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傳統課程注重學業成績新課程

傳統課程注重學業成績新課程

發布時間: 2021-03-06 15:07:22

1. 新課程改革的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面如題 謝謝了

淺談新課程改革的創新之處 在20世紀即將結束新世紀即將來臨之際,我國的教育界又出現了新的改革,就是啟動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盡管過去我們也開展過好幾次的課程改革,但是這一次的教育課程改革是針對於基礎教育的,與以往有著顯著的不同。如果具體一點來說的話大體上有以下的幾項: 首先,這一次的課程改革是政府的行為,這就足以說明此次改革是被充分重視的。新課程改革屬於國家的宏觀調控,這就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新課程的改革可以普及到盡可能大的范圍,調動盡可能多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從而取得較好的成效。 其次,新課程改革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它改變了以往只是片面強調教科書更新的簡單做法,而是特別注意從課程理念、課程目標等多方面入手,從而形成了系統化的課程改革。這就使改革有了全局的觀念,可以使教育的課程出現一個全新的局面,不是表面的變化而是一個質的飛躍。 最後,這次改革特別強調學術力量的參與。這就綜合了各方面的積極力量,不僅有了實踐的參考意見,還可以吸取百家之長,提高了改革的理論高度,有一定政策上的保證,從而保證了課程改革的高質量。 下面,我想就這一輪新課程改革的創新之處談幾點個人的見解: 一、教師與學生關繫上的創新過去,教師與學生是一種授予與被授予的關系。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味的把知識教授給學生,學生只是忙於把教師傳授的東西記到腦子裡面或者寫到筆記本里,師生之間缺乏一定的互動。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只是被動的把知識死記硬背,並沒有把它真正的消化,進而變成自己的東西,為自己所用。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當然這是早就反對的,但是如果不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那麼這種教育方式的實質仍然存在。 在這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它首先強調了教師是知識的研究者,而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你我」關系。其次強調教室不能作為教師一個人的表演舞台,不能作為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應該是師生之間交往和互動的舞台,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也就是說教學應該充滿著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最後強調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應該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而應該是平等的「你我」關系,雙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誠交往、共同學習和共同進步的體驗。所以,新課改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師生關系,作為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取得心靈上的溝通;作為學生不只是簡單的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要主動的進行知識的探索,在不斷的探索中激發自己的潛力和創造里,從而使自己不斷的發展。 二、評價對象、主體和評價方式的創新 過去,對學生的評價一般是重結果輕過程,也就是用學生的一次考試成績來作為對學生一段時間學習效果的評價標准。這樣評價的內容、方式和主體都是比較單一的,另外就是過分的強調了評價的選拔功能,也就是普遍存在的排名、升學的目的等等,而少了評價的導向、激勵功能,是為了學生的階段學習總結和進一步的學習。 現在,新課程改革強調了評價對象、主體和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樣化。這里所說的評價對象和主體不僅是指學生,還包括我們的教師,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評價,而且還要對教師進行評價。 1、對學生評價的創新。我們不能只針對學生的成績,把它作為唯一的評價目標,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動機的評價,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評價發現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關注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另外對學生評價的方法也應該綜合化, 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適時適當的糾正。最後就是教師應該對每一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進行評價,及時的肯定每一位學生的進步,讓他們體驗到成功,體驗到快樂,從而建立一種激勵學習機制,幫助學生進入到良性的學習氣氛循環中來。 2、對教師評價的創新。現代教育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認為:對教師的評價應該包括對教學前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技能和教學准備情況的評價。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的對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進行反思.同時,學校、同行、家長以及學生都應該參與到對教師的評價當中來,多角度、多立場地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建議,從而促進我們教師自身不斷的發展。充分的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 3、評價方式上的創新。新課程中的評價方式也體現了多樣化,它克服了傳統比較單一的評價方式——考試。隨著教育的發展,人們建立了多種評價模式,並且每一種評價模式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考慮到我們的課程評價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因為評價的對象和評價的條件各不相同,並且它還具有持續的發展性,在不停的變化之中,尤其這種變化還沒有固定規律可循。這些特性都導致了我們無論採用任何一種單一的評價模式都是不正確的,都是片面的。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並且具有動態性的。例如,我們可以把學生的總成績分成幾個模塊:考試成績、課堂表現情況、作業情況等,並且我們還可以具有發展性的對學生進行評價,因為好學生不一定一直都優秀,而差學生也不一定一直差下去。我們應該了解與掌握不同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情況,並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對進步的學生,我們應該積極的鼓勵與表揚他們,使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與成功,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對學習有退步的同學,我們需要及時與他們進行溝通,使他們了解落後的原因,糾正自己的錯誤,盡快的取得進步。 三、課程內容的創新 傳統的課程在內容上是各種各樣知識的傳授,要求也比較的單一,就是要求學習記住,並不需要他們理解更不需要去運用了,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以明顯的看出與學生自身素質提高有關的內容並不多,這就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違背了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新課程的內容從各個方面滿足了學生發展的需要,不僅有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有學生技能的掌握和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的內容,具體的來說,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全面提高基本素質。新課程的著眼點是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它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方面對學生都做出了要求,為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2、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一個民族要發展,要壯大,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萬萬辦不到的,所以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需要。 3、強調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教師以往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全然不顧,其實要想學生把知識真正的理解並變成自己的東西,的只有讓學生通過實踐來探索。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4、強調科學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思想寶庫中不可或缺的寶藏,但現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卻出現了以科學理性扼殺人文精神的現象,從而出現了人的異化、環境的惡化。因此,關注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環境意識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自身健康發展的需要。 5、重視學生個性的輔導。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徵之一,培養個性完滿發展的人是落實全面發展教育理論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新課程目標關注學生完滿個性的養成,注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如果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個性不成熟,那麼將來到社會上也很難適應周圍的環境,無法作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做出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來。改革後的新課程同傳統課程相比較,更加的全面,通過不同的方面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從不同的角度來提高學生的發展。新課程適應了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體現了迅速發展的社會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為我們的國家做出努力的未來建設者!

