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中小學新型課程的指導
Ⅰ 淺談怎樣構建小學中高階段數學教學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1.研究背景 面對新一輪的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根據我縣教師師資隊伍的現實狀況,博興縣數學教研室於2007年8月開始進行《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的課題研究。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下的數學教學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新課改的不斷普及和深入下,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都發生了重大轉變,而我縣部分教師尤其是鄉鎮年齡較大的教師很難融入到學習新課改的氛圍中,跟不上新課改的步伐,成了新課改的旁觀者。主要表現在:穿新鞋,走老路。他們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學習而忽視了理念上的更新,課堂中所表現出來的所謂創新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只是新課改的一層外衣。為了全縣教師讓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新課改的精神合拍,用教學行為踐行新課程理念並不斷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所以實施了《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的課題研究。 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也是針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諸多弊端提出來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忽視了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傳統的課堂教學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即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認為學生是無知的,什麼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師的講解、灌注。於是,教師便從主觀願望出發,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課堂向學生生硬、機械的灌注現成的知識,學生只是消極的接受。其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學生看,教師寫學生抄,教師指定考試范圍,學生死記硬背。只有教師的積極性,而無學生的積極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下簡稱《課標》)在「前言」部分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由此可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實踐《課標》理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 2.國內外研究現狀與預期突破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英國肯特布雷大學愛倫·史博教授研究的「優秀的教與學」和我們研究的「高效課堂」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教學的最高效率,愛倫·史博教授對高效的理解是從高效享用學習資源,單位時間內高效學習,高效完成個性化學習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高效互動與滋養四個方面來研究的。與我們新課標中所提到的三維目標也是吻合的。艾倫·史博教授的研究對英國小班化的教學起到了積極地推進與優化的作用,而與我們國內的大班額集體授課的現狀不太適用。 2. 全國著名課改專家李炳亭先生近年來專注於「高效課堂模式」的推廣實踐工作,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論素養,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特別是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受到全國教育同行的高度評價。但是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課堂模式」適用中學生的比重較多,而適用於小學的內容占的比重較少。 (二)預期的突破 我們研究的《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將進一步充實、細化同類研究中的爭議和遺憾,尤其是在新授課的教學流程中所存在的疑惑,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得益彰,師生共同提高、和諧發展。 二、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美)馮.格拉斯菲爾德(Von Glasersfeld)。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1)認識是由主體主動建構的,而不是從外界被動地吸收的。(2)主體在認識過程中,不是去發現獨立於他們頭腦之外的知識世界,而是通過先前個人的經驗世界,重新組合,且建構一個新的認知結構,認識具有建構性。 2.素質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觀是20世紀末,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現代教育觀,是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出來的。素質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為指導的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教育觀。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非指導性教學理論 (美)卡爾.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非指導性」教學的特徵及原則:(1)極大地依賴於個體的自身成長,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種障礙。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學習得以容易地開展。如誘導學生獨立思考、澄清問題、幫助組織已被學生認可的經驗。(2)情調情感因素,具有真誠、理解、接受的氣氛。不掩飾,坦誠公開。(3)學生是以維持自己的構造或是強化自己的構造心理來學習的,因此注意以「同化」來影響學習過程。(4)作為自然發展狀態而互相接觸。教師不是教學生怎樣學,而是提供學習的手段,由學生決定怎樣學。 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和過程 一、研究目標 具體有以下幾點: 1.通過實踐與研究創立一套科學民主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使師生和諧的共同發展。 2.以全新的課程理念和教育專家的理論為指導,逐步的探索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並不斷的完善。 3.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將進一步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得到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 4.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加大我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進程,促進全縣小學數學教學發展的基本策略和管理制度。
Ⅱ 如何建構小學語文的高效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優化,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張揚個性、展示自我,徹底剔除「硬塞知識的辦法」。因為只有學生在課堂上能自主學習了,掌握了學習方法,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才會逐步走向高效課堂,才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那麼,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仍是我們在不斷實踐和摸索的課題。我想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抓綱務本,質疑導學,是建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前提。
隨著我縣高效課堂的強力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順應這一歷史潮流。要打造高效課堂,首先要做到抓綱務本。抓綱就是要吃透新課標,務本就是要弄清課本的知識要點、重點難點及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編制科學實效的導學案,在編寫導學案時將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各層次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要使優秀生從導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其次是質疑導學。在課堂上,要發動學生質疑問難,把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教師把這些問題按學習的層次歸類整理,然後據此組織學生研討。採用「質疑導學」的方法,使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學生踴躍發言,課堂真正活躍起來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體現。如教學《霧凇》(蘇教版第七冊)中這樣一段:清早,寒風吹拂,霧氣繚繞。人們漫步在松花江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便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黃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讀欣賞、充分感悟後,設計了如下練習:假如你看了霧凇奇景,會怎樣贊嘆?學生語言豐富,思路開闊。
二、科學分組,合作探究,是建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基礎。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具有科學性、序列性的教學活動。開展合作學習,就必須組建學習小組,科學分組本著「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全班學生按照成績、能力傾向、個性特徵等分為若干個小組,這樣既可以增加小組合作成員的多樣性,同時又可以增加合作學習小組間的競爭性。組內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誰組織、誰作記錄、誰承擔小組發言的任務、小組成員發言時其他同學干什麼等等。總之,小組成員必須明白自己應承擔的角色,明白各自該為小組做什麼。但角色可以適當輪換,這樣能讓小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為學生創造多種嘗試的機會,以此來增強合作者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同時,小組各成員應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形成一個有戰鬥力的群體,確保每一次探究學習的質量。教學離不開預設,但如果一味按部就班,連開場白、過渡語、結束詞的語氣、手勢、表情都事先設計好了,這不是教學而是演戲;同樣,如果一味強調現場生成教學,可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就到哪裡。預設與生成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完成預設的目標。有效的教學預設應具備兩項功能。如一位老師教學《草地夜行》最後一段時,有意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提出疑難問題。結果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1.這一段兩次出現「要記住革命」,為什麼前一次加引號,而後一次不加引號呢?2.這一段開頭寫了風大、雨大、天黑,這些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3.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後矛盾?既然是「無邊的黑暗」,又怎能「看見了一條光明大路」?4.前面寫小戰士飢餓疲勞,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後來他既沒休息過,也沒有吃東西,怎麼能「邁開大步」走呢?
