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改革熱點話題

新課程改革熱點話題

發布時間: 2021-03-11 11:01:36

『壹』 關於新課程改革,它的理念、內容、背景以及你對它的看法,3000字左右。

這次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因此,我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就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了如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 教材內容呈現的方式更符合兒童的特點。
新教材圖文並茂,以圖為主,生動有趣,呈現方式豐富而開放。由原來教師的教本轉變為學生的學本,更似兒童喜愛的課外讀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歡。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題為中心的呈現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題,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圖,通過說一說、做一做、數一數、比一比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和體驗數學,體現了數學學習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的課程新理念。
二、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
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准》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准》認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化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材安排同一問題不同的演算法,並不是倡導學生去掌握每一種演算法,它是指群體演算法的多樣化。同時它也不代表解決這些問題就只有這幾種演算法,而是通過這些演算法的展示,說明在解決問題時,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演算法,學生通過互相交流、比較出各種演算法的特點,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演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識內容,體現數學的學習和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過去的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課程標准》的要求,對學習內容進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減法的關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內的加減法是分開安排的,6到10的加減法是合起來安排的,這樣的「合」有助於學生對同一個情境提出不同的加減問題,感受加減法之間的聯系。又如:學生生活在三維空間,所以新教材幾何內容從「認識物體」開始,而不是先認識「平面圖形」,這也有利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來建立空間觀念。再如:統計的重心放在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體驗統計的必要性,加強了數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教材還設計了「數學故事」、「數學游戲」、「小調查」、「實踐活動」等小欄目,這些小欄目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讓學生通過講數學故事、玩數學游戲等,增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綜合。
四、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課標,創設了許多以學生所經歷的事例為情境。如:踢足球、乘車、送水、跳繩、分蘋果、踢毽子、搭積木、買鉛筆等,這些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同時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於學生開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的素材。通過數學問題的探索性、題材形式的多樣性、信息呈現的選擇性與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貳』 新課程改革包含哪些內容

新課程體系改革內容:      

1、改革課程功能,強調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學習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改革課程結構,適應時代要求及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要求,體現課程的科學性、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革課程內容,加強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革課程實施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革課程評價標准,要發揮評價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素質提高、改進教學實踐、推進素質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課程管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的適應性。 

『叄』 試述我國新課程改革實現了哪些方面的重大變革

課程改革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就是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向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轉變過程。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於1999年正式啟動,2000年1月至6月通過申報、評審,成立了各學科課程標准研製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製組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課程標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9個地區向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專家學者徵求意見,對各學科課程標准進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日前涵蓋中小學義務教育18門學科的國家課程標准研製完成,9月1日起進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過五年多的艱苦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果。改革對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推動作用,目標和內容。

『肆』 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有哪些

學生主體問題、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問題、多元評價問題、教育均衡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熱點,很難落實到實處。

『伍』 怎麼看待這次新課程改革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課程改革的推廣與實施,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愈覺得新課程改革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發展和改革的需要,它為我們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社會的發展依靠改革、創新的推動,社會呼喚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喚課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課程改革正是在這改革浪潮中應運而生的,它能夠不斷地推動教改的深入,使我國的教育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一、社會呼喚新課程改革 ,新課程改革適應社會需求。

我國現行基礎課程,有其優良的傳統和成功的經驗,它對推動社會的發展、培養「四有」新人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但隨著世界各國基礎教育改革浪潮的沖擊和我國進入21世紀來社會的發展變化,現行基礎課程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中的需求,不能完全目標培養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的兒童。也就是說,學校的培養與未來社會的需求存在著一定差距,教育與社會發展不能同步。值此,國家推動了建國以來的第八次政府指令性課程改革。

