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綜課程類型及其特徵
㈠ 簡述我國小學階段的課程內容所呈現的特徵有哪些
小學階段的課程基本性質,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和可接受性。
(1)普及性。小學階段教育是義務教育,是國家為每個適齡兒童提供的基礎教育,應提供均等的就學機會,因此,小學課程應保障學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質量要符合國家基本標准。
(2)基礎性。小學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後的發展和從事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展性的。
(3)發展性。小、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要給學生全面、豐富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應有利於學生自主、多樣、持續的發展。
(4)可接受性。小學教育的課程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
(1)小學教綜課程類型及其特徵擴展閱讀: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
新課程改革整體設置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設置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歷史。
初中階段設置以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為主。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以及性教育。
㈡ 簡述綜合課程主要有哪些類型
綜合課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相關課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來學科的獨立性基礎上,尋找兩個或多個學科之間的共同點,使這些學科的教學順序能夠相互照應、相互聯系、穿插進行。
二是融合課程(Fused Curriculum),也稱合科課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統合兼並於范圍較廣的新科目,選擇對於學生有意義的論題或概括的問題進行學習。
三是廣域課程(Broad Curriculum),就是合並數門相鄰學科的教學內容而形成的綜合性課程。
四是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這種課程是圍繞一些重大的社會問題組織教學內容,社會問題就象包裹在教學內容里的果核一樣,又被稱為問題中心課程。
拓展資料
綜合課程之所以在各國中小學普遍使用,是因為它具有—些重要的特徵。這些特徵主要是整合性、整體性、開放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等。
1.整合性。整合有二個特點:一是系統或核心統整部分、要素的過程;二是這種整合在形成之前就已有了某種統攝、凝聚的力量。綜合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體系,它雖然有「聯合」意義上的綜合,但無論哪種意義上的綜合,它追求的是其內容和結構上的最完美的結合,使之一體化。
綜合課程的實質是課程結構的幾個要素的整合,綜合課程的成功與否就在於學科、社會和學生的整合程度,因此綜合課程總是以追求這幾個要素的完美整合為最終目標。綜合課程的整合體現於相關學科或知識的整合,課程理論的整合,學生、教師及教材的整合。,
2.整體性。綜合課程的理論基礎是赫爾巴持的統覺理論。統覺論認為兒童的認識和理解力不是絕對孤立,而是在事物的彼此聯系中發展理解力。因此、從整體出發,符合兒童的認識特點,更有益於兒童的認知發展。這種整體性既體現在融合的課程中,也體現在結構化的課程中。
結構化的課程中的整體性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結構性課程體系是綜合了學科發展、社會和學習者諸多要求而構成的課程體系,其形成的過程也是它自身整體性不斷增加的過程;二是對於學習者而言,接受結構化知識系統的訓練,最終使自身的素質結構呈現整體性。這種整體性是課程結構要素的統一和兒童認識的統一,同時又是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統一,是學習主體和情景的統一。
3.開放性。開放性是指綜合課程本身的信息與外界的。以及課程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的信息能通暢地交流。開放性是綜合課程的重要特徵之一。它改變了學科課程封閉性的缺陷,加強學科之間、學科與社會、學科與學習者之間,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
開放性使得綜合課程能及時吸收成熟的科技知識、社會發展的新問題、兒童感興趣的知識和問題,使綜合課程保持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活力,貼近生活和社會。教師和學生可以自主地開發課程,給課程賦予了新的含義。
4.靈活性。靈活性是開放性派生出來的,是指綜合課程具有自我調節機制,以及時對外界的變化作出反應。靈活性首先體現在結構化課程的聯繫上。「由於構成結構課程體系的關鍵是聯系,盡管各種獨立的知識要素或課程是相對靜止的,但聯系卻是活的,是隨著不同方式、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變化而變化的。
5.適應性。綜合課程的適應性是指結構化了的課程體系依據主體的人和社會的要求,主動地改變自身的特性和存在方式,以適應外部條件變化的能力。綜合課程適應了兒童的認知特點。小學生和初中生傾向於直接的形象思維.習慣於從整體上進行觀察認識。
綜合課程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世界、有利於培養學生全面地、多角度地看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有利於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遷移。
㈢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類型
有生活常識,比如:家電使用
有重大新聞,比如:29界奧運會在哪舉行
有生活實際,比如:你所在的社區有那些設施
還有一些公益活動、學習活動
......
