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關於小學新課程改革的論文

關於小學新課程改革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06 22:53:24

⑴ 對小學語文課改的幾點體會論文:我對小學語文課改的

如何看待小學語文課改
進入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更進一步認識到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課改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在此過程中存在了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徹底的解決,將會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發展非常不利。
新課改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學習交給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願意採取的方式去獲得所要掌握的知識。這肯定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有些教師擔心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會影響教學的進度,使教學任務不能順利地完成。教師存在這種思想,必定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流於形式,僅僅成為課堂的一種裝飾。還有些教師認為,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課堂徹底交給學生,教師的指導越少越好,於是,當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這些教師往往無所事事,甚至做於當堂課無關的事情。
在課改教學中,有些語文課堂上,學生就是按導學案的設計學習,學生把導學案看作是試卷對待,有些學生把課文泛泛地讀一遍,就做下面的環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教師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讓學生合作討論,給人感覺學生很「忙」,課堂一場「活躍」。還有,小學課改慣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是「表揚式」,學生誰回答對了,教師就讓大家鼓掌邊叫:「好,好,你真棒!」以此來激勵學生,這對一、二年級學生很管用,但對五、六年級作用不是很大。
總之,在課改中教師要明確學生學習任務,適時設計合作探究活動,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不要無所事事,要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小組中去指導,監控學生的合作。對於一些教學模式要根據自己的學生實際情況而定,不能管用一種模式。

⑵ 求一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論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具有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
一、構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標,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
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如何適應這種競爭,是學校教育目前要認真考慮的首要問題。要想解決好這個問題,就必須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課程改革目標體系的同時,緊密結合學校實際,按照時代要求,分層構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標體系。具體來講,可將下列「七個學會」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目標:
(1)學會做人。教育學生做愛國愛民、遵章守紀、嚴於律己、關心他人、艱苦奮斗、勇於進取的人。
(2)學會求知。教育學生做胸懷目標、博學多思、珍惜時光、善學樂學、學有特長的人。
(3)學會健體。教育學生做體魄健康、競技突出、具有堅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質和毅力、不怕困難的人。
(4)學會審美。教育學生做熱愛生活、以情感人、樂觀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創美能力的人。
(5)學會勞動。教育學生做掌握本領、大膽實踐、講求效率、勇於競爭、勤奮朴實、無私奉獻的人。
(6)學會創造。教育學生做面向時代、敢於超前、善於開拓、勇於創新、勤於實踐、開創未來、追求真理的人。
(7)學會生存。教育學生做富有毅力、自強自立、自警自省、儉以養德、學會自立、學會發展的人。
二、加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隊伍建設,夯實德育工作的基礎
加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隊伍建設,是提高德育隊伍素質、落實德育工作任務、實現德育工作目標的保證。
加強德育隊伍建設,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學校要做到:一是必須加強以學校教育為核心的德育管理網路建設,成立校長領導下的由政教主任、團委書記、少先大隊輔導員、政治課或思想品德課教師、教研組長、班主任代表、學生會主席、家長委員會代表和社區委員會代表等組成的校級教育指揮組織機構,確定學校的德育目標,制定全校的德育計劃,負責學校的德育領導工作,對學校德育進行決策。成立由政教處負責,黨、政、工、團、隊等密切配合的學校中層德育執行組織機構,負責學校德育計劃的執行與監督、日常德育事務的處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調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級組長和班主任、任課教師組成的基層德育操作組織機構,執行學校的德育意圖和要求,具體負責學校德育計劃。在此基礎上依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訂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證德育工作沿著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必須加強以學生為中心的自我教育網路建設,充分發揮學生會、少先隊、團委、班幹部等方面的主觀能動作用,尊重學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評價。三是必須加強由社區延伸的社區教育網路建設,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委員會的作用,溝通學校與社會各方面的聯系,發動和協調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學校教育,改善德育條件,優化德育環境,排除社會不良風氣對學校教育的干擾,促進學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發展。四是必須加強以家庭教育為補充的家庭教育網路建設,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密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爭取家長的配合,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