求採納

2. 新課程的改革給你的學習帶來哪些新變化,有哪些期望

當前,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正在我省全面展開,為了適應新時期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對高中歷史的原有課程進行了大刀闊斧改革。新一輪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方向主要體現在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兩大方面:在課程結構上,新課程改變了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的現狀,以「模塊」加「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的課程結構,適應了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在課程內容上,新課程依據時代性和基礎性的原則,革新了課程內容,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內容,增強了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學術發展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同時,我們的評價體系也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受到「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我國現行課程評價出現了諸多的問題,其中有些問題已經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嚴重障礙。為了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評價體系勢在必行,東北師大博士生溫恆福先生在《教育探索》撰文指出,要想科學、有效地做好新課程改革工作,必須運用科學的教育理論,樹立新課程改革十大教育理念, 「以評價促發展的理念」是其中重要一條。這一整套的評價體系包括很多方面,新課程改革為學生評價的實施指明了方向,這就要求建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為了發展學生的一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評價成為整個評價體系的核心,本文試就高中學生歷史新課程學業評價改革作初步探討。 
學生學業評價是提高教學效果,是促進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強調,「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這為學業評價制度改革提出了基本思路。對學生學業的評價,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進一步發展。傳統的學習成績評判主要是紙筆測試、課堂提問等方式。我教的學生雖然經歷了課改,在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學習氛圍也很活躍,但是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認識還是停留在以往的思維習慣中,認為只要背下現存的答案,考試就可以得高分,歷史學習成績就好。不少學生曾對我說:老師,你多布置一些題目給我們背吧,考試我們就沒問題了。 這種方式的最大好處是能夠使學生牢記所學的知識點,但其弊端也很多: 
一是脫離了歷史教育的價值取向。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而在傳統測試的導引下,歷史學習變成了死記硬背,並且答案也是既成的;二是不能有效地測試學生的綜合素質,背離了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也落不到實處。 
  
一、在傳統的紙筆測試基礎上發展的學業評價新體系: 
傳統的紙筆測試仍是目前評價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一種重要手段,它的最大優點是客觀性和可比性。在目前的高考下,它仍是教師、學生所能選擇的最好方式。《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指出,要改變過分注重知識性和單一的紙筆測驗的評價方式,建立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評價機制,全面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狀況。近年來,學生學業評價出現世界性改革趨勢:評價目的開始轉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是簡單的選拔鑒定;評價指標多元化,重視學生成長的過程性評價;評價內容從只偏重學科知識向同時關注學習能力和實踐技能轉變,與學習活動密切相關的情感因素受到了高度重視;強調定性與定量、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由此,我們提出了一個旨在實現上述目標的高中歷史學業評價改革方案。具體評價項目和量化參考指標參見下表: 
評  價  內  容 
所佔分數權重 說   明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 教育論文 日常工作

 
 

1.紙筆測驗 (占學期總評的60%) 平時測驗 15% 平時測驗在加總平均後與期中、期末成績按比例折算成學期總評成績 
期中考試 20% 期末考試 25% 
    
評   價     內     容 
評價等級及分值權重 A B C D E 
2.長作業 (10分) 寫作(小論文、調查報告、議案、宣傳稿等) 10 8 
6 4 2 
項目研究評價(含參觀訪問、愛國主義活動、社
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或研究性學習活動及報告等
項) 
3.課堂活動(15分) 口頭表述(時事報告、演講、辯論、答辯等) 15 12 9 6 3 角色扮演活動(劇情表演、課本劇等) 4.他人評價(10分) 其他同學的評價(加總平均後計入,5分) 5 4 3 2 1 教師和家長評價(同上,5分) 5 4 3 2 1 5.學生本人自評(5分) 


3 2 1 6.收入成長記錄袋的獲獎作品和其它學習成就(加分項目) 10 8 

4 2 
註:1.學期總評成績總分為100分。 
2.限於篇幅,表中項目的具體量化標准不作具體說明。 
基於高中歷史教學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我們賦予了紙筆測驗60分的較高分值,其它評價方式佔40分。本方案仍側重以量化標准來界定一個學生的學業成就,包括表現性評價這樣的質性評價。這是因為,紙筆以外的評價方式以量化進入學期總評,能有效調動、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強化其功能。 
  
