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如何融入數學課堂教學
Ⅰ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進行數學課堂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研究
一、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內涵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處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典型的、生動的交往狀態與外在行為,刻畫他們豐富的、細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
二、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徵
1、素材真實性
案例所反映的應該是一個真實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發起大家的思考。
2、選材典型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這個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並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集中在數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3、情節具體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要能夠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數學教學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而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展示敘述,做到翔實、有趣。
4、時空廣延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5、目標全面性
小學數學數學案例對行為等的敘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特性,涵蓋教學目標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數學認知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態度、情感,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寫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記錄功能——案例寫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 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麼,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同時也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3、反思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如果把反思當成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其向專業化水平邁進。
4、傳播功能——案例為教師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民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同時,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並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編制
1、編制原則
(1)客觀性原則。一個案例就是關於某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來代替。堅持實事求是,盡量依據時間發展順序客觀記錄事例。杜絕摻假現象,不會「合理構想」。不搞「文字游戲」,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變事實。
(2)獨特性原則。在撰寫案例活動中,倡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不人雲亦雲,不見風使舵,要有個性的觀察、個性的實踐、個性的反思、個性的表述。
(3)價值性原則。撰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推動教學的改革。因此,所選事例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價值程度,與案例本身的實際意義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教學實際需要選擇事例。
2、編制格式分析有關案例不難發現案例的一般格式與寫法。目前專家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變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與「提示——案例——訪談錄——分析」。「提示」,主要簡介「案例」與「分析」中將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論,可以促進理論知識與教學實例的融合。「訪談錄」以對話的形式記錄對有關教師進行的訪談,以外化教師的緘默知識,便於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產生的背景、過程和做法。教師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斷+反思」,其變式主要有「背景——片斷——反思」與「片斷——評析——反思」。可見,案例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為了一個主題而截取的教學行為片斷,這些片斷蘊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它源於實踐,但高於實踐。案例以真實的教師和事件為基礎,但又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實錄,它是教師對自身典型教學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節課或一個片斷,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把幾節課的相關片斷疊加。從案例內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敘事式」和「對話式」;從案例內容的編排方式看主要有「單一式」、「對照式」和「遞進式」。反思一方面是基於案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例印證理論;另一方面要高於案例,要從案例的分析中生發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
Ⅱ 如何做好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相互溝通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僅具有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而且具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我們要根據職業高中學生實際的知識水平和數學有自己的特點,不但要求學生具有接受知識的能力,還要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還重視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本人認為在新課程理念下數學課堂教學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
一、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貫徹於數學教學始終
教與學是師生雙邊的關系,教要得法,學要主動。主動來自興趣,興趣需要培養。同樣的教材,講得生動,妙趣橫生,學生百聽不厭,回味無窮;講得教條,枯燥無味,學生呆若木頭,事倍功半。為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講課藝術,增強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注意教態、語言力求生動
在課堂上要注意態度,並通過多種方式,特別是通過幽默的方式,生動的語言,努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情緒高漲,進入一種較高的學習意境。
