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新課程的知識觀
① 新課程理念的概念
新課程的概復念:
一、「以人制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
二、開放型的新課程觀是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
三、民主化是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和課程管理體制的牢固基石。
四、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五、樹立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
七、批判與創新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
八、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歸屬。
②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2)創設智力操作活動內。
(3)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容並加強訓練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1)知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
(2)知道學生了解學科特徵,掌握學科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1)結論和過程的關系:教學相長。
(2)提倡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意義。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1)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
(2)關注人的教學理念的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2)簡述新課程的知識觀擴展閱讀:
基本要求
1、課堂上教師、學生的活動交替安排,形成有機的整體。
2、課堂練習要當堂完成,須背記的內容要當堂熟練背記。
3、課外作業量要適度。
4、教師要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推介不同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探求並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教師要督促學生充分利用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並檢查學習效果。
③ 新課標中的知識觀指的是什麼
④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什麼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4、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4)簡述新課程的知識觀擴展閱讀:
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⑤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5)簡述新課程的知識觀擴展閱讀: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⑥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教學觀
大新東門職中:黃新偉 教學總是要講求效果的,沒有效果的教學當然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然而,在不同的教學觀念支配下,對教學效果也就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而這種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也就相應地決定著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 讓我們平心靜氣地想一想,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從什麼角度,又是怎樣看待教學效果的。一堂課結束了,它的效果如何?我們總會很自然地想到:學生經過這堂課的學習,識了該識的字,懂了該懂的詞,記住了該記住的知識,理解了該理解的問題——這個「該」表明是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正確確定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或要點,於是謂之「教學效果好」。與這種好的教學效果相伴隨的,是學生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分數),學生取得好的成績一定意味著教師的教學質量高,教學質量高給教師帶來一種成功感,這種成功感又激勵著教師繼續為實現這樣的教學效果而不懈努力。這可以說是傳統的、佔主流地位的教學效果觀。 這種教學效果觀到底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什麼呢?非常明顯的一點是:教學目標越來越「明」、越來越「准」。經常看到,上課伊始,教師就務必使學生明確一堂課要做哪幾件事,立足於讓學生明明白白得到些什麼,甚至是「一課一得」,那使用的策略常常是「單刀直入」、「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人們把目光盯在最後的結果上,至於這個結果是怎樣得到的,像是並不重要。有人不是這樣講么,不管用了什麼方法,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就是一堂好課。於是,學生很難得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擁有的快樂,很難經過個人的真切的體驗來獲取知識,很難通過交流、合作來學習——更難在合作、交流中獲得預設之外的知識。可見,這樣的教學效果觀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色彩,它顧及的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追求得到立竿見影的實惠,是一種短期行為。說到底,這種對教學效果的認識、理解是「應試教育」的氛圍和理念下的一種自然的本能的顯示。 今天,基於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理念的學習和實踐,我們正在形成一種新的教學效果觀。我們意識到,正確的教學效果觀,應該追求長遠,而不能只顧眼前,應該講求實質,而不能浮於表面,應該注重綜合,而不能囿於單一,應該將「預設」與「生成」並重,而不能只看「預設」。評價課堂教學,只看結果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看過程。一堂課結束了,即便學生說不出得到了怎樣的明確的知識,然而,他確實交流了,溝通了,討論了,體驗了,操作了,經歷了,你能說他一無所獲?你能說教學效果不明顯?至少要比記住幾條乾巴巴的結論得到的多,其教學效果也是深厚持久的。這樣的教學效果意味著,學生學到的知識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不是沒有根基的,不是僅僅面對檢測、考試的,而是能夠納入到已有知識結構中,成為內化了的個人的知識、成為能夠自如運用的知識。檢驗教學效果如何的標准只有一個,那就是它是否有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 近二十年來人們探索並謀略完善或建立某種教學模式的探求和努力,表明了對傳統的灌輸式的僵化的單一的教學模式的不滿,顯示了對科學的、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模式的追求。毫無疑問,這種對教學模式的「破舊立新」的熱情和努力是有積極意義的,它促進了先進而多樣的教學理論的引入和介紹,促進了對現代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促進了教
⑦ 簡述新課程的發展觀
目標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所以,他的發展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 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 在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實行小學畢業生免試就近升學的辦法。鼓勵各地中小學自行組織畢業考試。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試管理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高中畢業會考改革方案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繼續實行會考的地方應突出水平考試的性質,減輕學生考試的負擔。 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應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銜接。要按照有助於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有助於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助於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原則,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內容,探索提供多次機會、雙向選擇、綜合評價的考試、選拔方式。 考試命題要依據課程標准,杜絕設置偏題、怪題的現象。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考試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並按考試成績排列名次。
⑧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觀
學生觀: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學習觀:自主、合作、探回究
教師觀:
(1)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答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教學和研究的關系:教師應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教學與課程的關系:教師應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4)學校和社區的關系: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式教師
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
(1)對待師生關繫上:強調尊重和贊賞;
(2)對待教學關繫上:強調幫助和引導;
(3)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
(4)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強調合作。
教學觀:
(1) 從教育者中心轉向學習者中心;
(2)從教會學生知識到教會學生學習;
(3)從重結論輕過程到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 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