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教師的理念
A.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1)新課程下教師的理念擴展閱讀: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B.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需要補充哪些新的教學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需要補充哪些新的教學技能?
教與學的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不斷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如同醫生的臨床和律師的辯護活動一樣,教師的專業技能也是教師專業化表現的特點。面對新課程,教師要樹立新形象,必須學習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和技能:除了前面提到的尊重、引導、反思、合作之外,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給予、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選擇、學會激勵、學會合作、學會創新,才能與新課程同行。
一、 學會關愛
愛是教師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先決條件。熱愛學生是教師愛心的集中體現。師愛的基礎條件是平等,愛首先要尊重。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情緒情感、個性特點、抱負志向,尊重學生的選擇判斷和個人意願。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關愛學生,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學生心目中,亦師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師」的最重要特徵。當學生對你說悄悄話的時候,你的教育就開始走向成功。具有愛心和具有知識,對學生來說,他們更喜愛前者。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勵,都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和信賴;而當教師對學生隨意品頭論足時,學生的內心正在對教師做出相應的評判;如果教師不尊重學生人格,教師自己的人格必然會在學生的視線中失落。師愛要面向每一個學生。愛「好學生」是任何一個教師都容易做到的,難能可貴的是對「差生」的愛心: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如果你討厭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了。而要想激發對「差生」的感情,就要換下有色眼睛,睜大眼睛去尋找學生身上閃光的因素,及時給予積極的鼓勵、暗示、肯定。一量這片良苦用心、趨勢的感情為學生所理解、接受,就可能產生出巨大的力量,甚至創造出奇跡。
愛要有度。「溺愛」當然不行,要做到愛得有節、嚴得有度。「愛」到「恨」的程度更不行。「我是為了學生好」,而這樣的「好心」卻常常辦出一些損害學生人各,甚至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事情。「恨鐵不成鋼」,「不打不成材」等陳腐觀念,導致家庭和學校時常演繹出一些教育的悲劇。實際上「棍棒」只能造就奴隸,「棍棒」威懾之下造就出來的人,已經很難適應社會,應對未來。「鞭撻兒童,是教育上最不適用的一『種方法』,因為懲罰會使孩子從良心的貴備中解脫出來,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讓我們時常想想教育家們的諄諄告誡:「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學生需要嚴師,更需要慈祥和寬容;教師應有「好心」,但更要有一個好結果。
二、 學會理解
學會理解,才能學會關愛。理解不僅是認識手段,而且是人的存在方式。「誤角是教學失敗的重要原因,理解是寶貴的教學資源」。當前充滿誤解的教學是扭曲學生心靈的教學。教師的言行,要考慮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水平,考慮學生們的想法和感受。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而不能把我們的認識和想法強加給孩子。學會理解,特別要理解哪些學生困難和行為過失的學生,他們往往被戴上「壞」帽子:「笨蛋」、「調皮搗蛋」、「道德敗壞」等,其結果往往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其實,問題學生不一定是壞學生。
三、 學會寬容
寬容是一種極有價值的教育藝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學會寬容,就是盡可能地尊重多樣性、珍視個性;盡可能習慣「一個世界,多咱聲音」,尤其是對學生缺點錯誤的寬容性。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上小學的時候曾偷偷地殺死了校長家的狗,這在西方國家顯然是難以原諒的錯誤。但麥克勞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長,懲罰是畫出兩張解剖圖:狗的血液循環圖和骨骼結構圖。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寬容和善待心懷的「懲罰」,使小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並最終發現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台。期望我們的孩子都能有麥克勞德的幸運。孩子們犯錯誤時,他們迫切想得到的,是寬容的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階段,是非觀念尚未成熟,也許是好奇心、表現欲所導致的行為過失,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確的看法或錯誤的做法,是難免的。他們正是通過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長、成熟起來的。學會寬容,教師要學會期待。「期待」,就是不能奢望學生一口吃個胖子。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每一個人都有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學會了期待的老師,就能最大限度地寬容、理解、善待學生,就永遠不會對學生說「你不行」;就能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失望、少一點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親切。學會了期待,教師就能夠用從容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不急於求成、不心浮氣躁、不指望一蹴而就,就能夠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堅韌不拔、持之以恆。學會寬容,還要求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前面已經談到了。
四、 學會給予
給予,當前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能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主動發展的教育首先是具有選擇性。因此教師要學會給予,要給學生以自由選擇的空間和餘地,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選擇。這個空間絕不僅僅是「時間」,教學僅僅給學生留下充足的復習和作業時間是不夠的,重要的是給他們提供獨立思維的過程。如果把已經還給學生的時間,再按教師的要求安排得滿滿當當,學生依然是「傀儡」。給時間,還要給權利、給機會、給任務、給困難。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一書中講得好,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自己去完成;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
