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課程編制目標模式特徵

幼兒園課程編制目標模式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3-05 04:43:20

幼兒園課程編制是包括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

「幼兒園課程編制是包括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教育活動的組織以及課程評價的實施在內的整個過程。」 ⑥在各種課程編制模式中,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對幼兒園課程的編制所產生的影響較大。目標模式強調課程目標的確定,強調以課程目標是否落實來評價教育的質量。在這種模式下,幼兒園課程是預成的,幼兒學習的內容、任務環境等都是教師預定的,課程的目的性計劃性幾乎到了機械刻板的程度。課程編制的過程模式是由英國課程論家斯坦豪斯提出的,他認為課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強調幼兒活動的過程。

⑵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的評價

課程評價是對課程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
評價課程的價值,
可以診斷課程、
修正課程、
對各種課程的相對價值進行比較、
預測教育的需求,
或者確定課程目
標達成的程度等。

一、幼兒園課程評價的要素

幼兒園課程評價是針對幼兒園課程的特點和組成成分,
分析和判斷幼兒園課
程的價值的過程,即評估由於幼兒園課程的影響所引起的變化的數量和程度。

(一)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作用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作用大致有兩個方面,
其一是可以滿足教師、
課程專業人
員、
幼兒園行政管理人員以及其他負責課程編制人員的需要,
通過課程評價,

驗或完善原有的幼兒園課程,
或者開發和發展新的幼兒園課程;
其二是可以滿足
幼兒教育政策制定者、
幼兒園行政管理人員以及社會其他成員獲得教育方面信息
的需要,以便管理課程,制訂出影響課程的各種決策。

由於課程評價具有診斷功能,
因此,
它能被用於及時發現課程中所存在的問
題,並以此為依據,調整和改進課程,使原有的幼兒園課程更為完善;或者從根
本上改革課程,
開發和發展新的幼兒園課程。
作為編制課程的教師、
幼兒園課程
專業人員、
幼兒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或者其他課程編制人員,
有可能通過課程評價
的過程,
提高課程編制的水準,
從而更有利於原有課程的完善或新課程的開發和
發展。

在課程管理的層面上,
幼兒園課程政策制定者、
幼兒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以及
社會其他成員需要獲得有關課程方面的信息,
以此作為對幼兒園課程質量的鑒定
或推廣的依據。
由於課程評價具有鑒定功能,
因此,
可以通過對課程中各種成分
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或者可以通過對不同課程的比較,
對課程的實際
效果進行評定,
對課程是否值得推廣、
在什麼范圍內推廣以及如何推廣等做出結
論。

幼兒園課程評價可被用於
3
個方面:
其一是對課程方案本身的評價;
其二是
對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
其三是對課程效果的評價。
對幼兒園課程的每一種評價
都有可能涉及這
3
個方面,只是其側重點有所不同。

對課程方案本身的評價,
主要是考察和評定幼兒園課程所持有的基本理念以
及所強調的主要價值取向是否與幼兒園所在的社會文化背景相契合,
是否與幼兒
園教育實際狀況相契合;
考察和評定幼兒園課程的目標、
內容、
方法和評價等課
程的各種成分是否在課程理念的統合之下形成一個協調的整體,
並發揮其總體的
功能。

對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主要是考察和評定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諸多動態因
素,
如師生互動的質量、
幼兒和教師在課程運行過程中的態度和行為、
幼兒園環
境的創設和利用,以及動態變化中的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等等。

對課程效果的評價也是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功用。
課程效果,
有的是顯性的,
有的是隱性的;
有的是長效的,
有的是短效的;
有的是預期的,
有的是非預期的。
對課程效果的考察和評定,會涉及什麼是效果以及如何去衡量效果的問題。

(二)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人員

幼兒園課程的評價人員由誰承擔,
取決於課程評價的目的、
種類、
評價人員

與被評價者的利益關系等因素。例如,如果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總結性的(如:向
教育行政部門做有關課程發展的報告、決定課程的優劣等)
,那麼課程評價人員
應從那些不受評價對象制約和影響並具有評價知識和經驗的人中去選擇;
如果課
程評價的目的是形成性的
(如:
為課程編制和改進提供指導意見、
發現課程實施
中存在的問題等)
,那麼課程評價人員應從那些接近評價對象並具有評價知識和
經驗的人中去挑選。

