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跨學科主題課程
Ⅰ 請選擇一個課題,運用所學的知識,完成一個小學科學與語文跨學科教學的教學設計,並在設計意圖
我有音樂和科學相結合的教學設計《大家動手做樂器》
Ⅱ 如何有效進行主題課程整合
主題課程整合是共有一個主題,一般來說要有兩個或以上學科教師共同參與設計與實施,由學校統籌不同學科教師共同參與研討,達成概念共識,藉助學科之間不同的技能操作或者不同的課型組織形式,發揮每個學科的優勢與特點,合作完成這一主題的橫向聯系與知識上的縱深理解。
這樣的課型適宜同一年級組織開展,多學科教師集體備課,學生參與面廣。主題課程整合的路徑主要有學科內課程整合、多學科主題課程整合和跨學科主題課程整合三種。
一、學科內主題課程整合
學科內主題課程整合,即圍繞一個主題將兩個以上學科整合在一起,主題一般由教師設計,選擇不同課程開展,一般由單一學科教師實施。
一般來說,學科內主題課程整合是以某一學科為主,聯系其他學科內容實施該學科教學的設計。主題可以是議題、問題或經驗,也可以是跨學科技能(如思維技能、社會技能)與跨學科概念(系統、模式)。涉及科技整合課程首先必須選擇一個主題(可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師生繼而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列出與主題有關的內容(問題、人物、事件、概念),教師再將這些內容歸到某些學科之下。之後,教師要提出一些引導問題,以標示這個主題課程的學習重點、范圍與次序。最後再設計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形式宜多樣,如閱讀、寫作、辯論等。但是,教學活動形式的選擇基於不同學段的學生可以有所選擇,以下選擇兩所小學的實踐案例來說明。
二、多學科主題課程整合
多學科主題課程整合,旨在確定一個主題,兩個以上學科圍繞這一主題根據學科特點和學術技能,教師選擇不同課程形態共同呈現主題核心內涵。這類主題課程整合多為平行多科參與實施,基於相近的課程目標或者相似的課程內容進行的整合。整合主題宏觀上可以是 學校特色也可以是學校辦學理念;微觀上可以是某個話題。
三、跨學科主題課程整合
無論是學科內主題課程整合還是多學科主題課程整合,都可以理解為跨不同學科主題課程整合。
Ⅲ 竇桂梅的小學語文主題教學
從教30年,始終立足課堂,堅持兒童立場,以「語文立人」 為導向,圍繞完整人的發展,在長達幾十年的主題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中,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1)立足課堂的探索階段(1994.9—2007.8):提出語文教改的《為生命奠基的「三個超越」》 ,構建了超越空間與時空的大語文觀 。作為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的主講人之一,在人民大會堂作該專題的報告,為國家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修訂提供借鑒。
2)立足課程的完善階段(2007.9—2013.9):圍繞主題教學思想,系統構建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四位一體的語文主題教學課程體系,獲得建國六十五年首屆國家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教育部將其作為第一個成果向全國推介。
3)立足全面育人的深化階段(2013.10—今):主題教學的立人思想,撬動學校「1+X課程」改革從主題教學提升為主題教育。 所構建的基於核心素養 的課程整合,引領全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獲得第四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大獎。 針對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割裂,難以形成核心價值觀;教學內容單篇講授支離破碎,難以整體提升語文素養;教學目標過窄、教學方式僵化,導致兒童學習負擔過重。為此,竇桂梅提出了用「主題」牽一切語文內容的「一發」,動整個語文學習過程的「全身」,實現著眼於人的整體發展的小學語文主題教學。
(1)界定核心概念
首先確定「主題」的核心概念界定。不同於專題、話題,也不同於課題,而是結合中華言語,主題式「表現與存在」,母體存在的「文以載道」 方式,圍繞小學階段兒童發展特點及生活經驗、語言習得規律等確定的核心語詞,以及由此表現出的相互聯系、立體、動態的意義群。主題與兒童的生命成長編織起來,生發語文教育的意義,旨在提高兒童的語文素養、培育與踐行核心價值觀,進而構成人發展的核心素養。
其次明確「小學語文主題教學」之內涵,即基於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以「語文立人」為核心思想,針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實困境,根據教學內容和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培養健全完整人的哲學角度,堅持以兒童的生命價值為取向,在綜合思維指引下,整合多種資源,挖掘教學內容的原生價值,生發教學價值。在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中,引導兒童形成主題意義群,促進兒童語言發展、思維發展、精神豐富,整體提升語文素養與培育價值觀,進而逐步形成促進兒童核心素養發展的理論主張與實踐模式。
