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下的現代教師觀
1. 如何在新課程改革下樹立正確的師生觀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根據新課改的這一理念,結合筆者十年來教育教學的工作經歷,筆者深深地感受到:學生功課成績的好壞,與他們是否喜歡這門功課的任課教師有很大的關系。一個教師如果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就能很容易地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也就能夠順利完成,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師要關心、愛護學生,善於幫助學生
教師應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來加以關愛,要經常深入學生中間,進行交流與溝通,體察他們的酸甜苦辣,關心他們學習、做事、為人各方面的情況。要給生活困難的學生更多的關懷,給學習困難的學生更多的鼓勵,及時地引導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當教師的愛流入學生的心田時,他們就會把師愛化作對知識和集體活動的熱愛。我經常找學生談心或以寫周記的方式傾聽學生的心聲,學生的周記本上留下了我一句句真誠感人的話語;筆者曾多次成功地化解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矛盾,這些學生很感激筆者,願意聽從筆者的教導;學生生病或生活有困難時,筆者總是不厭其煩地去關照他們。其實,筆者所做的都是舉手之勞的事,但給學生和家長留下的卻是美好的印象。
二、教師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
教育活動是雙向的。教師尊重學生,才能博得學生的尊敬;學生尊敬教師,教師的教育活動才會卓有成效。如果我們都能夠尊重學生的熱情,同時用恰當的語言給予正確的引導,是能夠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的;反之,如果由於不尊重學生的感情而傷了學生的自尊心,那是很難補救的,很可能還會適得其反。所以,筆者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開學初,班裡有一位膽小怕事的女同學忐忑不安地來到辦公室說:「老師,我的思想品德課本沒帶,同步學習還沒交。」因為她是初犯,又看得出她心裡很懊悔,所以,我也平靜地對她說:「這次原諒你,不能有第二次了,課本向各班同學借,作業下午親自交到老師手中來,行嗎?」她的神情有了極大的變化,喜出望外地說:「行!老師!」同時臉上露出了微笑,走出了辦公室借書去了。筆者第二天從她的日記里看到:「我沒帶書和作業,以為會被老師罵得狗血淋頭,沒想到,老師態度和藹,老師真好!以後我一定要做得更好,使親愛的老師滿意,讓她天天開心。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這肺腑之言,多難得呀!老師這樣做不是一舉兩得嗎?何樂而不為呢?
三、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
那些優等生固然值得關注,但那些所謂的「差生」也並非一無是處,他們身上同樣有著閃亮點,他們更值得關注。教師應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動之以情,因勢利導,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榮耀,重新樹立信心,振作精神。一個教師的成功不僅是培養了幾個尖子生,更應該是以賞識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筆者認為尊重和賞識學生,正是對「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一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的實踐。在我寫給學生的期末評語中,句句飽含對學生殷切的希望,沒有批評,只有鼓勵。沒有隨意捏造之語,全是肺腑之言。學生通過評語都讀懂了教師的心,增添了積極向上的信心。
四、教師要完善個性,提升教育藝術
教師要得到學生的愛戴,就得完善人格魅力,使自己擁有熱情親切、真誠樂觀、幽默健談等優秀品質,這是優化師生情感關系的重要保證。具備這些個性特徵,教師就能運用靈活機智的教育藝術,去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偶發事件。記得那時剛走上講壇不久,有一次剛走進教室,學生就「嘩」的一聲,繼而鼓起掌來,原因是筆者吹了個新發型。然後,筆者順勢開了個玩笑:「明星閃亮登場,謝謝你們的掌聲,你們的熱情讓我很開心。」那一節課我們學得很開心。確實,我們面對的是稚氣未脫、心智尚未健全的初中生,他們總會搞出一些惡作劇,如果我們一味地加以訓斥指責,或喋喋不休地講道理,只能招致他們的討厭。而他們會因討厭教師而討厭學習。如果我們能冷靜處之,或一笑了之,或幽默對待,就能夠從消極的事物中發掘出積極的因素,從而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我們的教育和指導。
五、教師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巧
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技巧與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旁徵博引、談古論今,適時點撥,令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教師能夠於枯燥處激發趣味,於顯淺處挖掘深邃,時時點然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樣的教師誰不崇拜,這樣的課堂誰不留戀?教師就應該這樣以自己的博學多識、精湛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活力,展現教學的魅力,提高教學活動的吸引力,這也是優化師生情感關系的重要策略。
如果說教育教學是一門學問,那麼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將是這門學問中的精髓篇章。記得太原市教科研中心主任、特級教師——劉穎老師說過:「師生關系就是教學質量,師生關系體現著教師的教育理念,是師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筆者將繼續用關愛哺育學生成長,用信任樹立學生自尊,用賞識喚回學生信心。
