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面相全體學生正視學生差異
㈠ 淺析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論文摘要:
我國正處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時期,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要承認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相互之間存在著差異,把學生個體差異作為一種寶貴的課程資源,我們要研究差異,尊重差異,利用差異。
人本生而各異,在多元社會中,我們需要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以及有不同喜好的人,在社會上扮演不同角色,各展所長。因此,從教育界的關注點出發,了解「學生個體差異」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無論我們承認接受與否,差異都是課堂教學中一種客觀存在。
一、關注差異,一種寶貴的課程資源
我國正處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時期,課程資源的重要性也隨著課改的深入而突顯出來,學生個體差異是課程資源這一觀點的提出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研究和開發課程資源的。以學生為本關注差異,這不但符合個性化教育的要求,也符合新課改的理念,並且具有教學實踐的現實可行性。我們要正視差異,並且認識到這種差異所蘊涵的對課程、教學的動力之源,就像水位差中蘊涵著水力資源,氣壓差中蘊涵著風力資源一樣,學生個體差異也蘊涵著可供開發的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有利於新課程的實施與生成的各種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因素與條件。學生個體差異具有與教師、教材、教具等課程資源不同的性質,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生個體差異具有素材性課程資源的特點
素材性課程資源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因素,其特點是作用於課程,並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學生個體差異具有素材性課程資源的特點。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可以通過個體差異進行過濾、對比、篩選,然後再加以同化或內化,成為自己所特有的,這時候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已經不完全是老師或課本上所教授的內容了,差異已經對學習產生新的影響及遷移。由此看來,學生個體差異可作為素材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揮作用。
2.學生個體差異具有隱性課程資源的特點
根據存在方式,學生個體差異也具備隱性課程資源的特點。學生個體差異的作用方式具有間接性和隱蔽性,它們不能構成教育教學的直接內容,但是它們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質量起著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某些差異以隱蔽的形式存在於學生通過各種媒體、各種學習資料、日常生活所建構的知識結構中,是一種看不見的重要的隱性課程資源。學生在這種隱性課程資源中學到的東西常常比在正規課程里學到的知識要多得多。所以,學生個體差異作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更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3.從課程資源的載體形式來看學生個體差異
從課程資源的載體形式來看,學生個體差異既屬於生命載體形式又分屬於非生命載體形式。學生個體差異是一種主要以素材性課程資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現形式,也就是說總是以一定的物化載體形式而表現出來的。能夠提供課程素材的學生也可以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作為生命載體形式的課程資源具有內生性,即它可以能動地產生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教育價值。在現代信息社會,不少學生也具備了與他們的老師同步吸納新知識的能力,作為這種具有內生性的課程資源的主要生命載體形式之一,他們自身創造性智慧的釋放和創造性價值的實現,也會成為推動課程教學和改革不斷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二、尊重差異,形成正確的差異觀
當前,在如何對待教學中學生個體差異問題上,根據各種觀點的不同側重,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四種差異觀:一是適應觀,這種觀點假設在學習起點上、一般能力和各種特殊才能上均有很大差異,教學中要適應這種差異依據學生的能力傾向,施以相應的教學。持這種觀點的人提倡採用能力分班,分流教學等措施,以減少同一班內學生間的差異程度。二是發展觀,這種觀點假設學生間的差異起因於不同的學習方法和個性特徵,主張在課堂教學中不是要減少甚至消除學生間的差異,而是要注意並發展學生的個性。持有這種觀點的人總運用非同步學習等教學策略,來滿足各個學生的需要。三是適應-發展觀,這種觀點介於上述兩種觀點之間,它強調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獲得最大限度的進步。這種觀點在我國佔主導地位,並依此展開了大量的分層遞進教學。四是超越觀,這種觀點是許潔英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的,她認為「在承認差異存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超越個體差異,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即樹立超越性教學觀,就是我們努力的新方向」。
