本能,不論你在課堂上給他欣賞歡快的,還是深沉的音樂,都會有不少同學無動於衷。 真摯的情感是不應有什麼貴賤之分的,學生與老師一樣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鑒於這種平等,鑒於音樂藝術情感表達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對音樂藝術的感受與理解就不應該是絕對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樂於走下講台,關注學生的情感,傾聽他們的心靈,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討,少一些灌輸。唯有這樣,學生才會變被動為主動,變接受為參與,我們的音樂課堂也才會成為一個充滿情趣的、平等和諧的課堂。 (三) 培養學生美的感受力,變「技巧性傳授」為「藝術性指導」 「技術」教學是短暫的,是容易生疏甚至遺忘的;而「藝術」教學給予學生的則是永恆的,是能讓學生受益終生的。音樂教育並不完全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為了培養人。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避免那種生硬的、繁難的技巧技能訓練,而應從學生出發,多為他們營造一些發現美、創造美的自由空間,以激發他們熱愛美、傳播美的熱情,從而使美能在學生的心靈中生根、發芽、成長、壯大。因此,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予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徵的學習方式。作為音樂教師,應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三、音樂教師知識素養的不斷提升和完善 教師的知識素質是教師通過個體努力所獲得的對教育教學工作有直接影響的知識。新課程標准要求音樂教師既要注意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拓寬加深,又要考慮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並在實際工作中積累實踐知識。具體地說,主要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一) 提升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是指音樂教師所任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它包括教學能力和音樂能力。這兩部分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音樂教師的教學技能。其中音樂教學技能包括歌唱教學技能、鋼琴彈奏技能、簡單樂器教學技能、合唱指揮技能等;教育教學技能包括分析組織教材的能力、准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等。教育家馬卡連柯曾告誡教師,學生們對教師的許多缺點可以原諒,然而,他們不能原諒的缺點之一,就是教師的不學無術。所以音樂教師應在職前學歷教育和職後的工作實踐中練就自己規范的教學技能。如果教學技能不過硬,就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時代的發展,對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要求不斷提高,同時增添了新的內容,如現代化教育技術、外語知識等。因此,音樂教師要苦練教學基本技能,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整合文化知識 文化知識是指教師除了專業知識以外其他方面的文化知識。在西方,早有人提出「要求尖端高,底座必須大」。在中國,也有「觸類旁通」、「厚積薄發」之說。新課標提倡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課程內容的綜合,結合其他學科來擴大學生視野、發散學生思維、增加教學信息。各門學科之間除了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外,在實踐操作層面更凸現出彼此的交互性、相融性。這既能拓展音樂教育的外延,又增加了它的內涵,實現了綜合審美的目的。 以文學與音樂的關系為例,音樂與文學有著不解之緣。在欣賞音樂時用語言描繪,讓學生在言語刺激下喚起表象或產生聯想和想像,從而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程度。如欣賞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第二樂章《沃爾塔瓦河》描寫水仙女舞蹈的一段音樂時,教師這樣描繪:「波爾卡的樂聲漸漸遠去,夜幕降臨了,大地一片寂靜,唯有那沃爾塔瓦河依然緩緩流淌。這時銀色的月光照射著河面,傳說中的水仙女,身披輕紗,腳踏銀波,在晶瑩的月光下婆娑起舞……」既像解說音樂,又像朗誦詩歌,這無疑對學生理解和體會音樂作品提供了很大幫助。又如欣賞藝術歌曲時,歌詞本身就是精美的文學作品;有些作品的譜寫者或者譜寫過程就是個故事,怎樣把這些故事組織得感人至深又與所欣賞樂曲相聯系,都必須藉助文學之力。所以,文學、歷史、地理、數學、美術等各科知識,對音樂理解力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只有不斷更新、充實多學科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從而進行更為深刻的審美活動。 (三) 體驗實踐知識 實踐知識是指「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音樂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的審美實踐活動必須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現代社會生活中,伴隨著大量音樂現象,諸如禮儀音樂、實用音樂、背景音樂,同每個人的生活都密切相關。了解音樂與生活的關系,理解音樂對人生的意義,使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進而讓音樂伴隨終生,提高生活質量,這也是新課程的主旨之一。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自身具備深厚的文化知識底蘊,用貼近學生思維的教學魅力強烈吸引和感染學生。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所面臨的挑戰,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和復雜性,而且越來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應變方法。孫悟空終究是孫悟空,教師終究還是教師。教師這一角色所從事的工作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所以任何的行為和方法都是要以人為本的。只要我們新時代的音樂教師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教學方法,還善於抓住和挖掘新事物,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意識,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加工、整合,這樣才能不斷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總之,唯有音樂教師角色的全方位更新,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關注學生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養成,才能成為新課程標準的有效執行者和積極建設者,展示教師風采,促進音樂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才能夠真正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肩負起培養人、塑造人的神聖使命。

C. 美術課改論文:面對新課程 美術教師該怎麼做……

隨著新課程的推廣和實施,對美術教學也提出的要求:美術課程正以全新的姿態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的生活。反映未來社會需要和時代特徵,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質。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對美術新課程,美術教師應轉變觀念和教學行為,體現人文精神,以生活美術的視角實施美術課程,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以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的角色,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重視對「經」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二十一世紀,教育不再是僅僅為了追求一張文憑。而是為了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應貫穿於學習者的整個一生。由於美術課程對學生潛能、個性、創造力、健全人格的形成等方面的發展有著獨到的作用,美術課程從未有過地受到重視,作為藝術學科領域的一個分支——美術,應與其他學科並駕齊驅,將關注的重點放到學生的發展上來,從本學科、從跨學科的角度去挖掘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發展的課程因素,徹底拼棄填鴨式的教學過程,從學生的角度思考並執行師生共發展、共促進的互動過程。