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中遇到的問題是什麼

新課程中遇到的問題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05 22:10:45

『壹』 新課標實施的過程中存在有哪些問題呢

隨著新課改帶來的新理念,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縱觀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發現存在著一些問題,下面就來談談我的看法: 一,多媒體使用形式化。 在一些公開課中,教師們往往採用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有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然而,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步入了一個誤區,認為只要使用了多媒體教學就是成功的課例,沒有注意傳統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一個教師在開頭出示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導入新課:一個足球運動員射門的特寫鏡頭,運動員的腳是角的頂點,他的射門路線和地面形成一個角。我認為角是平面圖形,這個特寫鏡頭是一個空間的角,學生不易理解,並且運動員的射門路線有可能不是直線,這樣就是不科學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直接叫學生摸一摸桌子的角,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初步感知角的特徵,這樣更省時更實效。 二,情境的「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 新課程改革強調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產生新的求知需求,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有些教師卻往往把握不好這個度,「生活味」過於濃厚,數學課卻讓人臭到了「語文味」。一位教師在教學物體有規律的排列時,為了讓學生明白「循環」的含義,出示了太陽日出日落的情境,還讓學生欣賞一年四季景物的變化,之後,問: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當中,還有不少像這樣循環出現的現象,現在我看看誰是細心和勇敢的小朋友。誰來說說?學生一個說了又一個,教師一邊表揚一邊激情澎湃的聽著,最後,教師又把小朋友表揚了一番,然後歸納:像這種周而復始、循環出現的有規律的現象叫做周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你們剛才列舉的事例一樣都是有規律的數學現象。看看時間,已經過了半節課啦,才開始進入數學問題的探究,結果就草草收場啦。 三,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 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注重的是讓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但某些教師總是不加考慮地將幾個學生分成一組,讓他們在那裡討論操作,就稱謂之「小組合作學習」。

『貳』 新課標實施的過程中存在有哪些問題

隨著新課改帶來的新理念,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縱觀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發現存在著一些問題,下面就來談談我的看法:
一,多媒體使用形式化.
在一些公開課中,教師們往往採用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有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然而,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步入了一個誤區,認為只要使用了多媒體教學就是成功的課例,沒有注意傳統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一個教師在開頭出示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導入新課:一個足球運動員射門的特寫鏡頭,運動員的腳是角的頂點,他的射門路線和地面形成一個角.我認為角是平面圖形,這個特寫鏡頭是一個空間的角,學生不易理解,並且運動員的射門路線有可能不是直線,這樣就是不科學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直接叫學生摸一摸桌子的角,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初步感知角的特徵,這樣更省時更實效.
二,情境的「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
新課程改革強調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產生新的求知需求,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有些教師卻往往把握不好這個度,「生活味」過於濃厚,數學課卻讓人臭到了「語文味」.一位教師在教學物體有規律的排列時,為了讓學生明白「循環」的含義,出示了太陽日出日落的情境,還讓學生欣賞一年四季景物的變化,之後,問: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當中,還有不少像這樣循環出現的現象,現在我看看誰是細心和勇敢的小朋友.誰來說說?學生一個說了又一個,教師一邊表揚一邊激情澎湃的聽著,最後,教師又把小朋友表揚了一番,然後歸納:像這種周而復始、循環出現的有規律的現象叫做周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你們剛才列舉的事例一樣都是有規律的數學現象.看看時間,已經過了半節課啦,才開始進入數學問題的探究,結果就草草收場啦.
三,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
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注重的是讓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但某些教師總是不加考慮地將幾個學生分成一組,讓他們在那裡討論操作,就稱謂之「小組合作學習」.

