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研究性學習與審美教育
1. 對語文審美教育有何感悟
審美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方式,是人類全面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有許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努力開拓學生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也給語文教學明確了目標和任務。語文教材作為一種載體,不僅承載著語文知識內容和結構,而且蘊含著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並且使這些內容得以保存和發展。語文教學據此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情趣的培養,不斷深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形成審美特質。
審美的對象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都是可以感知的。語文課的內容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學生可以調動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例如,我們學習《三峽》,對「素湍、綠潭、倒影、絕 、怪柏、懸泉、飛瀑」,可以親自體驗文字的描述,可以聽錄音,可以看電視錄象。教師調動一切可行方式,能讓學生有最直接有效的感覺、知覺,來樹立美的意識,激發美的情趣。學習《天凈沙•秋思》就可以引導學生先吟誦後作畫的形式,在頭腦中呈現「枯藤、老樹、昏鴉」以及蕭條、荒涼的秋景,還有以這些景物、景色為背景的「斷腸人在天涯」的整體畫面,進行感知體驗,從形式到內容,從畫面到意境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美,從而感受到蘊含在畫面中遊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鬱的情緒。只有通過感知,作為審美主體的學生才能把握審美對象的各種感性狀貌,才可以引起美感,不斷激發他們學習的強烈興趣和求知慾望,為進一步賞析、理解奠定感性基礎。平常說的「真情實感」,必須要先有「實感」,才能有「真情」。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就是說通過感受,激發人的情感。感知能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學生需調動所有感官「目視、口誦、耳聽、心惟」,進行綜合的心理體驗,形成立體交叉思維,使其從多方面感知作品。
在審美活動中,想像是不可缺少的。想像在已有的知覺、表象及其相互聯系的基礎上,對這些知覺和表象予以重新組合與安排,不僅創造出新的知覺和表象,而且賦予他們以新的形式和意義。在當今的教學實際中,許多教師對課文過實、過細的分析,不給學生留有想像的空間,學生只能成為被動的「接受器」,思維被遏制,能力被苑囿。沒有想像、聯想,對知識的認知就不會擴展和深化,更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實際上大量的作品都存在著一個「意義空白」和不確定區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挖掘出可供學生進行豐富聯想的語言、情節等因素,讓學生插上聯想的翅膀,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情境中,對人物、故事情節等進行合乎情理、符合邏輯的想像,與作者形成共鳴。如教《孔乙己》一課,就可以充分利用人物語言的空白,故事情節的空白,調動學生的聯想,訓練學生感悟語境,准確表述語言的能力。文中是這樣寫的:「孔乙己最後一次來酒店,低聲說道:『跌斷、跌,跌……』」這里是孔乙己想辯而不能辯的情景,可以讓學生根據語境補充未說出的內容。又如《最後一課》中:「『我的朋友啊,』他說,『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請結合語境,發揮聯想,運用准確恰當的語言替韓麥爾表達出所要說的話。經過這樣訓練,學生運用自己的「內覺體驗」去把握,沉浸在作者創設的藝術境界中,感其情、悟其理,發揮聯想、想像的優勢,將會有一個新的「創造」。
情感是審美心理最為活躍的因素,想像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動下,依照情感的邏輯進行的。李白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就是有意識地把「蜀道之難」的形象著力加以誇大,從而表達出詩人所感受到的「蜀道之難」的感情。人們在欣賞作品時接受到各種情感的信息,因受感染而動情。教師要在教學中通過自身的情感投入喚起學生進行一種「物我同行」的情感共鳴境界。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美的認識,作出評價和判斷,學習《皇帝的新裝》,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揣摩作者的感情,分角色表演,進行情感的體驗,然後再進行理性的探究。學習《背影》可以讓學生聽錄音,看課本劇,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感氛圍中,然後再對課文進行分析。同時可以布置相應的「感實事、悟真情」的同步寫作訓練,如《沉甸甸的愛》、《我眼中的父親》、《母親的那雙手》等。這樣審美教學,學生既有情緒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可走進作品中與人物體驗悲歡離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進行客觀評價;既使情感再次升華,又培養了學生健全的人格。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蘊含「情趣」、「意趣」、「理趣」等,這些深層次的美,還需要探究和思考,需要「理解」去把握。也就是說,美的感受不只是一種形象的直覺,它同時更是一種思維的深化,要有一個理解和欣賞的過程。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邏輯思維,而是將理化為情,情又融於理。李商隱的詩再好再美,如果沒有「理解」,里邊的暗喻和象徵搞不懂,就不能充分欣賞到它的美質,那將失去它的深沉的意蘊和美學的真髓。學《梅嶺三章》在體會作品表現出來的浩然正氣的同時,不能忽視對詩中那真摯而深沉、豪邁而悲壯的語言分析。學《背影》感受父子情深的此刻,更應引導學生學習肖像描寫的手法及質朴卻飽含深情的語言。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由於生理因素、文化差異、生活境遇和人生閱歷的不同,從審美對象上所產生的審美趣味就會有質和量的差別,在欣賞同一作品時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對於同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對於中學生文學欣賞的多樣性,教師不應遏制,要根據教材的安排,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的教育學生認識作品中的精華,去粗取精,自覺地欣賞作品中的自然美、真實美、高尚美。
審美化教學在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啟迪、智力的開拓、健全人格的塑造、創造力的培養等方面發揮的效應是不可低估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因素,因而要不斷深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8484_1.html
2. 從語文教學的任務看,審美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在小語教來學中滲透美育源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語道出人們對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真正的美應當是純潔的,真實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內心產生無比的喜悅和興奮,在欣喜中受到啟迪,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教師語言揭示藝術美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時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於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像,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
3. 一、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轉變教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筆者認為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師要加深對新課程的理解,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盡快走進新課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其鮮明的教育理想和濃郁的時代創新氣息,呼喚著語文教師的角色轉換。為此,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義不容辭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投入到這次新課程的改革實驗中去。此文試就語文教師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談點體會。
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改的根本前提。語文新課改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還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對語文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結合自己的工作展開新課程的探索與研究。1.