葉聖陶先生說過:「在課堂上,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可見,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願望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始終是我們教學的核心。我們要做學生學習的好夥伴,以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身份,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關系,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美術的態度,讓學生在自主參與、體驗、合作、探究中學習美術,發展學生綜合地開發美術課程資源信息,多角度地培養處理、應用美術課程資源信息,並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生活日用品的聯想》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回憶那些常見的日用品,並啟發聯想加以改造,使學生體會到美無處不在,關鍵在於發現這課練習貼進生活,活躍思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造型能力得到了鍛煉。通過參與、體驗,為學生的審美能力的發展醞釀一個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課堂教學要成為學生一系列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要靠教師的不斷引導,學習願望要靠教師激發,學習能力要靠教師不斷的培養,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式時要靈活多變,要善於發揮美術所具有的形象性、人文性、綜合性及引發人的遐想的特徵。每位老師在教學的實踐中應認識到這一點,並能善用它、創新它,同時要千方百計地設計服務於讓學生藝術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方式。這是教師在角色的轉變過程時應首先認識到的。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創造性自主式的學習轉變。學生獲得美術信息知識的渠道很多,這就要求老師必須由「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這種轉變,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能夠自己去觀察、實驗、探究、研討來自各渠道的課程資源信息,使他們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美術課程標准要求,在教學中,我們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美術的習慣,掌握學習美術的策略,發展審美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學習美術的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在美術創作和欣賞活動中的感情和想法;在表現與欣賞藝術形象的過程中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這些美術教學策略實施過程中,老師行為應定位在:(1)積極地旁觀,去體會和理解學生美術學習過程中,學生個性的展示與發揮;(2)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鼓勵真情、大膽地表現藝術形象,肯定孩子們的審美情趣;(3)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引導形成良好的學習美術的習慣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更何況作為當事人的教師本身,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都有著自己的經驗化的處理方式。事實上,每一位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加以反思、研究與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意見,就是在不斷地進行研究。美術新課程中,也明確指出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我們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不但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還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為任何富有創新的思維要加以深化、發展,必定要通過不斷地探索、實踐才能得以提高。那麼,我們該如何進行呢?(一)改變美術課程學習方式,在自主探索中發展要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即通過臨摹一些名作、優秀作品和按照教師的講授去理解美術的學習方式,而應培養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在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創作與欣賞美術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對美的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關於發現、喜愛質疑、樂於探究一切美的存在,並努力學習美術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慾望,讓學生看到所創造的藝術形象的價值,同時看到自己的價值,在他們幼小心靈中埋下這顆藝術創造的種子,使他們成為愛美、會美、能創造美的高素質的一代。(二)引導學生關於從問題切入,在個性釋放中提升要培養學生發展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的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個性的基礎上大膽地表現,鼓勵學生對他人的藝術作品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要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在綜合運用各種知識中,觸類旁通產生新的思想。引導學生採用與創造性密切相關的發展思維、類比思維、想像思維等。如裝飾畫中畫樹,可以畫出春天的綠樹,秋天的黃樹,紅樹,那麼可以不可以畫出蘭樹、黑樹呢?通過引導學生從光的角度看,從裝飾寓意手法表現,從人心理、心情的感受上,學生明白了,只要畫面需要,什麼顏色都可以去畫,以此類推,學生就敢於用多種手法去表現事物。這樣很容易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使他們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面果的能力得到發展。例如《漂浮》一課,要求學生利用收集來的廢舊物品根據浮力的原理,製作一條小船,這就要求學生在作好前期收集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把構思變成作品,不僅是手腦的配合,也鍛煉了交流的能力。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首濃郁的人文精神。它告訴我們,美術教育不再是技能技巧的學習和訓練,而是幫助學生通過美術的學習更好地汲取不同時期美術作品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使他們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我們作為美術教師,應如何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呢?(一)發展自己的人文意識,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不要將美術從豐富的人文背景中剝離出來,這是所有美術老師首先要做到的。技能的學習,美術教育只把它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並不是他的終極追求。美術教師不僅僅教會兒童畫畫,還要使學生有機會接觸人類迄今為止的大多數偉大文明成果,對這些偉大成果的直覺、理解、欣賞和評論,有利於全面提高兒童的文化素質,因此教師要從各方面發展自己的人文意識,加強自己的人文素養。在做法上,首先應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其次應將作品放在一種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可以從作品中發掘出人文內涵。(二)在課堂上,創設學生自主體驗的空間。體驗是一種人文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常常深刻地影響著人的思想感情。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強調體驗就是強調了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因為體驗就意味著感覺、思考、分析、操作、開發和嘗試。但體驗在一些人的眼中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是因為它處在沒有經過理性分析的低級階段,而不知,學生對繪畫語言的學習,對美的法則的理解,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受是無濟於事的,因為每個人同一事物有不同的體驗。