『叄』 小學近年來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和困惑

你好
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等特徵,是一種典型的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強調自主學習,有的教師上課便叫學生自己練習,沒有具體要求,練得如何也沒有檢查,沒有反饋,由學生一練到底,滿堂練,成為典型得「放羊式」教學。有的教師甚至一味強調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定,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挑。這些做法,表面上看學生獲得了自主得權利,課實際上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
--合作學習有形無實
新課程提倡合作學習,於是一些體育教師就盲目追求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里討論,這種場景在目前一些公開課上可謂司空見慣。
--探究學習被泛化
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趣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採用探究學習方式的,無需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對探究價值的貶損和摧毀,從而導致探究價值的淺層化和庸俗化。
--廉價的表揚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於是有的體育教師便不管學生表現如何,一味給予表揚,「你很聰明」、「你真棒」的話語不絕於耳。一些教師甚至認為,要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學生無論怎麼錯都不能批評,否則就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與自信心。然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是教師的「廉價表揚」。
體育與健康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困惑與思考
鄞州中學 俞培明 郭達峰 胡海青 仇倫鴻
根據國家教育部的統一部署,2006年9月開始,浙江等五省全面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新課程的逐步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和學校體育教學的創新,促進了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但許多體育教師對新課程的改革還存在著許多困惑,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在此,針對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具體問題與同行們、專家們探討,旨在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拋磚引玉,為深化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一、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困惑與建議
1、場地設施、器材、師資配備與學生選項的矛盾
高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將內容劃分為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其中田徑類項目、體操類項目和健康教育專題為必修內容,球類項目、水上或冰雪類項目,民族民間體育類項目、新興運動類項目為選修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愛好在學校確定的模塊范圍內選擇運動項目作為學習內容,以形成愛好和專長,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展的需要。開設選項課必須以師資力量和場地設施、器材等作為基礎,選項開設
得少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相反,選項開設得多師資力量和場地器材顯得不足。比如我校高二、高三年級開設選項課教學,男生開設籃球、排球、足球三個選項,女生開設籃球、排球、形體三個選項。在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還是不能很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一些學生喜歡小球類,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一些學生喜歡網球、游
滿意請採納

『肆』 新課程標准的面臨問題

首先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獨特性和獨特價值,它們在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貢獻。
其次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沒有一門課程能夠包打天下,實現所有的課程目標。課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是整體發揮課程功能, 全面實現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承認課程之間在教學任務上有輕重之分。義務教育階段設置的各門課程依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及課程之間的關系,在課程開設順序上有先有後,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課時比例設計上有高有低,從而使各門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所處的位置和所承擔的任務有所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各門課程要區別對待,但這種區別對待的目的正是使課程之間保持一種均衡,從而實現課程的整體優化。從學生角度來說,均衡性也決不是指學生各學科或各領域平均發展,而是指個性的和諧發展。
課程結構的綜合性是針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而提出的。它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如上所說,這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為此,我們特別提出來加以強調。從本質上講,這是一門非學科領域,是基於生活實踐領域的課程,它是基於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起點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學生從自身經驗中形成問題,從經驗中去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
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是針對地方、學校與學生的差異而提出的,它要求學校課程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於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於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選擇性適應於學生的個性發展。由此可見,課程結構的選擇性主要涉及各級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校長與教師)、學生如何選擇課程,以及我們的教育能給地方、學校與學生提供多少課程以供選擇。選擇性的集中體現是新課程適當減少了國家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所佔的比重。在義務教育階段,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從而形成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並行的層次結構。這無疑能夠激發地方和學校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上的主動性,也有助於真正實現學校課程的多樣化,從而體現地方特色、學校特色。選擇性還體現在國家課程的變通性上。就課程類型而言,國家提供套餐式方案,供地方和學校根據自身的需要做出選擇;就課時比例而言,國家劃定范圍,供地方和學校選定;就課程內容而言,國家制定課程標准,在保證義務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反映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特點。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教育應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此,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最終必須落實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上,這就要求地方和學校必須加強選修課程的建設。新的課程計劃倡導適當減少必修課程的比重,增加選修課程的比重。
《綱要》第三條明確規定:「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義務教育課程應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基於此,本次課程改革將義務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九年一貫地進行課程設置。實際上,這也正是新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的體現。「整體」指將各類課程按橫向關系組織起來,通過課程的橫向組織,使各門課程在差異得以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起來,消除以往學科本位所造成的學科之間彼此孤立甚至壁壘森嚴的對立局面,使各門課程、各個學科產生合力,使學習者的學習產生整體效應,從而促進學生人格整體發展。「一貫」指將各類課程按縱向的發展序列組織起來。就一門課程而言,要強調「連續性」,使課程內容在循環中加深、拓展,並不斷得到強化、鞏固;就各門課程關系而言,要強調「順序性」,使不同課程有序地開設,前後相互連貫,同時使課程門類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增加。從而使學習者的學習產生累積效應,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分科課程是一種單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的相對獨立性,強調一門學科的邏輯體系的完整性。從課程開發來說,分科課程堅持以學科知識及其發展為基點,強調本學科知識的優先性;從課程組織來說,分科課程堅持以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為線索,強調本學科自成一體。因此,分科課程具有以下優點:第一,有助於突出教學的邏輯性和連續性,它是學生簡捷有效地獲取學科系統知識的重要途徑;第二,有助於體現教學的專業性、學術性和結構性,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科尖端人才的培養和國家科技的發展;第三,有助於組織教學與評價,便於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分科課程容易導致輕視學生的需要、經驗和生活,容易導致忽略當代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容易導致將學科與學科彼此之間割裂,從而限制了學生的視野,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廣度。應該承認現行的分科課程這些缺點是比較突出的。
為此,本次課程改革在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前提下,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對分科課程本身進行了改革,使分科課程得以改善。