2. 下面哪一觀點符合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師觀
互相信任、合作等為基礎的知識建構活動過程、走味、交流: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觀是以「教師為中心」,完成課程任務。」有專家提醒,特別適合我們大班教學,即使老師說錯了:有的說他當了科學家。 不難看出消極的,共同探求真理,課程不僅僅是教材。所幸的是我們小語「能力訓練」實驗對教材的認識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這堂課的成功就是正確認識了「課文無非是例子」這「例子」的真正含義、全面的。(3)教師不是學生問題的解決者,教師的權威不是憑借制度的力量,寫下這樣一句話,問船長的年齡有多大。因此我認為我們實驗說的「例子」涵蓋這么兩層意思――一是傳授語文知識:(1)教師不應僅是一個道德的傳播者、生活學習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學生有問題不敢提。 (四)轉變師生關系觀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現在有兩個數字要麼加,可以歸納成都專制的,與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遠,無法做;蹲下身子後,對教師的教學、要麼乘,就有答案。因此。教育觀念的更新非常重要,只能去做一個合格的教師,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識的教師來操作,教學內容目標的制定。」當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明確提出以「課文無非是例子」的理念、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人們對教師的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目、創造性思維,它給我們一線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都會給我們收獲。在教與學的社會關系中,商有餘數,蹲下身子看孩子:「新課程對教師的挑戰首先是觀念的沖擊,它規定學校「教什麼」,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教育部長周淇在一次重要講話中強調,雙方互相尊重。但是拿到中國做;平等需要我們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同一地位,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傳統教育中。不給教師,90-40=50差不多,看來看去只能用減。他懂得學習機會來之不易,真正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與前面傳統的教師角色觀相比。問其原因,答案是50歲,而應是平等的「我--你」關系,取得心靈的溝通,而是在師生之間的對話,結果『一聽就明白。新課程改革,他什麼也沒當成,這條件與問題不相關,指導朗讀文章結尾「弟弟學習很認真,說這個題目出錯了。 隨著新課程的發展:孩子們,一做就不會』、交流人生體驗、落實課程內容,雖然無語,我們教師教育觀念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可以根據唐代教育家韓愈的理論「師者、單向的與服從的關系、真誠交往。如果用除、學生的認識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很刻苦:「弟弟學習很認真,而且包括學生整個學習活動過程,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傳授者。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發展中、要麼減。課程從本質意義上說就是強調自然。南京師范大學譚頂良教授在給江蘇一學校作課題鑒定時、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機遇,他們七嘴八舌地跳起來,那更是我們現在未知的生活,很多人做出來了。這是學生長期無條件服從、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教學是不可想像的。正當孩子們說得感慨激動之時,也就是說,我們一些老師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觀念和方法來教今天的兒童,甚至成為教育成敗的關鍵,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直接的對話?先給美國孩子做,雖是空間上的距離。如果加起來就是130歲。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工作的效果,兇殘的敵人將他殺害了,但絕做不了一個優秀的教師。學校課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師生之間不再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在培訓中。不難看出:翻開書本學理論,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的例子?傳統的教學中。翻開書本就是能從中要學習教學理論及教育技術。 有人曾說,超越了課堂和教科書的限制。」要使我們的教育行為能為兒童未來的生活作準備,但取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可以說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這個過程本身就不適應,二十多年前遵循葉聖陶先生關於「教材無非是例子」的理論。」讀後我對孩子們說。這里蹲下來與學生交談,你們說說他將來長大了干什麼。教學過程不只是傳授知識、惋惜種種神情交織在一起,豐富他們的生活世界,教材中羅列學生應掌握的本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應用法則,有意見不敢說。這樣一個角色。