五、 學會分享
作為參與者,教師要學會分享。分享是雙向的溝通、共同的擁有。教育的過程其實也是教師和學生一道分享人類千百年來創造的精神財富的過程,分享師生各自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的過程。分享,意味著教師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給予,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學會范自我中心、自以為是、好為人師。學會分享,還要學會欣賞——別人就是真誠地去分享對方的閃光之處,它會帶給我們非常單純的滿足、愉悅和歡樂。我們不見得喜歡我們所欣賞的人,但一定喜歡賞識我們的人。對別人表現出的真誠的贊揚和欣賞會使用我們的生活有更多的陽光、溫馨和美麗。因此教師一定要學會欣賞、贊揚自己的學生。
六、學會合作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基本上是單兵作戰。在新課程實施中,合作學習的要求以及綜合課程的出現,首先對教師之間的通力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集體的協調一致、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密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之間密切合作,可以相互提供支持,啟迪靈感;共享智慧、減輕負擔;示範合作,促進成長。其實,即使在以往,一個成功的教師,也必然得力於同校長、同事、家長,特別是同學生的密切合作。合作需要有善於溝通的品質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斷和成熟的熱情,需要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品質和推己及人的胸懷。新課程特別要求與學生的合作與溝通,從而共同構建、推進、生成課程。合作要從改善師生關系做起。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與教師具有同樣獨立人格的人。教師的作用在於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因素。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是學習好、也是教師教好的前提。
七、學會選擇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學會選擇。社會的進步伴隨著愈來愈多的選擇的機會和可能,民主化、個性化的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式的可選擇性為條件。學會選擇成了人們必備的素質和能力。學會選擇,才能與時俱時。要讓學生學會選擇,作為引領學生進行積極選擇的向導和顧問,教師必須首先學會選擇,才能讓更多的孩子有所選擇,讓更多的孩子能夠表現,讓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讓更多的孩子擁有健康的心態、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教師首先要學會選擇教育的內容,選擇教育的時機,選擇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和積累,從而具備高度的判斷力和鑒賞力,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八、學會激勵
光榮與夢想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成長需要激勵。成功教育,收獲的必是教育的成功。教師拿起表揚的武器,就能減少學生失敗後的灰心,增加學生成功後的信心。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著收獲肯定和榮譽。一些教師只把眼光牢牢地盯在分數上,成功變為少數學生的「專利」,大部分的學生則得不到老師的關注。許多孩子說,「老師從來就沒有誇獎過我」,卻時時面對著老師有意無意的暗示:「你們不是好學生」。我們應珍惜學生心靈深處的渴望,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體驗。「很好,再試一試」,懇切的激勵,能讓失敗孕育成功;「差遠啦,別驕傲」,一味地警誡和責難,會使成功的喜悅化為烏有,甚至失去再做新嘗試的勇氣。「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屢遭失敗容易導致青少年學生的自我否定;「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長中學生的實際。體驗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是形成追求新目標、新成績的最重要的動力。某學校教師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心目中的榮譽稱號,並自己確定本學期獲得該稱號的標准。期末,教師對達到標準的同學進行獎勵,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進取心。這種激勵方法,令人感慨而又敬佩。
九、學會「IT」
這里說的「IT」也就是信息技術,隨著21世紀的來臨,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素養,成為每個社會成員能否進入信息時代的「能行證」,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教師必須首先掌握信息技術。掌握信息技術,是現代教育的必要手段;給學生創造最有利有信息環境,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則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基本任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十、學會創新
只有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教教材」、「照本宣科」的時代過去了,教師的勞動必須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新課程的實施,期待「創造」型的教師來完成。沒有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就不可能有新的課程新的教育;只有不斷進取創新的教師,才能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煥發自身的生命活力;而教師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自己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才會永遠體驗到職業的內在歡樂與尊嚴。中小學教師的創新,並不是指要有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是新的發明和創造,而是希望教師能夠謀略從不同的角度對那些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釋,不斷地探索以便改進自己的工作,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教學策略和教學風格。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也一定具有開放的頭腦、進取的精神和探究的興趣,這些品質本身就是極其重要的教育資源,因而必將會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揮強大的教育力量。
C. 新課程理念有哪些
新課程教學理念有科學性、先進性以及學習理念、學習方式、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觀等的不斷變化。