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體驗,它是以自我為基礎,不是被動的接受他人的影響,面對著審美的對象,它不是僅關注對象本身,而是強調對象給予自身的感受,喚起自身的種種情感。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它應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態,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建立學習美術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一) 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是明日世界的主人,更要參與明日世界性的競爭和挑戰,要生存、要發展只有靠他們自己,靠終身的學習、創造和努力。今天我們的教育的主要任務已不再是向學生灌輸多少現成的知識,而必須讓學生能夠拿著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斷地找到適合於他(她)的「水」,即學會學習,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學力,在他們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決策的能力是引導這一活動步步深入並獲得成功的關鍵。可以說,自我評價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形成「可持續發展」學力的基本標志。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二) 要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的成功源於學生的信心,學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於教師的鼓勵,教師應多運用一些鼓勵性的評價,善於為學生創造種種成功的機會,讓學生能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尤其是一些畫畫困難的學生,教師更應該耐心的鼓勵他們,可以在課堂中適當的放寬作業要求,及時發現學生細小的進步並進行表揚,這樣有利於消除學生的自卑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內在的學習主動性。可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觀察、面談、調查、作品展示、項目活動報告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現狀、潛力和發展趨勢,改變「像不像」、「技能性」等單一化評價標准,體現美術的多樣化、個性化、創造性等基本特徵。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於核心地位。美術課程一起對人的全面素質和完善人格的形成的特殊作用,我們全體美術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從生活美術角度,制定教學行為,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身份,從人文的角度,研究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和創新實踐等方面能力的課程實施策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以上是我在實施新課程中的一些體會,很不成熟,望批評指正。

D.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如何定位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感悟,充實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那麼,呢?概括起來為:1、教師將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是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第一,老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及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播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攀登;另一方面教師要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那麼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該怎樣去做呢? (1)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助他們找到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 (2)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 (3)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5)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6)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爾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而要使學生學會學習,我們教師就必須變課堂上的傳授者為學習上的引路人。2、教師將由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總是認為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主要是教師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就會有很多教師為學生成績提高不上去而苦惱。 在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角色就不再單單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並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質在於引導。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參與所教內容的探索過程,教師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導者上,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變單一主體為雙主體,在當好導演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積極參與教與學的活動。 引導的價值是無窮的,因為「給」只是給死的知識,而「導」卻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經過教師的努力引導,學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經過引導和沒有經過引導,在學生的腦子里留下的痕跡是很不一樣,因為學生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鍾,都是有效的。 教師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作為引導者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呢? (1)以催化者代替領導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2)以學習者代替無所不能者。「教學相長」,學生也可能是教師成長的一面明鏡。 (3)鼓勵學生培養自我思考與自我決定的能力。 (4)以情緒教育代替惟智教育。重視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不能把學生訓練成一部應付考試的工具。 (5)以個別創造性代替團體一致性。重視個人的學習歷程與創造才能,激發個人多元智能的真實展現。3、教師將由學生的管理者變為學生進步的協助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是被動的、學習的奴隸。課程改革中,就要實現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的教師: (1)建立起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師生倫理關系。 要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和發展的師生倫理關系,教師首先要樹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學生人格,讓學生自由充分發展自己,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尊嚴感和幸福感。並且還要不斷地提高法制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更要努力加強本身的師德修養,純化師生關系。 (2)創造和諧真誠和溫馨的師生情感關系 要建立和諧真誠和溫馨的師生情感關系,首先教師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品味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還需要教師不斷地完善個性,展現個人魅力。