(三)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標准和指標

在評價課程時,
都需要有能衡量課程設計
課程實施狀況和課程效果的標尺。
課程評價的標准就是這種衡量的標尺,而評價指標則是評價標準的具體化。

從一般的意義上說,
課程評價理當客觀、
公正和標准化,
課程評價的標准和
指標也應規范化。
但是,
課程評價是極為復雜的事,
它是對課程的價值做出判斷,
而價值觀是相對的,
不同的價值觀會對同樣的課程做出不同的判斷,
由是,
從不
同的價值觀出發,
就有可能運用不同的評價標准和指標作為課程評價標尺;
以不
同的目的、
用不同的方式所作的課程評價也會運用不同的評價標准和指標作為課
程評價標尺。

例如,
在對以目標模式設計的幼兒園課程的效果進行評價時,
常以課程確定
的行為目標作為課程評價指標,
這些課程目標本身比較行為化和具體化,
從上一
級指標到下一級指標,
多層次的指標構成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
課程目標中所確
定的許多具體的、可觀察的行為,都是評價這種課程效果的指標。

又如,
在對某一以幼兒經驗為主展開的主題活動的效果進行評價時,
評價指
標就不會十分具體,
常常會採用無記名方式,
讓一些評價人員根據其經驗,
運用
等級評定方式,
評估各要素在評價指標中的重要程度,
並進行加工,
以此作為評
價該課程效果的依據。
在對同一主題活動的實施狀況進行評價時,
則可在課程評
價專家的指導下,由教師為評價主體,由幼兒園園長、其他教師、家長以及其他
人員參與評價,
分析、
發現和解決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使課程的實施得以改
進。

項宗萍

1995

根據因果關系模型及一些相關因素分析,
提出對教育過程進
行評價的一些指標:

1
、教師對兒童活動的安排:


1
)讓兒童使用玩具材料的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2
)讓兒童自選玩具材料與操作內容的時間占學與玩時間的比重;


3
)夥伴可交往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讓;


4
)安靜、紀律與等待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5
)非學前技能的學與玩時間與玩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6
)無目的、無材料、無教師差異的自由活動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2
、教師行為:


1
)教師在一日活動中對兒童親切溫和與尊重兒童人格的態度與用語;


2
)教師聽兒童說、關注兒童情緒態度變化的頻度;


3
)教師對兒童積極肯定的評價頻度;


4
)教師參與兒童學與玩的頻度;


5
)教師面向每一個兒童的行為取向;


6
)教師完全脫離兒童活動的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3
、兒童活動的積極性:


1
)兒童在園的言語伴隨頻度;


2
)兒童在園時的夥伴交往頻度;


3
)兒童在園的無所事事的行為頻度。她認為,運用這些指標,
"
能使評價
所致力於改進的方向與促進兒童發展的方向一致。
"
二、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取向

在對幼兒園課程做出評價時,
必然會表現出某種基本的取向,
反映出課程評
價者關注的是幼兒園課程的哪些方面的價值。

在幼兒園課程評價中,最為常見的取向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過程評價,
旨在通過對課程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材料的分
析和判斷,
調整和改進課程方案,
使正在形成中的課程更為完善。
形成性評價可
以在課程設計階段和早期試驗階段進行,
通過評價,
使課程設計和編制者獲得有
關信息,
在教育理論探討、
課程框架構思、
教育目標確立等方面發現問題和診斷
問題,及時加以修正;形成性評價可以在課程實施階段進行,通過評價,檢查課
程在實施中的有效性,
逐步修正或改革,
逐步使課程定型;
形成性評價還可以在
課程推廣過程中進行,
通過評價,
使課程的示範和推廣過程由於調整和鞏固而更
切合課程採納者的教育實踐。

總結性評價是一種結果評價,旨在對課程實施以後所獲得的效果進行評價,
以驗證課程的成功程度和推廣價值。

但是,
在幼兒園課程評價過程中,
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並非是非此即彼
的,
例如,
在為課程發展而進行的形成性評價過程中,
可包含對某個階段教育的
短期效果做估計的總結性評價;
在以評定課程效果而進行的總結性評價中,
也可
包含一些形成性評價,作為課程判斷和決策的參考依據。

三、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模式

在幼兒園課程評價中,
有許多可供選擇的評價模式和方法,
如目標評價模式,
背景、輸入、過程、成果評價模式,外觀評價模式,目的游離評價模式,差距評
價模式,等等。

(一)目標評價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主要是在泰勒的
"
評價原理
"

