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幼兒園自然生命課程研究
❶ 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科學保教課題
一個幼兒園的成功,要做到四個必須:1)、園長必須樹立科研興園的意識,構建版園本課程,並形權成自己獨特、個性化的園思想,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競爭力,有可持續發展的後勁。2)、必須形成個性化的學思想。即要培養孩子、又要建設形成一支研究性教師隊伍、構築一群主體化的家長群體、成一所特色的幼兒園。3)、必須走園本化的研究道路。以科研為抓手,出自己的教育品牌,感受科研帶來的收獲。4)、必須贏得有效的管理機制。體現在:一是全方位、全程化、全領域的科研,使教師從經驗型——研究型教師發展。
❷ 農村幼兒園課程設計與組織實施
設計需要提交的結果包括什麼,圖紙、施組?建築?結構?
❸ 幼兒園如何開展農業課程的研究與實踐
四、採用適宜的教育策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剛才我們提到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激發孩子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有了明確的目標,在實踐中我們應該採取哪些策略來實現這個目標呢?
(一)選擇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兒,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1、以實驗操作法激發興趣。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夠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所以在科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對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十分有益。例如:中班科學活動如《神奇的泡泡》,活動前,教師問幼兒:「你們知道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然後為幼兒提供了許多他們認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如吸管、鐵絲網、小鐵圈、筆桿……)讓孩子們在操作中嘗試並尋找答案。運用實驗,巧設懸念,使幼兒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在反復的實驗過程中孩子們的好奇心不斷地被激發,不斷地得到滿足,使幼兒的學習始終處於一種積極快樂的活動狀態。
2、以游戲法激發興趣。
游戲是最受幼兒歡迎的活動,是幼兒主動自然進行的活動。科學活動中巧妙地將理性的科學知識結合到游戲當中,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比如:《有趣的影子》《有趣的光斑》《認識磁鐵》等活動,教師都可以運用游戲法(如踩影子、我教影子學做操、你追我趕、小貓釣魚……),激發孩子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游戲中幼兒發現了影子是我們的好朋友,隨著我們動作的變化而變化;也知道了一天當中什麼時候影子最長(短);磁鐵能吸鐵製品等。這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常見、常用的策略。
3、以問題情境法激發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幼兒們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啟發幼兒去探索,並激發尋求答案的願望。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活動中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有步驟地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如大班科學活動《頂紙板》,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在圓柱形積木和鉛筆中,哪種材料能把紙板頂起來?」(幼兒猜想後驗證,發現兩種材料都可以)「你能用鉛筆尖把紙板頂起來嗎?」「為什麼頂不起來?」「將筆尖頂在什麼位置能頂起紙板?」在教師問題的指引下,幼兒感到了探究活動的挑戰性,從而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本身產生興趣,更加積極地去探索與嘗試,尋求自己心中的答案。
4、以教師的情趣激發興趣。
情感是產生興趣的「催化劑」。有效的學習都是動情的學習,沒有熱情就不可能有對真理執著的探索。幼兒具有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特點,教師喜愛的,往往也就是幼兒所喜歡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他們。因此,教師要以對科學活動充滿喜愛的情緒去感染孩子,以好奇的神情、生動的語言、有趣的形式指導幼兒參加科學活動。往往在成人看來不值得奇怪的事,孩子們會覺得無比新奇,因此,我們要盡量滿足和順應他們的這種心理,理解他們,更多的是和他們一起玩、一起看、一起探索,讓幼兒從教師的表情動作中學到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法等。如開學初班上換了新的不銹鋼湯匙,小朋友們都非常興奮,東敲西敲,開始幾聲「咚咚咚」好聽,後來大家一起亂敲時就非常刺耳了,我一直暗示他們停止,但無濟於事。