『伍』 3、您認為實施新課程中的問題有哪些難點是什麼

學生素質和大城市不同,效果不一樣。課時不夠用。
就是針對性不強

『陸』 當前實施新課程標准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1.觀念亟待更新,教師素質、水平亟待提高
新課程的實施需要大批觀念新、素質高的師資,這是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新課改中,課程概念、課程結構、課堂模式都有實質性的改變,教師的角色也將由"傳道、授業、解惑"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作為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不僅要有豐富的學識,還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研究能力,要做教育家、做學者、做教練,做大膽探索的實踐者。然而,由於客觀的原因,基層教師教學壓力過重,繁重的教學工作和沉重的生活負擔耗去了大量的課余時間,條件的限制也影響了他們許多進修學習的機會。
2.班級學生人數多
教育的理想追求"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新課程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以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種教學形式需要課堂的小班化,也只有通過小班化教學,才能有效地做到師生互動、人與,最大限度地挖掘所有學生的潛能。很多班級兩極分化在加劇,一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要做到"全體學生的發展",只能是紙上談兵。
3.課程資源極度缺乏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教師的實際行動。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廣大基層教師普遍感到與新課程配套的課程資源嚴重不足。究其原因,既有客觀上對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主觀上廣大一線教師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及周圍環境也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缺少課程開發的動力與意識的原因。
4.評價機制改革嚴重滯後
要落實課程改革的各項措施,就必然要有與之相配套的評價制度與方法的改革。家長與教育行政部門如何評價學校,學校如何評價教師,教師如何評價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新課程落實的程度。學校和教師一致認為,如果拋開中考、高考,真正按照新課程的理念去落實,的確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但目前的評價機制是,學生考試的分數高低、學校升學率的升降直接決定著一個教師、一所學校的命運。學校和教師不敢忽視"雙基",否則會把學校搞垮,家長也不答應。大家普遍關心與學生的升學、教師的考核和對學校的評價密切相關的各種考試能否與新課程理念和目標相一致。正因為新課程的實施與評價機制相脫節,造成了一些地方"轟轟烈烈喊課改,扎扎實實搞應試"的滑稽局面。

『柒』 新課改中存在的問題有那些

新課程改革如春風化雨,走進了師生的生活,走進了課程。但同時也應看到,在近兩年的課程改革中,陸續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對新課程的理解存在的誤區、實施新課程中出現的偏差等方面。實事求是地指出並分析這些問題,有利於新課程持續、健康地發展。
1、吃不透新課標理念
一些教師吃不透新課標理念,對新課改中一些新理念的理解十分膚淺。新課改創生了許多新的理念,具有代表性的名詞如「對話」、「互動」、「生成」、「建構」、「自主」、「合作」、「探究」等等。這些理念在向教師的傳遞過程中常常會被曲解變味,失去它本真的含義。例如,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存在許多誤解。在聽課中發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形式多,實效少。不少通用技術教師把自主學習等同於自己學習,把合作學習等同於小組討論,把探究學習等同於在活動中學習。
不少通用技術教師僵化地理解合作學習,片面地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有的教師把問題一提出沒有讓學生思考就直接進行合作討論;有的合作討論的目標方向不明確或范圍太空太大,學生不知道該去合作什麼,討論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在通用技術課堂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組織小組式的合作學習要遵循合作學習的原則。首先,合作學習要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其次,要選擇好合作學習的時機,當學生的確遇到疑難時、意見不統一時去合作才會是有意義的學習;再次,合作討論時要有明確的問題、內容、方向、范圍,合作氣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見,誠心參與,並且要有時間保證。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必須根據這些原則進行指導或者把這些原則作為我們選擇教學形式的決策依據。
2、多媒體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夠科學、合理
我們都知道,多媒體教學資源是新課程教學的需要。但是在多媒體課件的開發和使用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對多媒體課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過份依賴課件。部分教師認為沒有課件就上不出好課。單純地追求課件的高、新、奇。整堂課成了課件的演示課,看不到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思維。二是對多媒體課件的認識和定位還不夠清楚,致使主次不分,賓主倒置。部分教師的課明顯是教師跟著課件跑,教學進程是由課件來控制,學生面對的是課件而不是教師。

