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課程生物學科總結
❶ 高中生物總結!!越詳細越好!!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一、遺傳的基本規律
(1)基因的分離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優點:
(1)豌豆能夠嚴格進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閉花授粉,自然條件下能保持純種。
(2)品種之間具有易區分的性狀。
②人工雜交試驗過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擾)→人工傳粉
③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後代表現為一種表現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現性狀分離,分離比為3:1。
④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①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的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純合子親本雜交後,產生的F1自交,後代出現四種表現型,比例為9:3:3:1。四種表現型中各有一種純合子,分別在子二代佔1/16,共佔4/16;雙顯性個體比例佔9/16;雙隱性個體比例佔1/16;單雜合子佔2/16×4=8/16;雙雜合子佔4/16;親本類型比例各佔9/16、1/16;重組類型比例各佔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③運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優良性狀分別在不同的品種中,先進行雜交,從中選擇出符合需要的,再進行連續自交即可獲得純合的優良品種。
記憶點:
1.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並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於3:1。
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3.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存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表現型=基因型+環境條件。
4.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范圍內,有n對等位基因的個體產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種。
二、細胞增殖
(1)細胞周期: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2)有絲分裂:
分裂間期的最大特點: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體的主要變化為:前期出現;中期清晰、排列;後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別注意後期由於著絲點分裂,染色體數目暫時加倍。
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差異:a.前期紡錘體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細胞質分裂方式不同。
(3)減數分裂:
對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時期:原始生殖細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細胞
特點:染色體只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
結果: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比原始生殖細胞減少一半。
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主要變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復制,前期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非姐妹染色體單體之間常出現交叉互換),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後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體散亂地分布於細胞中,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後期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染色體單體分離。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圖形的鑒別:(以二倍體生物為例)
1.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排列於赤道板或相互分離……減數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體沒有上述特殊行為……有絲分裂
記憶點:
1.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2.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4.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5.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
(1)XY型的性別決定方式:雌性體內具有一對同型的性染色體(XX),雄性體內具有一對異型的性染色體(XY)。減數分裂形成精子時,產生了含有X染色體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雌性只產生了一種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受精作用發生時,X精子和Y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所以後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機會均等,比例為1:1。
(2)伴X隱性遺傳的特點(如色盲、血友病、果蠅眼色、女婁菜葉形等遺傳)
①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患者
②屬於交叉遺傳(隔代遺傳)即外公→女兒→外孫
③女性患者,其父親和兒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為攜帶者
(3)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如抗VD佝僂病、鍾擺型眼球震顫)
①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連續現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親和女兒一定是患者。
(4)Y染色體上遺傳(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為父傳子、子傳孫、具有世代連續性,也稱限雄遺傳。
(5)伴性遺傳與基因的分離定律之間的關系:伴性遺傳的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性染色體也是一對同源染色體,伴性遺傳從本質上說符合基因的分離定律。
記憶點:
1.生物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可以分為兩類: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
生物的性別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XY型,另一種是ZW型。
2.伴性遺傳的特點:
(1)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特點: 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遺傳現象(由於致病基因在X染色體上,一般是男性通過女兒傳給外孫);女性患者的父親和兒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親傳給致病基因。
(2)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特點: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連續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親和女兒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體遺傳的特點: 患者全部為男性;致病基因父傳子,子傳孫(限雄遺傳)。
四、基因的本質
(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① 生物的遺傳物質:在整個生物界中絕大多數生物是以DNA作為遺傳物質的。有DNA的生物(細胞結構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遺傳物質;只有少數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沒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遺傳物質。
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設計思想:設法把DNA和蛋白質分開,單獨地、直接地去觀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①DNA分子的結構
a.基本組成單位:脫氧核苷酸(由磷酸、脫氧核糖和鹼基組成)。
b.脫氧核苷酸長鏈:由脫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順序聚合而成
c.平面結構:
d.空間結構: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e.結構特點:多樣性、特異性和穩定性。
②DNA的復制
a.時間: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
b .特點:邊解旋邊復制;半保留復制。
c.條件:模板(DNA分子的兩條鏈)、原料(四種游離的脫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連接酶等),能量(ATP)
d.結果:通過復制產生了與模板DNA一樣的DNA分子。
e.意義:通過復制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後代,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3)基因的結構及表達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
轉錄: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通過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形成信使RNA的過程。
翻譯:在核糖體中以信使RNA為模板,以轉運RNA為運載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順序的蛋白質分子
記憶點:
1.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而噬菌體的各種性狀也是通過DNA傳遞給後代的,這兩個實驗證明了DNA 是遺傳物質。