"
課程原理
"
的基礎上形成的。

泰勒的
"
評價原理
"
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大致可以分為
7
個步驟:


1
)確定目標;


2
)根據行為和內容界定目標;


3
)確定使用目標的情境;


4
)設計呈現情境的方式;


5
)設計獲得記錄的方式;


6
)確定評價時使用的計量單位;


7
)設計獲得代表性樣本的手段。

目標評價模式的主要關注點是確定課程預設的目標與課程實施的結果之間
的契合程度。

目標評價模式強調評價從目標入手,
因此,
明確地闡述目標是課程評價的重
要一環,
因為這是課程評價者要能知道課程目標實際達成程度的基本保證。
其次,
要確定課程評價的情境,
使兒童有機會表現出課程目標指向的行為。
第三,
目標
評價模式也特別強調評價的工具和手段,
因為它們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
度。

目標評價模式因為便於操作而又直接見效,曾在課程評價中佔領主導地位。
但是,
目標評價模式強調了預期的課程目標,
而相對忽視課程實施的前提和過程

⑶ 在幼兒園課程開發模式的目標模式中,教師扮演怎樣的角色

在有氧課程開發模式的目標模式中,教師扮演著看護和監督的角色,既要看護的安全,同時還要對學生的成長提供有益的教育和教學活動,使他們通過這些活動能夠對智力的開發有一定促進作用。

⑷ 關於幼兒園的課程編制模式

四五歲的小孩處在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快速發育期,身體的發展期,所以課程應注重這方面培養,同時鍛煉小孩的身體和交流能力:
看圖說話/小朋友講故事
20以內簡單算術
填圖/繪色游戲
午休
日光浴
唱歌/繪畫
集體游戲
適當時候到公園去認知自然