從足球杯比賽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運動員的體質、膽識、意志有待加強; 隨著國際合作的加強、中外合作的深入,外國人與我們的接觸越來越頻繁,與外國人直接會話已成為必然趨勢,而我們的兒童大多是進入初中才接觸到外語的學習,事實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現行課程所培養的人才與國外明顯的差距就是,實際工作能力較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分低能」,尤其是在特別看重分數的地區更為突出;現行課程所培養的人才還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部分學生綜合能力欠強,由於分科教學,且各科的聯系又不太密切,可以說某些教師本身的綜合能力函需加強,怎麼能培養出綜合能力強的人才呢?……諸多原因引起了全社會諸多方面呼喚課程的改革,新課程改革正是順應了時代的需要,從課程設置、教師的角色、學習方式的轉換等方面,真正體現了「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以期極大地適應社會各方面的需求。

曾記得有一位人武部長,在一次增兵活動中,大發雷霆,揚言要找教育部門。實在是難怪這位部長,而今的應征對象中,近視眼確實是淘汰的主要原因。新課程改革實施之後,課程的設置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不再是整天埋頭苦攻所謂「主科」,無暇去顧及「副科」,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去鍛煉身體、發展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學生的體質加強了、素質提高了。相信未來的應征中,不再會因為教育的問題,而增加徵兵的難度。

二、教師呼喚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推動教育改革。

新時期的教師早已從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的變化中認識到,課程需要改革、我們的整個教育體制急需改革,因此,部分教師已從教學困惑中走出來,開始了教改研究,正如李吉林老前輩,在南通市骨幹教師培訓班上所說的:「我們要成為學者型的科研型的教師」。

我們有不少教師,已經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教學內容,調整了我們的思路,注重了教學與課程整合、課程與課堂的開放生成,真正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他們成了教改的先驅,推動了教育改革。當然,考試的指揮棒、整體課程的設置、難盡合理的教育評價、社會的整體環境等等因素對教師的困擾,老師們深深覺得:只能藉助於國家整體力量的支撐,教育改革才能真正推動教育的發展。

恰逢此時,國家推出了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它在我們的摸索中前進與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廣和實施過程中,我們的教育過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課前,我們更注重備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注意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盡可能地考慮到每一個學生,讓他們盡可能多地發展各方面的能力。比如,我們在教學9的乘法口訣時,我們就脫離了現行教材的束縛,借鑒了北師大編寫的這部分教材的優點,並加以了發揮,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首先,創設了購買每個9元的籃球環境,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學生的熱情很高,很快就得出了有關9的乘法口訣。然後,我們再取運用手指記憶9的乘法口訣的方法,同學們很快就記會了口訣。接著,我們再取現行教材中「算算填填」的優勢,讓學生在練習中發覺其中的規律:9和幾相乘就等於幾十減幾。最後,再回到購球環境中來,隨意說出購球個數,讓學生答出需要的錢數。課內,我們更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各門課程相互滲透。如,上面介紹的9的乘法口訣的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讓學生分兩大組坐開,一組作為買方,一組作為賣方,用真正的錢和球讓學生去感受購物環境。在記憶、運用9的口訣時,讓孩子們自己說出記憶、運用困難的口訣,再讓其他同學幫助記憶,說出記憶的好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更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和情感。課後,我們更注重學生的需求。我們常常採用各種渠道了解孩子們的需求,並盡可能地滿足他們。記得一次與學生的閑談中了解到,他們特別喜歡聽故事,於是我們全體老師就圍繞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在自己的課程中如何充分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去滲透知識。想想如今的教學過程,無非是向著「一切為了孩子」的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我們相信,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在廣大教師、學生、家長中深入,新課程改革必將根深葉茂,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適應時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家長呼喚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促進全面發展。

好多家長都清醒地認識到,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孩子除了知道一點書本知識,其他什麼也不懂。而孩子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又有多少能直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呢?因此,家長們早就為此而嘆息、呼喚、把孩子送去進行各種培訓、請家教……

