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是要建立一種的評價體系
『壹』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什麼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4、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1)新課程是要建立一種的評價體系擴展閱讀:
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貳』 如何建立起新課程標准下的生物實驗教學評價體系
它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對於一個合格的高中畢業生,一個具備較高科學素養的公民來說,理解生物學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在課程標準的表述中,我們認為「核心的基礎內容」接近於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2)區分事實和概念有助於我們明確教學目標和確定教學重點
高中課程標准把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作為第一條重要理念,標准指出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本課程標准實施中的核心任務。在高中生物課程總目標中明確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生物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在知識性目標中指出要求學生「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因此,我們說高中新課程依然重視知識教育,不存在輕視知識的問題。這裡麵包含了生物學基本事實,所謂基本的也就是對後續的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理解最有價值的,而不是把紛繁復雜的生物學事實都要求學生記憶掌握,基礎知識教育主要是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等方面的概念性知識。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很清楚課堂教學目標中,概念性知識目標應該佔有很大的比重,理應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了解生物學事實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學概念的前提。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一些生物學事實,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事實抽提出生物學本質的東西,建立正確的生物學概念,進而在學生的頭腦中建構出合理的概念體系,並能利用這個體系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每節課我們都會有知識目標,其中有一些是教學重點,那麼您在確定這些教學重點時,以什麼作為依據呢?顯然,我們在確定每節課知識目標時,都是要以生物學核心概念作為教學重點的。
根據本研究中的界定,概念是相對於事實來說的。因此對老師們來說,在備課時學會區分概念和事實就是十分重要的。
(3)區分事實和概念,有助於我們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事實性知識由感官可以直接得出,事實之間往往是相互獨立的而少有聯系的,因此在教學中事實性知識主要依靠實驗觀察測量等手段,由於技術和時間限制不能直接觀察測量的,往往只能是被告知。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直接經驗,動手做,動手觀測也許是最好的學習策略。現實中,事實性知識更多的則是採取講授告知的策略進行教學的。
概念性知識需要思維得出,因此有關概念性知識的教學更應該重視思維的訓練。由實驗現象如何歸納實驗結果,由實驗結果如何推理得出結論,一個實驗的結論如何被推廣應用在其他的情境中,等都離不開思維。概念是由眾多事實歸納推理分析得出的,因此概念教學離不開事實,眾多事實的支撐方可得出概念。所以,概念教學也應該是建立在事實感知的基礎上的。
既然,事實性知識的教學和概念性知識的教學都離不開事實的感知,那為什麼還要提出要求教師學會區分事實和概念呢?新課程標准從內容上看,很多內容被刪減了,但是從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的角度看,對很多概念、原理、規律的理解要求則加深了!因此,區分事實和概念不僅幫助我們更好的確定教學重點,而且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只是類型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4)區分事實和概念,有助於改變學習者的學習結果評價
學會了區分事實和概念,明白了教學重點是概念的理解,對學生學業評價就應該向考察學生的理解力和推理能力的方向傾斜。其實,無論是從高考試題的編制還是各省市會考命題的編制都可以看出,那種單純的生物學事實記憶的考試方法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取而代之的都是給定一個新的情境,學生要運用已經學習的概念原理來分析解決問題。
為什麼考試評價已經悄悄地由事實性知識的記憶轉向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呢?這一點,在生物科學中體現的十分明顯。近幾十年來,特別是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破譯以來,生物學的研究進入到分子生物學水平,生物科學知識呈現出爆炸性的增長,面對如此繁多的知識,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如果仍然要求學生記憶生物學事實,哪怕是一些經典的生物學事實,恐怕也很難做到。最基本的概念、原理、規律等卻不太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創設新的情境,要求學生應用已學的概念、原理、規律等來分析解決問題,以此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就成為評價學生學業的主流方向了。
生物學事實往往是相互孤立的,難以建立合理的聯系,組成一個合理的結構,因此對生物學事實的考查往往是檢查學習者是否記住,是否記得清楚。而生物學概念主要是在運用中得到鞏固,概念的運用是把已經概括化的一般屬性應用到特定場合。其運用的過程也是概念的具體化過程。一般而言,概念的應用有兩種途徑:一是引證具體實例來說明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二是運用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
其實,在高中生物課程標准中對核心概念的評價已經很清楚的提出了建議:新課程標准提出,要善於利用紙筆測驗,檢測學生知識性目標的達成。紙筆測驗仍然是教學過程中最常見的評價方式之一。在提倡多元化評價的同時,要充分利用好傳統的紙筆測驗。在製作紙筆測驗試題時,應注意實現以下轉變。
命題時不必過分強調
命題時應強調枝節內容零散的知識單純的生物學事實
對內容記憶情況的考查
生物學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應用
對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的考查
『叄』 新課程教學評價的類型主要有幾類
新課程教學評價的類型主要有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