(2)確定核心理念
兒童立場——兒童站在課堂正中央。尊重兒童的獨特感受,張揚個性、提高參與意識,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整合思維——充分運用語文自身整合特點,整合閱讀資源、生活資源和文化資源,密切聯系兒童社會生活、情感體驗,實現課堂的整體構建。
語文立人——聚焦於兒童語文素養和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挖掘有利於兒童的生命成長的語文內容,在與主題的交融中形成兒童語文素養及成長內核,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努力實現既有語言的聽、說、讀、寫作為基底,又有高位的精神價值引領,形成了動態的、立體的教與學系統,整體「立人」。
(3)構建擁有「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素養的主題教學體系
A科學設定主題教學的目標
作為一切學科基礎的語文學科,也是育人的基礎學科。發掘語文學科,培養擁有家國情懷(家庭愛、祖國情、民族魂)、國際視野(國際理解、世界眼光)的完整人,是根植於民族靈魂,實現母語教育學意義的價值觀目標重要准繩。為此提出「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個一」目標。
B精當選擇主題教學的內容
①優化整合現行教材:確定精讀、略讀課文。
②精選補充中外經典:優選誦讀內容及推薦整本書。
C有序組織「樂學善思」主題教學的實施
①課堂實施起點:學會教材解讀四步走。即「文本究竟說什麼」,「文本想要說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文本應該說什麼」。
②重構課堂樣態:創建語文四大典型實踐樣態。單篇經典主題教學、群文主題教學、整本書主題教學、主題實踐活動。
③重構課堂結構:動態語文課堂教學三流程。預學——學生初步自學、整理收獲、發現不懂的問題,帶著准備以及對主題的預期,走進課堂。共學——注重合作探究,層層推進主題。延學——學生帶著對主題更深層次的問題和渴望繼續探究。
④課堂操作有載體:提供教學保障四手冊。《小學語文樂學手冊》《小學語文寫字手冊》《小學語文作文教材》《小學語文主題閱讀》,實現多維度整體立人。
⑤課堂操作有設置:實現課時超時空。大課時:60 分鍾,側重落實精讀、主題閱讀等。小課時:35 分鍾,側重落實略讀文教學、群文教學等。微課時:設置長短不一時間,如課前3 分鍾演講、晨誦10 分鍾、閱讀微課堂……另外,根據主題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需要,如跨學科主題實踐、戲劇表演等,可以整合大、小課時為90分鍾。
D綜合開展「多樣多選」的主題教學評價
①課堂評價:課堂評價四個值。興趣值,主題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願望;方法值:主題是否使得學生收獲方法並遷移;容量值:主題是否帶動了更豐富的學習;意義值:主題是否促進了思維品質提升、情感發展。
②過程性評價:「一單、一冊、一護照」。「一單」,單項的語文測試,如語文的百字過關、古詩文過關、讀書報告單、專題小論文、主題作文、閱讀能力測試等。 「一冊」,包括學習習慣的養成、平時學習情況記錄、文體活動以及參與社會活動等除語文學業成績以外的其他情況。「一護照」,即「主題護照」,記錄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與學生徽章、「校長獎」結合使用。在全面記錄學生綜合情況中,促進學生整體素養的發展。
(4)形成「建構、整合與深度」的教學特徵
A意義建構
建構的「意義群」包含語文素養、思維品質、精神情感世界這三個維度創生意義的學習。有些側重語言意義的建構,有些側重思維意義的建構(一個是再現思維,一個是創造思維),有些側重精神意義的建構。不同維度的主題,伴隨著學生的語文學習,不斷內化、發酵,溝通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最終成為順應了兒童思維和生命的節點與節奏的文化「胎記」。
B深度學習
主題教學既然是圍繞小學階段兒童發展特點及生活經驗、語言習得規律、優秀文化等確定的核心語詞,以及表現出的相互聯系、立體、動態的意義群,就意味著主題教學不是平面的學習,而是向著意義縱深的、立體的、深度的學習。其深度主要表現為情感驅動、深度思辨、動態生成。情感驅動表現在增強語言的表達力、加強動作的感染力、增進課堂的節奏感。深度思辨為學生提供思維空間和可能,學生閱讀文本,給學生提出疑問的空間;在分析與理解問題時,補充相關教學資源,或一篇帶多篇,或一篇帶一本,或多篇文本比較閱讀,包括同、異質文,整本書以及多學科文本等;在體驗與感悟主題過程中,學生自覺思考或教師提問引發深度思辨。動態生成按照兒童發展所需要的價值,重組教學內容,師生建立起平等交往與互動關系,為學生提供開放的質疑討論空間,在多維對話、自主建構中實現主題意義的創生。
C資源整合
這一特徵指向主題教學課程內容的資源整合。例如教材單元主題整合使學生將各個領域的學習統整到主題之下,使原本的單篇學習得到整合、篇與篇之間建立聯系,避免了知識的碎片化,同時對主題有了多元建構。當然,這里的資源不僅表現為文本的資源,還指兒童自身資源、教師自身資源,甚至環境資源。一句話,主題教學,整合閱讀資源、生活資源和文化資源,密切聯系兒童社會生活、情感體驗,實現主題教學課程的整體構建。