從新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中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尤其重視能力的發展、創新的教育、環境意識的培養,強調體美教育、終身教育,可以說新課程改革能夠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令家長放心。前些時候,一位二年級的家長興奮地告訴我:真沒想到他的孩子今年來的變化這么大,回答問題思路廣闊。有4個盤子里放了4個蘋果,1個盤子里放了3個蘋果,求一共有幾個蘋果?這位家長告訴孩子有兩種解法,可孩子卻說有4種解法:4+4+4+4+3=19(個),4×4+3=19(個),4×5-1=19(個),3×5+4=19(個)。孩子一邊說還一邊用小棒擺給這位家長看。這還不算什麼,我們在一年級試行的「每天向家長匯報」(即把一天學習中感受最深的內容用適當的形式向家長匯報)更是讓家長贊不絕口。家長們都說,通過這樣的活動,他們能隨時了解到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更能欣賞到自己的孩子或說或唱或跳的表演,調味了家庭氣氛,如今的教育改革令他們放心。

四、學生呼喚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滿足學生慾望。

與學生的交往中我們知道,學生早已厭倦了枯燥無味的讀寫算,而那些本來必不可少的電腦、體藝、社會、自然,卻常常要看老師的心情、考試的指揮棒以及周圍人群對教育的理解,有相當一部分的學校這些課程只是一個虛設,一學期下來,這些課程只上了寥寥幾課,學生叫苦連天。新課程改革以學生發展為本,重視基礎技能、綜合課程、信息技術等,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慾望。而今的課程設置就給出了明確的導向,就談一年級體育,每周安排了4節,學生的體育鍛煉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上級教育部門的考查不再只是語文和數學等所謂的「主科」,還插進了「綜合」課程的考查,這無疑是給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必須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由此,學生大聲叫歡,電腦、體藝、社會、自然等課程正常開展,學生各方面的求知慾得到了滿足,孩子們真正擁有了自己廣闊的空間,他們能在自己的主宰之下增長自己能力、發展自己的長處。曾有一位高年級的同學跟我的同事說,為什麼新課程改革不早點推行,否則,他的畫將不只是在省級獲獎。一句「高傲」的話吐出了學生的心聲……

我們的新課程改革注重了方方面面的呼喚,認清了現行課程中存在的種種弊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新課程改革的出台在社會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滿足了社會各界的需求,我們堅信在全社會的關注下,在我們全體教育界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教改之路將會越走越寬。

『陸』 關於新課程改革

對「三維目標」的理解

課程標准提出的三維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和能力目標。

「總目標」的6-10條是對課程中知識和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通過深入鑽研課程標准,特別是課程標准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與教學大綱作比較,便可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如,閱讀教學,教學大綱要求「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程標准則要求「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此外,還提出了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以及強調積累與語感的培養、閱讀方法的運用、個性發展等,這些都是教學大綱所沒有的。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知識和能力」這一維度也應有新的理解,應具備的語文能力不能僅僅局限於過去的相對狹隘的聽說讀寫能力。比如課程標准提出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課程標准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總目標」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運用語文」。「過程」,重在「親歷」。「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都要讓學生親歷過程,在過程中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伴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如影隨形,而不能游離其外。中外教學史說明,獨立於具體的知識技能之外的學習「方法」是很難產生遷移的。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要努力改變過去重知識傳授和被動接受的傾向。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語文的人文性,強調的是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內涵比起教學大綱「思想性」目標要豐富得多。「總目標」1-4條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涵蓋傳統的思想教育的精華,以及生命意識、現代意識、多元文化、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

4.理清三維之間關系。

在新課程中,三維目標是主要矛盾,知識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這三個維度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同時它又是其他兩個維度發展的依託。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假如把語文素養比做一座大廈,由三維目標構成,知識與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是上層建築,基座穩固了,語文教學的根基才不會產生動搖,「上層建築」也才能發展得越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重要的一維,沒有它,將使語文教學回到課改前的狀態,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沒有「過程和方法」的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將難以落實。在兼顧其它二維的情況下,知識和能力的堅實牢固,是語文新課程追求的目標。

5.整合三維目標。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處處為我們整合三維目標提供了典範。如,第一學段「口語交際」第6條規定:「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自信心」「積極」「感興趣」是情感、態度的要求,「表達」「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參加」「發表」就體現過程,如何討論和怎樣發表意見則體現學習方法地要求。在擬訂三維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借鑒新課標對三維目標的整合方法。