三、多彩的課堂形式,是建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保證。
優質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理念,我們必須立足於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實現有效的、多向的、高質量的互動,從而達到這一最終目標。例如教學《翠鳥》時,可在課前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什麼動物,從課本中、電視中、網上查找有關翠鳥的資料,上課時讓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以及課外資料,初步了解翠鳥的有關知識,體會翠鳥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應該給予保護。教師可啟發學生思考:翠鳥到底有哪些具體生活習性呢?這時教師為了繼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說:「這個問題值得去研究,你們課後繼續查找資料,等找好資料,我們再交流探討。」這樣的教學,實現了課堂向課外開放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課外轉向課內,再走向課外,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興趣,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改變了以往語文教學自我封閉、與社會隔絕的狀況。
四、課後注重「課堂教學反思」,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推進器。
布魯姆說過:「學習中經常取得成功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學習興趣,並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教學反思是課堂教學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但現實中我們許多教師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課就以為任務完成、萬事大吉。而事實上,大凡優秀的教師都非常重視課後反思,這些教師也都非常看重課堂反饋並在教學中長期堅持思考的習慣,不斷地反思教學,即使是教學多年的老教師,因為他們清楚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成為膚淺的認識。
總之,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研究課題,只有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大量先進的教學經驗,經過教學不斷砥礪和不斷的探究,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Ⅲ 如何構建新課程教學理念的理想教學方式
一、預習
在每節課前首先制定「預習提示」,針對學習內容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指導策略,總體上從以下三方面對學生進行預習指導。
1.「非實驗性」內容的預習指導
教材中的「想想議議」主要以思考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閱讀性的指導,有的思考題附加一定的指導性提示,確保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正常的進行閱讀;有的閱讀指導中附加一定數量的針對性練習,深化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教材中的「科學世界」和「STS」作為學生的閱讀材料,可讓學生歸納總結其介紹的內容,或給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供思考,這樣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2.「實驗性」內容的預習指導
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探究」和「演示」等,可讓學生利用身邊物品自製儀器或鼓勵學習小組借用儀器,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去實驗、探究。有時把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改換成可利用身邊物品去觀察和探究的實驗,而課本上的實驗變換成猜想、解釋與討論性的實驗,這樣整合教材,提高教材的可預習性。對於一些典型的實驗探究問題,我們從科學探究的各個環節,如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實驗設計、進行實驗及收集數據、數據處理與分析論證、交流合作等要素給予一定的宏觀預習性的提示和指導,確保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按正確的思路去實驗探究。有時選擇一些重要的探究性實驗在課堂上預習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價值的,這樣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與思考,真正把科學探究落到實處。
3.相關練習性的指導
教材中的「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練習,原則上由學生預習時完成,這是有難度的,但若對不同難度的試題進行相應的提示,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完成。有的練習題來自生活,鼓勵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解決,走向社會甚至網路去調查、去了解,提高了學生對「從生活中走向物理,從物理中走向社會」的認識。有時在「預習提示」中還補充一定數量的針對性練習,可作為預習反饋。
對於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存在的疑惑,或有什麼新的發現,建議學生記錄下來供課堂討論,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預習提示」中還讓學生對預習內容進行簡要總結,發表自己的感想和學習心得,從一定角度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關注了學生學習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展示
課堂展示學生預習的情況,讓學生展示其學習歷程,教學時盡可能的讓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和實驗探究的展示。
一般課堂教學伊始,首先以小組為單位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通過預習你學習了哪些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應用這些物理知識?不完整時由小組內學生或其他小組補充。這種教學思路,一改過去的教學常規,突出了學生對預習內容的整體把握情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充分體現「STS」的思想。然後按預習提示的問題逐一討論,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規范其不準確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問題,糾正其錯誤的理解。
對於教材中的各種實驗,大多讓學生來展示,講解其實驗方案,演示其過程,總結實驗結論。在展示和互動中,學生的思維發生了「碰撞」,通過探究的「切磋」、學具製作技巧的「展示」,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發,激發了學生對探究的再次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導演,是組織者、合作者,這樣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和語言表達能力,滿足了學生的自豪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對於「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的練習題和補充的針對性練習,我們大多採用學生作業展示或師生討論的方式來完成,當堂處理練習。課前由於學生通過自學已基本掌握了書上的知識,所以教師真正講解的東西不是太多,這樣一節課輕松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大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模式實施策略
「預習—展示」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關鍵在預習,預習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通過教學的不斷總結和反思,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加強「預習提示」的設計
1.「預習提示」的設計應由淺入深,初次嘗試應注意將預習提示「細化」,加強對預習的指導,避免不能理解概念和規律使預習停滯。
2.要鼓勵學生嘗試做預習筆記,找到新教材的重點和預習中的難點,這樣課堂學習時做到心中有數,帶著預習中的疑問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
3.要深入了解學生。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思路不同與一般的教學思維,只有深入了解學生才能將「備學生」與「備教材」有機的聯系起來,讓「預習提示」的設計方案更進一步的接近學生的思維,讓課堂展示的教學設計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要加強合作學習
加強合作學習是「預習」實施的關鍵。學校定期開放實驗室要落到實處,學生可以學習合作小組為單位,向實驗室借用常用儀器課外自主實驗與探究。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的預習與討論、實驗與探究,它可以充分活躍學生的思想,增加彼此學習的經驗和機會,使學生在獲得自我可能性認識的同時,又能通過合作與交流,學到他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看到自己尚未發覺或發現的自我潛能,培養自信心。
三、要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
遵循新課程標准「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要對學生的階段性考試、探究與創造能力、課堂教學表現能力等綜合評價,形成對某個學生本階段或本學期的整體評價,激發學生對「預習—展示」型教學模式的積極參與意識和熱情,使這種教學模式能順利的實施。
Ⅳ 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1.研究背景