同行合作觀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裡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彼此之間孤立與封閉的現象,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學習中由於語文一項課題往往涉及到地理、歷史、政治等多種學科,需要幾位教師同時參與指導。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集體的協調一致、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密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2.
師生平等觀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標確認語文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平等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師要在新的課程環境下要逐步從所謂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向與新課程同步成熟的「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教師要由課程知識體系的傳授者轉換為教育學意義上的對話者,就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及其對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式的選擇,自覺放棄傳統意義上把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認識。因此語文教師要強化兩種意識。(1)民主意識。即語文教師要創設課程氛圍來保護學生作為對話人的主體地位。例如在閱讀教學中,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2)人本意識。既然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那麼,教師就理當以全面發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為課程目標,努力做到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上去發展學生的能力體系和人格體系。3.
全面評價觀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變教學實踐的功能,」新的課程體系呼喚新的評價標准,為保證新課程實驗的深入進行,評價改革的步伐應進一步加快。(1)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實現由單一化的評價模式向多元化的評價模式轉變。要適當限制終端性評價,重視即時即地的過程性評價,因為有些目標如情感、態度、價值觀很難進行量化的終結評價。對考試形式的終結性評價也要加以改革,如畢業會考、中考和高考。事實上近幾年考試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如近年來蘇州語文中考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和思想,試卷普遍地注意到貼近社會、生活,以考查學生能力、發現學生潛能為目的,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等。(2)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標准也要改變,要用新的課程標准來全面評價教師工作和學生質量。應該把課堂教學的評價的重心放在關注學生的發展上,同時通過對評價的改革、考試內容、形式的改革來促使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過重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4.
終身學習觀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這樣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1)必須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論,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為此,我們要認真學習課程標准,積極鑽研新教材。(2)學習學科相關領域的知識。以往學校教學一直是分科進行的,教師的角色一旦確定,不少教師便畫地為牢,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之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遠遠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此次課程改革,在改革現行分科課程的基礎上,設置了以分科為主、包含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由於課程內容和課題研究涉及多門學科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除了專業知識外,還應當涉獵科學、藝術等領域。比如,在研究性學習中,不僅要幫助課題組的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而且要力圖獲得比學生更為豐富、詳盡的資料,才能對課題開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所准備。(3)學習新技能,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教師新的技能將應運而生,比如,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廣泛利用課程資源、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等,所有這些都要求教師不斷加強學習。5.
大語文教育觀所謂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從語文學習的本質來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必然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與人生。語文新課程體系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相結合,使語文教學將變得更加開放、創新,充滿活力。因此語文教師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形式。
二、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轉變教師教學行為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行為轉變。1.
實現由教師權威的教授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只是師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著教師的角色將由權威變成合作者,由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2.
實現由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轉變。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常見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強調學法與教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最優結合。它要求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課堂教學方法,從而保證教法與學法相得益彰。3.
實現由注重教學的結果向注重教學的過程轉變「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弊端。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教學的結果,甚至讓學生去背誦「標准答案」,而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的質量。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上,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掌握知識,掌握規律。新課程倡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展。4.
實現由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轉變。傳統教學中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它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還要求讓每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5.
實現由統一規格的教學模式向個性化教學模式轉變。統一規格的教學模式如同加工廠生產產品,它不符合學生實際,壓抑了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導致現行課堂教學中的許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新課改要求我們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構建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模式。6.
實現由單一化的評價模式向多元化的評價模式轉變。傳統的教師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評價的惟一尺度,壓抑了大部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潛能,真正的評價應該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現代評價要求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言邏輯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通過建立新的評價指標和改革評價方法,發展學生其他方面的潛能,諸如與人交往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等。評價應充分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關注個別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評價方式也要多樣化,不僅要重視量的評價,還要注重質的評價,評價的功能要由側重甄別篩選轉向側重學生的發展。另外還要強調評價的真實性和情境性,不僅要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更要注重學生得出結論的過程。
三、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指導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法
《綱要(試行)》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1.
自主式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它能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對所學東西感興趣,並覺得富有挑戰性,感覺到他們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使學習過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是真正有效的學習。自主學習的特徵是:學習者參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學習過程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並作出相應的調適。2.
合作式學習方法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既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它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共同發展。合作學習的特徵是: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於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3.