『柒』 當代中國教育政策改革的熱點問題是什麼

熱點一 如何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問題
我國現行高考招生制度的突出問題是不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具體體現在:高考導致中小學教育的唯「分數」現象,不利於人的全面發展;「一考定終身」不利於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也不利於傑出人才脫穎而出;高考太重知識基礎,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高考導致學生的思維方式僵化,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勢在必行。
第一,必須堅持統一高考。高考是人才選拔質量、公平選拔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關乎著國家的長遠發展與社會的持續穩定。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一項基本制度,我們必須全面、客觀、公正地看待我國的高考,堅持統一高考不動搖,絕不能盲目廢止或變動高考。
第二,改革高考管理體制,實行「教、考、錄」三者相對分離。為了理順高考與教育的關系,提高高考在選拔人才和造就人才方面的效能,有必要改革高考管理體制,明晰政府、高校、考試機構和中學等各自的責權關系,實現「教、考、錄」三者分離、各司其職,從而實現良性互動。
第三,高考改革要穩步推進。因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關繫到社會和教育的公平與公正,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要避免急風驟雨式的激進改革,否則會造成更多矛盾、更大混亂。此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還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充分考慮到考生、教師的適應性以及多部門的協調性,要避免否定式的改革方式,更不能是推倒重來。
熱點二 如何解決農村教師問題
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低,教師津貼補貼拖欠嚴重;農村中小學教師縣鎮超編和鄉村缺編(包括結構性短缺)現象並存,邊遠地區教師嚴重短缺且補充困難;農村中小學教師結構性短缺與師范院校畢業生無法入編並存;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職稱有待提高;農村中小學骨幹教師流失現象突出,邊遠農村地區教師流失更為嚴重;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經費缺乏保障,教師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清退農村代課教師難度大、遺留問題多。
解決農村教師問題的目的在於建設一支以解決農村教育症結為出發點、以促進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隊伍。農村教師問題涉及政府、市場、教師教育機構、中小學校與教師個體等諸要素的關系。農村教師問題的解決依賴政府、市場、教師教育機構、中小學校和教師個體等要素的共同參與,並通過退出規則、吸入規則、價值規則和提高規則四個基本規則維持其運轉,達到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目標。
解決我國農村教師問題可以採取八大舉措:一是制定適合農村學校情況的教師編制標准、職稱名額。二是設立具有切實獎勵作用的農村教師特殊津貼制度。三是中央、省級財政統籌農村教師工資。四是師范院校和地方政府雙管齊下,確保農村教師培養質量和入編上崗。五是建立政府教師培訓經費支付制度,建立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六是改革農村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和方法。七是建立教師退出機制和縣域內交流制度。八是與代課教師簽訂勞動合同,妥善解決代課教師問題。
熱點三 如何發展職業教育問題
我國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一是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對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影響:我國主流文化教育思想是「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求學,求的是聖人之道,講求的是「大道不器」、雄才大略。「技」、「藝」都屬於雕蟲小技,這似乎是在教育領域之外的。這從深層心理上影響著人們對職業教育的看法。二是社會現實勞動分工中存在的勞動環境、工資待遇等問題的影響:職業教育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勞動者,而我國一線勞動者的就業穩定性差、勞動環境差、工資待遇低直接降低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三是職業教育有關管理與政策的不完善降低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辦學體制、招生政策等所導致的重職前教育輕在職培訓、中職與高職的脫節等問題使職業教育沒有吸引到有潛在需求的人群。四是職業教育本身存在種種問題所導致的質量不高的影響:我國職業教育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工學結合模式推行困難等問題導致一些職業教育質量不高,也降低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的七大政策建議:一是真正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二是切實提高技能崗位的經濟待遇與社會地位。三是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四是提高質量,滿足學生與社會的需要。五是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等利益相關者對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六是改善職業教育的形象,讓全社會都了解職業教育。七是滿足各類人群尤其是處境不利人群對職業教育的需求。
熱點四 如何解決擇校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大中城市中擇校現象的逐漸顯現和擴大,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對擇校問題進行規范治理。在政策的總體思路上,概括來說經歷了一個從禁止擇校,到「堵」、「疏」結合,再到以均衡發展破解擇校問題的轉變過程。
最初,擇校及其收費問題被認為是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的表現,政策上要求學校不得搞「計劃外」招生,向學生收取高額費用。從1995年開始,政府強調對擇校生高收費問題進行綜合治理,並認識到義務教育階段亂收費和「擇校生」問題,不單純是收費行為不規范的問題,進而提出繼續採取措施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逐步縮小學校間辦學水平上的差距,是解決「擇校生」問題的根本途徑。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團體、公民個人依法開辦民辦學校,以滿足一些家長的擇校要求。然而,在隨後出台的政策中,既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不得招收「擇校生」和變相「擇校生」,又提出在一些大中城市經審批可允許少數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近期內招收「擇校生」,擇校費等收入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門統籌管理使用。政策本身的自相矛盾使得治理擇校的初衷無法實現,將社會上擇校需求向民辦學校引導的設想在現實中也嚴重走樣。21世紀初,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衡發展的呼聲日高。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貫徹了教育公平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精神,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效治理擇校難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以均衡發展化解擇校問題成為政府和社會的共識。