4、教師將由教材的忠實遵從者變為教材的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被排斥在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課程游離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資料的簡單照搬者。教師一旦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麼;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麼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就不知道怎麼出考卷。 而在這次課程改革中,由於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並且確立了國家、地方、校本課程三級管理政策,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要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基於這種現狀教師要成為教材的開發者需要怎樣去做呢? (1)教師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層次的課程知識,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只有對教材爛熟於心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具備教材開發能力。 (2)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不同層次的課程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採取有效的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使我們的學生得到最快的發展。 (3)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能力。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哪一個學科,如果僅僅是教那麼幾本教材,無論如何也是無法讓學生有更快發展的,那些優秀教師都要自己去開發一部分教材,以此來彌補教材本身的不足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我們鍛煉和提高課程開發的能力。 (4)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能力,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從而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領。 教材的開發,是需要教師的知識、能力、水平作基礎的,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5、教師將由墨守成規的執行者變為教學創新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往往無法擺脫一些固定教學模式的束縛,結果是教師成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陳腐觀念和制度的忠實執行者,所以有的時候盡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結果還是教師教得痛苦,學生學得痛苦,難以出現師生都很愉悅的教學情境。而課程改革以後,不管是在教學方式上還是教學理念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我們的教學模式如果還是停留在傳統教學的桎梏中,不能根據學生的變化與教學觀念的變化而創新我們的教學,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影響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所以教師要富有創新精神就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了。教師的創新要從哪幾方面著手呢? (1)體現在教材的處理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體現在編制和優化教法上——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會學習,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3)體現在教師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上——不僅要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而且要有突破和創新。6、教師將由知識的保管者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作為一名想開創出教育教學新領域的教師,應該不斷地去探索去研究使自己成為一名科研型教師。要想成為科研型教師,就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以研究者的思維方式,努力去探討教育教學的規律,研究如何才可以使學生盡快成長的規律,尋找不僅使學生學會而且會學的規律。 (2)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進而尋找到解決的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經常不斷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關注具體的教學情境,把教育理論應用於教學實踐,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澳大利亞有一個曾經教了30年物理的中學教師說過:「在我教學生涯的第一個10年,我認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個10年,我認識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教學生如何進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個10年,我認識到我不是在教學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對自己進行探索的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這位物理教師的話是他實踐經驗的升華,這種升華就是他不斷地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各種問題的智慧結晶。 (3)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按教學進程進程可以把反思劃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如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仔細斟酌一個問題如何提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達老師的意思,這種對提問方法和策略的思考就是教學前反思。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地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後反思是指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從教育的角度講,反思性教學能夠改進教育實踐,提高教育質量;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反思性教學可以全面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使教師成長為研究型的教育者;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教師的反思性教學有利於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一個善於反思的教師,才是最有發展潛力的教師。樹立反思意識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保持一種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永不滿足的意識,不斷喚醒自己的內驅力,這樣才會不斷地反思、不斷地進步。 (4)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出現問題後努力去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努力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把問題作為自己不斷進步的前進動力,這樣問題就會成為你一筆寶貴的財富,就會促使你在教育教學領域內擁有更多的研究碩果。 (5)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作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僅僅做到以上幾方面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做一名善於總結經驗的「有心人」。其實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你的教學生涯中都會積累下若干非常寶貴的經驗教訓,關鍵是你會是否把它們整理了出來,你是否把它作為自己資源庫里的寶貴資源了,如果還沒有,請你馬上行動。教師角色的定位要求我們必須有新的教學行為方式:做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促進者,做善於發現和開發學生潛能的伯樂,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做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引導者,做與學生平等相處、和諧發展的知心朋友。 總之,新課程環境下教師角色的定位有助於我們盡快適應新的課程標准,同時有助於我們努力地把教育工作當作一種事業來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E. 新課程給教師角色的定位是