㈣ 課程有哪幾種類型,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1、理想的課程(Ideal curriculum):是科學家認為有價值的和有用的課程。這樣的科學家工作與領域的前沿,他們正在對接受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學生怎樣能獲得新開發的知識進行反思。
2、書面的課程(written curriculum):是詳細說明學習目標、相關領域內容、測驗要求以及必須要達到的成績標准文檔。書面課程的詳略程度,從全局性描述——例如在國家政府的官方文檔中——到課本和練習冊各不相同。
3、解釋的課程(interpreted curriculum):是教師對書面課程文檔的解釋。
4、實施的課程(executed curriculum):是由教師建構內容、提供信息和描述學生應該解決的問題的方式所構成。
5、評價的課程(evaluated curriculum):表徵著通過考試、正式測驗和態度調查表而得到的學生成績。
(4)小學教綜課程類型及其特徵擴展閱讀:
一、課程特點
1、課程體系是以科學邏輯組織的。
2、課程是社會選擇和社會意志的體現。
3、課程是既定的、先驗的、靜態的。
4、課程是外在於學習者的,並且是凌駕於學習者之上的。
二、課程的作用
1、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
2、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
3、學校一切教學活動的中介。
4、對學校進行管理與評價提供標准。
5、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依據,是師生聯系和交往的紐帶。
6、國家檢查和監督學校教學工作的依據。
7、實現教育目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保證。
㈤ 綜合課有哪些特點
綜合課程是一種主張整合若干相關聯的學科而成為一門更廣泛的共同領域的課程。根據綜合課程的綜合程度及其發展軌跡,可分以下幾種:
一是相關課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來學科的獨立性基礎上,尋找兩個或多個學科之間的共同點,使這些學科的教學順序能夠相互照應、相互聯系、穿插進行。
二是融合課程(Fused Curriculum),也稱合科課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統合兼並於范圍較廣的新科目,選擇對於學生有意義的論題或概括的問題進行學習。
三是廣域課程(Broad Curriculum),就是合並數門相鄰學科的教學內容而形成的綜合性課程。
四是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這種課程是圍繞一些重大的社會問題組織教學內容,社會問題就象包裹在教學內容里的果核一樣,又被稱為問題中心課程。
前三種課程都是在學科領域的基礎上進行的知識綜合的課程形式,它們打破了原有的學科界限,是舊的學科課程的改進和擴展;而核心課程則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邏輯順序為主線來組織教學內容的。
(5)小學教綜課程類型及其特徵擴展閱讀
課程優點
1、 綜合課程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有利於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整體認識能力。
2、 綜合課程減少了課程的門類,有利於減輕學生的負擔。
3、 綜合課程從生活、社會的實際出發,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研究對象
學位本位
又稱綜合性學科課程,這種課程的特點在於,它試圖把那些具有相關性的學科知識整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綜合學科。比如,將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解剖學融合為生物學,將地質學、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歷史地理融合為地理學。
社會本位
STS教育主要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和互相影響;「環境教育課程」主要關注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的狀況,試圖喚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學生對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理解,發展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等;
「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則主要關注如何使學生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發展對其他國家、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以促進國際交往與合作。
兒童本位
這種課程又稱「經驗本位的綜合課程」,其特點是以兒童當下的生活與經驗為核心,來組織課程活動,前面所講的「活動課程」即是這種類型的綜合課程。
㈥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特徵有那些
1、強調內容的整合。世界具有整體性,世界的不同構成——個人、社會、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機整體,文化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體性,文化的不同構成——科學、藝術、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人的個性具有整體性,個性發展不是不同學科知識雜燴的結果,而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斷探究世界與自我的結果。世界是「整體的世界」,學生個性是「整體的個性」,促進學生發展的活動也是「整體的」,因此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選擇應該從「整體」上去考慮,要包括學生本人、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任何主題的探究都要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強調學習方式的整合。學生的生活由個人、社會、自然等基本要素構成,他們彼此交融,形成各種復雜關系的整體,學生通過對這些復雜關系的處理,實現自身發展。學生處理自己與自然、社會的一系列關系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應用已有經驗和知識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的過程。其間學生對活動方式的有機整合,包括恰當的選擇和有效應用各種學習方式,直接關繫到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
3、注重活動過程的開放。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都十分突出其開放性,就課程目標而言,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殊需要;就課程內容而言 ,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就課程結果而論,學生全部活動中的體驗是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進一步而言,活動時間隨活動的變化而變化,很難規劃在某一時間完成某一任務;活動空間也是開放的,「世界即教室」「教室是解決問題的實驗室」。某些活動可能是在學校「教室」里完成的,某些活動可能是在大自然「教室」里進行的,某些活動可能進入互聯網「教室」,在虛擬的空間自由穿梭。活動管理更是開放的,有學生自我管理、有學生小組管理、有教師的管理,也有班級學校,地方,甚至跨區域的管理。