探究式學習方法探究學習是從學科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這番話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學習的重要價值。
語文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語文新課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對新課程,我們既不能有懼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適應,被新課改淘汰,也不能跟著感覺走,人雲亦雲,別人怎麼做我也怎麼做,更不能認為新課改與己無關,墨守成規,無所作為。我們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誠心接受,熱情投入,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積極鑽研新教材,敢於探索,努力實踐。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樹立決心,充滿信心,建立自信,在學習中實驗,在實驗中學習,盡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學規律和特點,就一定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為語文新課改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4. 南陽市教科所2014年教科研課題有哪些
中學語文
1) 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理論與實踐
2)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
3) 中學語文評價研究
4) 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
5) 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
6) 中學語文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7) 高中語文新課程必修課教學的研究
8) 高中語文新課程選修課教學的研究
9) 高中語文新課程與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研究
10) 高中語文新課程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
11) 高中語文新課程與高考改革研究
小學語文
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
2)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研究
3)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研究
4) 小學語文拼音教學研究
5) 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研究
6)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
7) 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方式研究
8) 小學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研究
9) 小學語文新課程典型課例研究
10)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研究
11) 小學語文開展校本教研的研究
12) 小學語文教學中轉變師生關系的研究
13) 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研究
中學數學
1) 中學數學課標教材的對比研究
2) 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研究
3) 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實踐研究
4) 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實驗與研究
5) 中學數學教學方式與策略研究
6) 中學數學典型課例研究
7) 數學探究、數學建模等活動課程的實踐研究
8) 中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
9) 中學數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
10) 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的實驗與研究
11) 信息技術輔助中學數學教學的應用研究
12) 中學數學校本教研的方法與途徑研究
13) 中學數學新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14) 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發展狀況的研究
15) 中考、高考命題中考查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方式方法研究
16) 中學數學教學研究工作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方向的研究
17) 高中數學選修課程教學的實驗與研究
小學數學
1) 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2) 新課程理念下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的實驗與研究
3)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研究
4)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的研究
5)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實驗與研究
6) 小學數學自主(或合作、探究)學習的實驗與研究
7) 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研究
8) 小學數學大班額教學策略的實驗與研究
9)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
10) 小學數學教學評價方式研究
11) 小學數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驗研究
12) 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構建與研究
13) 小學數學校本教研的方法與途徑研究
英語
1) 中小學英語教學內容(含人文教育)的縱向比較
2) 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藝術研究
3) 中小學英語銜接教學研究
4) 中小學英語教學過程及考查方式的分析研究
5) 中小學英語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
6) 中小學英語教師教育和培訓方式、內容及其效果研究
7) 中小學英語教師專業化提升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8) 中小學英語不同考試的體制、結構與功能研究
9) 中小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研究
10) 英語學習策略的訓練與運用研究
11) 當前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12) 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與評價融合的研究
13) 中小學英語寫作教學與評價融合的研究
14) 中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研究
15) 中小學英語詞彙教學研究
16) 中小學英語教學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
17) 新課程英語高考的發展研究
物理
1) 對物理課程標準的分析與研究
2) 新課程下初高中物理銜接教學研究
3) 新課程下物理教學評價方式的研究
4) 新課程下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研究
5) 物理教學中教學策略、學習策略的研究
6) 高中物理新課程選修模塊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7) 高中物理新課程模塊學分認定及評價方式研究
8) 對中學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研究
9) 中學物理新課程教學中科學探究的實施研究
10) 以校本教研促進物理教學質量提高的研究
11) 關於中學物理與科技和社會聯系的研究
12) 「3+理綜」新課程高考模式下的物理教學策略研究
13) 新課程高考物理試題研究
14) 中學物理低成本實驗的開發、實驗創新研究
15) 農村中學進行科學探究的資源開發與研究
16) 中學物理導學案的設計與開發研究
17) 中學物理學業評價考試研究
18) 中學物理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與研究
19) 中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調查與研究
20) 多媒體在物理教學中應用的研究
化學
1) 化學課程標准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呈現方式的研究
2) 如何把握高中必修模塊中化學知識的教學要求
3) 化學教學中融合並落實「三維目標」的研究
4) 化學教學中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策略與案例研究
5) 關於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銜接問題的研究
6) 高中化學選修模塊開設問題研究
7) 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於化學課堂教學的研究
8) 化學新課程中有效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的研究
9) 新課程評價方式與化學中招改革的研究
10) 化學課堂中學生互評的有效性研究
11) 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調查和研究
12)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優化化學實驗教學的研究
13) 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
14) 農村中學實施化學新課程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15) 中學化學校本教研的內容和方式的研究
16) 新課程高考模式下化學教學策略的研究
17) 化學新課程探究性活動的策略研究
18) 初中化學「新課標、新教材」的研究
19) 關於「化學、技術、社會」內容的研究
20) 關於中學化學實驗創新的研究
生物
1) 新課程生物學課程標準的分析與研究
2) 生物學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
3) 生物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4) 新課程下生物學教學效益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研究
5) 提高生物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途徑與方法研究
6) 生物學科技活動途徑與方法的研究
7) 生物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
8) 把握生物學知識的教學要求
9) 生物學校本教研途徑與方法的研究