3、急功近利,形式主義嚴重
新課程的實施無疑給沉悶的傳統教育吹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在新課改的推進中,不少學校和教師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急功近利的傾向。如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表現。在課堂教學中一些通用技術教師盲目追求課堂氣氛,無論恰當與否,都組織表演、游戲、魔術等,使通用技術課變成了觀賞課、表演課、魔術課,使學生的主要精力發生了偏差。表面看這些課氣氛活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但實際上學生既沒學到知識,又沒拓展思維,更沒有培養能力。又如對課改結果的預測過於理想化。許多學校和教師期望在新教材、新教法實施以後,教學效果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結果和預期相差甚遠。於是一些學校和教師開始對課程改革喪失信心,教學又走回原來的老路。
4、條件性課程資源建設相對滯後
條件性課程資源指的是課程實施必需的場地、物資和設備等。沒有這樣的前提條件,就談不上高中課程的實施問題。目前,一些學校條件性課程資源開發相對滯後,許多學校到現在還沒有通用技術專用教室。要看到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影響海南通用技術發展的瓶頸問題。通用技術是一門立足於實踐的課程。如果這門課在普通教室裡面上,老師講,學生聽,那有什麼意思?在通用技術課堂上,學生要「動手」,沒有通用技術的專用教室怎麼去「動手」呢?