⑶ 本人急需一篇 數學課程改革方面的論文

初中數學的研究性學習分析

摘要: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學習正逐漸成為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和熱點,是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變化在教育教學上的體現,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它體現了現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個性的解放。
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正確認識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中的地位,是研究性學習順利開展的思想前提;轉變教學方式,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可以為研究性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研究性學習內容的合理與否,關繫到研究性學習能否切實有效地開展;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是研究性學習得以推廣和深化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師生關系、評價
引言
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學習正逐漸成為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和熱點。研究性學習是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變化在教育教學上的體現,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它體現了現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與特長,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個性的解放。本次國家新課程改革確立了一以貫之的基本理念:轉變學習方式,崇尚創造。這里的「學習方式」不是強調關於學習的方法和技能的思考,而是關於學習的價值思考: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尊重每個學生學習方式的獨特性。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設置研究性學習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研究、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地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自此研究性學習活動作為國家基礎教育中的必修課程的地位已牢固確立起來。本文結合自身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經歷,談談對初中數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初步認識。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正確認識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中的地位
在應試教育階段,教師通過系統的傳授,讓學生盡力接受人類已經有的知識。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往往體現教師滿堂課的問、講、分析,教師期望通過個體多講、多問、多分析,讓學生迅速形成解題的經驗。在教學評價中,利用考試單一的評價體制把學生的分數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劃上了等號。在這種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教師不得不注重知識傳授的「質量」,為了努力保障這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質量」,教師只能通過灌輸,把學生帶入枯燥乏味的題海戰術中去。這種教學方法過於強調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過程,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扼殺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而本次國家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體現了通過學生的親身的實踐,使學生體驗到知識應用的樂趣,自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新課程標准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新課程標准還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的這些理念促使廣大一線教師對以前的教育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和總結,借新課程改革的良機,更新教學思想和轉變教學觀念是當前教師面臨一個重要任務。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前倡導的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是轉變學習方式,而且是通過轉變學習方式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展開創造空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說明人的知識既有傳授的,又有必須通過親身體驗、感悟而得到。過去,我們的教育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完全忽視和拋棄了不可傳授的知識。而研究性學習把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這種開放性學習,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促使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完善人格,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學生只有實際親歷了認知的道路,才能獲得知識。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從直接面向簡單規則和知識結論轉向面向「復雜本身」,在豐富的、復雜的真實情境中體悟知識、生成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傾入自己的熱情、困惑、煩惱、欣喜等個人情感,用大量的附著知覺等隱性知識系統作支撐。在不確定的、復雜的情境中親自探究,在過程中體驗發現的喜悅,而不是傳統數學學習中直奔主題的簡單結論的記憶。表面看知識是簡單的、清晰的、可言傳的,但傳統教育、教學所言傳的所謂「焦點知識」,其實是乾枯的、僵化的知識,失去了活力和生機的。今天,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研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走出旁觀者的地位。

