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課程銜接到小學

幼兒園課程銜接到小學

發布時間: 2021-03-08 12:08:22

A. 有沒有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班呀孩子快放假了,求推薦

一、幼小銜接工作及其重要性幼小銜接工作:指的是幼兒園與小學根據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及兒童終身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的採取適宜的教育措施和手段,幫助兒童逐步學會獨立生活與學習,使兒童入小學後能較快的適應新生活,減少兩種教育的差異給兒童身心帶來的負面影響,為其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幼小銜接是幼兒園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幼兒園大班的重要內容。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連續性要求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相銜接,幼兒園為小學作預備,階段性要求各自的教育內容、要求、途徑、方法符合兒童發展,帶有明顯的、不同的階段特點。兒童從幼兒園大班進入小學是一個重要轉折,是兒童主體對變化的外界環境重新適應的時期。因此需要幼兒園與小學重視並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一)幼小銜接是對幼兒園三年教育工作目標的檢驗兒童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連續發展的過程。幼兒園、小學作為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要能夠很好的過渡,並取得很好的效果,銜接很重要。例如:幼兒園兒童在心理品質方面,注意感知、記憶的隨意性較差,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抽象能力差而在小學的課程如語文、數學等課程的學習中都要依賴抽象思維來學習。在情感意志水平上,幼兒園兒童的獨立性、自主性開始萌芽,在學習階段完成的是集體意識、堅持性和自製力及對學習方式、作息時間、環境的適應幼兒園三年的教育工作都在為兒童身心發展服務,為上小學接受小學教育在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行為習慣上工作精神的准備,這樣在工作情況正常及時做適宜的准備,幼兒園與小學先解釋,入學適應就好會很快適應。(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可以提高基礎教育的起點小學教育是基礎,就像高樓大廈的地基,只有地基打好了這座大樓才更穩,基礎學好了終身教育才可以更好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是基礎的基礎在幼兒園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兒童是否具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否具備相應的學習能力,是否積極太愉快的適應學校的教育要求,能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對孩子以後的學習生活影響很大。幼兒園教育是基礎的基礎,幼兒園的教育是負責把一個身體心理都發育不完善處於萌芽狀態的兒童逐步培養成可以受正式學校教育的學習者。只有在幼兒園里促進兒童身體動作的發展,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發展兒童的語言及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兒童良好的個性品質,讓兒童在大班就在學習方面就做好入學准備。例如:培養兒童嚮往小學學習的感情,希望做一名光榮的小學生和少先隊隊員,提高其學習能力,培養責任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自製力,調整作息時間,以有利於兒童入小學後更好的適應。從一年級,在學習中兒童難免會遇到重重困難,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容易感到壓抑、自卑、失去學習的自信,對老師、同學往往會冷淡,迴避甚至疏遠,對立。在大班做好上小學的准備,循序漸進地實行慢過渡,適應過程就會比較順利,兒童在身心發展不致受太多的挫折,新的環境,要求更能促進和加速兒童身心發展,促進兒童往後更好的發展。二、當前的幼小學銜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一)小學和幼兒園之間對銜接工作不重視、少溝通小學與幼兒園的教學任務、內容及大綱要求的不同,從而使小學與幼兒園之間缺少溝通各自按各自的軌道走,沒有嚴格的聯系制度。許多幼兒園的教師不知道小學的具體教學要求,盲目將小學的教學內容提前到幼兒園教育甚至不對幼兒進行入小學的必要心理及習慣的准備。有的學前班不顧幼兒應該學什麼,能接受什麼而盲目的追隨家長的思想引進拼音、識字、及10以上的算術,從而使剛上一年級的兒童認為「這些我都會」而不認真聽課。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方法不同,有的小學教師不了解剛入小學孩子的心理認知規律,不知道使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對小學生採取重復多遍的抄寫,從而使兒童邊哭邊寫、心情煩躁、越寫越丑、越寫越錯對學習產生反感和恐懼。(二)錯誤理解幼小銜接,單純在物質上和知識上做准備1.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每個家長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有的家長在孩字剛牙牙學語的時候就強硬讓孩子學習漢字;有的家長把小學教材提前教學認為這樣做就不會輸在起跑線上,結果等兒童上小學以後就會自認為「這些我都知道」「這我都會」,對學習失去了好奇心和新鮮感。上課老師講課,聽不進去,做小動作,注意力難以集中。不好的學習習慣養成,造成孩子認識的字不少,不知道正確的筆畫名稱和順序,握筆姿勢不對;雖學會了10以上的加減法,卻對10以內的數概念弄不清,全靠孩子手指算,速度慢,錯誤多。家長急於求成,反而使兒童求知興趣下降,學習動力不強,缺乏上進心。2.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有不少家長嚇唬孩子「上了小學就沒時間玩了」、「小學老師管得嚴」,或有些孩子看見過鄰居或親戚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而受到家長打罵的事實,在一些孩子心理上過早的形成了「上學累、老師凶、上學苦」的恐懼,產生的厭學心理。有些家長擔心孩子上小學以後會跟不上課就到處詢問幼小銜接班;有些幼兒園為了讓家長看到成績盲目的教授識字、數學等小學知識卻忽視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學習習慣。(三)小學教師偏重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技能的研究由於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教師偏重教學大綱上的任務與目標,很少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情感特點,興趣愛好和困難所在。小學階段的主導活動是各種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以上課為主要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不像幼兒園那樣生動活潑而是相對固定、單一,小學教師也不像幼兒教師那樣時時刻刻的關注孩子,而是在上完課後就離開,與孩子接觸少。(四)家長與學校的合作教育不夠在當今都是獨生子的情況下,部分家長過度保護和嬌寵孩子,使之在入小學後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反應比較強烈。有一些孩子任性、嬌氣、依賴性強,以我為中心和生活自理能力差,比其他同學學習更感到吃力,他們不會打掃整理教室,不會獨立整理書包,經常丟三落四,不懂得集體生活,不會團結合作等,缺乏獨立的能力。這都會使他們容易產生厭學逃學傾向。家長要同學校合作,鼓勵孩子自立自強。三、解決幼小銜接工作問題的措施(一)幼兒園的銜接工作1.有計劃地與附近的小學加強聯系。幼兒園與小學要進行定期溝通,了解彼此教育改革工作的進程及小學一年級的教學計劃、要求、各科大綱的基本內容,以便銜接工作的穩定性、一致性;要找出一年級與大班各項要求的差距,制定出有利於銜接工作的大班教學方案;請優秀的本園畢業生介紹小學生活情況及帶兒童定期參觀小學的教學形式和活動,如:六一少先隊員入隊儀式。熟悉小學環境,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熱愛和嚮往。2.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適應性。適應性主要體現在培養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人際交往能力、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培養幼兒主動性就是培養幼兒在幼兒園教育中的自信心,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積極態度,激發幼兒對活動的參與慾望和興趣,鼓勵他們去探索,去嘗試,並使他們盡量獲得成功的體驗。