二、對具體實施學業評價改革方案的說明: 
1.關於紙筆測試:命題應與高中課改相銜接,把握課改後高考命題的方向,設置一些選考試題;吸收新課標能力要求,發揮紙筆測試在推進高中課改探究性學習的指揮棒作用;平時測驗要注重診斷性、過程性功能;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分析、應用、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現在各種歷史試卷開放性題目很多,很多題目都包含著高級思維能力的因素,但在實際的評卷操作中,我們還是依據「采分點」來打分,這就達不到考查的目標,失去了考查的初衷。為了適應歷史新課程的需要,達到真正的素質教育的目的,在此我們引入一種新的學業評價方法SOLO分類評價法,這是一種以測量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為目標的評價方法。 
SOLO分類評價法對於學生學業評價的重要意義: 
第一,介紹一下什麼是SOLO分類評價法?SOLO分類評價理論是香港大學心理學教授比格斯首創的一種學生學業評價方法,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特徵的評價方法。比格斯認為:一個人回答某個問題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結構,與這個人總體的認知結構是沒有直接關聯的。         第二,那麼具體來說SOLO分類評價理論在歷史教學中究竟有什麼作用?總結起來有四點: (1)有較強的操作性,來進行思維層次劃分; 
(2)有利於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確定學生學習某一問題要得到哪一思維層次。 (3)有利於檢測教學效果,可以較清楚地顯示學生對某個具體問題的認識水平。 (4)為檢測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提供一個新思路。 
第三、SOLO分類評價理論在學業評價中有什麼作用?總結起來有四個層次:一是根據思維

 
 3 
層次來打分,而不是根據采分點來打分。思維層次的劃分根據題目的思維含量來定,但一般應該有三個以上的層次。二是不提供樣板式的標准答案,閱卷老師不必再拘泥於標准答案的表述,而應該深入領會該題目的思維層次劃分的依據和方法。三是大規模的考試,要給一個具體的答案例子,可以通過抽樣試評來充實各層次的例子。四不能簡單地從正面或反面回答,要從思維層級來分析。 
第四,結合高考題目進行可行性分析:以2007年的高考卷題目為例 閱讀下列反映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階級狀況的材料,回答問題。 
第一條: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時間不能少於十二小時。 
第二條:每天早晨機器開動十分鍾後,工廠大門即行關閉,任何織工均不得入廠。 第三條:在其他時間內,織工在機器運轉時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織機數目每台每小時罰款三便士;織工未經監工允許擅自離開車間者也罰款三便士。 
第九條: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輪子、窗戶等如有損壞,由織工賠償。 
第十一條:任何在廠里的工人一經發現和別人談話、吹口哨、唱歌或縫補衣服者,罰款六便士…… 
問題:你認為當時工人階級的狀況如何?(9分) 
本題採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按以下五個遞進的層次評分: 
第一層次:所給答案與所要回答的問題沒有任何關聯。如回答工人階級很窮,得分0分。 第二層次:僅給出結論,未利用任何材料進行論證。如回答工人階級遭受壓迫,工人自由散漫等。能得2分。 
第三層次:給出結論,並組織材料進行論證。能得4~5分。 
第四層次:利用材料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分別進行論證。即先提出結論,再從材料中找證據,從兩個不同角度加以論證,能得7分 
第五層次:利用材料綜合不同角度分別進行論證,最後歸納到一個框架中(答案結構是:總(觀點)——分論(觀點+史實)——結論)。例如:能得出總體上看工人階級是艱苦的,能結合個人、國家,和社會制度等多角度分析,並得出結論)。9分   
2.關於長作業:寫作能反映學生的整理與描述資料和分析探究能力,項目研究可以較為充分而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學生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在積極鼓勵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的同時,為了便於對小論文的質量做出評價,我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制訂了一個評價表: 「歷史小論文」量規設計表 
  優 
能對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做出恰好其分評述; 論點鮮明; 
論據充分,能從理論的高度分析問題; 語言流暢,條理清晰,邏輯性強。 
良 
能對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做出評述; 論點較鮮明; 
論據較充分,並能綜合分析問題; 語言較流暢,條理較清晰  
及格 
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評述不夠清楚; 論點不明確; 
論據不充分; 語言不夠流暢  
不及格 
小論文寫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介紹或不知所雲; 

 
 4 
沒有論點、缺乏論據; 
或論點與論據相矛盾; 語言不流暢,缺乏條理。  
參加各項愛國主義活和社會實踐活動能展現學生的一些能力、並且讓學生對一些歷史問題的形成自己正確的態度、情感、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可結合對學生參加活動的表現、體驗及活動成果加以評定。長作業應綜合評價,一般每學期每人只評價一項,參評的可以是小組合作的成果,也可以是個人成果。 
3.關於課堂活動:新教材增加了許多學生課堂活動的內容,如綜合探究等。這些活動能反映學生知識運用、綜合素質及口頭表達、感情氣質、人際交流與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可以從主題、語言、感情、小組合作、教育效果等幾個方面評定等級。尤其是讓歷史課堂變的豐富多彩的「歷史劇」,導演和演出這一個「歷史劇」需要動手動腦,從中能展現出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對於「歷史劇」的優劣評判標准我也設計了一張表格:  「歷史劇」量規設計表 優 獨立創作劇本; 
劇情內容符合歷史事實或生動反映歷史現象; 
道具運用及情景設計有創意; 
表演到位,有感染力。 良 
獨立創作劇本; 
劇情內容基本符合史實或反映歷史現象; 表演認真,能表達劇情;  
及格 
劇本內容缺乏設計,平鋪直敘; 
劇情內容設計與歷史事實有一定的距離; 表演較為馬虎。  不及格 
照搬別人的劇本; 
劇情不能反映歷史事實; 表演不能表達劇情  
  