⑸ 目標模式對目前幼兒園課程有哪些影響

1996年正式實施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和2001年試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都明確規定: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一命題確定了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地位,對幼兒園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們開展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重要依據。 一、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徵 游戲化幼兒園課程是指使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成為游戲或具有游戲特徵的過程。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具有如下特徵。 1.游戲性 游戲性是指「幼兒在游戲中所表現出來的以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為特徵的主體性素質(包括動機、情感、能力與態度等)」。「游戲性,也可用來描述和定義活動,這時,游戲性就成為活動的客觀特徵,活動可以被分為游戲性強或弱的活動」(劉焱,1999)。游戲化幼兒園課程關注課程的游戲性(指活動的客觀特徵),體現幼兒的游戲精神。游戲化課程充分利用游戲因素,關注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讓幼兒在玩中學習。 2.主體性 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在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 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游戲是一種主體性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的主體意識和自主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他們在活動中享有充分的選擇權和決定權。游戲的這種特徵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得以凸現。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富有彈性,為教師和幼兒的自主選擇提供了空間,教師和幼兒可以根據興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動內容。在活動中,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他們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性灌輸,而是對活動有選擇權和決定權。 3.開放性 開放是相對於封閉而言的。游戲化課程和傳統課程相比,前者是開放的,後者是封閉的。因為前者關注過程,後者更傾向於關注結果;前者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後者常常是預設好的、事先確定的;前者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後者對結果的期望常常是確定的。傳統課程的封閉性在游戲化課程中得以改變。游戲的開放性,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得到了正向遷移。比如,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設計者開始關注活動過程,幼兒有了更多到實踐活動中去操作、去體驗的機會,而這種實踐活動又是多渠道的、可供幼兒選擇的。再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無論是材料提供還是環境創設,都能適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層次的幼兒,體現了游戲的開放性。 4.綜合性 綜合,強調的是聯系以及彼此的融合。游戲相對於傳統分科課程來講,各要素及彼此間的聯系和融合更直接、更便捷,因為游戲不需要人為地劃分領域;而傳統分科課程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來組織的,它追求的是知識和系統。幼兒在游戲中,無論是經驗的獲取還是能力的表現,都是以「整個」的方式進行的。因此,游戲是最具綜合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培養幼兒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游戲的這一特性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突出地表現為課程設計中整合技術的運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堅持按生活的邏輯(因為游戲是幼兒對社會生活的模擬),用游戲的精神和方式去組織課程;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從觀念、目標、內容、資源、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入手,進行全方位的整合,以期讓幼兒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組織策略 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在設計 1.游戲作為一種精神存在於課程之中 杜威指出:「游戲性是一種精神態度,游戲是這種態度的外部表現形式。」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並不是要幼兒園課程都以游戲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是強調游戲精神在課程中的體現。如果把游戲理解為一種精神,我認為最直接的體現是: ①關注幼兒的主體地位,尊重幼兒的選擇權和決定權; ②關注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強調兒童與環境和材料的互動; ③關注活動的過程,將目標隱含在過程之中。用這種精神去設計幼兒園課程,把這些精神滲透於課程之中,既是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設計思想,又是重要的組織策略。 2.充分開發和利用游戲因素,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 幼兒園的非游戲活動是對幼兒園除了游戲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動的總稱。如何使幼兒園非游戲活動游戲化,許多幼教實踐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嘗試。 (1)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完整的游戲,使教學游戲化 幼兒園游戲既是活動的內容,又是活動的途徑,因此教師常常利用游戲來組織教學活動。這時的游戲更多的是指傳統游戲分類中的教學游戲,即專為教學而設計的音樂、體育、語言、科學等游戲。教學活動游戲化在設計上有兩種策略:一種是整個教學活動就是一個完整的游戲,游戲在規定的教學時段里可反復進行,如體育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音樂游戲「找小貓」、科學游戲「吹泡泡」;另一種是游戲只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某個特定時間段出現,成為教學活動的一個環節,比如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活動(謎語本身就具有游戲的性質,而猜謎則是一種游戲活動),也可把某些游戲用於教學的結束環節,以鞏固某些知識或技能。這種設計在結構上比較緊湊,教師主要利用為各領域教學編制的游戲來組織教學活動,以提高教學活動的游戲化程度。 (2)利用游戲因素,使非游戲活動具有游戲性 ①以游戲性的語言組織活動。這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經常運用的策略。這種設計主要通過富有游戲性的語言來組織活動,比如,教師經常在組織各種活動時使用這樣一類語言:「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們請來了一個客人——圖形寶寶,圖形寶寶很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 ②以假想的方式組織活動。在組織活動時,根據活動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種是對角色的假想,如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時經常以動物媽媽的身份出現,而小朋友們則是動物媽媽的好寶寶。另一種是對情節進行假想,並以此來串聯活動的各個環節。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假想一些情節,吸引幼兒參加活動。如在美術活動「蛋殼貼畫」中,教師以這樣一段話引入活動:「我們今天要到熊媽媽家做客,但熊媽媽家的路特別不好走,坑坑窪窪的,我們怎麼辦呢?」進而引出「幫熊媽媽鋪一條路」;還有一種是對情境進行假想。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經常會根據活動的需要,帶領幼兒把身邊的環境一會兒假想為大海,小魚在大海里游來游去;一會兒又假想為草地,小雞在草地上游戲。這種假想的方式對年齡越小的幼兒運用得越多。在這類活動中,教師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戲的因素,因而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提高了集體活動的教育效果。 ③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組織活動。幼兒利用各種材料自己動手做各種小實驗或手工制是幼兒園課程中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的又一種策略。這類活動可以在教師直接指導的集體教學活動中進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關活動區,讓幼兒在人園後、離園前、專門的游戲或自由活動時自主地選擇。這類設計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戲因素,結構上比較鬆散。 ④以比賽的形式組織活動。以比賽的形式組織一些教育活動,是促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的一種有效手段。在幼兒園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我們常常用比賽的形式組織一些體育活動、生活活動,比如,以練習某些動作為目的的劃船比賽,培養生活能力的穿脫衣比賽和疊被比賽。比賽可以在個人和個人之間進行,也可以在組和組之間進行。比賽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單調的活動具有了游戲性,大大激發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3)運用生成策略將創造性游戲有機地融入課程 創造性游戲對幼兒身心發展有著特殊意義,如何使之有機地融入課程,是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又一策略問題。 創造性游戲對兒童發展的特殊影響是其他游戲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有專門的創造性游戲時間。由於這類游戲的目的隱含在過程中,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是一種漸性積淀的過程,不像音樂、體育、語言等游戲的目的來