我無可奈何地捂住耳朵,皺起眉頭,一副很痛苦的表情,這時,有的幼兒發現了我的樣子,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趕緊停止敲打,慢慢地恢復安靜後,我抓住這個機會,讓幼兒回顧剛才的感受,通過對比,幼兒明白了好聽的聲音能讓人心情舒暢;又吵又鬧的聲音讓人很不舒服,是噪音,在平時我們大家都要注意盡量不要發出噪音,以免影響別人,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同樣是這些湯匙,我無意中發現它們竟然能照出人影,而且凹面和凸面照出的影像截然不同,很有趣。於是,我用很驚訝、很神秘的語氣對孩子們說:「哇,我的湯匙竟然是個魔鏡!」然後,我一邊照一邊說「哎呀,好醜哦……」在我的感染下,孩子們也紛紛舉起湯匙照了起來,不一會兒,他們就發現了湯匙的凹面照出的自己是倒過來的,凸面照出的人是正面的且有點變形的,還發現把柄上也能照出細細長長的人影,真的很好玩!就這樣,我們一邊哈哈大笑地照著自己,一邊初步掌握了凹面和凸面成像的差異,為下一步感知凹面鏡和凸面鏡的特點與作用作了很好的鋪墊。根據這次隨機的活動情況,我們科學課題組設計了科學活動《湯匙上的哈哈鏡》,並進行觀摩和研討,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資料,納入了我們的園本課程。
5、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興趣
多媒體課件能夠呈現文字、圖片、視頻和聲音,還可以按需要播放某一片段或畫面,它在創設問題情境、演示補充資料(文字、圖片)、插入模擬動畫(錄像)等方面有著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深受幼兒喜愛。如大班科學活動《動物的保護色》,這是我們課題組根據《動物》的主題,結合幼兒的實際,從安全教育的角度出發而生成的一個知識性較強但操作性不強的活動。教師通過播放一段錄像:在充滿神秘、動感的音樂聲中,一條變色龍被放在桌面上,一雙手在它的面前逐一放上紅色、綠色、紫色、黑色的太陽鏡,當它爬過這些阻礙物的同時,身體的顏色隨即變成與之相應的紅、綠、紫、黑色……這段錄像,把變色龍變色的過程具體、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幼兒的面前,讓幼兒充分感受到了變色龍隨著環境變化而迅速改變身體顏色的特殊本領,激發了幼兒進一步探究動物保護色的慾望.老師再演示有關的課件,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中,幼兒知道了像枯葉蝶、竹節蟲、北極熊等動物們是利用保護色躲在與自己身體顏色相似的環境中來保護自己,還有一些動物是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身體顏色,把自己隱藏起來,能更好的保護自己。比如變色龍,變色蜥蜴等動物。此外,有些動物是利用自己五彩斑斕的外表來恐嚇敵人,達到驅趕、警示的效果,從而保護自己。動物們是這樣利用保護色的,人類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通過課件,展示了軍隊在野外作戰、訓練的場景,不用老師多講,孩子們已經很直觀地了解了軍人是怎樣利用保護色來偽裝自己和武器、工具的。再聯系帶實際生活中,夏天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衣服比較涼快;環衛工人、交警的服飾、工地上醒目的障礙等起到警示作用,都是人們利用保護色的很好的例子。當然,有的孩子提到了夜裡穿黑衣的蒙面大盜,我們在肯定他的說法的同時,立刻教育他們不能利用保護色來干壞事……因為多媒體課件的特殊魅力,使得孩子們對這個活動非常感興趣。當然,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還有一些方法也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像故事講述等等,老師們還可以去歸納和總結。
(二)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有效策略。
在大多數的科學活動中,幼兒的操作活動被重視起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看到孩子們很忙、很投入、很高興地在操作材料,但是,仔細地觀察後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操作僅僅處於一種表面的形式,老師在孩子操作前並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或任務,所以幼兒的操作顯得沒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當成嬉戲了。在科學活動中我們是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純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所以,在操作前老師必須要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樣了。比如:《有趣的聲音》這個活動,老師提出問題:「分別把玻璃珠、積木、回形針、小石子這些材料放到茶葉罐中,發出的聲音會是怎樣的呢?你們來試一試吧!」孩子們帶著問題的操作目的性更強、興趣更濃,很快就辨別出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所以問題如同針頭一樣牽引著操作和探索這條「線」一步步向前走,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有效。
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提問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同樣的情境提出不同的問題,幼兒探究的主動性深度和廣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技術之一,它能激勵幼兒專注於探究活動和內部心理活動,真正實現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提問方式:
