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理念與課程改革8章答案

新課程理念與課程改革8章答案

發布時間: 2021-03-10 11:02:40

新課程理念和新課程改革 內容一樣嗎

不同,理念是指理論上指的新課程應該怎樣搞,改革指的是將理念具體化並且已經在實踐中操作的措施。理念是改革的指導思想。
例如,理念之一是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具體的改革措施就是老師少講,學生多討論,多動手做。

❷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是什麼 有標準的統一答案嗎 如有 請給出權威的出處 謝謝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和具體目標
?? 新一輪課程改革 ,是建國以來第三次大的課程改革。這次課改,不論是改革的力度還是是准備工作,在歷次課程改革它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說它 是我國教育史上一次最偉大的一次革命。
?? 1996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對1993年義務教育課程的實施狀況作了全國性的調查。這次調查涉及全國9個省市的城鎮、農村的16000多名學生、2000多名教師和校長,以及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的大部分委員,經過調查發現我國現行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 在課程功能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
?? 課程結構方面過於強調學科本位,
?? 課程內容方面「難、繁、偏、舊」,
?? 課程評價方面過於注重甄別、選拔,
?? 課程管理上過於集中等。
?? 經過認真考察研究全球課程改革的動態和趨勢,教育部認為,這些問題嚴重製約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嚴重影響著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培養,嚴重束縮著實現高質量基礎教育的發展。必須通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來實現培養目標的調整和培養方式的改變,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應答未來的挑戰。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涉及課程計劃、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管理等各個重要環節。需要一個明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總的指導思想和基本任務、改革的要求和政策的綱領性文件,1999年教育部便組織力量起草《綱要》,到2000年1月份,逐漸形成了課程改革綱要的基本框架。
?? 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歷經了27稿,僅2000年就舉行了上百次的研討會。徵求意見稿在全國廣泛徵求意見,並召開了有多方面專業人士參加的咨詢會議。
?? 經過進一步修訂,2001年6月7日教育部發出了《教育部關於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教基[2001]17號),將《綱要》以「試行」的形式正式頒布。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成為指導本次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對今後一段時間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非常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課程改革也成為我們基礎教育一項重大的改革。課改實驗 從2001年9月起在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4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對新課程進行實驗。2003年,又將有1072個縣區進入新課程。
?? 這次課改的主要任務:
?? 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課程體系,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目標,設置具有均衡性、綜合性與選擇性的課程結構,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探索有利於學生、教師和學校發展的課程評價制度,推行民主化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
?? 六個具體目標:
??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 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 一、新課程的目標定位 。
?? 1、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
?? 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 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是奠基工程,關繫到未來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課程改革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考慮到各地區的差異,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學生的適應性,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未來社會需要高素質的、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全面發展的人。
?? 為了學生的個體發展。現行課程體系強調整齊劃一、規模效應,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忽視學生發展的具體性、差異性。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承認學生是發展的、有潛力的、有差異的人,是活潑的、具有獨立個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
?? 2、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各學科的課程目標,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 3、新課程總的培養目標。
?? 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
?? 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
?? 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 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
??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 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 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 二、新課程的內容選擇
?? 4、學科課程標准的新特點
?? 語文:培養人文素養 。
?? 重積累,重感悟,重運用。
?? 數學:變得更容易一些。
?? 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用數學,學習有用的數學。基本模式: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
?? 地理:知道學了有什麼用。
?? 應使學生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知識。
?? 物理、化學:激發學習興趣 。
?? 提倡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技能和方法。
?? 科學:從小學會探究 。
?? 讓學生在探究上,不斷啟發學生去猜測、去思索、去動手實驗。
??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 改變了以學科為中心構建課程體系的思路,課程標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使學生全面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所必備的知識。
?? 外語: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包括情感態度、文化意識、語言能力、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
?? 歷史與社會:體現時代精神 。
?? 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科學態度、民主與法制觀念、國際意識、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 美術:設計美的生活。
?? 讓孩子從兒童時代就接觸材料,接觸工具,會動手做出簡單的器物。分為4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
?? 體育:堅持健康第一 。
?? 把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終身鍛煉意識、全民健身意識、與人交往合作意識作為重點。
?? 音樂:以審美教育為核心
?? 強調通過音樂課程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強調讓學生感悟、理解音樂、喜歡音樂,為學生一生愛好音樂打下基礎。
?? 藝術:情感與審美的教育 。
?? 回歸藝術教育的本質,使藝術課體現出鮮明的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和愉悅性。
?? 5、強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
?? 比如,語文課程標準的設計,突破了學科中心視野,充分考慮與兒童的生活相聯系,強調在生活中、在運用中逐步加深對詞語的理解.不死記硬背詞語解釋。重視日常生活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 6、強調課程內容反映當代社會生活,聯系社會實際。
?? 三、新課程的結構調整
?? 7、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強調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 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既是本次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又是新課程結構區別於現行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徵。
?? 課程結構的均衡性是指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程類型、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能夠保持一種恰當、合理的比重。
?? 首先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獨特性和獨特價值,它們在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貢獻。其次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沒有一門課程能夠包打天下,實現所有的課程目標。課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是整體發揮課程功能, 全面實現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再次要承認課程之間在教學任務上有輕重之分。義務教育階段設置的各門課程依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及課程之間的關系,在課程開設順序上有先有後,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課時比例設計上有高有低,從而使各門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所處的位置和所承擔的任務有所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各門課程要區別對待,但這種區別對待的目的正是使課程之間保持一種均衡,從而實現課程的整體優化。從學生角度來說,均衡性也決不是指學生各學科或各領域平均發展,而是指個性的和諧發展。
?? 課程結構的綜合性是針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而提出的。它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第一,加強學科的綜合性。就一門學科而言,注重聯系兒童經驗和生活實際;就不同學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關聯,相互補充。新課程結構重視了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了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改變了現行課程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 第二,設置綜合課程。設置綜合課程是課程結構綜合性的集中體現。本次課程改革不僅開設了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綜合課程,而且規定,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在「綜合型」的課程計劃中,原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被整合為科學,歷史、地理被整合為歷史與社會,美術、音樂被整合為藝術,這三個科目皆屬於綜合課程的范疇;此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以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高度整合的綜合課程在課程計劃中都佔有一席之地。實施綜合課程一定要以綜合的觀念為指導,真正發揮綜合課程的價值和作用。