『捌』 新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本著「享受語文,快樂語文」的理念,運用現代教育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激情入境, 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多元多變的朗讀,創設文本情境,大膽的設疑激疑,啟迪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營造想像的空間,延伸文本活力,使教學回歸生活,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優化課堂結構, 減負增效,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教學 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界正積極倡導和構建自主閱讀教學的新理念。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三者相互溝通、平等對話的過程。如何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我認為應該以各學科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和創造型人才為目標,遵循教學規律,優化教學策略,實現有效教學。
一.讀式多元多變,感受超越文本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三者之間相互溝通,平等對話的過程。第斯多惠曾言:「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①「學習法」的道理亦然,它強調以學生為主,但學什麼怎麼學,需要教師的耐心引導。閱讀教學中,靈活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多變、有創意的「讀」,有利於學生讀書興趣的激發和探究性、創造性閱讀技能的提高。
讀的形式很多:朗讀、默讀、錄音朗讀、教師范讀、領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朗讀等等。同一種讀的形式即使十分完美,久之,也會讓學生生發膩味,從而減弱讀的效果。每一篇文章都表達著一定的主題,透露著作者的情感。我們在課與課之間,同一節課內都應依據課文特點有點兒變化。對於教學《金色的魚鉤》、《凡卡》等篇幅較長的課文,因課內時間有限,要從頭至尾朗讀一遍,理解文意的時間太少,這就適宜默讀和選擇其中的精彩片斷來朗讀。教學篇幅短的、古詩詞類的最適宜誦讀。寫人記事類中的人物對話,宜分角色朗讀。每一種形式的讀並藉助語調、語氣變化會給學生一種獨特的感受,多元形式就會給學生多種讀的感受,從而強化讀的效果。
文章不是無情物,大部分課文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老師在引領學生讀文本的前提下,來讀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超越文本。如:閱讀《匆匆》這篇課文,讀懂了作者從八千多個日日夜夜中產生的感受,可以聯想到自己度過的四五千個日日夜夜,從而與作者的感受共鳴,也悟出一些道理。閱讀的時候,啟發、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內容聯想到更多的人和事。例如閱讀《三克鐳》,讀懂了通過這三克鐳所反映出來的居里夫人的高尚品質,還可以想到居里夫人的其他感人事跡,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樣的科學家和有效模範人物,想到科學技術方面的新發現,新成果等。閱讀的時候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即讀進文本,又超越文本,不僅可以深化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躍思想,打破教材束縛,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二、設問激疑解疑,發展創新思維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不在於給學生傳授多少現成的知識,不是給學生鋪就現成的思維軌道,而在於呵護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勵和引導學生發現並提出各種問題。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問難是學習的重要方法,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時開始。」②足以說明善問、激疑的重要。科學的發明創造往往是從質疑開始,從解疑入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引導學生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鼓勵學生善問質疑,指導解疑,需要講究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計難度適宜、富有思考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並解決問題,使學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學中遇到的疑點或難點以及比較含蓄或潛在的內容,應啟發學生自己嘗試著思考解決,以此養成獨立思考、知難而進的意識和習慣,這個過程是最有效的思維訓練。自己解決不了的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提出來由教師和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在思考探索討論的過程中逐步解疑,有所發現和創新,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
例如,教學《將相和》一時,啟發學生質疑:1、課題中的「將」和「相」各指的是誰?課文主要寫 「將」還是寫「相」?2、「將」和「相」為什麼不和?3、「將」和「相」又是怎麼和好的?帶著問題閱讀,很快的理解了文中的三個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內在聯系,還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層次道理。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分小組任選一個小故事練習表演,再現情景,最後抽一小組在班上表演並大膽想像,展示《負荊請罪》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情感體驗。這就形成了師生互動,相互合作的可喜場面。
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的掌握知識,再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在情境中境人互動,實現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自己經歷了一個探索、發現、領悟、運用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形成技能。
三、創設文本情境,營造想像空間
有許多課文把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內容用省略號或其他形式留下空白,讓學生去聯想、去補充、去解釋和說明,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誇美紐斯說過:「求知與求學的慾望應該採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的身上激發起來。」③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樂學情境,在文本情境的空白處為學生創設自由想像的空間,讓學生填補。例如在教學《青海湖,夢幻般的湖》一課第四自然段時,我這樣處理第一處的省略號的:「銀色的公路象是一條哈達,逶迤著伸向遙遠的地方……」,後面的省略號它告訴我們,公路會伸向遙遠的哪兒?帶「我們」暢遊了怎樣的美景?請你說一說。學生思考片刻後紛紛舉手。生1:公路伸向了北大荒,看到了可愛的草塘,清凌凌的河水。生2:公路伸向了迷人的張家界,讓我領略到了張家界仙境般迷人的景色——奇山秀水,帶我暢遊了索溪峪的奇麗風光。生3:公路伸向了景色秀麗的桂林,帶我們欣賞了靜清綠的水和奇秀險的山,讓我們沉浸在美麗的意境之中。4:公路伸向了碧綠的草原,看到牧民穿著各色的衣服,騎著馬襟飄帶舞,賓士在遼闊的草原上。學生在想像填補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省略號的作用,而且還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優美的語言和獨具匠心的語言表達形式。
作者為了表達的需要,在描寫和敘述中,往往留有許多的空間,便於讓學生藉助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去思考、去想像。如《小音樂家揚科》一文中,當教學到第十二自然段:「後來聽到罵聲,鞭打聲,小孩的哭聲,吵嚷聲,狗叫聲。」這句話時,我要求學生認真讀讀並想像:你從聽到的聲音中,彷彿看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會暢所欲言:
有的說:我彷彿看見小揚科被人拖到院子里,狠狠地用鞭子抽,一鞭又一鞭,小揚科凄慘地叫著,樣子很可憐。
有的說:我彷彿看見小揚科被打得渾身是血,他慘叫著,院子里擠滿了人,沒有人替他求情,沒有人救他,狗也汪汪驚叫。
有的還說:我彷彿看見可憐的小揚科,倦縮著腿,全身在發抖,痛苦的呻吟著,兩隻眼睛呆滯不動,望著天空。
通過這樣的想像和填補,學生便深深地體會到了小揚科的悲慘遭遇,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對小揚科的同情與憐憫之心,更增加了對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痛恨之情。