1、鼓勵性提問
鼓勵性提問應面向全體而不是針對某個單獨個體,教師應設法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回答問題,或在某個孩子回答之後讓其他幼兒發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個觀點。如:「你們還在哪兒發現了凸面鏡?」(汽車的後視鏡,小區的轉角處有凸面鏡) 「你們知道山上的樹木被砍下來後是怎樣運送到木材加工廠的嗎?」「誰還有不同的想法?」等鼓勵性的提問,擴大提問的參與面,逐步培養全體幼兒回答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2、發散性提問
這種提問沒有限定的答案,能夠培養孩子的獨創性、變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於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有趣的聲音》活動中,老師問:「你聽到玻璃珠掉到地板上的聲音是什麼感覺?像你聽過的什麼聲音?」在《認識空氣》的活動中問:「你們知道哪裡有空氣嗎?」這就是一個發散性的提問,問題很開放,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廣泛的收集孩子們的想法,這一提問可以促使幼兒積極思考,產生主動探索的慾望。
3、層次性提問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否則就將充當發展的尾巴」。幼兒的知識經驗和水平有差異,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我們在教學中設計的提問要體現層次性,比如:《有趣的聲音》的活動中老師這樣提出問題:「這些材料分別放到茶葉罐中發出的聲音一樣嗎?」「聽起來有什麼感覺?」「像你們聽到過的什麼聲音?」在這樣有層次的問題引導下,孩子們積極思考與表達,回顧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共同梳理經驗,建構科學的概念。再比如 「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帶來什麼?你們都認識嗎?」「這些東西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它們上面的數字代表什麼?」「這些數字有什麼作用呢?」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從幼兒已有生活經驗入手,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利用層次性逐步加深,豐富知識,建構概念。使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經驗,體現了發展性原則。
4、矛盾性提問
在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幼兒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時需要教師提出矛盾性問題,引起他們的注
意,從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玩冰塊》的小實驗中,兩個幼兒都認為倒入熱水會很快融化,但在實際操作中,兩個孩子方法一樣但冰融化所用的時間卻不同。教師及時抓住了孩子間的認知矛盾提出問題:「你們都用了倒熱水的辦法,為什麼用的時間一個短一個長呢?」這個問題在幼兒的認識中引起了已知與未知之間的矛盾,從而激發幼兒更進一步的去探究慾望,在反復的嘗試河對比中,孩子們發現同樣是熱水,倒得越多冰就會融化得快些,所以用的時間就更短!再比如:《水在哪裡》的活動中,孩子們對水果中擠壓出的是不是水產生了疑問和爭論,老師及時地抓住矛盾沖突:「到底誰說得對呢?水果中擠出來的是不是水呢?你們去裝些水來比比看。」這樣的指導有利於調動孩子們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使孩子的主動探究更加深入。通過對比和討論,孩子們發現水是透明、無色、無味的,而果汁是有色、有味道的。在科學活動中,經常會出現矛盾沖突(可能是幼兒間的認知矛盾,可能是孩子自身原認知與新認知間的矛盾),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活動中及時地捕捉,運用矛盾性的提問及時地引領,有助於幼兒主動的建構科學概念。
5、開放性提問
開放性提問是啟發幼兒在一定的問題情景中,能從多維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幼兒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獲得發展的有效方式。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因此為幼兒提供了創造性的想像和創造性的思維空間。開放性的問題,它的提問形式多種多樣,如「如果……,那麼……」;「你認為應當怎樣做?」、「關於這個問題你還有什麼看法嗎?」等等。
例如:在玩沙的活動里,老師給小朋友出示了沙盆,沙盆里混裝了鵝卵石
花生和綠豆,老師問:怎麼樣把這些東西分開?
文文說:用手把「鵝卵石、花生、和綠豆撿出來,放到三個碗里就可以了」
老師問:還有什麼辦法?
亮亮說:先用篩子把最細的沙子篩下來了,剩下的就再撿出來就行了
老師又問:還有什麼和他們不一樣的辦法?
冬冬說:我們三個人合作,一個人撿鵝卵石、一個人撿花生、一個人撿綠豆,剩下的就是沙子了,
紅紅說:撿的辦法是好,可是綠豆也太小了,不好撿,會很慢,我們用兩個篩子,一個用沙網,篩沙子,再用大一點的篩綠豆,這樣就更好了,
師:哪種辦法最方便、最快呢?有的說冬冬的辦法快,有的說紅紅的辦法快,孩子們討論的很熱烈,最後老師說你們分組實驗,用你們自己認為最快最方便的辦法來試試吧!