4、重視結果 更重視過程。綜合實踐活動並非不重視結果,相反,重視對學生發展有意義的結果。這種結果源於變化,源於變化中的生成。變化生成在過程中產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信「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學生處理整個世界中的任何一種關系都是一個過程,而過程中又包含著過程,透過學生對過程的體驗,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得以生成,意義得以建構,針對有意義的結果的設計和規劃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但設計與規劃並不是具體的、無法變化的。相反,要有助於變化、有助於生成。綜合實踐活動是以變化應對變化,變化有助於生成,生成有助於發展,整個都是過程取向的。
5、在體驗中發展 。體驗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中心概念,與經驗課程所注重的經驗是內在一致的,經驗有經歷、感受、遭受、閱歷、體驗等多種含義,尤其將經驗作為動詞來理解時,便突出體驗、經歷等含義。體驗存在於活動實踐之中,通過活動實踐獲得體驗。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強調實踐,重視活動,注重學生處理生活世界系列關系過程中的親身直接體驗過程,也包括主觀體驗的過程,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應用知識,感悟人生,積累經驗,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建構對活動的意義,獲得整體發展。
6、關注學生自主參與。學生作為開發者,以主體的身份介入課程開發,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又一大特徵。基於學生的興趣愛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貫穿在全部實踐活動過程之中,是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准則,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自主確立活動目標,選擇學習內容與方式,組織相關活動人員(甚至包括指導教師)自己表達活動結果,教師成為活動的合作夥伴,參與設計、實施,並作必要的引導,組織與管理工作。
從總體上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活動課程、經驗課程的一切特徵,同時有反映出教育的顯示規定性,體現出新的要求和主張,從一定意義上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仍屬於活動課程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
㈦ 課程、課程類型及其特徵
一、根據學科固有的屬性,分為學科課程和經驗課程
1、學科課程
學科課程具有邏輯性、系統性、簡約性。學科課程的優點是重視每門科學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和完整性,有助於學生學習和鞏固基礎知識,也易於教師教授知識。
2。經驗課程
經驗課程的優點是強調學習者當下的直接經驗的價值,主張在活動中進行教學和教育,缺點是容易導致忽略系統的學科知識的學習,忽視了知識本身的邏輯順序,影響了系統的知識學習。
二、根據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1、分科課程
分科課程強調的是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有較強的邏輯體系,注重知識的傳授,知識相對獨立。從課程開發來說,分科課程堅持以學科知識及其發展為基點,強調本學科知識的優先性;從課程組織來說,分科課程堅持以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為線索,強調本學科自成一體。
2、綜合課程
綜合課程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統一性和內在聯系。小學的科學課、中學的理綜和文綜、生物學及「社會研究」課程等都屬於綜合課程。
三、根據課程計劃對課程設置實施的要求,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
1、必修課
必修課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體現對學生基本的要求,但是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例如數學、語文等課程都屬於必修課程。
2.選修課
選修課程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但是不利於學生整體的發展。選修課程更多會出現在大學當中。
(7)小學教綜課程類型及其特徵擴展閱讀:
課程特點:
當課程被認識為知識並付諸實踐時,一般特點在於:
1、課程體系是以科學邏輯組織的;
2、課程是社會選擇和社會意志的體現;
3、課程是既定的、先驗的、靜態的;
4、課程是外在於學習者的,並且是凌駕於學習者之上的。
㈧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有哪些類型/
綜合實踐活動課七種基本課型
(1)創設情境引導課。
旨在形成探究活動的問題,利用錄像或圖片展示、故事、謎語、現場新聞事件分析、學生生活見聞等手段,創設談話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討論,形成活動大主題。
(2)主題生成指導課。
引導並鼓勵學生自己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在獨立或小組合作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充分而民主的討論,形成同一類型或同一主題下的若幹活動專題。 (2007年7月,書院中學在全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培訓會上展示研究課《心系安全 自救自護》屬於此類)
(3)活動方案設計課。
首先由老師將班級主題活動總體方案與學生交流,在此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主選擇,自由組合,自行設計方案並在全班交流。
(4)活動方法指導課。
針對形成的活動專題,教師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引導學生如何去開展活動。
(5)成果展示匯報課。
活動基本結束後,引導學生將在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書面的文字材料(活動過程記錄、采訪調查資料、活動感想及反思等)、圖片及實物資料等進行交流展示,引導評價。 (2007年7月,逸夫小學在全州培訓會上展示研究課《認識香煙》屬於此類)
(6)社區服務實踐課。
根據活動主題,依照自我設計的活動方案,參與實踐活動,經歷、感悟、體驗、探索方案的實施價值。老師參與並指導學生活動。
(7)知識拓展普及課。由老師對某一專題活動的實施意義、成果展示的形式以及相關知識,進行專題報告,然後由學生自己構建和運用。
㈨ 小學語文課的課堂類型有哪些
一、發現型
學習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是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在課堂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當一名發現者、探索者,在讀中有思,思中有疑,疑中有見,見中有異,異中求新,
進行自我發現學習,讓「自主」和「創造」得到落實.
