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用小學科學課程理論分析

用小學科學課程理論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3-10 02:37:25

1. 怎樣寫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一、當前小學科學論文,大家最關注什麼
1.從關注的內容看,分為六大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學生學習、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資源開發和教材。課堂教學研究最為集中,特別是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研究有11篇(交流、教學意外各2、記錄、數據收集與整理、教學現象、紀律、教師指導各1;教學環節或全過程2)。課堂教學研究對老師來說最為熟悉也最能寫出文章來。
2.從論文的形式看,分為理論探討型、實證研究型、經驗總結型三大類。
(1)理論探討型主要從思辨的角度對某一現象或教學概念進行理性探討,可以包括什麼是該
(2)實證研究型論文是指研究訪談、調查或實驗基礎上寫就的研究報告
(3)經驗總結型可分為:經驗總結型的論文包括教學策略、實踐反思、教學隨筆、個案分析等形式。

二、優秀教學論文的基本特點
1.論文的選題針對小學科學教育的熱點問題,源於教學實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實。
《小學生家庭實驗室項目實施問題與對策》——課外活動,做到人無我有。
《讓科學教育插上德育之花 ——在科學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的嘗試》——德育滲透,人無我有;
《建立科學探究差異研究共同體,改善後三分之一孩子的認知結構》——關注差生,做到人有我新。
《《小學科學學科「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的再實踐與反思》——學生評價,做到人新我實;
2.論文的主要論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給人以啟發,少有「正確的廢話」。
3、論文的例證新穎,引證有說服力,論證有深度,研究成果或教學對策能指導實踐
三、論文撰寫的問題與建議:
(一)選題與標題
1.問題:(1)選題過大過寬,例如《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展》,《農村科學教育之我見》;(2)選題追風,如《把握總舵 和諧構建科學課堂》。人們常說,題好文一半,可見選題是至關重要的。
2.建議:角度要小而新,小題大做。很多老師為選題犯愁,
3.標題:第一,在內容上,標題應准確反映研究的主題與范圍,《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展——對新課程實施中兼職科學教師培訓的一些思考》,這樣的主標題顯得很蹩腳。第二、在語言上,標題應注意准確、簡潔、完整。《「與思維同行」:小學科學有效探究的原點追尋——小學科學課堂「探究秀」的反思與糾正》這樣的副標題
(二)行文
1.問題表徵:(1)概念界定不清,與標題不符
(2)分類標准不統一,面面俱到
(3)引用不嚴謹,實踐性不夠
(4)提出問題不做歸因分析,建議沒有針對性
(5)有文學化傾向

2. 小學科學課程包括哪些方面

新科學課程標准主要內容:

1、科學課程內容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地球與宇宙科學

技術與工程

2、課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公平的學習機會。

2.倡導探究式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3.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4.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部發布通知指出,2017年9月起,全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也就是說,從2017年9月份開始,小學一年級就要開設科學課了。

通知要求小學一年級要單獨開設科學課,每周安排不小於1課時,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也同時發布。

(2)用小學科學課程理論分析擴展閱讀: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最關鍵的要素是科技人才,而科學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徑。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通知》,這是自2001年頒布《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實驗稿)》16年後,正式發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通知》的要求,今後的小學科學教育將有哪些變化呢?

變化之一:小學從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保障一二年級學生每周至少一課時,三至六年級的科學課學時保持不變。這不僅對於從小激發和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與國際上K-12(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科學教育的主流一致。許多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就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

也就是說,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一年級的小朋友們每周都將上至少一節科學課。同時,小學階段科學課時總量的增加也意味著課程內容的擴充,具體變化和效果還有待新版課程標准深入實施後一探究竟。

變化之二:科學教學實施方面注重實驗教學和實踐探究過程,單獨強調了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基於科學教育研究專家諾曼·萊德曼教授的研究成果,真正的科學探究一定是從問題開始,探究過程以要解決的問題為主線開展。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就是要引導學生樂於發問、善於發問、提出可通過探究來回答的科學問題。單獨強調問題意識,注重實踐探究過程,這些對於提升兒童的科學探究能力將起到重要作用。