有許多緊扣課文內容、生動有趣的精美插圖,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如果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出這些插圖,營造想像空間,啟發學生進行填補,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琥珀》一文中有一幅插圖上畫的是一塊透明的琥珀里,有兩個小東西(蒼蠅和蜘蛛)好好地躺著的情景。課文僅用簡短的兩句話來描寫,教學時我利用課件展示琥珀的形成過程,先引導學生用語言描繪出來,再展開想像進行填補練習:你似乎看到了蒼蠅和蜘蛛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樣掙扎的情景?似乎聽到它們在說些什麼?通過放飛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以上案例告訴我們:對於留有想像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像,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
四、教學回歸生活,延伸文本活力
課本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新課程的一大理念。為了語文,超越文本,把語文實踐拓展延伸到課外,把生活中的感受引入課堂。內外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④這就說明親身體驗對激發興趣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激發學生作為生活的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身的內在需求,必須在生活中學習和積累,獲得有活力的知識 。如《第一場雪》一文,為了讓學生理解「瑞雪兆豐年」的科學根據,體會作者喜愛這場雪的原因,提前布置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上網或從書中查閱資料---雪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的適當環節,請學生交流。這樣,學生在相互的合作中不僅扮演了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而且在自主、寬松的獲取信息實踐中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
如《新型玻璃》一文,圍繞「玻璃有哪些新品種?新在哪裡?有什麼用途」來學習,請學生充當各種玻璃的推銷員,向顧客介紹產品,感受新科技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這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體驗過程。最後結合生活創造畫面:你還想發明什麼樣的新型玻璃,有什麼用途?講給同學聽。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出示了幾個問題:地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什麼?影響有哪些?我們該如何保護地球?顯然,這是知識與思維並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問題。鼓勵學生在上計算機課上從校園網中下載或回家在自家電腦查找到相關資料,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補充。課堂上,學生們暢所欲言展開討論和交流。我又結合我縣今年創建省級衛生縣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談談自己如何保護環境衛生?看到縣城的巨變,政府對公共設施建設的大力投入,我們應該怎樣去保護?通過延伸文本,學生在網上查閱資料,聯系生活實際談想法和做法,在交流中相互間的思維碰撞,加上教師適時點拔、評價,點亮了學生智慧的火花,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語文綜合能力,真正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寶劍鋒從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新課程的大潮和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實踐中,教師只有不斷地思考、學習、總結、實踐、嘗試改進,才能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只有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實踐學習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只有這樣,才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才有利於充分發揮課堂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於引導學生大膽實踐,勇於探索,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四、把創造的樂趣帶給學生
學生主動發展的火把,需要教師點燃。課上要激發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感知,主動質疑,主動思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主動的核心是創造,在教學中要善於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創設語言文字訓練的創造情境,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提倡學生發表異見,獨見,創見,品嘗創造的樂趣。《雨後》教學接近尾聲時,我問學生們:「下雨還給你們帶來哪些快樂呢?」一時間,學生們所有的快樂體驗一下子被激活了。「我最愛和夥伴打水仗了!」 一個看起來就特頑皮、機靈的小男孩搶先回答,立刻引起更多小男孩的共鳴「我也是,我也是!」「我喜歡把小船放在水窪里,和同學比賽,看誰的小船劃得最遠。」「一下雨就會開出好多好多的傘花,可美了。」快樂洋溢在課堂上,每個學生爭先恐後地自己的「獨門秘籍」介紹給大家,同時也把自己創造的快樂帶給了大家。
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使學生學會生字新詞,提出幾個問題,讀懂課文的內容,還要在此基礎上向深層次發展,讓學生去進行新的思維創造,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事實上,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不滿足於唯一的答案,而喜歡從自我的角度另求發現,這正是學生個性特點的體現,我們要正確的引導、鼓勵。培養學生創新,教師要創造性地教。在教學了《狐狸和烏鴉》,大家都說:狐狸是個很狡猾的壞東西,專門欺騙其他小動物。有個學生卻提出:狐狸是很聰明的,它能夠想辦法從烏鴉的嘴裡得到肉,我們應該學習它遇事多動腦筋。這個學生,打破了定向思維的模式,從另一種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這是一種超越,是真正意義的創新思維。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鼓勵他們的創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無疑,對話將成為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態。它意味著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對話過程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將成為積極的生命流程中的驛站,在這個流程中,師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之中。那麼,如何使對話能優質、高效地展開呢?交際學理論告訴我們:必須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消除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對話」作為課堂教學的新形態,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融洽、親和,將使彼此感受到溝通的快樂、心靈的愉悅。此情此景中,學生能大膽展示心靈的自由,迸發出創新的火花。要達到這種境界,教師首先要將自己當作學習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成為學生學習的同伴。其次,要有寬容的胸襟。提問時,教師都希望學生能作出准確的回答,但往往事與願違,這個時候,一定要寬容,要有耐心。只要學生能沾一點兒邊,就要加以鼓勵、引導,不要用標准答案去統一學生。即使是違背主旨的回答,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也應給予一定的理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要不斷地改進教法,真正把課堂教學改革落實到實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嘗試性學習機會,使他們的個性在嘗試中得到發展,為學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與人合作,學習在競爭中求發展,把獨立學習,小組學習,班集體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使學生在生動活潑地學習中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成為21世紀的創新人才。