研究證明,富於主動性的幼兒思維活躍,做事有信心,能主動的學習,更好的適應小學新環境。培養幼兒的獨立性,這與入學後的適應關系很大,很多幼兒因為不能自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被嘲笑從而影響身體和學習,獨立性和生活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家庭和幼兒園的合作才能實現。家園合作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幫助幼兒學會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收拾玩具,自己脫衣服等。有些幼兒膽小,面對新的人際關系環境不能適應,不能主動地與同伴交往或與同伴不能友好相處,遇到問題不敢問老師或向老師尋求幫助,沒有新朋友,久而久之學習興趣減退,學習的吸引力消失不願上學,因此在幼兒園里必須發展幼兒的人際關系交往能力,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交往環境,鼓勵幼兒園之間,幼兒與老師之間的交往,讓幼兒感受到於老師、同伴在一起的愉快,增長幼兒的人際關系知識,技能和能力。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幼兒在幼兒園自由成了習慣,上小學後會有各種各樣的規則和任務,在大班就要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如:進老師公室要報告,手要放好不能做小動作,作業要准時做完。要適當約束其行為,上課不能下課亂跑。3.幫助幼兒做好入學前的學習准備。幼兒在上小學之前幼兒園要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愛看圖書的習慣,做事認真,注意力集中地聽老師講話,保持文具、書本整潔;還要培養幼兒對知識的好奇心,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積極的探索,培養他們做事堅持不懈、不怕困難的品質,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二)小學的銜接工作做好幼小銜接的工作,小學方面的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小學要適當了解幼兒園的教學方法及內容,適當減少語文、數學的書面作業,把思想品德與故事結合起來。課堂上,適當增加興趣活動,語言表演、自製小型游戲器材,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2.教師要改革教材教法,靈活安排教學活動,建立起既啟發學生思維,又能保證完整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3.減輕作業負擔,開辟多種學習通道,全面發展。採取課內課外結合,加強德智體美多種領域活動之間的聯系。4.對兒童要寬容、理解和接受。加強教師與學生的聯系,及時撫慰焦慮的心情,用朋友的方式、實際的幫助,調動與發揮兒童的主動精神,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指導教訓孩子。(三)家長要做好配合工作1.激發孩子對新校園的嚮往之情。一般說來,孩子到了六、七歲的年齡,心理和身體各個方面都基本上具備了接受小學教育的條件。這一階段,由於環境、家庭、學校的影響,兒童開始羨慕小學生的生活,羨慕新書本、新書包、新鉛筆盒,羨慕紅領巾等。兒童心理的發展和客觀環境的影響,使他們產生了上學讀書的強烈願望,時時刻刻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美好情懷。比如:當孩子拿著書,纏著你講故事時,你乘機告訴他:「等你上學了,自己就能讀故事了。到那時,你就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可以講故事給爸爸、媽媽聽了。」以此來培養孩子對學校的嚮往之情和渴望獲得知識的熱情。干萬不要隨便嚇唬孩子:「你再調皮,等上了學,讓老師好好整你!」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使孩子未入學校就產生恐懼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礙。2.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孩子能做和應該做的事情,應讓孩子自己去做。家長要幫助他們在實際行動中克服困難,而不要代替他們克服困難,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不斷給予鼓舞,使其具有較強的信心和決心,以至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此外,還要在克服困難的方法和技術上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孩子掌握克服困難的技巧,少走彎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該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給兒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導他學會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學會穿衣、洗臉、疊被、整理房間、端飯、擦桌子、掃地等小事。3.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幼兒教育是在游戲和活動中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學方式表現出很強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學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學任務的,教師是有系統、有步驟地進行教學的,與幼兒園教育相比,知識性較強。剛入小學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賴性,行為上的無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適應小學生活,給學習帶來一些困難。例如,我們發現有這樣一些學生,剛入學幾天,因好奇心強,上學特別積極,渾身是勁,可是沒過多久,熱情就冷淡了,特別想念幼兒園,哭著要上幼兒園,不願意上學。這就是我們小學教育中常見的「戀園」現象。「戀園」現象表明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生的學習生活,還在懷念幼兒園的生活方式。此時,做家長的千萬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罵一頓,而應該關心孩子,關注孩子的點滴變化,靜心耐心教育、引導孩子,從心理上和思想上與孩子取得溝通,幫助孩子調整心態,調節生活規律。可以帶他去幼兒園看看,請教過他的幼兒園老師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談談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難,幫他解決困難;還可以講講身邊同齡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話故事,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增強信心。4.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濃厚的學習興趣、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樣,在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受益終身。轉變家長觀念,形成教育合力,要是幼兒順利的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更快適應小學生活,光靠幼兒園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幼小銜接工作中家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很多家長認為提前學會認識的字孩子上小學後就能跟上課程就會適應,要改變這個觀念。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觀念,在家庭教育中正確的引導孩子做好入學心理准備,注重對孩子注意力和意志力的培養,讓孩子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不嬌慣、寵愛、溺愛孩子。台灣學者李慧雲曾經說過:你是射手,孩子是弓上的箭。不要急,不要慌,多一份仔細多一些力量把箭射向更高更遠的地方1。綜上所述,小學、幼兒園、家長三方盡一切努力,做好幼小銜接供作,縮小過渡的「坡度」,讓幼兒可以更快更好的適應小學生活,為孩子將來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B. 如何做好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工作