變化之三: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實驗室建設等需要。小學科學教師的師資問題是困擾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瓶頸,不少地區都面臨小學科學教師缺乏理科背景和職業發展受限的問題。而課程內容的擴充和實踐探究的強化很可能為一線小學科學教師帶來新的挑戰。

《通知》中指出要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對於加強小學科學教育師資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也是新的課程標准順利推進實施的重要保障。這意味著,今後越來越多的孩子有專業的科學教師,而加大經費投入將能夠保證滿足孩子們開展科學實驗的需要。

應該說,《通知》對小學科學課程設置、內容、教學實施及師資環境都做了明確的要求,必將引發小學科學教育的一系列變化。我們拭目以待,小學科學教育開啟新時代

3. 小學科學學科特點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學科學課的顯著特點,是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
具體特點:
1、人人都能學的科學
科學課程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無論學生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經濟條件、文化背景的差異和性別、天資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科學課程均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科學潛能發展的基礎.
2.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
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要創造學習科學良好的條件和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科學的魅力和樂趣;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3.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本質特徵,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將有利於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是多樣的.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學習結果.
4.科學課程具有開放性
科學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和創造的空間.科學課程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

4. 怎樣理解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

一、知識:
1、生命世界:動物、植物、微生物、人體、生物與環境(環保)。
2、物質世界:力和運動、熱、電磁、聲、光、材料、能量、物
質的變化、物質的利用。
3、地球和宇宙:地球的概貌和地球的物質、地球運動與所引起
的變化(天氣、晝夜、四季、地形地貌)、星體(太陽、月亮、恆星、行星、星系、宇宙)。
4、其他:科學發展史、最新科技成果信息等。
二、技能:
1、教師基本功:語言、板書、簡筆畫、計算機。
2、組織能力:善於調動學生學習情緒,能有序組織學生開展科
學活動,調控教學過程。
3、專業技能:
⑴熟悉有關的教學儀器、材料、各個實驗的具體
要求,步驟及規范操作方法,了解儀器室和儀器配備標准和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的相關要求。
⑵具有一定的養殖、種植基礎及各種工具使用的技能。
⑶知道創造發明的技法,能指導學生開展種植、養殖、創新小發明、小製作等課外科學實踐活動。
⑷能根據教材設計教學預案,會寫規范的教學設計方案(教案),會說課,會寫教學感想或教學反思,會寫教學論文。
⑸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有能力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和課題研究實驗。
三、學科教學理論與方法
1、對小學科學課程性質的認識。
⑴小學科學課程內容是淺顯的,但必須是正確的。科學課程中的知識、活動和過程首先要具有科學上的正確性,再則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啟蒙性。
⑵小學科學是綜合課程,同時又是一門專業的課程。
⑶「過程」應成為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但「過程」要有「探究」,要符合小學生對科學概念學習的特點。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各種思維技能,還要掌握正確的科學概念。
2、對課程教學目標細化的理解與實踐。
3、對小學科學教材進行合理的處理,使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直接生活的環境相結合,教學中注意給孩子們多些機會親自動手,對生物和非生物、物體和材料進行實際操作,提高小學生的動手和創造能力。