『肆』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初中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要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要善於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課程改革實驗在我們所有年級學生中的全面展開,傳統教學評價中的弊端也更加明顯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出來。部分教師對於學生的學習評價不重視或者依舊停留在原有的評價思想評價體繫上,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建立一種新的適應新課程需要的、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已經非常迫切和非常必要。 一、教師的評價要具有發展性 所謂發展,指的是教學評價要改變統一的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擇的功能,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新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評價應該承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個性差異,承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同發展水平,評價的作用是為了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斷發展。為此,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評價應從評價學生的「過去」和「現在」,轉向評價學生的「將來」和「發展」。在評價中主張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的轉變、重視學習過程和體驗情況、重視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視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必須改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觀念的新的評價意識,才能正確理解標準的要求,進行正確的學生評價。 二、教師的評價要具備多元化 多元化指的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傳統教育教學中的教學評價的主體是教師,教師佔有評價的主動權,學生則是被評價者,是評價的客體,在評價中處於被動地位。而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評價要求評價主體是多元的,是由師生家長學校等方面組成的評價整體,不是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組成的單一的評價結構。評價提倡的是多元化主體,在這個多元評價中,要求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以及家長對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等等。提倡把學習小組的評價與對小組中每個學生的評價結合起來,把學校評價、社會評價和家長評價結合起來。 在這諸多的評價中,最重要的評價活動是學生的自評。在新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評價中,學生應該是主動的自我評價者——通過主動參與、主動評價來重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進程有一個新的定位,隨時對照學習目標,發現和認識自己的進步以及不足,評價要成為學生自我教育和促進自我發展的有效方式和途徑。 三、教師的評價方法要多樣化 多樣化指的是評價方法和評價手段的多樣化,即在實際評價時,要採用多種評價方法:包括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智力因素評價與非智力因素評價相結合,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與在學習過程中進步表現相結合等等。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對於學生學習的評價,應該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 評價方法應該是:對學生評價中,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標+權重」方式進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則應該採用描述性評價、實作評價、檔案評價、課堂激勵評價等多種方式,以動態的評價替代靜態的一次性評價,視「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為同等重要,最後採用以一定比例納入學生的評價結果。 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亦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書面測試、口試、作業分析、課堂教學觀察、課後對學生進行訪談、建立學生成長紀錄——即學生個案檔案等形式,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進步的地方,掌握學生學習的發展空間,便於學生支持發展。 四、教師的評價要具有全面性 全面性是新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評價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所謂全面性指的是教學評價必須建立在全面、全員和全程(課程和過程)採集學生學習的各種信息,同時獲取與學生各種素質培養及各種技能發展有關的信息,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全部學習、成長的動態過程。 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對於學生的學習品質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式方法的改進具有促進作用 首先,要關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包括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意識,學習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現情況等等。 其次,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學習思維策略、學習意識水平、學習思維品質。在這一環節,教師要看學生在學習中能否結合具體的學習情景提出問題;能否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否主動積極的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能否正確地表達和描述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否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總結,並獲取解決同類問題的經驗。 第三,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學習所表現出來的主動性、自信心、以及解決問題的達成度。對於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狀況的評價,要依照標准所列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使學生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自我認識。 綜上所述,新的課程標准需要的評價是:評價功能從甄別選拔轉向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的主體從教師一元轉向了師生多元;評價的內容從單一的評價學生學習成績轉向了評價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評價的方式方法從單純地「打分」或「劃分等級」轉向了以定性評價兼顧定量量化評價的多種方式;評價的過程從靜態地從結果評價轉到過程評價;由優劣評價走向發展評價;由封閉評價走向開放評價的新的評價方式和新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評價更要兼顧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著重學生的未來。對學生的評價,要更多的體現對學生的關注與關懷,積極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學生的能力和特長,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新課程需要的是一個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全面的評價體系。