10) 生物學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形成的研究
11) 新課程初高中生物學教學銜接問題的研究
12) 「3+理綜」高考模式下的新課程生物學教學策略研究
13) 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生物實驗室配置方案的研究
14) 高中生物學新課程模塊教學策略研究
15) 中學生物學新課程實驗與探究性活動教學策略研究
16)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學建模教學的研究
17) 農村中學實施生物學新課程的困難及對策研究
18) 生物學課程標准下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較研究
19) 生物學新課程實施情況專題研究
20) 多媒體在生物學教學中應用的研究
21) 生物學重要概念教學策略研究
政治
1)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材建設研究
2)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程資源開發研究
3)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藝術研究
4)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新課程實施情況專題研究
5)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評價研究
6) 思想品德中招考試相關問題研究
7)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問題研究
8) 中華傳統美德在德育課程中的體現研究
9) 思想品德新課標多個版本教材的比較研究
10) 學校德育課程開發研究
11)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程標准細化解讀的研究
12)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
13)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轉變研究
14) 高中思想政治學業水平考試相關問題研究
15) 「3+文綜」新課程高考模式下政治試題特點與教學、復習策略研究
16) 生活德育實踐研究
17) 初中(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
18) 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程整合的研究
19) 經濟、政治、文化、哲學領域中重大時事熱點專題研究
20) 思想政治課程的動態化、校本化開發與實施研究
21) 中外德育課程比較研究
22)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學課例研究
23) 中學時事政策教育問題研究
24) 中學法制教育問題研究
小學品德、社會
1) 對教師(小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研究
2) 關注學生生活、開發和利用德育資源的研究
3) 小學生養成教育研究
4)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有效教學模式研究
5) 德育課程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研究
6) 小學德育課實施開放教學的研究
7) 關注生命成長,建設和諧校園
8) 新時期如何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研究
9) 信息技術與小學德育課整合的研究
10) 小學德育評價體系研究
11) 小學德育教師專業素質提升的研究
12)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有效教學研究
13) 小學德育課程校本教研方法途徑研究
14) 兼職教師上好小學德育課的行動研究
15) 小學德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16) 農村小學品德課教學模式研究
17) 打工子女品德現狀研究
18) 新時期家長學校教學內容及方法途徑研究
19) 小學品德課教師基本功及能力培養的研究
20) 品德課堂師生交流問題研究
21) 德育課程實施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研究
22) 品德與社會課程實施公民教育的研究
歷史
1) 歷史課程改革與學生歷史素養培育研究
2) 初中歷史常規教學中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研究
3) 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
4) 初中歷史課堂典型課例研究
5) 初中歷史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有效整合的研究
6) 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方法與能力提高之研究
7) 歷史教師強化備課能力實施有效教學的研究
8) 新課程歷史高考試題的特點及復習教學策略研究
9) 歷史課堂教學與中學生歷史小論文寫作問題的研究
地理
1) 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地理試題編制研究
2) 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與整合研究
3) 「3+文綜」高考模式下的地理試題特點及教學策略研究
4)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不同版本教材的優化研究
5) 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地理教學模式的研究
6) 初中地理課堂發展性教學評價研究
7) 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典型課例研究
8) 普通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方法與策略研究
9) 初中(高中)學生地理學習方法與能力形成的研究
10) 地理教育教學資源優化配置的方略研究
11)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准與教材的研究與實踐
12) 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評價方式的研究
13) 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選修教材的研究與實踐
14) 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
15) 地理圖示教學在實踐中的應用研究
16) 地理教學-目標-評價一致性的實踐研究
體育與健康
1) 體育教學內容的改革實驗研究
2) 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體能發展的實驗研究
3) 學生健身運動處方的研究
4) 河南省中招體育考試實施研究
5) 河南省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學業水平考試實施研究
6) 體育教學中教學資源的改革實驗研究
7) 體育教學中學法與教法的改革實驗研究
8) 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計劃的研究
9) 高中體育與健康選項教學實施方案的研究
10) 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評價方式與方法的研究
11) 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方式與教學策略的研究
音樂
1) 農村小學(初中)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
2) 小學(初中)音樂課教學評價標準的研究
3) 小學(初中)音樂課調節教學方法的研究
4) 小學(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方法的研究
5) 小學(初中)音樂唱歌課教學方法的研究
6) 高中音樂《歌唱》模塊教學計劃的研究
7) 高中音樂《歌唱》模塊教學方式與教學策略的研究
8) 高中音樂《歌唱》模塊教學評價方式與方法的研究
9) 高中音樂《歌唱》與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比較研究
10) 高中音樂新課程選修模塊教學實施研究
11) 確保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課改音樂教學順利實施的調查研究
12) 開發和利用學校、社區、家庭和民族民間藝術課程資源的研究
13) 開展音樂教育教科研方法的研究
14) 開展綜合性音樂活動方法的研究
美術
15) 中小學美術教育普及與提高關系的研究
16) 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律、特點以及發展態勢的研究
17) 基於課程改革的中小學美術教育課堂教學研究
18) 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改革案例分析及教學手段、方法的創新和實驗的研究
19) 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評價機制的研究
20) 在中小學開展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研究
21) 本地(校)美術教育資源調查以及整合、利用的研究
22)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美術教育教學質量效益的研究
23) 新課程高中美術鑒賞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研究
24) 充分利用本地美術資源上好高中美術課的研究
25) 高中美術新課程各模塊教學實踐研究
26) 普通高中美術教育狀況調查與新課程實驗推進策略的研究
幼兒教育、特殊教育
1) 各級教研部門的職能與作用發揮機制研究
2) 幼兒園文化建設的研究
3) 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研究
4) 幼兒園初任教師、轉崗教師專業成長研究
5) 幼兒教師觀察能力與支持性策略研究
6) 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研究
7) 幼兒園語言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研究
8) 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研究
9) 幼兒情感情緒表現及教師回應策略的研究
10) 幼兒對於規則的理解與執行力研究
11) 幼兒交往的發展特點與培養研究
12) 操作活動中幼兒學習品質研究
13) 幼兒對於數量關系的理解及其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研究
14) 幼兒數學操作性學習及其教學策略研究
15) 幼兒想像力發展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16) 幼兒審美能力與創造力的發展實踐研究
17) 幼兒園區角活動與材料投放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1) 學生常見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干預研究
2)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實踐研究
3)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課程建設研究
4) 學生學業問題常見表現及教育對策的研究
5) 心理故事(心理電影)在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方面的實效性研究
6) 心理漫畫在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中的實效性研究