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一,為什麼要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小銜接就是指由幼兒園進入到小學低年級在教育中的連接。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根據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而設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務的教育結構,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了不同的教育階段。而連續性規律又決定了銜接存在的意義。 1.教育的性質、內容不同。 幼兒園是一個保教並重非義務教育機構。幼兒以游戲為主,教師的指導方法靈活多樣,沒有考試制度。而小學教育屬義務教育階段,主導活動是根據國家統一計劃、大綱規定的各種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教學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氛圍嚴肅。有一定的家庭作業和必要的考試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兒園的生活節奏是寬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戲活動的時間較多,生活管理不帶強制性。而小學階段的生活節奏快速緊張,作息制度非常嚴格,每天上課時間較長,紀律及行為規范帶有強制性。 3.環境設置不同 幼兒園環境的設置生動活潑,色彩亮麗,有許多的活動區域,在其中有豐富的活動玩具和材料供幼兒動手操作擺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游戲及同伴進行交往。小學的教室的環境布置相對嚴肅,成套的課桌椅排列固定。學生自由選擇活動的機會相對較少。 4.師生關系不同 幼兒園教師與幼兒個別接觸的機會多,時間長,涉及面廣。師幼關系融洽和諧。幼兒的安全感和被愛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小學師生接觸局限在課堂之內,個別接觸少,涉及面較小。 5.社會及成人對兒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成人對小學生的要求相對嚴格具體,期望值高,這給兒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 6.教學知識結構不同 幼兒園學習內容是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關的淺顯知識,以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概括、想像、語言表達、邏輯思維的能力等為主。小學的教育內容是系統的學科知識,是以符號為媒介的學科知識,它的抽象水平相對較高,這種學習內容只有當學習者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時才能理解和接受。 同時,小學生活對幼兒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兒童初入學時由於幼小銜接不當經常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會適應方面,及情緒方面的不良適應表現如食慾不振,自信心不足,學習興趣降低, 不會和諧交往,厭學等。 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初入學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並對其今後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消極影響。 因此搞好幼小銜接工作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它既有利於兒童入學前後的學習和發展,也為以後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當前我縣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嚴重 很多幼兒園,尤其是一些中小幼兒園和鄉村幼兒園把入學准備片面的理解為認字,做數學題,並以此作為評價幼兒園教育的指標。像小學生一樣寫作業、背誦課文。由於教學內容背離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這不但不利於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極大的挫傷了幼兒學習的興趣。這不僅影響幼兒上小學,甚至影響他們今後對學習的不良情緒。 2.幼小銜接的片面性 幼小銜接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全面性,不應僅偏向某一方面。目前的幼小銜接工作中偏重智力的傾向比較嚴重。近年來,有些幼兒園對幼兒智力因素極為重視。這些幼兒園教育中有時忽視了兒童傾聽、表達等各種能力的提高, 忽視了兒童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忽視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這樣使幼兒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校的規矩和課堂常規缺乏了解。另外如握筆姿勢和坐姿不當等不良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也將影響日後兒童的有效學習。 3.幼小銜接的單向性 不少幼兒園把幼小銜接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做,積極開展幼兒入學前的准備工作,無論是在教學要求、內容、方法還是作息時間方面都主動向小學靠攏。但小學卻無動於衷,很少考慮初入學兒童的特點,有的小學甚至給幼兒入學設置各種台階,形成銜接上的一邊倒,形成銜接工作的單向性。幼小銜接既不是幼兒園小學化,也不是小學幼兒園化,雙向准備才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有效途徑。 4.幼小銜接的突擊性 銜接工作是一場持久戰。其實,銜接工作在幼兒一入園就開始了,整個幼兒教育時期都要為兒童小學和今後的成長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質准備。而在大班,是要側重做好兒童入小學的特殊准備,如通過游戲和繪畫等活動培養兒童寫字所需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等。但大多數幼兒園在兒童將要入學的前半年才做銜接工作, 在大班對幼兒進行相應的突擊訓練,這些做法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在兒童3、4歲剛入園時就加以逐步的培養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規則意識等和正確的姿勢、良好的習慣等。如果在最後時期才進行強化訓練,急於求成,會使兒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壓力驟然加大,難以適應,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還使兒童對小學和未來的學習產生畏懼情緒。幼小銜接是長期的工作。 5.入學准備的表面性。 不少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幼兒園大班,在大班末期按小學教學方式上課,改變一下課桌的擺放形式,延長課時,或帶幼兒去參觀小學,請小學生回園介紹學習生活等。而兒童的適應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製力等常常被忽略了。這些對解決幼小銜接問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三,針對問題,明確思路 1.遵循兒童發展的特點,明確銜接任務 兒童的發展既是階段性的,又是連續性的,學前兒童和小學生確有不同階段的特點,但是一個孩子決不可能在跨入小學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兒的特點。為適應兒童在此時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促進其健康成長,幼兒園要創設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兒童適應小學生活,而要強調讓教育適應兒童的發展。用科學的方法啟迪和開發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健康的體質、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怕困難的進取精神、不依賴他人的獨立創新意識、主動積極的求知慾望和活潑開朗的性格等。 2.依據銜接工作的規律,突出銜接原則 (1)、雙向性原則 雙向性是指小學和幼兒園相互銜接,園領導和老師要設法與小學溝通,既要保持幼兒園的獨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與小學保持連續性,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創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是指銜接的內容要包括體、智、德、美各個方面。入學准備是全面素質的准備,包括身體、學習和社會性適應等方面。教師和家長最關心的是兒童的學習,最苦惱的是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能力,而兒童的身體素質和社會適應性能力對學習又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幼小銜接應是全面的銜接。 (3)、漸進性原則 漸進性是指從幼兒入園之初就開始逐步做銜接工作。兒童某方面的能力和習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將幼兒入學前應具備的各方面素質分解成不同層次、水平的教育目標,劃分到不同階段的教育中去完成。銜接工作應該兒童一入園就開始,整個幼兒教育時期,都要為兒童入小學和今後的成長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質准備。在學前的最後一年,側重做好兒童入小學的特殊准備,如通過游戲和繪畫等活動培養兒童寫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線格等。 3.從實際出發,找准銜接點 由於兒童所處的區域不同(如縣城和農村),所受學前教育時間長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學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學前三年教育),因此他們入學前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各方面的發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須依據上述條件來確定銜接的重點,以點帶面,