我們應該審視已有的差異觀,借鑒其合理的地方,擯棄其缺點,建立「從差異出發,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合理運用差異,從開發資源的角度引導差異共享,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實現學生的差異發展」的觀念。這里的「開發」,既是一種正確的導引,又是一種必要的校正;既是一種激勵,又是一種呵護;既是一種期盼,又是一種提升。開發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夯實基礎全面發展的條件下,樹立鮮明的個性旗幟,讓每個學生在身體強健、心靈充盈的起點上實現自我的持續發展。
三、利用差異,讓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1.分析差異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基點
學生個體差異是教學的起點,也是課程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教學總是根據學生的已有水平進行,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原有水平之上獲得應有的發展,一切有效的教學都必須建立在充分考慮學生原有差異的基礎上。作為教學活動的起點和前提,學生個體差異對於個體發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
其次,影響著個體對外界影響的選擇。外界影響並不是自發地進入個體的活動領域,而是個體依據不同能力和需要進行選擇。
2.利用差異可以增加課堂活力,促進學生發展
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課堂教學的生機和活力可能來源於教師精湛高超的教學藝術
,可能源於學生對教學活動的積極主動的參與,也可能源於引人入勝的教學內容,而學生豐富的差異性、獨特性也是它的重要動力之源。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教學的活力取決於學生有無個性,正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豐富的差異性表現,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倘若學生是無特色、無特長、無思想、無個性、無差異的個體,那麼,課堂教學就極易變得死氣沉沉,缺乏生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對學生差異的認識和態度,不僅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獨特表現,而且要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利用差異來增加課堂的活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當這些差異在課堂上被展示出來,相互碰撞時,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真實的交流就發生了。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合理性存在,是一種資源,利用得好,確實可以轉化為學生個性發展的推動力量。
[1]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許潔英.教學中學生個體差異研究——從適應到超越[D].蘭州:蘭州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8.
[3]韓華球.現代課堂教學中學生個別差異研究的特點和趨勢[J].課程·教學研究,2000,(04).
[4]曾繼耘.學生個體差異:研究方法與基本結構[J].課程·教材·教法,2006,(03).
[5]曾繼耘.論差異共享的課堂教學策略[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04).[6]程向陽,周鴻敏.論學生差異資源的教育學價值[J].理論探討,2005,(09).
㈡ 在教學中如何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
教學中如何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
一、不放棄每一位學生
有經驗的老師都清楚,班裡的學生哪怕是一年級的學生都知道自己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教師的期望是怎樣傳給學生並被學生「領會」的呢?除了語言渠道之外,還有一條很重要的潛意識的途徑,教師心理往往回不自覺地通過表情、手勢、姿態等傳遞給學生。比如同是注視學生,對優秀學生教師目光往往流露出贊賞和期待;對待進生則往往包含著警告、批評、失望。又如教師的動作,對優秀生拍肩摸頭,給予鼓勵,對待進生則可能推推搡搡,因冷淡而造成厭棄,教師的這些體態語言背後的心理都會被學生覺察到。因此,教師僅僅做到避免對待進生漠不關心或苛求、訓斥等做法是不夠的,還應對學生懷有真誠的期望,在學生眼中,教師是最值得依賴的,教師一個充滿贊賞的眼神,一個飽含愛意的動作,一句透著期盼的話語,都會燃起學生心中的希望。
二、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
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於這些學生進行及時鼓勵,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產生困難或錯誤的原因,並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在評價時,可以對這些學生採用「推遲判斷」的做法。對於學有餘力並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思維空間,指導他們閱讀,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採用小組教學方式,關注差異,促進發展。在小組活動中,通過討論、交流、使層次不同的學生能夠取長補短。在小組教學中,教師要有一定的策略引導,使全體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避免出現少數反應靈敏,基礎較好的學生積極主動,而反應較慢,基礎薄弱的學生消極被動的局面。
我們在教學中只要能愛護和調動每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就能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三、 學會角色互換