2、注意提問方法,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教師要使學生通過一系列小問題的思考並逐一解決,增強學習的信心。注意提問方法和技巧,可以較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3、使數學課堂教學有趣起來
初中數學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課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與"談一談"等欄目,知識性和趣味性並重。穿插於課堂的趣味教學,不僅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精講精練,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講練結合,要抓住教材重點把知識講明講透,在此基礎上加予練習,就能避開聽覺疲勞的毛病,又能當堂消化新課,對新知識進一步鞏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重視作業講評
作業講評還具有及時性。俗話講:打鐵趁熱。及時講評,可使學生及時更正錯誤,在原作業的基礎上,再次思考,發現自己知識的缺漏和錯誤的思維習慣、方法,更好地把握知識的准確性,加深掌握程度。
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講評作業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要只是機械地給出正確答案,而要注意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
四、面向全體,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促進的。同等智力水平的學生,學習成績有時差距很大,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妨礙了他智力的有效發展,如學習積極性差,自我約束能力差,等等。因此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對課堂教學有著深遠的意義。
特別是對於我們職業高中的學生,主要從非智力因素方面多加培養,本著"愛"的原則,抓住各自的性格特點,盡心安撫,多關心和愛護,多給予鼓勵。在學習上給予耐心輔導,取得點滴進步就要充分肯定,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Ⅲ 淺談新課程下怎樣進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
新課程教學標準的實施,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新標准。初中數學定要將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提升學生素養作為落實新課程標准的內在要求,形成系統、科學的理論教學體系。本文對數學有效教學方法和措施進行陳述。一、樹立新的教學觀,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這也是新課程理念實施的目標之一。這些目標的提出,實際上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教師不但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還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習慣於「粉筆+黑板」,以書本為主,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情況,限制了學生能力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廣大教師要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模式。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在課堂上獲取知識,指導學生有效學習。在數學課堂上,應加強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暢所欲言。與此同時,教師要和學生多交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內心思想和感情動態,並給予幫助和引導,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二、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因此,在小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去學習探索。由於學生年齡特點的關系,他們的學習行為和習慣還處於剛剛形成的階段。另外,他們的自控能力不夠,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會給他們的學習帶來一些阻礙。因此,教師要加強對他們的教育,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使他們能夠明辨是非善惡,走在正確的發展軌道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把生活實際和教學內容有機聯系在一起,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比如,待學生掌握了圓的面積計算以後,鼓勵學生去嘗試計算出教室內鍾面的面積;學生掌握計算平均數後,可以讓他們把學習小組內同學的身高和體重求出一個平均數;學了計算長方體面積以後,可以讓學生計算自己卧室的面積。如果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他們會深深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並提高學習興趣,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強大動力。三、整合教學內容,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數學的價值不言而喻,需要每一個學生都認真學習數學知識,掌握基本技能,並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自主發現和獲取數學價值。學生的能力不同,在數學學習方面的發展也有所不同,因此他們在學習時會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解決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在設計教學活動或者問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調動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尤其是班級中的後進生,教師要多關心和關愛他們,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不能置之不理,要給予一些鼓勵和指導,讓他們重拾信心,並快速地融入到課堂探究合作中。與此同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把各種教學資源進行創新整合,提高其綜合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多元化的素材,使原本枯燥的課堂變得富有活力,把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比如,在教學統計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轉變和整合教學內容,「我們學校準備創建一幢高樓,校長想爭取一下我們同學們的意見,你們認為是創建體育館呢?還是創建科技館呢?」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就開始進入到了激烈的討論狀態,這樣的教學方法大大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吸收知識、選擇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已有的能力和知識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四、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新形勢下,我們要重視學生思維實踐能力的培養,要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究的機會。數學本身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還比較差,因此,數學學習對他們來說比較困難,如果教師還是按照陳舊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昏昏欲睡、枯燥無趣,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學習效果也不理想。在這樣的形式下,教師要改革和創新教學手段,努力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如在帶領學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清晰、直觀地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的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和割補後的長方形的寬和長之間的聯系,進而為以後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總而言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何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檢驗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准。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基礎知識水平、智力水平等因素都會影響著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為構建高效數學課堂奠
