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小學綜合課程
① 小學課程中綜合怎麼上
綜合課主要是學生進行實踐,比如做個小調查、上網查資料等,把收集到的東西在課堂上進行交流,然後同學們討論,沒有固定的方法和格式,關鍵是從實踐中得到鍛煉,學到知識
② 在小學階段,新課程設計的綜合課程有哪些
小學階段的綜合課程一般就是科學。
************************************
不滿意請追問,滿意望採納!
有問題可以點擊我的名字後面的:向TA咨詢。我只要在線盡量及時回答。
************************************
③ 新課程綜合版、 小學版、中學版有什麼區別
只說重點:
新課程綜合版,
是中學、小學內容都有。
小學版、中學版,
分別只有小學、中學內容。
④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有哪些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不像其他學科課程內容那樣界限分明和系統化,而是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超越了傳統的學科邏輯體系。不管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不管是人物、動物、植物還是事物,不管是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文化科研還是科學藝術,只要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具有潛在教育價值的主題或項目均可以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 你的分兒太少,具體的內容再交流。
⑤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有哪些
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不像其他學科課程內容那樣界限分明和系統化,而是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超越了傳統的學科邏輯體系。不管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不管是人物、動物、植物還是事物,不管是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文化科研還是科學藝術,只要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具有潛在教育價值的主題或項目均可以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
⑥ 如何上好小學綜合實踐課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近代社會的產物,它是面向學生生活而設計的一門經驗性課程,實踐性課程。可以說,綜合實踐是學生的實踐,是學生的活動。我認為,要上好綜合實踐課,應處理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任何課程都具有特定的課程內容與形式。課程內容是由課程的性質決定的,而課程形式反映了課程內容的要求。處理好課程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助於克服實施過程中的形式傾向。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是學生的活動主題。 綜合時間活動是面向學生生活領域的課程,因而,其課程內容不應來源於書本,而應來源於學生的生活,來源於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圍繞問題來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而這一問題就是學生活動的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非預設的課程,學生在該課程中學習什麼內容?與學科課程不同的是,學習的內容不是預先設記好,不是體系化的書本知識或知識專題,而是學生從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問題,並由問題上升到活動主題,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整合性。 要保證學生活動主題的整合性,在以校為本的綜合實踐活動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整個學段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具有一定的廣度。 學生的活動主題往往是從生活背景中、從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從一個活動主題的實施過程來看,任何一個活動主題都是有意義的。但如果整個學段的活動主題只是圍繞某一角度來確定的,那麼活動主題的確定往往不利於培養學生開放的思維方式。因此,在整個學段學生確定活動主題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涉獵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文化等不同領域的問題。在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生活背景與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適當引導學生在不同年級關注不同領域的問題。 2、妥善處理活動主題中的知識性問題。 任何主題的活動都應該使學生獲取一定的知識,在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活動方式,自主獲取知識,形式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追求之一。因而,在實施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書本知識運用到問題解決與活動過程中,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及時整理與總結活動體會與活動收獲,獲取知識。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形式。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形式是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經驗性課程、活動課程。因而,活動就是其基本形式。在實施過程中,要防止為了活動而活動的狀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根據活動主題的需要決定活動形式或活動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綜合性」也要求活動方式的綜合性。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整個學段的活動過程中,經歷探究、實踐、調查、考察、服務、社會宣傳、公益勞動、設計與製作、技術實踐與勞動實踐、信息實踐、總結與交流、展示與答辯、回報與表演等活動方式。 2、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活動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的價值就在活動過程中。必須留給學生充足的活動時間與活動空間,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活動過程。要切實體現該課程的價值,讓學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必須讓學生「全面參與」,並「深度實踐」。 三、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還必須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一)突出學生主體。 突出學生主體,意味著把學生作為課程的主體,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意味著發揮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 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一方面是指導學生是課程的直接實施者,另一方面是指發揮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能動性,學生創造著課程。因此,不應把課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學生必須毫無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對象,而應發揮學生對課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構能力的作用。綜合實踐活動更不同於學科坑成,它不是「可教的」課程,而是「可做的」課程,是實踐性課程。作為一種實踐性的課程,學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主體。綜合實踐是學生的實踐,是學生通過實踐來學習,通過實踐獲得發展。 2、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 從學生出發是體現學生本位課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准備階段、開展的過程、總結與交流等環節都應該尊重學生的實際,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准備階段,最好不由教師提供活動主題或問題來讓學生選擇,而應由學生自主提出活動主題或問題。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從他們的實際出發。當然,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並不是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定活動主題,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明確活動主題或問題的意義。 (二)加強教師的有效指導。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導師與學生的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實踐性課程,要求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師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起著指導的作用。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做」出來的,因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於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但教師的指導需要以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為前提。指導不等於規定,不等於統一要求。 2、提高教師指導的有效性。 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一方面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指導的有效性。所以要設計與制定教師指導方案,增強教師指導的計劃性。教師指導方案應包括:學生活動主題的具體目標、學生活動過程與具體方法的指導、學生活動主題必要的資料與工具准備、學生活動評價策略等。制定教師指導方案,有利於教師明確指導任務,落實具體的知道行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活動類的綜合課程,是這次課程改革中的新型產物,它與其它學科課程領域有著本質區別,它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和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是學科課程與知識類綜合課程的一種補充形態。但是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在理論定位與研究取向上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澄清,還需要進一步的反思與追問。
⑦ 小學品德課為什麼要以綜合課程的形式呈現它有什麼優勢
我覺得現在小學品德都是以綜合的形式呈現出來,告訴學生有更多的理解。
⑧ 小學語文課程 是綜合課程還是分科課程
小學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不僅具有工具性,還有很強的思想性。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
⑨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包括哪些內容
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階段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方面。
在實施過程中,要聯系學生生活背景和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問題中心,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整體性、綜合性。
研究性學習:
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初步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與合作,發展合作能力,並初步養成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知識和技能基礎,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制定方案等過程,學習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觀察研究、文獻研究等科學方法的基本規范和操作要領,養成探究習慣,形成科學態度,初步創新精神。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社區和社會的體驗性、服務性或公益性的實踐活動。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目標是:走進社區,理解社會,獲得直接經驗,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參與社區活動,踐行社會服務,適應社會生活,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形成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施,應適應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體驗和實踐的機會;應圍繞主題,在綜合應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主動實踐。
3.勞動與技術教育:
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以操作學習、設計學習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活動。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材料,懂得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常識,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術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技能;豐富勞動體驗,具有親近技術的情感和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安全而有責任心地參加技術活動,初步具有技術意識、職業意識、創新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和審美意識。
拓展資料:
特點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里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
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