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進行自我角色的變換,只有通過各種定位體驗,教師才會切實感受到每一位學生(或某一群體學生)的實際需要。
1、做學生的「同學」。學生天真活潑,熱情好奇,他們總希望教師是他們思想、志趣上的朋友,為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感情,傾聽每個學生的心聲,為學生保守私人秘密,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多與學生進行「心理位置交換」,以平等的態度待人處事。作為教師,對自己的行為要經常反省,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得不恰當、不公正的地方,多與學生溝通,以真誠換真誠。
2、做學生的「學生」。古人雲:「教學相長」。現在的學生見多識廣,他們知道的有些方面老師可能都不了解,教師也應向學生學習,使學生對教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誠實好學精神油然而生敬意,有的學生還會為自己有資格做老師的「老師」而樹立信心。
四、寬松的教育氛圍
寬松的教育氛圍有利於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個性發展,有利於學生潛在能力的顯現,教師要多為學生創設寬松的教育氛圍,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與爭論,不搞一刀切,倡導一種寬松自主的氛圍。
㈢ 簡答題 貫徹面相全體,重視個別差異原則應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第二,面向全體與注回重個別差答異符合一般的教學原則;
第三,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適合新的課程標准理念;
第四,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符合新的評價標准和學生的成長需要。
㈣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倡導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以激發學生的
激勵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語言、情感和恰當的教學方式,不失時機地從不同角度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勵和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誘發其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一種策略。
一、 愛生──激勵性評價的基石
誇美紐斯曾這么說過:「孩子們求學的慾望是由老師激發起來的,假如他們是溫和的,是循循善誘的,不用粗魯的辦法去使學生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言語去吸引他們;假如他們和善地對待他們的學生,他們就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學生就寧願進學校而不願停留在家裡了。」,由此可見,教師教育學生的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如果教師熱愛學生、善待學生,那麼就會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學生、激勵著學生去積極思維,用心學習,克服困難,走向成功。「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學生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羅素的這句話更讓我們體會到,教師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會起到多麼大的作用,教師只有對學生抱有強烈的愛,寬容的理解,誠摯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學生對老師的崇敬、信任和親近,才能創造激勵學生學習的感情基礎,造成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氣氛,「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很難想像,一個眼裡總是看著學生的缺點,對學生沒有半點喜愛、平時對學生一味「高壓、打擊、訓斥」慣了的教師,某一天,他突發奇想,想要激勵學生會是什麼樣子。恐怕學生只會把這種激勵誤認為是一種虛偽、一種諷刺或人格的污辱,更抵觸教師、甚至仇視教師,個別的學生也許還會產生過激的言行吧。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揮激勵性評價作用的重要手段
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把自己定位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組織者、促進者、啟發者、幫助者、激勵者,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多元激勵性評價。如:在朗讀教學中,數名學生朗讀課文後,即可讓他們分別談談自己朗讀的效果如何、優劣在哪裡,再相互之間評一評誰讀得更好、好在哪裡、還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進的,然後再讓其他同學進一步的評議,最後教師做總結性歸納補充。學生在這種廣泛的交流中取長補短、學習他人、認識自我並不斷改進自我。再如,作文教學中進行的習作互評、互改、組內評議、集體點評等都旨在以學生激勵為評價主體,通過學生互評互議,構建各抒己見、張揚個性的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自信心的作用。