Ⅳ 新課程改革中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部分老師仍然不能創造學生參與數學活動、數學探索的機會。在課堂教學時仍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學習的主人——學生。缺少更多的考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時常存在。針對以上情況,現結合我在工作中的探索、學習過程,談幾點關於課改新理念怎樣更好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的認識。
一、轉變觀念積極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首先,每位教師要正確面對新的課程改革。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從心理上根本就不能接受新課改理念,存在嚴重的抵觸心理。對應試教育還存在許多的幻想,一有機會出去聽課學習,回來後總是抱怨這樣的課我可學不來,這樣上課怎樣讓學生考出高分。也就出現了出去聽課當作任務來完成,讓我去,我就去,去了干什麼別人就不知道了。殊不知,當前的教育形式已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入展開。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終身發展、全面發展,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在有機會參與聽課學習時,應更多關注每節課的精彩之處、成功之處,為我所用。平時多看一些教育類書籍、報刊或雜志,例如:《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小學數學》、《山東教育》、《濱州教育》等雜志、報刊,還可以多參與網路交流學習。自己創造機會努力汲取更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日積月累就會對自己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
其次,要做到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
有很多人到現在還誤認為我們的課程改革不要學生取得好成績,只要讓學生活動就是運用新理念。我個人認為這是對新課程改革的扭曲,新的課程改革不是不讓學生學習知識,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轉變獲取知識的方式方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不斷的創造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而不再運用單純的教師講解。因此,我們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自我實踐與反思,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使自己更好的落實新課改的各項要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盡到自己的責任。
二、認真細致分析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
有很多教師在還沒有明確教學內容與目標的情況下就匆匆進行上課,看到那裡講到哪裡,想到哪裡說到哪裡。一般出現如下情況。
(一)不能明確把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山東版教材一年級上冊《圖形與位置》一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左右》時,就錯誤的將課題書寫為單元標題《圖形與位置》,甚至還有的書寫《有趣的游戲》。
(二)由於沒有把握好教學目標,導致活動設計不合理。例如:《認識左右》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應是:1、結合現實情境,能辨別前後、上下、左右,初步學會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2、經歷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相對位置,並通過與同伴相互交流,初步體驗空間感和方位感。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一般大致為:活動一:通過學生「指鼻子」游戲,初步感受認識左、右等方位詞。活動二:初步用左、右方位詞解決問題。例如:你的右邊有什麼?等。活動三:結合生活中左右的應用來區分左右。例如:靠右邊走等。活動四:在此基礎上,老師可設計一個猜左右手的游戲,來認識兩個人相對時,這兩個人的左、右是相對的。活動五:藉助拍手游戲,來認識上下、前後、反正等。活動六:可設計上下樓梯或交通規則的問題對本節課進行拓展應用。可有的上課教師在一節課的過程中,一節課下來就只有一種活動,練習指左右,全班做、同桌互相說著做,輪流兩個同學到台前做,比比誰說得好,教師也不再進行深入引導學習。就這樣一節課就匆匆完成了,看著這節課還很緊張、活躍,但是到底這節課學生真正能明白多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多少就很難說了。我想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上課教師沒有吃透教材、教參的要求,沒有嚴格圍繞教學目標有序地開展活動,沒有真正的成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巧妙創設學生活動,為學生探究活動創造恰當的空間和時間。
一節精彩的課,與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巧妙設計學生活動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只有教師做好前期的預設,才有精彩的生成。才不至於每節課教師不住的講,學生不斷地聽。首先,有的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合理。例如:在教學山東版教材二年級上冊《認識方向》一課時。在解決本節課的重點認識地圖上的方向時,有這樣兩種處理方式。
片斷一:
師:你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嗎?
生:沉默。
師:邊說邊畫坐標圖,並邊標方向邊說,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面表示西,右面表示東。
師:知道了嗎?
生:知道了
師:那好,現在我們翻到某某頁,看情境圖,到桃花村怎麼走?
(隨後教師藉助情境圖自己提問題,讓學生來解決。這樣做不但沒有很好的利用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有益的探索活動,同時也沒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片斷二:
師:誰能說出我們教室的東、西、南、北方各有什麼?
生:回答。
師:老師為你們每個小組准備了一張同樣的紙,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將我們教室東、西、南、北方的事物寫到上面,小組共同來製作一張我們教室周圍 的事物分布圖。
生:小組活動,學生製作地圖。
師:製作完的小組坐好,老師就知道你製作完了!
學生邊商討邊急忙製作。
師:將製作好的地圖貼到黑板上。隨後將其他小組製作的地圖也都貼到黑板上。
生:看到自己小組的地圖貼到黑板上,都很興奮。
師:那個小組能介紹一下自己小組製作的地圖表示的方向?
生:回答。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不同?
生:有的上面表示北,有的上面表示東,有的上面表示西,有的上面表示南。
師:我們每個小組都是描述的同樣的事物,怎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生:在紙上表示的方向不一樣。
師: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製做的地圖別人能看懂嗎?