面對新一輪的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根據我縣教師師資隊伍的現實狀況,博興縣數學教研室於2007年8月開始進行《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的課題研究。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下的數學教學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新課改的不斷普及和深入下,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都發生了重大轉變,而我縣部分教師尤其是鄉鎮年齡較大的教師很難融入到學習新課改的氛圍中,跟不上新課改的步伐,成了新課改的旁觀者。主要表現在:穿新鞋,走老路。他們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學習而忽視了理念上的更新,課堂中所表現出來的所謂創新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只是新課改的一層外衣。為了全縣教師讓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新課改的精神合拍,用教學行為踐行新課程理念並不斷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所以實施了《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的課題研究。
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也是針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諸多弊端提出來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忽視了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傳統的課堂教學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即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認為學生是無知的,什麼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師的講解、灌注。於是,教師便從主觀願望出發,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課堂向學生生硬、機械的灌注現成的知識,學生只是消極的接受。其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學生看,教師寫學生抄,教師指定考試范圍,學生死記硬背。只有教師的積極性,而無學生的積極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下簡稱《課標》)在「前言」部分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由此可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實踐《課標》理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
2.國內外研究現狀與預期突破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英國肯特布雷大學愛倫·史博教授研究的「優秀的教與學」和我們研究的「高效課堂」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教學的最高效率,愛倫·史博教授對高效的理解是從高效享用學習資源,單位時間內高效學習,高效完成個性化學習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高效互動與滋養四個方面來研究的。與我們新課標中所提到的三維目標也是吻合的。艾倫·史博教授的研究對英國小班化的教學起到了積極地推進與優化的作用,而與我們國內的大班額集體授課的現狀不太適用。
2. 全國著名課改專家李炳亭先生近年來專注於「高效課堂模式」的推廣實踐工作,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論素養,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特別是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受到全國教育同行的高度評價。但是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課堂模式」適用中學生的比重較多,而適用於小學的內容占的比重較少。
(二)預期的突破
我們研究的《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將進一步充實、細化同類研究中的爭議和遺憾,尤其是在新授課的教學流程中所存在的疑惑,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得益彰,師生共同提高、和諧發展。
二、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美)馮.格拉斯菲爾德(Von Glasersfeld)。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1)認識是由主體主動建構的,而不是從外界被動地吸收的。(2)主體在認識過程中,不是去發現獨立於他們頭腦之外的知識世界,而是通過先前個人的經驗世界,重新組合,且建構一個新的認知結構,認識具有建構性。
2.素質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觀是20世紀末,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現代教育觀,是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出來的。素質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為指導的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教育觀。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非指導性教學理論
(美)卡爾.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非指導性」教學的特徵及原則:(1)極大地依賴於個體的自身成長,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種障礙。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學習得以容易地開展。如誘導學生獨立思考、澄清問題、幫助組織已被學生認可的經驗。(2)情調情感因素,具有真誠、理解、接受的氣氛。不掩飾,坦誠公開。(3)學生是以維持自己的構造或是強化自己的構造心理來學習的,因此注意以「同化」來影響學習過程。(4)作為自然發展狀態而互相接觸。教師不是教學生怎樣學,而是提供學習的手段,由學生決定怎樣學。
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和過程
一、研究目標
具體有以下幾點:
1.通過實踐與研究創立一套科學民主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使師生和諧的共同發展。
2.以全新的課程理念和教育專家的理論為指導,逐步的探索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並不斷的完善。
3.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將進一步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得到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
4.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加大我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進程,促進全縣小學數學教學發展的基本策略和管理制度。
Ⅳ 如何建構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當前,新課程改革已經在瓊中縣各小學轟轟烈烈的開展,教育局負責新課程改革的付永東副局長提出了許多關於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作為一名多年主管學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我認為要想全面提高學校數學教學質量,就必須了解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掌握新課程改革理念,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編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現就根據我校新課程改革的開展情況和以往本人的教學經歷談談我對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數學應如何進行教學的幾點體會:一.教師一定要把握新的數學課程教材特點,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新的數學課程教材主要特點是既要聯系社會生活,又要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還要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社會上處處有數學知識,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來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突出方法性、體驗性、綜合性和發展性,並結合學科主要知識,精心策劃練習和精心設計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同時要介紹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鞏固和拓展學科知識,轉變學習方式,有效促進學生學科學習效果的提升,逐步學會學習,努力實現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校大部分是農村學生,由於他們地處山村,因此特別要注意這些山村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況和知識發展水平,加強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練習、觀察、實驗、討論、製作、評議、調查、研究創作等學習活動,強化學科知識的應用,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也要關注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養成,努力實現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落實.