主題教學既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領,又基於培養完整人的目標。
Ⅳ "小學科學與語文的跨學科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的課文涉及到很多基本科學知識,咋講課時盡量吧這些東西突出講解一下。有條件的盡量用實物演示。
Ⅳ 如何通過跨學科聽課教研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
一、備好課
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實專際的准備工作屬。課前要認真研讀大綱,領悟教學大綱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考慮清楚如何講,用什麼樣的語言講,用什麼教法教,學生才會容易明白,如何啟發引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什麼樣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等。備課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最佳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去閱讀課文。教師還應廣泛閱讀書籍,積累相關資料,及時了解所教學課的發展新動向。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准備。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准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明白「自學催生自信」的道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真正去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很多學生是還沒來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別人的答案替代了。
Ⅵ 如何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
以21世紀課程重組以及教學范型的變革為背景,以來源於學校、社區、網路的物質 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為基,以自然體驗、環境問題解決及環境行為養 成為目標,以跨學科的知識、信息及學習者的直接經驗作為自然體驗、問題解決與行為 養成的有效工具。這些特點決定了它能夠有效地滿足環境教育的需要。但遺憾的是,由 於我國環境教育起步較晚,導致在環境教育的價值追求與實施現狀之間,始終存在著一 個教學模式研究、構建與應用不足的理論盲點和實踐空白;另一方面,當前學界對主題 教學本身也缺乏深入的理路探詢和科學建構。因而,只有把環境教育與主題教學模式問 題聯系起來研究,才能探尋出綜合實踐活動中實旌環境教育的新路徑。 由此,本文探討了環境教育主題教學模式的內涵、價值及理論基礎,總結了主題開 發的原則與主要方法,探討了該模式的總體特徵,建構了該模式的基本結構,即「自然 體驗一環境問題解決一環境行為養成」的教學目標、「戶外活動一課內探究」的教學空 間、「主題開發一方案制定一情境創設一學生互動」的教學程序、「環境~教師一學生」 多邊互動的教學條件、「生態環境一網路技術一社會文化」的資源支持、「學生主體一教 師引導」的師生關系、「個體自評一組內互評一組問互評一教師評價」的活動評價方式, 並展開實地調查,具體結合環境教育的教學實踐,謀求「自然體驗取向的主題教學模式」、 「環境問題解決取向的主題教學模式」、 「環境行為養成取向的主題教學模式」等三種 基本類型的模式構建,對其各自的特點、構成要素、模式框架及實旌策略進行了深入的 探討。研究表明了所構建的主題教學模式之於環境教育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具有可 行性。
Ⅶ 認為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在實踐中,最容易實現和最難實現的問題是哪些
一、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多元樣態在實施跨學科教育的背景下,主題教學作為課程整合下的一種跨學科教學模式,逐漸運用於課堂教學實踐,在我國,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在綜合實踐課程活動中由不同學科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開發與選擇主題,並圍繞這些主題展開教學活動的規范化、形式化教學模式;二是通過一個教師圍繞某一主題,讓學生藉助各種探究手段和活動及與主題相關的各類資源,對知識、資源與活動進行整合,使學生認知發生遷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主動探究精神。其目的主要是通過跨學科的主題探究和實踐體驗活動,實現學生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的自主建構學習、發散思維訓練和多元智力培養的教育教學形態。