5.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有效開展探究活動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在小學階段,學生進行的科學學習活動大多屬於接受性的探究活動.作為科學教師,重要的是應該學會選擇足量而合適的有思維價值的觀察和實驗研究活動.在活動中,特別是在高年級的活動中,要利用結構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科學規律,加強思維訓練,注意挖掘科學問題中的隱含條件,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推理的嚴密性,促進學生科學邏輯思維的形成.沒有問題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沒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沒有思維發展的課堂,不是真正的科學課堂.「讓思考成為習慣」,應該成為所有科學教師的追求.然而,當科學課改變了以往《自然》課以知識傳授為目標,採用了以探究等活動為主的教材結構後,我們往往把科學課局限於學生的動手課、實驗課,忽略了對科學課本質的全面把握.學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識層面上,只經歷了一個動手做的過程,缺少了嚴謹、求實,教學深入不到、影響不了思維活動.因此出現了看似熱熱鬧鬧,學生卻獲之甚少的場面.活動有餘思維不足等諸多問題便顯現了出來.
1 探究過程要體現科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注重邏輯性
人類認識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違背自然的本來規律.科學是一項尊重事實的活動,讓學生們知道獲得客觀事實是科學的核心.而獲得客觀事實、正確結論的前提是獲取過程要科學,推導要合乎邏輯.具體表現在對問題假設應指向邏輯性.探究從問題和猜想開始,猜想並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建立在平時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設計應體現邏輯性.簡單的實驗不能簡單做.學生在學習《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課中,設計一份可行的計劃是本課的重點.如何讓學生的計劃體現出實驗的真實性呢?在討論實驗方案中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淤怎樣才能確定杯中的食鹽已經溶解完?於怎樣才能確定食鹽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鹽多出來了怎麼辦?榆用什麼攪拌,攪拌時能不能把水濺出來?我的詢問讓孩子知道了做什麼實驗,怎麼做實驗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實驗.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討論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趨於完善和科學,12 組的計劃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應在前一勺的食鹽溶解完以後;每一勺的食鹽量都要一樣等.從而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效地指導了實驗的開展.
2 證據的獲取、信息的處理、結論的得出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
課程標准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提出「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的課程目標.然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很多種「說謊」的行為.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實驗數據記錄的時候,總是有些小組記錄的數據是不真實的,有些是借別人的數據有的甚至是編造出來的.又如有些學生在結論的處理上為了證明自己的某一觀點,使獲得的證據和得出的結論牽強附會.這樣長期下去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它將影響著學生今後生活工作中正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我們的科學課堂應充滿實事求是和誠信的氛圍.對科學理性思維的培養更應體現實事求是的作風.
記得聽過一節科學課,學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陽光照射下哪個升溫更快的對比實驗中,12 小組中11 組都發現黑色塑料筒溫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組卻發現他們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們通過與其它小組交流,很快發現自己的溫度數據有很大差別.然而他們並沒有隱瞞事實,更沒有屈從,他們勇敢地把自己的發現說了出來.這時全班一片嘩然,很多小組指責他們.然而事實就是事實,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時全班都等著教師的看法.做課教師並沒有指責更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大力表揚了他們能實事求是地說出自己的發現,並給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時與全班同學一起分析原因.原來這一小組在實驗前把溫度計頭部握在了手中,在放進筒之前溫度計已經上升,因此出現了剛才的現象.最後讓他們再次實驗,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明白說實話的重要性,體會科學的嚴謹.科學課堂上當學生因為自己失誤造成數據的遺漏或是實驗過程中的發現與自己已有經驗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鼓勵學生說真話.還要善於指導學生去獲得客觀的、可靠的數據資料,幫助他們分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念;什麼是不相關的事實,什麼是有用的證據.只有這樣,才可能從小培養好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素養.