7) 中小學校園心理劇研究
8) 中小學生進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途徑研究
9) 兒歌對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影響的研究
10) 教師積極心理品質與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研究
11) 教師心理健康維護與心理健康能力提升研究
12) 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13)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方法、模式的研究
14)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15) 中小學家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研究
16)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評價研究
17) 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研究
18) 學校心理咨詢技術在班主任工作中應用的研究
19) 學校心理咨詢室建設與學生心理保健關系的研究
20) 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基地建設研究
綜合實踐活動
1) 實踐活動課程管理與實施策略研究
2) 有效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研究
3) 學校安全教育教學實施策略研究
4)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方式研究
5) 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開發研究
6) 高中研究性學習指導方法研究
7)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策略研究
8)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研究
9) 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
通用技術
1) 通用技術課程實施策略研究
2) 通用技術課程師資建設研究
3) 通用技術課程評價研究
4) 通用技術教育教學模式研究
5) 通用技術教室裝備研究
6) 通用技術課程的政策保障機制研究
中學信息技術
1) 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研究
2) 信息技術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
3) 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探索與實踐研究
4) 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評價研究
5) 網路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
6) 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研究
7) 信息技術教學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研究
8) 信息技術課標教材及校本教材開發與研究
9) 信息技術第二課堂活動開展研究
10) 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研究
現代教育技術
1) 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建設與應用研究
2) 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3) 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教師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
4) 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學生學習模式的探索與研究
5) 中小學校園網建設與網路資源建設研究
6) 中小學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研究
小學科學、勞動與技術教育
1) 小學科學典型課例研究
2) 大班額小學科學課教學策略研究
3) 小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研究
4) 小學科學「技術與設計」教學模式研究
5) 小學科學教學情境創設研究
6) 科學課中小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研究
7)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8)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
9) 農村小學進行科學探究式教學的資源開發研究
10) 小學科學學業質量的評價技術研究
11) 小學科學教師校本教研的方法與途徑研究
12) 小學科學教師參與式培訓研究
13) 小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研究
14)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教學模式研究
15)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評價研究
16) 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
17) 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學段培養目標研究
18) 多媒體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小學信息技術
1) 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2) 小學信息技術高效教學研究
3)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研究
4) 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的開發與建設研究
5) 小學信息技術典型課例研究
6) 小學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
7)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
8) 農村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9) 網路環境下小學生信息素養和能力培養的研究
10) 河南省縱橫信息數字化創新學習相關問題研究
綠色證書
1) 農村初中綠色證書教育課程實施策略研究
2) 農村初中綠色證書教育師資建設研究
3) 農村初中綠色證書教育實習基地建設研究
4) 農村初中綠色證書教育教學模式研究
5) 綠色證書教育實習(實驗)課教學方法的探索
6) 農村初中綠色證書教育課程評價研究
7) 農村初中綠色證書教育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
8) 多媒體在農村初中綠色證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 綠色證書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研究
10) 綠色證書教育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研究
綜合類
1) 學校校本教研製度建設研究
2) 校本教研的領導與保障機制研究
3) 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
4) 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踐研究
5) 教學(教研)問題的發現、篩選、解決機制研究
6) 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開發與實施研究
7) 有效開展教學反思的途徑方法研究
8) 有效開展同伴互助的方式方法研究
9) 專業引領的本土化實踐研究
10) 學科教研共同體構建研究
11) 區域推進校本教研的行動研究
12) 課例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研究
13) 中小學教育教學評價改革的實驗研究
14) 轉變課程實施取向的實踐研究
15) 實施網路教研的實踐研究
16) 新課程背景下傳統教學方式的繼承與發展研究
17)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大班額問題的對策研究
18)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與方法研究
19) 自主(或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實驗研究
20) 啟發式(或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式實驗研究
21) 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
22) 特色學校創建與發展研究
23) 師德建設中XX問題研究
24) 中小學班主任工作中XX問題研究
25) 中小學生德育工作中XX問題與對策研究
26) 有效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實驗研究
27) 農村小學包班教學中XX問題與對策研究
5. 語文研究性學習方案
2007暑假語文學習活動方案 (類似格式,僅供參考)
親愛的同學們:
暑假就要開始了,為了讓大家度過一個愉快而充實的暑假,老師特地為你們設計如下的語文學習活動,就由此開始我們的暑假語文學習之旅吧……
一、制訂暑假語文學習活動計劃
同學們,漫漫假日,我們不妨先為自己制訂一份《暑假語文學習活動計劃》,然後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玩,做到勞逸結合,如何?在制訂計劃時同學們要注意安排好漫長暑假的整體計劃、目標和每周、每日的短時計劃。另外在計劃中同學要明確暑假語文學習的方向和目標。
二、在閱讀中學習和生活
古人雲:「開卷有益」,閱讀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社會、世界、宇宙。或許翻開每一頁的書卷,聞著書香,我們的心靈會得到一次次的升華和凈化,老師為同學們推薦了以下的書目和報刊雜志,希望能伴隨著同學們快樂的度過暑假的每一天。請同學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好讀書筆記。
1、推薦的書目:
《紅樓夢》曹雪芹、《聊齋志異》蒲松齡、《朝花夕拾》魯迅、《一千零一夜》納訓譯、《昆蟲的故事》法布爾、《堂?吉訶德》塞萬提斯、《三國演義》羅貫中、《吶喊》魯迅、《子夜》矛盾、《家》巴金、《雷雨》曹禺、《圍城》錢鍾書、《老人與海》海明威、《巴黎聖母院》雨果、《魯濱孫這漂流記》笛福、《名人傳》羅曼?羅蘭、《科學的歷程》吳國盛、《安徒生童話全集》安徒生、《愛的教育》亞米契斯。
2、推薦的報刊雜志:
《中國青年報》、《溫州日報》、《溫州晚報》、《青年文摘》、《演講與口才》、《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讀者》、《散文百家》、《知識文庫》、《男生女生》、《奧秘》、《科幻世界》、《意林》。
二、感悟生活,我手寫我心
寫作使我們的生活更美麗。請同學們在暑假裡完成以下幾篇作文。
1、寫一篇讀書心得;
2、寫一篇影視評論;
3、自由作文二篇。
(1)內容寬泛,天文地理、時事政治、軍事體育、自然環保、動物風景、社會現象、家庭生活、友情藝術、心靈感受……皆可入文。
(2)體裁不限,詩歌除外;
(3)自擬題目;
(4)字數不少於500字。
三、研究性學習
學習的關鍵在於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在探究中學習和超越。老師為同學准備了以下幾個研究性學習課題,請同學們自行組合小組,任選一個課題,完成資料的收集和內容的探究。