根據各學科之間的統整程度,主題教學可分為「單學科――主題」「多學科――主題」「跨學科――主題」三個樣態。這三個樣態在內涵延伸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單學科――主題」主要是以某一學科的知識為主題,適當涉獵其他學科的相關概念、內涵、知識和理論等的教學方式,其本質是學科本位主義;「多學科――主題」則是以涉及多個學科的主題為核心,對兩個及其以上的學科內容進行的聯結性教學,各學科的知識、概念和理論仍然是教學的主要目標,且沒有突破學科界限,體現了知識聯結主義的本質;「跨學科――主題」當中的主題是整個主題教學的核心目標,與此相關的各學科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及其評價標准都得重新設計,這不僅具有了高度的知識統整性和內容整合性,而且還具有了課程的建構意義,因此其本質是主題建構主義。本文著重探討的是後者。
根據實施主體數量不同,可以從教學形式上將跨學科主題教學分為一人承擔的主題教學和多人合作的主題教學,二者在多學科知識、課程整合能力、跨學科教育理念、課堂教學有效性、知識的表現載體上都有著較大差別,前者的挑戰極大。
二、跨學科主題教學面臨的多重困境
作為「上承課程建設、中接課堂教學、下啟學生學習」的關鍵,跨學科主題教學應該是撬動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鎖鑰,它與三級課程整體建設、學生學習方式變革一起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三大成果。
實施跨學科主題教學的目的不外乎兩種:一是尋找並挖掘教育教學困境,即探尋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不易解決的事物的麻煩狀態」和「兩難困境」。其中,「兩難境地的觀點――不只是在兩種觀點之間的困難選擇,不只是在不同抉擇之間的平衡行為……而是意識到競爭的目標和價值觀之間內深刻的、難以撼動的矛盾」; 二是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疑難性思維的不足,解決教與學實踐中存在的懸疑性體驗困境,以最大程度激發生命活力和釋放教育潛力。因此,尋找、挖掘並解決教學困境就成為實施跨學科主題教學的關鍵任務。實踐中,跨學科主題教學面臨著觀念、知識、資源、實施和效益五大困境:
觀念困境。教師是實施跨學科主題教學的主體。教學實踐中,教師通常有兩種錯誤觀念:一是學科教學與跨學科主題教學從根本上是對立的;二是實施跨學科主題教學就是否定傳統的學科教學。前者認為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學習主要是打牢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雙基教育一直以來是靠學科教學來進行的,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實施會產生輕視學科、去學科化的傾向,從而導致學生的知識基礎不牢;後者認為跨學科主題教學是以打破學科邊界、整合知識結構、融通知識地圖、探究生活問題、實現知識建構為目的,這與傳統的固守學科壁壘、深挖知識細節、解剖內容散點的做法截然不同,從根本上動搖了知識根基。因此,教師要逐漸樹立「學科教學是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主題教學是學科教學的整合和升華」的教育觀念,真正處理好主題教學與學科教學的辯證關系。
知識困境。跨學科主題教學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知識難題。教師和學生們通常認為,知識都是學科知識,是課程教材承載的內容,有著嚴格的學科界限;二是師資難題。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奉行的是分科教育和知識教學,師范教育更是如此,教師的培養旨在追求學科教育的縱深化和專業知識的專業化,缺少知識的綜合化思考、統整化培養、一體化培訓和系統化開發。因此在實施跨學科主題教學時,主要還是以單個學科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這既使得跨學科主題教學缺少了知識整合的功能,難以突破學科邊界,又阻礙了教師創造性的發揮,使跨學科主題教學陷入「分科教學――學科本位――知識本位」的困境。
資源困境。跨學科主題教學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課程教學資源,方能有效實施。以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文《圓明園的毀滅》為例,傳統教學中語文教師一般都是單純從字、詞、句、段落及中心思想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常規教學度量之則會陷入資源困境。如果從跨學科主題教學的角度進行重新整合的話,則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實踐當中教師至少需要統整四個方面的資源:一是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前認知,即學生在教師講授之前對圓明園是否有生活經驗、心理認知和知識認識;二是教師需要跨學科知識和課程整合能力,既要熟知圓明園的歷史過往、輝煌文化與兵燹毀滅,還要能認識到此篇文章是一個跨語文、歷史、美術、建築藝術的學科整合主題;三是需要鏈接來自家庭、社區、場館、自然等外部資源,如需要家長幫助小學生搜集圓明園的相關資料,需要學校聯系場館方讓學生進行學前參觀體驗,以豐富學生的前知識結構;四是教師在進行主題教學設計時需要重新建構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教學實施流程、教學效果評價等內容,等於是以教材文本為素材重新創生了跨學科主題,這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設計和建構。