我們期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從根本上改進歷史課堂教學,所以對它賦予了較高的分值。應鼓勵人人參與,口頭表述和角色扮演可任選最佳的一項評定成績,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還可以酌情加分鼓勵。 
4.他人評價:有多種具體組織形式,建議採用班級所有同學對某一個體的評價形式;評價內容可集中在平時學習態度、課堂提問、課堂與考試紀律等項;評價應客觀、公正,多關注對方的優點;條件好的學校可使用塗卡機讀的方式:題號對應於學生的座號,ABCD分別對應於該生所應得的分數5,4,3,2,得出該生的平均分後,再計入學期總評。 
    表中未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單獨列為評價項目,這是因為,這些內隱的個人品質難以直接進行評價。可通過觀察、訪談、調查問卷等多種途徑進行,也可在「他人評價」項目中得以體現。學生的互評也可以是描述性評價,不一定是分數和等級。如果這樣,分數的比例應作調整。 
5.自我評價:實施中應突出自我反思、激勵、調節功能。 
6.成長記錄袋屬學校綜合評價項目,表中未列入。為了鼓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論文或其它學習成果獲得校級以上獎勵,收入成長記錄袋的可實行加分獎勵措施,可按每2分一個等級,即國家級10分,依此類推的方式計入學期總評。 學生學業評價是課程改革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如果評價方式和標准不變,一切改革措施都難以實施,改革的目的就難以達到。歷史教育的現狀尤其如此。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生學業評價

 
 5 
體系,需要一線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同時,在改革中建立的新的評價體系需要我們去積極的實踐,如何去更好的執行,我也提了我的幾點要求。   
三、高中歷史課學業評價改革方案實施的保障 1.方案的實施需要獲得學校的理解和支持 
本方案牽涉改革的系統工程,只由歷史科單兵突進幾乎是不可能的。學校應提供政策和技術支持。例如,傳統的成績冊已不適應改革後的新要求,需要重新設計完善;改革後的成績統計更為復雜,條件好的學校有必要設計相關成績統計軟體為教師提供教學服務。 2.教師要端正教學動機,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3.與過去單一的紙筆測試的評價方式相比,改革後的評價方式相對復雜,不可避免帶來操作上的困難,尤其一個歷史教師通常要管理4-6個班級,工作量的增加可想而知。教師除了要有克服困難的思想准備外,還應動員學生廣泛參與,一些統計工作可由學生協助完成。這樣既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可以減輕歷史課教師在學業評價工作中的負擔。 
總之,高中歷史新課程學業評價的全面改革,將給學生的學習過程帶來重大變化,也給歷史課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巨大挑戰,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教師要注重評價的實效,防止走過場和形式主義的做法,切實把評價改革落到實處。以上方案僅是個人的初步設想,需要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3. 急啊!幫忙!我有幾道題不會!

1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
2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3診斷和激勵
4自我認識、自我體驗

4. 摘要:新課改已經實施幾年了,對傳統的教學給予了強烈的沖擊。為了適應新課改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新