?? 第三,增設綜合實踐活動。如上所說,這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為此,我們特別提出來加以強調。從本質上講,這是一門非學科領域,是基於生活實踐領域的課程,它是基於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
?? 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是針對地方、學校與學生的差異而提出的,它要求學校課程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於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於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選擇性適應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 四、新課程的教學策略
?? 8、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持續發展的過程。強調教師與學生的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促進學生能動的發展。
?? 9、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 自主學習的基本特徵和要素:對學習要有興趣,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動力。對人生的熱情、熱愛是主動的源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意義,具有內部動機,不是「要我學」而是「我要學」。主動需要培養。自主性是強調能動的、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自我設計學習目標、學習進度、評價指標,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 策略,對認知活動自我調控,注重情感體驗,
?? 傳統的教育觀往往一切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為中心,老師問什麼,學生答什麼;老師布置什麼,學生做什麼。學生缺乏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時間,阻礙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揮創見,主動發現真理。未來是一個多變、充滿問題的未來。個人的生存、社會的發展要求具有這樣一種素質和能力,即「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以一種全球主義的視野探究問題的實質,自己思考,獨立判斷解決問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樹立教應為學服務的新理念,讓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下,全程自主學習,讓學生帶著教材、學案走向老師。
?? 合作性是強調小組成員圍繞共同的任務密切的配合、積極的互動,解決問題,共同發展。合作的基本要素:要有一種合作意識,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要積極承擔完成共同任務的責任。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與技巧。
?? 合作能力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不會合作,缺乏合作能力的人必將被激烈的社會競爭所淘汰。合作能力是由若幹人或若干單位互相配合完成某項具體任務的能力。而現在,我們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與他人相處和協作的機會,容易造成孤僻依賴的性格。所以,不論從未來社會還是現實生活都應加強學生合作能力培養。
?? 探究性是強調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實踐、參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親身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不是科學研究,探究更是一種經歷、一種過程。探究的五個要素:提出一個科學性的問題,搜集證據,處理信息,提出解釋,求證過程,獲得認識並發表探究結果。
?? 小學階段是人才培養的啟蒙時期,是孕育創新意識的重要時期。作為小學教師要堅持不懈地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而兒童的創新意識從探究開始。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圍繞需要探究解決的特定問題而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探究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鼓勵創新。在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學習中,教師鼓勵學生自由想像,提出各種假設和預見,充分尊重他們的思想觀點,使學生敢想敢幹,富有創新精神。
?? 自主、合作、探究是相互聯系的,自主是基礎。
?? 不否定接受的學習方式,兩者要有機地結合起來。
?? 10、倡導學生要富有個性的學習。
?? 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形成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體現學生個體發展的獨特性。
?? 11、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有利的學習工具,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 12、教師角色的新定位。
?? 教師角色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
?? (一)探求者。
?? 教學過程應當是教師帶領學生主動認知、探究問題的過程,課堂教學應當以探究為切入點組織教學活動。學生是教師的探求夥伴,師生一起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 (二)合作者。
?? 教育教學活動應該在師生之間,特別是在學生之間產生互動,相互交流,共同發展,教學相長。合作學習,在合作對象上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師師合作;二是師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過程中,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全員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 (三)指導者。
?? 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活動,都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創設一種激活學生思維的情景,引導學生主動認知、質疑問難,把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師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問題的互動過程,讓學生在主動尋求答案的過程中,獲得研究的積極體驗,掌握研究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遷移知識和能力的本領,為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 教師作為指導者,應側重於以下八個方面:
?? (1)指導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
?? (2)指導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 (3)指導學生學習的策略;
?? (4)指導學生收集、處理信息;
?? (5)指導學生發展自己的優勢和個性;
?? (6)指導學生學會交往;
?? (7)指導學生學會生活;
?? (8)指導學生學會創造。
?? (四)學習者。
?? 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觀念、新知識、新學科、新技術,面對新課程全新的設計思路、全新的目標、全新的內容、全新的實施策略,面對急劇發展變化的教育對象,教師應是一個學習者,並且要善於學習,方能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
?? 教師學什麼?主要有七個方面:
?? (1)學習宏觀教育,了解改革的大趨勢,將自己從事的微觀教育改革置於宏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使微觀教學改革符合大方向、大趨勢;
?? (2)學習現代科技知識,了解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新領域、新走向、新成果,以便勝任新課程中的現代科技的教學;
?? (3)學習現代教育技術,能夠較全面地運用微機,開發、利用互聯網上的教育資源,比較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
?? (4)全面深入地學習新課程,能夠熟練地駕馭自己所教學科的新教材;
?? (5)通讀一下中外教育史,對人類教育的發展沿革、各個教育學派的基本主張以及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 (6)系統地讀幾本經典教育論著,如國外蘇霍姆林斯基、布魯姆、布魯納、杜威的代表性教育論著,國內孔子、蔡元培、陶行知、葉聖陶等人的代表性教育論著,從中汲取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論;
?? (7)教理科的老師適當地涉獵一些文科知識,教文科的老師適當涉獵一些理科知識,以適應新課程中文理滲透、學科交融的發展態勢。開卷有益,深入研究一兩個領域,更能受益。
?? (五)反思者。
?? 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必須經常反思。教師施教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不斷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唯有經常學習、實踐、探索、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識、心智、能力、方法適應發展變化的教育形勢、教育對象和教改要求。
?? 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反思,大體有五個方面:
?? (1)反思教育理念、教學思想;
?? (2)反思教學過程;
?? (3)反思教育結果:
?? (4)反思教育整體;
?? (5)反思教育個案。
?? 反思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經常想一想,寫教學日記、寫實驗報告、寫學術論文等。中學語文界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自24歲至今,寫下了約200多萬字的教學日記,多達60餘本。我們翻開他近幾年出版的專著,可以發現其中許多生動的材料都來自他的教學日記。
?? (六)研究者。
?? 我們教育系統要有一大批學者型的教育改革家,當今中國出不來教育名家和大家,我們應當有做學者型教師和教育大家的雄心鬥志。陶行知、葉聖陶、布魯納、贊科夫、蘇霍姆林斯基等人,原來都是普通教師,後來成了大家。
?? 五、新課程的評價體系
?? 13、評價的目的和功能: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
??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以促進發展為核心,發揮評價的檢查、診斷、導向、反饋、激勵等多種功能。
?? 14、建構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評價體系。
?? 15、評價內容、方法、標准、主體多元化。
??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
?? 評價方式強調過程與結果的統一、質與量的結合;
?? 評價主體強調教師、學生自評,校長、家長等共同參與。
?? 16、重視評價的過程,強調評價的即時性,提倡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
?? 六、新課程的管理政策
?? 17、教師、學生是課程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開發著。課程是由各級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共同決定、共同參與建設和開發的。
?? 18、教材只是個例子,教師要學會創造性的運用教材。
?? 19、實行教材多樣化,地方和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
?? 在時空上,有15%左右的課程是由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和選用的課程。 在管理上,給地方和學校一定的選擇空間。
?? 20、必須加強外語課的教學。