生:不容易看懂。
師:對啊,也就是給我們的交流帶來了許多的麻煩。通常啊,在地圖上一般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面表示西,右面表示東。
針對上面兩種情況:前者認為還探索什麼?探索是這樣,不探索也是這樣。探索還花費那麼多的時間,還不如多做幾個題呢!而後者充分認識到讓學生探索的價值,對於成人來說當然都是很簡單的問題,而對於7、8歲的孩子來說這就不是一個簡單問題了。很多專家都指出,我們並不是讓學生去創造,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創造這個結果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這樣做?而不是把學生當成一個容器,不斷地向裡面塞東西。知識是學不完的,也是不斷發展的,而獲得知識的方法才是永恆不變的。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更多的創設學生探索活動的機會,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其次,有的教師沒有足夠的耐心。在聽課的過程中,遇到有的教師為應付聽課,設計了許多的環節,特別是在小組合作探究這一環節。剛說完開始,不等學生展開活動。就問完成了吧?好,我們開始匯報。在匯報的過程中,教師就慢慢的把探索結果進行講解,學生只是一個陪襯,課後交流時上課老師一是擔心學生探索不出來;二是認為時間不夠。
有很多老師也片面認為只要上課無論什麼內容都得探索,只要不探索就不是一節合格的課。我想這就要根據所傳授知識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一些數學概念、加減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等,直接告訴學生就行了,沒必要進行探索。像剛才所說的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或開放性的問題,可採用探究的方式進行解決。
四、用心關注課堂上每一個學生的變化。
有一項調查證明學生所獲得的信息有55%以上是通過聽覺以外所獲得的。有一個學生回家以後這樣對家長說:「如果老師能夠面對我微笑一次,也會給我鼓勵和希望,我就一定會努力進取」。我想這些都提醒我們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應珍惜每分每秒與學生接觸的機會。特別是很多成功的老師,不但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在課堂教學中,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細微變化,通過豐富的體態語言與學生取得交流。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及時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每一個學生都喜歡上你所上的課。哪怕是一個激勵的眼神?一個真誠的微笑?都會讓你的付出獲得驚人的回報。
五、積極開展課堂教學的探索交流活動
俗話說得好:「真理越辯越明」。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進行不斷的學習,與同科教師不斷地進行交流,一定能夠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例如:積極參加校內教研、聯校教研等活動,還可積極進行網上教研交流等。雖然每個人的課堂教學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許多問題,但是只要找到問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參與教研交流活動,找到努力的方向。
總之,教師是新課改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能否落實的的關鍵。只有教師的認識提高了,只有教師的自身素質提高了,只有教師切實投身於課堂教學的改革實踐中來,才能將新課改的理念落到實處,才能有效圍繞「三維目標」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
Ⅳ 如何將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中
人教版數學新課標教材的出現,一改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它的教育、教學理念是現代教育、教學的一大亮點。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將由「關注學生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生活動」、「重塑知識的形成過程」,課程設計、實施將由「給出知識」轉向「引導活動」。倡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合作討論,體現數學再發現的過程,數學教學不再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給學生創造環境,鼓勵學生「觀察」、「操作」、「發現」,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合作交流,讓學生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因此,我們教師不再像以前是「主動者」,學生是「被動者」,而是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與學生處於同等地位,是共同的「參與者」、「學習者」,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那麼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做些什麼呢?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首先、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的大腦處於最活躍的狀態,使學生的思維敏捷,能夠最佳地接受和處理教學信息。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活動中。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從而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實施:
1、通過設計生活中的數學情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讓學生感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自我價值。
2、介紹數學在生活、生產和其他科學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發現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
3、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介紹我國數學領域的卓越成績,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4、在活動、交流中,要給予學生探索過程、結果的肯定和積極表揚。不要把學生的思維火花扼殺在萌芽狀態。
其次、注重數學思想方法教學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總稱。數學思想是對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的規律性的理論知識,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根本策略。數學方法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手段和工具,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數學,因而數學思想方法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現行的教材當中蘊涵了多種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中應當挖掘出數學基礎知識所反映出來的教學思想和方法,設計教學思想方法的目標,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反復強化,及時總結,用數學思想方法武裝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的主人。因此,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把握:
1、知識的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把握數學信息,准確建立數學模型。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干擾信息、次要信息、主要信息;哪些是無用信息、有用信息。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