『伍』 如何構建新課程標准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按一定的規則對教學效果做出描述和確定,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其目的在於檢查和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教學評價出現了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新課改強調素質教育,重視人的發展,提倡課程與生活的聯系。因此,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構建多元化﹑發展性的評價體系。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評價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建立一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要求我們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制度,不要把評價當做一個過程的終結,更要重視評價的激勵作用與改進功能。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發展性評價,評價的目標是為了激勵、教育、促進學生發展,而不只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表現。因此,我們必須樹立以學生的整體發展和終身的持續發展為著眼點的發展性評價觀念,實現以下幾個轉變。 1、評價主體多元化。 以前的評價是老師說了算的,或者一張試卷就定下來的。現在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們認識到這種評價方式的片面性,現在我們實現了評價的民主化,在評價主體上,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交互化,讓教師、學生、家長、其他與學生學習有關的第三方都成為評價的參與者,將學生從處於被動的位置向積極主動參與評價的主體轉變。除了教師評價外,引入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家長評價,評價中要求對事不對人,以促進發展、促進提高為宗旨,不但要提出問題,更要說一說問題的根源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教師評價:要發揮主導作用,力求准確、詳實、公平、公正。注意方法和策略,使評價成為師生的情感溝通。學生自我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發揮評價的自我激勵、自我反思、自我調控的作用。同學互相評價:讓學生學會欣賞同學,向同學學習,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並對別人的意見進行分析,有選擇地接受。要求家長也要參與評價,實現在評價過程中主體間雙向互動、溝通和協商。 2、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 在應試教育中,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憑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等認知領域,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往往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依據,而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個性、特長、人格等非認知領域的發展不夠重視。隨著人們對教育目標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提高,教育的評價不再是以單一的成績為依據,不僅要評價教師的教,還要評價學生的學;不僅評價教育活動的結果,也要評價教育活動的過程;不僅評價學生在知識、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認知方面的發展,也要評價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根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教育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本評價體系中,強調培養目標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不僅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 3﹑在評價方法和形式上,強調多樣化。 傳統的教育模式評價的主體是學校教師,而學生是被評價者,評價的方法是考試,形式比較單一。新課程模式下的評價必須提倡多元化主體,我們強調個人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三種形式相結合,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等等,也可以把小組互評與對小組每個人的評價結合起來,這種評價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評價活動,隨時對照信息技術教育目標,發現和認識自己的進步和不足,使評價真正成為學生自我教育和促進自我發展的有效方式。新課程標准強調評價方法多樣化,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評價對象和內容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如使用觀察法、問卷法、訪談法和成長檔案袋等非測試型評價法,使評價更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個性和發展,客觀地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這種評價方法稱為質性評價。在對學生評價中,將定量評價與質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更能提高評價的效度。在評價方式上,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除傳統的測驗、考試外,即時評價、實作評價、檔案袋評價、寫真評價等也成為評價的常用形式。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要做到三個結合:量性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正式評價與非正式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當學生成功的回答了一個問題的時候,學生成功地完成一道習題的時候,當學生調查歸來的時候,當學生將小論文交到老師手中的時候,教師給予肯定性的即時評價;在學生生活和學習中,通過收集學生的小製作、典型的作業、實驗報告、小論文等作品作為學生學習進步的證據,對學生的學習成就進行肯定的實作評價,這樣,就會把學生的興趣強烈的吸引到學習過程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中,從而產生對學習的興趣。這些評價和寫真評價、檔案袋評價一起對學生進行較為全面的評價,評價時注重過程,實現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過程動態化,實現了評價重心的轉移。 4、在評價心理上,克服評價挫傷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弊端,強調評價增強學生自尊心、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和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充分理解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要以寬容的心態、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待學生,允許學生犯錯誤,允許學生間有差異,要給予學生發展的時間、空間和機會,在評價中多一份關愛。為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發展環境,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 總之,課程改革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新課程的評價體系都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教學評價體系建立的理念和理論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在新課程實施中,不斷研究探索、總結經驗,把課程改革及教學評價改革不斷向深層次推進,並逐步得以完善。
『陸』 新課程評價強調,應建立促進學生()的評價體繫上! 謝謝各位了!