二、轉變教學方式,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由於「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教師成為了知識的權威,傳統的課堂教學始終圍繞「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開展灌輸式教育。教師是教材的「奴隸」,是教材、教參的「忠實的執行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課堂教學的「接受器」。單一的教學模式和風格,嚴重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地位和關系發生了變化,學生成為求知過程的探究者,主動的學習者,教師也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傳授者,而是作為課題研究的組織者、平等的參與者。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自主選題、自主研究。在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實踐活動,教師失去了壟斷地位。同時學習的內容的開放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信息化的社會里,課本已不再是人類經驗存在的唯一的形式,知識的獲得可以通過學校以外的互聯網、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多種途徑,獲得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樣化,教師也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和壟斷者。教師的地位由權威者向平等者,由傳授者向參與者等角色轉換。當然,長久的「權威者與傳授者」的思想還枝繁葉茂、根深蒂固,真正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還需教師徹底放下架子。
在研究性學習中,師生關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關系將更少體現為有知識的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更多地體現為群體在共同探究有關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在這一框架下,學生可以質疑教師的權威,通過共同學習和相互合作,學生的潛能將逐漸被激發,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師生關系的交往不再體現教師居高臨下的命令者,不再是單向的信息傳遞,應體現平等主體間的對話與合作。研究性學習中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而不僅僅是好的講解者。教師積極主動地去傾聽學生的想法,重視和觀察學生心理變化的過程,消除學生的緊張、害怕的心理,讓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認可教師是他們中的一員,建立起一種新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樂於學習。教師傾聽的意圖,不在於證實學生的見解和觀點的正確性,而應將學生不同的觀點聯系起來,積極地與學生的想法共舞,讓學生從自己的探究過程中悟得知識。當然,學生也有惰性,心理、生理還不成熟,在學生完全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中遇到困難時,逃避困難、選擇玩樂的弱點就會充分暴露出來,這也是教師對於研究性學習是否真正達到預期效果的一個心頭之患吧。因此,教師在研究性學習的初期,不但應在資料信息來源、思路點撥、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指導,還要做好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協調者,創設輕松的活動環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同時教師要成為學生共同求知過程中的夥伴和「競爭對手」,「大家一起做,共同探索」,當學生真正體會到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時,學生就會敢於面對問題,迎難而上。在學生開展研究性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認真參與,努力進行指導,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當然,教師不可能做到全能全知,事事都懂,碰到實際問題,應指導學生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尋找答案,教師從中也可以學到很多新的東西,做到既培養了學生,又充實了自身,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三、結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知識特徵,合理確定研究性學習內容
初中學生恰好處在人一生中的黃金時代——青少年時期的初期,這也是人生的特殊時期,心理發展的節奏很快,情緒波動起伏的落差很大。在應試教育的階段,過重的學習負擔和升學壓力,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很多不利影響,久而久之,會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動力,逐漸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同時由於生活是個體存在的基本方式,由經歷和閱歷所得的體驗是人生的寶貴財富,體驗塑造了人的性格,並進一步制約人的命運。豐富的生活體驗意味著一個人可能見多識廣,人格成熟而且富有智慧。而好的研究性課題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會,同時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也取得可貴的進步。因此研究性課題的確定至關重要,它不但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成功與否,更能確保研究性學習不流於形式,從而達到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興趣的目的。雖然,數學新教材中也提供了一些課題,但這並不完全適合於所有學生。適合學生「研究」的課題,不僅要使學生力所能及,符合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發展有價值,也就是說通過對學生的自主探究,真正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並將研究性學習中獲得的知識技能和問題解決的方法運用於數學學習,使之拓展和加深。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們的學生問題意識十分淡薄,提出問題的能力相當欠缺,因此,在新課程改革初期,教師不能簡單、一刀切地將教材中提供的課題擲給所有學生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作為教師應認真分析和掌握每個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認知差異和興趣愛好,了解和把握學生的所處社會環境及家庭背景,針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設置結合學生實際的研究內容。
如我校外地籍學生較多,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結合這個有利條件,我讓學生收集父母親友的身份證號碼,研究身份證號碼的編排方法,讓學生通過走訪派出所、上網等途徑搜集身份證號碼編排方式的信息,使學生親身體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認識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和地位,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好奇和喜探究的天性。使學生明白數字編碼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如郵政編碼、車牌號碼)。又如學習認識幾何體時可以讓學生去研究:為什麼酒瓶、熱水瓶、飲料中的易拉罐、礦泉水桶等容器大都是圓柱體的?這些容器為什麼設計成圓柱體的形狀?它們有哪些優點?圓柱體容器的底面半徑和高之間的比有沒有一定的規律?商家是如何選擇易拉罐的形狀、大小的?等等。這樣課題既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又緊緊圍繞著數學的學習,使學生體驗數學在生活設計中的重要性。再比如,學習軸對稱圖形、平移、旋轉的知識後,結合我校的各個小花壇,讓學生去研究從數學美的角度設計花壇布局的方案,讓學生充分體會平移、對稱、旋轉的幾何知識在建築標志中的設計應用,通過對美的欣賞,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四、變革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保障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實施。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學生一直處於評價的客體地位,受制於教育管理者的強制性評價,單一的評價方式,無法體現對學生評價的客觀性原則和公平性原則,從而導致扼殺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制了部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研究性學習倡導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習的實踐與體驗。在學生展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使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以提升。同時,學習的過程是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重點。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活躍的狀態,從計劃的制定,資料、信息的收集,解決問題方案的確定,到最後探究結果的呈現,都能折射出學生積極的進取精神。因此,評價應注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方法在學習中的運用。
在數學學習中如何提問,怎樣收集解決問題的信息,怎樣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只要通過學習使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不管結果是否正確,有多少社會價值,我們首先應給予積極肯定的形成性評價。評定的價值去向不僅應停留在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更應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所以,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不能再演繹過去僵化的評價模式,要堅決反對通過考試等量化的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鑒定式評價。大力主張採用「自我參照」標准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 」。充分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賞。同時,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僅體現於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的表現,更體現於學生在非學校情景中的表現,體現學生解決真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的能力。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應充分體現真實性、情景性,這有利於學生形成對現實生活的領悟能力、解釋能力和創造能力。