二、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把學習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如何在孩子們面前展示出一個五彩繽紛的數學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愛數學,主動地用數學.我認為關鍵是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讓數學知識生活化.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數學時,他們的心智活動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親切,有興趣.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學習的角色,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進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使學習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求.例如:我在網路教學視頻中看到有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比高矮》這部分內容時,這位老師是這樣導入的:課前教師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邊框上,上課時教師故作驚奇的說:咦,黑板擦怎麼跑那麼高,誰願意幫我把它拿下來?一個學生上講台來拿,可是該學生由於個子矮,夠不著,他就跳起來去拿,顯然費了很大的力但還是夠不著.老師微笑著說:還是讓我來拿吧.老師動手拿下了黑板擦.並問:同學們,剛才為什麼他很費力也拿不到,而我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學生紛紛發言:因為老師個子高,學生個子矮;說老師個子比他高,他比老師個子矮;老師你都長到黑板那兒了,所以一下子就夠著了.老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馬上叫剛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學生上來站在老師身邊,再次比高矮,並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教師總結:看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知道誰比較高,誰比較矮,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處理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比高矮.
我認為這位老師這樣的導入設計很新穎,體現了新理念、新教法,讓學生在一片歡笑聲中理解了比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體感受和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三.在數學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觀察、動手操作、大膽猜測、合作與交流等數學學習活動,而且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角色、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數學的探索性思維在教學中的最高點,它不依常規,尋求變化,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考慮問題,我認為在我們這種農村學生多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索性思維需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假如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興趣,那麼學生的整個心理活動就會處於主動的狀態,他們就會聚精會神地去學習並真正掌握數學概念、性質及基本規律.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因為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能讓學生從知識型轉化為智力型,讓學生學會全面地綜合地思考問題.比如小學高年級的應用題里的一題多解,它需要思維的廣泛性,所以教師必須多讓學生多動腦筋,多去想想,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思維能力的習慣.另外,適時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形成學生良好思維能力一種好的方法.所以,《數學課程標准》在總體目標中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學會用思維的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並將數學思考作為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四大目標之一,單獨列出了具體闡述.對每一位數學教師來說,如何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並學會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現象,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世界,又能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興趣.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有在教學中科學、合理、扎實有效地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將時時刻刻沖擊著我們的頭腦,沖擊著我們的課堂,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許多的思考.面對新課改我們都要經歷苦惱、反思、探索、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創造性的學習數學課程標准,創造性地駕馭教材,處理教材,不斷地自身調節,以達到目標.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每一位教師觀念的轉變、知識的更新、行動的研究並將這些體現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中,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話,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產生實質的變化.