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新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F. 如何定位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感悟,充實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那麼,呢?概括起來為:1、教師將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是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第一,老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及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播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攀登;另一方面教師要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那麼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該怎樣去做呢? (1)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助他們找到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 (2)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 (3)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5)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6)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爾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而要使學生學會學習,我們教師就必須變課堂上的傳授者為學習上的引路人.2、教師將由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總是認為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主要是教師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就會有很多教師為學生成績提高不上去而苦惱. 在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角色就不再單單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並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質在於引導.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參與所教內容的探索過程,教師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導者上,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變單一主體為雙主體,在當好導演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積極參與教與學的活動. 引導的價值是無窮的,因為「給」只是給死的知識,而「導」卻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經過教師的努力引導,學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經過引導和沒有經過引導,在學生的腦子里留下的痕跡是很不一樣,因為學生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鍾,都是有效的. 教師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作為引導者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呢? (1)以催化者代替領導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2)以學習者代替無所不能者.「教學相長」,學生也可能是教師成長的一面明鏡. (3)鼓勵學生培養自我思考與自我決定的能力. (4)以情緒教育代替惟智教育.重視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不能把學生訓練成一部應付考試的工具. (5)以個別創造性代替團體一致性.重視個人的學習歷程與創造才能,激發個人多元智能的真實展現.3、教師將由學生的管理者變為學生進步的協助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是被動的、學習的奴隸.課程改革中,就要實現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的教師: (1)建立起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師生倫理關系. 要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和發展的師生倫理關系,教師首先要樹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學生人格,讓學生自由充分發展自己,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尊嚴感和幸福感.並且還要不斷地提高法制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更要努力加強本身的師德修養,純化師生關系. (2)創造和諧真誠和溫馨的師生情感關系 要建立和諧真誠和溫馨的師生情感關系,首先教師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品味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還需要教師不斷地完善個性,展現個人魅力.4、教師將由教材的忠實遵從者變為教材的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被排斥在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課程游離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資料的簡單照搬者.教師一旦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麼;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麼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就不知道怎麼出考卷. 而在這次課程改革中,由於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並且確立了國家、地方、校本課程三級管理政策,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要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基於這種現狀教師要成為教材的開發者需要怎樣去做呢? (1)教師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層次的課程知識,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只有對教材爛熟於心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具備教材開發能力. (2)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不同層次的課程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採取有效的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使我們的學生得到最快的發展. (3)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能力.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哪一個學科,如果僅僅是教那麼幾本教材,無論如何也是無法讓學生有更快發展的,那些優秀教師都要自己去開發一部分教材,以此來彌補教材本身的不足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我們鍛煉和提高課程開發的能力. (4)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能力,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從而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領. 