C. 論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有效措施 論文在做的過程中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幼小銜接工作及其重要性

幼小銜接工作:指的是幼兒園與小學根據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及兒童終身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的採取適宜的教育措施和手段,幫助兒童逐步學會獨立生活與學習,使兒童入小學後能較快的適應新生活,減少兩種教育的差異給兒童身心帶來的負面影響,為其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幼兒園大班的重要內容。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連續性要求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相銜接,幼兒園為小學作預備,階段性要求各自的教育內容、要求、途徑、方法符合兒童發展,帶有明顯的、不同的階段特點。兒童從幼兒園大班進入小學是一個重要轉折,是兒童主體對變化的外界環境重新適應的時期。因此需要幼兒園與小學重視並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一)幼小銜接是對幼兒園三年教育工作目標的檢驗

兒童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連續發展的過程。幼兒園、小學作為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要能夠很好的過渡,並取得很好的效果,銜接很重要。例如:幼兒園兒童在心理品質方面,注意感知、記憶的隨意性較差,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抽象能力差而在小學的課程如語文、數學等課程的學習中都要依賴抽象思維來學習。在情感意志水平上,幼兒園兒童的獨立性、自主性開始萌芽,在學習階段完成的是集體意識、堅持性和自製力及對學習方式、作息時間、環境的適應

幼兒園三年的教育工作都在為兒童身心發展服務,為上小學接受小學教育在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行為習慣上工作精神的准備,這樣在工作情況正常及時做適宜的准備,幼兒園與小學先解釋,入學適應就好會很快適應。

(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可以提高基礎教育的起點

小學教育是基礎,就像高樓大廈的地基,只有地基打好了這座大樓才更穩,基礎學好了終身教育才可以更好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是基礎的基礎在幼兒園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兒童是否具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否具備相應的學習能力,是否積極太愉快的適應學校的教育要求,能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對孩子以後的學習生活影響很大。

幼兒園教育是基礎的基礎,幼兒園的教育是負責把一個身體心理都發育不完善處於萌芽狀態的兒童逐步培養成可以受正式學校教育的學習者。只有在幼兒園里促進兒童身體動作的發展,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發展兒童的語言及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兒童良好的個性品質,讓兒童在大班就在學習方面就做好入學准備。例如:培養兒童嚮往小學學習的感情,希望做一名光榮的小學生和少先隊隊員,提高其學習能力,培養責任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自製力,調整作息時間,以有利於兒童入小學後更好的適應。從一年級,在學習中兒童難免會遇到重重困難,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容易感到壓抑、自卑、失去學習的自信,對老師、同學往往會冷淡,迴避甚至疏遠,對立。在大班做好上小學的准備,循序漸進地實行慢過渡,適應過程就會比較順利,兒童在身心發展不致受太多的挫折,新的環境,要求更能促進和加速兒童身心發展,促進兒童往後更好的發展。

二、當前的幼小學銜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和幼兒園之間對銜接工作不重視、少溝通

小學與幼兒園的教學任務、內容及大綱要求的不同,從而使小學與幼兒園之間缺少溝通各自按各自的軌道走,沒有嚴格的聯系制度。許多幼兒園的教師不知道小學的具體教學要求,盲目將小學的教學內容提前到幼兒園教育甚至不對幼兒進行入小學的必要心理及習慣的准備。有的學前班不顧幼兒應該學什麼,能接受什麼而盲目的追隨家長的思想引進拼音、識字、及10以上的算術,從而使剛上一年級的兒童認為「這些我都會」而不認真聽課。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方法不同,有的小學教師不了解剛入小學孩子的心理認知規律,不知道使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對小學生採取重復多遍的抄寫,從而使兒童邊哭邊寫、心情煩躁、越寫越丑、越寫越錯對學習產生反感和恐懼。

(二)錯誤理解幼小銜接,單純在物質上和知識上做准備

  1. 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每個家長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有的家長在孩字剛牙牙學語的時候就強硬讓孩子學習漢字;有的家長把小學教材提前教學認為這樣做就不會輸在起跑線上,結果等兒童上小學以後就會自認為「這些我都知道」「這我都會」,對學習失去了好奇心和新鮮感。上課老師講課,聽不進去,做小動作,注意力難以集中。不好的學習習慣養成,造成孩子認識的字不少,不知道正確的筆畫名稱和順序,握筆姿勢不對;雖學會了10以上的加減法,卻對10以內的數概念弄不清,全靠孩子手指算,速度慢,錯誤多。家長急於求成,反而使兒童求知興趣下降,學習動力不強,缺乏上進心。

  2. 2.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有不少家長嚇唬孩子「上了小學就沒時間玩了」、「小學老師管得嚴」,或有些孩子看見過鄰居或親戚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而受到家長打罵的事實,在一些孩子心理上過早的形成了「上學累、老師凶、上學苦」的恐懼,產生的厭學心理。有些家長擔心孩子上小學以後會跟不上課就到處詢問幼小銜接班;有些幼兒園為了讓家長看到成績盲目的教授識字、數學等小學知識卻忽視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學習習慣。

  3. (三)小學教師偏重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技能的研究

  4. 由於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教師偏重教學大綱上的任務與目標,很少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情感特點,興趣愛好和困難所在。小學階段的主導活動是各種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以上課為主要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不像幼兒園那樣生動活潑而是相對固定、單一,小學教師也不像幼兒教師那樣時時刻刻的關注孩子,而是在上完課後就離開,與孩子接觸少。