⑹ 幼兒園課程編制過程中的目標與目標管理模式中的目標相比,具有哪些特徵

翻一下管理學的書,上面會列舉的

⑺ 幼兒園課程論 幼兒園課程開發有哪些模式

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
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它直接體現著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和目的。依據各個學校不同的教育哲學與資源條件,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表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同時,由於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過程,它的內容相應地表現出開放性和拓展性。當前,大多數學校將校本課程分為必修課、活動課和選修課。但這三者是相互包容的,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這三者的關系本來在理論上就是不符合邏輯的。」[2]因此,筆者根據課程的發展功能將其分為基礎性課程、豐富性課程和發展性課程三類。
1 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是指授給學生可再生長的基本知識和可再發展的基本技能的課程。它和國家課程的范圍大體一致。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政治、生物、體育、美術等。基礎性課程由學科知識課程和學習策略課程構成。學科知識課程開發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課程內容的更新,採取的方式常是改編、新編或拓編。二是對課程結構的革新,包括學科知識分層建構,學科知識橫向整合。例如南京師范大學附中將課程分為三個層次:1)C層次科目,國家教學大綱的最低要求;2)B層次科目,參照國家必修與選修的綜合要求,適當增加和補充內容;3)A層次科目,重新編寫教學大綱,對原教材進行改編和新編。這種分層是將科目分層和內容難度分層結合起來從而使課程體現出難度梯級,使每一層級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學習。上海大同中學的基礎性課程開發突破傳統分科課程,加強知識整合。它分為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文科綜合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理科綜合以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內容為核心。知識整合實現了對學生知識多方位的培養目標。
學習策略課程分為通用學習策略課程和學科學習策略課程。通用學習策略課程包括選擇性注意策略、記憶學習策略、組織學習策略、精加工學習策略、元認知學習策略等。這些策略適合任何課程和形式的學習,不與特定知識領域相聯系。學科學習策略指與特定學科緊密結合,適應專門知識學習的策略[3],。如應用題解題策略、朗讀策略、英語學習策略、化學實驗策略等。學科學習策略直接與學科聯系,並具有「生成性」特點,應當成為學校基礎性課程中開發的重要內容。
2 豐富性課程
豐富性課程是指豐富學生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的課程。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勵志、廣行五類。健身課程主要是教給學生強身健體的方式,同時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和保健觀念。這類課程的開發要重視活動方式多樣化,提倡活動參與大眾化。博知課程主要是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的課程。如詩詞鑒賞、名作欣賞、名勝古跡游考、網頁信息瀏覽等。它的核心目的是要教給學生廣泛獲取知識的方法。如查閱圖書、信息卡集成、圖書館閱讀、電視或新聞品評等。怕情課程是指愉悅性情,豐富情感體驗的課程。一種是藝術怡情,可通過音樂欣賞、美術欣賞、書法欣賞、舞蹈表演等課程來實現;一種是休閑怡情,如攝影、垂釣、插花、集郵、拼盤、盆景、花卉等課程。該類課程可教給學生有意義的休閑和怕養性情的方式,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勵志課程是激發學生生活熱情,增強學生意志力的課程。如成功人土案例分析、挫折調適、堅持性訓練等磨礪性教育課程。當前,很多學校仍偏重智力,忽視意志力培養,致使多數學生心理脆弱、意志力差、社會適應困難。因此,開發勵志課程已迫在眉睫。廣行課程是指廣泛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強的課程,它以培養學生具體的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如電子製作、網頁製作、無線電維修、新聞采訪、英語會話、實驗操作等課程。
3 發展性課程
發展性課程是指拓展學生能力、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課程。它在基礎性課程上提高要求,增加難度,以培養研究性、創造性人才為目的,重視學科的前沿性、學術性和學習的探究性。這類課程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加深學科知識的深度,旨在拓寬學生學科知識和能力的課程,如學科知識競賽輔導、上海大同中學開設的「知識論」等課程。二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創造能力的課程,如科技發明、學術小論文、創造技能培養、思維訓練等。發展性課程以探究性學習和開放式學習為主。此類課程在基礎教育中雖不佔很大比例,但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校本課程開發的模式
校本課程開發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合作開發;一種是課程運行的自開發,也稱教學情景互動開發。
1 合作開發
1)校際合作。即學校與學校聯合,有學者指出,校本課程開發不能只局限於學校本身的活動,需要與其它學校構成互動關系。[1]這種模式要求各學校的教育哲學與宗旨相近,區域跨距小,資源可互補,以此增強課程開發實力。合作方式有互補整合式、流線作業式、合並交叉式等。
2)專家一學校合作。課程開發實質是課程理論與課程開發實踐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的過程」[1]。一方面專家擁有較豐富的課程理論知識,可為學校課程開發提供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具有開發條件的學校為課程理論與實踐結合提供了重要基地。
3)研究機構一學校聯合。當學校進行規模較大、難度較高的課程開發時,應與研究機構聯合。因為研究機構具有系統開發和研究的能力。研究機構與學校聯合的方式有基地法和現場法。基地法指某些研究機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由學校積極參與。現場法是指由學校設置課程開發項目,研究機構蒞臨現場給予指導。
4)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聯合模式。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教育行政部門可提出方針和原則,進行財力、物力支持和地區間學校資源的調配利用。這些都有利於增強校本課程開發的綜合力量。但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合作必須遵從非命令性和非干涉性原則。
5)領導一教師合作。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領導和教師是核心力量。他們熟知學校的優勢與特色,而且直接承擔著具體的開發任務。一方面,領導者的個人風格、辦學理念、管理方略顯示著學校的辦學特色;另一方面,教師最知曉自己和學生,能真正貫徹校本課程開發中「以人為本」的目的。只有兩股力量結合,校本課程開發才能完整地體現學校本位和以育人為目的的思想。