」說明數學應用具有廣泛性。吳文俊也曾說:「21世紀是對制數權的爭奪,那個國家的數學高人一等,那個國家便可爭霸天下」。說明數學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然數學是有用的,就離不開教與學,而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這一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學生的學,是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學生的學,制約著教師的教,教師的教,是教與學矛盾發展變化的外部原因,學生的學是這一矛盾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那麼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實施高中數學教學的教與學呢?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認識: 一、教師的教必須要更新教育觀念和改革教學方法 老師們認為一個班裡的學生數學成績有很大的差別,可以把學生分為幾等。一個老師要想讓所有的學生都把數學學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學生的具體情況,視個人的情況不同而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對於成績特別差的學生一些老師就採取了放棄的態度,他們認為不能因為某個學生成績差而犧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樣是不值得的,而且老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師們也承認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存有偏見,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有一個高考的指揮棒在無形中束縛著他們。我還發現有經驗的老師進行教學時,課堂氣氛相對和諧。老師說如果氣氛過於活躍,課堂就會亂哄哄,難以克制。而且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實際效果會達到但花去了大量的時間,從而影響教學進度。因此,為適應新課改要求,教師的教必須要更新教育觀念和改革教學方法。 縮短師生距離,讓數學課堂快樂活躍起來。老師可以試著和學生做「朋友」,自由的交往、交流、討論。課堂上老師有目的地讓學生進行討論,有時老師甚至可以別出心裁地把課堂搬到野外與學生們一起在明媚的陽光下、柔和的清風中愉悅地學習。這種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增加對學習數學的快樂,減輕學習壓力,營造歡快的教學氣氛。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發現一些學生學會一個題的解法後,把題目的背景改變一下又不會做了。這是由於學生只看到題目的表面現象,單純模仿老師的做法,不能領會解題過程中的思維方法,達不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數學思想方法是在解決數學問題中,所需的知識,是那些具有較高概括性和包容性,顯示數學特色和貫穿數學前後的基本概念、原理、觀念和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觸類旁通。因此,數學教學不能滿足於單純的知識灌輸,而是要讓學生掌握數學最本質的東西。用數學思想和方法統率具體知識、具體問題的解法,從而達到培養和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大多數老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還是傳統的,它不符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很多數學老師在備課時,設計了很多相關例題,以便上課時練習,達到和學生交流的目的。有的數學老師對我說現在的學生比較懶,對學習不是很重視,尤其是數學這門課,認為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績。讓學生們回家預習新課,大多數學生基本上是不做。因此上課要多提問題,這樣才能驅使學生們課後去看書。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多問個「為什麼」,這一方面可以使老師和學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挖掘教材的有關內容。 二、學生的學要結合實際和掌握學生自身的特點 學生希望老師能關注他們。無論是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後進的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一致的。大部分學生喜歡那種上課幽默的,不愛批評學生的,能夠和學生很好相處的老師,他們都希望老師能夠多關注自己,即使是成績差的學生也這樣,這種願望甚至比其他學生更加強烈。他們希望老師多了解他們的真實的想法,寬恕他們的叛逆心理,同他們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師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氣勢去對待他們。而且,有的學生還喜歡關注老師,對老師的衣著,對老師日常工作中所發生的一些事情都感興趣。又加上高中數學內容多,抽象性、理論性強,盲目的進行題海戰術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要學好數學,就要認識到數學學科的特點,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課後復習,總結歸納。每節課後,要利用時間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否則很快就會遺忘。復習時不要只簡單重復,而是要把所學知識要點進行歸納整理,使之內化為自己頭腦中的知識。每一節,每一章學完後也要進行歸納整理,鞏固已學會知識,解決不懂的知識。 適量練習。學習數學離不開解題。解題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同學總是覺得課堂上聽懂了,但自己一做題就不會。原因就是在課堂上是跟著老師的思維走,一切都顯得很自然,但為什麼是那樣?只有自己動手動腦去練習,才能弄懂為什麼那樣做,從而培養獨立思維和動手的能力。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不想學數學。他們認為數學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一直都在學,沒有特殊的用處。那是因為許多學生不明白學習數學的用處,而且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數學。現在的學生是多麼有個性,我想學好數學還是有不少好處的。畢竟在高考時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況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還能鍛煉思維靈活性。學生對現代化的教學手法一開始還是比較喜歡的,很感興趣,可是等時間一長也就無所謂了。有的學生告訴我,上課老師用多面體教學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時太快,記筆記記不下來,有時太慢。在數學教學中,我想老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只有學生對他所學的科目提高興趣了他們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績。老師可以多組織一些數學活動課,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叫學生在自己的參與中意識到學數學的重要性。上課時老師可以多舉一些生動、形象的例子,讓學生有個直觀的感受,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枯燥理解。對課文的解析要深入淺出,例子最好能貼近生活,最好是當下發生的,人們關注的事情,這樣能更好地讓學生展開討論,進而使學生興趣更進一步。2. 正確對待現代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應用到現在的教學中去確實是教育史上的一大進步,它的直觀性、生動性、豐富性對教學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我認為在應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同時要把握一個度,在課件中多製作一些圖畫、flash ,這樣會讓學生一下子對圖片產生興趣,從而帶著好奇心去學習課本,枯燥的文本就會容易讓學生接受。3. 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賞識每一位學生。無論學生的成績好與差,老師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這也是一個合格教師的基本要求。現在我們講尊重,不僅僅只是要求學生尊重老師,而且還要求老師尊重學生,作為一個老師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學生,學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對於成績差的學生也要積極地鼓勵他去學習,這樣的學生只要一有進步,就應該及時表揚,表揚是促使差生進步的一種好的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盡量少批評學生,以鼓勵為主,即使是批評學生時,也要注意方法,語言最好不要尖銳刻薄,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有批評錯的地方也應該向學生道歉,這一點恐怕老師們很難做到,其實學生的寬容之心並不比老師差,真心地向學生承認錯誤的老師可能會更加受學生尊重。4.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外,我認為老師最好能多參加學生們組織的一些活動,在參與中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對學生的組織成果給予肯定,這樣能和學生更好地融合。多主動同學生談心,做學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鴻溝,促進教育、教學更好地展開。 《計算機教與學》2009年第Z2期②孟令全《教與學關系新論》

5.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徵是: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提倡「以學論教」,主要從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六個方面評價。

(5)傳統課程注重學業成績新課程擴展閱讀:

新課程認為,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每一個學生既是具有獨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關系中的存在。

學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學生是「文化遺產中的人」;學生是「生活世界的人」「關系中的人」;學生是「時代中的人」;學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6. 新課程改革的優點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6)傳統課程注重學業成績新課程擴展閱讀

改革原因

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中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中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1、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2、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

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7. 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理念和目標是什麼

理念: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理念:

1.使所有學生和學校都成功。《普通專高中課程方案(實屬驗)》明確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這是我國對高中課程性質的基本定位。這種轉化意味著高中課程不再是為少數精英服務的教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進所有學生的發展,使所有學生都能成功。這種轉化也意味著,在高中教育中原有的重點、示範和普通高中的界限被打破,所有的學校都能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成為促進所有學生成功的優質高中。高中課程改革的這種理念旨在滿足社會和個體對高中教育發展的基本需求。