在這里尤其要注重發揮同學之間的互評作用,事實證明,來自同伴之間的激勵作用是巨大的。美國一位名叫海倫的教師,在教育後進生效果不佳時,想了一條「妙計」:讓每個學生用紙寫下其他同學的優點,然後海倫再把每個學生的優點集中起來,抄在一張張小卡片上,分發給每一個學生。學生們看到「優點單」上寫的自己的優點,一個個驚喜萬分,這張並不起眼的小卡片,讓優秀學生的優點更加突出,使他們更加自信,同時也使那些有這樣或那樣缺點的後進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增加了自信。海倫的學生中有位叫邁克的青年軍人──—這個當年因上課搗蛋而被老師用膠帶封住嘴巴的學生,後來還把這張卡片帶到了越南戰場上。他陣亡後,人們從他的衣袋裡發現了那張因折疊、磨損而破舊的、有的地方還被粘貼過的卡片,那就是由同學們評述而由老師親手抄寫的邁克最好品行的卡片!由此可見,同伴間的激勵,更能使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產生強大的動力,增強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
三、適時、適度──激勵性評價得以有效發揮的保障
開展激勵性評價重點在於如何抓好契機,也就是說老師要善於做「及時雨」。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去鼓勵,「雨」要下得及時,既不可久旱後降甘露,也不要水漫金山悲戚戚。在課堂上,當一個學生盡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難的時候,教師就應當堂表揚他;當一個學生回答問題錯了的時侯,教師也應先肯定他勤於思考,勇於回答問題,然後再鼓勵他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適時適度的激勵表揚,學生學的專注,也學的開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現在談到激勵,許多人認為就是要把學生往好的方面評價,不好要說成好,不好也硬要找到好的方面,大肆表揚、鼓勵。誠然,這種積極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但殊不知,一味的表揚將會使學生對自己沒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認識,會讓他造成自我感覺太好、自信過頭,一遇到挫折就往往一蹶不振、自暴自棄的局面,反而不利於他們進一步的成長。我們必須意識到激勵不等於表揚,批評也是一種激勵,無原則的表揚只會適得其反。當然要注意的是,批評時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要委婉地否定,有時還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同情況不同對待。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否定性評價,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認識到自己的優點,也清楚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對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建議,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進步發展,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勵。
㈤ 談談你對新課程主張的「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個體差異」的理解
每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特殊個體,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智能因素,回而應試教育卻把學生統答統當成了答題的機器,以分數論高低,以考試定成敗,扼殺了多少人才!教師在工作中,應該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及時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不失時機的進行培養,才會出現更多的劉翔和朗朗式人物。再則,由於學生的生活環境、遺傳因素、年齡特徵、學習基礎等諸多條件的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尊重每位學生,關注學生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差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才能讓每位學生學有所獲。
㈥ 求問如何處理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個體差異的關系
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必須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將學生之間的差異作為教學資源合理地利用,做到既關注全體,又面向個體,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活動努力讓全體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 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和學有餘力的學生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於這些學生進行及時鼓勵,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產生困難或錯誤的原因,並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在評價時,可以對這些學生採用「推遲判斷」的做法。對於學有餘力並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思維空間,指導他們閱讀,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採用小組教學方式,關注差異,促進發展。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經常會發現有少部分學生回答比較活躍,而有部分學生從來不怎麼參與其中,這時我們可以採用小組教學方式。在小組活動中,通過討論、交流、使層次不同的學生能夠取長補短。另外,可以建立個人成長檔案,制訂個人目標,每個人的基礎不同目標也不盡相同,只要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讓學生做最好的自己,就有發展,就是成功.