2、建立數學模型後,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數學分析和解釋,說明其合理性、正確性,形成數學結論和理論,並用之解釋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達到:生活──數學──生活這一過程。
3、在處理例題中,多運用一題多例、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不斷強化思想和方法,達到對知識的類比和對比。
4、在處理作業中,發現學生合理的,有創意的思想、方法。應及時與全體同學生分享,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第三、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品質的優良與否是國民素質的重要決定因素。為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我們必須高度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必須研究思維活動的發展規律,研究思維的有關類型和功能、結構、內在聯系及其在數學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從這個角度講,數學本身就是一種鍛煉思維的手段。我們應充分利用數學的這種功能,把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使學生的思維既有明確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見解;即有廣闊的思路,又能揭露問題的實質;既敢於創新,又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這一方面,可以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在情景問題設置、例題設置、作業設置這三個方面,要層層鋪墊、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思維的合理性、嚴密性、完整性,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獲。
第四、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語言是人類交往的工具,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人際交往永恆的主題。口語交際是指人們通過口語來交流思想,傳達信息的過程。良好的口語表達能有效的傳達信息。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認為: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內容。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很多數學教師沒有真正意識到「說」的重要性。隨著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原有的觀念,在數學教學中也必須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在數學的交流、合作中,口語的表達能夠有效地傳達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想法和思想。提高課堂的活躍氣氛,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口頭表達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1、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口頭表達的慾望。
2、恰當運用非語言因素,輔助教學語言表達的效果,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3、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口頭語言表達的質量。
4、恰當運用評價機制,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發展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5、對數學的規律、結論、定理總結,應讓學生用自己的口頭語言或者是生活語言描述,教師給予引導和糾正,最後形成規范數學語言。
第五、應用數學能力的培養
數學是一種圖形化、符號化、抽象化的語言,是認識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運用數學的能力是未來公民應當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之一。九年制義年教育數學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形成用數學的意識」。在教學中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1、再現知識發現、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想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數學概念和數學規律在初中階段大多是由生活實際問題抽象出來的,因而在進行數學概念和數學規律的教學中,我們不應只是單純地向學生地方時教這些數學知識,機械式地灌輸知識,而應建立適當的知識情景,對其知識、規律原型的分析、簡化、抽象、總結。從實際事例、學生已有知識、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出發,逐步引導學生對原型抽象、概括,弄清知識的抽象過程,了解它們的用途和適用范圍,從而使學生形成對學數學、用數學所必須遵循的途徑的認識。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對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大有益處。
2、加強生活情景、建模訓練,培養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建立適當數學模型,是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提。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是運用數學能力的關鍵一步。解應用題(特別是解綜合性較強與生活聯系的應用題的過程),數學每節的引入部分實際上就是建造一個數學模型的過程。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們可根據教學內容選編一些應用問題對學生進行建模訓練,也可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生產、科技和當前商品經濟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如利息、股票、利潤、人口等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為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
3、創造條件,讓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或一種模擬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生活、體驗數學,為學生創造運用數學的環境和機會,引導學生親手操作,如測量、市場調查和分析、企業成本和利潤的核算等。把學數學和用數學結合起來,這不僅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用數學的快樂,學會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達到培養學生用的能力的目的而且使學生認知水平、思維水平發生質的改變,
第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在教學中,還應當對學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訓練。非智力因素指與認識沒有直接關系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方面。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智力水平較好的人,如在成長過程中,非智力因素方面沒有得到好的發展,往往沒有太多或太高的成就。而一個智力水平較差或一般的人,如果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較高或較好的發展,就可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有意識、有目的地在這方面多下工夫。如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吃苦耐勞的培養,反復做一件事的耐性的培養,注意力的培養,獨立思考精神的培養,成功感、成就感的培養。使學生形成不怕困難堅韌不拔,刻苦鑽研,頑強拼搏的優秀品質。
在新課程理念下,實施現代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改變傳統教育思想,積極探索努力實踐,發現教育、教學新方法、新思想、新規律、新模式。切實把新課程理念落實到教學工作中去,為培養現代新型人才而努力奮斗!