6. 小學科學論文,有關生命科學領域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論文

2011年3月20日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要求: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要以善於帶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為核探究微觀物質世界 彰顯科學課堂特色
昆明市五華區紅雲小學 熊光華
心目標。並通過翔實、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達成科學課程目標的統一和落實。針對這一目標要求,現就小學六年級《科學》教材下冊第一單元里第4----8節的《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的四個內容的教學中,就如何開展在微觀世界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教學做以下探討?
一、 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掌握教材基本內涵
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第4-----6節的教材編排意圖,強調了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引領學生共同探究物質的微觀世界的教學理念。結合教材要求,師生共同合作,藉助肉眼,放大鏡和顯微鏡、投影儀、圖片等的使用,提升學生對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生物世界的更深層次的了解,二者相互聯系,激發學生對客觀世界的奧妙與神奇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科學課課堂里的探究學習過程中,達成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愛好,認識事物的態度,情感價值觀、世界觀的提升,並在嚴密而活躍的教學環節中,予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在教師悉心的指導,使學生的動手、動眼、動嘴、動腦和邏輯思維能力獲得理性的飛躍和提升。
世界真奇妙,不看不知道。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我們周圍的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而神奇的世界。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各種各樣的生物有著自己的習性、形態、結構、特點和多樣性,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最明顯的特徵是:「任何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同時,又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過去,學生對生物(質)的主觀認識是建立在初步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生物(質)世界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膚淺的、有限的認識領域。
隨著教材的逐步深入,教師引導學生在正確使用肉眼和放大鏡直觀的觀察動植物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具體的學習使用顯微鏡來直接觀察生物細胞的結構、形態和樣子。用圖畫、語言、文字和表格,來記錄放大鏡和顯微鏡下被觀察到的生物的細胞圖像、樣子、形狀、顏色、結構和特點。通過學習本章節內容,查閱相關資料,並進行交流、整理、歸類、匯報研究成果,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關於細胞學的新知識,並在對事物認識探討過程中,獲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效體驗和提升。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不斷追求和善於追求科學知識的精神和本領,擴展視野,開拓知識領域。在科學課堂里的探究學習活動中,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 在課堂教學探究中,注重實作、實驗和實效
在本章節的學習中,重點是教師要悉心指導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課堂目標的實現,達成對微觀世界深入細致的認識。首先、教師要指導好學生動手,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問題的方法。在使用放大鏡之前,做好課前准備工作,在使用放大鏡觀察生物實物標本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正確認識顯微鏡及各部分名稱,怎樣操控顯微鏡的步驟和方法。