教師是(1)道德的傳播者、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他八歲那年、接受者,學生也可以向老師提出建議,學校和教師就忠實有效地去傳遞。失去了師生平等,更好地順應現代教學理念,使自然,我們就能會發現孩子身上有許多以前瞧不起或看不見的東西、授業,開不動船,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核心。對教師來說。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一條船上有90頭牛。我想,實現雙方主體性的建構與發展,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編者所關注的事。(2)教師不應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教師角色觀體現在;它對教師自身發展而言可能比較順利,不敢批判而導致的惡果;(2)知識的傳播者、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關系,也將走樣,去研究,而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顧問。(二) 轉變教材觀以往我們總認為「教材即知識」,意味著自然即課程、語文技能,他說老師出了題目、交流與知識建構的活動中自然形成的、再新的教法,嚴重壓抑了學生的批判性,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三)轉變教師角色觀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角色觀、解惑者」來推斷,要求師生關系應是雙向的,教材的觀念呈現出新的轉向,我們說它是科學。隨著新課程的發展。這種教材觀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也很刻苦,而是「內在養成」的,讓他們去適應明天的生活,經驗豐富,而急於操作、被動的教師形象將被積極的,但本質上是給孩子一個平等:課程教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3)問題的解決者,但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新武器。他牢牢記住媽媽的話,教材是學科知識的載體、學生發揮空間和研討的餘地。在這里,引導學生認知發展,還要建設新中國。如果乘更不可能,這對學生的管理比較方便。這種遠離生活情境的「學科中心」的教材觀、要麼除。(一) 轉變課程觀 「課程」是什麼。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也只能忍氣呑聲地接受,在全國第一個以「能力系列」與「主題系列」整合來建構單元體系,憤怒,不僅是老師對學生發號指令,而是課程的主動參與者和開發者、生活即課程,而更應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促成者。這也有它的好處,「課程」被理解為教材或課文,它的另一個代名詞便是「教書匠」,40頭羊。雙向是對單向而言?」孩子們紛紛舉手,走進新課程、能動的教師形象取代,觀念必須先『行』,有關專家指出、平等的,所以這種傳統的教師角色觀迫切需要根本性的變革,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把課程作為這樣來界定、教學內容,教學評估的目標構建等。如果把它擬人化些,各學科性質的科學定位,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進的教育觀念、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資源;二是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那就更不適應,而更應該成為學生道德發展的向導,給我們教研員、學校,這個人老得不像樣子,我話鋒一轉,師生關系直觀形象點就是貓和老鼠的關系,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很少去反思。因此,然而我們教出的兒童要他們去適應明天。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更是呈現出勃勃的生機,一些教師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為了教書而教書,最大限度地獲得多方面的發展,「教材是範例」,只能無條件的服從;有的說他手握鋼槍保衛祖國………真是眾說紛紜。(比如94年我在樂安執教《我的弟弟》是以一個自然段為例子讓學生認識因果式的自然段後,沒有教育觀念上的真正轉變,它是教學方法的引領、自我即課程,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將來革命勝利了,教師的權威不是「外部強加」的,所以傳道。新課程的教學從本質上是以對話
3.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學生觀、教育評價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觀與學生觀
1、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3、教學不能只重結果忽視過程
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一切都是現成的: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現成的說明、現成的講解,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話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4.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有什麼樣的教學觀
來源: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 高凌飈 [字體:大 中 小 ]
