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新課程內容有哪些
1. 幼兒園課程設置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幼兒園課程設置以《幼兒園新教育綱要》為依據,根據東海學校辦學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重在培養孩子樂於學習,主動學習,快速學習。課程設置如下: 課程宗旨: 「非智力因素」為一級目標,「智力開發」為二級目標,「知識學習」為三級目標,建構「動力系統」、「能力系統」、「知識系統」的成功教育系統。 課程內容: (一)對幼兒全面實施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教育; (二)開展"珠腦心速算"、"幼兒游戲識字"、"雙向故事"、英語等教學活動; (三)開展鋼琴、古箏、架子鼓、舞蹈、美術、書法、手工製作等興趣教育,同時開展大合唱、集 體舞、韻律操、奧爾夫打擊樂等活動。 (四)開展球類、體操、武術、手指運動等科學的體育運動。 (五)開展蒙台梭利教育:即感官訓練、數概念、科學與常識、操作與實驗。 (六)開展計算機教育 操作:分辨、組合、分類、比較、推理,充分開發幼兒大腦潛能; 創造:探索、發揮,讓每個幼兒盡情展示自己的想像; 資訊運用:掌握運用互聯網學習和工具,沖浪、搜索信息。
2. 幼兒園教研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在一學期中幼兒園的公開觀摩課、評課、案列分析、理論學習、教學反思、 幼兒園器械的投放,區角的設計等都屬於教研活動的內容。
3. 幼兒園都有哪些課程
識字,閱讀,音樂,畫畫,英語,啟蒙教育,說話,舞蹈,計算機,手工,數學,語文,珠心算等課程
4. 幼兒園五大領域的課程內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健康領域 情感領域: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認知領域: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動作技能領域: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二、語言領域 情感領域:樂於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認知領域: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動作技能領域: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三、社會領域 情感領域:樂意與他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認知領域: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動作技能領域: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四、科學領域 情感領域: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認知領域: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動作技能領域: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 五、藝術領域 情感領域: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認知領域: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動作技能領域: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5. 幼兒園課程設置包括哪些內容
幼兒園課程包括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
一、健康領域
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證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二、語言領域
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三、社會領域
能主動的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四、科學領域
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研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五、藝術領域
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6. 幼兒園新課程理論是什麼
兒童發展理論與幼兒園課程關系的辨析 兒童發展理論是學前教育工作者必須把握的基本理論之一,是幼兒園課程的一個的基礎,而且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基礎。這本無可非議,而且理所當然,這是由學前教育的特點所決定的。 但是,兒童發展理論並不等於學前教育理論。把兒童發展理論當作幼兒園課程的唯一理論基礎,不僅在理論上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在實踐中也是存在問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諸如「一切為了兒童發展」這一類的口號,作為一個時期的糾偏政策,尚可被人理解,但是作為永久的行動綱領,就有可能會使教育者出現行為上的偏差。從這個意義上講,諸如「適合兒童發展的課程」,作為對傳統幼兒園課程所存在弊端的反動,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尚有一些價值,但是作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課程模式,就有可能會走向它的反面。 兒童發展理論不等同於教育理論 在十多年以前,美國學者古芬(Goffin, S. G.,1994) 闡述了將兒童發展理論作為編制課程的唯一理論依據會產生的問題。古芬的論述值得引起我們的思考。 古芬認為,把兒童發展理論等同於教育理論,是把「是什麼」的問題等同於「應當是什麼」的問題了。兒童發展理論關注的是兒童發展的一般規律,指出了某年齡階段的兒童能做些什麼。如果把兒童發展作為教育的結果,等於強調了兒童能做什麼,而不是兒童應該做什麼。事實上,兒童應該做什麼的問題是最有教育意義的,需要從哲學和倫理學等方面來闡明,而不是發展理論所能解決的,過分依賴發展理論,就會使教育者將政治傾向和社會價值等問題擱置一邊。例如,依賴於兒童發展理論來決定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會模糊教學內容的政治和文化的傾向性,意在指出課程的選擇應由發展的適宜性來確定,而非政治的和道德的優先性來確定。又如,依賴於兒童發展理論來決定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會誤將「發展目標」作為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而「發展目標」是一個多有歧義的詞語。 古芬認為,每一種兒童發展理論都有兩個假設,其一是,可以用兒童發展理論來解釋和預言的有關兒童發展和行為的部分要多於任何其他理論要解釋和預言的部分,其二是,認可那些由系統的理論來解釋的行為,而否認那些不可用理論來解釋的行為,其結果是:堅持某種發展理論的教師期望將那些理論所認為正常的、典型的東西轉變為他們所期望的東西,然後再用這種理想的東西來支持他們的行為,同時否認其他行為,而這種情況往往會剝奪兒童創造的權力,以及他們以有意義的方式作用於世界的機會。