2 課程運行的自開發
課程運行是指教師、學生、課程在教學情景中的互動關系。任何一種課程在這種互動關系中都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能更好地體現教師的能力和學生需求實際。其過程是:1)教師先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初次課程設置。2)學生提供反饋和建議。3)教師自我反饋。4)再進行課程設置。5)課程設置更合理。6)教師專業能力相應提高,學生能力提高,從而課程開發的水平更高。
三 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
1 明確理念
校本課程開發首先要有明確的理念。理念確立有助於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學校特色。
這里的理念指學校的教育哲學、教育宗旨與教育目標。教育哲學體現教育的時代精神,是在時代背景中對教育總的認識和看法。素質教育、主體性教育、創新教育等都是新時期的教育哲學,它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方向。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學指導下學校依據本校具體情況確立的總的發展方向。如江蘇錫山中學的「一切為了培養站直了的現代中國人」、上海大同中學的「使學生學有特長」,以及其它學校的「全面發展,人文見長」、「文理相通,全面發展」、「科學家的搖籃」等。它們對校本課程開發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教育目標是教育哲學與教育宗旨的具體化和操作化。如錫山中學在「培養站直了的現代中國人」的宗旨下確立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民族性、創新性、現代化、健康、堅毅等品質。它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直接方向。但是,並不是每所學校都有自己明確的辦學理念。明確理念有如下方式:1)概念化。部分學校辦學思想含糊籠統,應該用概念加以界定,使之明確。2)總結法。如果學校辦學理念多而散,應予以總結,使之系統化、特色化。3)提升法。有些學校的辦學理念往往停留在感性或經驗階段,應使之上升到理性或理論層次,以利於統領整個辦學方略。4)創立法。當學校已有的辦學觀念陳舊或還沒有形成辦學理念,就應根據教育的時代精神和學校的具體實際創立理念。總之,理念應有宏觀統領、中觀具體、微觀可行的特點,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指導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
2 需求分析
校本課程開發應在辦學理念指導下進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對象是學生需求、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學生需求屬教育的內部需求,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是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對學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學生知識需求和心理發展需求。知識需求是指學生對知識本身及獲取知識的方式、途徑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發展需求是指學生健全心智、培養人格、走向成熟的內在願望和渴求。對學生需求的分橋,有利於「因材開發」。其次,校本課程開發並非「閉門造車」,摘自給自足,應當考慮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考察.地區乃至社會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對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狀況及特點,以期開發出既滿足學生需求又有利於地區和社會發展的樣本課程,只有這樣的校本課程,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需求分析可採用的方法有:問卷調查法、人才市場分析法、網路信息分析法、地區發展報告分析等。
3 資源評估
校本課程開發需要考慮學校的資源條件,以決定作何種程度的開發。這里的資源指信息資源、能力資源和物質資源。信息資源是以學校的教材和資料為核心,它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源頭活水和信息支持,對信息資源的評估,涉及信息渠道、信息貯存和信息效能。評估要求信息渠道多樣化、信息貯存豐富化、信息價值效能化,整個信息資源要處於不斷的交流和更新中,形成信息資源「優勝劣汰」的動態過程。能力資源是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校本課程開發是以教師和學生為主,他們的能力狀況制約著校本課程開發的深度和價值。教師的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素養、開拓意識、創新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評估方式通常是:先由教師自我評估,然後是學校評估;最後由專家組綜合審評。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現實學習能力和潛在學習能力。現實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已達到的學習能力現狀,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潛在學習能力是指通過課程更新,學生可能達到的能力狀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目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估常由教師評估和學生自評構成。物質資源是指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可提供的場地、設施、設備與經費支持,它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物質基礎。除了上述對學校的資源進行評估外,還要對社區可利用的資源進行評估,以期在學校和社區之間形成一個良好的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源環境。
4 優勢評價
當學校有條件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為了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有效地提高課程開發質量,還需進行優勢評價。學校優勢包括管理優勢、教師優勢和學生優勢。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離開了管理很難達到目的。管理優勢體現在學校管理理念的明晰化、管理風格的成熟化、管理手段的多樣化、管理結構的系統化。對學校管理的評價應先由師生提供反饋意見,由學校領導進行初評,然後由學校管理專家進行終評。目的是分析學校管理的優勢與不足,以期通過學校加強管理制度和機制建設,突出管理優勢。教師優勢表現為教師的專長、課程開發的技能技巧。根據教師的專長,可決定他們能有效地進行何種課程的開發;根據其開發的技能技巧,可決定他們適合哪些層次和環節的課程開發。學生優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長期以來,該校學生已形成的群體優勢能力;二是學生的課程選擇能力和課程反饋能力,它使學生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而不是旁觀者和被動的接收者。學校明了自己的優勢,就可以揚長避短,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⑻ 幼兒園課程目標與中小學課程目標相比有什麼特點