全面發展,健康發展
『柒』 如何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一、建立評價的多樣性
從全面培養學生的素養出發,建立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內容全面,評價方式多樣的評價體系,將有效地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提高,我校在建立評價方法上突出了多樣性,具體作法和體會是:
1、連續觀察與面談:通過對學生較長一段時間的連續觀察或面談,記錄學生在課程完成目標上的表現,從而作出評價。這種方法作出的評價客觀深入,但花費的時間較長,精力較多,適用於對學生某一方面或某一段時間內的表現作出評價。
2、實踐活動評價:實踐活動評價包括科學探究、實驗、調查、科技製作、演講表演、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評價是指對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成果作出評價,可通過多種方法進行。例如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表達交流、實驗操作等;分析學生的實驗成果,如創作與製作、調查報告、觀察記錄、實驗報告等。實踐活動評價主要體現了多元化,提倡採用個人、小組和班級等形式進行。
3、書面測試:書面測試是常用的評價方法,這種方法改變了以知識記憶為主,脫離實際的書面測試內容和方法試題,努力創設引起學生興趣和聯系實際的情境,突出試題的綜合性、探究性和開放性。
4、個人成長記錄:由學生本人、家長、教師記錄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成長經歷,包括學習內容、學習成績、在校內外參加實踐活動的過程、體會、成果及家長、教師的期望等發展地、綜合地對學生作出評價。
二、體現評價的差異性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學生不是生產線上統一規格的「標准件」,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一個學生具有不同於其他人的素質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生理特點,都有自己的愛好、長處和不足,這一系列因素都會導致學生間存在差異。學生的這種差異往往不僅表現在學習成績的差異,還包括心理特點和人生觀、價值觀等諸方面差異,可以說,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經歷的差異都會導致學生的發展軌跡和速度有區別。
三、突出評價的發展性
中小學評價與考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改變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略改進與激勵功能的狀況,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是學生評價改革的核心,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的發展需要目標、需要導向、需要激勵,評價功能與教育目標是一致的,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還體現了「一切為孩子發展」的教育理念,在突出評價發展性方面,我校採取了收集學生學習狀況的數據和資料,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其發展狀況進行描述和判斷。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性
發揮評價的激勵性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學習過程及其發展、變化有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無論是採用激勵性語言、還是採用發榮譽卡和大紅花等形式,如果沒有明確的評價體系,准確的觀察和資料的收集,恰當的結論都不會達到預期的評價目的。同時,隨意的激勵是無法對學生起到促進作用的,而且還可能對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造成很多學生只能聽表揚,不能受批評,認識不到缺點和不足。當然激勵不在於對學生一味表揚,教師與學生要形成坦誠關懷和相互尊重的關系,教師要用發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學生,逐步培養學生客觀認識自己,提高他們的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方面不足而懷疑自我價值,這樣即使老師提出不足或提出批評,學生感到的仍然是老師對自己的關懷和期望,並由此產生進步的動力教學的激勵性主要表現在語言、情態、行為上,下面以我校老師慣用的激勵方式為例列舉一二:在語言方面對學生的朗讀評價老師可以這樣說:「你讀得真好!」、「你比老師讀得還好!」、「我想你一定能比她讀得更好!」;對學生的問題評價老師可說:「你很會提問題!」、「你真有見解!」、「你很善於思考問題!」;在情態方面老師慈愛的眼神、鼓勵的微笑、親切的手勢都能激勵學生;在行為方面,如撫摸、拉手、獎勵等也能達到激勵的效果。
五、保障評價的科研性
對學生評價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包含一系列環節,各環節環環相扣、密切聯系、相互制約。因此,在評價改革中不注意評價的系統性和過程性,就可能使改革工作舉步為艱,即使照搬、照套別的地區的經驗,沒領會到相應的理念、原則、背景及其局限性,都會導致出現表面現象或出現形式主義。要想充分發揮評價的最佳效果,必須把評價當作一個科研課題來抓。為了充分保障評價的科研性的落實,
『捌』 新課程改革的評價管理
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
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