2.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核酸。細胞內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遺傳物質是DNA,少數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由於絕大多數的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3.鹼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鹼基對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從分子水平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4.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基因的表達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
5.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鹼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准確地進行。在兩條互補鏈中 的比例互為倒數關系。在整個DNA分子中,嘌呤鹼基之和=嘧啶鹼基之和。整個DNA分子中, 與分子內每一條鏈上的該比例相同。
6.子代與親代在性狀上相似,是由於子代獲得了親代復制的一份DNA的緣故。
7.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
8.由於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鹼基順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9.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決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時:基因的鹼基數:mRNA上的鹼基數:氨基酸數=6:3:1。氨基酸的密碼子是信使RNA上三個相鄰的鹼基,不是轉運RNA上的鹼基。轉錄和翻譯過程中嚴格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注意:配對時,在RNA上A對應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遺傳性狀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基因控制性狀的另一種情況,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
五、生物的變異
(1 )基因突變
①基因突變的概念:由於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②基因突變的特點: a.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 c.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 e.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變的意義: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變的類型:自然突變、誘發突變
⑤人工誘變在育種中的應用:通過人工誘變可以提高變異的頻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狀。
(2) 染色體變異
①染色體結構的變異: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貓叫綜合征。
②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包括細胞內的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和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減少。
③染色體組特點:a、一個染色體組中不含同源染色體 b、一個染色體組中所含的染色體形態、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個染色體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狀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體或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由未受精的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發育成的個體均為單倍體(可能有1個或多個染色體組)。
⑤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和幼苗。原理:當秋水仙素作用於正在分裂的細胞時,能夠抑制細胞分裂前期紡錘體形成,導致染色體不分離,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
⑥多倍體植株特徵:莖桿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單倍體植株特徵: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單倍體植株獲得方法:花葯離休培養。單倍體育種的意義:明顯縮短育種年限(只需二年)。
記憶點:
1.染色體組是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者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染色體組。
2.可遺傳變異是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最大的特點是產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體的某個位點上的基因的改變。基因突變既普遍存在,又是隨機發生的,且突變率低,大多對生物體有害,突變不定向。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組是生物體原有基因的重新組合,並沒產生新基因,只是通過雜交等使本不在同一個體中的基因重組合進入一個個體。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上述二種變異用顯微鏡是看不到的,而染色體變異就是染色體的結構和數目發生改變,顯微鏡可以明顯看到。這是與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別。其變化涉及到染色體的改變。如結構改變,個別數目及整倍改變,其中整倍改變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從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類型,如: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及多倍體育種等。
六、 人類遺傳病與優生
(1)優生的措施:禁止近親結婚、進行遺傳咨詢、提倡適齡生育、產前診斷。
(2)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近親結婚的夫婦從共同祖先那裡繼承同一種致病基因的機會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隱性遺傳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記憶點:
1. 多指、並指、軟骨發育不全是單基因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單基因的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聾啞是單基因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紅綠色盲、血友病是單基因的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唇裂、無腦兒、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屬於對基因遺傳病;另外染色體遺傳病中常染色體病有21三體綜合症、貓叫綜合症等;性染色體病有性腺發育不良等。
七、細胞質遺傳
①細胞質遺傳的特點:母系遺傳(原因: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母細胞);後代沒有一定的分離比(原因:生殖細胞在減數分裂時,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隨機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細胞中去)。
②細胞質遺傳的物質基礎:在細胞質內存在著DNA分子,這些DNA分子主要位於線粒體和葉綠體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狀。
記憶點:
1.卵細胞中含有大量的細胞質,而精子中只含有極少量的細胞質,這就是說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這樣,受細胞質內遺傳物質控制的性狀實際上是由卵細胞傳給子代,因此子代總表現出母本的性狀。
2.細胞質遺傳的主要特點是:母系遺傳;後代不出現一定的分離比。細胞質遺傳特點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減數分裂時,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隨機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細胞中。細胞質遺傳的物質基礎是:葉綠體、線粒體等細胞質結構中的DNA。
3.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各自都有相對的獨立性。這是因為,盡管在細胞質中找不到染色體一樣的結構,但質基因和核基因一樣,可以自我復制,可以通過轉錄和翻譯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也就是說,都具有穩定性、連續性、變異性和獨立性。但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又相互影響,很多情況是核質互作的結果。
八、基因工程簡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標准概念:在生物體外,通過對DNA分子進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對生物的基因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然後導入受體細胞內進行無性繁殖,使重組細胞在受體細胞內表達,產生出人類所需要的基因產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們的意願,把一種生物的個別基因復制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後放到另一種生物的細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內切酶(簡稱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點:特異性,即識別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點。
③結果:產生黏性未端(鹼基互補配對)。
B.基因的針線——DNA連接酶。
①連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鍵,不是氫鍵。
②結果:兩個相同的黏性未端的連接。
C.基困的運輸工具——運載體
①作用:將外源基因送入受體細胞。
②具備的條件:a、能在宿主細胞內復制並穩定地保存。b、 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
c、有某些標記基因。
③種類:質粒、噬菌體和動植物病毒。
④質粒的特點:質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運載體。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驟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們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島素基因、抗蟲基因、抗病基因、干擾素基因等。