當教師向幼兒提出開放性問題時,會刺激幼兒自己產生具有新意的問題,從而促進他們創造性思維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而教師也能從幼兒的回答和提問中了解幼兒當前的知識經驗水平狀況。
6、積極有效的追問
「追問」,顧名思義就是追根究底的問原因、問下落。教師的「追問」,往往是要了解幼兒「為什麼會這樣的想?」、「為什麼會這么說?」、「為什麼會這么做?」換句話說,也就是教師想通過提問,來了解幼兒所思所想而採用的手段。
例如:在「神奇的水柱」科學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粗細不同,水位相同,小孔的高度相同的兩個瓶子,分別標號為1號瓶和5號瓶。
教師提問:「你認為哪個瓶子上的小孔噴出的水遠?」
幼兒回答:「我認為1號噴得遠!」
幼兒回答:「我認為5號噴得遠!」
此時教師及時追問:「你為什麼認為1號噴得遠!」 「你為什麼認為5號噴得遠!」
幼兒回答:「因為1號瓶子粗,所以我覺得他會噴得遠。」
幼兒回答:「因為小孔的高度一樣,5號瓶細所以我認為它噴得遠!」
通過教師的「追問」,某一個孩子思考問題的邏輯想法就呈現在大家面前,不僅使教師了解了孩子的思維過程,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了「傾聽、理解他人想法」、「發現他人問題」、「同伴互相質疑」等師生、生生互動的環境。在下一步的活動中,有助於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發更加廣闊的探索思路。
總之,教師對幼兒的提問應遵循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應盡量避免向幼兒提出指向明確或有鮮明傾向性的問題,如小班科學活動《給水搬家》,「我們用勺子給水搬家好不好?」(幼兒答:好。)就屬於這類問題。因為幼兒往往會揣摩教師意圖作答,長此以往,幼兒就會形成一種依賴教師暗示的不良思維習慣,遇到問題並不作積極思考,而是猜測「老師想我怎麼答」、「怎麼答老師才會喜歡」;此外教師也應盡量不向幼兒提出只有兩種選擇答案的問題,如「對不對」、「好不好」等等,這種二者必選其一的問題限制了幼兒的思考,長此下去,幼兒原來活躍發散的思維難免會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境地之中。
(三)運用多種方法、途徑、手段,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1、為每個幼兒提供真正的探究機會。
根據皮亞傑的有關認知發展理論:「幼兒必須通過自身活動去發現、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在科學活動中要為幼兒創設尊重、支持的環境,,以保證每個幼兒都有充分與材料相互作用的機會。遵循:「幼兒在前,教師在後;嘗試在前,指導在後;活動在前,討論在後;操作在前,結論在後」的原則,先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觀察、動腦、動手,教師不急於告訴方法、答案,讓孩子自己探索材料,自己發現,在幼兒充分活動獨立思考後,再由教師給予歸納、小結。
例如:在「神奇的電」主題中,幼兒在探究「如何讓電動玩具動起來」,一位小朋友為「小貓釣魚」玩具裝電池時,我發現兩節5號電池中,有一節裝反了,但我並未出聲阻止。果然,開關打開後,「魚兒」卻未轉動起來,她立刻意識到出問題了,翻來覆去不知怎麼辦。我鼓勵她去請別的小朋友幫幫忙,小朋友問她「你裝電池了嗎?」「電池裝對了嗎?」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後,有幼兒猜測「一定是電池沒電了」「把我的借給你吧」,一幼兒熱情地想為她換電池時,打開電池蓋一看,立刻發現「哎呀,你的這節電池裝反了」,「我看看,呀,真的裝反了!我來裝過……」。當「魚兒」歡快地邊轉邊發出音樂的時候,幼兒立刻歡呼起來。幼兒在活動中通過感知發現問題,分析面臨的問題,充分運用已有經驗作出猜想和假設,再親身動手驗證,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得出結論,並能在同伴間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對幼兒來說這就是他們記憶最深刻的生活經驗。如果老師提前插手了,孩子們就會失去這個寶貴的機會。
給每個幼兒充分探索的機會是很重要的,但老師適時的指導更能提升幼兒的經驗,例如:在《認識磁鐵》的活動中,我先向幼兒提供了磁鐵、鐵釘、別針、木棒、紙、布等作品,這些物品中有些能磁化,有些不能,幼兒通過操作,直觀地感知了磁鐵能吸鐵製品的特點。在幼兒感知了磁鐵的基本性質之後,我又提供了條形磁鐵、馬蹄形磁鐵、斷裂的磁鐵、消磁的舊磁鐵,讓幼兒了解磁鐵有兩極,磁鐵會斷裂等知識。並向幼兒提出問題:斷裂後的磁鐵有磁極嗎?你怎麼知道舊磁鐵的磁力是不是變小了?然後,告訴幼兒怎樣正確擺放磁鐵,怎樣保護磁鐵,使其不消磁。用以加深幼兒對磁鐵的認識。
2、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經常受舊有教育意識的影響和教學計劃及生活常規的限制,非常殘忍的遏制了孩子們的探究願望,探究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在實踐中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的機會,更不可能養成執著的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引起注意:充分的探究時間可以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很好的培養幼兒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等科學品質。
比如:在進行「和面團」活動的探究環節時,師生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後便將嘗試和面團的過程放置到區域活動中,給孩子們提供充分的探索時間,反復的嘗試,在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和面經歷中,孩子們體驗了失敗,但最終他們都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在長時間的反復操作實踐中獲得了和面的經驗,知道了和面時水與面的比例一定要適當,這樣的經驗不是成人給予孩子們的,完全是孩子們自己充分探索得到的結論,孩子們是探究進程中掌握主動權的人,通過真實的實踐探索,自己發現和獲得了有益的經驗和科學的概念。因此在科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保證探究的時間的意識。