  5. (四)家長與學校的合作教育不夠

  6. 在當今都是獨生子的情況下,部分家長過度保護和嬌寵孩子,使之在入小學後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反應比較強烈。有一些孩子任性、嬌氣、依賴性強,以我為中心和生活自理能力差,比其他同學學習更感到吃力,他們不會打掃整理教室,不會獨立整理書包,經常丟三落四,不懂得集體生活,不會團結合作等,缺乏獨立的能力。這都會使他們容易產生厭學逃學傾向。家長要同學校合作,鼓勵孩子自立自強。

  7. 三、解決幼小銜接工作問題的措施

  8. (一)幼兒園的銜接工作

  9. 1.有計劃地與附近的小學加強聯系。幼兒園與小學要進行定期溝通,了解彼此教育改革工作的進程及小學一年級的教學計劃、要求、各科大綱的基本內容,以便銜接工作的穩定性、一致性;要找出一年級與大班各項要求的差距,制定出有利於銜接工作的大班教學方案;請優秀的本園畢業生介紹小學生活情況及帶兒童定期參觀小學的教學形式和活動,如:六一少先隊員入隊儀式。熟悉小學環境,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10. 2.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適應性。

  11. 適應性主要體現在培養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人際交往能力、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

  12. 培養幼兒主動性就是培養幼兒在幼兒園教育中的自信心,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積極態度,激發幼兒對活動的參與慾望和興趣,鼓勵他們去探索,去嘗試,並使他們盡量獲得成功的體驗。研究證明,富於主動性的幼兒思維活躍,做事有信心,能主動的學習,更好的適應小學新環境。

  13. 培養幼兒的獨立性,這與入學後的適應關系很大,很多幼兒因為不能自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被嘲笑從而影響身體和學習,獨立性和生活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家庭和幼兒園的合作才能實現。家園合作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幫助幼兒學會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收拾玩具,自己脫衣服等。

  14. 有些幼兒膽小,面對新的人際關系環境不能適應,不能主動地與同伴交往或與同伴不能友好相處,遇到問題不敢問老師或向老師尋求幫助,沒有新朋友,久而久之學習興趣減退,學習的吸引力消失不願上學,因此在幼兒園里必須發展幼兒的人際關系交往能力,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交往環境,鼓勵幼兒園之間,幼兒與老師之間的交往,讓幼兒感受到於老師、同伴在一起的愉快,增長幼兒的人際關系知識,技能和能力。

  15. 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幼兒在幼兒園自由成了習慣,上小學後會有各種各樣的規則和任務,在大班就要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如:進老師辦公室要報告,手要放好不能做小動作,作業要准時做完。要適當約束其行為,上課不能下課亂跑。

  16. 3.幫助幼兒做好入學前的學習准備。幼兒在上小學之前幼兒園要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愛看圖書的習慣,做事認真,注意力集中地聽老師講話,保持文具、書本整潔;還要培養幼兒對知識的好奇心,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積極的探索,培養他們做事堅持不懈、不怕困難的品質,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17. (二)小學的銜接工作

  18. 做好幼小銜接的工作,小學方面的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 1.小學要適當了解幼兒園的教學方法及內容,適當減少語文、數學的書面作業,把思想品德與故事結合起來。課堂上,適當增加興趣活動,語言表演、自製小型游戲器材,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20. 2.教師要改革教材教法,靈活安排教學活動,建立起既啟發學生思維,又能保證完整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

  21. 3.減輕作業負擔,開辟多種學習通道,全面發展。採取課內課外結合,加強德智體美多種領域活動之間的聯系。

  22. 4.對兒童要寬容、理解和接受。加強教師與學生的聯系,及時撫慰焦慮的心情,用朋友的方式、實際的幫助,調動與發揮兒童的主動精神,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指導教訓孩子。

  23. (三)家長要做好配合工作

  24. 1.激發孩子對新校園的嚮往之情。

  25. 一般說來,孩子到了六、七歲的年齡,心理和身體各個方面都基本上具備了接受小學教育的條件。這一階段,由於環境、家庭、學校的影響,兒童開始羨慕小學生的生活,羨慕新書本、新書包、新鉛筆盒,羨慕紅領巾等。兒童心理的發展和客觀環境的影響,使他們產生了上學讀書的強烈願望,時時刻刻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美好情懷。比如:當孩子拿著書,纏著你講故事時,你乘機告訴他:「等你上學了,自己就能讀故事了。到那時,你就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可以講故事給爸爸、媽媽聽了。」以此來培養孩子對學校的嚮往之情和渴望獲得知識的熱情。干萬不要隨便嚇唬孩子:「你再調皮,等上了學,讓老師好好整你!」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使孩子未入學校就產生恐懼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26. 2.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27. 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孩子能做和應該做的事情,應讓孩子自己去做。家長要幫助他們在實際行動中克服困難,而不要代替他們克服困難,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不斷給予鼓舞,使其具有較強的信心和決心,以至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此外,還要在克服困難的方法和技術上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孩子掌握克服困難的技巧,少走彎路。

  28.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該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給兒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導他學會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學會穿衣、洗臉、疊被、整理房間、端飯、擦桌子、掃地等小事。

  29. 3.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30. 幼兒教育是在游戲和活動中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學方式表現出很強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學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學任務的,教師是有系統、有步驟地進行教學的,與幼兒園教育相比,知識性較強。剛入小學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賴性,行為上的無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適應小學生活,給學習帶來一些困難。例如,我們發現有這樣一些學生,剛入學幾天,因好奇心強,上學特別積極,渾身是勁,可是沒過多久,熱情就冷淡了,特別想念幼兒園,哭著要上幼兒園,不願意上學。這就是我們小學教育中常見的「戀園」現象。「戀園」現象表明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生的學習生活,還在懷念幼兒園的生活方式。此時,做家長的千萬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罵一頓,而應該關心孩子,關注孩子的點滴變化,靜心耐心教育、引導孩子,從心理上和思想上與孩子取得溝通,幫助孩子調整心態,調節生活規律。可以帶他去幼兒園看看,請教過他的幼兒園老師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談談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難,幫他解決困難;還可以講講身邊同齡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話故事,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增強信心。