教材的開發,是需要教師的知識、能力、水平作基礎的,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5、教師將由墨守成規的執行者變為教學創新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往往無法擺脫一些固定教學模式的束縛,結果是教師成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陳腐觀念和制度的忠實執行者,所以有的時候盡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結果還是教師教得痛苦,學生學得痛苦,難以出現師生都很愉悅的教學情境.而課程改革以後,不管是在教學方式上還是教學理念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我們的教學模式如果還是停留在傳統教學的桎梏中,不能根據學生的變化與教學觀念的變化而創新我們的教學,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影響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所以教師要富有創新精神就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了.教師的創新要從哪幾方面著手呢? (1)體現在教材的處理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體現在編制和優化教法上——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會學習,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3)體現在教師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上——不僅要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而且要有突破和創新.6、教師將由知識的保管者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作為一名想開創出教育教學新領域的教師,應該不斷地去探索去研究使自己成為一名科研型教師.要想成為科研型教師,就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以研究者的思維方式,努力去探討教育教學的規律,研究如何才可以使學生盡快成長的規律,尋找不僅使學生學會而且會學的規律. (2)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進而尋找到解決的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經常不斷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關注具體的教學情境,把教育理論應用於教學實踐,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澳大利亞有一個曾經教了30年物理的中學教師說過:「在我教學生涯的第一個10年,我認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個10年,我認識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教學生如何進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個10年,我認識到我不是在教學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對自己進行探索的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這位物理教師的話是他實踐經驗的升華,這種升華就是他不斷地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各種問題的智慧結晶. (3)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按教學進程進程可以把反思劃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如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仔細斟酌一個問題如何提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達老師的意思,這種對提問方法和策略的思考就是教學前反思.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地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後反思是指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從教育的角度講,反思性教學能夠改進教育實踐,提高教育質量;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反思性教學可以全面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使教師成長為研究型的教育者;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教師的反思性教學有利於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一個善於反思的教師,才是最有發展潛力的教師.樹立反思意識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保持一種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永不滿足的意識,不斷喚醒自己的內驅力,這樣才會不斷地反思、不斷地進步. (4)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出現問題後努力去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努力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把問題作為自己不斷進步的前進動力,這樣問題就會成為你一筆寶貴的財富,就會促使你在教育教學領域內擁有更多的研究碩果. (5)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作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僅僅做到以上幾方面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做一名善於總結經驗的「有心人」.其實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你的教學生涯中都會積累下若干非常寶貴的經驗教訓,關鍵是你會是否把它們整理了出來,你是否把它作為自己資源庫里的寶貴資源了,如果還沒有,請你馬上行動.教師角色的定位要求我們必須有新的教學行為方式:做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促進者,做善於發現和開發學生潛能的伯樂,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做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引導者,做與學生平等相處、和諧發展的知心朋友. 總之,新課程環境下教師角色的定位有助於我們盡快適應新的課程標准,同時有助於我們努力地把教育工作當作一種事業來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G. 新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什麼

新課程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什麼? 傳統的教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要求教師講得清楚,或者教師一環套一環的提問,乒乓球單打式的你來我往,牽著學生一步一步走,最後說出教師要求的結論。這樣培養的學生,必然是循規蹈矩,死記硬背。《標准》中指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怎樣做好教師角色的轉變呢?我們要精心地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參加數學活動,真誠地與學生合作,共同營造一個新的課堂文化。 精心地組織課堂教學:教師要計劃好每節課組織哪些教學活動,精心組織每一個活動,提供問題情境,安排活動形式,提出活動要求,明確步驟任務,進行合理分工。 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學活動: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干什麼?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不是干其它事情。而要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學生在干什麼,是不是都在認真思考,還是神遊在外,是在主動探索還是被動接受,了解合作的效果。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需要老師哪些幫助,給予適當點撥,發現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評價,或有的放矢地進行全班交流。

H.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哪些轉變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哪些轉變?