在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實行小學畢業生免試就近升學的辦法。鼓勵各地中小學自行組織畢業考試。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試管理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高中畢業會考改革方案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繼續實行會考的地方應突出水平考試的性質,減輕學生考試的負擔。
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應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銜接。要按照有助於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有助於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助於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原則,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內容,探索提供多次機會、雙向選擇、綜合評價的考試、選拔方式。
考試命題要依據課程標准,杜絕設置偏題、怪題的現象。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考試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並按考試成績排列名次。 為保障和促進課程對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
教育部總體規劃基礎教育課程,制訂基礎教育課程管理政策,確定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制訂國家課程標准,積極試行新的課程評價制度。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依據國家課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實際情況,制訂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國家課程的計劃,規劃地方課程,報教育部備案並組織實施。經教育部批准,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可單獨制訂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使用的課程計劃和課程標准。
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對課程的實施和開發進行指導和監督,學校有權力和責任反映在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師范院校和其他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任務的高等學校和培訓機構應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調整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應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核心內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制定有效、持續的師資培訓計劃,教師進修培訓機構要以實施新課程所必需的培訓為主要任務,確保培訓工作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同步進行。
『玖』 對學生,新課程強調要建立怎樣的評價體系
強調多元評價,過程評價。或者說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過程性評價為主。
『拾』 新課程標准所提倡的對學生的評價理念是什麼,與傳統的評價有何不同
新課程強調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斷提高和課程不斷完善的評價體系,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多的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潛能的開發。
1、評價內容綜合化 .課程評價的內容;是與教育發展的功能和目標相一致的。
2、評價主體多元化.實施評價主體多元化,加強「自評」「互評」,並使之與「他評」有機結合起來,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管理者、專業人員及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如小組討論會、家長開放日、師生對話、公開答辯、公眾裁判。
3、評價過程動態化.注重對學生日常學習和行為表現的評價,關注學生在各個階段、各個時期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及時給予評價和反饋,盡量給予學生多次評價機會;使評價實施日常化、通俗化、個體化、動態化。
4、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因此,評價學生的方式就應該豐富多彩、形式多樣。
5、口頭評價。 口頭評價是一種簡便易行、隨時隨地的評價方式,有「短、小、勤、快」 特點。
6、評語評價。評語評價是當老師與學生不能面對面交流時的一種間接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加強了師生之問的聯系與溝通,激勵性強,有時也會起到一種別開生面的效果,有利於將非學業評價的內容及時反饋給學生,肯定學生的優勢和進步,指出其不足。
7、成長記錄袋評價。成長記錄袋評價是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的評價方式。成長記錄袋中的材料應讓學生自主選擇,不要由老師一手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