Ⅵ 淺談如何構建小學數學新型課堂的實踐與反思
在當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提出課堂中要將以往教授學生理論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創新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我們需要轉變原有的教學模式,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構建新型的小學數學課堂。本文就是針對我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談談我對構建小學數學新型課堂的幾點看法。
1. 新背景下課題的提出
我國基礎教育走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需要創新教學思想與模式來適應當前的教育形勢。小學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來說,為學生日後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然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注重理論的傳授,而忽視學生思考的過程。國外教育專家就指出:「中國的學生數學基本功較為扎實,只是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較差,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缺乏。」許多時候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是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與思維的發展,無法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應當結合小學生的特點與興趣,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優化組合,構建出高效新型的數學課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思維的共同提升。
2.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雖然在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中,小學數學教學有了起色,但是由於部分學校的教師依然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影響, 在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在我國中小學課堂中形成的單一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引出問題---介紹數學理論---分析課本例題---學生練習」,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雖然能夠開門見山能夠帶學生直接引入內容,但是容易束縛學生的數學思維。加上小學生並沒有預習的習慣,因此許多時候會出現學生到最後都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的情況。
其次,教師一直將學生當成「聽課容器」,讓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難以與學生有效地溝通,不知道學生們喜歡怎樣的課堂與老師。所有的知識都是「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形成互動與和諧的師生關系。尤其作為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小學生們來說,他們習慣了幼兒園輕松的教育環境,而坐到死氣沉沉的課堂中,讓他們有了枯燥乏味的情緒,這對日後的數學學習起到了阻礙作用。
第三,教師教學內容抽象,與生活聯系不緊密。小學生抽象思維較為薄弱,如果不能聯系實際,他們很難理解課本內容,而一些老師為了追趕進度,經常以理論灌輸為主,使課本知識與生活經驗脫離,讓學生們感到學習吃力。
3. 我在構建小學數學新型課堂的實踐與反思
3.1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提升學生興趣
傳統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使學生容易產生枯燥的心理,小學生正處於新鮮認知階段,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面感官來展示教學內容,這與學生心理特點相吻合,因此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設備來輔助我們教學。比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時,一般老師都會拿出一些人民幣給學生進行展示,而學生平時就接觸貨幣,因此沒有多少興趣可言。而我會利用多媒體,在帶領學生認識人民幣之後,將一些生活中利用人民幣交易的圖片或者視頻放給學生看,並且如果有富裕的時間我會額外教他們一些認識假幣的經驗,通過利用多媒體來展示豐富的感性材料,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進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3.2與生活相結合,理解數學意義
小學生由於抽象思維較為薄弱,許多時候單純地靠數字來帶領學生解決問題,學生會感到很盲目,然而數學學習就是為了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因此如果單純機械地用一些算式訓練,只會讓學生難以真正理解數學的意義。我們可以在課堂中結合具體的生活情景開展教學,比如在學習估算的時候,我們要讓學生能夠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相聯系。我在最初估算教學的時候,會給學生創設這樣的情景,小明去飯店吃飯,魚香肉絲19元;家常豆腐8元;火鍋雞31元,一共約需要多少錢?學生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就能夠明白我們在生活中有時候要立即算出大概價錢,加上有3個數量,難以快速得到精準的結果,因此就需要用上估算的方法。另外,我有時候會讓學生提前調查本年級每個班有多少人,然後我會在課上提問如果四個班一起去公園,而只有兩趟車,怎麼辦?學生們都會說兩個班合乘一輛車。我讓學生們說出來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法(自由搭配,不限條件),然後我又提出條件,每輛車只能坐限定的人,這時候學生就會排除一些搭配方法。通過一系列的讓學生參與活動,既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主體性,又能夠感受到估算的必要性,並且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切身體驗到估算的作用,進而增強估算的意識。通過這種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理解數學,並且很快地應用到生活中去。在另一方面,也能夠培養學生團隊能力,更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快感。
3.3與時尚結合,增進師生關系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雖然我們教師在課堂中的主要任務是教授數學知識,但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容易讓我們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然而當前一些課堂中,教師會樹立起「嚴師」的形象,雖然維持好課堂紀律,卻讓學生難以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我通過在私下與學生溝通,發現他們希望老師能夠平易近人、活潑幽默,因此我會運用一些「懷型」(「時尚」的英文音譯)的語言融入到教學當中,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現在學生說話中都會夾雜一些網路用語,我也會試著去了解這些詞彙,比如「這個題目出的真給力啊」「我們讓這些分數開始pk(比較兩分數的大小)」「我覺得這道題很簡單,有木有?」等等。學生們很快被我幽默詼諧的語言所吸引,因而讓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悅,師生關系也變得更加和諧,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結語
新型課堂不只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更是發散思維的園地。小學生思維正處於形成時期,我們應當以學生為本,針對他們的心理特徵與興趣去設計教學,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氣氛中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只有不斷地在優化小學數學教學之路上走下去,才能為祖國培養出新世紀人才。
Ⅶ 如何構建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學科教學方式
一、預習
在每節課前首先制定「預習提示」,針對學習內容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指導策略,總體上從以下三方面對學生進行預習指導。
1.「非實驗性」內容的預習指導
教材中的「想想議議」主要以思考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閱讀性的指導,有的思考題附加一定的指導性提示,確保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正常的進行閱讀;有的閱讀指導中附加一定數量的針對性練習,深化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教材中的「科學世界」和「STS」作為學生的閱讀材料,可讓學生歸納總結其介紹的內容,或給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供思考,這樣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2.「實驗性」內容的預習指導