一、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強調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是因為:首先,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地位被動搖了。其次,教師作為學生惟—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二、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三、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四、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I. 美術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又該充當怎樣的角色、應具備怎樣的素質呢

教師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熱愛教育事業,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教師要具有遠大的理想,宏偉的志向,高尚的情操。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要熱愛學生。
教師要有良好的課堂教學素質

J. 新課標下美術欣賞課中如何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許瑛(三門峽市一高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ISSN1004-1621(2010)09-048-02 一、教師成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 1、走下講台,重塑師生關系 班級授課制從西方傳入中國已一百多年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都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表現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重視對知識的傳授,主觀上重視教學的結果,在教學方法上重視講授法、談話法,師生交流的方式是單向的,缺乏師生互動的交流過程。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必將引發教師角色的變化,改變教師知識傳授者的儼然形象,充當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將和學生一道打破課堂的寧靜,經常走下講台、走出教室,利用學生生活中的美術教學資源,與學生共同觀察、討論、感受和體驗。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信息及時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諧的、互動共生的師生關系。 2、轉換主體,促進個性發展 "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美術課程應該是最不強調"一致性"的課程。從美術教育本體的角度來看,他更關注人的精神、個性、感受,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創造等方面的東西。其教育的公平性使我們必須格外注意"面對全體"的觀念-這個觀念的最終體現是:(1)讓所有的學生學的更好、但是有區別的美術;(2)讓每個學生都能用心去體悟和感受並主動參與美術欣賞過程。這也是美術課程新標準的重點特點。就此而言,我們的美術欣賞課程應該更多地OPEN起來: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在新課標下教師應轉變立足點,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美術不能容忍說教,審美不能依靠灌輸,學習中學生的個性差異來源於美術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興趣、愛好、感情、習慣、能力、氣質、素質等多方面的不同。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無論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還是學識和經驗上都存在差異尤其是在美術欣賞中表現得更加突出。"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性,這是社會充滿活力和豐富多彩的原因。教師的任務是給學生提供線索,使感受力弱的學生看到看不見的東西,發現作品的價值,由此找到對作品進行評判的獨特感受。美術欣賞中必須尊重它,呵護它,應成為學生個性在整個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庇護所。"教師要尊重學生 在學習的個性差異開展教學,促進個性發展。 3、轉變標准,激勵評價貫穿始終 在美術欣賞課中學生普遍存在從眾心理和崇尚教師權威的心理,容易出現"鸚鵡學舌"式的語言,難於真正實現語言的功能表現、表達自己。課堂上的教師稍加點撥是有益處的,如果把成人的見解,把美術家的見解托盤而出,教師的解答成了學生不容置疑的永久記,那將是很危險的。學生將失去"自我"、"獨特的感受"、與眾不同的"藝術的眼光"。沒有理由認為教師的感受就是真正的、高級的、審美的、不可及的。學生在內在動力的驅使下,情不自禁的、瞬間產生的感受和語言,才是最有價值的,才是自我的,教師要幫助每一個學生找到自己的感覺,允許他們意見不一,允許他們表達自己並時刻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學生一個較高級或一兩句簡單的鼓勵語"太好了"、"再大膽"、"再想想",諸如此類的語言必然會增加學生的信心。同時,課堂上的激勵的辦法很多,如分組式競賽、探討型的賞析、積分式評價等等。同時注意讓學生接觸多元文化,領略古典藝術的優雅,現代藝術的荒誕非洲原始藝術的猙獰,中國古代藝術的雄渾,使他們獲取更多的視覺信息。