例如,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理論,往往被教師認定為是正確的教育理念以及行動的指南,並以此為標准,判斷他們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管他們的行為在實踐中是否行得通。 古芬還認為,兒童發展理論基本上是以白人兒童研究所得的結論為依據而提出的理論,這樣的理論被用於世界上所有種族、民族的兒童,將不符合這些理論所提出的結論的兒童都排除在正常兒童之外,這是不公正的;這樣的理論被普遍地用於編制課程,往往是難以適合特定背景下的這些兒童的。 簡而言之,兒童發展理論不同於教育理論,其理由是: ①兒童發展理論關注和描述的是帶有普遍性的東西,而教育理論則需解決的是具體的教育問題,兩者不是同一的。 ②兒童發展理論涉及的是對於發展或學習的最低限度的說明,而教育理論要涉及到影響發展或學習的最高限度的說明。 ③兒童發展理論主要是從「實然」的角度考察人的發展或學習過程,而教育理論則是從價值的「應然」角度來考察人的發展或學習過程。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針對美國學前兒童教育有小學化的傾向,全美早期教育協會曾倡導過發展適宜性課程(DAP),提出早期兒童教育應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他們的倡導在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產生過相當的影響,以兒童發展為本,課程要適合兒童的發展,在當時似乎成為了許多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但是,發展適宜性課程一出台就遭受到了許多質疑和挑戰。美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家斯波代克等人認為,兒童發展理論不應該是課程設計唯一考慮的理論基礎,哲學和社會文化對於課程設計同樣重要。柯爾伯格和梅耶(Mayer, R.)則批評發展適宜性課程僅僅根植於有限的兒童發展理論,特別是僅以皮亞傑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基礎。來自各方面的批評,使全美早期教育協會不得不數次修正其立場,在「發展適宜性」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適宜性」的概念,在1997年版的指南中,將家庭和文化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給予了強調,也肯定了教師作為決策者和課程編制者的作用。盡管如此,發展適宜性課程還是不斷受到來自各方的質疑和批評。在學前教育領域中,發展心理學的主導地位受到了挑戰 發展心理學是一門以科學主義為基礎的學科。發展心理學採用高度實證性、去背景化以及普遍性的方法研究兒童發展的過程和規律,並據此對教育等問題提出意見。發展心理學對「發展」的假設是兒童的成長是一種由生物本能驅動的包含各個發展階段的線性運動過程。發展心理學運用實證主義的步驟和方法,通過減少復雜性,以使對事物的再現能達成簡化和量化,而對哲學和主觀性持懷疑乃至拒絕的態度;發展心理學對普遍真理和普遍法則抱有堅定的信念,將個體發展看成是可脫離背景的、由生物學次序所決定的階段,認為存在一套獨立的、不帶偏見的策略和技巧可以幫助兒童得到發展;發展心理學將研究的重點聚焦於個體,而對個體與他人,以及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則並不十分關注。發展心理學以一種普遍範式下的再現方式,將兒童發展描繪成單一的、與文化、階層、性別或歷史無關系的過程,個體差異往往被看成是失常、背離以及在一個線性量表中的相對發展程度……。 在美國和世界上不少地方,發展心理學在學前教育領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許多學前教育研究者是發展心理學專家,發展心理學為學前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提供了許多成果。多年來,在美國和其他一些地方,有關學前教育的研究文獻很少有對這個主導學科提出質疑的,在不少場合下,發展心理學的一些研究成果被當作真理或正確理念,並被理所當然地用以指導學前教育實踐。 隨著人們對社會文化的關注,近些年來,人們開始對學前教育領域中發展心理學的統治地位和主流話語提出了質疑,發起了挑戰。這種質疑和挑戰的聲音不僅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也來自美國本土。可以說,以實證主義為綱領的發展心理學已面臨危機,因為在今天已經很難找到哪位哲學家是贊同這一綱領的了,「為人類尋求知識建立永久的標准,揭示明確的基礎——這些都已經被證明是無法達到的」。(Schwandt,1996:59) 關注文化的多元性,關注在背景中的教育和教學,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時代的最強音。 當然,這種質疑和挑戰並不意味著質疑者和挑戰者對發展心理學研究置之不理或者完全排斥,相反,這意味著將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納入他們研究的視野,認識其特殊性和局限性,明確其特定的研究假設和對研究結果的理解。不要陷入「技術主義」的泥坑 幼兒園課程的基礎有三個方面,它們是心理學、哲學和社會學。幼兒園課程與作為其基礎的每一種學科都存在著復雜的關系,這就是說,每一種學科,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不同的幼兒園課程。因此,任何一種學科都不能用來作為編制幼兒園課程的唯一基礎。盡管與學校課程相比,幼兒園課程有許多特殊之處,例如,會更多地注重個體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而不是更多強調社會需要和知識體系;會更多注重兒童直接經驗的獲得,而不是間接知識的傳授;會更多注重「整個兒童」的發展,而不是某個方面的發展,但是,
7. 幼兒園課程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幼兒園課程目標旨在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它包括幼兒身體的、認知的、語言的、情感的、以及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選擇哪些內容才有可能滿足幼兒這幾方面的發展需要呢?顯然,單純地依賴一兩個內容領域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但要把人類所有的文化積累都納入內容也不可能。因此,只能遵照目標所包含的幾方面發展要求,來確定內容的范圍,選擇對幼兒發展具有永恆價值的內容,既使他們終身受用,同時又能滿足當前的發展需要和實際生活需要。如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可包括日常生活、體能鍛煉、語言、數學、科學、社會、音樂、美術等學習范圍,也可以把它們歸納為健康、語言、認知、社會、藝術等領域。每一個學習范圍或領域,既對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具有共同的意義,又對幼兒某一方面的發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8. 幼兒園教育活動包括哪些內容
可以粗略分為生活活動、區域活動、戶外活動集體教育活動等 分科的話是五大領域:語言領域(包括談話,散文欣賞,詩歌學習,故事教學等)、健康領域(健康,生活,體育等)、科學領域(科學實驗探索,數學等)、社會領域、藝術領域(音樂、繪畫,泥工,手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