結束語:
開展研究性學習方興未艾,研究性學習活動實施策略的研究任重而道遠。如何組織學生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當前教師面臨的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它的成功與否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方式能否真正有效轉變,關系著國家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有效地實施,這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揚起改革之風帆,屏棄僵化、陳舊的教育教學理念,努力踐行,奮力創新,配合課程改革,積極探索課改之路,保障素質教育的真正實施。

參考文獻
1、張華、李雁冰的《研究性學習的理想與現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研究性學習專輯》(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2001.10)

⑷ 急需關於小學教育方面的論文題目

1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2 幼小銜接、小學與初中銜接研究
3 小學課程改革的專現狀調查
4 小學藝術課程對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意義
5 小學教師隊伍中的性別問題研究
6 小學班主任工作研究
7 小學教學過程特點研究
8 小學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9 小組合作教學的研究
10 小班化教學研究
11 小學參與式教學研究
12 論小學教育方法的改革
13 課程評價的功能
14 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15 有效課堂教學研究
16 小學課堂互動的研究
17 小學課堂教學管理研究
18 課程資源拓展研究
19 小學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研究
20 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化問題研究

⑸ 《關於新課標改革的幾點反思》論文

核心期刊不可能隨便授權給別人的。因為核心期刊並不缺投稿。如果不是學校對期刊等級有要求的話,就不要發核心期刊了,因為發表核心期刊很難,

⑹ - 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現階段存在的重要問題與對策論文.!急需..

中國教育改革發展30年回顧與展望 http://e.QQ.com 2007年04月03日15:25 騰訊教育 評論1條 背景:自1977年10月恢復「高考」,中國教育從此恢復了正常秩序;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教育從此走進了改革發展的新時代。經過30年的艱辛探索,中國教育事業經歷了治理整頓、改革開放、發展創新三個大的階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也必須看到我國教育存在發展中問題與挑戰。在改革開放30年即將到來及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展開之際,舉辦中國教育改革發展三十年回顧與展望系列活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系列活動以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為主體,聯合中國教育學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等團體以及教育科研界共同舉辦。活動主題以回顧總結30年經驗教訓為切入口,旨在研究中國教育現實與未來發展問題,探討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展戰略。 本次活動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朱小蔓擔任組織委員會主席,周遠清、顧明遠、王明達和朱新均擔任執行主席,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聯合協辦。潘懋元、鄔大光、顧明遠、郝克明等頂尖教育專家做主題報告,大會同時將對先進教育成果進行表彰,屆時,有關國家領導人、教育名家、教育家齊聚北京,分享優秀成果、探討教育發展新思路。 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騰訊網、搜狐網、新浪網、TOM網等全國百家媒體組成強大報道陣營,對本次活動進行全方位報道 系列活動主題 回顧改革發展歷程,總結教育發展經驗;展望未來教育創新,研究教育強國戰略 回顧與展望 (一)總結經驗:回顧改革發展的歷程與成就 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推動中國教育事業走上了快車道。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1.教育思想理論得到空前突破。從對「兩個基本估計」的批判到提出教育要「三個面向」,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到「科教興國、教育創新」共識的形成,從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和諧社會」教育觀念的全面創新,從素質教育大討論到啟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教育思想理論的發展,全面促進了我國教育方針、政策法規的全面進步。 2.教育體制改革與發展成就斐然。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教育轉型為市場經濟體下的教育;8部教育法出台,依法治教步入軌道;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三足鼎立;公辦學校、民辦學校比肩發展;基礎教育投入由政府為主、社會集資為輔的辦學模式發展到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學雜費的全部承擔;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廣泛開展,留學教育空前發達;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教育經費籌措機制不斷的完善。 3.如期實現了「兩基」目標。全國青壯年文盲率由60%下降到5%以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面積完成;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由不足4年(1966)提升到12年(2006);基礎教育師資隊伍穩定,學歷合格率達標,教師地位與待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改善。 4.高等教育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從恢復到發展,全國大部分地級市建立有大學,全國大學數量和質量有了巨大發展;綜合性大學、理工科大學、高職大學、獨立學院、成人大學均發生了結構性、布局性和級能性的歷史性調整;大學的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快速提升,研究生規模發展迅速,大學招生人數每年遞增,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2700萬,正式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5.素質教育取得重大突破,教育轉型積極推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各種考試制度改革不斷深入;教育質量評估、教育督導、學校德育、教育信息技術、教師教育等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教育形態已由滿足普及型、數量擴張型、知識本位型向質量提高型、選擇發展型、以人為本型轉變。 (二)展望未來:應對發展問題的挑戰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教育工作存在的許多困難、問題和挑戰。 1.教育內部問題。如教育發展的總體質量水平與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創新型國家的矛盾;教育不均衡發展和人民群眾對「上學難、上學貴」權利訴求;優質教育資源嚴重短缺與區域、城鄉、各類教育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素質教育與現行教育觀念、教育體制與機制、師資水平滯後的矛盾;等等。 2.教育發展的外部條件和環境問題。如教育投入與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相比仍然嚴重不足,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亟待提高;城鄉、地域經濟差別以及社會保障能力差別對教育均衡發展的制約;教育的輿論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社會、家庭對教育的價值期望與教育自身發展方向存在較大偏差;網路信息技術的泛文化影響與學校德育的沖突;全民科學素養低下與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艱巨性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障礙;社會治安不善導致校園安全問題十分突出;社會道德風氣不良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長的負面影響;等等。 3.教育發展與創新問題。如社會轉型與教育結構、教育內容、課程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等不適應的矛盾;教育結構沖突與社會和諧問題;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學校教育模式轉型問題;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問題;教育國際化發展多元文化的理解問題;創辦世界一流大學問題;高新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人才培養問題;面對科學社會特徵深化課程改革問題;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和資源調配機制建設等等。 30年來,中國已經創辦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未來中國必須在全面提高質量的基礎上實現教育強國的目標。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去追求高質量的教育,更有理由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總結、研究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成就和經驗,深入討論當前和今後中國教育重大發展問題,對於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活動基調:和諧、創新、科學 本次系列活動和諧、創新、科學作為基調,堅持科學發展觀,將主要學術討論聚焦在建設教育強國問題上。從構建和諧社會、創新型國家為出發點,以歷史變革的視角,見證中國教育發展軌跡,總結中國30年來教育改革發展經驗教訓,弘揚教育大國特色與優良教育傳統,揭示現實重大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提出教育創新的

