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學思想品德新課程的心得體會
Ⅰ 急求:學習思想品德這門課程的心得體會200字。
為什麼自己不寫?如果學過就寫一點自己的體會,沒問題的。應該相信自己的能力。
Ⅱ 小學生學習思想品德心得體會小學生寫不少於400字
又一個學期即將過去,今天,在這美好而又彌足珍貴的時光里,我很樂意和大家談談我的學習和經驗。
提前預習,認真聽課。課前預習要鞏固舊知識,標出聽課的重點。課上專心聽講,積極思考並參與問答,隨時記錄重難點,充分利用課堂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做好作業,及時總結。做作業前,先回顧一下老師所講的內容,看自己是否完全掌握了。把新知識都理解以後,再完成作業。每單元結束後,用你自己便於記憶的方法來歸納和總結這部分的內容,比如,簡圖、表格、提綱,用這種簡易明白的形式總結知識,可以提高我們的學習效果。
科學訓練,舉一反三。訓練要有針對性,即要重數量,更要重質量。練習中習題解答的准確性是第一位的,速度是在熟練中逐漸形成的,不要捨本逐末。
這就是我一學期以來的心得體會,不當之處,不吝賜教。
追問
easdgafjglfgdsaghdfsgh
Ⅲ 讀完小學《品德與社會》有感
通過學習《品德與生活》 新課標, 加深了 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 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學習過程中, 我也收獲頗多, 倍受鼓舞。
現在的《品德與社會》 最大的改革是把學生良好品德、樂於探究、 熱愛生活的培養目標切切實實地放在兒童的生活中去培養。 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 以生為主」的發展性戰略計劃; 真正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 密切聯系兒童生活, 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 在發展中生活。 當我們翻開《品德與社會》 這本教科書時, 我們會發現這是一門全新的課程。 它是伴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開設的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 它通過游戲和各種兒童喜歡的主題活動, 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 科學的、 生活的啟蒙教育, 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礎。 《品德與社會》 課程倡導「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 體驗和感悟, 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
我們的《品德與社會》 教學不應該局限於課堂, 脫離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 局限於書本的世界, 迴避紛雜的現實生活, 只 是沒有生活的空談, 這樣往往造成學生的思想跟行為截然不同, 口是心非, 德育也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品德與社會》 教學必須走出小課堂進入大社會,回歸兒童的世界, 回歸生活的世界, 回歸現實的世界。 唯有如此, 才會有知行和諧統一的可能, 才會使《品德與社會》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
《品德與生活》 的核心理念就是讓品德回歸生活, 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注意觀察生活, 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 捕捉生活中的點滴信息對學生進行三維目標的教育。
通過本次學習讓我更懂得珍惜兒童生活的價值, 尊重兒童的權利, 引導兒童熱愛生活、 學習做人; 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中引發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重視兒童在真實生活中感受、 體驗、領悟, 突出活動, 讓學生自主地、 能動創造性活動, 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Ⅳ 如何看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學生能力目標與評價
什麼樣的思想品德課才是一堂好課?怎樣的教學評價才是有效的?為此本人結合思想品德新課程的教科研實踐,對此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一、在教學目標上,依據課程標准,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力,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注重全面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所表達的「課程目標」,著眼於課程改革的整體要求,採用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力」「知識」這樣三個維度分別陳述的方式,並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這種呈現方式體現了從「以知識為本」向「以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和課程觀念的轉變.在教研實踐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目標的把握不是十分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有些教師受原有的教學大綱的羈絆,對教學目標的設計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定勢」,主要還是「以知識為本」,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二是有些教師雖意識到新課程三維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但不得要領,沒有把握其實質,最終仍不能將其真正落到實處.如何落實思想品德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這不僅僅是能否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問題,更是關繫到新一輪課程改革成敗的問題.筆者認為,實施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首先應注意全面性,做到全面設計教學目標,不可有所偏廢.既不能只注重知識能力目標,而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也不能只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而忽視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失去積極的態度、健康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統帥的知識與技能,將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險的;反之,沒有知識技能作為載體和依託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極其空洞和膚淺的.其次,應在講求全面性的基礎上有所側重.就學科的整體特點而言,新課標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第一位,表明它是思想品德課的靈魂,是課程目標的核心要素.因而我們更應關注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只有突出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實踐性,才能落實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真正體現出學科特色.就學科的具體內容而言,教學目標的設計因課而異,各有各的側重點.只有承認這種差異性,才能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深中肯綮,上出各課的特色,進而實現教學目標設計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機統一.二、在教學設計上,著眼於教學預設,著力於設定彈性目標,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強調生成性生成性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等細節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計劃,圍繞學生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教學.