傳統的教學為老師講學生聽,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出的學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潛能學生的不同需求,給與學生選擇的空間,以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高中新課改的重要任務。
面對這一艱巨任務,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探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灌輸式講授的教學方式。
拓展資料:
課程標准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課堂模式等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當然也要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
因此,課程標准把「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作為一個基本理念,著重強調在對學習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評價的目標要多元化、手段多樣化。
新評價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及個人,尤其是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前不科學的評價觀念,以實際行動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校教育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評價時必須做到在重視結果的同時又重視過程。不能求全,只要學生在某一方面有進步的表現,盡管每個學生的表現不盡相同,也應認為他的學習是有收獲的,是成功的。
D.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什麼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4、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4)新課程下教師的理念擴展閱讀:
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E.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如何定位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感悟,充實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那麼,呢?概括起來為:1、教師將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是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第一,老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及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播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攀登;另一方面教師要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那麼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該怎樣去做呢? (1)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助他們找到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 (2)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 (3)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5)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6)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爾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而要使學生學會學習,我們教師就必須變課堂上的傳授者為學習上的引路人。2、教師將由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總是認為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主要是教師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就會有很多教師為學生成績提高不上去而苦惱。 在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角色就不再單單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並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質在於引導。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參與所教內容的探索過程,教師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導者上,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變單一主體為雙主體,在當好導演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積極參與教與學的活動。 引導的價值是無窮的,因為「給」只是給死的知識,而「導」卻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經過教師的努力引導,學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經過引導和沒有經過引導,在學生的腦子里留下的痕跡是很不一樣,因為學生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鍾,都是有效的。 教師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作為引導者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呢? (1)以催化者代替領導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2)以學習者代替無所不能者。「教學相長」,學生也可能是教師成長的一面明鏡。 (3)鼓勵學生培養自我思考與自我決定的能力。 (4)以情緒教育代替惟智教育。重視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不能把學生訓練成一部應付考試的工具。 (5)以個別創造性代替團體一致性。重視個人的學習歷程與創造才能,激發個人多元智能的真實展現。3、教師將由學生的管理者變為學生進步的協助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是被動的、學習的奴隸。課程改革中,就要實現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的教師: (1)建立起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師生倫理關系。 要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和發展的師生倫理關系,教師首先要樹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學生人格,讓學生自由充分發展自己,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尊嚴感和幸福感。並且還要不斷地提高法制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更要努力加強本身的師德修養,純化師生關系。 (2)創造和諧真誠和溫馨的師生情感關系 要建立和諧真誠和溫馨的師生情感關系,首先教師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品味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還需要教師不斷地完善個性,展現個人魅力。4、教師將由教材的忠實遵從者變為教材的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被排斥在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課程游離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資料的簡單照搬者。教師一旦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麼;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麼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就不知道怎麼出考卷。 而在這次課程改革中,由於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並且確立了國家、地方、校本課程三級管理政策,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要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基於這種現狀教師要成為教材的開發者需要怎樣去做呢? (1)教師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層次的課程知識,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只有對教材爛熟於心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具備教材開發能力。 (2)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不同層次的課程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採取有效的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使我們的學生得到最快的發展。 (3)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能力。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哪一個學科,如果僅僅是教那麼幾本教材,無論如何也是無法讓學生有更快發展的,那些優秀教師都要自己去開發一部分教材,以此來彌補教材本身的不足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我們鍛煉和提高課程開發的能力。 (4)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能力,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從而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領。 教材的開發,是需要教師的知識、能力、水平作基礎的,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5、教師將由墨守成規的執行者變為教學創新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往往無法擺脫一些固定教學模式的束縛,結果是教師成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陳腐觀念和制度的忠實執行者,所以有的時候盡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結果還是教師教得痛苦,學生學得痛苦,難以出現師生都很愉悅的教學情境。而課程改革以後,不管是在教學方式上還是教學理念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我們的教學模式如果還是停留在傳統教學的桎梏中,不能根據學生的變化與教學觀念的變化而創新我們的教學,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影響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所以教師要富有創新精神就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了。教師的創新要從哪幾方面著手呢? (1)體現在教材的處理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體現在編制和優化教法上——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會學習,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3)體現在教師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上——不僅要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而且要有突破和創新。6、教師將由知識的保管者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作為一名想開創出教育教學新領域的教師,應該不斷地去探索去研究使自己成為一名科研型教師。要想成為科研型教師,就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以研究者的思維方式,努力去探討教育教學的規律,研究如何才可以使學生盡快成長的規律,尋找不僅使學生學會而且會學的規律。 (2)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進而尋找到解決的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經常不斷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關注具體的教學情境,把教育理論應用於教學實踐,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澳大利亞有一個曾經教了30年物理的中學教師說過:「在我教學生涯的第一個10年,我認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個10年,我認識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教學生如何進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個10年,我認識到我不是在教學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對自己進行探索的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這位物理教師的話是他實踐經驗的升華,這種升華就是他不斷地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各種問題的智慧結晶。 (3)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按教學進程進程可以把反思劃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如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仔細斟酌一個問題如何提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達老師的意思,這種對提問方法和策略的思考就是教學前反思。