⑺ 要一篇關於新課程改革的論文

1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考政治試題分析探究
2 試論政治教師如何面對新課程改革
3 促進「回生態江蘇」答建設的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研究
4 論新課程改革中中學政治教師的專業發展
5 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與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探析
6 論新課程改革中中學政治教師的素質培養

這里可以找到這幾篇畢業論文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⑻ 急需一篇關於小學教育的論文3000字要求不限

當前中小學教育管理中亟待關注的幾個問題

摘要: 體現著時代精神的課程理念其 代寫論文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不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也必 須 選准新的立足點,本著有利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 「人、校」共同發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實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營 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構建「綠色」管理制度,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

關鍵詞:課改;學校管理;問題

新的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並不僅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 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為也要發生相應的變革。沒有與之相應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為的支撐與保障,新課程的實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名副其實。
從一些工作現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為已經明顯滯後,管理問 題瞬時凸現出來。如:重製度忽視人文關懷,重經驗忽視方法創新,重硬體忽視軟體建設, 重形式忽視管理實質等等。對照新的課程理念,就會發現我們在管理中有很多陳規陋習,如 果不加以調整、改變,勢必制約新課程的實施以及學校的發展,甚至教育的發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說,新課程讓學校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面對新課程所引發的諸多新的變化、新的情況以及新的問題,管理者必須 本著有利於學校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人、校」共同發展 的根本宗旨,選准新的立足點,賦予管理新的內涵,創造管理新概念,從而進一步提高管理 層次和管理效能, 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保駕護航。因此,筆者認為,當前的學校管理應亟待關注如下問題 :

