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
㈠ 如何理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
在我的教學工抄作中,作為一名教師,我總認為要做個有心人,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願學、樂學的學科,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實踐的空間和時間,才能調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
㈡ 如何看待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淺談小學生品德課的重要性
作者:唐銀帆
多年來都把語文數學看成所謂的主課,思想品德科學叫做副科。有句俗語還這樣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小學生只要語數好,能寫能算就行了,品德與社會課學不學沒關系。這種想法不但學校老師有,社會家長也常見。但從如今的校園投毒案件和馬加爵殺室友案件中給我們教育者一種啟示。一個人沒有知識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是危險品。可見,作為一個人,這三樣哪樣也不能缺,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行為。因為縱使一個人有淵博的知識、強壯的體魄,但如果德行敗壞,那他只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品德是一種潛藏於人的內心思想教育,他的目標是要規范人的行為舉止,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地改造自己,品社科對小學生非常重要。
一、能培養個人能力
1.再認和再現能力。再認和再現能力是在品設課的學習過程中再認和再現有關知識的確切含義和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的能力。它是記憶力的具體表現,是發展和培養其他能力的基礎。
2.理解能力。學生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於理解教材。理解教材也就在於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體系。理解能力也就是指准確理解思想品德課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知識體系的能力。理解包括言語的理解、內涵的理解、關系的理解和意義的理解。
3.比較能力。它是指對相關知識或教材進行比較、分析以求弄清事物異同的能力。既可以是橫向比較,又可以是縱向比較;既可以是相似比較,又可以是對立比較。
4.分析和解釋能力。它是指運用歷史的、辯證的、階級的觀點和方法分析、解釋有關的經濟現象、政治現象、歷史現象,從而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分析和解釋的關鍵就在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
5.判斷和批判能力。
它是指用正確的立場和觀點判斷政治是非、理論是非並對錯誤的東西進行批判的能力。
6.綜合認識和評價能力。它是指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有關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綜合認識和評價的能力。這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能力。
7.表述能力。它是指學生恰當地使用品設課術語,條理清楚、邏輯嚴密地表述自己觀點的能力,既包括書面表述能力,又包括口頭表述能力。
二、培養社會實踐能力。
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發現和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不要把學生束縛於課堂上,只知道被動地接受知識,成為知識的儲藏庫)。社會實踐能力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投身於自然、社會生活,初步了解某些事物的形成過程,增強感性認識,對事物的表象有所認識。
2.投身社會實踐,初步了解某些事務的實踐過程,形成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
3.投身社會實踐,初步形成組織社會活動的能力,如組織小型的參觀、訪問的能力等等。
三、培養自我教育能力。
它是指學生通過品設課的學習,自覺地將一些思想、社會道德原理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認識,並自覺地在行動中表現出來,形成思想品質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表現為:
1.自我認識能力。即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行為及與周圍事物關系的能力。課堂上,通過品社課的學習,教師要幫助學生,使他們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情感與理智的關系,初步認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並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來克服和不斷糾正自身的錯誤認識,在幼小的心田裡播下純潔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理念。
2.自我調節能力。即通過自身的情緒、思想、行為的調節,使自己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的需要,不對社會造成危害。
四、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品社課與當前的熱點相結合,充分體現《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現實性與社會性。例如圍繞熱點時事新聞,進行專題討論。在這項專題討論活動中,我選擇了大家共同關注的「釣魚島問題」和「反腐倡廉」兩個問題,作為教學內容。果然,由於這兩個話題是當前社會生活的焦點,學生談興高漲,各抒己見。我又將學生分為兩組展開辯論,允許不同看法的存在,增強了學生分析時事的能力。而作業則是就這兩個問題與父母展開討論,是課堂得到了延伸。
五、培養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感
五年級品社課第六章和第七章介紹了我國的歷史,通過此兩章的學習能更好的激發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自尊心,培養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品社課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分階段分層次對小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它尊重學生學習和發展規律,關懷學生精神成長需要,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學生要「能夠分辨是非善惡,為人正直,學會在比較復雜的社會中作出正確選擇」;「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能,樹立自我保護意識,能夠正確運用法律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磨礪意志,陶冶情操」;「自尊、自信、自強」;「體會生命價值,珍愛生命」;「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寬容、誠實、友愛」………總之,品德課對小學生非常重要。
㈢ 試析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
合理的教學策略,能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有效地學習。但是目前一些教師對學習方法的傳授還不夠重視,將重點放在知識的傳授上,所以教師應變教學方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提升學習效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提出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並且通過對問題的探究,總結學習方法,打破學生思維定式,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學習能力,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我的祖國」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我國海陸疆域,讓學生結合地圖,進行觀察,然後教師提出問題「祖國的地圖像什麼?」學生通過觀察,回答說:「像一隻大公雞。」然後教師又提出問題「如果你想去徒步旅行,你應該要做什麼准備?」學生可以採取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探討,確定徒步旅行的路線等,模擬「徒步旅行」方式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通過對活動的自主探究,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的遼闊,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差、理解能力相對薄弱,教師制訂課堂教學的方法,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學內容應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興趣需求,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小學課堂教學方法有很多種,如小組合作方法、自主探究方法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地運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傳媒與生活」時,由於現在小學生在生活中接觸了許多的傳媒工具,如電腦、電視以及手機等,學生本身就非常感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了解傳媒工具及作用,教師提出問題「有關《瘋狂動物城》電影上映的日期,你是通過哪些傳媒工具來獲得的?」教師提出這個問題後,學生都積極地回答,有的學生說是從手機上獲取信息,有的學生從電視上獲得的信息,還有的學生說是從廣播上獲得的信息,然後組織學生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這些傳媒工具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今後更好地運用這些傳媒工具。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目標之一,所以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採取合理的方法,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使學生有更多的情感體驗,加強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了解學生,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教師應積極幫助學生解決課上和課下的問題,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㈣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
隨著新復課改的不斷深制入,2016年小學《品德與生活》改名為《道德與法治》。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旨在引導小學生樹立依法行政的觀念,逐漸讓小學生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這是《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育意義的本質體現,本文筆者針對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具體措施展開探析,以供廣大學者參考。
㈤ 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准對教學實施有什麼作用
有益於社會穩定
一個 穩定的社會是對每個人都有益的。
法律教育從小抓起,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