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地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後反思是指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從教育的角度講,反思性教學能夠改進教育實踐,提高教育質量;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反思性教學可以全面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使教師成長為研究型的教育者;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教師的反思性教學有利於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一個善於反思的教師,才是最有發展潛力的教師。樹立反思意識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保持一種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永不滿足的意識,不斷喚醒自己的內驅力,這樣才會不斷地反思、不斷地進步。 (4)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出現問題後努力去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努力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把問題作為自己不斷進步的前進動力,這樣問題就會成為你一筆寶貴的財富,就會促使你在教育教學領域內擁有更多的研究碩果。 (5)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作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僅僅做到以上幾方面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做一名善於總結經驗的「有心人」。其實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你的教學生涯中都會積累下若干非常寶貴的經驗教訓,關鍵是你會是否把它們整理了出來,你是否把它作為自己資源庫里的寶貴資源了,如果還沒有,請你馬上行動。教師角色的定位要求我們必須有新的教學行為方式:做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促進者,做善於發現和開發學生潛能的伯樂,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做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引導者,做與學生平等相處、和諧發展的知心朋友。 總之,新課程環境下教師角色的定位有助於我們盡快適應新的課程標准,同時有助於我們努力地把教育工作當作一種事業來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F.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做一名好教師
針對新課程的改革,教師們都在議論和思考;新課程理念下怎樣才能上好每一堂課?如何領會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與教材改革達到完美統一,並在新教材教學中利用教育觀念、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針對這些疑惑,本人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學習和實踐,結合自己的理論研究、教學經驗,談一些新課程理念下如何當教師的思考和想法。 一、做一個科研型的教師 教師的從教之日,正是重新學習之時。新時代要求教師具備的不只是教育水平,還要有直面新情況、分析新問題、解決新矛盾的本領。在學校領導的指引下,我積極投身學校教育科研,不斷地更新觀念,吸收新知識,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不管是語文還是數學,都是從激趣入手,讓學生從趣味中快樂地接受我的教學,形成了自己的「激趣教學法」。每節課在導入的時候,都要用一些詼諧幽默的話語吸引學生,讓學生把精力集中到我的教學上來。 有一次,我在上課之前准備幾個洗得乾乾凈凈的蘿卜,一進教室就對學生說:「『小兔崽崽』們,今天『兔媽媽』給你們帶來了好吃的蘿卜,誰上課最認真最聽講,我就把蘿卜獎給誰。」一席話就把學生逗得哈哈大笑,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整個課堂上,學生們乾脆叫我「兔媽媽」。這個開場白,一直到現在好多學生都還記得,有的學生還在稱呼我「兔媽媽」呢。學校多次在學生中進行測評,大多數學生都表示,我是一個深受他們喜愛的老師,都樂意我為他們上課。 二、做一個理念新的教師 目前,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已在臨湘市全面推開,在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所教的學科,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數學課上,我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學習情境,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發現,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提高學習能力。在數學課的面積教學上,我一改以往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傳統教學方式,在學生中開展探究式學習,帶學生到田野里針對不同的田塊形狀進行面積計算教學,使學生的知識來源不只是老師,更多的是來自對書本的理解和與同伴的交流,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我在實踐的同時,也不忘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設計《可能性》在全市小學數學教學案例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論文《細微之處見真情》在2008年臨湘市教育局開展的「我用大愛寫人生」師德建設主題教育活動徵文中榮獲一等獎。 三、做一個富有責任心的教師 在教師生涯中,我一直保持著固有的工作作風,用執著追求事業,用真誠打動家長,用責任呵護學生。不管是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始終把學生的安全擺到第一位。堅持每天早上學生到校前趕到學校,陪伴學生,深得家長信任,有的家長外出辦事一天兩天不回來,就把孩子委託給我。 今年上半年,班上一名叫方懿雨的女孩突然打電話給我,說她爸爸媽媽都不在家。為此,我立即把她接到家裡,用電話與她父母聯系,結果電話一直不通。她父母是做生意的,我擔心出意外,就不時地用電話與他們聯系,直到晚上10點,電話終於通了,懿雨的父親說:「我和她媽媽到一個山裡辦一件急事,以為一下子就可以趕回去的,返回時,山民砍樹裝車把路給堵了,山裡電話打不出去,與家裡聯系不上,我知道孩子一定會找你的,謝謝你,謝謝你,真是謝謝你。」通過這件事,我的聲譽在家長們的心目中迅速提升,都放心地把孩子送到我的班上。 總之,要成為一名好老師,並不僅僅只是以上幾條,它需要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長期摸索、總結。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白,好教師並非是全能教師,我們不必力求完美。對於某些人而言,他認為當一名老師或一名班級管理者,就必須要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如果有任何無法解答的問題,就會被學生笑話。這些人可能會成為最糟糕的老師。有時候對一位老師而言,最好的答案也許是「不知道」。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追求完美只是一種處事的態度。因此世上沒有什麼都知道的完人,老師也一樣。承認你所不知表示你還在學習。老師,也仍然是個學生,仍然需要不斷地充實學習。
G.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觀念應有哪些轉變
傳統教育老師的教育理念是主導學生學習,而現在應該是引導學習學習!
傳統的學習中,學生過於依賴老師,學習處於被動!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應提高引導能力,主動是推動輔助學習主動學習!