提取途徑:
B.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用同一種限制酶分別切割目的基因和質粒DNA(運載體),使其產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將切割下的目的基因與切割後的質粒混合,並加入適量的DNA連接酶,使之形成重組DNA分子(重組質粒)
C.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常用的受體細胞: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動植物細胞
D.目的基因檢測與表達
檢測方法如:質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腸桿菌細胞放入到相應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長,說明細胞中含有重組質粒。
表達:受體細胞表現出特定性狀,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如:抗蟲棉基因導入棉細胞後,棉鈴蟲食用棉的葉片時被殺死;胰島素基因導入大腸桿菌後能合成出胰島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發展前景 A.基因工程與醫葯衛生B.基因工程與農牧業、食品工業
C.基因工程與環境保護
記憶點:
1. 作為運載體必須具備的特點是:能夠在宿主細胞中復制並穩定地保存;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與外源基因連接;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於進行篩選。質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運載體,它存在於許多細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夠自主復制的很小的環狀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驟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③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④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3.重組DNA分子進入受體細胞後,受體細胞必須表現出特定的性狀,才能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
4.區別和理解常用的運載體和常用的受體細胞,目前常用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體細胞有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和動植物細胞等。
5.基因診斷是用放射性同位素、熒光分子等標記的DNA分子做探針,利用DNA分子雜交原理,鑒定被檢測標本的遺傳信息,達到檢測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療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導入有基因缺陷的細胞中,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九 、生物的進化
(1)自然選擇學說內容是: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2)物種: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並能產生出可育後代的一群個體。
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
種群的基因庫:一個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4)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形成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礎:自然選擇學說。
記憶點:
1.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
2.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3. 隔離就是指同一物種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其作用就是阻斷種群間的基因交流,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在自然選擇中向不同方向發展,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和重要環節。
4.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區別:生物進化是指同種生物的發展變化,時間可長可短,性狀變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頻率的改變,不論其變化大小如何,都屬進化的范圍,物種的形成必須是當基因頻率的改變在突破種的界限形成生殖隔離時,方可成立。
5.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含有該物種的全套遺傳物質,都有發育成為完整個體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6.在生物體內,細胞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為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❷ 高中生物教師期末教學工作總結
我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我能嚴格遵守學校各種規章制度不遲到、不早退、有事全安排在節假日,從不請假。在工作中,主動、主動,任勞任怨,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平時,尊敬領導、團結同事,對人真誠,能正確處理好與領導同事之間的關系,從不斤斤計較,人際關系和諧融洽,從不鬧無原則的糾紛,處處以一名人民教師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毫不鬆懈地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❸ 高中生物知識總結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匯編
第一章
一、細胞的生活的環境:
1、單細胞(如草履蟲)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2、多細胞動物通過內環境作媒介進行物質交換
養料、 O2 養料 、O2
外界環境 血漿 組織液 細胞(內液)
代謝廢物、CO2 淋巴 代謝廢物、CO2
內環境
細胞外液又稱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其中血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
淋巴細胞的內環境是淋巴和血漿
毛細血管壁的內環境是血漿、組織液
毛細淋巴管的內環境是淋巴、組織液
3、組織液、淋巴的成分與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4、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①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其中無機鹽中的Na+、Cl- 占滲透壓的90%。 細胞外液滲透壓約為770kpa 相當於細胞內液滲透壓;
②正常人的血漿近中性,PH為7.35-7.45,酸鹼平衡的調節與HCO3-、HPO42- 等離子有關;
③人的體溫維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過10C )。
二、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1、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內環境成分相對穩定(如血糖穩定、水鹽平衡等)
內環境穩態 溫度
內環境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 酸鹼度(PH值)
滲透壓
① 穩態的基礎是各器官系統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
② 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解網路
③ 穩態相關的系統:消化、呼吸、循環、排泄系統(及皮膚)等
④維持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環境變化過於劇烈或人體自身調節能力出現障礙時內環境穩態會遭到破壞
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第二章
三、神經調節:
1、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神經系統 細胞體
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單位:神經元 樹突
突起 神經纖維
軸突
神經元在靜息時電位表現為外正內負
功能:傳遞神經沖動
2、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分析綜合作用) (運動神經末梢+肌肉或腺體)
3、興奮是指某些組織(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的活躍狀態的過程。
4、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內負外正變為內正外負
→↓刺激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的傳導是雙向的;靜息時膜內為負,膜外為正(外正內負,又叫靜息電位);興奮時膜內為正,膜外為負(外負內正,又叫動作電位),興奮的傳導放向以膜內傳導為標准。
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突觸傳遞
突觸前膜 由軸突末梢膨大的突觸小體的膜
①突觸的結構 突觸間隙
突觸後膜 細胞體的膜 樹突的膜
②突觸小體中有突觸小泡,突觸小泡中有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後膜,使後膜產生興奮(或抑制),所以是單向傳遞。(突觸前膜→突觸後膜,軸突→樹突或胞體)
③在突觸傳導過程中有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過程,所以比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速度慢。
6、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①神經中樞位於顱腔中腦(大腦、腦干、小腦)和脊柱椎管內的脊髓,其中大腦皮層的中樞是最高級中樞,可以調節以下神經中樞活動
②大腦皮層除了對外部世界感知(感覺中樞在大腦皮層)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
③語言文字是人類進行思維的主要工具,是人類特有的高級功能(在言語區)
(S區→說,H區→聽,W區→寫,V區→看)
④記憶種類包括瞬時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永久記憶
四、激素調節
1、促胰液素是人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
2、激素是由內分泌器官(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
激素進行生命活動的調節稱激素調節