㈦ 如何處理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必須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將學生之間的差異作為教專學資源合理地利屬用,做到既關注全體,又面向個體,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活動努力讓全體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
㈧ 如何處理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關系
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和對每一位學生的關注,是所有學科教學的基本原則。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必須努力使全體學生達到數學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這既是數學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又是數學活動的落腳點。 但同時我們又必須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必須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生的經驗差異、發展差異、性別差異、學習風格差異等,使學生在體中表現為多元化人格,形成了個體差異,出現差異並不可怕,面對客觀事實我們要尊重差異。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差異。 那麼如何處理好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呢 ?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教師要留意觀察學生學習的特點,為分層教學打基礎。 教師可以通過談心,家訪,以及日常的教學活動來觀察、、了解學生,弄清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策略等方面的發展水平,以及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學習動機等方面的情況。這是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的基礎。
二、針對差異,合理分層、搭配。 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合理分層、搭配。我們可以根據班級情況,把全班分成3個大組,A組由成績優秀的學生組成,B組成績中等的學生組成,C組成績較差的學生組成,在每大組再分成3個平行小組,同小組間評比競爭,A組的3個小組對應幫扶C組的3個小組。
三、分層確定教學目標。 我們在備課時,可以根據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和發展能力,確定不同類型的學生應該達到的教學目標,並設計相應的教學流程。
四、分層教學,小組合作。 在教學活動中的問題情境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都要盡可能地讓所有的學生參與,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每位學生提供發表意見的機會,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同時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學生進行及時鼓勵,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耐心地引導他們產生困難或錯誤的原因,並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採取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通過討論、交流、使層次不同的學生能夠取長補短。在小組教學中,教師要有一定的策略引導,使全體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避免出現少數反應靈敏,基礎較好的學生積極主動,而反應較慢,基礎薄弱的學生消極被動的局面。
五、分層作業。 作業分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較高要求三個檔次。對C組同學可以適當增加作業量,加強雙基訓練,使之得到充分的發展。對B組的同學注意作業的精煉和典型的選擇,對A組同學可以放手,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而教師更加要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從面向全體到關注個體,最終實現教學優化。
㈨ 如何處理好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關系
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和對每一位學生的關注,是所有學科教學的基本原則。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必須努力使全體學生達到數學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這既是數學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又是數學活動的落腳點。 但同時我們又必須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必須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生的經驗差異、發展差異、性別差異、學習風格差異等,使學生在群體中表現為多元化人格,形成了個體差異,出現差異並不可怕,面對客觀事實我們要尊重差異。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差異。 那麼如何處理好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呢 ?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教師要留意觀察分析學生學習的特點,為分層教學打基礎。 教師可以通過談心,家訪,以及日常的教學活動來觀察、分析、了解學生,弄清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策略等方面的發展水平,以及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學習動機等方面的情況。這是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的基礎。二、針對差異,合理分層、搭配。 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合理分層、搭配。我們可以根據班級情況,把全班分成3個大組,A組由成績優秀的學生組成,B組成績中等的學生組成,C組成績較差的學生組成,在每大組再分成3個平行小組,同小組間評比競爭,A組的3個小組對應幫扶C組的3個小組。三、分層確定教學目標。 我們在備課時,可以根據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和發展能力,確定不同類型的學生應該達到的教學目標,並設計相應的教學流程。四、分層教學,小組合作。 在教學活動中的問題情境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都要盡可能地讓所有的學生參與,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每位學生提供發表意見的機會,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同時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學生進行及時鼓勵,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產生困難或錯誤的原因,並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採取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通過討論、交流、使層次不同的學生能夠取長補短。在小組教學中,教師要有一定的策略引導,使全體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避免出現少數反應靈敏,基礎較好的學生積極主動,而反應較慢,基礎薄弱的學生消極被動的局面。五、分層作業。 作業分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較高要求三個檔次。對C組同學可以適當增加作業量,加強雙基訓練,使之得到充分的發展。對B組的同學注意作業的精煉和典型的選擇,對A組同學可以放手,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而教師更加要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從面向全體到關注個體,最終實現教學優化。
㈩ 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
謝龍祥「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回的發展。」答這是新課程標准努力倡導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及時了解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為此,我想教師應該先了解所教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智力和能力、平時成績等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可以分成按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照略高於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較高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由此來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例如,我曾經布置這樣的作業,「用一張正方形紙片,你能做成一個沒有蓋的長方體的盒子嗎?自己編一道應用題,並解答。」在學生交的作業中,我發現平時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做盒子時非常認真,也很漂亮,盡管在所編的問題中有些錯誤。可成績好的一些學生雖然解題正確,可是做出的盒子卻是敷衍了事。為此,我及時表揚了製作認真的學生,同時也暗示製作不認真的學生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這樣,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