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程設計及課件
1. 如何設計與製作小學數學教學課件
利用PPT程序來做。1、課題;2、學習目標;3、導入片,依據具體內容自設;4、例題片;5、有梯度的練習片(根據需要,可以多設片);6、測試題片;7、總結片。
2. 中加楓華的小學課程設計如何想了解一下。
我家孩子現在學的抄有基礎性課襲程,以江蘇省小學課程大綱導向的統編教材為教學內容。還穿插BC小學同步英語教材的國際化課程。除此之外,他們還有文化整合課程和興趣課程,幫助孩子們開拓眼界、培養愛好。我是很欣賞這種課程設計的,覺得非常科學合理,希望我家孩子可以從中受益。
3. 誰有小學課程設置標准及各課程周課時安排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七年級 八 九
品德與生活 2 2
品德與社會 2 2 3 3
品德 2 2 2
語文 8 8 7 7 7 7 6 5 6
數學 4 5 5 5 5 5 5 5 5
外語 2 2 2 2 4 5 5
歷史 2 2 2
地理 2 2
科學 2 2 2 2
物理 2 2
化學 2
生物 2 2
體育 4 4 3 3 3 3 3 3 3
音樂 2 2 2 2 1 1 1 1 1
美術 2 2 2 2 1 1 1 1 1
綜合實踐 3 3 3 3 3 2 2
信息技術 1 1 1 1 (各校自定)
(地方與
學校課程) 8 7 2 2 3 2 3 2 3
4. 我國小學課程設計理應堅持的原則之一是科學性與( )相統一。
【答案】A
【答案解析】我國小學課程設計應堅持科學性和思想性的原則。
5. 小學各年級課程設置
每年的小學課程設置都一樣
6. 一份課程設計的組成部分都有哪些,與教學設計的區別
課程設計是由教學任務,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組成的,和教學設計的區別:
一、對應層次不同
1、課程設計是把學習者作為它的研究對象,所以教學設計的范圍可以大到一個學科、一門課程,也可小到一堂課、一個問題的解決。
2、教學設計:就是教學的內容文本指導老師自己上課用的,從研究范圍上講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層次關系是不完全對等的。
二、設計的出發點不同
1、課程設計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基礎。教師應在設計中設計教學和學習。如何使學生學得更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2、教學設計是教材和教師意圖的體現。其核心目的是建立在教師對教學內容理解的基礎上的純「教學」案例。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學生的主導地位。
三、原則不同
1、課程設計的原則
①、從簡單到復雜。
②、從特殊到一般。
③、現存生物體的生命循環。
④、從一般到細節。
⑤、從一般分類到更細的分類。
2、教案設計的原則
①、系統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②、程序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諸子系統的排列組合具有程序性特點,即諸子系統有序地成等級結構排列,且前一子系統制約、影響著後一子系統,而後一子系統依存並制約著前一子系統。根據教學設計的程序性特點,教學設計中應體現出其程序的規定性及聯系性,確保教學設計的科學性。
③、可行性原則
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④、反饋性原則
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6)小學課程設計及課件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的方法:
1、教學設計要從「為什麼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
2、根據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麼」。
3、要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採用什麼策略,即「如何學」。
4、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
7.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以下課時為每科周課時量:
小學一、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2節) 語文(8節) 數學(4節) 體育(4節)藝術【包括音樂、美術】(4節)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節)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7)小學課程設計及課件擴展閱讀
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組織與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
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8. 小學課程設置標准及各課程周課時安排是什麼
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9. 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的區別是什麼
一、性質不同
1、教學設計:根據課程標准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有序地安排教學要素,回確定適當答的教學方案和思路。
2、課程設計:制定課程計劃(教學計劃)、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和教材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活動。
二、目的不同
1、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多學習知識,在各方面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
2、課程設計:一項具有教育經驗的計劃,旨在使學生在學校教育環境中獲得、促進遷移,並進一步促進其的全面發展。
(9)小學課程設計及課件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的方法:
1、教學設計應從「為什麼要學習」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目標。
2、根據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定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可以提高學習者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決定學習什麼;
3、為了達到特定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所需的教學內容,即如何學習,應採取哪些策略?