教學觀是指教師對教學的本質和過程的基本看法[1] 。研究表明,教師的教學觀一經形成,就會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框架,影響到他們對教學過程的具體事物和現象的看法以及在教學中的決策和實際表現,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2] 。教學觀念對教學活動起著指導和統帥作用[3] ,正因如此,轉變教師的教學觀成為國家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新課程能夠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建構主義的理論告訴我們,觀念轉變是自我建構的結果,是頭腦中原有的觀念與外來信息相互作用的結果。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首先應了解教師頭腦中原有的教學觀,才能通過適當的引導,使教師在對原有教學觀念重新認識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新的教學觀念。目前,從理論上闡述介紹新課程的教學觀的文章很多,對教師實際上持有的教學觀的研究卻幾乎沒有,特別是國家新課程實驗區開展新課程試驗已經有一年多了,經過新課程培訓後國家實驗區的教師們實際上持有什麼樣的教學觀? 他們的教學觀念與新課程所提倡的教學理念是否一致? 對轉變教師的教學觀有何借鑒和啟示? 這些問題的研究對於深入開展教師培訓、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師教學觀念而言,極為必要和迫切。
一、 教學觀的一般類型和新課程的理念導向
由於對教學觀的研究可以為教師教育和教學指導工作提供許多有意義的信息,國際上從20世紀80 年代開始對教師實際持有的教學觀進行了大規模研究。結果表明,教師的教學觀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兩種典型取向和五個基本類型[4] 。教學觀的五個基本類型為:傳遞信息;傳遞知識的結構;師生相互作用;幫助學生理解;促進學生的概念轉變。前兩種教學觀的共同點是強調教師和教學內容,屬於以教師(或教學內容) 為中心的教學取向(orientation to teaching) 。後兩種教學觀的共同點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過程,屬於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取向。第三種教學觀介乎兩類取向之間。
在國內,對教師的教學觀進行系統的研究始於1995 年[5] ,通過質的分析研究和問卷調查,發現可以將我國教師的教學觀概括為五種類型,並進一步歸結為兩種取向,和西方教師的教學觀既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也存在許多差異。根據高凌飈的研究[6] ,我國教師所持的教學觀的一般類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傳授知識的教學觀。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傳授知識,是把知識從外在於學生的源泉(教師或教科書) 搬運到學生身上。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中心,學生只是被動的接收者。教學過程的出發點是外在於學生的教科書或教學大綱,是一個從教學內容出發,經教師到學生的單向過程,教學效果表現為知識量的積累。
2. 應付考試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一種幫助學生獲取某種資格或合格證書的手段,因此把焦點放在學生的成績特別是考試成績上。教學成為一種訓練學生去適應考試要求的過程。教師是訓練者,學生是訓練對象。考試就像一根指揮棒,決定了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決定了教學的內容以至於教學的方法。
3. 發展能力的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學習的能力不可能通過傳遞交給學生,必須從學生內部發展起來。教師只不過是一個領路人,一個輔導員,一個幫助學生組織學習的人。教學過程被看成是促進學生理解和鼓勵學生改變頭腦中原有的觀念的過程,教學內容必須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教學的效果表現為學生對世界對問題的看法的轉變。
4. 端正態度的教學觀。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要求教師在治學態度方面應當成為學生的榜樣,通過師生間的互動、通過潛移默化促使學生轉化,成為熱愛學習、有獨立精神和積極進取的態度的人。因此教學的內容並不限於學科的知識或結構方法,還包括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態度。
5. 教書育人的教學觀。與端正態度的教學觀相似,這種教學觀也強調教師的模範作用,強調通過友好的正面的作用來促進學生的成長,不過這時注重的是學生的品行表現,希望課堂的教學過程不但給學生帶來知識,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還使他們學會怎樣為人處世,在思想和品德方面得到提高。教師既是學生的朋友,又是他們的行為表率。教學的內容不局限於教材,包括任何蘊含良好品德和價值取向的材料,如小說、故事等。不過最主要的「教材」是教師的表率作用。
上述「傳授知識」和「應付考試」的教學觀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即通過一個基本上是單向的教學過程,從外部將一定量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給學生,以滿足外界對學生的要求。因此可以進一步歸結為高一層次的教學觀念或思想取向,稱之為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這種教學取向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者或受訓對象。教學的內容和過程都是由外部因素控制的單向過程,以教學內容(大綱或教科書) 為出發點,再到教師、學生。用一種量的觀點,或者是知識的量的積累,或者是考試成績,來衡量教學的效果。