3、鼓勵幼兒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探究過程。
在科學活動中我們必須注重讓孩子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周圍世界、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尋找答案。教師為孩們提供適宜的可操作的材料,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請孩子們自己動手觸摸材料、用眼睛認真觀察、用鼻子聞氣味、用耳朵傾聽和感知聲音,並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等都是在調動孩子們的感官參與到活動中,使孩子們很自然地獲得了有益的經驗。
4、積極引導和鼓勵幼兒參與小組討論,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綱要》中指出:「要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慣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這些都是對我們幼兒科學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大班《打包比賽》《小小裝訂工》的活動中,幼兒單獨操作比較困難,老師就可以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操作過程中鼓勵幼兒合作開展探究,並組織幼兒進行小組的交流表達,不僅能讓幼兒對自己的探究活動進行回顧與反思,而且能及時地將自己的新發現與老師、同伴分享,產生思維碰撞;享受發現帶來的歡樂,操作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合作學習的方式對幼兒的社會性的發展、科學素質的增強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5、指導幼兒學會記錄 ,充分發揮記錄表在探究活動中的作用。
隨著幼兒園科學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近年來教師的實踐探索也更加活躍,開展探究式科學活動已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記錄的使用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問題,也是困惑較多的問題。我園科學課題組也針對記錄的問題展開研討。下面我就從幼兒記錄表的設計與使用,以及幼兒科學活動的記錄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等談談我們科學課題組的一些做法。
❹ 如何利用農村資源開展幼兒園主題活動的實踐探索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學前教育作為全部教育之基礎,其核心的職能就是既要保障每個兒童適應現實的社會,幸福快樂的成長,更要保證他們適應並創造未來的社會。那麼,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呢?即需要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具有探究精神的人才。而如今農村幼兒園備受社會的關注,國家也在大力扶持農村幼兒園,但是,農村幼兒園的資金和設備往往不如城市幼兒園充足,農村幼兒園園區建設的硬體和軟體都與城市幼兒園的條件有一定距離。但是,農村幼兒與城市幼兒一樣,好奇、好問、好探究,他們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喜歡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圍的世界。我認為,農村幼兒園想要更好的發展,可以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尤其是科學教育,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幼兒的科學素質,以及使幼兒獲得更廣泛的科學經驗和科學方法,更是能夠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我從農村幼兒教育因地制宜的角度,選擇了這個課題。 我們幼兒園地處資源廣闊的農村,這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變化,農作物有的開花,有的結果……給孩子以活的教材。幼兒園里的孩子多數是農民的後代,他們對農村的農業生產與農事活動具有著濃厚的興趣,隨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及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他們也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農業生產的技能,如挖坑、點豆豆等,我們認為,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就要充分利用與發揮,鼓勵他們在活動中觀察、操作、實踐,掌握一些科學技能。 二、課題研究的現狀分析 科學教育活動不僅是要讓孩子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並提出了「做中學」的口號。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科學領域教育:「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2002年,我國開展「做中學」科學教育研究項目,對幼兒科學教育進行了探索,提出了「以幼兒為主體」、「探究性學習等適宜的觀念和教學策略研究,促進了幼兒科學教育質量的提高。近年來,《利用農村資源踐行課程標准》、《發揮農村資源的優勢,開展游戲活動的研究》等都取得了一些成就。在研究中,充分利用了農村的自然資源,讓幼兒親身體驗,親自去探索農業生產與農事活動的技能。 三、課題概念及課題的界定 (一)課題核心概念 1.科學活動: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使他們體驗探究和發現的樂趣,感受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和方法。 2. 幼兒園科學活動:應是「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的教育過程」。