4、對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修改上述環節,以保證學生的學習和教學的順利進行。
10. 我國小學課程設計的原則
二、我國現行小學課程設計
1992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正式頒發《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制定的第7個小學教學計劃,使我國小學課程改革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一)我國小學課程設計的原則
1.高度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小學課程的設計以及教科書的編寫,要在建立完備的傳授文化知識的體繫上,以人類所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教育學生;要以通俗的、小學生能理解的形式,體現高度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的原則。無論課程的總體,還是一門學科,都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結合各種課程自身的特點由淺人深地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教育,進行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教育等。
2.要以實現教育目的和學校培養目標為最終目的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普及教育,在培養目標上要緊緊把握「提高民族素質」這一點,而當前和今後我國教育的國家內部乃至世界的大背景是「我國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蓬勃發展的客觀形勢以及世界各國經濟與科技突飛猛進的競爭局面」。這就要求在課程結構上體現時代精神。一方面要根據德、智、體、美、勞動教育等各育全面和諧的精神設置學科,過去一段時期內過分強調智育,因智害體、因智害德,忽視美育等現象,只能是「欲速不達」;另一方面則要將知識、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結合起來,注重兒童學會學習、學會適應社會生活需要的能力。
3.要適合小學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
小學課程應突出體現社會發展要求、兒童自身身心發展要求與兒童身心現有發展水平,以及符合教師的水平、學校的設備完善程度、兒童家庭文化背景等客觀條件。社會發展對課程的要求是范圍越廣泛越好,程度越深越好,兒童身心發展也是沒有限制的,但是,兒童成長、成熟條件不足,實施課程的客觀條件差,那麼,社會要求與兒童身心發展的要求再迫切、再高;也只能是理想。因此,課程的設計要正確估計兒童的智力與能力,既不可估計過高,也不可估計過低。我們認為好的小學課程應該是學生的能力、智力可能接受的,但是必須經過努力,而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又能促進兒童的智力、能力、體力的發展和道德的提高。
這個原則要求課程要適合小學生的特點。課程對兒童身心特點的適應,既體現在它要適合兒童某一方面的身心特點的要求,如感知、記憶、思維的特點,又如骨骼、心臟、肝臟等特點;又體現在適應兒童發展的整體要求,例如兒童有求知的需要,有玩耍的需要,還有長身體的需要等等。
以上三條原則最重要,除此以外,還有貫徹幼兒、小學、初級中學課程銜接的原則,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等等。
(二)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要達到的教育目標
按照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要求,小學和初中對兒童實施全面的基礎教育,使他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級各類人才奠定基礎。1992年修訂的《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規定,在小學階段應達到的目標是:
第一,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初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認真負責、誠實、勤儉、勇敢、正直、合群、活潑向上等良好品德和個性品質,養成講文明、講禮貌、守紀律的行為習慣,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具有閱讀、書寫、表達、計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了解一些生活、自然、社會常識,初步具有基本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和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三,初步養成鍛煉身體和講究衛生的習慣,具有健康的身體。具有較廣泛的興趣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第四,初步學會生活自理,會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課程計劃規定了各學科的基本要求、各種活動的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等,還設置了「地方安排課程」,其要求是:為適應城鄉經濟文化發展和學生自身發展的不同情況,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委員會、教育廳(局)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需要設置教學科目,調整時間。
關於考核的規定,課程計劃指出義務教育階段學期、學年和畢業的終結性考查、考試是對學生的合格水平的考核。考核要全面,要通過學科和活動的有關知識和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小學畢業考核,語文、數學為考試學科。其他為考查科目。語文、數學考試合格,思想品德考查合格,達到小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允許畢業。小學畢業考試在縣級教育部門的指導下,一般由學校命題,農村也可由鄉、鎮教育管理機構組織命題。在基本普及初中教育的地區,不另舉行小學升學考試。
課程計劃,對於農村復式教學點(班),簡易小學和非全日制小學,按本課程計劃全面開設全部學科尚有困難的,可適當減少學科門類或只開設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常識,或者根據課程計劃的精神採取切實措施對這些學校、教學點(班)進行指導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