3、血糖平衡的調節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來源:①食物中的糖類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質的轉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為CO2 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轉化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調節:由胰島A細胞(分布在胰島外圍)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濃度
由胰島B細胞(分布在胰島內)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
兩者激素間是拮抗關系
血糖含量升高時: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促進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轉變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時抑制胰高血糖素的產生和作用
血糖含量降低時: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於肝臟,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
③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維持血糖含量的穩定,它們之間存在著反饋調節。
4、激素的分級調節與反饋調節。
寒冷、過度緊張等
刺 激
( 促進 ) (促進)
(抑制) (抑制)
反饋調節 (濃度高時)
下丘腦有樞紐作用,垂體是內分泌的調控中心,激素分泌調節過程中存在著分級調節與反饋調節
5、激素調節的特點:
(1)微量和高效 (2)通過體液運輸 (3)作用於靶器官、靶細胞。
注: 激素是有機分子,信息分子,由腺體產生後,運輸到各器官和細胞,只作用於相應的靶器官和靶細胞,激素作用是間接的。
6、水鹽平衡調節中樞,體溫調節中樞都在下丘腦。
體溫的相對穩定,是機體產熱量和散熱量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輸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范圍 准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水鹽平衡調節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
a、特點比較:
b、聯系:二者相互協調地發揮作用
(1)不少內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體液調節可以看作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
(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五、免疫調節
1、基礎:免疫系統
2、免疫系統組成 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場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結、扁桃體
吞噬細胞
免疫細胞 淋巴細胞 T細胞
(作用細胞) B細胞
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物質)
3、免疫系統功能:防衛、監控和清除
4、人體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體液免疫
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 細胞免疫
若病原體兩道防線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線發揮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藉助於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而組成的。
5、抗原與抗體:
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病毒、細菌、自身組織、細胞、器官)
抗體:專門抗擊相應抗原的蛋白質。(具有特異性)
6、體液免疫的過程: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B細胞 漿細胞 抗體
記憶細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強,速度更快,產生抗體的數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細胞的感應有直接感應和間接感應,沒有T細胞時也能進行部分體液免疫;
c、抗體由漿細胞產生的;
d、漿細胞來自於B細胞和記憶細胞。
7、細胞免疫的過程: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效應T細胞 淋巴因子
、 記憶細胞 效應T細胞作用:
(二次免疫) 與靶細胞結合,使靶細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場所)
8、免疫系統疾病:
免疫過強 自身免疫病 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
過敏反應 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獲得性免疫缺陷——艾滋病(AIDS)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
b、主要是破壞人體的T細胞,使免疫調節受抑制,並逐漸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癱瘓;
c、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三種途徑,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濫交是傳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徑。
9、免疫學的應用:
a、預防接種:接種疫苗,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主要是得到記憶細胞);
b、疾病的檢測:利用抗原、抗體發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用相應的抗體檢驗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當於抗原、自身T細胞會對其進行攻擊(屬細胞免疫),移植時要用免疫抑制葯物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
六、生長素的發現:
1、胚芽鞘: 尖端產生生長素,在胚芽尖端下部起作用(溫特實驗)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達爾文)
3、瓊脂塊有吸收、運輸生長素的作用;
4、生長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於生長素分布不均勻造成的,單側光照射後,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於向光一側,因而引起兩側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七、生長素的合成:幼嫩的芽、葉、發育的種子(色氨酸→生長素)
運輸:幼嫩部分:1.從形態學上端到形態學下端,又稱極性運輸;2.橫向運輸(受環境調節的影響,只在尖端才具有)。它們都是主動運輸。
成熟部分:通過韌皮部極性運輸(形上到下)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對集中的分布在生長素旺盛部位。
八、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長素是不直接參與細胞代謝而是給細胞傳達一種調節代謝的信息;
2、作用:
a、促進細胞的生長;(伸長、長粗)
b、促進果實的發育(培養無籽番茄);
c、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
d、防止果實和葉片的脫落;
3、特點具有兩重性:高濃度促進生長,低濃度抑制生長;既可促進生長也可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長素發揮的作用與濃度、植物細胞的成熟情況和器官的種類有關(最適濃度:根〈芽〈莖)。
九、其他植物激素:
1、惡苗病是由赤黴素引起的,赤黴素的作用是促進細胞伸長、引起植株增高,促進種子萌發和果實成熟;
2、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脫落酸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衰老脫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葉片);
4、乙烯:促進果實成熟;
5、各種植物激素並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7、植物生長調節劑: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
優點: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廣泛,效果穩定等優點,如:2、4-D、奈乙酸。
第四章:
十、種群的特徵:
1、種群密度
a、定義: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逐個計數: 針對范圍小,個體較大的種群;
b、計算方法: 植物:樣方法(取樣分有五點取樣法、等距離取樣法)取平均值;
動物:標志重捕法(對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小動物,還可用取樣估算的方法 器取樣法) 標志重捕法計算公式:N=M ×n/m。
昆蟲:燈光誘捕法;
微生物:抽樣檢測法、顯微計數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義: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b、意義:是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
3、遷入率和遷出率:a、定義:單位時間內遷入和遷出的個體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b、意義:針對一座城市人口的變化起決定作用。
4、年齡組成: a、定義: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數目的比例;
b、類型:增長型(A)、穩定型(B)、衰退型(C);
c、意義:預測種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別比例: a、定義: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
b、意義:對種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響。
十一、種群數量的變化:
1、「J型增長」a、數學模型:(1) Nt=N0λt
(2)曲線(如右圖)
b、條件:理想條件指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條件;
c、舉例:自然界中確有,如一個新物種到適應的新環境。
2、「S型增長」 a、條件:自然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
b、曲線中注意點:
(1)K值為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
(2)K/2處增長率最大。
3、大多數種群的數量總是在波動中,在不利的條件下,種群的數量會急劇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對於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臨動物種群的拯救和恢復有重要意義。
十二、群落的結構:
1、群落的意義: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徵;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與緯度、環境污染有關。各種群的比例用優勢物種、常見物種、稀有物種來描述。
3、群落中種間關系:
捕食(甲圖)
競爭(乙圖)
互利共生(丙圖)
寄生