Ⅵ 在新課程下怎樣實施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2004年秋季以來,全國各省先後推行普通高中課程改革。2010年秋,四川省全面實施高中課程改革。而我校作為成都市課程改革樣本校,在新課改推行之際,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也在思考著,數學——一門學生又愛又恨的學科,該如何趁改革之機,在教學教法及評估等多方面推陳出新,旨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中最根本的要素,它的有效性如何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質量,關繫到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展。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內涵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方面獲得協調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通俗地說,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的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有沒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或是教學內容,而是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學到什麼或是學生學得好不好,有沒有掌握教師所講的內容。
在學校教育中,教學工作是學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課堂教學作為學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也難以改變。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管理創新的實質,也是其終極目標。長期以來,高考備考壓力、升學壓力等導致了眾多學子不得不陷入題海戰術,作為教師,更多的是無奈。在這其中,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受到壓抑,並未得到真正、真實的發展。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存在著諸多不妥之處、許多不良的教學行為、思維習慣需要改革。課堂教學是當前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在現在及可預見的將來都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亘古常新的論題。研究新課程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有力推動新課程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層面,指導課堂教學走向理性化,實現全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高效率。我們提出《在新課程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課題,就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課後評估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現代建構主義把學習看作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裡表徵的過程,古寧漢(D. J. Cunningham,1991)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學習要建構關於事物及其過程的表徵,但它並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包括原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策略)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構成的。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高中數學課程教材實施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教學理論實施於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去,充分發揮其指導意義。
(2)教學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理論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①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概念;②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理論基礎;③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原則;④實施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程序;⑤預防和克服學生成績不良而採取的最優化措施;⑥對優秀學生實施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途徑。認為:要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就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方式,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析等等。要達到最優化的關鍵: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掌握這些內容;二是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內容、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方式,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3)有效教學理論
該理論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高中數學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在這一先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Ⅶ 小學教師如何將新課程標准有效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
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因為新課程強調,課程改革絕不僅僅是換一本教材,而是一種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種包含新教育理念的實踐。所以我認為教師要打破以往那種陳舊的做法,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讓他們感到自己確實是與眾不同。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的恰當評價和鼓勵,對他們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所以在平時數學課堂教學中,我會讓學生進行開放性提問,在解答問題時,讓學生互相參與,誰來回答他(她)的問題?還有其他的答案嗎?這樣讓學生各抒己見,積極討論,並讓他們在討論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
另外,在提問學困生時,我還為他們留有更多的思考時間,並常使用一些激勵性語言,如:你再想一想好嗎?你的學習態度好,也很積極,老師很喜歡你,你也很棒!讓我們都來幫幫他(她),等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表現得也不錯。還有讓學生討論問題時,我會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主動走下講台,對他們進行個別引導,尤其是那些學習成績不太好而又調皮的學生,這樣做會讓他們感覺到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而且他們還會認為自己是班中的一員,以此激勵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最後,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創造的樂趣。
Ⅷ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綜合與實踐活動
有效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研究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這一領域的前提,通過對這一課題的實踐研究,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選題(2)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3)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先行於教材知識(4)要充分地展開一個過程(5)要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6)開發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校本教材. 傳統的教學不太注重把數學與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學生接觸的是停留在一張張白紙上的數學;而數的計算、幾何圖形、統計等知識都是按照各自的知識體系,呈直線式的結構發展,學生感受不到它們之間相互的聯系.形象地說,學生眼中的數學知識就像是一條條相互平行的直線,它們沒有交點,形成不了完整的牢固的結構.正是因為這樣,造成了許多學生「強於基礎、弱於應用、強於答卷、弱於動手,強於考試、弱於創造」的局面.《數學課程標准》認為,這些與課程結構有關的問題,應當通過調整課程結構解決.所以《教學課程標准》中把數學知識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的內容.