❸ 新課程與課程改革試題

課程資源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與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

❹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1、課程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
這是課程價值取向定位問題。在如何處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繫上,新課程定位在人的發展上,具體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為核心的發展。課程改革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終生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發展的能力;課程改革要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

2、面向每一位學生。
基礎教育是國民的奠基工程,面臨的任務既要瞄準知識經濟的需要培養高素質尖端人才,又要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培養人才和合格的建設者。因此,在新課程實施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認清每個學生的優勢,開發其潛能,培養其特長,使每位學生都具備一技之長,使全體學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長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

3、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不能把學生僅僅看成是知識的容器。素質教育所關心的是整個的人,而不只是作為產品的人,是富有創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質生產的生活。學生的發展不是某一方面的發展,而是全面、和諧的發展。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達到了知識習得、思維訓練、人格健全的協同,實現了在促進人的發展目標上的融合。

❺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1、「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
2、開放型的新課程觀是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
3、民主化是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和課程管理體制的牢固基石。
4、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5、樹立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
7、批判與創新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
8、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歸屬。

❻ 新課程改革包含哪些內容

新課程體系改革內容:      

1、改革課程功能,強調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學習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改革課程結構,適應時代要求及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要求,體現課程的科學性、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革課程內容,加強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革課程實施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革課程評價標准,要發揮評價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素質提高、改進教學實踐、推進素質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課程管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的適應性。 

❼ 新課程理念的概念

新課程的概復念:
一、「以人制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
二、開放型的新課程觀是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
三、民主化是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和課程管理體制的牢固基石。
四、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五、樹立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
七、批判與創新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
八、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歸屬。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