這一「過程」有兩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是激發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是培養現代人應具有的基本素質。二是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濃厚興趣,萌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 3.自然資源:是指離我們生活很近的周邊資源,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未經人類加工的資源的有用自然物。 4.農村自然資源:是與我們農村生活息息相關、隨手可得的一切自然資源。 (二)課題界定 「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的實踐研究」是指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從幼兒的興趣和原有知識經驗出發,選擇和開發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認知水平的幼兒科學活動內容,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記錄、操作等途徑,親身經歷探究過程,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形成和發展探究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 四、研究的理論依據 1.皮亞傑的有關認知發展理論也指出:「幼兒必須通過自身活動去發現、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在探究活動中,鼓勵幼兒圍繞一定的內容自主探究學習,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2.以探究性理論依據,我們把探究性學習活動理解為是一種以探究為基本特徵的學習活動,幼兒探究性學習活動是一種以幼兒為中心,為幼兒創設多種途徑,讓幼兒在自己原有的經驗和知識結構上,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積極地從活動中去探尋問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的學習過程。只要是孩子通過自己去調查、交流、討論、實驗、親身經歷的體驗都是探究性學習。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利用農村的有利資源,探索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內容和方法,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主動地感知、體驗、領悟各種科學知識,在探索、發現中培養創新意識,構建新的知識和經驗,形成科學概念,初步發展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科學探究素養。 同時,在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進行幼兒探究式科學啟蒙興趣的培養過程中,形成幼兒園的辦園特色,建構新的園本課程,促進幼兒園的發展,提升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和水平。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1)探究柘汪鎮第二中心幼兒園幼兒科學現狀的調查研究; (2)農村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幼兒園科學活動的設計; (4)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的策略。 以新《綱要》精神為指導,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結合本園實際,開發和選擇適合各年齡班幼兒認知水平的科學活動內容,設計活動方案,挖掘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活動內容,形成幼兒科學教育系列活動,逐步建構科學活動特色篇 七、課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研究開始,通過問卷調查,測查評析柘汪鎮第二中心幼兒園3-6歲幼兒對科學素養現狀的調查。 2.觀察法:一方面對幼兒個體在科學活動中進行觀察、跟蹤研究和總結,另一方面,對科學活動設計進行園本教研式的個案分析。 3.文獻資料法:查閱國內外有關幼兒科學啟蒙教育和探究式學習的文獻資料,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提高理論水平,更新教育觀念,以進一步指導實踐。 4.經驗總結法:在積累大量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及時總結、反思、提煉、修正自己的教育理論,貫徹《綱要》和《指南》精神,逐步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探索出農村幼兒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的規律。 5.行動研究法:採用實踐研究的方法跟蹤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不斷修改計劃,進行再次研究。 八、課題研究的對象及時間 研究對象:柘汪鎮第二中心幼兒園全體幼兒 研究時間:2014年6月——2016年6月 九、課題研究的步驟 (一)准備階段:(2014年6月—2015年2月) 1.根據實際,確定研究內容,成立課題組,明確人員分工。 2.對柘汪鎮第二中心幼兒園幼兒科學現狀的調查。 3.搜集資料,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二)實施階段:(2015年3月—2016年2月) 1.制定具體的、可行的研究計劃,並按計劃開始實施。 2.每月定期召開課題研討活動,及時調整研究方案。 3.積累素材,撰寫相關的幼兒園科學活動設計以及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的策略。 4.完成相關研究的論文。