H.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怎樣備課
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不斷深入,新的教學理念必然引起我們對教學作全面反思。但課改不能僅停留在觀念的變革上,它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來完成。對學校來講,對廣大教師來講,最重要、最關鍵的是要加快教學創新,改革課程實施方式,提高課程實施水平。新課程下新老教材的課怎麼上?實行新課程後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核心的問題就歸結到如何備課上。 當前,我校的師資不算緊、課程不算多,教師任務不算很重,教師為應付檢查(教師應付學校檢查,學校應付上級檢查)照抄舊教案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導致教案流於形式,把動態的學生排除在教案之外,仍是知識灌輸為目的的舊備課模式的翻版。另外,一些老教師教法陳舊、思想觀念轉變慢,新課改對他們來說只是穿新鞋走老路;部份青年教師剛走上教學崗位,沒有經過系統的理論培訓,憑著對工作的熱情和個人喜好備課、上課,他們某些觀點新奇,但得不到理論支持;骨幹教師雖然走在課改前沿,但他們校內外活動多,好的觀點和做法僅僅在每學期的一兩次教研課、公開課中體現平時亦忙於應付。就是有些教研組組織的集體備課,其實質仍然是應付檢查(教研活動檢查)的個人備課。因為,教研組的做法一般是,把備課的任務分配給幾位教師,每人承擔一定量的備課任務,然後交流(交換)。這種集體備課雖有交流、自主修改,但缺少情感的溝通,缺少爭論,缺少商榷,缺少思維碰撞。這樣備課只是手工勞動;幾乎沒有經過大腦的過濾的教案,只能是財產的浪費,體力的浪費,生命的浪費。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新課程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那麼面對新課程教師怎樣備課呢?下面就新課改下的備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揚棄傳統的備課觀,樹立互動生成的備課 揚棄意味著繼承和發展。備課的內涵極為豐富,有對教材的鑽研,有對學生的了解,有教法的設計,有教學資源的開發、選擇和利用,還有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等。直面新課改,我們不能把傳統的備課觀一棍子打死,而要實事求是,科學分析,進行揚棄。如傳統備課中提出的吃透兩頭,掌握雙基和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的知識和技能相吻合,並不矛盾。關鍵是教師在備課時,要創造性的工作,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考慮進去,設計出符合新理念的方案,並在實施中,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達到三維目標。 新課程理論指出: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參與,意味著對話,即學生與教材的對話,與教師的對話;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教師角色將由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上課不再是執行教案者,而是和學生一起分享理解的互動生成者。因此,教師要樹立互動生成的備課觀。教師的備課,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交往的平台,具體地說:一是能讓學生全面參與學習;二是能讓學生有效的合作學習;三是能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習過程;四是要能關注學習的積極評價。 二、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無數專家用心血與經驗寫成的。能成為教材,自有其價值存在與相應的精神穿透。這就要求我們備課前一定要先對全冊教材內容有個簡要地了解與整理,對整個知識系統有個全面的感知,再針對單位備課內容進行具體設計,最終形成程序方案。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再好的教材也有缺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牢記《課標》所指出的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這牽涉到備學生情況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學生對教材內容非常熟悉,則需對教學難度予以適度的提升,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 挑戰;如果對學生來說教材內容比較難,較為抽象難解,則要考慮是否變換設計角度與思路,降低內容的難度與坡度,使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體驗成功,激發良好的學習意願。然而,備學生是一個復雜、難把握、具有較高彈性的問題,為使每節課都能確保順利,遇到問題有個迴旋的餘地,教師必須做好教學時的應急預案,也就是盡可能的多想幾種可能。在不斷解決問題,戰勝問題的創造性勞動中逐漸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創造性使用教材還包括揚棄教材中的某些內容、某些做法,使之更加完善與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三、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而教學資源不僅僅包括課本、教參、練習冊等課堂教學資源,也包括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等課外教學資源,還包括每個學生所生活的社區、家庭等等。資源的外延。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是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應該注意的是,學生也是課程資源的設計者和開發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學生往往擁有著和教師同樣甚至更多的信息,而他們往往有自己不同於成人的獨特的視角。所以教師應當積極順應信息時代的這種變化,把過去教師單向封閉的備課轉變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備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引導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參與備課。這樣課堂的空間將會更加深廣,教學效果也會更佳。 四、提倡集體備課,努力將新課程理念體現在教學行為上。 