我們應當對義務教育階段公眾的擇校需求與公眾對現實中擇校的不滿有一個理性的認識,應當反思公眾究竟是反對擇校,還是反對目前失控、無序以及越來越遠離教育本義的擇校?二者不應混為一談。治理擇校的政策不應以消除擇校為目標。注重優質教育的生成而非單純擴充,提供可選擇的優質特色教育,使人人各得其所,各擇其校,才是真正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熱點五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問題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高校功能的拓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教育的影響,國外高等教育改革建議的不斷引進,以及中國在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高校的沖擊,傳統的高校教學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與挑戰,傳統的教學在異化和改變,行政化的問題和政績觀的影響使得高校教學更加關注表面現象,而使受教育者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漠視。對此,需要教育界和全社會給予充分的關注和清醒的認識,嚴重的偏向需要及時加以調整和改善。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政策建議:一是應把提高教學質量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樹立正確的高校質量觀,強調「以人為本」,增強教育服務的意識,最核心目標的確立要指向提高大學畢業生的水平和質量,既有學術學習的維度,又有社會適應性、創造力、社會服務能力和意識等。二是應關注專業設置、課程改革與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導向作用對教學質量提高的影響。三是調整對教師「雙肩挑」等要求的政策導向,使高校教師能用心教學,通過高質量的教學發揮重要的作用。四是要從思想轉變到制度完善,再到文化建設,使教學質量的提高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五是改善和優化高校本科教學的質量評價,增加學生、教師、社會和行業的參與,使教學評價工作的服務性、專業性、系統性、參與性、互動性、診斷性、建設性、可信性等均得到保證。六是鼓勵高校因校制宜的教學創新探索,加強相關成功案例的研究與推廣,特別應在提供經費、政策支持、培訓教師、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更新內容、探索教學方法、完善學籍管理、優化實習和就業指導、健全教學組織、改善評價、進行畢業生追蹤調查等方面給予導向性的支持,使高校的教學質量提高有更開闊的探索和發展空間。
熱點六 如何改革教師評價制度問題
我國教師評價制度大致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確立而不規范到制度化,再從制度化到不斷完善的三個歷史階段。現階段,由於我國存在行政化與應試弊端,教師評價制度不利於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嚴重。高等教育階段教師學術腐敗現象頻出,改革現行教師評價制度十分必要。
在教師隊伍中推行績效評價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績效評價的價值取向不被業界人士接受。二是評價量化標准難以確定,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人的發展是不能夠或者不完全可以量化的。三是績效工資改革中,教師同工不同酬的問題難以解決。四是難以保證教師最低收入不低於公務員,並不斷提高。五是難以保證績效評價不以學生的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為依據。六是績效評價不能減輕教師負擔,反倒會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對於改善和根治教師職業倦怠無益。七是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對於自身評價制度的設計以及是否應該實施績效評價往往沒有發言權,利益訴求沒有表達的途徑。這些均不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
我國推行教師績效評價,實行績效工資制度已成定勢。如何使這一評價制度設計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服務於教師隊伍建設,服務於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改革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我國實施績效工資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首先,要有可為廣大一線教師接受並認同的標准。這一標準的產生和實施都要有能夠真正代表教師利益的群體組織監督和參與。在教師績效評價制度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主體不能缺位。第二,要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體性,保障教師評價的主體地位。因此,要發展並培養教師行會,賦予其一定的政策空間,使得教師這一教育評價中現實的弱勢群體有自己利益訴求的代表。第三,對教師進行績效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多元的,而不僅僅是教育系統中的權力部門。已有的研究表明,提高教師工資起點,保證客觀,不設上限,這些是對教師實施績效工資制度的必要條件。
熱點七 如何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問題
我國的教育投入一直嚴重不足,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較低。這是制約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公用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原因是:政府收入多頭管理,支出重經濟輕民生;教育財政責任過多下放到基層政府,中央和省級政府負擔過低。
建立政府教育投入保障機制的理念和思路是:一是保障教育投入須有法可依。為保障教育投入的穩定來源和增長,還需要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法律法規,使法律責任具體化、規范化,增強可操作性。教育投入有法可依的另一方面是要有標准可依。如制定義務教育財政支出標准要遵循保障基本支出的原則、承認地區差別的原則、通用和簡便的原則。二是政府行為必須到位。要合理確定各級政府對教育投入的責任。根據現行財政體制,按照各級政府財力水平的具體情況,從建立公共財政的基本要求出發,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對教育投入的責任。政府履行自身責任,行為必須到位。三是建立完善的監督制度。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應依法加強和改善對同級政府教育投入情況的監督。既要對預算進行監督,又要對預算執行過程和決算進行監督。要在明晰教育法律責任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細化教育行政處罰辦法,增強可操作性,加大處罰力度。可以考慮通過建立教育法庭等,保證司法尊嚴,維護教育權益。