其中第四塊知識對於數學教師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提法,是對數學教學的一個全新視角,也是對數學教學的一大挑戰.所以積極開展有關的實踐與研究對於數學新課程實踐的順利進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如何有效的上好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進行這項實踐研究的前提,通過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設計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由於年齡差別,在智力結構、身心發展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教師在設計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時應該呈現出不同年齡、不同學段學生的定位差異性.低年級孩子興趣廣泛,但持久性短,對明顯的、有趣的事物感興趣,但缺乏合理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合作意識尚未確立,思想意識水平還很稚嫩.新課程標准實驗稿中對1-3年級的實踐活動提出了三個目標:1、經歷觀察、操作、實驗、調查、推理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2、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低年級數學教師在教《人民幣的認識》時,將教室設計成了「文具超市」,每個孩子進行了角色分工,拿人民幣「買」回了自己所需要的文具,還有些孩子大膽的進行了討價還價.這些都是在孩子原有社會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堂成了社會的縮影.低年級孩子通過不太復雜的開放、自主的活動,品嘗到了動手動腦探究的成功、愉悅.如三、四年級爭當儲蓄小專家(實踐活動),五年級的測量花圃的面積,六年級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得知時候可以利用課後調查長方體家用電器包裝盒的長、寬、高的數據,計算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學習了比的知識後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分小組測量大樹或樓的高度等. 二、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靈活、多樣化的,不一定非得進行研究性的學習,可以是小調查、小製作、小設計,也可以是小課題研究、小研究報告等.如一年級學習統計知識後的繪制「我的作業真棒」實踐活動反饋表,二年級學習確定位置後的「繪制上學路線圖」、「測定方向」,三年級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後的「你的房間有多大」、「家離學校有多遠」活動,四年級學習了簡單的統計之後運用統計知識進行的「六一活動中的數學問題」,學習了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後的班徽設計、家庭裝修中的鋪磚問題,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知識後的「設計正方體的展開圖」,等等.活動可以採用校內外結合的形式進行,可以通過課堂學習方式完成,也可以通過作業形式,要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完成,這一段時間可以延續幾周或者幾個月,即所謂「長作業」. 三、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先行於教材知識的,也可以是復習鞏固知識的.比如一年級學習元、角、分知識前讓學生去超市認識商品的標價,先行了解、接觸人民幣的單位,感知商品的價格.這對於學生的學習可起到一個先行組織的作用.再比如在五年級數學小數的計算後,我便在教室里開展了一次綜合復習已學知識的「生活中的小數計算」主題實踐活動.課前我布置學生回家搜集家裡的一些票據,如電話繳費單、電費單、水費單、超市購物發票、醫葯費收據等,要求學生看懂這些發票,了解如何收費及自己家裡有關的月開支情況.課上組織進行交流,並著重對學校每個月的電費、水費、電話費等進行計算.其間學生綜合地運用到了圖表、數、式等的知識,通過這個活動,學生首先感受到了生活中小數計算的普遍應用,感受到了小數計算與我們生活的息息相關,同時還學會了閱讀各種發票,了解自己家庭、學校的一些開支情況,並受到了節儉從我做起的教育. 四、要充分地展開一個過程.在新課程實踐中我們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這些活動都充分展開了一個過程;(1)提出問題與要求階段;(2)實踐體驗階段;(3)解決問題階段;(4)表達與交流階段.活動的過程以及活動中的收獲與感受,教師都引導學生以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擷取有代表性的小文章在學校自辦的刊物上刊出. 五、要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能會」,風靡美國和法國的小學科學教育方法「handson」(動手做)來到了我國.這一方法是通過讓教師設置適當的活動和任務使學生投入到真實情境中,在親自動手操作的實踐中學習知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對科學的積極態度.對於強調動手實踐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而言,動手做的理念和方法非常實用.在很多的活動中,學生都要經過動手實踐.五年級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後的綜合活動「怎樣測量土豆的體積」,學生實實在在地過了一把親自動手的癮,也確實得出了測量的辦法. 六、開發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校本教材.它結合教材知識,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編寫了的內容可以是:有趣的變化、計算中找規律、生活中的可能性、拉綵帶、有趣的余數、神奇的小珠、擺數游戲、簡單推理、小馬虎、變與不變、生活中的估算、測量身高、體重、時鍾的學問、生活中的重疊現象、分與合、我們的學校等等.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合作開發和實施的,所以要發揮教師智慧,積極開發校本教材.下面我以《大樹有多高》為例,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理解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會求比值、化簡比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應用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六年級的綜合實踐:大樹又多高,教學時可分兩大環節:第一環節「量量比比」,先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長度不同的竹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這一規律.教學前教師要做好活動的准備工作,如找好幾根同樣長的竹竿,准備好捲尺或米尺;學生測量時教師要巡視學生測量是否准確,操作有無錯誤等,盡量使測量出的數據准確些.第二環節「議議做做」,教師要啟發學生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大樹有多高」的問題,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討論採用怎樣的辦法來測量,然後分組測量,最後進行交流.當學生們都能採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出大樹高度後,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繼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仿照這一方法來測量出教學樓、旗桿等的高度.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序直接影響活動的質量,所以對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提出了挑戰,課前教師一定要考慮周全,做好小組活動的各種准備工作,以提高活動課的教學有效性.既然是一節活動課,就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感受數學方法的價值和魅力.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比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學習了如何求比值之後安排的一個實踐活動——測量樹、旗桿、樓房的高度.這些物體都比較高,它們的高度很難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過「在同一地點,同時測得的竿長和影長的比值相等」的規律,間接獲得.因此發現和應用這個規律是本次實踐活動的重點. 「量量比比」——發現規律.通過在太陽光下,把幾根同樣長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學生懂得什麼叫影長、如何測量影長並體會和發現在同一時間、同樣長的竹竿的影長相等.在此基礎上再把幾根長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別測出每根竹竿的長度及影長,算出竿長與影長的比值,發現竹竿有長、有短,影長有長、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長和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議議做做」——應用規律,這一部分,教材沒有把怎樣應用規律測量樹高、樓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體會方法.通過交流,整理出思路:測出1根竹竿的長度和影長,求出竿長與影長的比值;再測出樹的影長,求它的高.並用此方法,實際測量校園里的一棵大樹的高和樓房、旗桿的高.當然,如果沒有同時測量竹竿的影長和大樹的影長,用上面的方法計算樹的高,是不會得到准確結果.因此必須突出「同一時間」測量影長.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可以使得數學學科知識在活動中得到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數學教學中拓展和加深,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也可以和其他學科打通進行.