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探究」和「演示」等,可讓學生利用身邊物品自製儀器或鼓勵學習小組借用儀器,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去實驗、探究。有時把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改換成可利用身邊物品去觀察和探究的實驗,而課本上的實驗變換成猜想、解釋與討論性的實驗,這樣整合教材,提高教材的可預習性。對於一些典型的實驗探究問題,我們從科學探究的各個環節,如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實驗設計、進行實驗及收集數據、數據處理與分析論證、交流合作等要素給予一定的宏觀預習性的提示和指導,確保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按正確的思路去實驗探究。有時選擇一些重要的探究性實驗在課堂上預習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價值的,這樣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與思考,真正把科學探究落到實處。
3.相關練習性的指導
教材中的「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練習,原則上由學生預習時完成,這是有難度的,但若對不同難度的試題進行相應的提示,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完成。有的練習題來自生活,鼓勵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解決,走向社會甚至網路去調查、去了解,提高了學生對「從生活中走向物理,從物理中走向社會」的認識。有時在「預習提示」中還補充一定數量的針對性練習,可作為預習反饋。
對於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存在的疑惑,或有什麼新的發現,建議學生記錄下來供課堂討論,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預習提示」中還讓學生對預習內容進行簡要總結,發表自己的感想和學習心得,從一定角度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關注了學生學習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展示
課堂展示學生預習的情況,讓學生展示其學習歷程,教學時盡可能的讓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和實驗探究的展示。
一般課堂教學伊始,首先以小組為單位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通過預習你學習了哪些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應用這些物理知識?不完整時由小組內學生或其他小組補充。這種教學思路,一改過去的教學常規,突出了學生對預習內容的整體把握情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充分體現「STS」的思想。然後按預習提示的問題逐一討論,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規范其不準確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問題,糾正其錯誤的理解。
對於教材中的各種實驗,大多讓學生來展示,講解其實驗方案,演示其過程,總結實驗結論。在展示和互動中,學生的思維發生了「碰撞」,通過探究的「切磋」、學具製作技巧的「展示」,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發,激發了學生對探究的再次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導演,是組織者、合作者,這樣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和語言表達能力,滿足了學生的自豪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Ⅷ 如何構建新課程教學理念的理想的學科教學方式
在每節課前首先制定「預習提示」,針對學習內容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指導策略,總體上從以下三方面對學生進行預習指導。
1.「非實驗性」內容的預習指導
教材中的「想想議議」主要以思考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閱讀性的指導,有的思考題附加一定的指導性提示,確保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正常的進行閱讀;有的閱讀指導中附加一定數量的針對性練習,深化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教材中的「科學世界」和「STS」作為學生的閱讀材料,可讓學生歸納總結其介紹的內容,或給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供思考,這樣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2.「實驗性」內容的預習指導
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探究」和「演示」等,可讓學生利用身邊物品自製儀器或鼓勵學習小組借用儀器,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去實驗、探究。有時把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改換成可利用身邊物品去觀察和探究的實驗,而課本上的實驗變換成猜想、解釋與討論性的實驗,這樣整合教材,提高教材的可預習性。對於一些典型的實驗探究問題,我們從科學探究的各個環節,如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實驗設計、進行實驗及收集數據、數據處理與分析論證、交流合作等要素給予一定的宏觀預習性的提示和指導,確保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按正確的思路去實驗探究。有時選擇一些重要的探究性實驗在課堂上預習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價值的,這樣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與思考,真正把科學探究落到實處。
3.相關練習性的指導
教材中的「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練習,原則上由學生預習時完成,這是有難度的,但若對不同難度的試題進行相應的提示,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完成。有的練習題來自生活,鼓勵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解決,走向社會甚至網路去調查、去了解,提高了學生對「從生活中走向物理,從物理中走向社會」的認識。有時在「預習提示」中還補充一定數量的針對性練習,可作為預習反饋。
對於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存在的疑惑,或有什麼新的發現,建議學生記錄下來供課堂討論,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預習提示」中還讓學生對預習內容進行簡要總結,發表自己的感想和學習心得,從一定角度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關注了學生學習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展示
課堂展示學生預習的情況,讓學生展示其學習歷程,教學時盡可能的讓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和實驗探究的展示。
一般課堂教學伊始,首先以小組為單位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通過預習你學習了哪些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應用這些物理知識?不完整時由小組內學生或其他小組補充。這種教學思路,一改過去的教學常規,突出了學生對預習內容的整體把握情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充分體現「STS」的思想。然後按預習提示的問題逐一討論,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規范其不準確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問題,糾正其錯誤的理解。
對於教材中的各種實驗,大多讓學生來展示,講解其實驗方案,演示其過程,總結實驗結論。在展示和互動中,學生的思維發生了「碰撞」,通過探究的「切磋」、學具製作技巧的「展示」,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發,激發了學生對探究的再次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導演,是組織者、合作者,這樣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和語言表達能力,滿足了學生的自豪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對於「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的練習題和補充的針對性練習,我們大多採用學生作業展示或師生討論的方式來完成,當堂處理練習。課前由於學生通過自學已基本掌握了書上的知識,所以教師真正講解的東西不是太多,這樣一節課輕松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大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模式實施策略