通過教師生動、直觀和具體的示範、操作和具體指導,使學生詳細認識了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並掌握具體操作的要領、過程和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其次、是引導學生領悟教材內容,參照圖片,使學生詳細的認識到「生物體是由千千萬萬的細胞構成的」這一理論的根據,使學生的初步感知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其三、通過教師的指導,主要做好以觀察實物洋蔥表皮細胞為主要教學內容的過程,具體觀察其內部細胞結構,了解生物多樣性的探究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學習。交代給學生,為了要更好的觀察到生物的細胞結構,必須學會製作好洋蔥物實體標本的切片,做標本切片的方法、步驟以及注意刀片使用時的安全,正確掌握使用顯微鏡個操作部件的相配合使用,選擇交換不同倍數的目鏡和物鏡鏡頭,可調節操作載物台橫向或縱向移動的旋鈕的具體方。例如:要想使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更小的生物細胞體時,要有一定的具體要求,如何操控顯微鏡反光鏡聚焦光點,使顯微鏡達到最佳視覺效果?如何正確擺放好載玻片?如何調整顯微鏡的鏡頭焦距微調?如何使顯微鏡的物鏡鏡頭小孔准確對准標本?如何調換物鏡鏡頭?如何正確的調節載物台進行橫向或縱向的移動?如何在緩慢而細心的調節目鏡微調觀察標本時,不把目鏡鏡頭將載玻片壓碎?如何在觀察標本的一閃而過的瞬間中,捕捉到生物細胞被放大後清晰的最佳視覺圖像效果?其四、教師在指導學生學會製作洋蔥標本切片時,所需要准備的工具。在製作標本時,教師要教會學生耐心細致的用刀片反復颳去實物上的多餘部分,並用水反復的邊刮邊沖,製成標本的厚度,必須是實物的三十至五十分之一絲的透明薄片,標本的面積一般只能有五至十五平方毫米。再把刮制好的標本薄片用刀片小心的劃成「井」字框,並從「井」字框里用鑷子非常小心仔細的把最中間的標本取出來,放在濕潤的載玻片上。其五、引導學生正確操作調節顯微鏡進行觀察。通過教師的正確示範、操作和指導,逐步的指導學生分別按照觀察標本的步驟來進行觀察:切片----裝片----調節旋鈕----調節載玻片----調節反光鏡……一系列要領。使用肉眼和顯微鏡來仔細的觀察到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和樣子,並要求學生把所觀察到的洋蔥細胞用筆畫在記錄單中,用語言來進行描述它的特徵。並以此為基礎指導學生做其他事物的標本。
通過幾次不同的觀察,比較,再觀察,再比較,反復探究,比對,小組合作交流活動,最後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出正確的結論:「任何生物體都是由微小的細胞構成的」這一結論,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獲得對微觀世界的進一步認識的提升,更加激發出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
三、 在微觀世界的探索中,開拓視野
通過以上課堂的學習活動,學生藉助顯微鏡這一科學儀器觀察到生物細胞的樣子,結構,顏色等特徵。擴展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細胞對生命體的存在的意義,更有興趣去發現生物世界更多的奧秘。
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便可以更進一步的進行課堂內容的拓展,帶領學生進行下一個課題-------微生物的研究學習。比如:人體內的血液細胞的觀察研究,人體的口腔上皮細胞組織的觀察探究,蔬菜和糧食類作物細胞的觀察研究,其他綠色植物的細胞觀察研究,對自然界里水滴的觀察研究,微小昆蟲的觀察研究……使學生認識了部分生物多樣性和各自的特徵,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范圍。
一片綠葉,一滴鮮血,一滴水,一個微小的生物,一片現實當中獲取的人體上表皮組織細胞……等等,都可以作為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領域。
通過全班師學生的共同探究活動中,學生們藉助放大鏡和顯微鏡,進一步加深了對微生物和一般生物的認識。大家看到了人體血液細胞和人體上皮細胞的構造和特點。觀察到的新鮮血液細胞,是一個個呈圓形狀,桃紅色的,它們一個個鮮活生動,充滿生機,有規律的排列組合;一滴水裡有無數細小的微生物在裡面活動;小昆蟲細小的腿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剛毛;一片五平方毫米的人體皮膚上皮組織上有千千萬萬大小相似,排列有序,有規則,不同形狀的細胞。它們多姿多彩地呈現在學生們的視覺里。從而使學生更深層次的認識到微生物同樣也是生物,他們具有與其他生物相同的特徵,並且認識到生物世界是多樣性和復雜性的,是豐富多彩的。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比如查資料,上網了解到相關內容的知識,更加明白了世界上還有的一些生物是單細胞生物,有的生物則是多細胞生物的特性。
隨著課堂上藉助顯微鏡的不斷運用,我們已經在引導學生認識並且建立起生物細胞概念的基礎上,拓展到對自然界里的其他微生物的認識,對病毒的認識,對細菌的認識,對其他物質分子結構的認識理解,從而在學生的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生物分子學的概念,為他們進入高一級的學習激發出興趣,並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之前,「任何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這一生物細胞學的概念,在學生心理是一個比較抽象而模糊的概念。通過本單元本章節的學習,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和愛好,加強了學生對客觀物質世界的理解,從而達到完成本章節的學習目的和任務。