學生尋找到表現自己的圓心,是認識升華的過程,加深視覺感受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探究的過程。 美術新課程標准中有一個基本思想:"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應努力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徵,保證每個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美術學習,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引自《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實驗稿)》第6頁)在我們的美術欣賞課程中,首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美術欣賞活動中來,然後教師要積極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想方設法促進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有所進步。 1、轉變立足點,培養探究式學習 "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這番話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學習的重要價值;美國人本主義教育家羅傑斯也曾說:"教師必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傳統的只注重"教"的教師。"美術教師首先應該做一個積極、善意的旁觀者,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總讓在他的身邊,或輕輕點撥讓學生茅塞頓,或真誠鼓勵使學生充滿自信。 以前我上美術欣賞課的過程一般是導人新課、講授新課、學生活動、課堂小結幾個環節。設計了周密的教學步驟,圍繞教材安排提問,引領著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學生處於接受知識的狀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機會較少,在課堂中充當配角,教學效果是教師預設的。 後來我嘗試改變教學方法。課前先布置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找一找生活中的建築形式。上課時改變了學生的座位編排,由單獨排座變成小組合作的形式。教師從講台上走下來,改變講台上的控制者形象,和學生共同探討問題:"怎樣理解現代建築?""你喜歡哪些建築設計作品,為什麼?""結合實際生活中所見它的特點。"教師採用分組公開記分的方式,鼓勵學生小組討論,積極探索,大膽表現。有的向大家展示自己在網上查到的現代建築的經費作品;有的具體舉例說明了現代建築設計功能性與藝術性的巧妙結合;還有學生說了自己的設計構想等等。雖然在討論的過程中也有錯誤的答案或偏激的爭論,但是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的學生從實際生活所見娓娓道來,有的從個人的理解評論其他同學的觀點,並已經初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在課堂中始終追隨學生的思路,參與其中並給予提示,及時支持或肯定學生戰勝自我,參與討論。我的鼓勵態度給了學生正面的導向,教學的結果是同學們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對標志概念有了自己的認識,完成作業積極並有自己的創意,他們甚至帶著討論的問題打算在課外去尋找答案。課堂發展處於自然生發的狀態。 通過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教學方式對比我發現,教師的行為改變,可造成相異的教學效果,其內涵卻是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的不同。現在的學生往往喜歡主動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如果教師還是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身份出現,把知識講透,學生被動接受,也許從短期效果來看,學生學會了,但從發現的角度看,學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習慣。雖然美術新課程有了新的標准、新的教材,但至關重要的是新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會深深影響到教學內容,過程到頭來會比內容更起作用。這中間美術教師非常關鍵。美術教師對調整自己教學行為自覺與否,直接關繫到美術新課程能否真正有效實施。 2、設置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原動力"在個性傾向性的諸因素中,動機和興趣是最活躍、最現實和最直接的成份,是直接推動美術學習的內部動力。 學習興趣是指在美術學習中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心理傾向。它是美術學習中最大的情緒力量。興趣是動機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動機中最活躍的成份。興趣與動機具有同樣的動力功能。實踐證明,興趣是促進智力發展和個性形成的重要途徑。興趣可以觸發人的好奇心並引起關注,從而去探索;興趣培養了人的探求真理的慾望即求知慾;興趣激發了人的情感,使其愉快積極地達到忘我境界;興趣促進了人的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以及毅力和理想等各方面的素質發展。有的學生認為:"興趣在種族進化,個體發展,人格塑造和人格關系中非常重要,它的意義無論怎樣評估都不會過高"。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