葉瀾教授曾指出: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可見,教學設計要為動態生成而設計,使教學盡可能在預設之內生成;同時,必須認識到課堂又是復雜的,教師在教學預設時,不必窮盡也不可能窮盡課堂上可能產生的各種變化.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也應十分注重生成性教學,這既是由思想品德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所決定的,也是由思想品德課堂的復雜性所決定的.一堂好課,必須使所有學生都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真實的,才是最美的!真實的學習過程,才能令人難忘!然而,相當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仍是預設有餘,而生成不足,給人一種「演戲」的感覺.這種現象在公開課、評優課中表現得特別明顯.這種「作秀」味很濃的課,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破壞了學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也有悖於「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一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有鑒於此,我們在課堂設計評價中,應注意考察教師是否正確處理好教學預設與動態生成之間的關系,做到既關注教學預設,重視教學設計;又著眼於動態生成,設定彈性目標,留有生成餘地.三、在學習方式上,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學習環境,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突出建構性就課程性質而言,思想品德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提倡讓學生通過豐富多樣的、自主參與的活動,參與和體驗社會生活,以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建構對社會的理解與認識,達到思想的升華和品德的內化.思想品德這一課程性質,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通過活動設計和情境創設,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體驗,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實踐主體性.所以,建構主義教學觀與思想品德新課程所追求的實踐性教學理念是十分吻合的,它也是我們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評價中必須體現的教學理念.當然,課堂教學中建構性目標的達成,是很復雜的事.課堂教學中的建構性評價,也決非易如反掌的事.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的建構性評價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的建構性評價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民主且富有思考空間的課堂情境,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人」,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激發和培養.教師應始終是一個點撥者、評價者、引導者,把課堂學習時間充分讓給學生,使他們真正居於主體地位,主動展開思維.第二,針對性原則.教師創設的情境必須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展開,有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解決學生頭腦中存在的疑點、難點和困惑點;同時還必須使課堂教學的建構性活動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適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教學活動真正能有的放矢.第三,有效性原則.也即教學評價必須考慮是否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最終達成思想品德課的三維教學目標;考慮是否能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力理論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四、在教學對象上,承認學生的多層次性,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體現整體性和發展性多元智力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及其同事提出的一種關於智力及其性質和結構的新理論.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智力結構和學習方式,因而對所有學生都採用同樣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真正有效的教學是將學生的智力特點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相配合.可見,多元智力理論倡導的評價思想與新課程中學生評價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並且以多元智力理論為依據建立的「學生觀」「智力觀」和「教育觀」,將有助於教師更好地理解和實踐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評價.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樹立積極的、面向全體的學生觀.每個學生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的領域不同而已.教師應在以促進學生發展的前提下,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善於發掘每一個學生智力領域的優秀品質,捕捉每一個學生智力領域的「閃光點」,並在此基礎上,促進其智力領域中優秀品質向其他智力領域的遷移.二是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氛圍.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擁有彼此相對獨立的多種智能,而且每種智能都必須有其獨特的認知發展過程和符號系統.因而,教學方法和手段就應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而靈活多樣,體現出教學的多層次性.為此,教師必須營造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氛圍,創設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參與的教學情境,並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即便是同樣的教學內容,也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以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充分地發展.三是構建多元化、開放型的發展性評價機制.《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指出:「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成績.」因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應通過多種渠道、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在評價方式上,可採用教師觀察、描述性語言、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考試(包括紙筆測試、口頭測試等)等形式,以使學生有「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成績」.在評價主體上,可以是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合作評價、家長評價等形式,以盡量給學生一個恰如其分的、全面公正的評價,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在評價尺度上,應重視學生的發展程度,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評價目標,以使我們對學生的評價真正成為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