4、群落的空間結構:
a、定義: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
b、包括:垂直結構: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
意義:植物的垂直結構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所以動物也有分層現象(垂直結構);
水平結構:由於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鹼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它們呈鑲嵌分布。
十三、群落的演替:
1、定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2、類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過程:裸岩階段 地衣階段 苔蘚階段 草本植物階段
灌木階段 森林階段(頂級群落)
(缺水的環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階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發芽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如:火災過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
3、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第五章
十四、生態系統
1、定義: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
2、類型: 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大於人工生態系統
人工生態系統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能量:太陽能,物質:水、空氣、無機鹽
3、結構:組成結構
生產者(自養生物) 主要是綠色植物,還有硝化細菌等
消費者 主要有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
(異養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細菌、真菌、還有寄生動物(蛔蟲)
腐生生活的動物(蚯蚓,蒼蠅、禿鷲);蘭草等
食物鏈 從生產者開始到最高營養級結束,分解者不在食物鏈中
營養結構
食物網 在食物網之間的關系有競爭同時存在競爭。食物鏈,食物網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渠道。
4、生態系統功能: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
(1).能量流動 a、定義:生物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輸入生態系統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
傳遞沿食物鏈、食物網,
散失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的。
b、過程:一個來源,四個去向(來源於光合作用或攝食同化,去向:存儲於活生物體內;呼吸熱能散失;被下營養級捕食;枯枝落葉、遺體被分解。)
c、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第一營養級為生產者,能量最多;其次為初級消費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數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
(2)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1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魚塘)
2合理地調整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農作物除草、滅蟲)
1. 定義: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
2、物質循環 2.特點:具有全球性、循環性
3.舉例 碳循環 :
碳循環的形式:CO2
大氣中CO2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
減少溫室效應的措施:
1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使用新能源.
2植樹造林,保護環境.
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兩者之間的關系:
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質循環是能量流動的載體,能量流動作為物質循環動力
5、實踐中應用:a.任何生態系統都需要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
b.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級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幫助人們合理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可來源於無機環境,也可來自於生物。
6、信息傳遞 ①信息種類 化學信息:通過信息素傳遞信息,如,植物生物鹼、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
行為信息:通過動物的特殊行為傳遞信息的,對於同種或異種生物都可以傳遞(如:孔雀開屏、蜜蜂舞蹈)
②范圍:在種內、種間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③信息傳遞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
信息傳遞。信息還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④應用:a .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產量。如:模仿動物信息吸收昆蟲傳粉,光照使雞多下蛋
b.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蟲,用不同聲音誘捕和驅趕動物
7穩定性 ①定義: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能力
抵抗力穩定性 抵抗干擾保持原狀
②種類 兩者往往是相反關系
恢復力穩定性 遭到破壞恢復原狀
③原因:自我調節能力(負反饋調節是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自我調節能力大小由生態系統的組分和食物網的復雜程度有關,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多和食物網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
但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過自我調節能力限度的干擾會使生態系統崩潰
抵抗力穩定性越強恢復力穩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穩定性越弱恢復力穩定性越強(如:草原、北極凍原)
④應用:a.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b.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的投入,保證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如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十五、生態環境的保護:
1、我國由於人口基數大而且出生率大於死亡率,所以近百年來呈「J」型;
2、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a、人均耕地減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種物質、精神需求
d、社會發展
地球的人口環境容納量是有限的,對生態系統產生了沉重壓力。
3、我國應對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長
b、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
c、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農業發展
4、全球環境問題:a.全球氣候變化 b.水資源短缺 c.臭氧層破壞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樣性銳減
5、生物多樣性 ①概念: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潛在價值 目前沒有認識到的價值
②多樣性價值 間接價值 生態功能(使環境更加優良穩定,更利於各種生物的生存)
直接價值 食用葯用 工業用 旅遊觀賞 科研 文學藝術
就地保護 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 是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
③保護措施 易地保護 將滅絕的物種提供 最後的生存機會
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基因進行保護
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關鍵)
反對盲目的掠奪式地開發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護)
6、可持續發展
①定義: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發展。
a.保護生物多樣性
②措施 b.保 護環境和資源
c.建立人口、環境、科技和資源消費之間的協調和平衡。
❹ 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概念總結
高一生物必修(1)知識點整理
第一章 走近細胞
第一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相關概念、
細 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
→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第二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一、細胞種類: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 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於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黴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 英國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設計與製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並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 荷蘭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第二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大量元素:C、 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細胞含量最多4種元素:C、 O、H、N;
水
無機物 無機鹽
組成細胞 蛋白質
的化合物 脂質
有機物 糖類
核酸