本人的本論文已在《雲南教育》發表,僅供參考。產權歸己。

7. 小學科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與其他主要學科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史上,其名稱經歷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識→自然常識→自然→科學的變化。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四個時期。

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科學素質一般包括: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等。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能夠最有效地綜合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如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和技術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呈現在課程內容中。

(7)用小學科學課程理論分析擴展閱讀:

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

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

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

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

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國中小學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的統一性過強,多樣性和選擇性很差,不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各學校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也不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

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而中小學的課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的需要。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

如何使課程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

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開發和建設具有地方特點和農村特點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的農村中小學課程體系,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農村地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標應定位於使培養的人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這樣的基本點上。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⑴地方(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自然、資源、環境等;

⑵教育部規定的、但尚未進入國家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如人口、國防、安全、法制、禁毒、環境、防震、職業指導、青春期教育等;

⑶農職業技術或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包括在農村中學實施的綠色證書課程;

⑷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內容;

⑸根據統編教材改編、補充、整理的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參考資料,等等。

不同內容可按不同層次,分別由地方和學校來組織開發,如凡是帶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內容,可由各級地方組織開發地方課程。而地方特色非常明顯的教育內容,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組織開發學校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編寫教材(包括活頁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而以課程大綱或綱要的形式體現,或只作為教師教學時的參考資料。

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中,校長、教師應是積極的參與者,更是實施者。因此,其教育觀念應不斷更新,在參與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加強課程理論的學習,提高對地方、學校課程的認識,研究和探索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8. 如何落實小學科學課堂的探究式教學

摘要: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探索性實驗,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探索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探索性實驗為載體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包括培養提出問題,建立假說能力;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斷和反思能力等。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小學科學科學實驗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認識和解決科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和解釋實驗現象、反思和評價、表達與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歷程,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體驗實驗探究活動,激發科學學習的興趣,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小學科學的主要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素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創新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技巧,使以學生為主的主體性得到真正體現,讓學生時常有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也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在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突破點可以通過科學探究來實現,變「驗證性」為「探究性」,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而科學實驗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載體。

1、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條件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重新設計教室的環境,其中主要是座位的變更,座位設計成活動模塊型,可以四人為一探究單元,四人自由組合,小組內經過討論合理分工,一人主持實驗探究的全過程,稱為首席主持人;一人負責在小組探究過程中聯系老師和其他小組成員,稱為信息使者;一人負責記錄寫報告,稱為書記員;一人負責匯報展示講解小組成果,稱為發言人;小組內四人分工,責任到人,成果歸四個人共有。通過這種編排方式,增強學生交流的效果和質量,也使學生的競爭關系轉變為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學生在這樣的融洽和諧的環境中能自由地參與探究和創新,學習效果更佳。

2、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探究課題[1]

由於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時間較短,對科學知識的認識還不夠深,因此探索性實驗課題的確定要有可行性,宜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水平之上,使學生觀察到實驗現象後,經努力後能夠確定問題的關鍵,能夠用已有的理論基礎提出幾種可能的推斷,並能通過科學實驗進行驗證。例如:設計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的探究實驗,蚯蚓對環境的選擇的探究性實驗。

3、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探究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協調,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出探求性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啟動學生思維的閘門,並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和習慣。[2]

課例1:在對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情境:將同一個馬鈴薯分別放在1號不知名的液體和2號不知名的液體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發現,馬鈴薯在1號液體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號液體中是浮起來的,從而引起學生的疑問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液體不一樣之處,以及可採用哪些方法來比較兩種液體。

在一堂課中,不僅在課的開始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動機,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不斷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處在問題情境中,從而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和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情感。

4、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的能力

科學研究過程中,提出假說後,就要設計研究方案來檢驗自已的假說並執行有關的計劃。研究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研究方法的選定,即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假說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觀察統計法等;第二,研究步驟的具體化,包括所使用的適當設備、地點、操作過程、安全措施等;第三,變數的控制和設置對照,應當弄清計劃中哪些變數是需要控制的、如何進行控制;第四,在實行中,進行系統地觀察、精確地測量並收集和整理所獲得的數據。小學科學教學中,在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的前提下,再給學生傳授科學研究方案設計和實施中的一般程序。在這個基礎上再有計劃地選擇一些探索性實驗課題,讓學生根據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設計實驗方案、執行實驗操作計劃,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課例2:探究綠豆種子發芽的條件,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會提出需要水、陽光、適宜的溫度、土壤、空氣這些條件,確定研究的方法是實驗法,緊接著制定相應的實驗計劃,重要的討論如何控制對比實驗的條件,例如探究空氣對綠豆種子發芽的影響,採用什麼方法控制對照組中的綠豆始終不接觸到空氣,這是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鍛煉他們的探究能力。實驗進行的過程當中,學生進行持續的觀察與記錄。