課題參考:
課題一:金庸武俠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探究。
課題二:唐詩宋詞中有關「月」的意象的研究。。
課題三:有關蒼南鄉土文化的調查及研究。
課題四:有關碗窯歷史的調查研究。
四、收看電視,打開我們的另一扇視野
炎炎夏日,在家中收看電視是同學們不可缺少的節目,有節制的收看電視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老師為同學們推薦以下的電視節目,但是請同學們有所選擇觀看電視節目,注意保護視力。
推薦欄目:
中央一台:《新聞聯播》、《新聞30分》、《新聞調查》、《三星智力快車》(周日9:20)、《今日說法》、《開心辭典》、《實話實說》、《國際時訊》、《金蘋果》(周六16:10);
中央二台:《幸運52》、《對話》、《第二起跑線》;
中央三台:《同一首歌》(周五19:35)、《藝術人生》(周五21點30分);
中央五台:《體育世界》、《NBA賽場》(周五7:30)、《電子競技場》(周六12:00);
中央六台:電影頻道的相關電影
中央十台:《科技博覽》、《探索?發現》;
地方台:
(1) 黑龍江台:《新聞夜航》、《小天鵝》、《開心擂台》;
(2) 湖南衛士:《娛樂無極限》、《快樂大本營》(周六8:30)、《音樂不斷》(周一至周日中午12:30);
(4)東南電視台:《開心100》
五、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鍛煉自我
學習離不開實踐,沒有實踐的學習是脫離實際的學習,是蒼白的學習。為此,老師為同學們設計了以下暑假社會實踐活動,請同學們踴躍參與,並寫下相關的報告和調查。
1、設計一次采訪活動;
2、有條件外出旅遊一次(在父母帶領下);
3、參加一次公益活動;
4、邀請同學或朋友到家做客;
5、進行一次社會調查,完成調查報告(參考題目:有關我班級學生家庭藏書情況調查;中學生出入網吧情況調查;中學生日常消費情況調查等等)
六、學做家務,學會勞動
你會做家務嗎?利用暑假,學著做家務,給父母一個驚喜。以下是老師為同學們設計的家務活動,請同學們動手試一試。
1、學做一種烹調;
2、學做家務;
3、構思並實施「給父母一個驚喜」的活動;
七、為暑假語文學習之旅畫上句號
漫長的暑假即將結束,同學們應該為我們的暑假語文學習之旅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了。開學後,請大家交一份「暑假學習活動」的實施報告。需將有關內容裝訂成冊,要有封面和目錄,內容包括《暑假語文學習活動計劃》一份、作文四篇、讀書筆記十篇、游記一篇、采訪稿一份、研究性學習總結一份、社會調查報告一份。開學後將在班級里進行優秀「暑假學習活動實施報告」成果展示。
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活動中來,祝同學們暑假愉快,多有收獲。
暑假作業應怎樣布置,已經越來越多的引起有關人士的關注。我想,暑假語文作業不應該僅僅只是書面作業,應該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動手,參與實踐能力,應該更多的讓學走出書本,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在生活、社會中學習語文,從實踐中學習語文。應該引導學生由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被動接受向自由探究轉變。應該讓作業不再僅僅是作業,應該使學生感到這是自己的一份成果,讓他們體驗自己成功的喜悅
6. 語文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和方式有哪些
博大的心胸,給了我遠離自卑的勇氣,堅定生活的信念。那是一種收獲,一版種悲傷後的快樂,一種痛權苦後的幸福,一種愛過之後的刻骨銘心。
讀書讓我享受著生活。讀書使我天天樂在其中,這是那種讓我永遠都無法忘懷的感覺。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它是一種享受像聆聽一隻鳥在快樂的鳴叫,像欣賞白雪落地的無聲。也許我真的應該將心靈變成一支精緻的軟囊,
裝進鳥鳴,裝進飛雪。不論在哪裡,書中那清雅的醇香,都會充滿甜美的回憶和幸福的情愫。是書中的奧妙讓我快樂,讓我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我愛讀書,書給我解開了許多不解之謎,書給了我一雙觀察事物的慧眼,書給我生活帶來了種種情趣。有了書,我就擁有了通向幸福之門的萬靈鑰匙;有了書,我就擁有了心繫天下蒼生的宏願;有了書,天涯海角也近在咫尺。
這就是書中的奧妙。
7. 求一篇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文章1500字
研究性學習設計方案
研究課題名稱: 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
設計者姓名 所在學校
所教年級 高二 研究學科 語文
聯系電話 電子郵件
課題組參與成員 指導老師
一、課題背景、意義及介紹
1、 背景說明(怎麼會想到本課題的):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各個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習俗和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外的一些節日也逐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對於許多學生來說,他們對中國的傳統的節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膚淺的含義上,對它反應冷淡,相反,對於外國的聖誕節,反應強烈,以多種形式來慶賀,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通過探尋,力圖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學習中國的傳統知識,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流失的危機感,讓學生傳承民族文化,從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2、課題的意義(為什麼要進行本課題的研究):
通過對我國傳統民風民俗的了解和認識,可以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團結意識,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3、課題介紹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如:春節(農歷一月一日) 、元宵節(農歷一月十五日)、清明節(4月5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 、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日)等。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一個傳統節日入手,探究它的來源、各個地方的習俗、蘊含中國那些文化以及如何傳承這種文化等。也可以指導學生從一個切入點探究我國主要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或布魯姆目標分類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和方法的闡述)
1、知識與技能:
(1)增進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學會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
(3)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思維能力和組織交際能力。
(4)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分組探究,確立主題。
(2)協作分工,利用各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
(3)小組探討,對資料進行整合。
(4)形成總結論文,製作課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傳承我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不讓它流失。
(2)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團結意識。
(3)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4)培養團結合作、創新精神。
三、參與者特徵分析(重點分析學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異,尤其對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影響的因素。)
1、學生對研究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2、學生對於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3、學生具備較強的寫作能力。
4、學生對問卷調查、采訪等活動比較熟悉。
5、學生的上進心較強,好奇心也強,思維活躍,善於與人交流。
6、大多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比較好。
7、每個學生都具備不同的特長。
四、研究的目標與內容(課題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通過哪些內容的研究來達成這一目標)
1、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在了解中國民風民俗來歷的基礎上,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積極參與並設計有特色的民俗活動,增強民族自豪感。
3通過走進「研究中華民族傳統的民俗文化」社會實踐課程設計,增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與民族文化的聯系,培養思考、探究的能力。
五、研究的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研究的最終成果以什麼樣的形式展現出來,是論文、實驗報告、實物、網站、多媒體還是其他形式)
研究的最終成果是:做好查找資料的內容記錄、采訪人物的記錄、寫好活動體會心得、製作相應宣傳小冊子和攝影作品、完成「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習作文章。
六、資源准備
1、提供學校計算機室、圖書室、多媒體電教室設備。
2、學生自製調查采訪表。
3、學生自行准備數碼相機。
七、研究性學習的階段設計
研究性學習的階段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起止時間
第一階段:動員和培訓(初步認識研究性學習、理解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方法)
1、讓學生初步接觸和討論「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課題的有關問題。
2、了解本課題的學習目的。
3、學習了解本次活動的步驟、方法、各項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計劃表。
5、了解相關技術的要求,商議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
1、出示一組關於民風民俗的照片(包括節日、娛樂活動、食物)
2、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民風民俗,激發學生參與本次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
3、組織學生對研究課作提問和談想法。
4、讓學生了解本次活動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驟。 2個課時
第二階段 課題准備階段 提出和選擇課題 1、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2、中國各個地方的傳統節日有什麼傳統的習慣?處理過程是什麼樣的?