三、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乾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相關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肽 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二 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多 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肽 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三、 氨基酸結構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①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
⑤ 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六、有關計算:
① 肽鍵數 = 脫去水分子數 = 氨基酸數目 — 肽鏈數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 = 肽鏈數
第三節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一、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於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 ;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第四節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相關概念: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後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後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二、糖類的比較:
分類 元素 常見種類 分布 主要功能
單糖 C
H
O 核糖 動植物 組成核酸
脫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質
二糖 蔗糖 植物 ∕
麥芽糖
乳糖 動物
多糖 澱粉 植物 植物貯能物質
纖維素 細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動物 動物貯能物質
三、脂質的比較:
分類 元素 常見種類 功能
脂質 脂肪 C、H、O ∕ 1、主要儲能物質
2、保溫
3、減少摩擦,緩沖和減壓
磷脂 C、H、O
(N、P) ∕ 細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膽固醇 與細胞膜流動性有關
性激素 維持生物第二性徵,促進生殖器官發育
維生素D 有利於Ca、P吸收
第五節 細胞中的無機物
一、有關水的知識要點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聯系
水 自由水 約95% 1、良好溶劑
2、參與多種化學反應
3、運送養料和代謝廢物 它們可相互轉化;代謝旺盛時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減少。
結合水 約4.5% 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二、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構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蛋白等
②、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
③、維持酸鹼平衡,調節滲透壓。
第三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
(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細胞含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第二節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相關概念:
細 胞 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細 胞 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八大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里),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接而成的網狀物。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
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於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於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化學成分:有機酸、生物鹼、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節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 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 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 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❺ 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
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1.誘變育種的意義:提高變異的頻率,創造人類需要的變異類型,從中選擇、培育出優良的生物品種。2.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相比最主要特點:沒有核膜包圍的典型細胞核。3.細胞分裂間期最主要變化: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4.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主要特點是:(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並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個羧基連在同一碳原子上。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生物的遺傳性,變異性及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義。6.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分子和磷脂分子。7.選擇透過性膜主要特點是:水分子可自由通過,被選擇吸收的小分子、離子可以通過,而其他小分子、離子、大分子卻不能通過。8.線粒體功能: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9.葉綠體色素的功能:吸收、傳遞和轉化光能。10.細胞核的主要功能:遺傳物質的儲存和復制場所,是細胞遺傳性和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新陳代謝主要場所:細胞質基質。11.細胞有絲分裂的意義:使親代和子代保持遺傳性狀的穩定性。12.ATP的功能:生物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13.與分泌蛋白形成有關的細胞器: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14.能產生ATP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基質(結構))能產生水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結構))能鹼基互補配對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結構))14.確切地說,光合作用產物是:有機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質)和氧15.滲透作用必備的條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兩側要有濃度差。16.礦質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17.內環境穩態的生理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18.呼吸作用的意義是:(1)提供生命活動所需能量;(2)為體內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19.促進果實發育的生長素一般來自:發育著的種子。20.利用無性繁殖繁殖果樹的優點是:周期短;能保持母體的優良性狀。21.有性生殖的特性是:具有兩個親本的遺傳物質,具更大的生活力和變異性,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22.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是:對維持生物體前後代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的恆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有重要意義。23.被子植物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生殖生長的起點是:花芽的形成24.高等動物胚胎發育過程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腸胚→組織分化、器官形成→幼體。25.羊膜和羊水的重要作用:提供胚胎發育所需水環境具防震和保護作用。26.生態系統中,生產者作用是:將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將光能轉變化學能,並儲存在有機物中;維持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分解者作用是: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保證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正常進行。27.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理由是: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僅少數病毒遺傳物質是RNA。28.DNA規則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是:(1)DNA分子是由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長鏈盤旋成的雙螺旋結構。(2)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鹼基排列在內側。(3)DNA分子兩條鏈上的鹼基通過氫鍵連接成鹼基對,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29.DNA結構的特點是:穩定性——DNA兩單鏈有氫鍵等作用力;多樣性——DNA鹼基對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特異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鹼基排列順序。30.遺傳信息:DNA(基因)的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遺傳密碼或密碼子:m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鹼基。