『玖』 中國新課程改革在推行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如何解決

新課程開發中的困境:
課程開發是推行了課程改革的首要環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破舊立新,從課程標準的制定到教材編審與制定都提出很多耳目一新的課程開發理念。然而,經過近幾年的研究論證和實踐檢驗,這些課程開發理念暴露出不少問題,面臨著多元性與確定性、理想性與操作性的兩難困境。
1、新課程標准制定。新一輪課程改革借用很多西方最新的教育理論,對我國傳統的課程體系給以嚴厲批判,力圖創建與以往有根本不同的課程標准。新的課程標准具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雖然包含知識、技能,卻極力淡化知識在教材編制和課程實施中的作用,希望更多地加入主觀、非理性因素。在教育理論界有很多諸如此類的話語:我國的課程概念應該走向「課程即體驗」的動態課程觀;課堂教學將從「人(教師)一人(學生)系統」轉變為「人(學生)一應答性環境系統」;開放經驗要求開放學科、開放課堂、開放學校,與現實的社會生活打成一片。這些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教育觀念使得課程標准詞義模糊,沒有明確指向,缺乏確定性,最終陷入種隨意論說的境地。眾多的一線教育工作者也因此茫然失措,無法具體操作。
2、教材編審。教材編審出現的問題主要有:編審隊伍良莠不齊、觀念陳舊,編審隊伍之間關系缺少協調;教科書設計理念、設計技術和評價尺度落後,教科書的內容未能與我國社會生活與教育實際緊密結合;國家統一編制的教材與地方自行了編制的教材,以及地方教材之間缺乏有效協調,教科書內容存在克隆現象;某些「權錢交易」的干擾導致此教科書編寫者往往不去深究各自學科在整個課程架構中的定位和各個學習領域的特性,而是各自發揮,想當然地去解釋課程綱要和課程標准;教材編寫時間緊張,無暇顧及教材品質。其根源主要在於:(1)教科書制度存在審、評不分現象。在國家正式組織的教科書評價活動中,其組成人員有行政人員、教材專家、教科書的編制者與審定者,卻沒有教科書的直接使用者—學校教師和學生。評價的可靠性、真實性與針對性存有疑問。(2)缺少公眾參與,沒能調動公眾的智慧、熱情和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搞好中小學教材的審定上作。(3)缺乏對審定(審查)委員會上作的問責和對通過審定後的教材的質量監管。
3、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開發。設置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增強課程對於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在課程的宏觀結構上為尊重和滿足地方、學校和學生的差異性創造條件。不過,在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開發、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制約著課程目標的達成。我國校本課程開發的推動採用自上而下的行政策略,這雖然可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外部誘因與動力,但也容易造成忽略學校資源條件以及教師意願與能力的弊端,使校本課程開發僅僅淪為一種變革的口號,難以在學校紮根;其次,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夠具體到什麼程度缺乏研究和統一認識,致使很多學校自行其是,有違課程開發的本來目標;另外,各學校實際情況不同,很多學校由於客觀條件限制,根本就不具備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的能力。
4、作為課程的研究性學習。自新課程改革以來,研究性學習是一個被推崇得無以復加的課程理念,似乎它是包治現有教育弊病的靈丹妙葯。誠然,研究性學習的提出有其積極意義,可一旦這種課程觀念置學校現實、學生特點和教育本質目標於不顧,而被過度濫用,就必然導致思路封閉、內容干癟,以至混淆視聽。更為重要的是,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或學習策略,將它混同於課程,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混亂。
5、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除此之外,綜合實踐活動還包括其他領域,如學生同伴間的交往活動、學生個體或群體的心理健康活動等,活動內容十分豐富。但是,綜合實踐活動決不是這此零星活動的簡單相加,它們需要以某種模式有機地整合起來,達到課程實施效果的最優化。而現實情況卻是,學校常常無意或者有意地把各種校外課外活動、興趣活動小組及學生團隊活動等同於綜合實踐活動。在許多校長和教師看來,只要是學科課程與課堂之外的活動,都是綜合實踐活動。如此一來,綜合實踐活動就有可能成為隨意的、可有可無的「活動」。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