由此可見,跨學科主題教學是一個師生內部的知識資源與外部的場館自然資源的聚合,是一個學生體驗活動、教師課程開發能力與學生知識生成能力的資源整合。 實施困境。跨學科主題教學能否真正得到有效實施,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關鍵在於教師怎樣組織教學,既要引導教師的教,更要促進學生的學。為了更好地組織實施主題教學,教師必須解決兩大難題:首先,要破解班級授課制中學科知識的「輸入―輸出」弊端,實行小組合作、問題探究和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其次,由於沒有確切的教學手冊和具體案例可供參考,教師要自己設計編寫跨學科主題教學手冊,以保證教學順利實施。
效益困境。跨學科的取向強調人與人之間、領域與領域之間、行業與行業之間的協同效應。 對於跨學科主題教學來說,需要教師之間加強協同合作,共同攻克跨學科主題教學;對於學生來說,給予了所有學生以平等參與、共同學習、探究問題和啟發思考的機會,無疑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並產生積極作用,但學生們不一定能從中獲得准確的知識,以提高考試時的個人成績,這對部分過於追求分數的學生來說則浪費了有效的教學時間。
三、跨學科主題教學面臨的多方挑戰
要做好跨學科主題教學工作,除了應「正視困境,勇於面對」外,還應直接面對「主題選擇、教學模式、學習方式」三個方面的挑戰。
主題選擇的挑戰。主題是代表重要意義的詞或富有生命意義的詞語,意即主題不是普通意義的詞語,而是文本學習中的核心詞語,體現了精神內涵。選擇主題時,教師應先做好梳理學段內、年級內的學科教材內容、熟悉掌握學科課標、了解其他學科相關內容的准備工作,然後再將目光重點聚焦到具有綜合性、跨學科性、通識性和文化性的題目上來;整合主題時,教師應在選擇主題基礎上確定該主題涉及哪幾個學科,每個學科課標要求主題突出什麼,又能提供哪些證據資源進行支持;融合主題時,要求教師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重新設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在內的課程教學方案。綜上,確定跨學科主題必須經過「跨」、「整」和「融」三個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講,跨學科主題教學不僅有了課程整合的實質,而且有了課程創生的內核。
教學模式的挑戰。在實施跨學科主題教學之時,教師應根據不同的主題和跨學科的程度甄別判斷並實施不同的模式。按照不同的標准,跨學科主題教學有「滲透式教學」「集中式教學」「聯合式教學」和「整合式教學」等不同的教學模式。按照學科之間關系不同,主題教學實施「滲透式教學」。該模式以主題大綱形式,安排學科的教學內容和順序,教師引導學生用其他學科的內容幫助理解本學科的知識;按照時間集中與否,主題教學實施「集中式教學」。該模式利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或幾天時間,專門進行一個涉及多學科知識的主題教學;按照實施主體的協作程度,主題教學實施「聯合式教學」。該模式由多學科教師共同圍繞一個主題,從各自學科出發將彼此聯系的內容整合起來統一實施的教學樣態;按照學科內容的整合程度,主題教學實施「整合式教學」。該模式要求教師或教師小組引導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開展有計劃的實踐活動,將多學科的知識技能有機整合,以超越學科界限,加深學生理解知識的完整性。
學習方式的挑戰。要想順利實施跨學科主題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改變傳統的被動、接受、單一為主的學習方式,自覺轉型到「以學定教」「以學論教」「在學上教」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新舊學習方式的轉變正如托蘭斯所言:「當一個孩子在提問,在尋找,在操縱,在實驗,甚至在毫無目的地把玩,我們說這孩子在創造性地學習……當我們被告知我們該學什麼,當我們因為話出自權威之口而言聽計從時,我們是依賴權威進行學習。」本質上,跨學科主題教學不僅契合了這種從依賴權威性學習向創造性學習轉變的學習方式,而且還將 「有自主、有合作、有探究、有質疑、有反思、有評價」的「六有」式主動學習方式作為衡量跨學科主題教學成功的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跨學科主題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其創新實施可以成為新時期撬動課程改革的有力杠桿。雖然在實踐中還面臨著諸多的困境和挑戰,但正是困境,給予了教育決策者推進此項改革的力量;正視挑戰,賦予了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協同攻克難關的動力,以使跨學科主題教學與新課程改革精神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