一、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關注學校定位,對學校缺乏一個整體的盤點,推著乾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也 是學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課程理念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即只有從實 際出發,找到促進自己發展的「第二曲線」,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這就需要對 學校進行准確的定位。
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是一個關鍵環節,是學校追求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的起點,它 關繫到學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設計並制定出與自身相吻合的發展戰略。因為只有明確了 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地、創造性地開展好各項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確為學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驟:首先要進行戰略分析,對學校內外部環境進行系統思 考 、整合分析。這包括三個方面:(1)把握社會的客觀需要。即:了解社會的發展形勢及對人 才培 養的需求,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的總體趨勢和動向,教育改革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以及 所在社區的發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觀趨勢。所謂「跳出學校看學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這個道理。(2)正視學校的辦學條件。即從學校實際出發,對學校的文化傳統、社會形象、 學校特色以及師資隊伍、生源狀況、教學設施、設備條件、資源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觀規律。這是學校正確定位的基礎。然後,根據這些實際狀況,採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從S(優勢)、W(劣勢)、O(機遇)和T(威脅)四個方面對學校現狀進行細致分析,從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創建理想的辦學模式。其次要釐清辦學理念,擬定出極具發展空間的 學校規劃。辦學理念是貫穿學校工作始終的一條主線,是「靈魂」,用明確的辦學思想去統 帥學校的各 項工作,指導、規范教育行為,這應成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說,這也是決定辦 學層次高低的標尺。所謂「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深刻含義正在於此 。時下,課改給了學校發展極大的自由度和極大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用先進的理念貫穿 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促進學校的目標達成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實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並不是新生事物,雖然被經常提及,但它沒有真正地在管理過程中生根發芽,在現 實中往往是流於形式,有名無實。究其根源是受傳統的管理觀念束縛太深,習慣於權力支配 、無條件服從這樣落後的管理方式,極大地扼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 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馳。其實,教師不僅僅是被管理者,同時也是管理者,具 有雙重身份。要實現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須充分體現以教師為本的主體思想,營造一個寬松 的管理和心理環境,喚醒廣大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讓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決策,充分 發掘他們的潛能,這才是提高學校管理質量的根本保證。高效益的管理,有賴於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參與、團結協作。所以作為管理者應轉變「家長式「的工作作風,打破單一的、 封閉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強民主意識、團隊意識,採取柔性的、 開放的管理策略,把廣大教師當作合作夥伴,與教師進行廣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討,最大 限度地實現教師的「參政」、「議政」、「創新」、「求異」,傾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不 斷完善工作目標和任務,從而取得最大認同和理解,這是暢通管理渠道、保證目標實現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動中謀求統一的過程,教師如果不再只是被動 服從,而是主動適應,管理才會有質的飛躍。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極致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基於此點,關注教師的成長,立足 於發現人、培養人、促進其專業化發展應是現代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說的那樣:管理的最大價值,不在於做了什麼事,而在於發現了多少人和培養了多少人。
反思我們的管理實踐,凸現的是教師的工具價值,即把教師當作完成學校目標的工具,沒有 全面地關注教師的需要、成長和發展,忽視了對教師的發現和培養,或者說僅僅維持在低效 的培養水平上。這無異於慢性自殺,因為教師隊伍是學校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學的本質指標只有一個,就是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難理解「 立足於發現、致力於培養」該有多麼的重要。所以作為管理者,更多考慮的應是如何造就一 支專業化的隊伍,如何用發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觀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師,如何根據 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優勢,制定出因人而異的培養規劃,如何按時代的要求,促進 他們的專業化發展。尤其在課改的起始階段,管理者面臨著諸多難題,例如,研究型教師 的培養、教師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等新的技能培養等等,都需要 一個一個地去攻破,只有這樣,教師的工作能力才會與日俱增,教師的整體實力才能不斷攀 升。

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學校是培養人、教育人、促進人不斷發展的文化場所,它應該追求一種文化品味,體現一種 特有的文化氣息和文化底蘊,從而達到時時引導人、塑造人、實現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進 一步地推動學校的發展。
受一定的認識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學校硬體設施的建設上,雖說這也 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僅強調物質建設未免有些偏頗。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應在建立學習 型組織、建設學習化校園上多做文章,創設開放、寬松的交流空間,開展各種科研活動,開 設豐富多彩的論壇、辯論會、信息發布會等,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學術氣、書卷氣,體 現出一種文化追求,這對師生的成長以及學校的發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文化氛 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需要幾代的管理者 和廣大教師共同為之努力奮斗,才能不斷豐富其內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綠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種常規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學校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的全 面推進,我們不難發現,舊的制度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學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筆者認為,重建管理制度應體現「綠色」宗旨。所謂「綠色」宗旨,意指新課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思想,立足於催人奮進、共求發展這樣的主題,要充滿生命的活力 。 具體說,有兩層含義:一要「新」。即總體上要符合時代精神和課改的指導思想,要體 現學校的管理意圖,引導、矯正教師的教育行為,充分 發揮制度管理的導向功能。二要「活」。即要體現一定的彈性,可隨時根據形勢變化以及實 際狀況進行微調,同時還不束縛人的手腳,有利於教師的探索和創造,有利於教師的進一步 發展,充分發揮制度管理的激勵功能。
總之,重建制度是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過程中要廣泛徵求教師的意見 和要求,取得目標上的認同,本著促進人、發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陳孝彬,程鳳春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