❺ 如何利用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課程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現代化幼兒教育的認識,已不僅僅是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的幼兒教育實踐,高價、高消耗也未必帶來高質量,如何進行教育資源的充分發揮和合理利用?它讓我們更多地思考著教育的多元化、多樣化,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應當得到充分體現,應當充分地認識到自然環境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幼兒園課程應根據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變化,科學地來組織和選擇教材,引導幼兒從廣闊的自然界、紛繁的社會生活中學習各種實際的、活生生的知識。
關鍵詞
農村資源 美術教育 文化資源
我們幼兒園既是一所現代化幼兒園,又是一所有著豐富教育資源的農村縣區幼兒園,處於獨特的農村資源和鄉土文化氣息之中。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優化,《美術教育中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研究》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把目光愈來愈多地投向農村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因地制宜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農村資源教育活動,充分讓幼兒去感受、去領略、去體驗鄉土活動帶來的快樂,培養他們繼承和發展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胸懷和能力,以及環保節約的意識和品質。
一、有效利用農村文化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文化是人得以成長的核心因素,各地在自身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必然會形成一定的、有地域特徵的地方文化,生長於此的人們會潛移默化受到這些文化熏染,成為文化的認同者。農村文化蘊涵著豐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價值。新沂特有的地理環境、鍾吾文化、民間藝術、地域特色等都是豐厚的教育資源。新沂在巍巍馬陵山、滔滔沭河水的滋養中,在鍾吾古國、花廳文化的積淀下汲取豐富營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這里有著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民謠、民間游戲、民間藝術、地方特產、家鄉風光、特色經濟、地方風俗……這些無不顯現出新沂這塊人傑地靈、深厚嚴謹、大氣睿智的沃土的文化底蘊。有效利用和挖掘這些有價值的教育資源,豐富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綱要》指出: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環境育人是幼兒教育的特點。農村文化資源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彰顯著無窮的魅力,是幼兒美術創作的源泉。
在一日活動中,我們把民間游戲和歌謠滲透進去,豐富幼兒的活動。在翻繩的游戲中,孩子可以邊說歌謠邊翻,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又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民間工藝活動《綉花》,我讓孩子們自己來試一試、做一做。首先,我和孩子們收集了綉花鞋、綉花枕頭、綉花帽、綉花圍兜等物品,開了一個綉花作品展示會,我便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仔細地去觀察作品,增加孩子的感性認識。其次,請會綉花的家長在孩子們面前進行刺綉,進一步給予孩子們足夠的刺激,以激發他們自己動手製作的慾望。在孩子們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通過一次次的實踐操作不斷提高水平。當一件件富有想像的綉花作品被裝飾在活動室時,孩子們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感受到了民間藝術的特殊魅力,了解到了勞動人民的淳樸與智慧,體會到農村文化資源的博大精深。
二、有效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綱要》 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我們良好的教育資源,大自然是孕育智慧的源泉,自然景色時時變化處處不同,是孩子們用來創作的最好的藝術表現對象,也是引發孩子們創作激情和熱愛自然的好途徑!帶孩子來到田野,孩子會在與自然物接觸的過程中,促使他們認識和了解自然物的生長規律,了解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產生熱愛自然資源的情感,培養孩子們對大自然保持著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由此,一個個探索型美術活動應運而生,多彩的活動激發幼兒思維的火花。
隨手可得的泥巴是陪伴孩子們的最好美術游戲材料。孩子們在玩玩、捏捏、做做的過程中,把泥巴變成了各種自己喜歡的物體。如用泥球做成糖葫蘆、葡萄、太陽花、用泥條做成桌子、凳子,用泥球和泥條組成螃蟹、小鳥、蝴蝶、花朵,還製作了各種糕點、糖果、面條、水餃等等。孩子們在玩中做、做中玩,大膽創新,自由想像。
每當春夏秋冬田野里有不同的景色變化時,是培養孩子們審美情趣和動手能力的最佳時機。金秋十月我帶孩子們去秋遊,孩子們在野花飄香中,沐浴著大自然的雨露陽光。他們爭先恐後地把自己觀察到的,尋找到的告訴我:老師我發現小草變黃了,野菊花盛開了;我看到毛茸茸的蘆葦隨風飄盪,田野里的水稻金燦燦的;我還看到小樹葉在跳舞呢……孩子們秋遊回來把採集的各種樹葉、花瓣,畫一畫、貼一貼,把摘回的野花野草插在牛奶瓶里,看到孩子們興致很濃,我讓他們討論:怎樣把樹葉貼得生動美觀?怎樣把花、草、葉子插得漂亮?通過討論,孩子們從無目的地貼畫到有目的地貼,從亂插到懂得怎樣配色,怎樣布局才漂亮、有層次感。活動結束後,我把幼兒的作品布置在自然角、午睡室,這一幅幅作品正是孩子們所要表達的心聲,他們看著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滿了成功的喜悅。