熱點八 如何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包括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前者主要是:自我認識不足;知識結構單一,實際能力欠缺,人文精神缺失;就業觀不科學,就業心理脆弱;創業意願和意志薄弱,創業准備不足。後者主要包括: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和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促進就業的社會政策有待於進一步完善;高校的教育體制不完善和教育體系不合理,存在著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方面;大學生缺乏系統的就業教育。
大學生就業教育的主要問題:部分高等學校對就業指導教育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就業教育的課程內容體系不完善;就業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就業教育方法手段比較單調;就業教育的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有待提高;就業指導教育的個性化指導不夠;就業指導教育的社會化程度不夠;就業指導教育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就業指導觀念存在誤區;創業教育發展嚴重滯後。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就業教育對策與措施建議的指導思想,要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探討建立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具體建議有:政府積極引導,加強宏觀調控;大膽創新,轉變教育思想,完善高校教育體制,培養滿足市場需要的人才;完善就業教育;加強宣傳,促進用人單位樹立良好的用人觀;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增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優化市場結構,協調其與政府、高校的信息溝通;完善創業教育,鼓勵和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
熱點九 如何發展學前教育問題
目前,我國兒童接受學前教育遠未達到普及的程度,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學前教育普及率遠低於經濟發達地區與城鎮地區。當前我國農村學前教育主要問題有:農村學前教育的普及率低,中西部貧困地區的學前教育迄今沒有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農村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欠缺,普惠性優質資源少;政府對於農村學前教育的責權不清,管理不力;農村學前教育、教學「小學化」傾向嚴重;農村學前教師隊伍素質低且穩定性差;農村幼兒園保教質量的評估監控力度不夠。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與農村經濟發展弱勢拉大了城鄉教育差距;精神貧困與家長教育消費理念欠缺;政府責任未落實,規劃、督導等制度性偏差等。
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建議對策:第一,把學前教育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統籌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探索建立「縣鄉結合,以縣為主」的農村學前教育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政府發展和管理學前教育的具體責任。健全管理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建立學前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加大對農村學前教育工作的管理力度。第二,完善政府、社會和家庭共同分擔學前教育和托幼服務成本的機制,建立補償救助制度。合理調整布局,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機構,實施鄉(鎮)中心幼兒園標准化建設工程。第三,加強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落實幼兒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制訂幼兒教師的資格標准和工資標准,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第四,深化學前教育改革,推進素質啟蒙教育,提高農村學前教育質量。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加強對農村學前教育的督導評估。加快學前教育立法進程,促進農村學前教育發展與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
熱點十 如何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問題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主要有:課業負擔、活動負擔、心理負擔、身心負擔、多重負擔等。形成這些負擔的根本症結在於體制障礙,即由巨大的就業壓力造成的一種不良的社會、學校、家庭聯動競爭與博弈機制的存在,這種競爭與博弈機制就是人才選拔與考試制度,它成為一隻「看不見的手」,控制著學校教育的走向,引發惡性競爭。教育系統內的學業負擔只是這種不良機制的產物,其發生的機理是競爭與博弈過度;其根本動因是人們想通過競爭與博弈獲得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實現向社會上層的流動,而人才選拔與考試制度是實現社會分層的「過濾器」,只要社會分層存在,這種「過濾器」就有存在的可能。這正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高考制度不斷改革而依然無法改變現狀的根本症結所在。
減負是一個復雜的教育、社會問題,不是單一的教育系統可以解決的問題,它需要對社會、學校和家庭進行綜合治理。人力資本競爭與博弈、用人制度缺陷、社會評價誤導是產生學業負擔過重的社會歷史根源;傳統人才觀、功利主義教育價值取向是產生學業負擔過重的思想基礎;教育質量低是產生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教育內部原因。
真正實現減負,要認真研究並處理好減負與就業、減負與升學、減負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負與擇校、減負與學生自主發展等問題之間的關系。具體對策主要有:正確認識學生負擔過重問題;制定完善的減負政策,減小政策代價;繼續擴大高校招生規模,提高高中入學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道德素養;課程改革應積極穩妥地進行;建立現代教育評價體系;建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等。