5、利用探索性實驗提高小學生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3]

科學研究過程中,會得到許多資料和數據,要對所得的資料和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這個過程中會涉及:第一步,使用符號、圖表等對資料進行分類和轉換,很多數據和資料在最初時是分散的,通過轉換和分類,才能明確數據和資料之間的關系。在處理過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數學工具來處理,包括用圖、表、統計等數據處理方法,這樣才能使得數據和資料能說明問題;第二步,在進行處理的基礎上,根據資料和數據,確立因果關系;第三步,運用有關科學原理對資料和數據進行解釋科學教學中,可通過一些實驗課題,設置不同類型實驗資料,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把握定性的、定量的因果關系,尋找科學規律,培養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

6、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分析推斷和反思評價的能力

這個過程須涉及:第一,根據證據推出結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綜合各種信息,同時又要基於已有的理論和經驗;第二,假說與證據之間的關系有以上幾種可能:證據支持假說——假說確定;證據部分支持假說——假說要進行修訂;證據不支持假說——需要重新設定假說。確定是哪種關系需要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第三,在驗證假說的過程中,需對研究過程的可信度進行反思,

9. 小學科學常用的教育理論有哪些

小學課程無論是教材的編寫,還是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的確立,都是有其理論依據的。盡管理論有其的局限性,理論也是相對的,但在新的理論誕生之前,找到這些教學資源(教材、教法、學法等)可能的、現存的理論依據,仍然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至少可以加快我們成為研究型、學者型科學教師的步伐,使我們的教學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可以使我們明明白白教書、清清楚楚育人;可以使我們好的教學行為有了可持續的力量而得到強化,促使不好的教學行為慢慢地被這些理論開導而削減。
1.為什麼要強調科學探究
科學課強調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的過程,不僅僅是因為「三維」目標只能在探究中才能實現「合三為一」的目標,更因為探究有其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建構主義教學論。當今世界非常盛行並得到廣泛認同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科學中怎樣才能實現讓學生自我建構的目標呢?最好的辦法就是促使學生親身經歷大量的有意義的探究過程 不論是我們強調的經歷、經驗、體驗或者是至今興盛不衰的「探究——研討」教學法,其理論基礎都是建構主義教學論。
正因為科學探究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那麼必然的教師就只能是處於一個組織者、引領者和合作夥伴的角色地位,只能是教學環境的營造者、建構者。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探究過程中自己的角色位置。其重要的理論基礎都可以說是建構主義教學論。
2.為什麼要強調結構
整個科學教學系統都十分強調結構,包括材料的結構、活動的結構、知識的結構、教學過程的結構、學生的認知結構等,追根溯源,這些「結構」的理論來源都是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論。對教材、活動、教學過程等科學教學的任何一個子系統進行深入研究,我們都不準發現結構的重要性。優化結構,可以提高效率;改變結構,可以改變事物的性質。當我們知道為什麼要優化課堂教學(科學探究)結構的時候,我們優化課堂數學結構的行為就會更加自覺。下面以教科版科學四上教材為例(以下均同),單純地談一談教材的編排結構。