31.DNA復制的意義:使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子代,從而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DNA復制的特點:半保留復制,邊解旋邊復制,多起點多片段3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33.基因的表達是指:基因使遺傳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上,從而使後代表現出與親代相同的性狀。包括轉錄和翻譯兩階段。34.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DNA RNA 蛋白質35.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分離定律呢?)36.基因突變是指:由於DNA分子發生鹼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發生時間: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的DNA復制時。意義: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37.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發生時間: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後期。意義: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38.可遺傳變異的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39.性別決定:雌雄異體的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40.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一個染色體組。單倍體基因組:由24條雙鏈的DNA組成(包括1-22號常染色體DNA與X、Y性染色體DNA)人類基因組:人體DNA所攜帶的全部遺傳信息。人類基因組計劃主要內容:繪制人類基因組四張圖:遺傳圖、物理圖、序列圖、轉錄圖。DNA測序是測DNA上所有鹼基對的序列。41.人工誘導多倍體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來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42.單倍體是指:體細胞中含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單倍體特點: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單倍體育種過程:雜種F1 單倍體 純合子。單倍體育種優點:明顯縮短育種年限。4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44.物種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並能夠產生可育後代的一群生物個體。45.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意義:能科學地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 局限:不能解釋遺傳變異的本質及自然選擇對可遺傳變異的作用。 46.常見物種形成方式:地理 隔離 種群 小種群(產生許多變異) 新物種 47.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生態系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們的無機環境的總和,是最大的生態系統。48.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的總量。49.研究能量流動的目的是:設法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蟲、除雜草等。50.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物質」是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化學元素;「循環」是指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生態系統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質循環帶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要求能寫出碳循環、氮循環、硫循環圖解)51.能量循環和能量流動關系: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52.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食物網形成原因:許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鏈中佔有不同的營養級。53.生態系統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習穩定性等方面。54.生態系統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穩定性,是因為生態系統內部具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55.生態系統總是在發展變化,朝著物種多樣化,結構復雜化、功能完善化方向發展,它的結構和功能能保持相對穩定。56.池塘受到輕微的污染時,能通過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57.一種生物滅絕可通過同一營養級其他生物來替代的方式維持生態系統相對穩定。58.生物的多樣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意義: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及其子孫後代共有的寶貴財富。59.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體吸收後,會在體內不斷積累,致使這類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的含量超過外界環境。隨食物鏈的延長而加強。60.富營養化是指:因水體中N、P等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含量過多而使水質惡化的現象。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常見的主要有20種,可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大類。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沒有一種是生物特有的,這說明生物與非生物具有統一性的一面,同時,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含量又與非生物有明顯不同,這是生物與非生物差異性的一面。9.原生質泛指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部分。原生質以蛋白質和核酸為主要成分,但並不包括細胞內的所有物質,如構成細胞的細胞壁。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自由水/結合水的比例升高,細胞代謝活動增強。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生物的性狀是由蛋白質來體現的。蛋白質形成過程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n-m(其中n是該蛋白質中氨基酸總數,m為肽鏈條數),相對分子質量=氨基酸相對分子總質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對分子總質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16. 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運動的,這決定了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結構的流動性保證了載體蛋白能從細胞膜的一側轉運相應的物質到另一側,由於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因此,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數量、速度及難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質交換過程中的選擇透過性。流動性是細胞膜結構的固有屬性,而選擇透過性是對細胞膜生理特徵的描述,這一特性只有在流動性基礎上,才能完成物質交換功能。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細胞壁由果膠和纖維素構成。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的核糖體合成組織蛋白,附著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分泌蛋白。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細胞種類不同,細胞周期的長短也不相同。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一般而言,受精卵的全能性大於生殖細胞,生殖細胞的全能性大於體細胞,植物細胞全能性大於動物細胞。31.癌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徵是: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表面發生了變化,易在有機體內分散和轉移。衰老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徵是:水分減少;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逐漸積累;呼吸速度減慢,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32.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3.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並且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35.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酶和ATP是生物體進行新陳代謝的兩個必要的條件,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催化各種代謝反應的完成,ATP為各種代謝直接提供能量。
36.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光反應階段:在葉綠體的類囊體上進行,實現光能→電能→活躍化學能貯存於ATP和NADPH2中。暗反應階段:不需要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進行。暗反應是活躍的化學能轉變為穩定化學能的過程,通過碳同化來完成。碳同化的途徑有C3途徑、C4途徑等。根據碳同化的最初光合產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為C3植物和C4植物兩類。C4植物維管束鞘細胞外面有「花環狀」的葉肉細胞。37.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①光:光照強弱直接影響光反應,從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速度;②溫度:溫度高低會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速度;③CO2濃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CO2濃度降低到0.005%,光合作用就不能正常進行;④水份: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的介質,另外水份還影響氣孔的開閉,間接影響進入植物體;⑤礦質元素:礦質元素是光合作用產物進一步合成許多有機物所必需的物質。