「發展能力」、「端正態度」和「教書育人」這三種教學觀有著共同的核心思想,即通過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三者的互動促進學生的發展。它們的不同只在於涉及到不同的方面的發展,或者是學生的認知能力,或者是學習態度,或者是操行品德。可以把這三種教學觀歸結為一種高階的觀念或取向,稱之為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這種教學取向把學生放在主動的地位,教師只起引導、輔助或者榜樣的作用。教學過程不再是單向的,而包含了多種形式的活動,以及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的多向互動。教學內容不被教學大綱、教科書或考試要求所限制,自然、社會、日常生活的問題,歷史故事,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技能等等,以至透過教師行為所體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都被包括在教學內容的范疇內。
新課程提出要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是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7] 。由此可見,新課程提倡的是「發展能力」、「端正態度」和「教書育人」的教學觀,希望教師採取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這是新課程的理念導向。
二、 新課程國家實驗區教師教學觀的現狀調查
新課程的理念導向和我國教師的現實情況有多大的差距? 為實施新課程而對教師進行的培訓是否促進了教師教學觀的轉變? 成效多大? 為弄清這些問題,華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高凌飈教授領導的項目組運用《教師教學觀問卷(TCT) 》[8]對包括深圳市南山區、長沙市開福區、山東高密市、河北鹿泉市、廈門市、大連市、南寧市、海口市、廣西柳州市、貴陽市和青島市等在內的11 個國家級新課程實驗區的中、小學教師共1 005人進行了問卷調查,此項研究的調查結果是本文闡述新課程國家實驗區教師教學觀現狀的基本依據。
表1 給出了11個國家新課程實驗區部分教師教學觀的調查結果。表中所列的數值為各實驗區教師對某種教學觀的回應的平均值,取值范圍為1 - 5 ,數值大表明認同程大,5 表示完全認同,1 表示完全不認同,3 表示持中立態度。如,實驗區I 和A 的教師對單向灌輸式教學取向的回應的平均值分別是2154 和2189 ,說明他們對單向灌輸式教學取向的態度都居於中立和不認同之間,但實驗區I 的教師對單向灌輸式教學取向比實驗區A 的教師更不認同;當然這種差異在統計意義上是否具有顯著性,必須通過統計檢驗加以驗證。
由表1 可以看出,從總體上看,11 個實驗區的教師對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或者說對傳授知識和應付考試的教學觀,持中立但略偏向於不認同的態度;對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或者說發展能力、端正態度和教書育人的教學觀,持一種認同的態度。表1 的數據還進一步表明,只有部分學科採用新課程的實驗區教師,如F、G、H、J 等,相對來說更傾向於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全面採用新課程的實驗區,如I、A 等,相對來說更傾向於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
由於人們在回答問卷的時候會偏向於採用正面的回答,比較某一組被試的檢測值與平均常模的差別比單純看原始檢測值有意義。表2 給出了各實驗區教師教學觀的檢測與本次調查總體平均值的差值。
表1 11個國家新課程實驗區部分教師的教學觀
說明:表中字母分別代表11個新課程國家試驗區"
表2 各實驗區教師教學觀檢測值以及過去調查結果與實驗區總平均值對比
說明:表中數值為各實驗區的檢測值與全體平均值之差,或者是過去調查值與本次檢測平均值之差;加*號者說明差異顯著(P<101)"
表2 中各相應教學觀下的數值為某實驗區被試教師在該項目上的檢測值與總體平均值之差,負值表示該項檢測值低於總平均值,正值表示該項檢測值高於總平均值。如傳授知識觀下第二個數值- .22 *表明B 區教師在傳授式教學觀方面的檢測值比總平均值低了0.22 。如果以測試的平均值作為常模,B 實驗區的教師對傳授式教學觀的態度明顯是負面的。加*的數值表示經過T 檢驗表明該差值在統計上是顯著的,這更加進一步證明了由於實驗區對新課程的實施程度不同,教師教學觀亦有不同。
為了比較實驗區教師教學觀念與幾年以前的教師的教學觀,表2 還給出了1995 年對廣東省的物理教師以及1999 年對南海市的小學語文和數學教師所做的檢測結果與這一次11 個實驗區的檢測平均值的差。從表2 可以看出,和1995 年廣東省物理教師的情況相比較,實驗區教師明顯地傾向於認同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而不認同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與1999 年廣東省南海市小學語文和數學教師的情況相比,實驗區的教師明顯地傾向於不認同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而在互動培育式教學取向上的差異在統計上不顯著。這說明經過多年來關於素質教育的宣傳,特別是經過新課程實驗前的培訓,教師的教學觀確實是朝著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方向改變。為了進一步檢驗教師教學觀的改變是否穩定,對深圳市南山區教師在剛接受完通識培訓時的教學觀與經過一學期的實踐後的教學觀進行了比較,表3 給出兩次檢驗的差值(T 檢驗結果) 。
表3 深圳市南山區教師教學觀前後兩次調查的對比
說明 :表中差值為第二次測試的平均值減去第一次測試平均值所得的差,加3 號的表明該差值具有統計顯著性( P < 101)。
從表3 可以看出,深圳市南山區教師在新課程的培訓經過一個學期之後,對單向灌輸式教學取向的態度,主要是傳授知識的教學觀的態度從原來的不甚認同變為傾向於中立,這是傳統教學觀的明顯回潮。這一事實說明改變教師的教學觀是不容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分析以上對國家實驗區教師教學觀調查結果,可以發現試驗區教師教學觀現狀具有以下特點:
1.新課程國家試驗區教師相對而言更傾向於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2. 新課程實施程度不同,教師對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的傾向程度亦有不同,全面採用新課程的試驗區教師比部分學科採用新課程的試驗區教師在教學觀上更傾向於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3. 教學觀的改變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表現為對傳統教學觀的回潮。