二、辯論型
「辯論」是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傾向性,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表演型
表演是對課文加深理解的一種較好的表現形式.通過演一演,不但強化學生運用、理解、積累語言的能力,而且大大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四、欣賞型
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它憑借語言文字,透露出人美、事美、景美、物美、情美.因此巧妙運用、欣賞富有韻味的語句、段落,能喚起人們的美感,對事物的認識有個質的飛躍.
五、演講型
演講是論說能力的表現.演講最大功能是深入人心,給聽眾教益和鼓舞.
六、活動型
活動是指學生本身的活動,語文活動課是活動課的一種.這類課以活動的形式,以學生為活動的主體,以學習語言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為內容,在活動中,鼓勵學生去創造,去創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此外還有嘗試型、討論型、朗誦型、洽談型、參觀型、展覽型等,只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課文的內容,開放課堂教學,就能產生求知慾望,促進學生思維,萌發出創造力.
參考:http://www.zybang.com/question/.html
㈩ 教育學中按照不同的標准課程類型有哪些,每種課程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教育學中按照不同的標准課程類型有:學科課程VS經驗課程、分科課程VS綜合課程、必修課程VS選修課程、國家課程VS地方課程VS校本課程、基礎型課程VS拓展性課程VS研究型課程、顯性課程VS隱性課程。每種課程的主要特點是:
1、學科課程VS經驗課程
按照學科固有的屬性(不同的內容)來劃分,分為分科課程和經驗課程。
學科課程也叫分科課程,是一種主張以學科為中心來編定的課程,以文化知識為基礎,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
經驗課程也叫活動課程或生活課程,是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經驗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關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
2、分科課程VS綜合課程
按照課程內容的組織(組合)方式,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分科課程:單科形式,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分科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本質是一致的,但是劃分的標准不一樣。
綜合課程主張把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的內容合並起來組成課程;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與統一性;是基於各門學科內在聯系編制而成的課程;是針對學科課程而言的。
3、必修課程VS選修課程
從課程計劃對課程設置實施的要求來劃分,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
必修課程是指國家、地方或學校規定,學生必須學習的公共課程,是為了保證所有學生的基礎學力而開發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體現對學生基本的要求。
選修課程是指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發展方向,允許個人選擇的課程,是為了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而開發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於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
4、國家課程VS地方課程VS校本課程
按照設計開發主體可將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國家課程(一級課程)主要是由國家制定的一些課程,所體現的是國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課程(二級課程)主要是由省教育行政部門指定的課程,滿足的是地方發展的現實需要。
校本課程又稱之為學校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主要是由學校的教師負責編寫的課程,是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及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和選用的課程,來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
5、基礎型課程VS拓展性課程VS研究型課程
按照課程任務可將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基礎型課程主要培養的學生的基礎能力,比如:「三基」(讀寫算)的能力。
拓展型課程主要拓展學生的特殊能力。比如繪畫課、音樂課主要擴展學生的繪畫、音樂能力等。
研究型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能力,主張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索、自主設計來完成教學任務。
6、顯性課程VS隱性課程
根據課程呈現形式,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正規課程、官方課程,指的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顯性課程特徵之一就是計劃性。
隱性課程指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無意識地獲得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具有非預期性、潛在性、多樣性、不易覺察性的特點。
(10)小學教綜課程類型及其特徵擴展閱讀:
課程的類型在教師資格證和教師招聘考試中都屬於高頻考點,主要以選擇題的方式出現,通常會在題干中給出課程的描述,要求考生選出相對應的課程類型;或者給出課程類型,要求考生選出分類標准。因此,要做到將不同課程的名稱、特點及分類標准對應清楚。
古德萊德的課程分類:
1、理想的課程,由一些研究機構、學術團體與課程專家提出的應該開設的課程。
2、正式的課程,由教育行政部門所規定的課程。
3、領悟的課程,任課教師對正式的課程所領悟而形成的課程。
4、運作的課程,教師在課堂上所實際實施的課程。
5、經驗的課程,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實際上體驗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