38.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層半透膜,二是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利用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不僅可以判斷細胞的死活,初步測定細胞液的濃度,還能作為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39.植物根的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40.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並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只有在糖類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糖類才有可能大量轉化脂質。糖類可以大量轉化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轉化為糖類。只有當糖類代謝發生障礙時,蛋白質和脂肪才能轉變成小分子氧化分解供給能量,當糖類和脂肪的攝入量不足時,動物體內的蛋白質的分解就會增加。40.脂肪來源太多時,肝臟就要把多餘的脂肪合成脂蛋白,從肝臟中運輸出去,如果肝功能不好或磷脂合成減少時,脂蛋白合成受阻,體內過多的脂肪不能及時搬運出去,在肝臟積累形成脂肪肝,肝臟發生病變後,肝細胞通透性增加,谷丙轉氨酶滲透到血漿中。41.對生物體來說,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是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42.生物的新陳代謝包括①自養需氧型:綠色植物、藍藻屬光能自養需氧型;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屬化能自養需氧型。②自養厭氧型:如綠硫細菌。③異養需氧:人和大多數動物。④異養厭氧型:乳酸菌、大腸桿菌、某些寄生蟲。另外,酵母菌屬於兼性厭氧菌。
43.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光無光不影響生長素的合成,兩者產生生長素的速率基本一致。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在尖端,對光敏感點在尖端,但發生效應的部位在尖端以下一段。雲母片不能使生長素透過,而瓊脂對生長素的運輸和傳遞沒有阻礙。分析植物生長狀況一看生長素的產生,有,生長;無,不生長也不彎曲。二看分布均勻否,均勻,直立生長;不均勻,彎麴生長。生長素具有極性傳導和橫向運輸的特點。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
44.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來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5.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子果實。
46.植物激素共有五類:生長素類、赤黴素類、細胞分裂素類、脫落酸和乙烯。五大類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大致分為兩方面: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抑制植物的生長發育。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的調節,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47.神經系統調節動物體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傳人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部分。每一種反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弧。所以,一定的刺激便引起一定的反射活動。反射弧的任何一個環節破壞,都將使相應的反射消失。反射活動的種類很多,按其形成的條件和過程的不同,可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類型。條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48.神經沖動產生的興奮的傳導:神經纖維上傳導(雙向傳導):刺激→電位差→局部電流→局部電流迴路。細胞間傳遞(單向傳遞):軸突→突觸小體→突觸小泡→遞質→突觸間隙→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細胞體。即神經沖動在神經元中傳導的方向是細胞體→軸突→樹突、樹突→細胞體→軸突→另一個神經元。
49.相關激素間具有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51.動物建立後天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
52.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後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53.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是相互協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仍處於主導的地位。
54.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器官共同協調下形成的。55.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56.營養生殖能使後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57.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58.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59.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60.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61. 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2. 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64.極體是動物體內伴隨著卵細胞的形成過程而產生的。極核是綠色植物特有的,是指植物胚囊中央的兩個核,也是伴隨著卵細胞的形成而形成的。
65.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包括種子的形成和萌發、植株的生長和發育等階段。受精卵發育成胚,受精極核發育成胚乳,珠被發育成種皮,整個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壁發育成果皮,整個子房發育成果實。很多雙子葉植物成熟種子中無胚乳,是因為在胚和胚乳發育的過程中胚乳被胚吸收,營養物質貯存在子葉里,供以後種子萌發時所需。
66.植物花芽的形成標志著生殖生長的開始。
❻ 高中生物總結
把書讀熟,默讀,基本上4天讀完一遍,要特別記憶一下定義,我是大一的,全國高中生物奧賽銅獎,現在也學生物,相信我,沒問題
❼ 生物學生學期總結
生物教師教學工作總結
一學年結束了,對於這一年的工作,有喜有憂,為了總結經驗,並從經驗中取得進步,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學思想方面:
本人思想進步,積極向上,擁護中國共產黨,以黨的方針政策作為指導思想。注意團結同事,不做不利於學校發展或有損學校利益的任何事情。本人教育思想端正、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教書育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認真執行課程標准和教學計劃,積極完成本職工作,從不無故遲到或早退。本學期,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並能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需要,本人從各方面都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積極向各位教師請教,學習他們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
二、教學工作與學習方面:
在教學上我的一貫作風是:
1、認真備好課,一方面鑽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並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教才能更好。另一方面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他們的需要、他們的學習方法及他們的學習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等等,在讀透教材與學生後,及時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制定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後輔導工作。
初中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我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對調皮的學生我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這樣,學生對我也就漫漫的喜歡和尊重,也開始喜歡學習生物。本學期的作業情況:本人在作業這一環節上也下了不少工夫。主要是以發給學生的試卷為主,共二十五份,認真批改的共16次。總之,抓住教學工作的主動性,作業布置得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做到這點,我經常到網上收集資料,對各種資料進行篩選,然後印發給學生。同時,關注國內及本地區敏感事件,認真鑽研這些事件中與初中生物學知識有聯系的知識,並引導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以題目的形式來加強學生的印象。這樣做,就有了很好的效果。
3、為提高自己教學質量,為上好課,我積極參加備課組的主備試講活動。本學期我本人試講了5次,每次都有很好的收獲,我們組的老師給我提出的寶貴意見讓我更上一層樓。聽其他老師試講共10次,也有很好的收獲。總之,博採眾長,彌補自己的不足,以提高教學水平。老師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三、取得的成績及反思:
通過努力的工作,教學上也取得一定的成績。上學期期末考試中我帶的6個班中有5個班排在前十名。本學期生物作為會考科目,目前成績還沒有出來,但我相信努力過了肯定會有收獲。另外上個學期寫過一篇論文《在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生態環境的保護》獲三等獎。十一月份,與其他生物老師一起利用課外時間指導學生的實驗操作,並在海南省第十二屆中學生生物實驗操作能力競賽中獲獎。下學期跟王新華老師編寫整理了七年級上冊的整套習題,這個工作讓我們對課本及課標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並豐富了我們的教學資源。
這一學年,我作為一個平凡的人,雖然沒有很顯著很耀眼的成果,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盡心盡力做完我該做的,做好我該做的,我無愧於我的學生,無愧於我的工作。
總之,嚴格遵守勞動紀律,一切以學生為主,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人師表,處處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