藉助於集體備課加強對課程、對教材、對教學的研究與交流,用科研提升教研,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研究課程改革,進而有效的幫助組內每一位教師將新課程理念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上,作用於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學生的全面發展上。有效的集體備課,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環節: 1、個人預案 集體備課的前提是教師獨自寫出個人預案。每位教師生活閱歷、教學經驗、教學風格互不相同,因此教師鑽研教材、設計個人預案時,不必寫詳案,而是個人在某個環節的獨特見解,或是對他人教案某些認同章節的摘錄、修補。個人預案能充分展示出自己獨自的教學風格,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勢,這正是集體備課的良好開端。 2、集體研討 在教研組里,分單元確定中心發言人、定時間、定主題進行集體討論。採取先逐人談設計意圖、教法學法指導、學生參與情況,即交流個人預案;再共同探討,確立共性的東西,形成共識,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中心發言人把討論過程及內容作好詳盡的記錄,整理形成材料並作總結發言。 3、整合實踐 中心發言人從總結材料入手,把優秀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設計,融入本單元教案,訴諸筆端,形成一套完整的集體詳案,再分發給組內成員。這時的集體詳案,雖經過前兩個階段的交流與研討已比較合理,但每個教師的觀念與行動間還有一定距離,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更大的提高。因此,每一位老師要以集體詳案為藍本,根據自身的教學特色,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設計進行二次加工,並在實踐中檢驗教學設計是否合理而完善。 4、認真反思 新課程對我們的傳統教學經驗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經驗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備課中的反思,使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教學經驗的局限性,並經過反思使我們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的思維加工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並最終得到提煉,得到升華。從這個意義出發,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梁。 5、實踐成案 每一位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對上一環節的教學設計的反思稿進行再實踐,即運用反思稿在自己班級里進行教學,驗證反思後形成的解決方案是否切實有效。在這一過程中,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從而又進入反思與修正,並形成一個比較完善合理的教學案例成案。從以上幾個環節來看,備課確實是一個生成的、動態的過程,在師師、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必然會在思維的交鋒、思維的碰撞中,撞擊出智慧的火花,留下真實的缺憾。這些不可多得的寶貴的教學資源,激發我們對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細致分析,進行案例分析,進而面對現實中的真實問題時,能隨時提取移植,做到舉一反三。 總之,備課也是實踐新課程理念。然而,要備好課並在備課中有效的實施新課程,就得更新備課的概念,懂得備課不等同於寫教案。書寫教案是備課,查閱資料是備課,了解學情是備課,上課後的教學反思、總結更是備課,而且是重要的環節。
I.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具備哪些素養
一、語言具有魅力
1、具有較好的語言素養
言為心聲,語言是心靈的外殼。不同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態度情感,教師應該善於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情感。如請學生回答問題時,應該用鼓勵性、期望性的語言;學生回答正確時,應該用肯定性、贊揚性的語言;學生回答不對時,應該用諒解性、引導性的語言。這樣的語言就比較容易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2、具有煽情的素質。
像優秀班主任李艷敏老師講的:「新時代下的老師必須具備煽情的素質」,是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鉤起孩子學習的慾望,這是老師組織好課堂、上好課的前提。一位名師必須具有煽情的能力。在數學課上能夠聽到諸如「情真真意切切、凄凄慘慘、紅花與綠葉」等悲涼的聲音,也能聽到「耶、耶、耶」的歡呼聲,可想而知,這是怎樣的課堂。這樣的課怎不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3、具有一顆等待的寬容心。
只要給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就不要掠奪他回答問題的機會。在課堂上一定要學會等待。所以,教師必須具有一顆寬容的心。有的學生語言跟不上思維走的快。腦子里想到的不一定能及時表達出來,這時老師最需要耐心的等待,精心的引導,直到學生能夠回答出問題。寬容精神是一種「人不知而不慍」的修養,這樣的人不會喋喋不休地抱怨;賞識意識是對他人表達真誠的認可和尊重;激情指的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
二,具有良好的肢體動作語言
「情動於中而形於外」。一個人的態度情感往往有意無意地通過外部的表情動作而流露出來。同樣的道理,教師應有意識地通過表情動作來表達自己對學生的態度,達到學生心靈交流的目的。如贊許的點頭,會心的微笑,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等都可表達教師對學生的愛心和善意,使學生有被重視感和被關懷感。這里要特別強調微笑的價值。微笑是最能表情達意的面部表情動作。微笑能表達友好態度,微笑能使學生的心裡感到輕松。藉助微笑可以表達出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態度,發自內心的微笑意味著:「我喜歡你們」,「對你們的回答我很感興趣」,「和你們在一起我很愉快」,以及「我相信你們也會喜歡我」。相反,如果一個教師不懂得微笑,那麼學生可能會認為這個教師對他們並無好感,或者認為這個教師冷漠無情,不好接近。
三、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還必須在課堂上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