  31. 4.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32. 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濃厚的學習興趣、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樣,在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受益終身。

  33. 轉變家長觀念,形成教育合力,要是幼兒順利的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更快適應小學生活,光靠幼兒園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幼小銜接工作中家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很多家長認為提前學會認識更多的字孩子上小學後就能跟上課程就會適應,要改變這個觀念。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觀念,在家庭教育中正確的引導孩子做好入學心理准備,注重對孩子注意力和意志力的培養,讓孩子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不嬌慣、寵愛、溺愛孩子。

  34. 台灣學者李慧雲曾經說過:你是射手,孩子是弓上的箭。不要急,不要慌,多一份仔細多一些力量把箭射向更高更遠的地方1。綜上所述,小學、幼兒園、家長三方盡一切努力,做好幼小銜接供作,縮小過渡的「坡度」,讓幼兒可以更快更好的適應小學生活,為孩子將來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D. 幼兒園教育如何與小學教育銜接

隨著新的一輪教育改革浪潮的興起,園本教研和園本培訓的悄然實施,我們應該很有必要對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兩個階段銜接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時也為我國的義務教育的實施探索提供有利的理論依據。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的必要性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是指幼兒園和 小學這兩個學段之間的前後互相連接。幼兒和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其社會技能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是初步的、朦朧的,還處在萌芽階段和成長階段。然而培養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言語理解能力和讀寫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與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作為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也應該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環境創設、專業素養、教學時間、與家長溝通等等方面開展實踐嘗試。 我們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學前教育階段與小學階段之間的過渡銜接,幫助兒童順利地適應從幼兒教育過渡到小學教育。就目前而言,幼兒園與小學存在著某些斷層現象,主要體現在: (1)關系人的斷層。孩子入學後,必須離開「第二個母親」角色的關系——幼兒園教師,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這使孩子感到壓力和負擔。 (2)學習方式的斷層。小學中的正規科目學習方式與幼兒園的自由游戲、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方式有較大區別。 (3)行為規范的斷層。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後,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融入班級的大集體、大環境。 (4)社會結構的斷層。孩子入小學後與幼兒園的友伴分離,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並為班級所認同。 (5)期望水平的斷層。家長和教師都會對上了學的孩子給予新的期望和壓力,為了學業而減少了孩子游戲、玩耍、看電視的時間等。 (6)學習環境的斷層。幼兒期的自由、活潑、自發的學習環境轉換成為分科學習、規范學習、系統學習等等。面對這么多斷層現象,我們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更應清晰的認識這些難題,並且對這些斷層現象進行提前訓練、引導和疏通,使得幼兒能夠更早的適應這些新的變化,所以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問題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後天的成長。 從目前幼小銜接課程現狀結果來看,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仍然持有傳統的學科本位課程觀念。這種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課程觀,向兒童展示的知識世界與其真實的生活世界是不相匹配的,顯然也是不符合時代需要的。當然,幼小銜接教育不是幼兒園向小學靠攏,也不是小學向幼兒園靠攏,而是要雙方朝著一定的目標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協作。但是幼小銜接課程改革面臨一些問題。如,教師對銜接教育的認識還存有偏差、課程觀念陳舊、課程目標過於集中而不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課程內容有待進一步改善、教師對教材的依賴性較強、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充分等等。 為使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協調一致,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方面,我們要認真研究幼小教育的差異性,進而更好地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另一方面,要深人研究幼小教育的連接點及其共性,使幼小教育銜接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講:首先,進一步加強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培養。研究發現,幼兒園雖然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有一定認識,但重視程度不如以認知為中心的培養。因此,幼兒園教師還需通過積極的理論學習和深人的教學實踐,加強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切實搞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其次,改變偏重說教的教育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大班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目前,幼兒園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的途徑,盡管有專門教學與隨機教育兩種主要形式,但多數以說教式的認知教育為主。說教式的教育方式一來不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容易使幼兒處在被動的學習地位,二來實際教育效果並不好。因此,應該改革現階段偏重說教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學活動中通過行為實踐、移情訓練等方式激發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主動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並且將能力培養目標滲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體現「教育貫穿一日生活」的思想,盡可能多地為幼兒創造實踐的機會,讓幼兒在行動中加深認識、提高能力,最終通過豐富幼兒的實踐經驗來促進幼兒社會性品質的內化和能力的獲得。最後,積極謀求幼兒家庭的配合,發揮家園共育的巨大作用。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形成決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光靠幼兒園的單方面努力就能培養起來的,還需要幼兒家庭的充分配合。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也只能通過日常生活持續的強化才能得以形成與鞏固。所以,幼兒園應該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廣大家長認識到社會性適應能力對孩子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共同為幼兒提供持續一致的行為鍛煉機會,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發展。