『捌』 關於新課程改革~

對「三維目標」的理解

課程標准提出的三維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和能力目標。

「總目標」的6-10條是對課程中知識和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通過深入鑽研課程標准,特別是課程標准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與教學大綱作比較,便可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如,閱讀教學,教學大綱要求「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程標准則要求「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此外,還提出了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以及強調積累與語感的培養、閱讀方法的運用、個性發展等,這些都是教學大綱所沒有的。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知識和能力」這一維度也應有新的理解,應具備的語文能力不能僅僅局限於過去的相對狹隘的聽說讀寫能力。比如課程標准提出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課程標准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總目標」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運用語文」。「過程」,重在「親歷」。「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都要讓學生親歷過程,在過程中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伴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如影隨形,而不能游離其外。中外教學史說明,獨立於具體的知識技能之外的學習「方法」是很難產生遷移的。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要努力改變過去重知識傳授和被動接受的傾向。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語文的人文性,強調的是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內涵比起教學大綱「思想性」目標要豐富得多。「總目標」1-4條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涵蓋傳統的思想教育的精華,以及生命意識、現代意識、多元文化、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

4.理清三維之間關系。

在新課程中,三維目標是主要矛盾,知識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這三個維度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同時它又是其他兩個維度發展的依託。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假如把語文素養比做一座大廈,由三維目標構成,知識與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是上層建築,基座穩固了,語文教學的根基才不會產生動搖,「上層建築」也才能發展得越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重要的一維,沒有它,將使語文教學回到課改前的狀態,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沒有「過程和方法」的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將難以落實。在兼顧其它二維的情況下,知識和能力的堅實牢固,是語文新課程追求的目標。

5.整合三維目標。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處處為我們整合三維目標提供了典範。如,第一學段「口語交際」第6條規定:「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自信心」「積極」「感興趣」是情感、態度的要求,「表達」「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參加」「發表」就體現過程,如何討論和怎樣發表意見則體現學習方法地要求。在擬訂三維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借鑒新課標對三維目標的整合方法。