Ⅸ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探討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孩子」。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做到:因文而異,因需而設,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思考,課堂教學要使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相結合。要把客觀的知識結構變成學生的認知結構,決不能採用輸灌的教學方法,必須實行啟發式教學,這不僅是政治教學的要求,更是提高素質的要求。然而,想真正上好一節課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筆者在小學任教多年,根據以往的多次開課和聽課經驗積累思考認為:老師要以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關注他們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共性,個性的問題,相機指導,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每個學生學有所得,那麼,在數學課堂教學要如何以生定教,要不拘小節,讓學生學的自然,學的輕松?(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看法)
一、以生為本,順學而導
要實踐「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課堂教學,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在:主導是對主體的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這樣的課堂就會童趣盎然,勃發生機啊!教師的「導」主要體現在:激發興趣,使學生愛學;營造氛圍,使學生投入地學;給出足夠的時間,使每個學生扎扎實實地學;適當開展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中互相啟發,互動地學;根據學情加以引導,使學生有目的、有層次、有實效地學等方法,這樣的上課,師生各司其職,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以發揮,這正是主動有效的課堂體現。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使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因此,我們認為「先學後教」是一個逐步引導學生走向「自主學習」的動態過程,它的目標指向就應該是「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二、解讀教材 順學而用
新課程指出:教師對於教材的使用,更多地應該強調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來使用,根據自身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於運用」。 這話提示我們,要想教得好,使學生受益,就要依靠教師在深刻理解課程改革精神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和學生生活實際提取真實,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充實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處理教材,調整教材,優化教材內容。
1、順應學生「將錯就錯」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而教材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教學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局限於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習慣,用活教材,順應學生「將錯就錯」。
2、順其自然改編教材
教學設計的對象是學生,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將取決於對學生情況的了解程度。如果從實驗的角度分析教學設計,那麼課堂中的學生情況就是自變數,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案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調整等都必須隨著學生這一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
3、以生為本 巧用教材
以生為本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為原型和範例,在依託和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適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資源的深層價值,根據以生為本,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功能,調動每位孩子學習數學的動力。
記得看過一案例:「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片段 (教師演示摸自己的手掌)
師:剛才老師所摸過的部分叫做手掌的表面,請你也來摸摸自己手掌的表面。
師:下面你能找到自己身邊的一個物體,摸摸它的表面嗎?
揭示:像這些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物體表面的面積」。
這是第四屆省教改之星金獎獲得者鄭水忠老師在執教「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導入片段,從表面上看,它的導入過程十分單薄,是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直接將面積概念「告訴」學生的,但實際上,他對面積概念的揭示卻十分地科學。歷來我們所比較推崇的揭示面積概念的過程都是讓學生摸一摸課桌的表面和書本的封面,比較哪個大,哪個小,引導學生小結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這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但事實上,這種揭示面積概念的方式是不科學的,因為這種推理的基本邏輯是「通過比較物體表面,因而有了面積」。那麼試問:單獨一張桌子,在沒有和其他物體表面比大小時,它的表面積就不存在了嗎?物體表面的面積是一種「客觀存在」,是物體的本質屬性,不是因為和其他物體表面比大小才有面積的,所以說鄭老師先讓學生摸物體的表面,感受這些「客觀存在」(不比大小),然後直接揭示相關面積概念是十分科學的,而這一切完全歸功於鄭老師對教材中面積定義的潛心研究與分析,鄭老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再次加工,巧妙的呈現了教材內容。