E. 從幼兒教師的視角,談談怎樣做好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工作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學習,是他們成長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那麼如何讓幼兒愉快地進入小學,自信獨立地面對小學生活呢?做為幼兒教師的我們又如何做好工作呢? 一、正確認識幼兒園與小學的主要差異 第 一,生活環境的變化。幼兒園的活動室,一般布置得美觀、形象和富有兒童情趣,不僅有豐富的物質環境,而且包括和諧的心理環境。而小學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對幼兒缺乏吸引力,而操場上的運動器械低年級享用機會較少,必然使幼兒感到枯燥。 第 二,生活內容的變化。小學學習是社會義務,是小學生的主要活動,不論對所學的課程是否感興趣,孩子都要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學大綱來學好所規定的課程。 第 三,師生關系的變化。幼兒教師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兒並參加到幼兒生活的各項活動之中,師生之間形成了和諧、親密的氣氛。而小學教師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對學生生活關心機會較少,師生個別接觸時間少,新入學的幼兒可能感到壓抑和生疏。 第 四,教學方法的變化。幼兒園教學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是在玩中學,學中玩。而小學強調系統文化知識教育和讀寫、算術等基本技能的訓練,這需要勤奮刻苦才能完成學習任務。 以上幾方面說明,幼兒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些變化將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才能科學地從生理、心理、行為習慣等方面為孩子做好入學前的准備。 二、從各方面切實做好大班幼兒的入學准備工作 (一)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第 一、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培養幼兒理解每個活動的規則,幫助幼兒掌握執行規則的能力,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規則,及沒有規則帶來的後果(破壞圖書等)。 第 二、培養幼兒的責任感 老師要讓幼兒認識任務的含義,意識到老師或成人信任你,才給你布置任務,培養幼兒樂意接受任務的意識,並且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學習並掌握完成任務的本領。 第三,培養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要給幼兒鍛煉的機會,讓他們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特別要注意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和勞動觀念。請家長配合幼兒園的目標要求,培養幼兒做力所能及的家勞動,如掃地、揀菜等。 第四、培養幼兒大膽與人交往的能力 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應從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學會謙虛、有禮貌,不大聲喧嘩,不與小夥伴搶玩具等等。這些事情看起來很小,但卻有利於創造友好合作的氛圍,有利於增強孩子們的交往能力。家長們也應多讓自己的孩子與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廣泛結交夥伴,讓孩子成為一個樂於交往和善於交往的人。 第五、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園是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好場所。我們應該主動從幼兒學習生活的細節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難題時怎麼辦?如何收拾玩具及學慣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時,讓孩子學會准確表達自己的意見,能夠妥善地解決同伴之間的矛盾。在活動中,特別是自由活動,嘗試著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問題。 第六、進行安全意識教育,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離開幼兒園,走進小學,孩子更多面對的是復雜的社會大環境,會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師就更應該教孩子很好地保護自己,例如告訴孩子,不隨便與陌生人說話,遇到困難如何求助等等。另外,還要教育他們懂得和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自身安全。 第七、加強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為了消除幼兒入學後對環境的陌生感,幼兒老師可以對教學做相應的調整。可以適當減少孩子活動、游戲的時間,也可以讓孩子與小學生交流,觀察他們做作業的情況,從而激發孩子愛上小學的強烈願望。這樣,從思想、習慣和認識技能上逐步過渡,孩子入學後,就比較容易適應學校環境。 (二)發展學習適應能力 幼兒入學後,學習成了其主要活動,以讀、寫、算為主導。但是幼兒教師千萬不能進入讓孩子提早接受具體課本知識的誤區,而應重視孩子進行認、讀、算背後的智能發展,如:空間關系理解、觀察比較、抽象符號操作等。另外,我們要尤其注意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專注性和持久性的培養。例如讓幼兒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繪畫、剪紙、書寫等活動,主要是使幼兒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並能夠堅持一段時間,以利於孩子以後能適應上課的時間要求。又如,多給幼兒講一些故事、童話、詩歌等文學作品,養成靜坐、傾聽的習慣,為入學後進行正規系統的學習打好基礎。其他學習適應也不容忽視,例如教孩子一些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關的知識內容,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F. 幼兒園教育要與什麼以及小學教育相銜接

暫不論煞費苦心的家長為了孩子們不輸在起跑線上,如何拚命地提前助跑,傾其全力順利交接「幼升小」;也不論「戰役」之中,孩子們喜不喜歡、快不快樂,單看美國早教機構曾公布的《2012全球早期教育比較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兒童最早開始學習識字的國家中中國排名第一,而在音樂、藝術、自然與科學啟蒙方面,中國家庭的指標明顯落後於歐美國家。 這樣的結果著實讓人心頭一涼:上學前班難道真有錯了?難道不需要「幼小銜接」嗎?其實,「幼小銜接」是很有必要的,畢竟從游戲為主導活動的幼兒園進入以正規課業學習為主導的小學,孩子們會面臨諸多改變,需要相互交叉的幼兒銜接。但銜接萬萬不可死盯在學科和知識上,而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方式;倘若,一味給孩子提前塞滿知識,以應付上小學的學業負擔,自然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幼小銜接」淪為了「准小學」的超前教育。 早在先秦《學記》就記載有「禁於未發」的觀點,意思說兒童的發展尚未到位時,相應的教育是不能登場的。這是一種主張等待的「消極教育」主張,是以尊重兒童並以兒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的理念。再看現代著名童話作家鄭淵潔的博文《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鮮明地提出主張並勸告家長們,「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學習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無疑是揠苗助長」。幼兒的智力和心理成長都有明顯的階梯化特徵,必須遵行循序漸進、因勢利導的教育法則,而超前學習各種技能最終是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比起孩子們初上小學知識上的得心應手,難道幼兒時期激發起孩子對知識的探索慾望不更顯得重要嗎? 德國哈克教授曾提出「幼小斷層理論」:從幼兒園到小學不僅是學習環境的轉換,也包括教師、朋友、行為規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變化。所以,真正的幼兒教育是進行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一次「慢跑」,一次「散步」,是步步為營的一種可持續發展教育,自然最好的「果實」是家長們言行舉止間的熏陶和幼兒園里同小朋友們玩耍、成長中,學會的分享、交往、遵守規則等各種優秀的啟蒙品質。 學易佳教育中心專家評論: 依據德國哈克教授曾提出「幼小斷層理論」,確立我們學易佳教育中心的課程理念:以為幼兒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為目標,以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為核心,通過兩套版本即兩大課程體系的學習,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幼小銜接期。 兩個版本的課程體系: a語文、數學與人教版一年級教材銜接度高,為步入小學學習做好各方面的准備工作; b語言、社會、健康、科學、藝術五大領域課程緊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孩子在音樂、藝術、自然與科學啟蒙方面打好堅實基礎。兩者相得益彰,即豐富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孩子全面發展,又激發起孩子對知識的探索慾望。 學易佳教育中心,從事幼小銜接教育這一專題研究已經第十一個年頭了,我們有一支龐大的科研團隊,上至中央教科所、省市教科所、下至一線授課特級教師,這個研發團隊,既有學術理論的研究專家、又有一線的富有經驗的特級優秀教師。