3、了解地區的傳統節日活動有哪些?這此活動表現了什麼意義?
4、隨機采訪百姓對這些傳統風俗持怎樣的態度?從中反映了什麼?我們應不應該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如何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談談自己的體會。
5、查閱資料和調查訪問,收集各項中國各項民風民俗,並從收集了解到的民間風俗資料中,談談自己產生的一些想法,對中國風俗的繼承與發揚有什麼好建議?
1、組織學生研究、討論各個問題。
2、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並協助學生選好研究內容與課題。 3個課時
成立課題組 1、學生分組,根據自己的專長和喜好確定自己的選題,每7人組成一個課題小組,選出組長,填寫小組分工合作表。
2、各小組成立後,學習討論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量規。
3.根據自己的選題,進行小組分工。 1、合理調配各組成員,以利於能力強弱搭配,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工作到位。
2、制訂合作學習評價量規提供給每一位學生。
3、組織、指導學生的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分工合作。
形成小組實施方案 1、各小組根據分工制定研究計劃
2、合理分配研究時間和研究內容。
3、製作調查采訪表,預定成果等。 1、設計本次「研究方案」模版,為學生制訂研究方案提供指引等。
2、設計「調查采訪表」為學生調查記錄提供指引。
3、設計成果展示模版,為學生展示研究結果提供指引。
第三階段:課題實施階段 1、收集有關中國各地民風民俗資料活動。
初步收集相關資料。本活動採取的形式多樣,例如:到圖書室查閱、到計算機室上網搜索資料、網上采訪各地少數民族。
活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取小組分小隊的分散方式。讓一部分同學上網搜索資料,其餘的同學到圖書室查閱廣泛搜集各類相關書籍資料。第二階段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到少數民族地區采訪有關群眾,特別是采訪一些老一輩老人家。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收集有代表性的相片。
2、討論活動心得體會。
各小組扼要匯報研究情況,重點是各小組向其它小組提出意見和建議。在收集的資料內容中進行分類處理,並做好記錄工作。討論活動過程的心得和體會。
3、匯編研究活動作品。
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各組員將研究活動中的各項材料整理成宣傳小冊子、攝影作品、完成「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習作文章。 1、通過與學生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和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2、聯系少數民族地區的有關人員和采訪人員。
3、給學生一些明確的走訪線路。
4、給小組長發放「活動記錄表」,以用作每次小組活動後收集整理信息。
5、及時跟蹤了解各小組活動進行情況,為學生出謀劃策,當好參謀指導作用,讓學生隨著活動的開展,不斷修改活動方案,調整活動方式,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
6、提供有關作品材料模板。例如:宣傳小冊子製作向導、攝影作品製作向導、「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習作文章寫作指南等。 2個月
八、總結與反思(實踐後總結、反思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提出改進意見)
在2個多月的「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們走進了社會、走進了少數民族的生活,了解了很多關於當地人民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習俗,與很多本地民眾交流、學習。學生們以全新的視野來重新審視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民風民俗,以及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的觀念與做法。並從中溶合了語文教學之中,以生活實際體現語文。學生的參與面廣,積極性高,提高了調查、訪問、合作、分析、評價等能力;同時,經過了一系列的展示、製作活動和寫作活動,學生們懂得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用語文的方法與意義,使學生有了更大的提高。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活動中,還有待提高評價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待提加強對較被動的學生作好指引,以及團隊合作協調能力。
評價表1 學生自評
自評內容 方式
(1)你是否一直積極主動參與主題活動? 每一個主題活動結束後,填寫「綜合實踐活動記錄與評價表」或用描述性語言的方法對以上內容進行一次自評,完成後經指導教師審閱後收入檔案袋中。
(2)你是否對過活動主題進行認真思考、精心甄別篩選?
(3)你通過哪些途徑收集信息、資料?
(4)你在活動中遇到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5)本次活動中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
(6)你對活動成果是否滿意?
(7)本次活動中,你做的最大貢獻是什麼?
(8)本次活動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評價表2 同學互評
互評內容 方式
(1)小組成員合作是否愉快? 每一個主題活動結束後,小組成員集體討論,組長執筆用描述性評價方法對以上內容進行評價,完成後經指導教師審閱後收入檔案袋中。
(2)你們在活動中遇到哪些障礙?
(3)你們是如何克服障礙的?
(4)你們認為下次活動還應從哪些方面加以改進、突破?
評價表3 教師評價
評價內容 評價指標 等次
(星級評定)
1、活動態度方面 A、態度是否積極,是否主動組織或參與活動。B、與小組同學合作是否良好。C、活動是否勇於創新。D、是否勇於克服障礙。
2、知識技能方面 A、查閱資料技能。B、采訪記錄能力。C、研究能力。D、整理材料能力。
3、完成活動任務綜合情況方面 A、運用工具能力。B、交往與表達能力。C、報告寫作能力。。D、分析總結能力
4、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方面 A、選題新穎、獨特性。B、研究問題方法的積極性、多樣性。C、活動方法的靈活性。D、獨立設計活動、開展活動能力。
評價表4 綜合評價
《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學習成果評價量規
評價指標 評價內容 得 分
自 評 互 評 教師評價
一、提出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有新穎性、創造性。2分。
為提出主題查閱了資料,有比較多的資料。2分。
找到了合適的協作者。2分
確立主題前與協作者充分協商。2分
設計了初步研究計劃。2分
二、完成研究階段 收集相關資料,使用手段的多樣性。2分
是否較多地、有效地了解了相關資料。2分
是否針對主題進行反復研討。2分。
是否根據研討內容對研究的方向進行過合理的修改。2分
形成了研究成果或者新的觀點。2分
與協作者分工合理,承擔了主要任務,合作愉快。2分
三、主題成果交流 完成了對主題研究成果的交流活動。2分
在媒體、班板報、校報發表與展示。3分
有完整的研究總結報告。4分
有繼續研究計劃。2分
總 計
註:90~100為非常優秀,80~89為優秀,60~79為良,60分以下為尚需努力。本表以定量評價為主,重在對研究性學習過程的評價。
8. 語文新課程中提倡的主要學習方式
新課改倡導的三種學習方法是什麼?