布魯納認為,教材的呈現順序要與學生的認知發展相適應。教材是怎樣做到編排順序與學生的認知發展相適應的呢?先看一篇課文,即《分離鹽和水的方法》的編排順序:上節課研究一杯水裡溶解多少食鹽,杯子里都會有一些怎麼攪拌也不溶解的鹽——怎麼使這些鹽溶解呢——最簡便的方法是加水(這就是教材的第一個活動)——加水後鹽溶解了——如果把這些鹽水再弄出來(蒸發)會怎麼樣——不溶解的鹽又重新離析出來——如果將水全部蒸發掉呢——鹽全部呈現出來(也就是課文中的第二個活動:減少鹽水的水分)——怎樣減少鹽水中的水分——引出多種方法(曬、加熱、蒸發等)——聯想到夏天出汗等生活經驗。可以看出,教材的編寫順序是完全與學生的認知程序相吻合的.有行雲流水、水到渠成之感。再看一個單元,即第四單元《磁鐵》是以怎樣的順序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概念的:首先引導學生認識磁鐵的最基本的性質即磁性;然後發現同一磁鐵的各部分磁性強弱是不同的;進而認識磁鐵有兩極、能指示南北方向;接著探究磁極問的相互作用,做小磁鐵,感知磁化現象;最後利用磁鐵指南北的性質製作指南針。教學拾級而上,步步推進,學生的認知隨著發展,對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入。這就做到了教材的順序與學生的認知同步協調發展。從整冊教材看,同樣是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收集大量的事實,對事實進行加工、整理、抽象、概括,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探究的要求逐步提高,對科學探究本質的理解逐漸深入,這些無不與本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相適應。
要注意的是學生對同一問題的認知程序不是惟一的,往往有多種認知程序與方式,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問題的認知程序也可能是不同的。但教材必須遵循簡略原則,對同一個問題的研究不可能採取多種方式,只能提供一種供我們的、編者自己認為不錯的認知方式,那麼也就是說除教材提供的認知方式(研究程序)外,必然還存在其他的適應學生認知特點的研究程序。這就給我們優化教材結構提供了空間,也就給我們「優化」了的教材結構更能適應「本鄉本土」學生的認知方式提供了可能。我們應該去研究、去優化教材的結構.讓它最大限度地適合自己的學生。
教科版科學教材還有一個很突出的結構特點,就是很注意將探究程序通過先扶後放、扶放結合的方式去順應學生的認知。比如:教材第8頁中間一段「選擇一棵帶根的植物,一支裝有水的試管」這是扶,是方法的提示;後兩句「設計一個實驗,證、明我們對要的猜想」就是放。
3.為什麼不排斥講授
動手探究在教學中確實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但我們也必須明白它並不是惟一的教學方式,實際上我們的教學方式是豐富多彩的。比如說閱讀、研究資料、觀察、討論等等。還有,科學探究並不排斥教師的言語講授,我們不能「談講色變」。為什麼呢?一個重要的理論根源就是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他認為衡量學習是否有意義不在於它是用語言接受還是用自己的經驗去獲得。關鍵之一就是看學習材料是否有意義。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材料呢?凡是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或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的聯系的材料就是有意義的材料。那麼也就是說,只要教師的語言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或認各結構建立實質性的聯系。這個時候教師的語言就是有意義的材料。所以可以這么說,只要教學存在教師的語言講授就可以而且有必要存在。
4.為什麼必須重視學生已有經驗
不論是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論,還是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還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就是新的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這足以說明「新知以舊知為基礎」的重要性,所以我們的科學教材的編寫也就「不得不」充分體現這一理論。每一篇課文對每一個問題的研究都是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步步推進,前一步總是後一步的基礎,後一步總是前一步的比如《磁鐵的磁性》首先就是「我知道的磁鐵」,這就是學生已有的經驗……每一篇課文都遵循了這樣的編寫原則。單元的整體構架同樣遵循了「新知以舊為基礎」的原則,前一篇課文是後一篇課文的認知基礎,後一篇課文是前一篇課文的提升發展。比如《動物怎樣生活》中分小組對6類動物進行研究,後一篇課文《形形色色的動物》就是分別找出與這6類動物相似的動物,達到給動物分類的目的。我們的教學過程也就必須遵循這個原則,否則就可能是空中樓閣了。
總之,我們找到了這些重要的理論淵源,科學就會更加科學,更為自覺,更有底氣。

希望能夠幫到您!

10. 關於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這就很多了,主要有蘭本達的「探討研究法」、建構主義教學觀、多元智力理論、……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