8. 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結構有哪些變革理念和目標是什麼

三、普通高中新課程與教學改革20.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學應如何適應課程培養目標的要求? 要落實高中新課程目標的要求,新課程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要引導學生學會選擇與主動發展 高中新課程方案,在保證所有學生都達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通過課程的設計而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及個性化的學習過程提供盡可能大的空間。它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並把個性差異作為一種寶貴的智力資源,不求所有學生在形式發展上的同一,而求學生內在品質的提高和豐富,為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和人生追求,提供盡可能多的可能途徑。因而,這也就意味著,在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格式學習,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培養進行人生規劃的能力,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主動發展。(2)要強調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結合 強調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結合也就意味著,要改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增強「提高生命生活質量」的意識,使學生學會生活,並能積極主動地去創造健康向上的生活。(3)要注重陶冶學生的人格境界 當前教學論思維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現就是把課堂教學目標局限於發展學生認知能力。我們需要課堂教學中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決不能以單一的知識、技能甚至所謂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訓,來遮蔽對學生進行人格培育的光芒。(4)要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不在教師「教」得如何,而在於學生「學」得如何。過去,我們的課堂常常被教師所主宰,導致學生失去親身探究實踐的機會,因而無助於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所以,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從而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相應的發揮。 總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要致力於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與全面落實,而不能僅僅是關注於「知識」或「能力」等單維目標的實現。 21.新課程理念下,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麼?一堂好課的評價標准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2)有效的教學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3)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的保障;(4)有效的教學應該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5)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6)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 22.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是什麼?(1)良好的班級氣氛:營造積極正向、溫暖和諧的班級學習團體;(2)豐富的學習機會:有效運用教學時間,教學管理井然有序;(3)妥善的課程安排:班級各項教學活動依據課程綱要與教學目標設立;(4)明確的學習重點:提示學習目標與學習方向,讓學生有充分准備;(5)扎實的學習內容:內容充實完整、說明條理清晰,讓學生易懂易記;(6)智慧的教學對話:教師提問精要、創意,學生舉一反三,師生同成長;(7)充分的練習應用:足夠練習機會,即時改正反饋,讓學生多方應用;(8)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師適時提供引導多樣協助,讓學生積極學習;(9)學習策略的教導:教師以身作則,教示學習策略,讓學生主動自發學習;(10)協同合作的學習:學生成對成組,學習相互協助;(11)目標為本的評量:正式非正式評量考查學生朝向目標,進步的情況;(12)教師的適度期望:教師依教學目標設定學生適切的學習進步的期望。 23.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1)高中教學首先要處理好教學實施中各個學習領域中的模塊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場地、設備等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 (2)模塊背景下,教學內容以模塊為整體,教師要結合整個模塊整體把握,設計模塊的教學實施。要深入理解各模塊的主題,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主題開展,避免學習過程過於發散,導致主題的迷失。 (3)在高中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 (4)以教學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指導學生選課也是教學實施的重要內容。 24.為什麼要致力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影響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的一大障礙。 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層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轉變學習的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換句話說,要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25.新課程背景下應有怎樣的學生觀?(1)學生是發展的人: 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師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應該相信學生的確是潛藏著巨大發展能量的,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有培養前途的,是追求進步和完善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作為發展的人,也就意味著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從教育角度講,它意味著學生是在教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是在教師指導下成長起來的。(2)學生是獨特的人: 學生是完整的人。學生並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不僅具備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體驗著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學生作為完整的人來對待,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不僅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而且要承認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學生和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學生和成人之間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學生的觀察、思考、選擇和體驗,都和成人有著明顯的不同。(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教師要把學生當作不依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當作具有獨立性的人來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學適應他們的情況、條件、要求和思想認識的發展規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學生是責權主體。學生是權利主體,學校和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學生是責任主體,學校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 26.什麼是校本教研?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就是指在推行新課程的過程中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提高課程實施和教學實踐的效果為目的的一種研究形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有如下特徵: (1)中小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中小學校是師生交往、構建知識的場所,也是教育意義生成的場所。在中小學校活生生的日常教學活動中,蘊涵著教師教學的無窮智慧和學生發展的無限可能。因此,以中小學校為基地進行教學研究,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研究活動,也可以獲得有利於解決具體問題的研究結論。它可以彌補以高校為基地的教學研究不能關照具體情境性的缺陷,提高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和研究結果的可行性。 (2)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這一特徵拋棄了專業研究者是教學研究的主體這一傳統假設,賦予教師研究自己的教學實踐的權利和義務。教師作為教學研究的主體,可以將教師從「教學匠」和「接受者」的形象中解放出來,為教育教學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貢獻。 (3)以提高課程實施與教學實踐的效果為理論。「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是教師針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問題而展開研究的,它不以構建宏大的教育理論為追求,而是以解決具體問題、提高課程與教學實踐的成效為己任。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致力於促使教師通過研究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斷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最終成功地實施新課程。 27.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有何現實意義?