新課改教育研究院
2019年10月21日
關注
新課改倡導的三種學習方法如下:
合作學習:學習者通過小組里的互助性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小組成員既需要承擔個人責任,還需要進行互動活動進行促進性的學習。
自主學習:學習者自主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進度、應用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進行自我評價,並能做出相應的調適。
探究學習:學習者通過確定探究主題,在創設的探究情境中,開展有組織的探究活動,展示探究成果,從而獲得知識、技能,形成探索精神和發展創新能力。
拓展資料
從根本上說,課程改革的動因是因為面臨的社會環境已經變了: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社會當中,知識以人們無法想像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這就是說,具備學習的願望、興趣和方法,比記住一些知識更為重要。真正對學生負責的教育,應當是能夠促進他們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展。
顯然,全國「萬校一書」的課程體系、「萬人一面」的培養方式,肯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於高中教育已經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從只面向少數人的精英主義教育,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的大眾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不再是只為大學輸送合格新生。當高中畢業生可能繼續升學,也可能直接走向社會時,高中教育就應當轉變為培養學生的「人生規劃」能力、職業意識和創業精神,這些正是新課改所十分強調的。
此外,這次新課改借鑒了先進國家的課改經驗,是對世界課程改革潮流的自覺順應,這一點在高中課改中尤為明顯。
9. 語文研究性學習(文章)
不知道是什麼研究的啊 就說化學的把
一.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和特徵
素質教育是要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造意識,而培養創造能力的關鍵是對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渠、分析和處理,從而增進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即研究性的學習。研究性學習是在素質教育和創新思維觀念下出現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有效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觀念、教師的教學方式。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發展為本,更有效地突出學生學的方式,形成一種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教學方式。同樣傳統的高效學習十分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習的效率。而研究性學習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它把學生置於一個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是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具體的講,研究性學習有以下幾個特徵:
探究性
探究性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這種探究性表現在研究課題的結淪是未知的、非預定的,結論的獲得也不是由教師傳授或從書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查資料,做實驗,通過假設、求證,最終解決問題來得出自己的結論。
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過程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首先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其次教學內容不拘泥於教材,也不拘泥於教師的知識視野,更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第三許多課題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只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需要去權衡利弊,進行評價,這就為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第四時空的開放性,學生走出書本和課堂,走向社會,利用圖書館、網路、調查訪問等方式收集資料,把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聯系起來。
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以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這同時也有利於學主從目前中學教學中的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到社會中學習,增強面向社會的能力,並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來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最後解決問題。
過程性
研究性學習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更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個人體驗及對信息、資料的整理與綜合。它通過學生的主動深究過程來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增強了研究意識、問題意識,學會了如何學習、如何去解決問題。
二、化學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一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展示成果的教學模式。具體地講,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有以下幾個階段:
1.了解研究性學習課程
適當地使學生了解研究性學習課程開設的背景、目的、意義是很有必要的。在學生選題之前介紹當今我國教育改革動向及開設研究性學習的重大意義;介紹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股步驟。具體如下:
常用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步驟: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收集資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資料→提出淪點或假說→撰寫研究報告
常用於自然科學的研究步驟: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做出假設→設計實驗以驗正假設→實驗並記錄數據和現象→處理和分析數據並得出結論→撰寫研究報告
2.研究性課題的選擇
指導學生選好研究性課題是成功的一半。可結合化學學科教學的實際,也可結合學生的特點、興趣或本地區和學校的具體情況,根據課題選擇的價值性原則、經濟性原則、創造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選擇適宜的課題。例如學到氯氣的實驗室製法,可以結合氯氣的性質,讓學生研究新的氯氣發生裝置,防止氯氣污染實驗室環境;學到化學平衡時,可以向學生介紹生活、生產、社會中的有關平衡的知識,以及如何應用勒沙特列原理來解釋、調節這些平衡。學科知識結合生活、生產、社會問題展開,增強學生問題意識、深究意識和研究慾望。教材中合成氨工業,硫酸、硝酸工業,硅酸鹽工業,塑料、纖維素等都是很好的結合材料。還可以從簡易實驗入手,如從鮮花中提取代用酸鹼指示劑、改變花的顏色,以興趣引導學生開拓視野,活躍思維,掌握研究的程序和要求。根據高二學生特點以及我校實際情況,擬出以下課題供學生選擇。
(1)酒精可燃與不可燃的臨界濃度的研究
(2)無污染氯氣裝置的研究
(3)關於含碘食鹽的日常保存的研究
(4)無磷洗衣粉為何難以推廣的探究
(5)溪美城區生活垃圾處理狀況的調查
(6)廚房生活垃圾能再利用嗎
(7)處處可見的動態平衡
(8)用植物色素製取代用酸鹼指示劑及其變色范圍的測試
(9)綠色能源離我們多遠
3.組織課題小組,制定研究方案
每個課題小組一般3人~5人,小組成員在性別、興趣、個性特點,家庭和社會經濟背景、化學成績、能力水平等方面有明顯差異,使每個小組都成為整個班級的縮影。建組之後,每一個課題小組要明確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的主要問題,研究的步驟和程序,以及對調查問卷、提綱、實驗方案的編制等,使研究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4.實施方案、信息處理、得出結論和課題評價
學生走出課堂,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做實驗、搞調查、實地考察記錄、體驗學習、上網等方式收集有關信息。教師與學生共同研究,定期檢查課題研究的情況,及時總結,使課題逐步深入,落到實處。然後把收集到的原始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與概括,以小論文、圖表、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等形式得出自己的結論,提出個人的建議。同時學生通過參與對話比較各自的研究結果,或把他們的結果與教師或教材提出的結果相比較來評價各種可能的解釋。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隨著教育工作者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隨著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和推廣,將給我們的教育改革帶來活力和生機。
楓之桓 !
10.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