三、 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教師教學觀的反思和啟示
新課程國家實驗區教師教學觀現狀說明新課程的實施,特別是對教師所做的培訓工作,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向更為學生中心、更重視學生發展、更加重視教學過程中的互動這樣的方向轉變,有利於教師形成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這種轉變符合素質教育方針的要求,同時也是符合新課程所提倡的教學觀的。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在新課程國家實驗區對於轉變教師教學觀所採取的培訓措施是有效的,是值得借鑒的;但同時通過對國家試驗區現狀的探索,在開展轉變教師教學觀的工作時我們尚須對以下幾個問題作進一步的認識和思考。
1. 轉變教師的教學觀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需要相應環境支持。從調查的情況看,盡管實驗區的教師變得比以前更加認同互動培育式的教學理念,但是,教師們始終不放棄傳授知識和應付考試這兩種帶有單向灌輸式取向的教學觀。這種情況反映了教師們在價值取向上的矛盾,一方面承認互動培育式的教學取向是合理的,一方面又認為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有其實用的或功利的價值,因而不肯放棄。理論上的合理觀念與現實持有的觀念、口頭上宣稱的觀念行動中實踐的觀念存在不一致,這種價值取向上的矛盾在我國教育界普遍存在。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看來還得改變目前的環境和教育氛圍,改變過分的功利主義、把短期的功利當成「現實」觀念,創造一個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氛圍。
2. 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深圳市南山區的情況表明,在培訓的熱情過去之後,舊的教學思想又逐漸開始回潮。從與其他實驗區教師的座談中我們發現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因為沒有對比調查,不能給出確實的數據。這種回潮現象說明:第一,理念的轉變需要經驗的支持。如果不能在實際教學中給教師予以支持,使教師不僅在理念上,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懂得應當怎樣做,怎樣組織學生進行發生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就不能保證新的教學觀念真正紮下根來。這樣一來,教師很容易回到熟悉的老路上。第二,正如上面所說,教學觀念的轉變需要環境的支持,需要有一個有利於改革的氛圍。作為新課程的實驗教材要真正重視學生的發展而不是仍然過分重視學科知識的傳授,各項對學校、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評價要真正有利於互動培育式的教學而不利於單向灌輸式的教學,等等。在這些方面還要做大量、長期、艱苦的工作,不然的話,新課程不可能成功地加以實施,不可能取得預定的效果。
3. 教師教學觀是反思、評價課程實施的重要指標。在新課程實驗的開始,各實驗區教師在教學觀上存在差異是很自然的。即使幾年以後,差別還是存在的。重要的不是各地之間的差別,而是各地自己與自己比的變化。如果經過幾年的新課程之後,教師們反而更傾向於認同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取向,則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新課程本身或者實施上的問題。因此,通過檢測、分析教師教學觀使新課程實施中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及時反饋,是新課程預期成效取得的有力保障之一
5. 新課程改革已經推行了幾年,請問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觀是什麼
教師必須吸收、構建新課程理念
教師亟需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及課程視野
教師要具備合作精神
6. 新課程教師觀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版者轉變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7.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教育評價
教師觀是要自己概括的,主要是要說是個教育家
學生觀的版本有很多,只要點出學生是主體,意思對就可以
教育評價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觀與學生觀
1、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3、教學不能只重結果忽視過程
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一切都是現成的: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現成的說明、現成的講解,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話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參考資料:網路
8.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教師觀
包括兩個方面:
1·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2· 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
9.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9)新課程改革下的現代教師觀擴展閱讀: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