(1)它可以讓教師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以新課程為導向、以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於讓教師有效實施新課程,實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即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要實現這一目的的前提,就是要讓廣大教師真正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2)它可以讓教師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轉變觀念,創造性實施新課程。 教學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體驗新課程、轉變教學觀念的過程。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積極的反思與探究可以體會新課程理念的價值與意義,引導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重新審視課程與教學問題。通過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教師可以深入理解新課程,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國家課程進行適當調適,提高國家課程的適應性;可以積極參與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開發,建設適合於本地、本校和每一位學生的學校課程;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層面將新的課程理念貫徹下去,使課堂教學發生新的變化。(3)它可以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發展。 本次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進行教學研究,這可以促使教師投身於研究活動,提高他們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水平。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還可以促進學校的發展。高素質的學校教育依賴於高素質的教師,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也取決於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教學研究活動可以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因此也能帶動學校的發展。 28.什麼是「課程資源」? 對於課程資源的概念,當前在學術界討論並不多,也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一般都認為,課程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如生態環境、人文景觀、國際互聯網路、教師的知識等;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典型的如教材、學科知識等。從課程資源的本質來看,它是課程開發的條件,是課程的來源和構成要素,是課程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前提。課程資源為課程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資源上的保證,為課程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充分展現提供了背景和基礎。課程資源不是課程本身,但對於課程則意義重大。 我國學者按照不同的標准把課程資源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可以把課程資源劃分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按照課程資源空間的分布,可以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 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是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劃分的。其中,素材性資源的特點是作用於課程,並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比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就屬於素材性課程資源。條件性資源的特點則是作用於課程卻並不形成課程本身的直接來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的實施范圍和水平。比如,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媒介、場地、設施和環境,以及對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就屬於條件性課程資源。 29.如何開發課程資源? 設計課程及制定教學計劃,有許多種資源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包括目的資源、教學活動資源、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以及評估方案的資源。為了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進行:第一,開展當代社會調耷,以確定或揭示有效參與社會生活和把握社會給予的機遇而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第二,審查學生在日常活動中以及為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能夠從中獲益的各種課程材料;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學生的情況,以了解他們已經具備和尚未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和素質,並據此確定製定教學計劃的基礎。這些是開發課程資源的有效途徑。此外,鑒別和利用外課程資源是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一個重要方面。校外課程資源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社會環境、各種組織機構的人才資源、各種生產和服務行業的專門人才資源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寶貴財富。當然,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關鍵是要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拓展開發並利用課程資源的渠道,發掘校內外的各種素材性和條件性課程資源,從而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課程資源能否在課堂層面發揮作用,是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關鍵。課程資源只有進入課堂,與學習者發生互動,才能彰顯其應有的教育價值和課程意義,才能最終體現課程資源的價值。 四、普通高中新課程與評價改革30.普通高中新課程評價的定義是什麼? 「評價」原意為評論貨物的價值,是一個價值判斷的活動。課程評價就是根據教學目標,通過多種方式系統地搜集各種信息,對課程教授效果做出價值判斷,並對課程實施進行必要調整的過程。我們可以用下列式子進行表述:評價=搜集信息+判斷賦值+改進決策。 評價活動包括三個方面,即價值釐定、搜集信息、做出判斷並據此對教學進行調整。 價值釐定就是對「什麼是重要的」問題給出可操作的定義。因此,對高中課程目標的理解不同,價值釐定的結果就必定不一樣。在以追求升學考試為目的的價值觀指導下,高中課程的實施與評價,完全不同於以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為目的的價值觀下的課程實施與評價。因此,對「什麼是重要的」問題的回答,必然會出現極大的差異。 評價過程需要系統地搜集信息。考試是搜集評價信息的主要方法,卻不是惟一途徑。不同的課程目標,需要使用不同工具來搜集信息。利用多種搜集方法所獲得的信息,對評價對象做出評價,評價的結果將更加可信,更為合理公正。 評價活動的目的是根據所搜集的信息,做出價值判斷,並在此基礎上改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從價值上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即對教學效果是否達成課程目標,做出價值上的判斷,然後根據這個判斷來改進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 31.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在課程實施與評價方面有哪些要求? 隨著當代社會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教學實施要反映各學科的發展趨勢,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同時根據時代發展需要及時調整、更新。 教學實施必須要注重基礎性。高中教育屬於基礎教育,高中課程內容的變化也體現了基礎性要求。因而,在教學實施中,應當要強調掌握必須的經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積極的探索精神、堅持真理的態度;注重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高中課程內容既進一步提升所有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更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不同基礎。 在評價方面,新課程要培養全面而個性發展的人,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實際上就給高中學生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學生評價改革必須緊緊圍繞著這一核心目標,在評價功能、目標、主體、內容、標准以及過程和方法等各個方面做出相應的整:(1)淡化分數與評比,重視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多主體參與;(3)評價標准與內容多元化,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4)突出評價的過程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5)採取多樣化的學生評價方法。 32.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麼? 當前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改革呈現出下列一些新的基本趨勢和特點:一是在評價功能上,淡化評比與選拔,強調發揮評價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改進與提高的作用;二是在評價主體上,改變過去教師被動接受評價的局面,注重教師的自我評價,並將自評和他評有機結合起來;三是在評價內容上,既重視教師的教,又關心學生的學,課堂教學要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個方面和諧發展;四是在評價標准與要求上,體現靈活性與開放性,弘揚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鼓勵教師創造性地實施課程教學;五是在評價方法上,重視案例分析、課堂觀察和成長記錄袋等質性評價方法的應用,等等。 33.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以後,評價改革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向與落實。