『玖』 中國新課程改革在推行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如何解決

新課程開發中的困境:
課程開發是推行了課程改革的首要環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破舊立新,從課程標準的制定到教材編審與制定都提出很多耳目一新的課程開發理念。然而,經過近幾年的研究論證和實踐檢驗,這些課程開發理念暴露出不少問題,面臨著多元性與確定性、理想性與操作性的兩難困境。
1、新課程標准制定。新一輪課程改革借用很多西方最新的教育理論,對我國傳統的課程體系給以嚴厲批判,力圖創建與以往有根本不同的課程標准。新的課程標准具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雖然包含知識、技能,卻極力淡化知識在教材編制和課程實施中的作用,希望更多地加入主觀、非理性因素。在教育理論界有很多諸如此類的話語:我國的課程概念應該走向「課程即體驗」的動態課程觀;課堂教學將從「人(教師)一人(學生)系統」轉變為「人(學生)一應答性環境系統」;開放經驗要求開放學科、開放課堂、開放學校,與現實的社會生活打成一片。這些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教育觀念使得課程標准詞義模糊,沒有明確指向,缺乏確定性,最終陷入種隨意論說的境地。眾多的一線教育工作者也因此茫然失措,無法具體操作。
2、教材編審。教材編審出現的問題主要有:編審隊伍良莠不齊、觀念陳舊,編審隊伍之間關系缺少協調;教科書設計理念、設計技術和評價尺度落後,教科書的內容未能與我國社會生活與教育實際緊密結合;國家統一編制的教材與地方自行了編制的教材,以及地方教材之間缺乏有效協調,教科書內容存在克隆現象;某些「權錢交易」的干擾導致此教科書編寫者往往不去深究各自學科在整個課程架構中的定位和各個學習領域的特性,而是各自發揮,想當然地去解釋課程綱要和課程標准;教材編寫時間緊張,無暇顧及教材品質。其根源主要在於:(1)教科書制度存在審、評不分現象。在國家正式組織的教科書評價活動中,其組成人員有行政人員、教材專家、教科書的編制者與審定者,卻沒有教科書的直接使用者—學校教師和學生。評價的可靠性、真實性與針對性存有疑問。(2)缺少公眾參與,沒能調動公眾的智慧、熱情和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搞好中小學教材的審定上作。(3)缺乏對審定(審查)委員會上作的問責和對通過審定後的教材的質量監管。
3、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開發。設置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增強課程對於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在課程的宏觀結構上為尊重和滿足地方、學校和學生的差異性創造條件。不過,在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開發、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制約著課程目標的達成。我國校本課程開發的推動採用自上而下的行政策略,這雖然可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外部誘因與動力,但也容易造成忽略學校資源條件以及教師意願與能力的弊端,使校本課程開發僅僅淪為一種變革的口號,難以在學校紮根;其次,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夠具體到什麼程度缺乏研究和統一認識,致使很多學校自行其是,有違課程開發的本來目標;另外,各學校實際情況不同,很多學校由於客觀條件限制,根本就不具備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的能力。
4、作為課程的研究性學習。自新課程改革以來,研究性學習是一個被推崇得無以復加的課程理念,似乎它是包治現有教育弊病的靈丹妙葯。誠然,研究性學習的提出有其積極意義,可一旦這種課程觀念置學校現實、學生特點和教育本質目標於不顧,而被過度濫用,就必然導致思路封閉、內容干癟,以至混淆視聽。更為重要的是,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或學習策略,將它混同於課程,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混亂。
5、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除此之外,綜合實踐活動還包括其他領域,如學生同伴間的交往活動、學生個體或群體的心理健康活動等,活動內容十分豐富。但是,綜合實踐活動決不是這此零星活動的簡單相加,它們需要以某種模式有機地整合起來,達到課程實施效果的最優化。而現實情況卻是,學校常常無意或者有意地把各種校外課外活動、興趣活動小組及學生團隊活動等同於綜合實踐活動。在許多校長和教師看來,只要是學科課程與課堂之外的活動,都是綜合實踐活動。如此一來,綜合實踐活動就有可能成為隨意的、可有可無的「活動」。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