三、有效利用農村作物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農村的農作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色彩豐富,是美術創作的絕好語言素材。給他們更廣的想像空間,孩子們可以自己尋找適宜的材料進行製作,動手去表現自己所想表現的東西,體驗其中的樂趣,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美術活動,發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在《有趣的種子》主題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種種子:有雞毛菜籽、毛豆、黃豆、扁豆、蠶豆、青豆、白雲豆、紅豆、薺菜籽、葫蘆籽、玉米、花生、高粱等等。當這么多的種子聚集在一起時,孩子們可興奮了,他們相互交流、相互介紹,嘴裡還不時發出一聲聲贊嘆:原來青菜籽這么小,豆類的種子這么多,好漂亮!絲瓜子怎麼扁扁的和西瓜子有點差不多,赤豆是深紅的,可以補血的,玉米種子藏在玉米棒上,棉花種子藏在花朵里等。確實從孩子的交流、介紹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已被激發,同時還產生了創作的慾望,我鼓勵他們在晨間活動、午間、游戲時間玩一玩、貼一貼,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種子貼畫展現在孩子面前。 在班級活動區角的創設上,也緊隨孩子發展的興趣,在材料的提供上我注重了材料的原始性、體現內容的挑戰性,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盡情的表現表達,大膽的想像創造。蔬菜是農村一年四季都有的農作物,有紫色的茄子、紅色與青色的辣椒、紅色的番茄、青色的蠶豆與毛豆、玫紅的番薯、白色的蘿卜、彎彎的黃瓜等等,都是孩子區角活動的好材料。我引導孩子們觀察、想像,在他們眼中,這些五顏六色的蔬菜便是一件件生動活潑的物體。如孩子想像出青椒像青蛙、白蘿卜像小老鼠、小豬、毛豆夾、扁豆夾像小船等,同時在孩子想像的基礎上,我又為孩子提供了一些輔助材料,讓他們與材料互動。橡皮泥、火柴、牙簽、珠光片、各式蠟光紙等,幼兒自由探索如何使用工具與輔助材料將蔬菜製成各種有趣的造型。土豆,在孩子的手中稍稍添加了一些輔助材料便製成土豆刺蝟、土豆長頸鹿、土豆孔雀、土豆小雞等一系列富有童趣的土豆製品。白蘿卜在孩子的操作中裝上胡須、粘上眼睛、插上一個小尾巴,一隻活潑可愛的小白鼠便展現在眼前。同時孩子們還做了小胖豬、小白兔、小山羊、小蝸牛等一些栩栩如生的小動物。豐富的農作物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靈感,他們將自己的想像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出了千姿百態的物體造型,大大的增強了孩子對區角活動的興趣,提高了孩子的審美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
同時孩子在與農作物的對話過程中不斷拓展思路,他們把田野里的稻草、高粱稈、玉米皮等紮成不同的造型掛在教室的牆上,美化身邊的環境……孩子們已深深感受到了農村資源的無窮魅力,在創造的天地間自由飛翔。
四、有效利用農村人力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綱要》要求:「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農村的各種能人、藝人是幼兒教育的良好合作夥伴,是寶貴的人力資源,應給予充分挖掘和利用。
首先,發揮特長家長的作用。「家長是重要的合作夥伴,應吸收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我在美術教育中,積極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鼓勵家長走進幼兒園,參與幼兒園的各項活動。把擅長柳編的、擅長畫農民畫的、擅長捏麵人的、擅長製作農具的家長分別請到幼兒園,在孩子們中間現場展示。不能到幼兒園展示的我們就組織參觀,參觀瓜果大棚、參觀養雞場、孔雀園……這些活生生的畫面,極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慾望,孩子們的區角游戲豐富了,編織的、製作的、剪貼的、刺綉的,各種游戲運用而生。孩子們的藝術創作生動了,創意、造型、用色、布局變得有想像、有創意、有童趣,平面的立體的藝術品千姿百態,各具特色。
其次,挖掘民間藝人的才能。新沂農村有著豐富的民間人才資源,剪紙藝人、面人藝人、門吊藝人、草編藝人、刺綉藝人應有盡有,他們個個都是身懷絕技,他們身上都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們的藝術品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他們是我們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幼兒美術教育的珍貴資源。
我們定期邀請他們給我們做藝術顧問,給孩子們展示、指導,參與孩子們的活動,讓孩子們從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素有「文化藝術之鄉」的新沂合溝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於「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剪紙藝術家王桂英奶奶就居住於此,她的作品《小街一角》《烙煎餅》《春耕》《架電線》等,熱情奔放,質朴、淳厚,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一直受到海內外人士的喜愛。熱愛王奶奶和她的作品的孩子們,每次活動時都把王奶奶熱情地「包圍」起來,爭先恐後地問這問那,孩子們不僅喜愛王奶奶隨時剪出的活動場景,喜愛王奶奶聚精會神剪紙的樣子,喜愛王奶奶的剪紙活動課,更被王奶奶幾十年的剪紙藝術的執著所激勵。這樣生動的活動,對於孩子們來說,收獲是太大了。在王奶奶的指導下,一件件作品如泉水一般,不斷涌現,孩子們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午睡、游戲、吃飯等都走入了作品,教室里、午睡室里、走廊里到處都掛滿了孩子們的作品,這些作品生動形象,生活氣息濃厚。活動中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剪紙的藝術,還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雙創造美的靈巧雙手、一顆熱愛生活、熱愛民間藝術、熱愛家鄉文化的熾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