①生活化。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需要,決定了幼兒園教育目標和內容的廣泛性,也決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學原則。對於幼兒來講,除了認識周圍世界、啟迪其心智的學習內容以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態度;和能力,如衛生習慣、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都需要學習。但是這樣廣泛的學_習內容不可能僅僅依靠教師設計、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來完成,也不可能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來實現,兒童只能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在交往中學習交往。即使是認知方面的學習,也要緊密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才能被幼兒理解和接受。因此幼兒園課程具有濃厚的生活化的特徵——課程的內容來自幼兒的生活,課程實施貫穿於幼兒的每日生活。 ②游戲化。游戲符合幼兒 的年齡特徵,能夠滿足幼兒的各種身心需要,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游戲從本質上來看,是幼兒自身的一種自由自發的主體性活動,對幼兒的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價值。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形式,也是幼兒基本的學習方式。所以,游戲在幼兒園課程當中居於非常重要的位置。 ③活動性和直接經驗性。幼兒主要通過各種感官來認識世界。只有在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幼兒才能理解事物,才能對事物形成相對比較抽象概括的認識。幼兒的這種具有行動性和形象性的認知方式和認知特點,使得幼兒園課程必須以幼兒主動參與的教育性活動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構成成分。對幼兒來講,只有在活動中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只有在直接經驗基礎上的學習才是理解性的學習。 ④潛在性。從本質上講,幼兒園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過程,幼兒園課程也有明確的課程目標和基本的學習領域,但是由於幼兒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使得幼兒園課程不是體現在課表、教材、課堂中,而是體現在生活、游戲和其他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中。雖然怎樣創設環境,怎樣支持幼兒的探索學習,都是教師根據幼兒園課程的目的、內容要求精心設計的,但這些內容、目的和要求僅僅存在於教師的意識和行動中,幼兒並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幼兒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環境、活動、材料和教師的行為,而不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期望。也就是說,幼兒園課程蘊含在環境、材料、活動和教師的行為中,潛移默化地對幼兒起作用。 總體來看,幼兒園課程基本以活動課程為主要形式,同時隱性課程的特點非常突出。「通過環境教育幼兒」、「保育與教育相結合」、「寓教育於一日生活當中」、「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以及「在生活中、在游戲中、在幼兒的自主活動中指導幼兒的學習」等等提法都反映了幼兒園課程的這兩個特點。

⑼ 幼兒園課程中過程模式的優缺點。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高潮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