「預習—展示」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關鍵在預習,預習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通過教學的不斷總結和反思,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加強「預習提示」的設計
1.「預習提示」的設計應由淺入深,初次嘗試應注意將預習提示「細化」,加強對預習的指導,避免不能理解概念和規律使預習停滯。
2.要鼓勵學生嘗試做預習筆記,找到新教材的重點和預習中的難點,這樣課堂學習時做到心中有數,帶著預習中的疑問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
3.要深入了解學生。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思路不同與一般的教學思維,只有深入了解學生才能將「備學生」與「備教材」有機的聯系起來,讓「預習提示」的設計方案更進一步的接近學生的思維,讓課堂展示的教學設計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要加強合作學習
加強合作學習是「預習」實施的關鍵。學校定期開放實驗室要落到實處,學生可以學習合作小組為單位,向實驗室借用常用儀器課外自主實驗與探究。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的預習與討論、實驗與探究,它可以充分活躍學生的思想,增加彼此學習的經驗和機會,使學生在獲得自我可能性認識的同時,又能通過合作與交流,學到他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看到自己尚未發覺或發現的自我潛能,培養自信心。
三、要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
遵循新課程標准「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要對學生的階段性考試、探究與創造能力、課堂教學表現能力等綜合評價,形成對某個學生本階段或本學期的整體評價,激發學生對「預習—展示」型教學模式的積極參與意識和熱情,使這種教學模式能順利的實施。
◆模式構建感言
「預習—展示」型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之初備受同行的質疑,實質上反映了以發展為價值趨向的現代教學文化,和以接受為價值趨向的傳統教學文化的沖突。教學設計要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首先要弄清學生的學習規律有哪些,其次要弄清學習材料及教學目標是如何與學習規律相匹配的,同時還要將具體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環節,與相應的學習規律結合起來進行設計,體現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創設學生全身心積極參與的充滿情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成功學習的體驗,激發其自信心、成就感和學習欲。
因此,教學設計時,必須簡化教,必須放棄「包辦」,將原來教的內容「下放」給學生,讓學生預習,教師根據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設計教,隨堂的點撥,有些內容讓學生間互教互學,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了些合作,融洽了師生關系,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這樣就落實了物理新課程的理念,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Ⅸ 如何建構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多元主體
教學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按一定的規則對教學效果做出描述和確定,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其目的在於檢查和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教學評價出現了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新課改強調素質教育,重視人的發展,提倡課程與生活的聯系。因此,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構建多元化﹑發展性的評價體系。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評價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建立一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要求我們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制度,不要把評價當做一個過程的終結,更要重視評價的激勵作用與改進功能。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發展性評價,評價的目標是為了激勵、教育、促進學生發展,而不只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表現。因此,我們必須樹立以學生的整體發展和終身的持續發展為著眼點的發展性評價觀念,實現以下幾個轉變。 1、評價主體多元化。 以前的評價是老師說了算的,或者一張試卷就定下來的。現在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們認識到這種評價方式的片面性,現在我們實現了評價的民主化,在評價主體上,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交互化,讓教師、學生、家長、其他與學生學習有關的第三方都成為評價的參與者,將學生從處於被動的位置向積極主動參與評價的主體轉變。除了教師評價外,引入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家長評價,評價中要求對事不對人,以促進發展、促進提高為宗旨,不但要提出問題,更要說一說問題的根源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教師評價:要發揮主導作用,力求准確、詳實、公平、公正。注意方法和策略,使評價成為師生的情感溝通。學生自我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發揮評價的自我激勵、自我反思、自我調控的作用。同學互相評價:讓學生學會欣賞同學,向同學學習,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並對別人的意見進行分析,有選擇地接受。要求家長也要參與評價,實現在評價過程中主體間雙向互動、溝通和協商。 2、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 在應試教育中,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憑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等認知領域,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往往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依據,而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個性、特長、人格等非認知領域的發展不夠重視。隨著人們對教育目標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提高,教育的評價不再是以單一的成績為依據,不僅要評價教師的教,還要評價學生的學;不僅評價教育活動的結果,也要評價教育活動的過程;不僅評價學生在知識、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認知方面的發展,也要評價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根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教育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本評價體系中,強調培養目標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不僅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 3﹑在評價方法和形式上,強調多樣化。 傳統的教育模式評價的主體是學校教師,而學生是被評價者,評價的方法是考試,形式比較單一。新課程模式下的評價必須提倡多元化主體,我們強調個人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三種形式相結合,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等等,也可以把小組互評與對小組每個人的評價結合起來,這種評價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評價活動,隨時對照信息技術教育目標,發現和認識自己的進步和不足,使評價真正成為學生自我教育和促進自我發展的有效方式。新課程標准強調評價方法多樣化,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評價對象和內容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如使用觀察法、問卷法、訪談法和成長檔案袋等非測試型評價法,使評價更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個性和發展,客觀地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這種評價方法稱為質性評價。在對學生評價中,將定量評價與質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更能提高評價的效度。在評價方式上,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除傳統的測驗、考試外,即時評價、實作評價、檔案袋評價、寫真評價等也成為評價的常用形式。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要做到三個結合:量性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正式評價與非正式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當學生成功的回答了一個問題的時候,學生成功地完成一道習題的時候,當學生調查歸來的時候,當學生將小論文交到老師手中的時候,教師給予肯定性的即時評價;在學生生活和學習中,通過收集學生的小製作、典型的作業、實驗報告、小論文等作品作為學生學習進步的證據,對學生的學習成就進行肯定的實作評價,這樣,就會把學生的興趣強烈的吸引到學習過程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中,從而產生對學習的興趣。這些評價和寫真評價、檔案袋評價一起對學生進行較為全面的評價,評價時注重過程,實現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過程動態化,實現了評價重心的轉移。 4、在評