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對課程的結構、功能、資源、權利等各個方面重新進行思考和定位,在展開一系列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意識到實現課程變革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工作模式。因此,課程評價改革成為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體現出以下特點:(1)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2)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3)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4)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5)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34.教師評價的改革重點是什麼? 要建立起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建立新課程要求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1)打破唯「學生學業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學實施與設計以及交流與反思等。一方面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來評價教師工作業績,另一方面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與需要。這是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基礎。 (2)強調以「自評」的方式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體現多渠道信息反饋的教師評價制度。一方面,通過評價主體的擴展,加強對教師工作的管理和監控;另一方面,旨在發展教師的自我監控和反思能力,重視教師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3)打破關注教師的行為表現、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以學論教」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即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轉向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諸多方面,而不僅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使「教師的教」真正服務於「學生的學」。 35.學生評價的改革重點是什麼? 學生評價的改革重點是強調改變過去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注重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基於這一考慮,學校制定的學生學習目標應包括學科學習目標和一般性發展目標兩個方面,具體而言包括: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性評價方法的探討;考試新方法的探討。 (1)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高中新課程評價不能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依據和支持。所以,高中新課程評價在學生發展方面的指標體系包括學生的學科學習目標、一般性發展目標和個性化發展目標。 (2)重視課程評價方式方法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多元化。不僅僅依靠紙筆考試作為收集學生發展證據的手段,更要關注過程性評價,及時發現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實現個體價值。 (3)考試只是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一種方式,要將考試和其他評價的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描述學生發展的狀況。改變紙筆測驗是考試的唯一手段,應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對象等,選擇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變過分注重分數、簡單地以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分類的做法,應對考試結果做出分析、說明和建議,形成激勵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促進學生發展,減輕學生壓力。 36.學生課堂表現評價的原則是什麼? (1)課堂表現評價首先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教師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學生通過反饋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後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法來改進學習。 (2)課堂表現評價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在參與中進一步熟悉所學過的內容,熟練已有技能以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進行自我評價打下基礎。 (3)具體背景性。每一個課堂都是獨一無二的。正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不同學生、教師組成的課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課堂表現評價也是各異的。它與教師的評價風格、學科特點等因素密切相關。某課堂中一位教師的成功的評價方法和技術如果移用到另外的課堂中,或者由其他學科教師實施則很可能是失敗的。 (4)小組合作評價是課堂表現評價的有效方式。教師很難在短短的幾十分鍾內對所有的學生完成有效的評價,因此,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合作進行學習,通過互評發現問題。 (5)教師不能僅憑學生在某一課堂中的表現,就對其下結論。教師需要綜合學生在不同課堂中的不同表現,這樣才能保證課堂表現評價的有效。 37.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以後,考試改革的重點體現在哪些方面? (1)在考試內容方面,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關注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淡化以記憶性內容為主的考試;考試命題應依據課程標准,杜絕設置偏題、怪題的現象。 (2)在考試方式方面,倡導給予多次機會,綜合應用多種方法,打破唯紙筆測驗的傳統做法。考試的方式應靈活多樣,體現先進的評價思想,如辯論、課題研究、情景測驗等,紙筆測驗只是考試的一種方式,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可考慮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考試相結合。同時試行提供多次考試機會,同一考試也可多樣化呈現,給予學生選擇的空間。考試還可分類、分項進行,加強綜合評價。 (3)在考試結果處理方面,要求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並按考試成績排名。考試和其他評價方法一樣,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對考試的結果應加強分析指導,重在為學生提供建設性的改進意見,而不應成為給學生「加壓」的手段。 (4)關於升學考試與招生制度,倡導改變將分數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應考慮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建議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逐步擴大高一級學校的招生自主權等。 38.學生學習成長記錄袋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何意義與作用?成長記錄袋在課程改革中的意義: 成長記錄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評價改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評價標准、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工具和評價反饋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它收集了學生方方面面的資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師、同學和自我的評價,各次的作業和競賽成績,自己滿意的作品,等等。學生通過成長記錄看到自己進步的軌跡,發現自己的不足,並通過成長記錄袋加強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能力。 首先成長記錄袋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全程參與,學會了反思和判斷自己的進步與努力。學生有權決定成長記錄袋的內容,特別是在作品展示或過程記錄中,由學生自己負責判斷提交作品或資料的質量和價值,從而擁有了判斷自己學習質量和進步、努力情況的機會。其次,成長記錄袋為教師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關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於教師形成對學生的准確預期,方便教師檢查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更是將評價與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與課程和學生的發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評價的效度。成長記錄袋的主要作用: (1)作為教學手段,可以把它作為學生快速參考和階段性復習關鍵知識的個人課本,而非評價手段。 (2)支持職業探索(即特長的發揮),並分析這種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尤其注意學的實用。(3)用來評價學生對於特定領域(學科、技能)的學習。(4)用來評價學生在各項活動和領域中的學習,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 (5)從小開始,將成長記錄袋的重點放在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和習慣上,而不僅局限於學校科目。 39.普通高中學業成績評價的理念和原則是什麼?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學業成績評價體系應按照如下理念和原則構建: (1)高中學業成績的評價必須以素質教育的方針為指導,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實驗稿)》為依據。以各學科《課程標准》為參照,全面評價學生素質。 (2)高中學業成績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體說,就是要通過評價確認學生的進步和達到的學業水平,診斷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的反思和發展。 (3)高中學業成績評價的方法應是多樣的,在改革傳統的量化的評價方法基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