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表明,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在課程建構的理論方面,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為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根據。但由於課程建構過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和參與建構課程的人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實踐經驗的差異,使得課程建構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的目標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師望而生畏。如將「分科課程」 改曰「七大領域」,將「自然」說成「生命科學」,將「圖形分類」說成「集合」,就連教師和家長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學」這樣宏大的概念,也寫進了教師參考書。課程的內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學科內容平鋪均設,沒能將幼兒「關鍵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內容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幼兒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消化了。內容的選材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現象較為嚴重。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多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出現,雖然在理論方面強調了「以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但在課程建構中體現的仍不明顯。課程評價在一些課程建構中雖然得到了注意,但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對幼兒的學習結果和幼兒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質量等指標的評價。如何將課程建構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這一問題,仍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決的難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目標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保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把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及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側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現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超過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及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穿插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須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如果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學生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如果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目前比較流行的「活動課程」、「生活課程」、和「游戲生成課程,課程生成游戲」、「一日生活即課程」等觀點,都強調了幼兒教育要就近取材,貼近生活。筆者認為,這些思想及課程的設置,較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易使幼兒接受和產生興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須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展已經成為課程目標的中心指向,這不僅因為幼兒的興趣能有利於教育活動的有效進行,重要的是對幼兒人格、天性、權利的尊重。

其二,要考慮幼兒的思維特點。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明顯的順序性,如思維發展,總是由具體實物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3—6歲的幼兒,理性思維能力較弱,對事物的認識主要依賴於感性認識。

其三,要考慮幼兒的記憶力與注意力的發展特點。3—6歲的幼兒注意和記憶特點是無意注意和無意記憶占優勢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記憶逐漸發展。幼兒的注意和記憶的發展,主要依賴於事物的物理性質;幼兒的興趣和情感需要;活動中感官參加的數量;記憶任務的意識和活動動機。總之,幼兒的記憶是從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從形象記憶到抽象記憶。

由此,對幼兒施教過程中,要針對3—6歲兒童知識經驗貧乏、抽象思維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設置形象思維活動為主,多採用直觀教學法,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多的聲、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材料,注重幼兒的實際操作、實地觀察活動,設置一些感官參與性強的活動,少進行抽象的講解和原理的灌輸。更不要總是問幼兒為什麼。

四、課程評價要重視教育過程的評價

幼兒園課程是個從理論到實踐,經過評價再到實踐的動態的系統。它具有診斷課程問題、引導課程實施、檢測教師工作、鑒定教育效果等中介作用。我們所建構的課程如果缺少了評價這一環節,課程理論與課程實踐的距離就會拉大,容易導致課程理論的空洞性和課程實踐的盲目性。

目前幼兒園課程的評價工作比較欠缺,幼兒園普遍用對教師的工作評價來代替對課程的評價。而且多是以幼兒的學習結果和發展狀況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而忽視了「課程結構、內容、活動過程、教師的觀念、態度、活動組織形式、師生互動的質量」等評價指標。

另外,評價內容片面、手段單一,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存在著簡單化、唯量化等弊端。如在測評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時,往往以幼兒掌握知識的數量及程度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在檢測教師的教育過程時,往往將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案的完成情況、授課量以及授課程序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忽視了定性評價和課程本身的適宜性對教育效果的影響,從而導致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教育任務的填鴨式教學,學生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泯滅了幼兒固有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扼殺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違背了《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培養幼兒學習興趣」這一教育遠期目標。筆者認為,依據課程概念,我們不難得出:課程的評價就是施教過程的評價。因此,幼兒園的課程評價要以「過程評價」為主要評價指標,重點測評教師的教育思想、理念在教育過程中的體現,即選用的教育內容、方法、形式、策略以及提供的教育材料的適宜程度和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情緒及效果。當然,這樣的評價定性成份較多,不易操作,還需不斷探索方法和途徑。目前,我國尚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幼兒園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必然影響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進程。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幼兒園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應當提到幼教改革的議事日程。

關於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探討,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永久性的話題。到底採用哪一種課程模式對幼兒園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採用哪一種模式,都必須考慮到是否有利於幼兒的可持續發展。一個好的課程模式,既要有堅實的理論作基礎,又能在幼兒園工作的實踐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一種課程模式是否實際的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不僅僅在於其本身的理念多麼先進,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實際,具有實施的可能性。就我國學前教育的現狀來看,大一統的幼兒園課程已不復存在,多種課程模式並存的局面將持續下去。採用哪種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各施教單位,應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將各種課程模式加以分析判斷,揚長避短,綜合運用,形成自己的課程體系更為切合實際。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