Ⅹ 如何建構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評價
從三個維度構建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
維度一:教學計劃方案評價;
維度二:教學指導過程評價;
維度三:教學指導效果評價。
維度一:
教學計劃方案的評價教學計劃方案的評價是對新課程課堂教學指導方案和教學內容的設計,在多大程度上與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相一致來進行評價。它包括以下內容:(1) 教學內容設計的科學性: 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定是否依據了科學的原理原則。這里既包括教學內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學性、知識性;
同時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是否與學生的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順序相一致。
(2)教學內容設計的教育性:
教學內容的選定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這里既包括教學內容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養,
同時教學中是否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愉悅學生的身心、拓展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個性。
(3)教學內容設計的合理性:
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定是否遵循了合理性原則。這里既包括教學計劃所提出的各項指導目標是否與新課程教育目標相符合,
內容的選定與教學計劃是否密切聯系形成有機的整體; 同時內容的選定與教學計劃是否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需要。
(4)教學內容設計的實踐性:
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定是否遵循了實踐性原則。這里既包括教學內容是否有一定的實踐基礎,
同時教學計劃中是否考慮到給每個學生以自主活動和動手操作機會。
(5)教學內容設計的趣味性: 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定是否具有一定趣味性,
這里既包括教學內容安排上具有科學性、教育性、知識性的同時還要具有一定趣味性, 能最大程度吸引學生參與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6)教學計劃實施的可行性:
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定是否遵循了可行性原則。這里既包括教學內容是否在國家統一要求基礎上考慮了地方、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
同時教學中是否為學生的自主活動准備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動場地保證教學按計劃開展。
(7)教學內容設計的一致性和連貫性:
教學內容的設計應貫徹統一原則。不管其按照「階梯式」還是「螺旋式」都應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程,注意情節的過渡和知識體系的統一。
(8)教學內容設計的現實性:
教學內容的設計應具有時代的特點,反映時代的主旋律,把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把握時代的脈搏,奏出時代的最強音。
維度二 : 教學指導過程的評價教學指導過程評價主要考察教師的指導和教學的方法是否適當,
是否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指導過程的特徵評價應考察以下五個方面:
(1)教學過程的自主性:
教學指導過程是否體現了自主性特徵。這里不僅要求整個教學的指導圍繞著發展學生個性, 培養自主能力這一重要的教學目標;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既考慮學生的興趣需要,
又注意到學生的個別差異, 鼓勵學生自主活動、操作、體驗; 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要濃厚、求知慾要強。
(2)教學過程的實踐性:
教學指導過程是否體現了實踐性特徵。這里不僅要求整個教學的指導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能促進體腦合一, 知行統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示範指導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的實際操作活動提供充足時間, 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態度認真,
積極主動。
(3)教學過程的開放性: 教學指導過程是否體現了開放性特徵。這里不僅要求活動時間充分、活動空間廣闊, 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交往廣泛、融洽,
學生樂於「發表」;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對活動要求有彈性, 尊重個別差異的存在, 能根據學生的活動表現及需要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及進程, 對學生限制、約束、控制較少,
活動氣氛民主活躍。
(4)教學過程的整體性: 教學指導過程是否體現了整體性特徵。這里不僅要求整個教學指導方法與教學內容和諧統一,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個體差異與發展的同時關注整體效果, 使全體學生在認知、技能、情感多領域獲得收獲。
(5)教學過程的創造性:
教學指導過程是否體現了創造性特徵。這里不僅要求教學內容具有創新,指導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鼓勵學生表現自已的獨到見解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樂於創新,
敢於質疑,有創造性教學成果。(6)教學過程的教育性:教學指導過程是否體現了教育性特徵。這里不僅要求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求實、求真;同時整個教學過程能體現出團結友愛,和諧文明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生活、學會生存。
維度三
: 教學指導效果評價最終能直接證明課堂教學的價值是教學活動開展後所產生的效果, 包括一系列價值事實, 其中有的是教學計劃設計的預期效果,
有的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產生的非預期效果。教學指導效果既有教學開展後對於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同時也有教學開展後對於學生團體、班級的進步所產生的作用。主要包括:
(1)集體進步效果: 集體進步效果主要表現在直接效果和間接效果上,
直接效果指教學活動開展後對於學生團體、班級的進步是否產生一定的作用,
是否達到教學計劃設計的整體預期效果,是否產生的非預期效果;間接效果指教學活動開展後是否有利於學生整體精神面貌的改觀,
是否有利於學生團體凝聚力的加強。
(2)學生個體發展效果: 學生個體發展效果主要表現在: 既要有利於學生拓寬知識面, 又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既要培養學生勞動技能, 又要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既要注重教學活動的直接效果, 學生樂於「發表」和「表現」、敢於「標新立異」、有創造成果,
又要關注間接效果,
所開展的教學活動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
(3)學生發展的外顯性效果:外顯性效果是指學生通過教學活動所產生的效果顯而易見,有明確的指標參照系,效果直接,便於量比。外顯性效果多用與課程學習的知識性評價,藉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易於操作,可測性強。
(4)學生成長的內隱性效果:內隱性效果是相對於外顯性效果而言,指教育、教學活動所產生的效果不易發現,有隱蔽性特徵。其表現為:周期長,不外露,著重內心的演練與修養,可測性不強等。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優良個性品質的塑造,堅強意志的培養等無一不滲透出內隱性特點。因此加強教師師德建設、重視校園文化,崇尚人文精神等對學生內隱性效果的實現起到潛移默化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