G. 濟寧有幼兒園小學銜接課程嗎

濟寧彼岸教育就有啊,現在是濟寧唯一一家開設幼小銜接課程的學校,就在電力二處那裡,你可以從網路搜索「濟寧彼岸教育」了解一下。

H. 幼升小老師如何做好教學銜接 怎樣讓幼兒園學生更好過渡到小學

可以先教一些10之內的加減法, 以及拼音教學。 進度盡量慢一些。 一節課,分三節課上。多練習,鞏固。

I. 對於幼兒園來說,幼小銜接該怎麼操作

一、日本幼小銜接的發展歷程

(一)二戰後到80 年代末

日本早在二戰結束時就對幼小銜接問題予以關注,其 1947 年實施的《保育要領》就涉及幼小銜接問題,並指出幼兒園和小學之間要進行必要的溝通和聯系。雖然對幼小銜接問題關注較早,但是由於對幼小銜接把握不夠,以及對學前教育機構及小學的教育特點、教學任務缺乏系統准確的認識,導致日本當時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缺少聯系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日本文部科學省於 1957 年實行《幼兒園教育要領》,其主導思想是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教育理念等要與小學相適應,並提出二者要緊密聯系。將幼兒教育內容分成健康、社會、語言、自然、音樂、繪畫 6 個領域,並要求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向小學靠近,以致忽視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特殊性,改革不但沒有取得所期望的效果,反而將幼兒教育引上偏離的軌道,導致學前教育小學化。此後為改變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傾向,文部科學省多次對《幼兒園教育要領》進行修訂。

(二)1989-2000 年

1989 年日本頒布新的《幼兒園教育要領》,強調幼兒園和小學要有各自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各自的特點和價值。主張幼兒教育應從幼兒發展的視角出發,實行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綜合實踐教學活動。雖然沒有完全達到目的,但促使幼兒園開始關注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並在組織幼兒活動時考慮幼兒發展規律,嘗試開展綜合性活動。

(三)2000 年至今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探索之後,日本步入幼小銜接的正確軌道。2000 年,文部科學省實施的第三個《幼兒園教育要領》強調,幼兒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應與幼兒發展特點相適應,對幼兒園的課程設置和活動時間做了重大調整。2006年開設正規的「幼小銜接推動班」,具體措施是教師間進行互動交流,並通過大齡幼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相互合作,開展「協同學習活動」。

二、日本幼小銜接的特點

(一)以幼兒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由於對幼小銜接的錯誤認識,日本早期關於幼小銜接的舉措並不成功。日本教育界重新審視以往幼小銜接中的問題,指出其主要原因是幼兒園和小學追求不同的教育目標,以致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都有所偏頗。如今,日本教育界關於此問題已形成共識,即幼小銜接不再以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為目的,而是追求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日本近幾年的幼小銜接不再是幼兒園和小學相互適應、相互靠攏的問題,而是強調「幼兒園和小學都回到教育的原點」。幼小銜接也不再是最終目標,而是促進幼兒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開展經常性的交流與合作

近年來,隨著幼小銜接舉措的逐漸完善,日本開始注意到幼兒園和小學之間應形成相互溝通、支持和學習的經常性交流合作關系。首先是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具體實踐包括舉辦運動會、開展綜合學習活動、合並幼兒園和小學等。促進幼兒對小學生活的了解和嚮往。其次是注重教師間的交流。具體方式是到彼此學校進行參觀、交流討論、合作學習、共同研學等。雙方教師有意識地增加相互交流和合作交往的機會,進一步增強對彼此間教育內容和教育理念的理解。最後是學校之間的交流,日本幼小銜接中的校際交流主要是指有關學生基本情況的交流。具體措施是幼兒園向小學提供幼兒在園期間的發展問題,小學可根據獲得的相關信息做好相應准備。如今,日本幼兒園和小學為促進幼兒可持續發展而經常開展互動學習,幼小間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合作交流關系。

三、對於我國幼小銜接的啟示

(一)從發展的視角看待幼小銜接

我國許多家長和教師在幼小銜接方面往往比較關注拼音、識字、數學、英語等知識的銜接,而忽視幼兒學習品質、情感和社會性的培養,容易導致幼兒堅持性、專注性、獨立性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缺失,從而不利於幼兒發展和幼小順利銜接。借鑒日本的經驗,應以幼兒的終身發展為出發點,將幼小銜接置於幼兒長遠發展的背景下考慮,促進幼兒身心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注重幼小銜接的雙向性

長期以來,人們對幼小銜接的理解是幼兒園教育內容和方式要逐漸適應小學,常常是幼兒園組織學前班的幼兒到小學進行交流參觀,幼小銜接中出現問題也常被認為是幼兒園的責任。幼小順利銜接,不單指幼兒園在教育內容、學習環境、教育方式等方面與小學相適應,小學教育也應考慮過渡期兒童的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關注幼兒的活動方式和情緒體驗,尊重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連續性,在各個方面加強與幼兒教育的溝通和聯系。

首先,促進教師間的深入交流。日本多數「幼小一貫學校」的教師共同研究和開發課程,並通過交換崗位以增強彼此間的角色體驗,以會議的形式交流遇到的問題等。不斷強化幼小教師之間關於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交流,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其次,促進幼兒與小學生之間的交流。幼小兩個教育階段應共同關注幼小銜接這一重要問題,兩者間需進行必要的溝通和聯系,同時在實踐中也要積極促進處在銜接期的幼兒之間的交流。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幼小聯誼交流活動、組織幼兒和小學生相互訪問參觀,幫助幼兒了解小學學習和生活,使學前兒童順利渡過幼小銜接階段。

想要了解更多日本幼教的先進理念和經驗,歡迎參加2019(秋季)亞洲幼教年會。本屆年會由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學前教育雜志社主辦,日本國際幼兒教育交流協會協辦,並設置有日本幼教專題論壇,讓您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日本幼教。

【2019(秋季)亞洲幼教年會+第八屆亞洲幼教展覽會+山東幼教名園行】,將於10月24日—27日在青島市【同期盛大舉辦】,熱烈歡迎您和朋友蒞臨!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